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二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1]六月,壬辰,東川留後高仁厚奏鄭君雄斬楊師立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二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二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

唐紀七十二唐僖宗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

[1]六月,壬辰,東川留後高仁厚奏鄭君雄斬楊師立出降。

仁厚圍梓州久不下,乃為書射城中,道其將士曰:「仁厚不忍城中玉石俱焚,為諸君緩師十日,使諸君自成其功。

若十日不送師立首,當分見兵為五番,番分晝夜以攻之,於此甚逸,於彼必困矣。

五日不下,四面俱進,克之必矣。

諸君圖之!」數日,君雄大呼於眾曰:「天子所誅者元惡耳,他人無預也。」

眾呼萬歲,大噪,突入府中,師立自一殺,君雄挈其首出降。

仁厚獻其首及妻子於行在,陳敬釘其子於城北,敬三子出觀之,釘者呼曰:「茲事物及汝曹,汝曹於後努力領取!」三子走馬而返。

以高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1]六月,壬辰(初三),東川留後高仁厚上奏說鄭君雄斬殺楊師立出來投降。

高仁厚圍攻梓州城好長時間拿不下來,於是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對城內的將領士卒說:「高仁厚不忍心看到城內良莠不分都遭殺戮,暫緩進攻十天,讓你們自己完成這一功業。

如果十天內不送出楊師立的腦袋,就要把這些官兵分為五番,分番別在白天和黑夜輪流攻打,這樣對於我們是很安逸的,對於你們則一定是疲睏不堪。

五天若還沒有攻打下來,就從四面八方一同進攻,一定會攻克的。

你們考慮吧!」過了幾天,鄭君雄對眾人一大聲疾呼說:「天子所要殺戮的是罪魁禍首,與別的人沒有關係。」

大家高喊萬歲,嚷嚷吵吵,衝進府第,楊師立自一殺身亡,鄭君雄提著楊師立的頭出來投降。

高仁厚將楊師立的頭和他的妻子兒女送到唐僖宗那裡,陳敬下令把楊師立的兒子釘死在城的北面,陳敬的三個兒子出去觀看這場景,被釘的人一大叫:「這種事也會輪到你們,你們以後等著努力領取吧!」陳敬的三個兒子騎上馬逃了回去。

朝廷任命高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2]甲辰,武寧將李師悅與尚讓追黃巢至瑕丘,敗之。

巢眾殆盡,走至狼虎谷,丙午,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將詣時溥;遇沙陀博野軍,奪之,並斬言首以獻於溥。

[2]甲辰(十五日),武寧將軍李師悅和尚讓追擊黃巢到瑕丘,打敗黃巢。

黃巢的人馬沒剩下多少,逃到泰山東南部的狼虎谷。

丙午(十七日),黃巢的外甥林言斬下黃巢和黃巢的兄弟、妻子的頭顱,正要拿著送到時溥那裡,遇上了沙陀人博野軍,將黃巢等人的頭顱奪去,並且砍下林言的腦袋,一同獻給了時溥。

[3]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縱兵四出,侵噬鄰道;天平節度使朱,有眾三萬,從父弟瑾,勇冠軍中。

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為宗權所攻,勢甚窘,求救於,遣瑾將兵救之,敗宗權於合鄉。

全忠德之,與約為兄弟。

[3]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放縱士兵四處出擊,侵犯鄰近各道;天平節度使朱,有人馬三萬,堂弟朱瑾,勇一猛過人,在軍營中可稱第一。

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受到秦宗權的進攻,處境十分緊迫,向朱求救,朱派遣朱瑾帶領軍隊前往救援,在合鄉打敗了秦宗權。

朱全忠很感激他,與朱結為兄弟。

[4]秋,七月,壬午,時溥遣使獻黃巢及家人首並姬妾,上御大玄樓受之。

宣問姬妾:「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

其居首者對曰:「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上不復問,皆戮之於市。

人爭與之酒,其餘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獨不飲不泣,至於就刑,神色肅然。

[4]秋季,七月,壬午(二十四日),時溥派遣使臣進獻黃巢和他家人的頭顱以及他的眾妾,唐僖宗親臨成都大玄樓接受進獻。

僖宗向黃巢的眾妾問話:「你們都是顯貴人家的子女,世代接受國家的恩惠,為什麼要跟隨賊寇呀?」

站在前面的一位回答說:「賊寇逞兇作亂,大唐有百萬軍隊,卻不能固守祖廟,流落到巴蜀一帶,今天陛下責備一個女子不能抗拒賊寇,那麼朝中的王公大臣將軍統帥們又怎麼說呢!」僖宗不再問話,下令全部在集市殺掉。

人們爭著給黃巢的眾妾送酒,其餘的人都悲痛恐懼昏昏沉沉地喝醉了,唯獨站在前面的那位既不飲酒也不哭泣,到了處刑的時候,神態臉色肅穆坦然。

[5]朱全忠擊秦宗權,敗宗權於水。

[5]朱全忠攻擊秦宗權,在水將他打敗。

[6]李克用至晉陽,大治甲兵,遣榆次鎮將雁門李承嗣奉表詣行在,自陳「有破黃巢大功,為朱全忠所圖,僅能自免,將佐已下從行者三百餘人,並牌印皆沒不返。

全忠仍榜東都、陝、孟,雲臣已死,行營兵潰,令所在邀遮屠翦,勿令漏失,將士皆號泣冤訴,請復仇。

臣以朝延至公,當俟詔命,拊循抑止,復歸本道。

乞遣使按問,發兵誅討,臣遣弟克勤將萬騎在河中俟命。」

時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務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賜優詔和解之。

克用前後凡八表,稱:全忠妒功疾能,陰狡禍賊,異日必為國患。

惟乞下詔削其官爵,臣自帥本道兵討之,不用度支糧餉。」

上累遣楊復恭等諭指,稱:「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體。」

克用終鬱鬱不平。

時藩鎮相攻者,朝廷不復為之辯曲直。

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視,皆無所稟畏矣!

[6]李克用到達晉陽,大規模地修整盔甲武器,派遣鎮守榆次的將軍雁門人李承嗣恭奉表文到唐僖宗那裡,部陳述道:「李克用有打敗黃巢的大功勞,卻中了朱全忠的陰謀圈套,僅是免於一死,身邊的將領輔佐官員之下跟隨的三百餘人,和朝廷授給的牌印都全覆沒。

朱全忠還屢屢在東都、陝州、孟州張貼告示,說我已經死亡,軍營中的人馬潰散,他命令各地攔截阻擊全部斬殺,不許漏網一個,為此軍營中的將領和士兵都哭訴冤屈,請求報仇。

我認為朝廷最為公正,應當等皇上頒發了詔命再行動,因此安一撫手下人馬遵循朝綱,制止了他們要擅自報仇的請求,又回到原來的營地。

現在懇求皇上派遣使臣審查訊問這一事件,發兵討伐朱全忠,我派弟弟李克勤帶領一萬騎兵在河中府等候命令。」

當時朝廷認為黃巢大寇剛剛平滅,為政應當寬容一些,接到李克用的表文,大為吃驚,只是派遣宦官賜發褒嘉獎勵李克用詔書,勸二人和解。

李克用先後共八次進呈表文,說:「朱全忠妒忌他人的功勞和才能,是陰險狡詐的亂臣賊子,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禍患。

