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昇平後傳》第三十三回 高傑奮勇劫賊寨 成龍獻計淹賊軍:學海長流,文章光芒射鬥牛。六藝場中走,鬥酒詩千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永慶昇平後傳》第三十三回 高傑奮勇劫賊寨 成龍獻計淹賊軍

永慶昇平後傳

第三十三回 高傑奮勇劫賊寨 成龍獻計淹賊軍

詞曰:

學海長流,文章光芒射鬥牛。

六藝場中走,鬥酒詩千首。

休,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

生死跟前,半字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白練祖自萬盛店燒了五位英雄之後,此日與吳恩到了他的營中,二人正要商議聚首峨嵋山之計,不多一時,任山帶敗殘人馬趕到,見了吳恩,訴述前情。

吳恩一聽峨嵋山失守,嚇的驚慌失色,說:「我的大事要壞!」白練祖哈哈大笑,說:「吳賢弟不必驚慌,當初我勸你起義,我看你是開基創業之主;今天失去峨嵋山,此乃小事一件。

任會總,你保著都會總佔著大竹子山,撒下令箭,催動各路人馬,聽我的信息,前來接就。

我這裡就留下大耗神梅峰、逍遙會總張寶任、太平會總任鳳姣,還有四五萬敗殘人馬。」

吳恩聽罷,說聲「甚好」。

次日坐轎,由任山保護,竟回雲南大竹子山去了。

白練祖查點這幾萬人馬,安了幾個大寨,派大耗神梅峰在前寨,花面閻王周通在後寨,左寨是張寶任,右寨是任鳳姣,銀面哪吒周鎧護守糧台,他與周熊守中寨。

今日在兩軍陣前亮隊,見百勝將朱瑞把周熊打死,自己抱五雲筒竄至在隊外,直奔那百勝將朱瑞而來,說:「朱瑞,你是八卦教中的管糧的都會總,你吃裡扒外,太不懂時務了!我來結果你的一性一命!」朱瑞說:「白練祖,你乃是出家之人,理應務本守分,你任意胡為,今日天兵到此,你尚執迷不悟,待我結果你的一性一命!」擺竹節鞭往下就打。

白練祖一陣冷笑,說:「孽障,你真不知自一愛一!」一擺五雲筒,照定百勝將朱瑞前胸,「倏」就是一下,只見一股青煙直撲前胸,朱瑞衣服已著,慌忙跳下馬來,就地一滾,把火壓滅。

焉想到白練祖又是一五雲筒,把朱瑞競自燒死。

金青一見朱瑞死在妖道之手,自己又急又氣,說:「老道別走!我要替一我師弟報仇!」擺披刀直奔白練祖而來,掄刀就剁。

白練祖往旁邊一閃,照定金青就是一五雲筒。

白練祖所使五雲筒,並非是邪術,乃是硫磺焰硝加毒一藥所配,內有自來簧,分出五筒,筒中打出煙彈,如核桃大,內分青、黃、赤、白、黑五樣顏色,那煙彈碰在衣服上就著,撲散一片火光,今天又把金青的衣服燒著。

