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六之飲: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茶經》六之飲

茶經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

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

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

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一習一 俗不已。

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

所庇者屋屋一精一極,所著者衣衣一精一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一精一極之。

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一陰一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

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譯文】

六、茶的飲用

禽鳥有翅而飛,獸類毛豐而跑,人開口能言,這三者都生在天地間。

依靠喝水、吃東西來維持生命活動。

可見喝飲的作用重大,意義深遠。

為瞭解渴,則要喝水;為了興奮而消愁解悶,則要喝酒;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則要喝茶。

茶作為飲料,開始於神農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記載而為大家所知道。

春秋時齊國的晏嬰,漢代的揚雄、司馬相如,三國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人都愛喝茶。

後來流傳一天天廣泛,逐漸成為風氣,到了我唐朝,達於極盛。

在西安、洛一陽一兩個都城和一江一 陵、重慶等地,竟是家家戶戶飲茶。

茶的種類,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

(要飲用餅茶時)用刀砍開,炒,烤乾,搗碎,放到瓶缶中,用開水沖灌,這叫做"夾生茶"。

或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開很長的時間,把茶湯揚起變清,或煮好後把茶上的"沫"去掉,這樣的茶無異於倒在溝渠裡的廢水,可是一般都習慣這麼做!

啊,天生萬物,都有它最一精一妙之處,人們擅長的,只是那些淺顯易做的。

住的是房屋,房屋構造一精一致極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一精一美極了;飽肚子的是飲食,食物和酒都一精一美極了。

(而飲茶呢?卻不擅長。

)概言之,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

一陰一天采,夜間焙,則製造不當;憑口嚼辨味,鼻聞辨香,則鑒別不當;用沾染了膻氣的鍋與腥氣的盆,則器具不當;用有油煙的柴和烤過肉的炭,則燃料不當;用流動很急或停滯不流的水,則用水不當;烤得外熟內生,則炙烤不當;搗得大細,成了綠色的粉末,則搗碎不當;操作不熟練,攪動太急,則燒煮不當;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則飲用不當。

屬於珍貴鮮美馨香的茶,(一爐)只有三碗。

其次是五碗。

假若喝茶的客人達到五人,就舀出三碗傳著喝;達到七人,就舀出五碗傳著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數(意謂照五人那樣舀三碗),只不過缺少一人的罷了,那就用"雋永"來補充。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茶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