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中風者,土濕一陽一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

四聖心源

卷七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中風者,土濕一陽一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

四肢者,諸一陽一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實秉氣於脾胃。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行於經絡,則曰營衛。

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一陽一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肢經絡,凝澀不運,衛氣阻梗,則生麻木。

麻木者,肺氣之郁,肺主皮一毛一,衛氣鬱遏,不能煦濡皮一毛一,故皮膚枯槁而頑廢也。

諸筋者,司於肝而會於節,土濕木郁,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肢節枯硬。

一日七情郁傷,八風感襲,閉其皮一毛一而郁其經藏,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肢節拳縮,屈而不伸,痺而不仁也;臟腑之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

人身之氣,愈郁則愈盛,皮一毛一被感,孔竅不開,郁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郁其心肺之濕,故作癡瘖。

臟腑者,肢節之根本,肢節者,臟腑之枝葉。

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也。

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嘗變。

風無刻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

此與外感風傷衛氣之風,原無懸殊,粗工不解,謬分西北東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誤千古,良可傷也。

桂枝烏苓湯

桂枝三錢芍葯三錢甘草二錢首烏三錢茯苓三錢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一溫一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黃芪姜苓湯

黃芪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一溫一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病重者,黃芪,生薑可用一二兩。

中風之證,因於土濕,土濕之故,原於水寒。

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於四肢,一當七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

氣分偏虛,則病於右,血分偏虛,則病於左,隨其所虛而病枯槁,故曰偏枯。

左半偏枯,應病在足大指,足厥一陰一肝經行於足大指也。

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則是血中之氣滯也。

右半偏枯,應病在手大指,手太一陰一肺經行於手大指也。

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則是氣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無不病者,以足太一陰一脾行足大指,太一陰一脾土之濕,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濕則腎水必寒,其中亦有濕郁而生熱者。

然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

而肝膽之燥一熱,究不及脾腎寒濕者之多,總宜一溫一燥水土,以達肝木之郁。

風襲於表,郁其肝木,木郁風生,耗傷津血,故病攣縮。

木達風息,血復筋柔,則攣縮自伸。

其血枯筋燥,未嘗不宜阿膠、首烏之類,要當適可而止,過用則滋濕而敗脾一陽一,不可不慎。

風家肢節攣縮,莫妙於熨法。

右半偏枯,用黃芪、茯苓、生薑、附子,左半偏枯,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熱熨病處關節。

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和柔,拳曲自松。

藥用布巾縛住,外以火爐一溫一之。

三四次後,氣味稍減,另易新者。

久而經絡一溫一暢,發出臭汗一身,氣息非常,膠黏如飴,則肢一體活軟,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強不語者,脾土之陷也。

以胃土上逆,濁氣鬱蒸,化生痰涎,心竅迷塞,故昏憒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蹇澀不能言語。

此總由濕氣之盛也。

仲景《金匱》: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者,風邪外襲,郁其臟腑之氣,非風邪之內入於臟腑也。

一切羌、獨、艽、防驅風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經藏病輕,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

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結燥,緣於風動血耗,而風動之由,則因土濕而木郁。

法宜阿膠、蓯蓉,清風潤燥,以滑大腸。

結甚者,重用蓯蓉,滋其枯槁。

龜板、地黃、天冬之類,滋濕伐一陽一,慎不可用,中氣一敗,則大事去矣。

庸工至用大黃,可恨之極!