金青連忙逃走,歸回本隊。

高傑見事不好,齊隊收兵,到了大營之內,金青毒氣歸心身死。

高傑派人治辦棺材,把他盛殮起來,派人送到金家坨去。

用完了晚戰飯,把金元志、魏定芳二人叫過來,說:「二位賢弟,今夜晚助我一膀之力,自己帶領全軍大隊前去偷營劫寨。」

金元志說:「高將軍,諸事都要小心!白練祖用兵詭計多端,恐其有詐。」

高傑說:「畏首畏尾,焉能成事?你我出了谷口,調齊大隊人馬,成敗就在今宵。」

金元志、魏定芳說:「也好,小將就隨定將軍前去!」調齊大隊人馬,出了大營,撲奔白練祖大寨而來。

來至前寨門,高傑一馬當先,馬步軍隊跟隨在後,見賊營並無一點動作。

殺到中軍,並不見一人前來迎敵。

高傑暗說:「不好」,吩咐急速撤隊。

方要撤隊,只聽連珠炮響,四面八方,漫山遍野,火光沖天,殺聲震地,連四外賬房全皆燒著。

火光一逼一近,好生厲害,把這些官兵燒的焦頭爛額,東逃西竄。

高傑沖煙冒火,催馬逃走。

金元志、魏定芳兩人被煙火所迷,不辨東西南北。

只聽四面喊嚷,殺聲震耳,金蛇亂竄,草木皆兵。

正是:凡引星星之火,勾出離部無情。

隨風逐一浪一顯威能,烈焰騰空勢猛。

只聽呼一呼聲響,衝霄密佈煙生。

炕天遍地赤通紅,寨堡柵欄無影。

具傑在亂軍之中帶著敗殘人馬,闖進了賊寨,幸遇後隊接應兵到,幸虧二隊胡忠孝帶領馬隊前來接應。

天色大亮,金元志、魏定芳也回到大清營,查點人馬,傷損約有一萬有餘。

穆將軍的馬步軍隊隨後亦到,安營紮寨,升坐中軍大帳,把高傑叫進帳來。

穆將軍說:「高傑,你既告奮勇,不知小心,喪師辱國,未經出軍,先敗我的軍威!」吩咐左右把高傑出去砍了。

兩旁差官答應,把高傑上,推下大帳。

只見旁邊馬成龍過來說:「刀下留人!求老將軍開天地之恩,暫饒此人之罪。

卑職我有一計,可捉拿妖人白練祖。」

那穆將軍一聞馬成龍之言,吩咐人:「來,把高傑給我推回來!」高傑上帳說:「謝過將軍不斬之恩。」

穆將軍說:「按軍法,我應該把你斬首號令,今有馬成龍給你求情,本帥暫記你大過一次,要再犯本帥軍法,定斬不容!」高傑下帳。

穆將軍問:「馬成龍,你有何計破賊人?」

馬成龍說:「回稟元帥,那白練祖所安營之正西有一道河,名為白沙河。

將軍派五百兵丁,各帶土口袋一個,由西南之上把河水擋住,將軍將大隊撤在正東大峨峰山之上。

白練祖這五個大寨正在低窪之處,今夜黃昏之時,將河水擋上,至天明,白練祖的後寨皆被水淹,叫他全軍盡滅。」

穆將軍說:「此計甚妙!就是今夜晚挖河,須要小心。」

發令箭一支,派病符神余順:「帶二千步隊,各帶沙子口袋兩條,扒過正西這一座山梁,直撲奔西南,到秋家渡口,在那裡用沙子口袋將水擋住。

順著西南一帶澗溝,做出引水之道,由青石崖口把水道領到白練祖的後寨,算你一件奇功。」

余順得令,點齊人馬去了。

穆老將軍吩咐:「將人馬撤在大峨峰山,扎駐隊伍。」

單表余順帶領了二千人馬,由西邊山坡之後,直奔秋家渡口而來。

到了那秋家渡口,先把那隊伍調齊,派人各把口袋裝滿了沙子,往河下一扔,頓時把水堵住。

不多時把水就一逼一起來了,長起有五尺多深的水來。

余順又把那南邊靠東的河岸都扒一開了,那水順著青石崖口,直往東北魚貫而流。

余順帶領人馬,暗暗的回到營中交令去了。

那銀面哪吒周鎧,他這座大寨正當水路。

天有三鼓之時,那水就衝進大寨。

那些賊兵正在睡夢之間,忽聽山崩峽倒,平地水花滾滾,白一浪一滔天。

這些三軍皆作水底亡魂,河中冤鬼。

白練祖正在中軍大帳養神,打算候至子時施展妖術,至大清營前去行刺。

不想天交四鼓之時,水已到他的寨內。

白練祖連忙拉出寶劍,步罡鬥,掐訣唸咒,起在半空中,竟自回木竹子山去了。

這裡的周鎧、周通、梅峰三個人帶敗殘之兵,浮水逃走。

次日,穆將軍派大將王宏帶五百飛虎隊到秋家渡口,把口袋搬開,水順河流將下去。

過了三五天,大路之上水已流盡。

穆老將軍由大峨峰山移營至大路之上,安好營寨,歇兵三天。

這一日,忽有探子報道:「天使到!」穆將軍擺香案迎接。

天使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命神力王、穆詹進兵峨嵋山、剿滅妖逆。

今幸將峨嵋山已破,剿滅逆賊,掃清寰宇。

神力王戰功卓著,朕賜免死金牌一面,尚方寶劍一口,代命行誅,先斬後奏。

穆詹賞賜二等忠勇侯。

汪平、伊哩布,俱賞給頭品頂戴。

義勇侯屠海,欽賜八寶一團一龍黃馬褂一件。

建威將軍蔡榮,賞給世襲一等男爵。

靖遠侯倭克金布,准其開復原官,賞給斐靈額巴圖魯。

馬成龍擬補雲南提總,隨營幫辦軍務。

鄧龍賞給頭品頂戴,欽賜博奇巴圖魯勇號。

馬夢太、胡忠孝、王金龍、王緒祖、李慶龍、韋佗保、韓三保、薩裡善、哈三保、玉斗、巴德哩、余順、歐陽善、諸葛吉、張玉一峰、高傑、姜玉、金元志、魏定芳、謝祿、韓虎,俱賞加一級。

