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傳奇》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將擊人:永蓮見驅趕不動,便道:「這倒奇了,白象難道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觀音菩薩傳奇》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將擊人

觀音菩薩傳奇

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將擊人

話說妙善大師等一行三眾,走到那座最高峰的山腳下,只當它是雪蓮峰,找到了一條路徑,驅動白象要往山上走時,不料那頭白象,在一路上過來,都是馴順異常的,今天卻不知為了何故,卻自強住了,一步也不肯走。

永蓮見驅趕不動,便道:「這倒奇了,白象難道今天沒有吃飽,故不肯向前?」

於是就在布袋中掏出一個化來的饃饃,去餵紿它吃。

白象卻又不要吃,依舊站著,一動也不動。

把個永蓮恨得牙癢癢的,罵道:「孽畜,如此怪張怪致的,敢是討打?再不走時,賞你一頓一精一拳頭受用。」

那白象一聽了此話,便側轉頭向她望了一望:,呼呼地透過一口長氣,好像在那裡對永蓮說:「那裡邊氣味不對,一定有怪物藏著,危險得很,進去不得!」

永蓮雖然號稱聰明,但終究猜不透象的意思,只管頓足怒罵。

妙善大師見了如此情形,便下象背,撫著象鼻道:「白象呀,你是通靈的了。

你自從金輪山中救了我的性命,隨我朝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辛苦,到此為山九仞之時,難道卻發起野性來嗎?」

那白象聞說,連連把頭搖了幾下,表示不對。

妙善大師又道:「既然如此,那麼你不肯前行之故,大約因為這座山不是雪蓮峰吧?」

白象又搖搖頭,可憐它喉間生著三寸橫骨,不能將不肯走的原因,明白告訴出來,只是搖頭,把個妙善大師弄得莫名其妙。

做書的在這裡,倒不能不替它表明一下。

這座山峰到底是不是雪蓮峰?那白象到底是個畜牲,叫它怎生會知道?它所以不肯入山的緣故,只因聞得一股腥羶之氣,異常觸鼻,知道這山中一定有怪異的東西,而且那東西又是它生平最怕的長蛇。

因為是對頭,它的辨別格外真切。

論像這件東西在野獸中,性情雖極馴良,但生得皮粗肉厚,力大無窮,自衛的能力極為充足,就是虎豹它也不怕。

所怕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樣是老鼠,會從它鼻孔中鑽進去吃它腦子;一樣就是長蛇,會纏繞它不得脫身,到死方休。

