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卷三脈法解:六府化谷,津一液布揚,流一溢經絡,會於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卷三脈法解

四聖心源

卷三脈法解

簡介

六府化谷,津一液布揚,流一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

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一床一,九候之法莫著。

既迷惘於心中,復綿昧於指下。

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

顧此悢悢,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

寸口脈法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一陰一散其一精一華,游溢經絡,以化氣血。

氣血周流,現於氣口,以成尺寸。

氣口者,手太一陰一肺經之動脈也。

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一陰一而寸為一陽一。

關者,一陰一陽一之中氣也。

寸口在魚際之分,關上在太淵之分,尺中在經渠之分。

心與小腸,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

肝膽候於左關,脾胃候於右關。

腎與膀一胱候於兩尺,心主三焦,隨水下蟄,亦附此焉。

《素問•脈要一精一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關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兩寸部也。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謹調尺寸,而表裡上下,於此得矣。

蓋肺主藏氣,而朝百脈,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

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於寸口,運行十二經中,週而復始。

一日一一夜,五十度畢,次日平旦寅初,復會於寸口。

寸口者,脈之大會,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總名,非但魚際已也。

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於此。

《靈樞•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藏主也。

氣口即寸口。

手之三一陽一,自手走頭,大小腸府雖至濁,而經行頭上,則為至清,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

越人十難,實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乖謬極矣!

寸口人迎脈法

氣口者,手太一陰一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

人迎者,足一陽一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

太一陰一行氣於三一陰一,故寸口可以候五藏;一陽一明行氣於三一陽一,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一陰一為五藏之首,一陽一明為六府之長也。

藏一陰一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府一陽一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口小而人迎大。

《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一陽一,一倍而躁,在手少一陽一。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一陽一,二倍而躁,在手太一陽一。

人迎三倍,病在足一陽一明,三倍而躁,在手一陽一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痛痺,代則乍甚乍間。

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一陽一,溢一陽一為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一陰一,一倍而躁,在手厥一陰一。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一陰一,二倍而躁,在手少一陰一。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一陰一,三倍而躁,在手太一陰一。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痺,代則乍痛乍止。

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一陰一,溢一陰一為內關,死不治。

《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

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

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以氣口主裡,傷食則一陰一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一陽一鬱於外,故人迎盛堅。

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三部九候脈法

十二經皆有動脈,上部之動脈在頭,中部之動脈在手,下部之動脈在足,是為三部。

一部三候,是為九候。

《素問•三部九候論》:人有三部,部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一陽一之頷厭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一陽一明之地倉、大迎也。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一陽一之和髎也。

中部天,手少一陰一之太淵、經渠也。

中部地,手一陽一明之合谷也。

中部人,手少一陰一之神門也。

下部天,足厥一陰一之五里也。

下部地,足少一陰一之太溪也。

下部人,足太一陰一之箕門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也。

下部之天,女子則取太沖。

下部之人,胃氣則候於一陽一明之沖一陽一,仲景謂之趺一陽一。

此三部九候之法也。

《難經》: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與《素問》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臟腑脈象

五藏為一陰一,六府為一陽一,一陰一陽一既殊,脈象攸分。

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沉。

其甚者為藏,其微者為府。

《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微沉者,膀一胱邪干小腸也。

其他臟腑,依此類推。

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府脈浮數,藏脈沉遲。

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府,遲為在藏是也。

蓋一陽一外一陰一內,一定之理。

府氣內一交一,藏氣外濟,則一陰一陽一平而脈息調。

府病則氣不內一交一,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則氣不外濟,是以但沉而不浮也。

觀越人十難一脈十變之義,大腸、小腸俱候於心脈,可知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之誤。

四時脈體

天地之氣,生長於春夏,收藏於秋冬。

人與天地同氣也,一陽一氣生長,則脈浮升,一陰一氣收藏,則脈沉降。

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素問•脈要一精一微論》:天地之變,一陰一陽一之應。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一陽一氣微上,一陰一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一陰一氣微上,一陽一氣微下。