其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藶散下之,痰去則神清。

葶藶散

葶藶三錢白芥子三錢甘遂一錢

研細,每服五分。

宿痰即從便下。

歷節根原

歷節者,風寒濕之邪,傷於筋骨者也。

膝踝乃眾水之溪壑,諸筋之節奏,寒則凝冱於溪谷之中,濕則一婬一泆於關節之內,故歷節病焉。

足之三一陰一,起於足下,內循踝膝,而上胸中。

而少厥水木之升,隨乎太一陰一之土,土濕而不升,則水木俱陷,於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風起。

肉主於脾,骨屬於腎,筋司於肝,濕一婬一則肉傷,寒一婬一則骨傷,風一婬一則筋傷。

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腫者,風寒濕之邪,合傷於足三一陰一之經也。

其病成則內因於主氣,其病作則外因於客邪。

汗孔開張,臨風入水,水濕內傳,風寒外閉,經熱郁發,腫痛如折。

雖原於客邪之侵陵,實由於主氣之感召,久而壅腫卷屈,跛蹇疲癃。

此亦中風之類也,而傷偏在足。

蓋以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寒濕,地下之濁邪,同氣相感,故傷在膝踝。

諸如膝風、腳氣,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諸病,雖或木郁而生下熱,然熱在經絡,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則是濕寒,必無濕一熱之理。

《金匱》義一精一而法良,當思味而會其神妙也。

桂枝芍葯知母湯

桂枝四錢芍葯三錢甘草二錢白朮二錢附子二錢知母四錢防風四錢麻黃二錢生薑五錢

煎大半杯,一溫一服。

歷節風證,肢節疼痛,足腫頭眩,短氣欲吐,身羸發一熱,黃汗沾衣,色如柏汁。

此緣飲酒汗出,當風取涼,酒氣在經,為風所閉,濕邪一婬一泆,傷於筋骨。

濕旺土郁,汗從土化,是以色黃。

其經絡之中,則是濕一熱,其骨髓之內,則是濕寒。

法宜術、甘培土,麻、桂通經,知母、芍葯,瀉熱而清風,防風、附子,去濕而一溫一寒。

濕寒內消,濕一熱外除,腫痛自平。

若其病劇,不能捷效,加黃芪以行經絡,烏頭以驅濕寒,無有不愈。

一切膝風、腳氣諸證,不外此法。

烏頭用法:炮,去皮、臍,切片,焙乾,蜜煎,取汁,入藥湯服。

痙病根原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

太一陽一之脈,自頭下項,行身之背。

發汗太多,傷其津血,筋脈失滋,復感風寒,筋脈攣縮,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脊背反折也。

《素問•診要經終論》:太一陽一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痙病之謂。

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緊急故也。

太一陽一以寒水主令,而實化於丙火。

蓋一陰一陽一之理,彼此互根,清一陽一左旋,則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濁一陰一右轉,則丙火下降而化寒水。

汗亡津血,一陰一虛燥一動,則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熱,是以身首發一熱而面目皆赤也。

寒水絕其上源,故小一便不利。

背者,胸之府,肺位於胸,壬水生化之源也。

肺氣清降,氤氳和洽,蒸為雨露,自太一陽一之經注於膀一胱,則胸膈清空而不滯。

太一陽一不降,肺氣壅郁,故濁氣上衝於胸膈也。

太一陽一之經,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

其發一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

其發一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

病得於亡汗失血之後,固屬風燥,而汗血外亡,一溫一氣脫洩,實是一陽一虛,滋潤清涼之藥,未可肆用也。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桂枝三錢芍葯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

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風傷衛氣,發一熱汗出者。

葛根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先煎,去沫桂枝二錢芍葯二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

覆衣,取微汗。

治寒傷營血,發一熱無汗者。

痙病是太一陽一證,亦有在一陽一明經者。

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齘者,胃土燥一熱,筋脈枯焦之故。

宜重用清涼滋潤之味,不可拘太一陽一經法。

甚者,宜大承氣湯,瀉其胃熱乃愈。

濕病根原

濕病者,太一陰一濕旺而感風寒也。

太一陰一以濕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濕,一陽一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燥濕相敵,是以不病。