只皇上頒發詔令削去朱全忠的官職和爵位,我親自率領本道官兵對他進行討伐,不用朝廷支給糧食和兵餉。」

唐僖宗幾次派遣楊復恭等人向李克用傳達諭令,說:「我深知你的冤屈,可是現在事務繁多,你姑且以大局為重吧。」

對此李克用一直憤懣不平。

當時對各藩鎮的相互攻打,朝廷不再為他們明辨誰是誰非。

由於這樣,各藩鎮盡避互相侵吞,只看實力,都沒有什麼因稟告朝廷而畏懼的了。

[7]八月,李克用奏請割麟州隸河東,又請以弟克為昭義節度使,皆許之。

由是昭義分為二鎮。

進克用爵隴西郡王。

克用奏罷雲蔚防禦使,依舊隸河東,從之。

[7]八月,李克用上奏請求朝廷把麟州割讓隸屬河東節度使管轄,又請求任命他的弟弟李克為昭義節度使,朝廷都准許了他。

從此,昭義分成了兩個鎮。

朝廷還為李克用晉陞爵位為隴西郡王。

李克用奏請裁撤雲蔚防禦使,雲州、蔚州、朔州仍隸屬河東節度使管轄,朝廷也依從了他。

[8]九月,己未,加朱全忠同平章事。

[8]九月,己未(初二),朝廷加封朱全忠為同平章事。

[9]以右僕射、大明宮留守王徽知京兆尹事。

上以長安宮室焚燬,故久留蜀未歸。

徽招撫流散,戶口稍歸,復繕治宮室,百司粗有緒。

冬,十月,關東藩鎮表請車駕還京師。

[9]朝廷任命右僕射、大明宮留守王徽為知京兆尹牧事。

唐僖宗因為長安宮殿被黃巢燒燬,所以長期留在蜀地而沒回去。

王徽招撫流散的百姓,長安的居民稍微回來一些,又修繕治理宮室,各官署粗略地有了些頭緒。

冬季,十月,關東的藩鎮進呈表文請求唐僖宗回京師長安。

[10]朱全忠之降也,義成節度使王鐸為都統,承製除官。

全忠初鎮大梁,事鐸禮甚恭,鐸依以為援。

而全忠兵浸強,益驕倨,鐸知不足恃,表請還朝,徙鐸為義昌節度使。

[10]朱全忠投降的時候,義成節度使王鐸是都統,受命為朱全忠封官授職。

起初朱全忠鎮守大梁,侍奉王鐸禮節十分恭謙,王鐸依賴朱倉忠為援。

隨著朱全忠人馬的漸漸強大,他越來越驕橫傲慢,王鐸知道朱全忠這人靠不住,便進呈表文請求回到朝廷任職,朝廷於是將王鐸調任義昌節度使。

[11]鹿晏弘之去河中,王建、韓建、張造、晉暉、李師泰各帥其眾與之俱;及據興元,以建等為巡內剌史,不遣之官。

晏弘猜忌,眾心不附,王建、韓建素相親善,晏弘尤忌之,數引入臥內,待之加厚,二建相謂曰:「僕射甘言厚意,疑我也,禍將至矣!」田令孜密遣人以厚利誘之,十一月,二建與張造、晉暉、李師泰帥眾數千逃奔行在,令孜皆養為假子,賜與巨萬,拜諸衛將軍,使各將其眾,號隨駕五都。

又遣禁兵討晏弘,晏弘棄興元走。

[11]鹿晏弘離開河中時,王建、韓建、張造、晉暉、李師泰分別率領所部人馬與他一同前去,等到佔據了興元,便任命王建等人為巡內剌史,但沒有派遣他們赴任。

鹿晏弘猜疑各將領不再真心依附,王建、韓建二人平時相互親近友善,鹿晏弘尤為忌恨,多次把他倆帶進內室,以很厚的禮節款待他們,王建、韓建相互說:「鹿僕射以好言美意招侍我們,是在懷疑我們,大禍快要降臨了。」

田令孜秘密派人以豐厚利益去引一誘王建等人。

十一月,王建、韓建與張造、晉暉、李師泰率領幾千人馬逃奔到成都唐僖宗那裡,田令孜把他們都收養為義子,賞賜給他們大量錢財,封他們為各衛將軍,讓他們分別帶領自己的人馬,號稱隨駕五都。

朝廷又派遣禁衛軍討伐鹿晏弘,鹿晏弘放棄興元城逃跑。

[12]初,宦者曹知愨,本華原富家子,有膽略。

黃巢陷長安,知愨歸鄉里,集壯士,據嵯峨山南,為堡自固,巢一黨一不敢近。

知愨數遣壯士變衣服語言,效巢一黨一,夜入長安攻賊營,賊驚以為鬼神;又疑其下有叛者,由是心不自安。

朝廷聞而嘉之,就除內常侍,賜金紫。

知愨聞車駕將還,謂人曰:「吾施小術,使諸軍得成大功,從駕群臣但平步往來,俟至大散關,當閱其可歸者納之。」

行在聞之,恐其為變;田令孜尤惡之,密以敕旨諭寧節度使王行瑜,使誅之,行瑜潛師自嵯峨山北乘高攻之,知愨不為備,舉營盡殪。

令孜益驕橫,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斷。

上患其專,時語左右而流涕。

[12]當初,宦官曹知愨,本來是華原富貴人家的兒子,有勇氣和智謀。

黃巢攻陷長安後,曹知愨回到故鄉,招集強壯勇士,佔據嵯峨山南部,建築營壘固守,黃巢的人馬不敢接近。

曹知愨多次派遣招集的強壯勇士變換衣服和言語,倣傚黃巢手下的人,夜間進入長安攻打賊寇軍營,賊寇驚恐萬狀以為是鬼神作怪。

黃巢又懷疑手下人有叛變的,因此心神不定。

朝廷得知這一情況特地嘉獎曹知愨,授給他內常侍官職,賜給金印紫綬。

曹知愨聽說唐僖宗要回京師長安,對人講:「我略施小說,使各路官軍取得了收復長安的大功,那些跟隨皇上的百官只是輕鬆地來來往往,等到他們到達大散關,我要審視其中應該返回京師任職的人才能接納。」

這話傳到僖宗那裡,朝廷擔心曹知愨會發動變亂。

田令孜尤其仇視曹知愨,便暗中假借僖宗的旨意諭令寧節度使王行瑜,讓他將曹知愨殺掉,王行瑜秘密派出軍隊從嵯峨山的北面登上高處發起進攻,曹知愨沒有任何準備,全部人馬都被殺死。

田令孜更加驕橫起來,控制皇上,使僖宗不能主斷事務。

僖宗厭恨田令孜的專權,經常向身邊的人談起這事而痛哭流涕。

[13]鹿晏弘引兵東出襄州,秦宗權遣其將秦誥、趙德將兵會之,共攻襄州,陷之;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奔成都。

德,蔡州人也。

晏弘引兵轉掠襄、鄧、均、房、廬、壽,復還許州;忠武節度使周岌聞其至,棄鎮走,晏弘遂據許州,自稱留後,朝廷不能討,因以為忠武節度使。

[13]鹿晏弘帶領軍隊往東出發奔向襄州,秦宗權派遣將領秦誥、趙德率領軍隊與鹿晏弘會合,共同攻陷襄州。

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逃奔成都。

趙德是蔡州人。

鹿晏弘帶領人馬,在襄州、鄧州、均州、房州、廬州、壽州各州之間輾轉搶掠,又回到許州。

忠武節度使周岌聽說鹿晏弘來到,放棄州城逃跑,鹿晏弘於是佔據了許州,自稱留後,朝廷難以對他進行討伐,便任命他為忠武節度使。

[14]十二月,己丑,陳敬表辭三川都指揮、招討、制置、安一撫等使;從之。

[14]十二月,己丑(初三),陳敬具呈表章請求辭去三川都指揮、招討、制置、安一撫等官職、朝廷依從。

[15]初,黃巢轉掠福建,建州人陳巖聚眾數千保鄉里,號九龍軍,福建觀察使鄭鎰奏為一團一練副使。

泉州剌史、左廂都虞候李連有罪,亡入溪洞,巖擊敗之。

鎰畏巖之一逼一十,表巖自代,壬寅,以巖為福建觀察使。

巖為治有威惠,閩人安之。

[15]當初,黃巢輾轉掠侵福建時,建州人陳巖招集了幾千人保衛家鄉,號稱九龍軍,福建觀察使鄭鎰奏請,朝廷,任命陳巖為一團一練副使。

泉州剌史、左廂都虞候李連犯了罪,逃入河間石洞,陳巖將李連打敗。

鄭鎰害怕陳巖威一逼一十自己,便上表請讓陳巖代替自己,壬寅(十六日),朝廷任命陳巖為福建觀察使。

陳巖治理地方恩威並用,福建民人都較安定。

[16]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鐸,厚於奉養,過魏州,侍妾成列,服御鮮華,如承平之態;魏博節度使樂彥禎之子從訓,伏卒數百於漳南高雞泊,圍而殺之,及賓僚從者三百餘人皆死,掠其資裝侍妾而還。