一陰一陽一有時,與脈為期。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升降浮沉,隨時變更。

寸脈本浮,而一一交一秋冬,則見沉意。

尺脈本沉,而一一交一春夏,則見浮機。

此氣化一定,毫髮不爽也。

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弦者,浮升之象。

洪者,浮之極也。

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

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

仲景脈法,原與經義相同耳。

真藏脈義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

脾以一陰一土而含一陽一氣,故脾一陽一左升則化肝木;胃以一陽一土而胎一陰一氣,故胃一陰一右降則化肺金。

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於南,一溫一氣化熱,是謂心火。

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失養,脈見真藏,則人死焉。

故四藏之脈,必以胃氣為本。

肝脈弦,心脈鉤,肺脈一毛一,腎脈石,脾胃脈緩。

其弦鉤一毛一石而緩者,是四藏之有胃氣也。

其弦鉤一毛一石而不緩者,是謂真藏脈。

真藏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

《玉機真藏論》: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

《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真藏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纍纍然,色赤黑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一毛一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一陰一,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一陰一也。

故五藏各以其時,自胃而至於手太一陰一。

邪氣勝者,一精一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一陰一,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

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故仲景垂訓,以少一陰一負趺一陽一為順。

少一陰一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

自醫法失傳,後世庸愚,乃滋一陰一瀉一陽一,補水滅火,以敗胃氣。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浮沉大小

五藏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

一陽一浮而一陰一沉,其一性一然也。

然一陽一主降而一陰一主升,一陽一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一陰一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

沉而微浮,則一陰一不下走;浮而微沉,則一陽一不上飛。

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一陽一氣上逆而不一交一於一陰一;尺脈但沉而不浮,則一陰一氣下陷而不一交一於一陽一。

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升降一陰一陽一之權,全在乎中。

中者,土也。

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一陽一;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交一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

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

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

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

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郁而不降也。

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熱,於是左尺之脈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

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噁心嘔吐之病生焉。

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瘀,水谷不消,脹滿洩利之病生焉。

肺藏氣而一性一降,肝藏血而一性一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則血不一溫一升而下脫。

肺主收斂,肝主疏洩,血升而不至於流一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而不至於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洩也。

木陷則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鬱於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

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一精一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

淋癃、洩利、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發。

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洩,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餘之象也。

於其有餘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

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後世醫書一陽一盛一陰一虛之說也。

二十四脈

浮沉

浮沉者,一陰一陽一之一性一也。

《難經》:呼出心與肺,吸一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

一陽一性一浮而一陰一性一沉,呼出為一陽一,心肺之氣也;吸一入為一陰一,腎肝之氣也。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腎也,沉而牢長者,肝也。

脾居一陰一陽一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一交一,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

關者,一陰一陽一之關門,一陰一自此升而為寸,一陽一自此降而為尺,闔辟之權,於是在焉,故曰關也。

一陽一盛則寸浮,一陰一盛則尺沉,一陰一盛於裡,一陽一盛於表。

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一定之法也。

然浮沉可以觀表裡,不可以定一陰一陽一。

三難:關以前者,一陽一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上魚為溢,此一陰一乘之脈也。

關以後者,一陰一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此一陽一乘之脈也。

一陽一乘一陰一位,則清氣不升,故下覆於尺;一陰一乘一陽一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於魚。

溢者,浮之太過而曰一陰一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一陽一乘。

是則浮不可以為一陽一,而沉不可以為一陰一,浮沉之中,有虛實焉。

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一陽一虛於表而實於裡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一陽一虛於裡而實於表也。

浮大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

診者當於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遲數

遲數者,一陰一陽一之氣也。

九難:數者,府也。

遲者,藏也。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經脈之動,應乎漏刻,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定息,而脈五動,氣之常也。

過則為數,減則為遲。

藏一陰一而府一陽一,數則一陽一盛而為府,遲則一陰一盛而為藏,一陽一盛則熱,一陰一盛則寒。

數之極,則為至,遲之極,則為損。

一定之法也。

然遲不盡寒,而數不盡熱。

脈法:趺一陽一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一陽一氣長,遲則一陰一氣盛,一陰一陽一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是遲緩者,趺一陽一寸口之常脈,未可以為寒也。

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一陽一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是數者,一陽一明之一陽一虛,未可以為熱也。

凡脈或遲或數,乖戾失度則死。

十四難: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一精一,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

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一精一,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人之將死,脈遲者少,脈數者多。