隨營兵丁賞給錢糧三個月。

所有陣亡諸將,咨部查明,另賜恤。

欽此。

大眾叩頭謝恩,款待欽差。

次日欽差走後,穆將軍撒下探馬,各處哨探。

這日,正在中軍大帳點名,忽見營門官來報:「外面有一人,有緊要機密事,要面見將軍。」

穆將軍傳令:「命他進來!」不多時,外面進來羽士黃冠,玄門道教。

馬成龍一看,認識是紅鬍子馬傑,來到大帳跪倒,給將軍叩頭。

老將軍說:「馬壯士請起。

前者你接應官兵入山,我正要保舉你作官,不想破山之後,你往哪裡去了?今天來見本帥,有何機密事前來相報?」

馬傑說:「自從破山之後,我到冷巖山青松觀廟中住了幾日。

後來下山,到各處探聽軍旅之事。

今我來見將軍,非為別故,怕是將軍進兵,身入險地,被賊人所算。」

穆將軍說:「馬傑,你知道從這一條路到雲南,所過都是什麼關口山寨?」

馬傑說:「頭一個就是咽喉要路湖耳山。

山上有位會總,乃是雲南頭一條好漢,姓楊,名勝,外號人稱小霸王。

此人有萬夫不擋之勇,手使六十四斤渾鐵點鋼槍。

手下有四員大將:一名趙昆,綽號人稱獨角虎;二名周成,綽號人稱鎮江龍;三名金頭豹馮開山;四名鐵背熊蔣得成。

俱都是能征慣戰的英雄。

手下有一萬飛虎兵,都在年力一精一壯。

湖耳山就是一條咽喉要路,非那裡不能過去。

山寨之上還有一個能人,姓楊,名策,外號人稱神機軍師,先占馬鞍島落草為寇,後來帶他兒子楊勝投降了八卦教匪,現在駐紮湖耳山。

此人詭計多端,一奸一詐莫測。

將軍如遇此人,諸事須要小心。

往下就是石平州、楚雄府、穿雲關,大小七十餘處,也有天地會,也有反天會,鬧的各處黎民不安。

內中也有妖人,會些個邪術。

將軍暫此歇兵,我前去哨探哨探。」

穆將軍說:「我要保你作官,你可願意在我營中當差?」

馬傑連連叩頭,說:「求將軍格處施恩,我已然出家,身已歸三清教下,求將軍就把通天寶靈觀賞給我吧。」

穆將軍說:「我必要奏明朝廷,將此廟賞給你。」

馬傑叩頭,站起身來,說:「替將軍前去哨探軍情大事。」

馬傑方才下去,不多一時,有王天一寵一、朱天飛、馬夢太、侯化泰趕到,聽說馬傑在此,四個人特意前來看他。

聽說馬傑已走,顧煥章過來討令,要探湖耳山。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永慶昇平後傳