人之衰也,濕氣漸長而燥氣漸消,及其病也,濕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

一陰一易盛而一陽一易衰,一陽一盛則壯,一陰一盛則病,理固然也。

膀一胱者,津一液之府,氣化則能出。

肺氣化水,滲於膀一胱,故小一便清長。

土濕則肺氣堙郁,不能化水,膀一胱閉癃,濕氣浸一婬一,因而瀰漫於週身。

濕為一陰一邪,其一性一親下,雖周遍一身,無處不到,究竟膝踝關節之地,承受為多。

一遇風寒感冒,閉其皮一毛一,通身經絡之氣,壅滯不行,則疼痛熱煩而皮膚熏黃。

濕陵上焦,則痛在頭目;濕一婬一下部,則痛在膝踝;濕侵肝腎,則痛在腰腹。

濕遍一身,上下表裡,無地不疼,而關竅骨節,更為劇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為濕一熱;其水盛者,一婬一泆而為濕寒,而總之悉本於一陽一虛。

法當內通其膀一胱,外開其汗孔,使之表裡雙洩也。

茵陳五苓散

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調服一湯匙,日三服。

多飲熱湯,取汗。

濕家日晡煩疼,以土旺午後申前,時臨未支,濕邪旺盛也。

若發一熱惡寒,是表邪閉固,加紫蘇、青萍,以發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

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濕從大小一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濕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熱,小一便黃澀,法宜清金利水,以瀉濕一熱。

若濕邪在腹,肺氣壅滯,以致頭痛鼻塞,聲音重濁,神氣鬱煩,當於發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瀉肺氣。

苓甘梔子茵陳湯

茵陳蒿三錢梔子二錢甘草二錢,生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小一便黃澀,少腹滿一脹者。

服此小一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

一宿腹減,濕從小一便去矣。

濕家腹滿尿澀,是木郁而生下熱,法當利水瀉濕,而加梔子,以清膀一胱。

若濕一熱在脾,當加大黃、芒硝。

如濕一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加乾薑、附子。

若膀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利其小一便可也。

黃疸根原

黃疸者,土濕而感風邪也。

太一陰一濕土主令,以一陽一明戊土之燥,亦化而為太一陰一之濕。

設使皮一毛一通暢,濕氣一婬一蒸,猶得外洩。

一感風邪,衛氣閉闔,濕一婬一不得外達,脾土堙郁,遏其肝木。

肝脾雙陷,水谷不消,谷氣瘀濁,化而為熱。

瘀熱前行,下流膀一胱,小一便閉澀,水道不利。

膀一胱瘀熱,下無洩路,熏蒸一婬一泆,傳於週身,於是黃疸成焉。

其病起於濕土,而成於風木。

以黃為土色,而色司於木,木邪傳於濕土,則見黃色也。

或傷於飲食,或傷於酒色,病因不同,總由於一陽一衰而土濕。

濕在上者,一陽一郁而為濕一熱,濕在下者,一陰一郁而為濕寒。

乙木下陷而一陽一遏一陰一分,亦化為濕一熱;甲木上逆而一陰一旺一陽一分,亦化為濕寒。

視其本氣之衰旺,無一定也。

其游溢於經絡,則散之於汗孔;其停瘀於膀一胱,則洩之於水道。

近在胸膈,則湧吐其腐敗;遠在腸胃,則推蕩其陳宿。

酌其一溫一涼寒熱,四路滌清,則證有變狀而邪無遁所,凡諸疸病,莫不應手消除也。

谷疸

谷入於胃,脾一陽一消磨,蒸其一精一液,化為肺氣。

肺氣宣揚,外發皮一毛一而為汗,內滲膀一胱而為溺。

汗溺輸洩,土不傷濕,而木氣發達,則疸病不作。

一陽一衰土濕,水谷消遲,谷一精一堙郁,不能化氣,陳腐壅遏,阻滯脾土,木氣遏陷,土木郁蒸,則病黃疸。

中氣不運,升降失職,脾陷則大便滑溏,胃逆則上脘痞悶。

濁氣熏蒸,噁心欲吐,惡聞谷氣。

食則中氣愈郁,頭眩心煩。

此當擴清其菀陳,除舊而布新也。

酒疸

酒醴之一性一,濕一熱之媒。

其濡潤之質,入於臟腑,則生下濕;辛烈之氣,騰於經絡,則生上熱。

汗溺流通,濕氣下洩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

汗溺閉塞,濕一熱遏瘀,乃成疸病。

其一性一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其一性一嗜冷飲者,則辛烈之上傷有限,而濕寒之下傷為多。