一陽一氣絕根,浮空欲脫,故脈見疾數。

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

虛勞之家,最忌此脈。

若數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則死期迫矣。

滑澀

滑澀者,一陰一陽一之體也。

滑則血盛而氣虛,澀則血虛而氣盛。

肝藏血而肺藏氣,故肝脈滑而肺脈澀。

肺一性一收斂,肝一性一生發,收斂則澀,生發則滑。

金自上斂,木自下發,是以肺脈浮澀而肝脈沉滑。

斂則氣聚,發則氣散,是以肺脈澀短而肝脈滑長。

氣,一陽一也,而含一陰一;血,一陰一也,而抱一陽一,故滑為一陽一而澀為一陰一。

脈法:大、浮、數、動、滑,此名一陽一也;沉、澀、弱、弦、微,此名一陰一也。

以金水之一性一收藏,木火之一性一生長,收則浮澀而生則沉滑,長則浮滑而藏則沉澀。

滑者,生長之意,澀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氣。

脈法:脈有弦、緊、浮、滑、沉、澀,名曰殘賊。

以其氣血之偏,澀則氣盛而血病,滑則血盛而氣傷也。

寸應滑而尺應澀,肺脈之澀者,尺之始基;肝脈之滑者,寸之初氣。

尺應澀而變滑,則一精一遺而不藏;寸應滑而變澀,則氣痞而不通。

寸過於滑,則肺金不斂而痰嗽生;尺過於澀,則肝木不升而淋痢作。

是以滑澀之脈,均為病氣也。

大小

大小者,一陰一陽一之象也。

一陽一盛則脈大,一陰一盛則脈小,大為一陽一而小為一陰一。

寸大而尺小者,氣之常也。

寸過於大則上熱,尺過於小則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為一陽一盛,而小不可以為一陰一盛者。

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一精一。

蓋一陽一衰土濕,水火不一交一,火炎而金爍,則關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則關尺浮大。

肺金失其收斂,肝木行其疏洩,此亡血失一精一,半產漏下之原。

庸工以為一陰一虛,投以滋潤,土敗則命殞。

是大不可以為一陽一盛也。

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此為欲解也。

蓋邪退而正復則脈微,是小不可以為一陰一盛也。

凡木火洩露則脈大,金水斂藏則脈小。

一陽一洩則上熱而下寒,一陽一藏則上清而下一溫一。

勞傷虛損之脈,最忌浮大。

一陽一根下斷,浮大無歸,則人死矣。

故大則病進,小則病退。

小脈未可以扶一陽一,大脈未可以助一陰一,當因委而見源,窮其大小所由來也。

長短

長短者,一陰一陽一之形也。

長為一陽一而短為一陰一。

一陽一升於木火,故肝脈沉滑而長,心脈浮滑而長;一陰一降於金水,故肺脈浮澀而短,腎脈沉澀而短也。

人莫不病發於一陰一進,而病癒於一陽一長,一陰一進則脈短,一陽一長則脈長,故長則氣治,而短則氣病。

然不宜過長,過長則木旺而金衰矣。

木者,中氣之賊,百病之長。

以木一性一發達,而百病之起,多因於木氣之不達,生意盤郁,而克脾胃,是以氣愈郁而脈愈長。

木郁則協水以賊土,合火而刑金,故但顯肝脈之長,而不形肺脈之短。

金雖克木,而凡人之病,則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

蓋木氣之所以能達者,水土一溫一而根本暖也。

水寒土濕,生意不遂,則木愈郁而氣愈盛,所以肝病則脈長也。

緩緊

緩緊者,一陰一陽一之情也。

緩為一陽一而緊為一陰一。

緩者,戊土之氣也。

脈法:趺一陽一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曰: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

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一陽一氣長,遲則一陰一氣盛。

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氣而不至於一溫一熱,含金水之體而不至於寒涼,雍容和暢,是以緩也。

緩則熱生。

脈法:緩則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

《靈樞•五癃津一液》:中熱則胃中消谷,腸胃充廓,故胃緩也。

然則傷寒一陽一明之脈,必實大而兼緩也。

緊者,寒水之氣也。

脈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

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

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此內寒之緊也。

曰: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

此外寒之緊也。

以水為冬氣,冬時寒盛,冰堅地坼,是以緊也。

緊則痛生。

曰: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

是外寒之痛也。

曰:趺一陽一脈緊而浮,浮為風,緊為寒,浮為腸滿,緊為腹痛,浮緊相摶,腹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