彥禎奏雲為盜所殺,朝廷不能詰。

[16]義昌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鐸,生活享受極其豐厚,當他經過魏州時,侍從眾妾竟站成一排,穿著打扮鮮艷華麗,像天下太平時的樣子。

魏博節度使樂彥禎的兒子樂從訓,在漳南雞泊一帶設下幾百名伏兵,圍攻並將王鐸殺掉,連同王鐸的賓客幕僚三百多人也都處死,然後掠搶王鐸所帶的行李侍妾回去。

樂彥禎上奏說王鐸被盜賊殺害,朝廷也未能查問。

[17]賜寧軍號曰靜難。

[17]朝廷賜寧軍名號為靜難。

[18]是歲,餘杭鎮使陳晟逐睦州剌史柳超,穎州都知兵馬使汝陰王敬蕘逐其剌史,各領州事,朝廷因命為剌史。

[18]這一年,餘杭鎮使陳晟驅逐睦州剌史柳超,穎州都知兵馬使汝陰人王敬蕘趕走當地剌史,分別主持本州事宜,朝廷於是分別任命他們為睦州剌史、穎州剌史。

[19]均州賊帥孫喜聚眾數千人,謀攻州城,剌史呂燁不知所為。

都將武當馮行襲伏兵江南,自乘小舟迎喜,謂曰:「州人得良牧,無不歸心,然公所從之卒太多,州人懼於剽掠,尚以為疑。

不若置軍江北,獨與腹心輕畸俱進,行襲請為前道,告諭州人,無不服者矣。」

喜以為然,從之;既渡江,軍吏迎謁,伏兵發,行襲手擊喜,斬之,從喜者皆死,江北軍望之俱潰。

山南東道節度使上其功,詔以行襲為均州剌史。

州西有長山,當襄、鄧入蜀之道,群盜據之,抄掠貢賦,行襲討誅之,蜀道以通。

[19]均州地方的賊寇頭目孫喜召集幾千人,籌劃攻打均州城,剌史呂燁不知如何應付,都將武當人馮行襲在漢江南岸設下伏兵,自己乘坐小船過江迎接孫喜,對孫喜說:「均州城內的百姓得到像你這樣賢良的長官,沒有不歸順的,可是跟隨你的兵卒太多了,均州城內的人害怕搶劫,尚且對你有疑心。

你不如把人馬放在江北,單獨與左右親信輕裝過江,我馮行襲請求在前面為你開道,告訴均州城內的人,那麼就沒有人不順服你的人了。」

陳喜認為這樣不錯,便聽從馮行襲的安排。

不久,孫喜渡過漢江,軍中官吏前來迎接拜見,原來設下的伏兵突然發起進攻,馮行襲親手與孫喜搏頭,將孫喜斬殺,跟隨孫喜過來的人也都被殺死,江北面孫喜的人馬看到這種情況都潰散了。

山南東道節度使上疏奏報馮行襲的功勞,唐僖宗頒詔任命馮行襲為均州剌史。

均州西面有座長山,正對著從襄州、鄧州進入蜀地的交通要道,不少盜賊佔據長山,掠搶送往成都的貢品賦稅,馮行襲消滅了長山的盜賊,使去往蜀地的道路得以通行。

[20]鳳翔節度使李昌言病,表弟昌符知留後。

昌言薨,制以昌符為鳳翔節度使。

[20]鳳翔節度使李昌言患病,進表請讓他的弟弟李昌符主管留後事宜。

李昌言死去,唐僖宗便頒詔任命李昌符為鳳翔節度使。

[21]時黃巢雖平,秦宗權復熾,命將出兵,寇掠鄰道,陳彥侵淮南,秦賢侵江南,秦誥陷襄、唐、鄧,孫儒陷東都、孟、陝、虢,張陷汝、鄭,盧瑭攻汴、宋,所至屠翦焚蕩,殆無孑遺。

其殘暴又甚於巢,軍行未始轉糧,車載鹽一屍一以從。

北至衛、滑,西及關輔,東盡青、齊,南出江、淮,州鎮存者僅保一城,極目千里,無復煙火。

上將還長安,畏宗權為患。

[21]當時黃巢雖已消滅,可是秦宗權又興起作亂,命令各將領派出軍隊,搶掠鄰近各道,陳彥進攻淮南,秦賢進攻江南,秦誥攻克襄州、唐州、鄧州,孫儒攻克東都、孟州、陝州、虢州,張攻克汝州、鄭州,盧瑭攻打汴州、宋州,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人能免,其殘暴程度比黃巢更為厲害。

軍隊出征未來得及轉運糧食,竟把鹽醃的死一屍一裝在車上隨軍出發。

北面到衛州、滑州,西及關輔,東麵包一皮括青州、齊州,南面直達江、淮以遠,上此範圍內州鎮得以保存的僅有一城,千里遠望,也見不到煙火。

唐僖宗將要返回長安,又害怕秦宗權作亂危害。

光啟元年(乙巳、885)

光啟元年(乙巳,公元885年)

[1]春,正月,戊午,下詔招撫之。

[1]春季,正月,戊午(初二),唐僖宗頒發詔令招撫秦宗權。

[2]已卯,車駕發成都,陳敬送至漢州而還。

[2]已卯(十九日),唐僖宗從成都出發,陳敬將皇帝送到漢州才回去。

[3]荊南監軍朱敬玫所募忠勇軍暴橫,陳儒患之。

鄭紹業之鎮荊南也,遣大將申屠琮將兵五千擊黃巢於長安;軍還,儒告琮,使除之。

忠勇將程君從聞之,帥其眾奔朗州,琮追擊之,殺百餘人,自是琮復專軍政。

[3]荊南監軍朱敬玫招募來的忠勇軍殘暴橫行,節度使陳儒很是擔憂。

鄭紹業鎮守荊南,派遣大將申屠琮帶領軍隊五千到長安攻打黃巢;軍隊回來,陳儒告訴申屠琮忠勇軍的暴行,讓申屠琮消滅它。

忠勇軍將領程君從得知,便率領人馬奔往朗州,中屠琮追擊攻打忠勇軍,斬殺一百多人,此後申屠琮又獨自掌管軍政大權。

雷滿屢攻掠荊南,儒重賂以卻之。

淮南將張、韓師德叛高駢,據復、岳二州,自稱刺史,儒請攝行軍司馬,師德攝節度副使,將兵擊雷滿。

師德引兵上峽大掠,歸於岳州;還兵逐儒而代之。

儒將奔行在,劫還,囚之。

,渭州人,一性一貪暴,荊南舊將夷滅殆盡。

雷滿多次攻打搶掠荊南,陳儒用豐厚的資財賄賂讓他退兵。

淮南將領張、韓師德背叛高駢,分別佔據復州、岳州,自稱刺史,陳儒請張暫為行軍司馬,韓師德暫為節度副使,帶領軍隊攻打雷滿。

韓師德率領軍隊到巫峽一帶大肆搶掠,回到岳州;張率軍回去驅逐陳儒而取代了他。

陳儒要逃奔唐僖宗那裡,被張挾持回去,囚禁起來。

張是滑州人,一性一情貪婪暴虐,荊南地方的舊有將領幾乎全被他殺光了。

先是,朱敬玫屢殺大將及富商以致富,朝廷遣中使楊玄晦代之。

敬玫留居荊南,嘗曝衣,見而欲之,遣卒夜攻之,殺敬玫,盡取其財。

惡牙將郭禹悍,欲殺之,禹結一黨一千人亡去,庚申,襲歸州,據之,自稱刺史。

禹,青州人成也,因殺人亡命,更其姓名。

在這之前,朱敬玫多次屠一殺軍中大將和富商,霸佔他們的資財使自己富有,朝廷派遣宦官楊玄晦去取代了他。

朱敬玫留居荊南,他曾經晾曬衣服,被張看到而產生了貪慾,便派遣軍隊夜間前去攻打,殺掉朱敬玫,把財物全部搶去。

張很忌恨牙將郭禹的勇悍,想殺害他,郭禹聯合一黨一羽一千人逃離。

庚申(初四),郭禹攻佔歸州,予以佔據,自稱刺史。

郭禹本來是青州人叫成,因為殺人逃亡,更改了姓名。

[4]南康賊帥盧光稠陷虔州,自稱刺史,以其裡人譚全播為謀主。

[4]南康賊寇頭目盧光稠攻克虔州,自稱刺史,用他的同鄉譚全播為主謀。

[5]秦宗權責租賦於光州刺史王緒,緒不能給;宗權怒,發兵擊之。

緒懼,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以劉行全為前鋒,轉掠江、洪、虔州,是月,陷汀、漳二州,然皆不能守也。