故象對這兩件東西的氣味,有特別的感覺,一聞便知。

那麼,這種腥羶之氣,白象已經聞得,妙善大師等三眾卻又如何一點都沒有聞到呢?這因為獸類的嗅覺,比了人來得靈敏,故三人還沒有得知。

當下妙善大師又諄諄地向白象勸告,叫它不要有始無終,功虧一簣是十分可惜的事,得成正果與否,也只在此一念。

白象似乎領會她的意思,才點了點頭,好似在那裡說,「我不走並不是偷懶,只為前途危險,生怕於你不利。

既然主人一定要去,我也顧不得許多了。」

妙善大師看見它點頭肯走,甚是喜悅,重又上了象背,白象果然緩緩地依山徑而行。

走了五、七里,清風過處,三眾也聞得風中夾雜一股腥穢之氣,十分刺鼻,聞了令人作惡。

永蓮道:「咦,這是什麼氣味,怎地難聞?」

妙善大師道:「山林一陰一森,經過了日光蒸曬,潮濕之氣上騰,故有這般氣味。

至於難聞好聞的話,永蓮啊,你可又說錯了啊!你豈不聞,出家之人要六根淨滅。

何謂六根?你且講來。」

永蓮道:「眼,耳、鼻、舌、身、意,就叫做六根。

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

這些是常常聽得大師講的,如何會忘懷呢?」

妙善大師道:「你既知道六根,卻又說難聞的話,六根豈不是還沒有斷絕嗎?」

永蓮連連稱是,收攝心意,跟著又走了一程,那腥穢一發令人受不了。

那頭白象,好似中了毒一般,步子漸漸地遲緩下去,十分勉強。

妙善大師覺得奇怪,便招呼永蓮等停了步,自己跳下象背,來看白象時,忽然乎空「呼呼」地起了一陣怪風,刮得林木震撼,沙石齊飛,連眼也睜不開來。

風過之處,腥穢難當。

妙善大師迎風看去,只見前邊樹林裡游出一條大蟒蛇來。

一個頭,不說鬼話有栲栳大小,兩隻眼睛,如同一對小燈籠,一張嘴,宛如小小一個月洞門,一條兩歧的舌頭,好像出鞘的一對雙股寶劍。

在林外已有二、三丈長,還不知尾巴在哪裡,身長多少,實在無從推測。

妙善大師叫聲:「不好!大蛇來了。

我們快些避讓!」

那時保姆和永蓮也都看見了,三人口中亂叫,一同飛步向斜刺裡小路上逃去。

那頭白象一見了蟒蛇出來,也不住地急叫,四蹄卻是不能舉步。

那蟒蛇游到白象相近,便張開了血盆般的大口,對著白象「呼呼」地噓氣。

那像一受了蛇氣,便自筋酸骨軟,不消片刻,再也休想支持得住,「撲通」一聲跌倒在地。

蟒蛇游過來一陣亂咬,把那白象頓時咬死,一口噙住,連拖帶曳地游向對面一個山峰上去。

妙善大師等三人逃了一程,不見動靜,回身看時,卻遠遠望見那條蟒蛇將白象拖去了,都說:「可憐,可憐!此象護送我們到此,不料卻傷在那孽障手裡,真是可惜!」

永蓮道:「可憐,可憐!它到底負送我們這麼一程,我們如今眼見它被大蛇吃去,卻自救它不得。」

保姆道:「如此,我們只索多誦幾遍《往生咒》,使它早登極樂,也盡了我們的一片誠心。」

妙善大師道聲:「好!」

於是三眾便都默誦起《往生咒》來,一方面仍舊覓路前進,上高落低,直走到天色昏黑。

向下望望,離開平地卻已好幾十丈,再向山頂上看時,仍舊與在平地上仰望無異,這許多路好似未走。

當下便找了山崖邊一個石洞藏身,跌坐入定。

但是三眾因為日間看見蟒蛇,受了一番驚恐之後,心神不能十分寧靜。

心神不寧,是坐禪最忌之事,足以由此生出種種恐怖幻象,與常人做惡夢一般無二。

三眾裡邊,自然是大師功行最深,收攝住了心神,沒有枝節;那保姆雖然功行不及大師,但還可以勉強鎮住方寸,不讓它旁騖。

只有永蓮功行最淺,坐不多時,便覺週身火熱,如同在洪爐之中一般,急睜眼看時,只見滿一個石洞,都是熊熊的烈焰,主人一同處身火中。

但那妙善大師與保姆卻自顧瞑目趺坐,一些兒不覺得什麼。

永蓮暗想:「不好!她們沒事,只我覺得發熱,一定又是走了魔了。」

急急拋開雜念,收攝心神,那一洞的烈焰,果真熄滅無遺,身上也不覺得熱了。

可是她一顆心卻終於不得寧靜。

又隔了片刻,幻境又發生了,只覺得渾身冰冷,如同浸在冰窟裡邊一般,還覺似乎受到很劇烈的震激。

再睜眼看時,只見滔滔滾滾,濁浪排空而至,滿石洞都是水,三個人同浸在水中。

只是妙善大師和保姆,仍是不知不覺,那濁浪卻不近她們二人之身。

永蓮暗道:「不好了!怎麼今天卻一味地走魔?如此還能成正果嗎?」

她生了這麼一念,心上不免有些煩惱!只這一煩惱,入魔愈深入。

轉眼之間,那滔滔濁浪卻又不見了,只覺得霹靂一聲,半空中來了無數金盔金甲的天神,都生得身高丈二,腰大十圍,手中都執著八稜金爪錘,一個個怒目相視。

內中有一個環眼的天神,飛身走入石洞,舉起金爪大錘,不問情由,照她頂門上「嗖」地打下來。

這一下不由永蓮不嚇得神魂出竅,極聲嘶叫,「呵啊」一聲,早驚動了妙善大師和保姆,爭著問道:「永蓮啊,為何極聲嘶叫啊?」

到此她才如夢初覺。

正是:

幻境由心造,何曾可當真?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觀音菩薩傳奇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第二回 濁酒三杯涼亭小宴 明珠一顆好夢投懷第三回 怪老人妙舌說慈航 小公主停哭聽佛偈第四回 物色乘龍欲傳大位 閒觀鬥蚊引動慈心第五回 救孤蟬公主受傷 醫創瘢國王懸賞第六回 眾庸醫都無丹鼎藥 怪修士指說雪山蓮第七回 須彌山迦葉尋蓮 興林國賈後受病第八回 留偈語暗藏後事 感死生了悟禪機第九回 夢見佛容喜出望外 違逆父命罰作灌園第十回 祝壽筵前暢言妙旨 再貶廚下雜做苦工第十一回 一念精誠感彼宮女 半宵操作憐此勞人第十二回 鑒精誠老父回心 願修行女奴宣誓第十三回 興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捨身耶摩山第十四回 試金刀斬斷六根 人空門靜觀三界第十五回 一念興定中塵劫現 功行滿心上白蓮生第十六回 了因緣往朝須彌山 施米谷安度神鴉嶺第十七回 遇善土指點前程 戀風景旁生枝節第十八回 金輪山大師被劫 塞氏堡同伴求援第十九回 草履幾雙黑人爭去 聖尼一位白象馱來第二十回 妙善師赤足趕行程 加拉族遊牧居沙漠第二十一回 盧莊求宿又遇因緣 糯米相貽治癒痼疾第二十二回 天馬峰殲除虎患 琉璃城路得光明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將擊人第二十四回 遇白熊三尼裝假死 避靈猿七步學朝真第二十五回 絕嶺登臨迷津悟澈 高談往事豎子弄人第二十六回 苦行千般道成九品 當頭一棒喝破三千第二十七回 觀自在南海清修 憫苦厄中原化度第二十八回 灑甘霖救濟旱災 賣鮮魚感化下士第二十九回 責貢蛤蜊民不堪命 消除疫癘手到生春第三十回 游五台夷奴盜法像 拒寇亂菩薩現奇容第三十一回 蓮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第三十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李軍 洛陽市群生照寶鏡第三十三回 幻香梨小警貪頑 托夢兆庇護善士第三十四回 水月朦朧慈容隱現 情懷蕩漾浪子操刀第三十五回 詳偈語擒捉康七 入空門剃度一峰第三十六回 畫觀音指示善士 賣藥草欣逢孝子第三十七回 治危病煎服薄荷湯 醫痧症傳說觀音柳第三十八回 嚴居土建造白衣庵 劉賢婦剮股療姑疾第三十九回 吳孝子萬里尋親 觀世音幾番現示第四十回 釣金鰲解除苦難 歸南海結束全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