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
卷五 草部下-鴉膽子
一名苦參子,一名鴉膽子。
出閩廣,藥肆中皆有之。
形如梧子,其仁多油,生食令人吐,作 治痢︰何夢瑤醫碥︰鴉膽丸,用鴉膽子去殼捶去油一錢,文蛤醋炒,枯礬川連炒,各三分,糊丸。
硃砂為衣。
或鴉膽霜,黃丹各一錢,加木香二分亦可。
烏梅肉丸,硃砂為衣,二方俱丸綠豆大,粥皮,或鹽梅皮,或圓眼乾肉,或芭蕉子肉,包吞十一二丸,立止。
裡急後重︰吉雲旅抄︰用鴉膽即苦榛子,去殼留肉,包龍眼肉,每歲一粒,白滾水下。
治痔︰金御乘雲︰近日閩中板客皆帶鴉膽子來,治痔如神。
有患者,以子七粒包圓眼肉吞下 至聖丹︰治冷痢久瀉,百方無驗者,一服即愈。
凡痢之初起,實熱實積,易知而易治。
惟虛 人冷積致痢,醫多不以為意,蓋實熱之症,外候有身熱煩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裡急後重,舌上黃胎,六脈洪數,證候既急,治者亦急。
輕則疏利之,重則寒下之,積去而和,其一陰一陽一無不愈者。
致於虛人冷積致痢,外無煩熱躁擾,內無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無裡急後重,大便流痢,小一便清長,此由一陰一性一遲緩,所以外症不急,遇此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積,倘不急下,必致薺虎貽患。
其積日久,漸次下墜,竟至大腸下口直一腸上口一交一界之處,有小曲折,隱匿於此,為腸穢最深之處,藥所不到之地,證則乍輕乍重,或愈或發,便則乍紅乍白,或硬或溏,總無一定,任是神丹,分毫無濟。
蓋積不在腹內,而在大腸之下,諸藥至此,一性一力已過,盡成 糠,安能去此沉匿之積?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數年不愈者,由此故也。
古方用巴豆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患虛,未敢輕用,今已至捷至穩鴉膽子一味治之。
此物出閩省雲貴,雖諸家本草未收,而藥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殼蒼褐色,內肉白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鐵錘輕敲其殼,殼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專取全仁用之。
三五歲兒二十餘粒,十餘歲者三十多粒,大人則四十九粒。
取大圓肉包之。
小兒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緊包,空腹吞下,以飯食壓之,使其下行,更借此圓肉包裹,可以直至大腸之下也。
此藥並不峻厲,復不肚痛,俟大便行時有白凍如魚腦者,即冷積也。
如白凍未見過,一二日再進一服,或微加數粒,此後不須再服。
服時忌葷酒三日,戒鴨肉一月,從此除根,永不再發矣。
倘次日腹中虛痛,用白芍一枝,甘草一枝,各重三錢,紙包水濕,火內煨熟,取起捶爛,煎湯服之,立止。
此方不忍隱秘,筆之於書,以公世用。
痢疾神方︰醫宗彙編︰用白石榴燒灰一錢,真鴉片切片二錢,鴉膽子去殼紙包,壓去油三兩 ,人參三分,枯礬二分,海南沉香三分,共為細末,調粥為丸,重五六厘,曬乾瓷瓶收貯。
紅痢用蜜一匙,滾水調下。
紅白相兼,一陰一陽一水送下。
肚脹,滾湯下。
水瀉,米湯開水送下。
忌油膩腥酸一月。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