[5]秦宗權責令光州刺史王緒提一供田租賦稅,王緒不能供給;秦宗權大為震怒,發兵攻打王緒。

王緒恐懼,調動光州、壽州全部軍隊五千人,驅趕這裡的百姓過江,任命劉行全為前鋒,輾轉搶掠江州、洪州、虔州,這個月,又攻克了汀州、漳州,但都不能固守。

[6]秦宗權寇穎、毫,朱全忠敗之於焦夷。

[6]秦宗權進犯穎州、毫州,朱全忠在焦夷將他打敗。

[7]二月,丙申,車駕至鳳翔。

三月,丁卯,至京師;荊棘滿城,狐兔縱橫,上淒然不樂。

已巳,赦天下,改元。

時朝廷號令所行,惟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7]二月,丙申(初十),唐僖宗到達鳳翔。

三月,丁卯(十二日),唐僖宗回到京師。

長安城內到處野草叢生,狐狸野兔四下亂跑,唐僖宗悲傷難過,悶悶不樂。

已巳(十四日),唐僖宗下詔赦免犯人,改用光啟年號。

當時,朝廷號令能夠達到的,只有河西、山南、劍南、嶺南的幾十個州罷了。

[8]秦宗權稱帝,置百官,詔以武寧節度使時溥為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以討之。

[8]秦宗權自稱皇帝,設置百官。

朝廷下詔命令武寧節度使時溥任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討伐秦宗權。

[9]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成德節度使王熔惡李克用之強,而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與克用親善,為侄鄴娶克用女。

又,河北諸鎮,惟義武尚屬朝廷,可舉等恐其窺伺山東,終為已患,乃相與謀曰:「易、定,燕、趙之餘也。」

約共滅處存而分其地;又說雲中節度使赫連鐸使攻克用之背。

可舉遣其將李全忠將兵六萬攻易州,熔遣將將兵攻無極。

處存告急於克用,克用遣其將康君立等將兵救之。

[9]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成德節度使王熔忌恨李克用的強大,但是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與李克用親善,為侄子王鄴迎取李克用的女兒為妻。

河北各鎮中,只有義武節度使還歸屬朝廷,李可舉等人擔心義武節度使會圖謀恆山以東的地盤,最終成為自己的隱患,於是他們互相籌謀說:「易州、定州,本來是燕國、趙國的舊地方。」

相約一起消滅王處存然後瓜分他的地盤,又勸說雲中節度使赫連鋒,讓他攻打克用的後方。

李可舉派遣將領李全忠帶領六萬人馬攻打易州,王熔派遣將領帶領軍隊攻打定州的無極。

王處存向李克用報急,李克用派遣將領康君立等人帶領軍隊前往救援。

[10]閏月,秦宗權遣其弟宗言寇荊南。

[10]閏三月,秦宗權派令他的弟弟秦宗言進犯荊南。

[11]初,田令孜在蜀募新軍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隸兩神策,為十軍以統之,又南牙、北司官共萬餘員,是時藩鎮各專租稅,河南·北、江、淮無復上供,三司轉運無調發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華、鳳翔等數州租稅,不能贍,賞賚不時,士卒有怨言。

令孜患之,不知所出。

先是,安邑、解縣兩池鹽皆隸鹽鐵,置官榷之;中和以來,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專之,歲獻三千車以供國用,令孜奏復如舊制隸鹽鐵。

夏,四月,令孜自兼兩池榷鹽使,收其利以贍軍。

重榮上章論不已,遣中使往諭之,重榮不可。

時令孜多遣親信覘藩鎮,有不附已者,輒圖之。

令孜養子匡使河中,重榮待之甚厚,而匡傲甚,舉軍皆憤怒。

重榮乃數令孜罪惡,責其無禮,監軍為講解,僅得脫一去;匡歸,以告令孜,勸圖之。

五月,令孜徒重榮為泰寧節度使,以秦寧節度使齊克讓為義武節度使,以義武節度使王處存為河中節度使,仍詔李克用以河東兵援處存赴鎮。

[11]起初,田令孜在蜀地招募新的軍隊設五十四都,每都一千人,分別隸屬左右神策軍,共組成十個軍進行統率,還有南牙、北司的官員共一萬餘人,當時各藩鎮獨佔田租賦稅,河南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不再向朝廷進貢納賦,朝廷的鹽鐵使、度支使、戶部使三司轉運錢糧而沒有調取征發的地方,財政上只是收取京畿、同州、華州和鳳翔等幾個州的田租賦稅,不夠用,賞賜不能準時,軍中士卒有怨言。

田令孜對此很擔心,但又不知從何處開闢財源。

在這以前,安邑、解縣的兩池鹽都隸屬戶部的鹽鐵使,朝廷命官吏管理池鹽專一賣事宜。

中和年號以來,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獨佔池鹽收入,每年向朝廷進獻三千車鹽供國家調用,田令孜上奏請求恢復過去的制度仍由鹽鐵使管理安邑、解縣的兩鹽池。

夏季,四月,田令孜自己兼任安邑、解縣兩鹽池的榷鹽使,收取所得利錢來供養軍隊。

王重榮不停地上奏辯論申訴,唐僖宗派遣宦官前往曉諭,王重榮仍不罷休。

當時,田令孜派遣許多親信偵探各個藩鎮的內情,有不歸附自己的,田令孜就暗算他。

田令孜的養子匡被派往河中任職,王重榮對待他十分優厚,可是匡極其傲慢,全軍士卒都怨恨他。

這時,王重榮便歷數田令孜的罪狀,譴責匡放肆無禮,監軍為他們講和勸解,匡才逃脫走掉。

匡回去,把王重榮的所做所為告訴田令孜,勸田令孜設法整治王重榮。

五月,田令孜將王重榮調任泰寧節度使,以泰寧節度使齊克讓為義武節度使,而將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調任河中節度使,多次詔令李克用動用河東軍隊援助王處存前赴鎮所。

[12]盧龍兵攻易州,裨將劉仁恭一穴一地入城,遂克之。

仁恭,深州人也。

李克用自將救無極,敗成德兵;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復進擊,大破之。

拔新城,楊德兵走,追至九門,斬首萬餘級。

盧龍兵既得易州,驕怠,王處存夜遣卒三千蒙羊皮造城下,盧龍兵以為羊也,爭出掠之,處存奮擊,大破之,復取易州,李全忠走。

[12]盧龍的軍隊攻打易州,副將劉仁恭挖地道進入城內,予以攻克。

劉仁恭是深州人。

李克用親自率領人馬救援無極,打敗成德軍隊。

成德軍退到新城固守,李克用再次發動進攻,大破守兵,攻佔了新城,成德軍隊逃跑,李克用追到九門,斬殺一萬餘人。

盧龍軍隊佔據了易州,驕傲鬆懈,王處存夜間派遣士兵三千人蒙上羊皮到易州城下,盧龍軍隊以為是羊群,爭先恐後地出來搶掠,王處存率兵奮力攻打,大破盧龍軍,又奪回易州,李全忠逃跑。

