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化書》四·仁化: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譚子化書》四·仁化

譚子化書

四·仁化

·得一

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聖。

道,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

德,清靜也,無以自用,故授之以仁。

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

義濟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禮。

禮秉規持范,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

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

五常者,五行也。

仁發生之謂也,故均於木。

義,救難之謂也,故均於金。

禮,明白之謂也,故均於火。

智,變通之謂也,故均於水。

信,愨然之謂也,故均於土。

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

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

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

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

始則五常相濟之業,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畋漁

夫禽十獸之於人也何異?有巢十穴十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十性十,有死手之情。

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十乳十,智也;雉不再接,信也。

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綱罟,使之務畋漁。

且夫焚其巢十穴十,非仁也;奪其親十愛十,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

夫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

羽十毛十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興封;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

十胡十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犧牲

犧牲之享,羔雁之薦,古之禮也。

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憂喜、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

刀杌前列,則憂喜之情可知矣;鷹犬齊至,則哀樂之十聲可知矣。

以是祭天地,以是禱神明,天地必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苟歆之必有悔。

所以知神龍見,喪風雲之象也;鳳凰來,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國土之象也。

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也;以彼為祥,禽必不祥也。

·太和

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

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叛亂,叛亂稟我教。

不有和睦,焉得仇讎;不有賞動,焉得鬥爭。

是以大人無親無疏,無十愛十無惡,是謂太和。

·墨魚

海魚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漁之。

夫智者多屈,辯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

扃ox固,賊盜喜;忌諱嚴,敵國幸。

禁可以越者,號也;兵可以奪者,符也。

蜀敗於山,晉敗於馬。

夫大人之機,道德仁義而已矣。

·神弓

譽人者人之譽,謗人者人謗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報怨,斯報怨也。

所謂神弓鬼矢,不張而發,不注而中。

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救物

救物而稱義者,人不義之;行惠而求報者,人不報之。

民之情也,讓之則多,爭之則少,就之則去,避之則來;與之則輕,惜之則奪。

是故大義無狀,大恩無象。

大義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識者報之。

·書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忘手筆,然後知書之道。

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樸也;柔十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

神之所浴,氣之所沐。

是故黠策蓄血氣,顧盼含情十性十。

無筆黑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柔之容,無馳騁之象。

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

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

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雲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鳳鴟

鳳不鳳不知美,鴟不知惡,陶唐氏不知聖,有苗氏不知暴。

使陶氏恃其聖,非聖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

眾人皆能寫人之形,而不能寫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惡,而不能求己之惡;皆能知人之禍,而不能知己之禍。

是以大人聽我聲,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氣,然後知人之情偽。

·知人

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十性十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凶焉。

小人由是知唐堯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蕩蕩然,殷湯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諤諤然,仲尼之容皇皇然。

則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與賢。

·螻蟻

螻蟻之有君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塊之台,與眾臨之;一粒之食,與眾蓄之,一蟲之肉,與眾咂之;一罪之疑,與眾戮之。

故得心相通而後神相通。

神相通而後氣相通,氣相通而後形相通。

故我病則眾病,我痛則眾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歌舞

能歌者不能者聽之,能舞者觀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賢者不賢者任之。

夫養木者必將伐之,待士者必將死之。

綱之以冠冕,釣之以爵祿。

若馬駕車輅,貴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

是以大人道不虛貴,德不虛守;貧有所倚,進有所恃。

退者非樂寒賤,而甘委棄。

·躑躅

躑躅之酒,烏啄之脯,莨蕩之膏,冶葛之十乳十。

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復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

小人由是知強弩可以漸引,巨鼎可以漸舉,水火可以漸十習十,虎兕可以漸侶。

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與,不應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

所以信柔馬不可馭,漸賊不可御。

得之以為萬化之母。

·止斗

止人之鬥者使其鬥,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預其鬥,善解忿者濟其忿。

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亂;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

水易動而自清,民易變而自平。

其道也在不逆萬物之情。

·象符

術有降萬物之蘊毒者,則十十交十十臂鉤指,像之為符。

是故若夭矯之勢者鱗之符,若飛騰之勢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勢者十毛十之符,若拳跼之勢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

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禮之本也。

而疏之為萬象,別之為萬態。

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禱祝,禱祝也,我既寡實,彼亦多虛。

而責人之無情,固無情也;而罪禮之無驗,固

·善惡

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

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知者,謂之至善。

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

是以君子惟道是貴,惟德自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譚子化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