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歷史導讀
14章 周公姬旦
出師東征平息叛亂
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分成三個區:原殷都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一陰一縣一帶)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一說霍叔居豳)掌管;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為衛,封給武王的弟弟管叔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封給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掌管。
此外,封周公於魯(今山東省曲阜市)。
滅商歸來,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武王同周公談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的平原地帶建立新都,以便控制東方。
由於日夜一操一勞,武王身染重病。
周公焦慮萬分,虔誠地向先祖太一王、季王、文王祈禱。
他說:「你們的元孫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
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
你們的元孫某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
在今天我們看來,覺得這種祈禱是好笑的,可是對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來說,那是十分真誠無私的。
盡避周公真誠地願意代替武王而死,但祈禱是無用的。
不久,武王還是病筆了。
武王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周公,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
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武王死後,周公立武王之子誦繼位,這就是成王。
成王當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
面對國家初立,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應付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周公肩上。
周公攝政,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對周公攝政很不滿意。
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
所以管叔不服。
蔡叔雖然行五,但他的態度支持管叔。
他們散佈謠言,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動商朝舊勢力的代表、封於豳的武庚祿父一同起來反對周公,發動叛亂。
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
這對剛剛建立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
如果不平息叛亂,周朝先世經營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於一旦。
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然而,周公臨危不亂。
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一團一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
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
否則我無顏回報太一王、季王、文王。
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
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
出征前進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們講了一番話,他說:「殷人剛剛恢復了一點兒力量,就想乘著我們內部混亂,起來造反。
重新奪回他們已經失掉的權位,說什麼他們『光復舊業的機會到了!』妄圖再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屬國。
這是白日作夢!我告訴大家,殷人裡頭有一夥人,願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
又說:「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
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來幫助我們了,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我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這是動員、也是命令,臣子們聽了,眾志成城,隨同周公一起東征。
周公的話,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裡的《大誥》。
周公東征,是一場很艱苦的戰爭,是武王代紂之戰的繼續。
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終於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聯合的武裝叛亂。
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
蔡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
周公聽到之後,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
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他封到新蔡。
周公討平管、蔡之後,乘勝東進,消滅了參加叛亂的五十多個小一柄一。
周公東征的勝利,粉碎了以武庚為頭子的反動勢力的復辟一陰一謀,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
封國建邦 拱衛王室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
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賴的成員。
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
周公把弟弟康叔封派到商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建立衛國,為衛侯。
分給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
康叔封的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還有八師兵力。
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為了使康叔封強化統治,周公先後給康叔封發佈《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
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經過戰亂後安定下來,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
康叔封上任的時候,周公特別囑咐他說:「小人是難治理的,你要盡心竭力去作,不要貪圖安逸玩樂,那樣才能把殷民治好。
我聽人說;『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於使不馴服的人馴服。
使不努力的人努力。
你的職務就是把我們周王的事業發揚光大,安定殷民成為我們周朝順從的百姓。」
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訴康叔封,要實行堅決鎮壓。
他說:「假如當政的人不對罪犯實行懲戒,上天給我們的法律就會紊亂和廢棄。
我們應當依照文王制定的刑罰,去懲處那些不可寬大赦免的人。」
但是,「執行刑罰要慎重。
人有小罪,如果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明知故犯、堅持不改,其罪雖小,不可不殺。