[13]加陝虢節度使王重盈同平章事。

[13]朝廷加封陝虢節度使王重盈同平章事。

[14]李全忠既喪師,恐獲罪,收餘眾還襲幽州;六月,李可舉窘急,舉族登樓自一焚死,全忠自為留後。

[14]李全忠損兵折將喪失了人馬,擔心會被治罪,便召集剩下的人回去攻打幽州。

六月,李可舉因形勢緊迫,帶全族人登上幽州城樓自一焚而死,李全忠便自稱幽州留後。

[15]東都留守李罕之與秦宗權將孫儒相拒數月;罕之兵少食盡,棄城,西保澠池,宗權陷東都。

[15]東都留守李罕之與秦宗權的將領孫儒相互攻打持續了幾個月。

李罕之人馬缺少,糧食也用完,最後放棄東都城,往西退到澠池固守,於是秦宗權攻佔了東都。

[16]秋,七月,以李全忠為盧龍留後。

[16]秋季,七月,朝廷任命李全忠為盧龍留後。

[17]乙巳,右補闕常浚上疏,以為:「陛下姑息藩鎮太甚,是非功過,駢首並足,致天下紛紛若此,猶未之寤,豈可不念駱谷之艱危,復懷西顧之計乎!宜稍振典刑以威四方。」

田令孜之一黨一言於上曰:「此疏傳於藩鎮,豈不致其猜忿!」庚戌,貶浚萬州司戶,尋賜死。

[17]乙巳(二十三日),右補闕常浚向唐僖宗具呈奏章,他認為:「陛下對藩鎮的寬容放縱太過份了,是非曲直功勞過錯,齊頭並足不分高低,致使天下紛紛攘攘這樣混亂,可是皇上對此還不醒悟,怎麼能不想想駱谷時的艱難險境,難道還有西走蜀地的打算嗎!現在應該整頓一下朝綱法紀以使四方敬畏朝廷的威嚴。」

田令孜的一黨一羽對唐僖宗說:「常浚這個奏疏的內容若是傳到各藩鎮,豈不是讓他們產生猜忌怨恨嗎?」

庚戌(二十八日),朝廷將常浚貶為萬州司戶,不久賜死。

[18]滄州軍亂,逐節度使楊全玫,立牙將盧彥威為留後,全玫奔幽州。

以保鑾都將曹誠為義昌節度使,以彥威為德州刺史。

[18]滄州軍隊發生叛亂,趕走節度使楊全玫,擁立牙將盧彥威為留後,楊全玫逃奔幽州。

朝廷任命保鑾都將曹誠為義昌節度使,任命盧彥威為德州刺史。

[19]孫儒據東都月餘,燒宮室、官寺、民居,大掠席捲而去,城中寂無雞犬。

李罕之復引其眾入東都,築壘於市西而居之。

[19]孫儒佔據東都一個多月,焚燒宮殿、官府、寺廟、民房,大肆搶掠席捲而去,留下的東都城寂靜得連雞鳴狗叫之一聲都聽不到。

李罕之又帶領他的人馬進入東都,在市西築造營壘駐守。

[20]王重榮自以有復京城功,為田令孜所擯,不肯之兗州,累表論令孜離間君臣,數令孜十罪;令孜結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抗之。

王處存亦上言:「幽、鎮兵新退,臣未敢離易、定。

且王重榮無罪,有大功於國,不宜輕有改易。」

詔趣其上道,八月,處存引軍至晉州,刺史冀君武閉城不內而還。

[20]王重榮自以為有收復京城長安的功勞,卻受到田令孜的排擠,不肯到兗州任職,多次上表訴說田令孜挑拔皇帝和臣僚不和,歷數田令孜的十大罪狀;田令孜交結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來與王重榮抗衡。

王處存也上疏言道:「李可舉、王的人馬剛剛退去,我不敢輕易離開易州、定州一帶。

而且,王重榮沒有罪過,卻對國家有莫大的功勞,不應該草率地有所變更。」

唐僖宗頒詔催促王處存啟程,八月,王處存帶領軍隊到達晉州,刺史冀君武關閉城門不讓他進入,王處存只好回去。

[21]州刺史馬爽,與昭義行軍司馬奚忠信不葉,起兵屯邢州南,脅孟方立請誅忠信;既而眾潰,爽奔魏州,忠信使人賂樂彥禎而殺之。

[21]州刺史馬爽,與昭義行軍司馬奚忠信不和,起兵駐紮邢州南部,脅迫孟方立請求誅殺奚忠信。

不久,馬爽的軍隊潰敗,馬爽本人逃奔魏州,奚忠信派人賄賂樂彥禎而殺死了馬爽。

[22]秦宗權攻鄰道二十餘州,陷之;唯陳州距蔡百餘里,兵力甚弱,刺史趙日與宗權戰,守權不能屈。

詔以為蔡州節度使。

德朱全忠之援,與全忠結婚,凡全忠所調發,無不立至。

[22]秦宗權攻打臨近各道二十多個州,都予攻克。

唯有陳州距離蔡州一百餘里,兵力很弱,刺史趙每天與秦宗權對陣,秦宗權不能使趙屈服。

唐僖宗頒詔任命趙為蔡州節度使。

趙感激朱全忠的救援,與朱全忠結為姻親,凡是朱全忠有所調動分派,趙馬上就到。

[23]王緒至漳州,以道險糧少,令軍中「無得以老弱自隨,犯者斬!」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嶇從軍,緒召潮等責之曰:「軍皆有法,未有無法之軍。

汝違吾令而不誅,是無法也。」

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無母一之人;將軍柰何使人棄其母!」緒怒,命斬其母。

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將軍,既殺其母,安用其子!請先母死。」

將士皆為之請,乃捨之。

[23]王緒到達漳州,因為道路艱險糧食缺少,便傳令軍中「不許老弱家人跟隨,違犯命令者斬首!」唯有王潮兄弟攙扶母親董氏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跟隨軍隊行走,王緒召來王潮兄弟斥責他們說:「軍隊都有軍法,沒有軍法的軍隊是沒有的。

你們違犯我的命令而不誅殺,那就沒有軍法了。」

王潮兄弟三人說:「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沒有母親的人是沒有的;將軍你怎麼能叫人拋棄他們的生母呢?」

王緒勃然大怒,命令斬殺王潮的母親。

王潮兄弟三人說:「我們兄弟侍奉母親如同侍奉將軍一樣,既然要殺我們的母親,還怎麼能用母親的兒子!請在處死母親之前先把我們殺了吧!」軍中將士都為王潮兄弟求情,這才免除處罰。

有望氣者謂緒曰:「軍中有王者氣。」

於是緒見將卒有勇略逾已及氣質魁岸者皆殺之。

劉行全亦死,眾皆自危,曰:「行全親也,且軍鋒之冠,猶不免,況吾屬乎!」行至南安,王潮說其前鋒將曰:「吾屬違墳墓,損妻子,羈旅外鄉為群盜,豈所欲哉!乃為緒所迫脅故也。

今緒猜刻不仁,妄殺無,軍中孑孓者受誅且盡,子鬚眉若神,騎射絕倫,又為前鋒,吾竊為子危之!」前鋒將執潮手泣,問計安出。

潮為之謀,伏壯士數十人於篁竹中,伺緒至,挺劍大呼躍出,就馬上擒之,反縛以徇,軍中皆呼萬歲。

潮推前鋒為主,前鋒將曰:「吾屬今日不為魚肉,皆王君力也。

天以王君為主,誰敢先之!」相推讓數四,卒奉潮為將軍。

緒歎曰:「此子在吾網中不能殺,豈非天哉!」

有個觀望雲氣以測吉凶徵兆的方士對王緒說:「軍營中雲氣顯示有的人要稱王。」

於是,王緒見到將領士卒中有膽略智謀超過自己以及氣質不凡身材魁梧的人都殺掉。

劉行全也被斬殺,軍營中人人自危,大家說:「劉行全是王緒的親戚,而且在軍中的勇一猛數第一,這樣的人還不能免於殺身之禍,更何況我們這些人!」軍隊行到南安,王潮勸說前鋒將說:「我們背井離鄉,捨棄老婆孩子,流落外鄉做一群盜賊,這難道是我們希望的嗎?這都是王緒裹脅一逼一十迫的結果。