至於醉後發渴,涼飲茶湯,寒濕傷脾者,不可勝數,未可以濕一熱概論也。

色疸

腎主蟄藏,相火之下秘而不一洩者,腎藏之也。

一精一去則火洩而水寒,寒水氾濫,浸一婬一脾土,脾一陽一頹敗,則濕動而寒生。

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洩水寒,土濕一陽一虧,多病虛勞,必然之理也。

水土寒濕,不能生長木氣,乙木遏陷,則生下熱。

土木合邪,傳於膀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濕一熱在於肝膽,濕寒在於脾腎。

人知其一陰一精一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敗洩,重以滋一陰一助濕之品,敗其脾腎微一陽一,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甘草茵陳湯

茵陳三錢梔子三錢大黃三錢甘草三錢,生

煎大半杯,熱服。

治谷疸腹滿尿澀者。

服後小一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一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白朮桂枝豬苓茯苓澤瀉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多飲熱湯,取汗。

治日暮寒熱者。

硝黃梔子湯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梔子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汗出腹滿者。

梔子大黃湯

梔子三錢香豉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三錢

煎一杯,熱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惱熱疼,噁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

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治色疸額黑身黃者。

服後病從大小一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發一熱惡寒,膀一胱急,小一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此水土瘀濁之證,宜瀉水去濕,通其二便。

仲景用硝礬散,硝石清熱,礬石去濕。

此變而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礬之意。

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黃疸之家,脾腎濕寒,無內熱者,當用姜、附、茵陳,不可誤服硝黃也。

暍病根原

暍病者,暑熱而感風寒也。

熱則傷氣,寒則傷形。

《素問•通評虛實論》: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以寒一性一斂閉,暑一性一疏洩,寒閉其形而皮一毛一不開,是以氣盛而身寒;暑洩其氣而腠理不闔,是以氣虛而身熱。

暍病則傷於暑,而又傷於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氣蒸洩,被清風而浴寒水,玄府驟閉,《素問》:玄府者,汗孔也。