人有大罪,如果出於一時過失,不堅持錯誤,不頑固到底,能自首悔罪,無所隱瞞,其罪雖大,也可不殺。」
周公就是這樣教導他的兄弟,把他的一套統治辦法帶到衛國去。
周公的長子伯禽,封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地區,建立了魯國。
分給伯禽殷民六族,也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業氏族,作為魯公的奴隸。
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城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這次姜太公平定叛亂有功,封地擴大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建立了齊國。
周公的同姓召公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
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
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以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晉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反對紂王,也反對武庚叛亂,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國。
周公還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
據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公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安插在全國各個重要據點,這樣,周王室就處在一個安全的屏障之中。
此外,各諸侯國又在國內把一部分土地分賜給大夫,稱為采邑。
這一系列大小奴隸主,構成了周朝統治全國的基礎,也組成了以王室為中心包括許多諸侯國的統治體系。
周公還設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
中央有太師、太保,輔助周王統治天下;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別管理地方民事,選任政一府官吏,負責司法審判等;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別負擔諸行政事務和宗教祭祀活動;還有司徒(管農田耕作)、司空(管官職事)、司馬(管軍事軍賦)、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宮廷侍衛)、膳夫(管出納三命)、趣馬(管天子馬匹)等等。
這些統稱「內服」職官,都是專管朝廷事務的。
此外,還有許多「外服」職官,如侯、甸、男,是處理諸侯國事務的。
在諸侯國內和卿、大夫的采邑里,也設立了一套政治軍事組織。
同姓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著從屬的政治關係以外,還和周天子保持著嚴格的宗法關係。
宗法關係的中心是確認嫡長子的繼承權。
嫡長子的繼承權有明顯的政治一性一質,他不僅可以繼承財產,而且可以繼承政治地位。
周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異姓之間結婚不受限制,這樣。
周天子和異姓諸侯之間,就有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緣聯繫。
所以,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伯,稱異姓諸侯為甥舅。
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周公以前就有,但是到周公執政和輔佐成王期間,這些制度更加完備了。
周公正是通過這些制度,憑藉著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把他對付殷人的那一套政策貫徹下去。
周公實行這套辦法是有效果的,經過10年努力,到成王當政時,政令可以下達到各封國的各國官吏。
周朝的統治終於鞏固了。
營建洛邑還政成王
周朝的都城在豐、鎬(在今西安附近),遠離中原,偏於西部。
周公東征班師以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邑(今洛一陽一市西),以便有效地控制東方,就近鎮壓殷族奴隸主的反抗。
周公輔政的第5年,正式營建洛邑。
這年5月,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觀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
卜兆表明廛水西、廛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
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
內城方1720丈,外城方7O裡。
城內宮殿富麗堂皇,新都叫新邑,又稱新洛邑。
在洛邑營建成之前,周公還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
所謂禮,指的是階級社會劃分等級名分的典章制度。
禮非常複雜和煩瑣,幾乎包括了貴族們衣食住行喪葬婚嫁等一切行為規則。
概括起來有5類:一為吉禮,用於祭掃鬼神。
二是凶禮。
用於喪葬凶荒。
三為賓禮,用於朝聘接待;四為軍禮,用於興師動眾;五為嘉禮,用於飲宴婚冠。
所謂樂,就是音樂。
這在當時是少數奴隸主才能享有的特權,什麼等級什麼場合用什麼樂,有嚴格的區分,不能濫用。
禮和樂相輔相成,是鞏固周朝等級制度的手段。
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製成。
這時成王已經長大,周公便把政權交給成王,自己退居輔佐地位。
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
在新都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佈各項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說的「制禮作樂」。
周成王執政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勸勉成王:要懂得勤勞辛苦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
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榜樣,一愛一護百姓,勵一精一圖治,以便長久地享有王位。
反之,不關心百姓疾苦,一味驕奢一婬一逸,就不會得到好下場。
他舉例說:當年殷王中宗在位,作事嚴肅謹慎,行動瞻前顧後,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縱一情享樂,荒廢政事,所以做了75年國君。
高家也善於治理國家,上下沒有怨言,做國君達59年。
祖甲長期在下面當下民,懂得民間疾苦,因此他繼位以後,能一愛一護百姓,施以恩惠,不欺侮鰥寡,治國達33年。
此後繼位的國王,生下來就只會享受,整天沉迷於花天酒地之中,不曉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視小民的勞動,所以,在位時間都很短,或者十年八年,或者五六年,或者三四年。
他諄諄告誡成王,教導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像文王那樣禮賢下土,治理好國家。
周公對成王的教導和輔佐,是有效果的。
成王執政後,能按照周公規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發達。
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是我國奴隸制發展的鼎盛時期。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用盡了畢生的一精一力。
到了晚年,他回到封的地方。
後來得了病,臨終前囑咐說:「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
周公死後,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周公葬在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那裡有文王陵和武王陵。
把周公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周公的功勞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業。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