現在王緒猜忌苛刻不仁不義,亂殺無罪之人,軍營中有氣度、才幹出眾的人都快要殺光了,你的容貌如同天神,騎馬射箭的技藝在軍中獨一無二,而且又是前鋒將,我暗地裡為你的安危擔憂呀!」前鋒將拉著王潮的手哭泣,問他該怎麼辦。

王潮為前鋒將謀劃,在竹林裡埋伏下幾十名強壯士兵,等到王緒來到,這些人拔一出劍大聲呼喊著跳出來,在馬背上將王緒擒獲,然後把他反綁起來遊行,軍營中的將士都呼喊萬歲。

王潮推舉前鋒將做主帥,前鋒將說:「我們今天避免了殺身之禍,都是王先生的功勞。

天意讓王先生做主帥,有誰敢爭!」他們相互推讓了好多次,最後尊王潮為將軍。

王緒歎息道:「王潮這個人是我手中之物而沒能殺掉他,難道不是天意嗎!」

潮引兵將還光州,約其屬,所過秋豪無犯。

行及沙縣,泉州人張延魯等以刺史廖彥若貪暴,帥耆老奉牛酒遮道,請潮留為州將,潮乃引兵圍泉州。

王潮帶領人馬準備回光州,約令他的部屬,所經過的地方不能有絲毫的侵犯。

隊伍行到沙縣,有泉州人張延魯等帶領年高望重的老人敬獻牛肉美酒攔住道路,訴說刺史廖彥若的貪婪殘暴,請求王潮留下做泉州的刺史,王潮於是率領人馬圍攻泉州。

[24]九月,戊申,以陳敬為三川及峽內諸州都指揮、制置等使。

[24]九月,戊申(二十七日),朝廷任命陳敬為三川及三峽之內各州都指揮、制置等使。

[25]蔡軍圍荊南,馬步使趙匡謀奉前節度使陳儒以出,留後張覺之,殺匡及儒。

[25]蔡州軍隊圍攻荊南,馬步使趙匡謀劃擁立被張囚禁的前任節度使陳儒重出來主政,被留後張察覺,殺死了趙匡和陳儒。

[26]冬,十月,癸丑,秦宗權敗朱全忠於八角。

[26]冬季,十月,癸丑(初二),秦宗權在八角鎮打敗朱全忠。

[27]王重榮求救於李克用,克用方怨朝廷不罪朱全忠,選兵市馬,聚結諸胡,議攻汴州,報曰:「待吾先滅全忠,還掃鼠輩如秋葉耳!」重榮曰:「待公自關東還,吾為虜矣。

不若先除君側之惡,退擒全忠易矣。」

時朱玫、李昌符亦陰附朱全忠,克用乃上言:「玫、昌符與全忠相表裡,欲共滅臣,臣不得不自救,已集蕃、漢兵十五萬,決以來年濟河,自渭北討二鎮;不近京城,保無驚擾。

既誅二鎮,乃旋師滅全忠以雪仇恥。」

上遣使者諭釋,冠蓋相望。

[27]王重榮向李克用請求救援,李克用正在怨恨朝廷對朱全忠在上源驛陷害他而不治罪,挑選兵卒購買馬匹,聚集聯合北方的各胡族部落,商議攻打汴州,他回答王重榮說:「等我先消滅了朱全忠,回頭再收拾這些鼠輩就像秋風落葉一樣容易!」王重榮說:「等您從關東回來,我已成為階下囚了。

不如先除掉皇帝身邊的惡棍,然後再退兵擒拿朱全忠就容易了。」

當時朱玫、李昌符也暗中歸附朱全忠、李克用於是上疏說:「朱玫、李昌符與朱全忠內外勾結,要一起消滅我,我不得不自救,現已集結蕃夷和漢族的軍隊十五萬,決意在明年過河,從渭河的北面討伐朱玫、李昌符;但不一逼一十近京城,保證長安不會受到驚擾。

殺掉朱玫、李昌符二人之後,便撤回軍隊消滅朱全忠,以報仇雪恥。」

唐僖宗接連不斷地派遣使臣前往李克用處進行規勸解釋。

朱玫欲朝廷計克用,數遣人潛入京城,燒積取,或刺殺近侍,聲雲克用所為,於是京師震恐,日有訛言。

令孜遣玫、昌符將本軍及神策、延、靈、夏等軍各三萬人屯沙苑,以討王重榮,重榮發兵拒之,告急於李克用,克用引兵赴之。

十一月,重榮遣兵攻同州,刺史郭璋出戰,敗死。

重榮與玫等相守月餘,克用兵至,與重榮俱壁沙苑,表請誅令孜及玫、昌符;詔和解之,克用不聽。

十二月,癸酉,合戰,玫、昌符大敗,各走還本鎮,潰軍所過焚掠。

克用進一逼一十京城,乙亥夜,令孜奉天子自開遠門出幸鳳翔。

朱玫想使朝廷討伐李克用,多次派人偷偷進入京城,縱火焚燒積聚的財物,或者刺殺近臣,放出風聲說是李克用干的,於是京師長安震驚恐慌,每天都有謠言傳出。

田令孜派遣朱玫、李昌符帶領他們自身的軍隊以及神策軍、州、延州、靈州、夏州等地的軍隊共三萬人,駐紮在沙苑,以征伐王重榮,王重榮派出軍隊進行抵抗,並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帶領人馬趕往這裡。

十一月,王重榮派遣軍隊攻打同州,刺史郭璋出來迎戰,戰敗身亡。

王重榮與朱玫、李昌符相互對持一個多月,李克用的軍隊趕到,與王重榮一起在沙苑設置營壘,進呈表文請求誅殺田令孜及朱玫、李昌符。

唐僖宗頒詔勸李克用與田令孜等和解,李克用拒絕接受。

十二月,癸酉(二十三日),雙方會戰,朱玫、李昌符大敗,分別逃回自己的鎮所,潰敗的軍隊在所經過的地方大肆焚燒搶掠。

李克用一逼一十近京城,乙亥(二十五日)夜間,田令孜侍奉唐僖宗從長安城的開遠門出奔鳳翔。

初,黃巢焚長安宮室而去,諸道兵入城縱掠,焚府寺民居什六七,王徽累年補葺,僅完一二,至是復為亂兵焚掠,無孑遺矣。

當初,黃巢離開長安時曾縱放火焚燒宮殿房舍,各道官兵進入長安城後大肆搶掠,焚燒官府、寺廟和民房有十分之六七,經王徽多年修補,僅完成了十分之一二,到這時再次遭到作亂軍隊的焚燒搶掠,就沒有什麼遺留的了。

28是歲,賜河中軍號護國。

28本年,朝廷賜河中官軍護國稱號。

二年(丙午、886)

二年(丙午,公元886年)

[1]春,正月,鎮海牙將張郁作亂,攻陷常州。

[1]春季,正月,鎮海牙將張郁興兵作亂,攻佔常州。

[2]李克用還軍河中,與王重榮同表請大駕還宮,因罪狀田令孜,請誅之。

上復以飛龍使楊復恭為樞密使。

[2]李克用撤軍回到河中,與王重榮一同進呈表章請唐僖宗返回長安,並指出田令孜的罪狀,請求誅殺田令孜。

唐僖宗再次任命飛龍使楊復恭為樞密使。

戊子,令孜請上幸興元,上不從。

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上幸寶雞,黃門衛士從者才數百人,宰相朝臣皆不知。

翰林學士承旨杜讓能宿直禁中,聞之,步追乘輿,出城十餘里,得人所遺馬,無羈勒,解一帶繫頸而乘之,獨追及上於寶雞;明日,乃有太子少保也緯等數人繼至。

讓能,審權之子,緯,之孫也。

宗正奉太廟神主至,遇盜,皆失之。

朝士追乘輿者至,為亂兵所掠,衣裝殆盡。

戊子(初八),田令孜請僖宗前往興元,唐僖宗不同意。

這天夜間,田令孜帶領軍隊進入僖宗的行宮,劫持僖守前去寶雞,跟隨的宦官侍衛士兵僅幾百人,宰相和朝中大臣都不知道。

翰林學士承旨杜讓能這天正在唐僖宗行宮值宿,聽說僖宗被劫持,跑步追趕皇帝的車輿,出以鳳翔城十幾里,杜讓能碰到一匹別人遺棄的馬,沒有籠頭韁繩,便下腰帶綁在馬脖子上,騎馬獨自追到寶雞見到僖宗。

