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卷十 鱗部-龍涎香:澳門記略︰大食國產龍涎香為上,西洋產於伯西兒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綱目拾遺》卷十 鱗部-龍涎香

本草綱目拾遺

卷十 鱗部-龍涎香

x龍洩 x 通雅︰龍涎有嶼,在花面國傍,獨立南海中,彼人言於樹收之,最收香氣,今大內甜香用之 。

澳門記略︰大食國產龍涎香為上,西洋產於伯西兒海,焚之則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煙縷。

嶠南 記︰龍涎香新者色白,久則紫,又久則黑,白者如百藥煎,黑者次之,似五靈脂,其氣近臊,和香焚之,則翠煙浮空不散。

試法︰將結塊者奮力投沒水中,須臾,突起浮水面;或取一錢口一含之,微有腥氣,經宿,其細沫已咽,余膠結舌上,取出就濕秤之,仍重一錢,又干之,其重如故,雖極乾枯,用銀簪燒極熱,鑽入枯中,乘暖一抽一出,其涎引絲不絕,驗此,不分褐白、褐黑俱真。

海東札記︰海翁魚,大者三四千斤,小者千餘斤,即海鰍也。

皮生砂石,刀箭不入。

或言其魚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於海濱者,黑色,淺黃色不一,即龍涎香也。

聞上淡水有之,欲辨真贗,研入水攪之,浮水面如膏,以口沫捻成丸,擲案有聲,噙之通宵不耗分毫者為真,每兩值數十金。

廣志︰新安有龍一穴一洲,每風雨即有龍起,去地不數丈,朱鬣金鱗,兩目如電,其一精一華在浮沫,時噴薄如澹泉如雨,土人爭承取之,稍緩則入地中,是為龍涎。

或謂龍涎多積於海上枯木,如鳥遺狀,其色青黧,其香腥雜,百和焚之,翠煙千結,蜿蜒蟠空,經時不散,可以剪分香縷,然多不真。

從番舶來者,出大秦波斯,於雨中焚之, 膊有聲者真。

坤輿圖記︰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有大塊重千餘斤者,望之如島,每為風濤湧泊於岸,諸蟲鳥獸亟喜食之。

汪機本草︰龍吐涎沫可制香。

星槎勝覽︰錫蘭山國、卜剌哇國、竹步國、木骨都束國、剌撒國、佐法兒國、忽魯謨斯國、溜山洋國,俱產龍涎香。

稗史彙編︰龍涎香,白者如百藥煎,而膩理極細;黑者亞之,如五靈脂而光澤,其氣近於臊,似浮石而輕香,本無損益,但能聚香耳。

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則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煙縷,所以然者,入蜃氣樓台之餘烈也。