第一回 廣慶園三傑會仙猿 侯化泰再施驚人藝第二回 張玉峰旅店結盟 馬夢太探山被獲第三回 馬夢太夜逢三險 驗兵刃絕處逢生第四回 設奇謀計破剪子峪 穆總戎攻打五雲山第五回 妖道暗施陰謀計 王宏定計捉妖人第六回 馬成龍夜探王宏寨 白勝祖奉令捉妖人第七回 吐真情共捉妖道 竹影山大戰賊兵第八回 穆將軍兵發懸漠山 馬成龍誤中誆軍計第九回 馬成龍急難中問卜 金文學七步橋報恩第十回 故人相逢喜談別後 仇寇見面幸捉回營第十一回 拿馬保回營贖罪 四方鎮聚會群雄第十二回 馬成龍旅店遇友 陀頭僧力大驚人第十三回 獨龍口俠義勝高傑 總鎮衙神鷂戲仙猿第十四回 憑腳程戲耍侯化泰 請俠義雙探峨嵋山第十五回 二義士初入峨嵋山 興會莊巧遇瘟道第十六回 紅鬍子懷私刺雙俠 侯化泰露情定巧計第十七回 會仙台雙俠見吳恩 鑽雲鷂施展驚人藝第十八回 二老智出峨嵋山 群雄聚會四方鎮第十九回 李萬青目識豪傑 馬成龍旅店結親第二十回 侯化泰又逢強中手 顧煥章出世遇賓朋第二十一回 仙師煉藥清虛觀 煥章酒肆會群雄第二十二回 羅如虎被打受辱 張玉峰立功捉賊第二十三回 穆將軍兵發峨嵋山 金刀將探山遇妖道第二十四回 北山口英雄被獲 青石洞義士逢凶第二十五回 吳性海設謀定計 葉守清被獲遭擒第二十六回 朱瑞夜探興會莊 金青計捉瘟道第二十七回 馬傑叛反峨嵋山 英雄受計捉妖道第二十八回 北山口馬傑洩機 興隆鎮吳恩遇險第二十九回 賽諸葛誤走絕恩嶺 顧煥章巧得太阿劍第三十回 吳恩被擒清妙觀 馬傑計獻峨嵋山第三十一回 白練祖急中生巧計 吳代光絕處又逢生第三十二回 穆將軍夜襲接天嶺 白練祖妖術燒清兵第三十三回 高傑奮勇劫賊寨 成龍獻計淹賊軍第三十四回 顧煥章偷探湖耳山 追風猿他鄉遇故友第三十五回 眾俠義夜宿鐵善寺 白勝祖束手探賊巢第三十六回 勇高傑單鞭破飛缽 小霸王大戰神力將第三十七回 李長齡廟中行刺 侯化泰戲耍高傑第三十八回 馬傑戲耍侯化泰 英雄偷探龍峒山第三十九回 追風猿七寶鎮遇險 白勝祖扮道人探賊第四十回 白勝祖假充神仙 小霸王連勝三陣第四十一回 鐵面僧橫掃天地會 神力將生擒小霸王第四十二回 張大虎探山逢凶 羅會總以德報德第四十三回 永善縣群雄遇險 墨金剛戲耍賊人第四十四回 高傑怒打鐵太歲 英雄奮勇鬥賊人第四十五回 馬成龍絕處逢生 百花僧古廟被獲第四十六回 群雄哨探水師營 豪傑計燒龍峒山第四十七回 勇先鋒搶船過江 王天寵出探石平第四十八回 小白龍又逢強中手 大英雄攻打石平州第四十九回 鐵掌道妖術惑人 馬成龍陣前被獲第五十回 巴德哩中途遇險 穆將軍計破妖人第五十一回 忠臣冒險入賊巢 義士束手探虎穴第五十二回 白勝祖智哄賊人 吳代光計試神仙第五十三回 白將軍難中呈祥 陳君榮仗義救人第五十四回 玉昆假充南極子 忠良一劍定石平第五十五回 