第二天,才有太子少保孔緯等幾個人相繼趕到。

杜讓能是杜審權的兒子;孔緯是孔的孫子。

宗正官奉持太廟先帝的牌位行至縣時,遇到盜賊,神主牌位都散失了。

朝臣追趕僖宗到達,遭到作亂軍隊的搶掠,衣服幾乎都丟光了。

庚寅,上以孔緯為御史大夫,使還召百官,上留寶雞以待之。

庚寅(初十),唐僖宗任命孔緯為御史大夫,派他回鳳翔召來朝中百官,僖宗留在寶雞等待他們。

時田令孜弄權,再致播遷,天下共忿疾之;朱玫、李昌符亦恥為之用,且憚李克用、王重榮之強,更與之合。

當時田令孜玩一弄權勢,以致皇帝再次離開京城流亡遷徒,天下的人們都對田令孜憤怒痛恨。

朱玫、李昌符也感到被田令孜利用的羞恥,並且懼怕李克用、王重榮兵力的強大,便改弦更張與李克用、王重榮聯合起來。

蕭遘因寧奏事判官李松年至鳳翔,遣召朱玫亟迎車駕,癸巳,玫引步騎五千至鳳翔。

孔緯詣宰相,欲宣詔召之;蕭遘、裴澈以令孜在上側,不欲往,辭疾不見。

緯令台吏趣百官詣行在,皆辭以無袍笏,緯召三院御史,泣謂:「布衣親舊有急,猶當赴之。

豈有天子蒙法,為人臣子,累召而不往者!」御史請辦裝數日而行,緯拂衣起曰:「吾妻病垂死且不顧,諸君善自為謀,請從此辭!」乃詣李昌符,請騎衛送至行在,昌符義之,贈裝錢,遣騎送之。

宰相蕭遘見寧的奏事判官李松年到達鳳翔,便派他召令朱玫快來迎接唐僖宗。

癸巳(十三日),朱玫帶領步兵和騎兵五千人趕到鳳翔。

孔緯到達宰相那裡,想宣讀詔令請他們去寶雞;蕭遘、裴澈因為田令孜在皇帝身邊,不想去,就以有病為托辭而不見孔緯。

孔緯命令台吏催促朝中百官去寶雞唐僖宗駐地,都以沒有衣袍和朝笏為詞拒絕前往。

孔緯再召請台院、殿院和察院這三院的御史大夫,流著眼淚對他們說:「普通平民的親朋舊友有了危難,還應當前去幫忙。

哪裡有皇帝蒙受風法流亡在外,做臣僚的被再三召請仍不動身前往的!」御史大夫們請求置辦行裝過幾天再啟程,孔緯把衣袖一甩起身說:「我的妻子患病都快要死了我尚且不顧,你們如此為自己打算,那麼我們從此分手吧!」孔緯於是去見李昌符,請李昌符派騎兵護送他回寶雞唐僖宗那裡,李昌符感佩孔緯的大義行動,便向他贈送服裝錢糧,派遣騎兵護送孔緯啟行。

寧、鳳翔兵追一逼一十乘輿,敗神策指揮使楊晟於潘氏,鉦鼓之一聲聞於行宮。

田令孜奉上發寶雞,留禁兵守石鼻為後拒。

置感義軍於興、鳳二州,以楊晟為節度使,守散關。

時軍民雜糅,鋒鏑縱橫,以神策軍使王建、晉暉為清道斬斫使,建以長劍五百前驅奮擊,乘輿乃得前。

上以傳國寶授建負之以從,登大散嶺。

李昌符焚閣道丈餘,將摧折,王建扶掖上自煙焰中躍過;夜,宿板下,上枕建膝而寢,既覺,始進食,解御袍賜建曰:「以其有淚痕故也。」

車駕才入散關,朱玫已圍寶雞。

石鼻軍潰,玫長驅攻散關,不克。

嗣襄王,肅宗之玄孫也,有疾,從上不及,留遵塗驛,為玫所得,與俱還鳳翔。

寧、鳳翔的軍隊追趕一逼一十近寶雞唐僖宗的行宮,在寶雞東北的潘氏打敗神策軍指揮使楊晟,激戰的鑼鼓聲在僖宗的行宮都能聽見。

田令孜侍奉皇帝離開寶雞,留下禁衛軍固守石鼻寨在後面阻擊掩護。

又在興州、鳳州置感義軍,任命楊晟為節度使,堅守散關。

當時軍隊和百姓混雜在一起,交戰的刀刃和箭頭縱橫飛舞,僖宗任命神策軍使王建、晉暉為清道斬斫使。

王建率領王百人手持長劍在前面奮力衝殺開路,僖宗乘坐的車輿才得以向前行進。

僖宗把傳國之寶交給王建背著隨行,攀登大散嶺。

李昌符放火將登山的棧道焚燒了一丈多長,棧道就要折斷,王建攙扶著僖宗從煙火中跳過。

夜裡,就睡在木板下,僖宗枕著王建的膝蓋入睡,睡完覺開始吃飯,僖宗脫一下一身穿的御袍賞給王建說:「這上面粘滿了淚痕,所以賞賜給你。」

僖宗剛剛進入散關,朱玫的人馬已經圍攻寶雞。

石鼻的軍隊潰敗,朱玫長一驅一直一入進攻散關,沒有攻克。

襄王的兒子李,是肅宗的第五代孫子,身患疾病,跟不上僖宗,便留在遵塗驛,被朱玫俘獲,和他一起回到鳳翔。

庚戌,李克用還太原。

庚戌(三十日),李克用回到太原。

[3]二月,王重榮、朱玫、李昌符復上表請誅田令孜。

[3]二月,王重榮、朱玫、李昌符再次進呈表章,請求誅殺田令孜。

[4]以前東都留守鄭從讜為守太傅兼侍中。

[4]朝廷任命從前的東都留守鄭從讜為守太傅兼侍中。

[5]朱玫、李昌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石君涉柵絕險要,燒郵驛,上由他道以進;山谷崎嶇,軍迫其後,危殆者數四,僅得達山南。

三月,壬午,石君涉棄鎮逃歸朱玫。

[5]朱玫、李昌符指使山南西道節度使石君涉在險要的地方安設柵欄斷絕交通,燒燬郵傳驛站,唐僖宗一行只好經由其他道路向前行進;高山深谷,道路崎嶇不平,朱玫的軍隊在後面副近,險情再三出現,最後才勉強到達山南。

三月,壬午(初三),石君涉放棄鎮所逃奔朱玫。

癸未,鳳翔百官蕭遘等罪狀田令孜及其一黨一韋昭度,請誅之。

初,昭度因供奉僧澈結宦官,得為相。

澈師知玄鄙澈所為,昭度每與同列詣知玄,皆拜之,知玄揖使詣澈啜茶。

癸未(初四),留在鳳翔的百官蕭遘等譴責田令孜及其一黨一羽韋昭度的罪行,奏請將他們斬殺。

當初,韋昭度因為侍奉和尚澈而得以與宦官交結,最後當上宰相。

澈的師傅知玄鄙視澈的所做所為,韋昭度每次與澈一同去知玄那裡,都向知玄行禮,而知玄卻作揖讓他們到澈那裡去喝茶。

山南西道監軍馮翊嚴遵美迎上於西縣,丙申,車駕至興元。

山南西道監軍馮翊人嚴遵美在西縣迎接唐僖宗,丙申(十七日),唐僖宗到達興元。

戊戌,以御史大夫孔緯、翰林學士承旨·兵部尚書杜讓能並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戊戌(十九日),朝廷任命御史大夫孔緯、翰林學士承旨、兵部尚書杜讓能二人同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保鑾都將李鋌等敗軍於鳳州。