裡熱不宣,故發一熱惡寒,口渴齒燥,身重而疼痛,脈細而芤遲也。

蓋氣不郁則不病,雖毒熱揮汗,表裡燔蒸,筋力懈惰,一精一神委頓,而新秋變序,暑退涼生,肺府清爽,一精一力如初,不遇風寒,未嘗為病。

及熱傷於內,寒傷於外,壯火食氣,而腠理忽斂,氣耗而熱郁,於是病作也。

汗之愈洩其氣,則惡寒益甚。

一溫一之愈助其火,則發一熱倍增。

下之愈亡其一陽一,則濕動木郁,而淋澀彌加。

法當補耗散之元氣,而不至於助火,清煩鬱之暑熱,而不至於伐一陽一。

清金而瀉熱,益氣而生津,無如仲景人參白虎之為善也。

人參白虎湯

石膏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半杯人參三錢

米熟湯成,取大半杯,熱服。

霍亂根原

霍亂者,飲食寒冷而感風寒也。

夏秋飲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則為吐,其在下脘則為洩,或吐或洩,不並作也。

一感風寒,皮一毛一閉塞,而宿物陳菀壅遏,中氣盛滿莫容,於是吐洩並作。

其吐者,胃氣之上逆,其洩者,脾氣之下陷。

胃土之逆者,膽木之上一逼一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

蓋中氣鬱塞,脾胃不轉,不能升降木氣,木氣鬱迫,而克中宮,刑以膽木則胃逆,賊以肝木則脾陷也。

肝膽主筋,水土寒濕,木氣不榮,是以筋轉。

吐洩無餘,寒瘀盡去,土氣漸回,一陽一和徐布,中氣發揚,表邪自解。

若其不解,外有寒熱表證,宜以麻桂發之,而一溫一以理中、四逆之輩。

表寒既退,而臟腑鬆緩,痛洩自止。

若其不能吐洩,腹痛愈死,可用大黃附子,一溫一藥下之,陳宿推蕩,立刻輕安。

病在火令,全屬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

變通理中、四逆之意,則病有盡而法無窮矣。

倘泥時令而用清涼,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湯

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二錢乾薑三錢桂枝三錢白朮三錢砂仁二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一溫一服。

吐不止,加半夏。

洩不止,加肉蔻。

外有寒熱表證,加麻黃。

轉筋痛劇,加附子、澤瀉。

痎瘧根原

痎瘧者,一陰一邪閉束,郁其少一陽一之衛氣也。

人之六經,三一陰一在裡,三一陽一在表,寒邪傷人,同氣相感,內捨三一陰一。

少一陽一之經,在二一陽一之內,三一陰一之外,內與邪遇,則相爭而病作。

其初與邪遇,衛氣鬱阻,不得下行,漸積漸盛。

內與一陰一爭,一陰一邪被一逼一,外乘一陽一位,裹束衛氣,閉藏而生外寒。

衛為一陰一束,竭力外發,重圍莫透,鼓蕩不已,則生戰慄。

少一陽一甲木從相火化氣,及其相火郁隆,內熱大作,一陰一退寒消,則衛氣外發而病解焉。

衛氣晝行六經二十五周,夜行五藏二十五周。

寒邪淺在六經,則晝與衛遇而日發;深在五藏,則夜與衛遇而暮發。

衛氣離,則病休,衛氣集,則病作。

緣邪束於外,則惡寒,一陽一鬱於內,則發一熱。

一陽一旺而發之速,則寒少而熱多;一陽一虛而發之遲,則寒多而熱少。

一陽一氣日盛,則其作日早;一陽一氣日衰,則其作日晏。

一陽一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洩,浴於寒水,寒入汗孔,捨於腸胃之外,經藏之間。

秋傷於風,閉其腠理,衛氣鬱遏,外無洩路,內陷重一陰一之中,鼓動外發,則成瘧病也。

一溫一瘧

先傷於寒而後中於風,先寒後熱,是謂寒瘧;先中於風而後傷於寒,先熱後寒,是謂一溫一瘧。

以冬中風邪,洩其衛氣,衛愈洩而愈閉,郁為內熱,又傷於寒,束其皮一毛一,熱無出路,內藏骨髓之中。

春一陽一發動,內熱外出,而表寒閉束,欲出不能。

遇盛暑毒熱,或用力煩勞,氣蒸汗流,熱邪與汗皆出,表裡如焚,及其盛極而衰,復反故位,一陰一氣續復,是以寒生也。

癉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是謂癉瘧。

癉瘧即一溫一瘧之重者。

以其一陽一盛一陰一虛,肺火素旺,一當汗出而感風寒,衛鬱熱發,傷其肺氣,手足如烙,煩冤欲嘔。

一陽一亢一陰一枯,是以但熱無寒。

其熱內藏於心,外捨分肉之間,令人神氣傷損,肌肉消鑠,瘧之最劇者也。

一牝一瘧

其寒多而熱少者,是謂一牝一瘧。

以其一陰一盛一陽一虛,衛郁不能透發,故寒多熱少。

蓋瘧病之寒,因一陰一邪之束閉,瘧病之熱,緣衛一陽一之郁發。

其相火虛虧,郁而不發,則純寒而無熱;相火隆盛,一郁即發,則純熱而無寒。

其熱多者,由相火之偏勝,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虛也。

瘧在少一陽一,其脈自弦,弦數者火盛則多熱,弦遲者水盛則多寒,理自然耳。

柴一胡一栝蔞乾薑湯

柴一胡一三錢黃芩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乾薑三錢栝蔞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嘔加半夏。