泉廣合香人云︰龍涎入香,能收斂腦麝氣,雖經數十年者,香味仍存。

廣東通志︰龍涎在水采者褐黑色,在山采者褐白色。

東西洋考︰海傍有花,若木芙蓉花,落海,大魚吞之腹中,先食龍涎,花嚥入,久即脹悶,昂頭向石上吐沫,乾枯可用,惟糞者不佳,若散碎皆取自沙滲,力薄。

范鹹台灣府志︰龍涎香傳為鰍魚一精一液,泡水面凝為涎。

能止心痛,助一精一氣,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出淡水者,皆淡黃色,無黑色。

朱國楨大政記︰龍涎香出蘇門答剌國,西有龍涎嶼,峙南巫裡大洋之中,群龍一交一戲其上,遺涎焉。

國人駕獨木舟伺采之,舟如龍形,浮海面,人伏其中,隨風潮上下,傍亦用槳,龍遇之亦不吞也。

每一斤值其國金錢一百九十二枚,准中國銅錢九千文。

嘉靖三十四年下戶部取香百斤,遍市京師不得,下廣東藩司採買。

部文至,台司集議,懸價每斤銀一千二百兩,僅得十一兩上進,內驗不同,姑存之,亟取真者。

部文再至,廣州夷囚馬那別的貯有一兩三錢,上之,黑褐色;密地都密地山夷人繼上六兩,白褐色。

細問狀之,黑者采在水,白者采在山,皆真不贗。

尋有密地山商再上,通前共得十七兩二錢五分。

次年進入內,辯驗是真,許留用。

自後夷船聞上供,稍稍挾來市,始定價每一兩價百金。

龍涎之為用也,入香合和,能收斂腦麝清氣,雖數十年香味仍存。

得其真者,和香焚之,翠煙裊空不散。

涎沫有三品︰曰泛水,曰滲沙,曰魚食。

泛水則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取之。

滲沙則凝積年久,氣滲沙中。

魚食則化糞於沙磧。

惟泛水者可食香用。

又言魚食亦有二種︰海旁有花若木芙蓉,春夏間盛開,花落海,大魚吞之,若腹腸先食龍涎,花嚥入,久即脹悶,昂頭向石上吐沫,乾枯可用,惟糞者不佳。

嶺南雜記︰諸香龍涎最貴,市值每兩不下百千,次亦五六十。

出大食國,近海有雲氣罩山間,知有龍睡下,或半年一二載,土人守視雲散,則龍已去,必得其涎五七兩或十餘兩,眾共分之。

又大洋中有渦旋處,龍在其下,湧一出之涎,日爍成片,風漂至岸,取之。

又嶺外雜記︰龍枕石而睡,涎浮水、積而堅,新者色白,久紫,甚久者黑,氣近臊,形如浮石而輕,膩理光澤,入香焚之,翠煙浮空,結而不散。

又出沒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泛水,二滲沙,三魚食,泛水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隨取;滲沙凡風一浪一飄泊舟嶼,積年氣盡於沙土中;魚食涎作糞,散沙磧,氣腥穢,進貢亦不過四兩。

按︰龍涎論色,則瑣記言有白與紫黑之分,而札記又有淺黃色,廣志有青黧色,辨真偽,亦 諸說互異。

大抵不必論其色,總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沒,雨中焚之能爆者良。

東璧綱目鱗部龍下,龍腦、龍胎俱有主治,而於龍涎獨遺之,惟附其名;雲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

雲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出西南海洋,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者,番人采貨之;亦有從大魚腹中剖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其體細飄似浮石而腥臊,其說亦未確核。

蓋所云魚腹中得者,即札記所云海鰍魚之一精一也,亦名龍涎,出台灣,不若大洋中產者佳。

夫龍腦、龍胎,世上所無,龍涎則閩粵貨售者多。

東璧何得於罕見者載之,於所有者反略之耶?則甚矣該博之難也。

入藥用隔湯頓化如膠糖狀者佳。

氣腥,味微酸鹹,無毒。

藥一性一考︰味甘,氣腥,一性一澀。

張瑤實雲︰夾砂者有小毒,乃土 人於砂磧上收取之,入藥須以甘草水煮過用。

酉一陽一雜俎雲︰龍 遇煙煤則不散。

入藥忌鐵器及石膏。

活血,益一精一髓,助一陽一道,通利血脈。

廖永言驗方雲︰利水通淋散癥結,辟一精一魅鬼邪,消氣 結,逐勞蟲一屍一疰。

陳良士雲︰在澳門見倭夷用合舶硫及他藥作種子丸,雲漢時術士和丹用此。

倭夷皆有其方,秘不傳中國。

札記雲︰出淡水者,止心痛,助一精一氣。

周曲大雲︰龍涎能生口中津一液。

凡口患乾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頰。

微若有腥氣,粵中夷人合龍涎丸,和以他藥,便不腥;入口亦不耗減,一丸可用數十年不敗。

如單用龍涎入藥,須先用雞湯,將龍涎制死,則入腹便化,否則入腹絲毫不損,蓋極難克化者。

方書雲︰焚之其煙能入水盂。

予嘗試之,多不驗。

按︰龍乃東方之神,其體純一陽一,能噓氣成雲,一陽一之質輕浮,故雲上升。

其骨反入手足少一陰一、厥一陰一經者,蓋凡知覺運動之物,皆肖一陰一陽一以立體,孤一陽一則不生。

龍秉純一陽一,而骨反屬一陰一,入藥能收一陽一中之一陰一,治心腎諸病,所謂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也。

