《老子集注》第十四章: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33]。其上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十四章

老子集注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32]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33]。

其上不□,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34]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35]

【註釋】

[32] 「視、聽、搏」,主觀;「見、聞、得」,客觀。

在現代漢語裡,主、客觀的區分相對淡化了。

而在英語裡,這樣的區分還是相當明顯的。

如「listen」「hear」(好像沒有搞錯吧!)。

這裡的意思是說,明明看見了,但又消失了。

那麼這是什麼呢?概念。

是的,這也就是道。

[33] 其實就是同一事物。

[34] 「天生」的神秘主義哲學家,老子先生,又在這裡播散了一大堆的描述一性一質的東西。

就是根據這麼一段話,寫上類似「玄學」那樣的東西,估計怎麼寫也寫不完。

直截了當地說,老子在這裡所談的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正是「概念」,而且不是僵死的,靜止的定義一性一質的概念,而是運動的,發展的概念。

這是辯證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就是「道」。

我們儘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但這恰恰是人們看不見、聽不見和摸不著而已,而「概念」本身卻的確是存在的。

[35] 「古之道」,即「無」。

【譯文】

看起來看不見,命名叫「夷」;聽起來聽不到,命名叫「希」;摸起來摸不著,命名叫「微」。

這三者的來源你不可究詰,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

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它茫茫無涯際而不可稱說,又回到空虛無形的狀態。

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這叫做「惚恍」。

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部;跟隨著它,看不見它的後部。

掌握古代的「道」,來駕馭今天的事物。

能夠知道古代事物的原始,這就是「道」的綱紀。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