治寒瘧先寒後熱者。

柴一胡一桂枝幹薑湯

柴一胡一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茯苓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一牝一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

白虎桂枝柴一胡一湯

石膏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半杯桂枝三錢柴一胡一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一溫一瘧先熱後寒,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

減味鱉甲煎丸

鱉甲二兩四錢柴一胡一一兩二錢黃芩六錢人參二錢半夏二錢甘草二錢桂枝六錢芍葯一兩丹皮一兩桃仁四錢阿膠六錢大黃六錢乾薑六錢葶藶二錢

為末,用清酒一罈,入灶下灰一升,煮鱉甲,消化,絞汁,去渣,入諸藥,煎濃,留藥末,調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瘧不愈,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傷風根原

傷風者,中虛而外感也。

一陽一衰土濕,中脘不運,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氣不得四達,時時郁勃於皮一毛一之間。

遇飲食未消,中氣脹滿,阻格金火沉降之路。

肺金郁發,蒸洩皮一毛一,宗氣外達,是以不病。

一被風寒,閉其皮一毛一,肺氣壅遏,不能外發,故逆循鼻竅,嚏噴而出。

濕氣一婬一蒸,清涕流一溢,譬之水氣蒸騰,滴而為露也。

水生於金,肺氣上逆,無以化水,故小一便不利。

《素問•風論》:勞風法在肺下,巨一陽一引一精一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一精一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蓋膀一胱之水,全是肺氣所化,水利則膀一胱之郁濁下洩,肺家之壅滯全消。

濕去而變燥,故痰涕膠黏,色化青黃,出於口鼻,肺藏不傷也。

少年一陽一衰未極,肺不終郁,則氣降而化水,故引一精一於三日。

中年者五日。

末年一陽一衰,不能引一精一者七日。

若其終不能引,久而鬱熱蒸腐,則肺傷而死矣。

太一陽一引一精一,賴乎一陽一明之降。

中氣運轉,一陽一明右降,則肺金下達而化水尿,積鬱始通。

一陽一明不降,肺無下行之路,太一陽一無引一精一之權也。

法宜瀉肺而開皮一毛一,理中而瀉濕郁。

濕消而郁散,氣通而水調,無餘事已。

紫蘇姜苓湯

蘇葉三錢生薑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橘皮二錢乾薑三錢砂仁二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齁喘根原

齁喘者,即傷風之重者也。

其一陽一衰土濕,中氣不運,較之傷風之家倍甚。

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遲,濁一陰一莫降。

一遇清風感襲,閉其皮一毛一,中脘郁滿,胃氣愈逆。

肺藏壅塞,表裡不得通達,宗氣逆沖,出於喉嚨。

而氣阻喉閉,不得透洩,於是壅悶喘急,不可名狀。

此齁喘之由來也。

輕則但作於秋冬,是緣風邪之外束,重則兼發於夏暑,乃由濕一婬一之內動。

濕居寒熱之中,水火一逼一蒸,則生濕氣。

濕氣在上,則隨火而化熱;濕氣在下,則隨水而化寒。

火盛則上之濕一熱為多,水盛則下之濕寒斯甚。

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熱亦殊。

而齁喘之家,則上焦之濕一熱不敵下焦之濕寒,以其一陽一衰而一陰一旺,火敗而水勝也。

此當一溫一中燥土,助其推遷。

降戊土於坎中,使濁一陰一下洩於水道;升己土於離位,使清一陽一上達於汗孔。

中氣一轉而清濁易位,汗溺一行而鬱悶全消,則肺氣清降,喘阻不作。

若服清潤之劑,中脘愈敗,肺氣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紫蘇姜苓湯

蘇葉三錢杏仁三錢橘皮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甘草二錢砂仁二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若皮一毛一閉束,表邪不解,則加麻黃。

若言語譫妄,內熱不清,則加石膏。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