其質靈,其齒能治魂遊不定,鎮驚癇。

凡病在肝,而龍主肝木,治之最神。

涎乃一陽一中之一陽一,故其氣絕香。

龍屬木,木之氣得太一陽一多者必香,故諸香以龍為最。

得盂水徑撲其中,不落空外,龍以水為用,見水則一精一入焉。

入藥所以能利水道,分一陰一陽一,能殺一精一魅鬼邪者,亦以至一陰一之物,見真一陽一而立解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小序卷一-水部卷一 水部-春水卷一 水部-天孫水卷一 水部-荷葉上露卷一 水部-糯稻露卷一 水部-白雲卷一 水部-滷水卷一 水部-竹精卷一 水部-古刺水卷一 水部-強水卷一 水部-刀創水卷一 水部-鼻沖水卷一 水部-丹砂水卷一 水部-曾青水卷一 水部-白鳳漿卷一 水部-天蘿水卷一 水部-黃茄水卷一 水部-梅子水卷一 水部-櫻桃水卷一 水部-各種藥露卷一 水部-御溝金水卷一 水部-起蛟水卷一 水部-混堂水卷一 水部-雞神水卷一 水部-日精油卷二-火部卷二 火部-陽火陰火卷二 火部-太陽火卷二 火部-星精飛火卷二 火部-鑽木火卷二 火部-擊石火卷二 火部-戛金火卷二 火部-人身君火卷二 火部-龍火卷二 火部-雷火卷二 火部-石油火卷二 火部-水中火卷二 火部-相火三味火卷二 火部-黃金火卷二 火部-煤火卷二 火部-籐火匏火卷二 火部-荷梗火卷二 火部-稻麥穗火卷二 火部-松柴火卷二 火部-櫟柴火卷二 火部-茅柴火卷二 火部-燒酒火卷二 火部-魚膏火卷二 火部-油火卷二 火部-丹藥火卷二 火部-蓬萊火卷二 火部-陽燧錠卷二 火部-神燈火卷二 火部-火罐氣卷二 火部-煙草火卷二 火部-煙梗卷二 火部-煙葉卷二 火部-煙桿卷二 火部-煙筒中水卷二 火部-煙筒頭中煤卷二 火部-鼻煙卷二 火部-水煙卷二 火部-鴉片煙卷二 火部-藏香卷二 土部-土部卷二 土部-楊妃粉卷二 土部-丹灶泥卷二 土部-洗手土卷二 土部-觀音粉卷二 土部-烏龍粉卷二 土部-白硃砂卷二 土部-鑄銅罐卷二 土部-白蠟塵卷二 土部-檀香泥卷二 土部-席下塵卷二 土部-回燕膏卷二 土部-鞋底泥卷二 土部-鼠穴泥卷二 土部-椅足泥卷二 土部-狗溺硝卷二 土部-雞腳膠卷二 土部-烏金磚卷二 土部-蛆鑽泥卷二 金部-金部卷二 金部-鐵線粉卷二 金部-開元錢卷二 金部-萬曆龍鳳錢卷二 金部-菜花銅卷二 金部-風磨銅卷二 金部-白銅礦卷二 金部-白銅卷二 金部-紫銅鉚卷二 金部-金花鉚卷二 金部-錫鉚卷二 金部-錢花卷二 金部-馬口鐵卷二 金部-金頂卷二 金部-烏銀卷二 金部-子母懸卷二 金部-銀銪卷二 石部-石部卷二 石部-吸毒石卷二 石部-天生磺卷二 石部-倭硫黃卷二 石部-石腦油卷二 石部-神火卷二 石部-天龍骨卷二 石部-玉田沙卷二 石部-瑤池沙卷二 石部-木心石卷二 石部-樟巖卷二 石部-仙人骨卷二 石部-禹穴石卷二 石部-桃花鹽卷二 石部-瘤卵石卷二 石部-鬆化石卷二 石部-雲核卷二 