群雄大戰青鳳山 吳恩觀山遇猛虎第五十六回 胡總兵攻山折兵 汪提調設謀困賊第五十七回 義士涉險探賊巢 秦遠捉拿侯化泰第五十八回 姜鴻洩機祁河寺 王勇憤怒斗賊人第五十九回 吳恩渡江逢知己 群雄無意遇賊人第六十回 眾豪傑夜探鄧家莊 六英雄遇險身被獲第六十一回 鄧芸娘釋放英雄 白勝祖智捉賊人第六十二回 鎮八方夜探鄧家莊 賽諸葛狹路刺群雄第六十三回 回教正二擒吳恩 隱善村群雄借宿第六十四回 於占鰲宴會群雄 白勝祖遇難呈祥第六十五回 眾英雄同宿隱善莊 下江口豪傑中奸計第六十六回 空空觀群雄逢隱士 雙寶鎮豪傑探賊人第六十七回 雙寶鎮巧遇奸細 下江口又逢巨寇第六十八回 白勝祖大義罵賊 曹文遠忠言勸友第六十九回 顧煥章誤入於家務 譚逢春巧得美多姣第七十回 倭侯爺夜探賊巢 玉昆奉令救群雄第七十一回 顧煥章巧計救賓朋 浪裡鑽聚兵戰江口第七十二回 豪傑回營定巧計 義士奮勇盜寶刀第七十三回 飛天大聖復探山 勸善會總施毒計第七十四回 伊哩布回兵獨龍口 巴德哩避雨夏家莊第七十五回 夏海龍識破機關 巴德哩二人遇害第七十六回 梅素英誘姦英雄 巴德哩巧遇俠義第七十七回 玉面郎又逢美多姣 百花娘巧語哄夫主第七十八回 張玉峰夜探夏家莊 鄧芸娘捉拿英雄漢第七十九回 伊欽差派兵剿邪教 夏海龍舉戟戰官兵第八十回 張玉峰奮勇鬥賊 韓智遠妖術得勝第八十一回 張玉峰逢凶化吉 鄧芸娘遇難呈祥第八十二回 李天保進兵獨龍口 張廣太退守籐蘿營第八十三回 伊欽差復奪獨龍口 張廣太奉旨發軍台第八十四回 穆將軍大戰寶珠山 馬成龍捨命捉妖道第八十五回 穆帥督兵戰妖道 虎將捨死鬥賊人第八十六回 謝祿奮勇刺妖道 韓虎涉險盜葫蘆第八十七回 英雄冒險訪隱士 玉昆半路搶囚車第八十八回 冷巖觀隱士論天時 寶珠山真人捉妖道第八十九回 趙玄真連勝賊將 馬成龍奮勇劫營第九十回 李法通妖術驚人 巴德哩失機被獲第九十一回 穆將軍定計破敵 李法通失機敗陣第九十一回 穆將軍定計破敵 李法通失機敗陣第九十二回 趙玄真二次出山 李法通失機被獲第九十三回 破邪術驚走張宏雷 穆將軍兵搶定源山第九十四回 李法通誤入松蔭觀 張玉峰巧拿惡妖人第九十五回 穆將軍進兵竹子山 白練祖截江戰官兵第九十六回 迷魂旗妖術勝眾 忠勇將失機被擒第九十七回 虯首龍捨命斗賊 白勝祖智勝賊人第九十八回 張二虎進兵竹子山 混水猿勸說張會總第九十九回 水師營群雄定計▲恩洞捉拿吳恩第一百回 捉妖人忠臣奏凱 滅邪教永慶昇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