是內寒之痛也。

然則傷寒少一陰一之脈,必微細而兼緊也。

蓋一陽一盛則緩,一陰一盛則緊,緩則生熱,緊則生寒。

寒愈盛,則愈緊,熱愈盛,則愈緩。

以一陽一性一發洩而一陰一性一閉藏,發而不藏,所以緩也,藏而不發,所以緊也。

石芤

石芤者,一陰一陽一之虛也。

一陽一氣不降,則腎脈石,一陰一氣不升,則心脈芤。

石則外虛而內實,芤則外實而內虛。

石者,氣虛而不蟄也。

一陽一體虛而一陰一體實,水中無氣,凝冱而沉結,所以石也。

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平腎脈來,喘喘纍纍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蓋坎中之一陽一,生氣之原也,一陽一根下斷,一陰一魄徒存,堅實結硬,生氣全無,是以死也。

《老子》:柔一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此之謂也。

芤者,血虛而不守也。

一陰一體實而一陽一體虛,火中無血,消減而浮空,所以芤也。

脈法:趺一陽一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

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芤減相合,則名曰革。

後世芤外又有革脈,非是。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一精一。

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

蓋離中之一陰一,收氣之原也,一陰一根上斷,一陽一魂徒存,虛飄空洞,收氣全無,是以病也。

血,一陰一也,而生於一陽一,一陽一升則化火,故一溫一暖和暢而吐一陽一魂。

一陽一虛血寒,則凝瘀而亡脫,血脫則火洩而寒增,是以失一精一亡血而脈芤者,不可助一陰一而洩一陽一。

蓋芤則營一陰一外脫,而血中之一溫一氣亦亡也。

促結

促結者,一陰一陽一之盛也。

脈法: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一陽一盛則促,一陰一盛則結,此皆病脈。

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一陽一結也。

脈纍纍如循長竿者,名曰一陰一結也。

一陰一陽一之一性一,實則虛而虛則實。

實而虛者,清空而無障礙,所以不結;虛而實者,壅滿而生阻隔,所以脈結。

一陽一結則藹藹郁動,如車蓋之升沉;一陰一結則纍纍不平,如長竿之勁節。

以一陽一性一輕清而一陰一性一重濁,故促結之象異焉。

驚悸之家,脈多促結,以其一陰一陽一之不濟也。

一陽一旺於木火,一陰一盛於金水。

一陽一虛而生驚者,木火下虛,一陰一氣凝澀而不化,是以結也;一陰一虛而生悸者,金水上虛,一陽一氣鬱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脈法:其脈浮而數,不能食,身一體重,大便反硬,名曰一陰一結,此臟腑之結也。

蓋孤一陽一獨一陰一,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其氣必結。

臟腑經絡,本為一氣,藏氣結則脈氣必結,脈氣結則藏氣必結。

若夫代止之脈,並無郁阻而中斷,是營衛之敗竭,非促結之謂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一陰一氣之旺也。

《素問•玉機真藏論》:春脈如弦。

四難:牢而長者,肝也。

弦牢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弦勞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則肝平,但有弦牢,而無濡弱,則肝病矣。

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長竿末梢者,軟弱之義也。

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土一溫一和,則木氣發達而榮暢;水土寒濕,則木氣枯槁而弦牢。

木之為義,愈郁則愈盛。

弦牢者,木盛而土虛也。

弦為裡濕,支飲之阻衛一陽一,則木氣抑遏而為弦。

脈法「支飲急弦」是也。

牢為外寒,寒邪之束營一陰一,則木氣鬱迫而為牢。

脈法「寒則牢堅」是也。

弦亦為寒。

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

《金匱》:脈雙弦者,寒也。

偏弦者,飲也。

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

弦亦為痛。

《傷寒》:一陽一脈澀,一陰一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

以風木而賊土,是以痛也。

脈以胃氣為本,木得胃氣則和緩,不得胃氣則弦牢。

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

病肝脈來,如循長竿,曰肝病。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新張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脈也。

濡弱

濡者,如綿之軟,軟而無力曰弱。

濡弱者,一陽一氣之衰也。

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脈法:肝者,木也,其脈微弦,濡弱而長。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

濡弱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軟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則肝平,但有濡弱而無弦牢,則肝病矣。