石部-瀚海石竅沙卷二 石部-巖香卷二 石部-龍窩石卷二 石部-石髓卷二 石部-紅毛石皮卷二 石部-金精石卷二 石部-雄膽卷二 石部-雉窠黃卷二 石部-石螺螄卷二 石部-貓睛石卷二 石部-辟驚石卷二 石部-奇功石卷二 石部-保心石卷三-草部上卷三 草部上-參條卷三 草部上-參須卷三 草部上-參葉卷三 草部上-人參子卷三 草部上-珠參卷三 草部上-太子參卷三 草部上-羅浮參卷三 草部上-西洋參卷三 草部上-東洋參卷三 草部上-昭參卷三 草部上-菊花參卷三 草部上-紅毛參卷三 草部上-煤參卷三 草部上-建參卷三 草部上-法落梅卷三 草部上-土人參卷三 草部上-上黨參卷三 草部上-防風黨參卷三 草部上-南沙參卷三 草部上-於術卷三 草部上-北雲術卷三 草部上-南連卷三 草部上-仙姑連卷三 草部上-天姥連卷三 草部上-水黃連卷三 草部上-馬尾連卷三 草部上-浙烏頭卷三 草部上-霍石斛卷三 草部上-五色石斛卷三 草部上-銀柴胡卷三 草部上-撫芎卷三 草部上-土藜蘆卷三 草部上-綠升麻卷三 草部上-金鐘薄荷卷三 草部上-白毛夏枯草卷三 草部上-山牛膝卷三 草部上-土連翹卷三 草部上-巴山虎卷三 草部上-土茜草卷三 草部上-野苧麻卷三 草部上-雞鴨腳艾卷三 草部上-千里光卷三 草部上-小青草卷三 草部上-澤半支卷三 草部上-狐尾草卷三 草部上-金錢草卷三 草部上-望江青卷三 草部上-無骨苧麻卷三 草部上-接骨草卷三 草部上-麻衣接骨卷三 草部上-紫接骨卷三 草部上-鳳眼草卷三 草部上-風膏藥卷三 草部上-竹葉細辛卷三 草部上-離情草卷三 草部上-和合草卷三 草部上-鹽蓬鹼蓬卷三 草部上-知風草卷三 草部上-鳳頭蓮卷三 草部上-梨松果卷三 草部上-蒲包草卷三 草部上-鬼扇草卷三 草部上-魚須卷三 草部上-紫背稀奇卷三 草部上-雀麥卷四-草部中卷四 草部中-金豆子卷四 草部中-夜關門卷四 草部中-接骨仙桃卷四 草部中-七葉黃荊卷四 草部中-山黃荊卷四 草部中-救命王卷四 草部中-金不換卷四 草部中-黃麻葉卷四 草部中-六月霜卷四 草部中-山海螺卷四 草部中-水楊柳卷四 草部中-小將軍卷四 草部中-九鼎連環草卷四 草部中-牛筋草卷四 草部中-翠羽草卷四 草部中-半嬌紅卷四 草部中-普賢線卷四 草部中-藏紅花卷四 草部中-土紅花卷四 草部中-阿勃參卷四 草部中-茄連卷四 草部中-靈通草卷四 草部中-羅裙帶卷四 草部中-金狗脊卷四 草部中-雪裡開卷四 草部中-雪裡花卷四 草部中-苦草卷四 草部中-山馬蘭卷四 草部中-野馬蘭卷四 草部中-獨腳馬蘭卷四 草部中-玉淨瓶卷四 草部中-紗帽翅卷四 草部中-石風丹卷四 草部中-象鼻草卷四 草部中-透骨草卷四 草部中-不死草卷四 草部中-拳黃雞子卷四 草部中-雞腳草卷四 草部中-刀槍草卷四 草部中-苦地膽卷四 草部中-箭頭風卷四 草部中-紅果草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