玉機真藏論:春脈如弦,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

端直以長者,弦牢之意也。

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木氣不達,固賴土氣達之,土氣不升,亦賴木氣升之。

冬令蟄藏,水冰地坼,一得春風鼓蕩,則閉蟄起而百物生。

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

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一陽一左旋而上發者也。

生意濡弱,則土木之氣不能升達,而肝脾俱病。

氣化於戊土而藏於肺,血化於己土而藏於肝。

《靈樞•決氣》:脾藏營,肝藏血。

肝脾者,營血之原也。

濡弱則營血虛衰。

脈法:諸濡亡血,諸弱發一熱,血亡則熱發也。

傷寒脈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虛而一陽一敗也。

弦牢者,木氣之太過,濡弱者,木氣之不及。

太過則侮人,不及則人侮,均能為病也。

散伏

散伏者,一陰一陽一之闔辟也。

氣辟而不闔,則脈散,氣闔而不辟,則脈伏。

散者,氣洩而不藏也。

一陰一性一聚而一陽一性一散,一陽一降於尺而化濁一陰一,則脈沉聚;一陰一升於寸而化清一陽一,則脈浮散。

而聚散之權,則在於關。

關者,一陰一陽一之關鎖。

其散而不至於飛揚者,有關以闔之,故散而能聚。

散而不聚,則心病矣。

脈法: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脈散者,病家之大忌。

散脈一形,則氣血之脫亡在近,一精一神之飛走不遠。

散見於寸,猶可挽也,散見於尺,無可醫矣。

伏者,氣鬱而不發也。

一陽一性一起而一陰一性一伏,一陰一升於寸而化清一陽一,則脈浮起;一陽一降於尺而化濁一陰一,則脈沉伏。

而起伏之權,則在於關。

關者,一陰一陽一之關鎖。

其伏而不至於閉結者,有關以辟之,故伏而能起。

伏而不起,則腎病矣。

凡積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脈必伏結。

十八難:伏者,脈行筋下也。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故脈浮結者,外有痼疾;脈伏結者,內有積聚。

《金匱》: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

微出寸口,積在喉中。

關上,積在臍旁。

上關上,積在心下。

微下關,積在少腹。

尺中,積在氣沖。

脈出左,積在左。

脈出右,積在右。

脈兩出,積在中央。

非但積聚如是,凡一經將病,則一氣先伏。

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腎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則脈伏。

庚桑子:人郁則為病。

至理妙言!診一氣之欲伏,則知一經之將病。

脈法:伏氣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謂也。

動代

動代者,一陰一陽一之起止也。

氣欲發而不能,則為動,氣中歇而不屬,則為代。

動者,郁勃而不息也。

脈法:一陰一陽一相摶,名曰動。

一陽一動則汗出,一陰一動則發一熱。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關者,中氣之變現,一陰一陽一之樞機,一陽一自此降而為一陰一,一陰一自此升而為一陽一。

一陰一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一性一,不至為動;一陽一降於尺,則遂其下沉之一性一,不至為動。

惟一陰一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一陽一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鬱於關上,而見動形。

一陰一陽一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動而不止也。

郁勃之久,不無勝負。

一陽一勝而動於關上,則內洩營一陰一而汗出;一陰一勝而動於關下,則外閉衛一陽一而發一熱。

熱發則汗不出,汗出則熱不發。

汗出而熱發,一陰一陽一之勝負乃分。

方其動時,一陰一陽一郁蕩,未知將來之孰勝而孰負也。

動見於土位,木氣盤塞而莫達,甲木不降,乃懸虛而為驚;乙木不升,乃衝擊而為痛。

甲乙橫逆,而賊戊己,則土氣敗矣。

代者,斷續而不聯也。

《靈樞•根結》:一日一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一精一,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

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

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與之短期。

與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

乍疏乍數者,斷續之象也。

蓋呼吸者,氣之所以升降也。

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間。

呼則氣升於心肺,吸則氣降於腎肝。

呼吸定息,經脈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即可以候五藏之氣。

一藏無氣,則脈必代矣。

十一難: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藏無氣者,何藏也?吸者隨一陰一入,呼者因一陽一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類推矣。

代脈一見,死期在近,不可治也。

代為死脈,與脾脈代之代不同。

脾脈代者,脾不主時,隨四時而更代也。

此為病脈。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