保鑾都將李鋌等人在鳳州打敗朱玫的軍隊。

詔加王重榮應接糧料使,調本道谷十五萬斛以濟國用。

重榮表稱令孜未誅,不奉詔。

唐僖宗頒詔加封王重榮為應接糧料使,命令他調集本道的糧谷十五萬斛以接濟國家急用。

王重榮進呈表章聲稱田令孜沒有斬除,不能奉行詔令。

以尚書左丞盧渥為戶部尚書,充山南西道留後。

以嚴遵美為內樞密使,遣王建帥部兵戍三泉,晉暉及神策軍使張造帥四都兵屯黑水,修棧道以通往來。

以建遙領壁州刺史。

將帥遙領州鎮自此始。

朝廷任命尚書左丞盧渥為戶部尚書,充任山南西道留後。

任命嚴遵美為內樞密使,派遣王建率領本部人馬在三泉防守,晉暉和神策軍使張造率領從駕的四都人馬駐紮黑水,修建棧道以便相互交通往來。

朝廷任命王建隔地遙領壁州刺史。

軍中將帥隔地兼任州鎮官職從這時開始。

[6]陳敬疑東川節度使高仁厚,欲去之。

遂州刺史鄭君立起兵攻陷漢州,進向成都;敬遣其將李順之逆戰,君立敗死。

敬又發維、茂羌軍擊仁厚,殺之。

[6]陳敬對東川節度使高仁厚起了疑心,想除掉他。

遂州刺史鄭君雄興兵攻佔了漢州,向成都進發。

陳敬派遣將領李順之迎戰,鄭君雄戰敗身亡。

陳敬又派出維、茂兩地羌族軍隊攻打高仁厚,將高仁厚殺掉。

[7]朱玫以田令孜在天子左右,終不可去,言於蕭遘曰:「主上播遷六年,中原將士昌矢石,百姓供饋餉,戰死餓死,什減七八,僅得復京城。

天下方喜車駕還宮,主上更以勤王之功為敕使之榮,委以大權,使墮綱紀,騷擾藩鎮,召亂生禍。

玫昨奉尊命來迎大駕,不蒙信察,反類脅君。

吾輩報國之心極矣,戰賊之力殫矣,安能垂頭弭耳,受制於Yan寺之手哉!李低孫尚多,相公盍改圖以利社稷乎?」

遘曰:「主上踐阼十餘年,無大過惡;正以令孜專權肘腋,致坐不安席,上每言之,流涕不已。

近日上初無行意,令孜陳兵帳前,迫脅以行,不容俟旦。

罪皆在令孜,人誰不知!足不盡心王室,正有引兵還鎮,拜表迎鑾。

廢立重事,伊、霍所難,遘不敢聞命!」玫出,宣言曰:「我立李氏一王,敢異義者斬!」

[7]朱玫因為田令孜在唐僖宗身邊,到頭來還是沒有把他除掉,就對蕭遘說:「六年來皇上流離遷徙,中原一帶的將領士卒出入於刀箭之中,老百姓供給軍糧,交戰中陣亡和飢餓致死的人,十分已去了七八,才得以收復京師。

天下官民正為皇上返回長安宮殿高興,皇上卻把拯救皇室的功勞歸於宦官田令孜,將朝廷大權委任給他,致使朝綱法紀遭到踐踏,各藩鎮不進受到騷擾,召致王重榮興兵作亂惹出禍害。

我昨天奉您的命令來迎接皇上,不但沒有受到信任理解,反而似乎有脅迫皇上的嫌疑。

我們這些人報效國家的一片忠心最為赤誠,征討賊寇竭盡全力,現在怎能俯首貼耳,去受宦官們的控制管束!大唐皇室李氏的子孫還有許多,你為什麼不為杜稷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另做圖謀呢?」

蕭遘對他說:「當今皇上即位十幾年,沒有什麼大的過錯。

正是因為,田令孜在皇上身邊擅攬大權,致使皇上坐立不安,皇上每當談到這些,都痛苦器流涕不止。

近些天的事,皇上起初沒有意圖遷移,無奈田令孜在皇上的住所安置兵卒,強迫皇上出走,竟不容許等到天亮。

一切罪過都在田令孜身上,人們有誰不知。

你對皇室盡心效力,正應當帶領人馬回到鎮所,進呈表章迎接皇上。

廢黜和擁立皇上事關重大,商朝伊尹放逐商王太甲、漢朝霍光廢黜昌邑王都曾感到為難,我蕭遘可不敢遵命。」

朱玫出去後,公開宣告說:「我擁立大唐皇室李氏的一個王,有敢反對的人一律斬頭!」

夏,四月,壬子,玫一逼一十鳳翔百官奉襄王權監軍國事,承製封拜指揮,仍遣大臣入蜀迎駕,盟百官於石鼻驛。

玫使蕭遘為冊文,遘辭以文思荒落;仍使兵部侍郎判戶部鄭昌圖為之。

乙卯,受冊,玫自兼左、右神策十軍使,帥百官奉還京師;以鄭昌圖同平章事、判度支、鹽鐵、戶部,各置副使,三司之事一以委焉。

河中百官崔安潛等上襄王箋,賀受冊。

夏季,四月,壬子(初三),朱玫一逼一十迫留在鳳翔的朝中百官尊奉襄王李暫且監管軍國大事,受命授任指揮各官,仍派遣大臣進入蜀地迎接車駕,在石鼻驛會盟百官。

朱玫讓蕭遘撰寫擁立襄王李的冊文,蕭遘以文筆生疏思路下暢為托詞推辭了。

於是朱玫委命兵部侍郎判戶部鄭昌圖起草冊文。

乙卯(初六),李接受眾官擁立他的冊文,朱玫自己兼任左、右神策十軍使,率領朝中百官侍奉李返回京師長安。

又任命鄭昌圖為同平章事,判度支、鹽錢、戶部事,分別設置副使,所有三司的事務都委託給他一人。

留在河中府的朝中百官崔安潛等人向襄王李進呈表箋,恭賀他接受擁立。

[8]田令孜自知不為天下所容,乃薦樞密使楊復恭為左神策中尉、觀軍容使,自除西川監軍使,往依陳敬。

復恭斥令孜之一黨一,出王建為利州刺史,晉暉為集州刺史,張造為萬州刺史,李師泰為忠州刺史。

[8]田令孜自己知道天下官民不會饒恕他,於是推薦樞密使楊復恭為左神策中尉、觀軍容使,自己充任西川監軍使,前去依附陳敬,楊復恭排斥田令孜的一黨一羽,調出王建為利州刺史,晉暉為集州刺史,張造為萬州刺史,李師泰為忠州刺史。

[9]五月,朱玫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蕭遘為太子太保,自加侍中、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加裴澈判度支,鄭昌圖判戶部;以淮南節度使高駢兼中書令,充江·淮鹽鐵、轉運等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呂用之為嶺南東道節度使;大行封拜以悅藩鎮。

遣吏部侍郎夏侯潭宣諭河北,戶部侍郎楊陟宣諭江、淮,諸藩鎮受其命者什六七,高駢仍奉箋勸進。

[9]五月,朱玫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蕭遘為太子太保,自加侍中、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官職;加授裴澈判度支,鄭昌圖判戶部;委任淮南節度使高駢兼中書令,充任江淮鹽鐵、轉運等使,及諸道行營兵馬都統;任命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呂用之為嶺南東道節度使。

朱玫大行封爵拜官,目的是以此求得各藩鎮的支持。

他還派遣吏部侍郎夏侯潭到河北,派戶部侍郎楊陟到江州淮,分別傳達旨意,各處藩鎮接受朱玫命令的佔十分之六七,高駢因而進呈表箋勸襄王李稱帝。

呂用之建牙開幕,一與駢同,凡駢之腹心及將校能任事者,皆一逼一十以從己,諸所施為,不復咨稟。

駢頗疑之,陰欲奪其權,而根蒂已固,無如之何。

用之知之,甚懼,訪於其一黨一前度支巡官鄭、前知廬州事董瑾,曰:「此固為晚矣。」

用之問策安出,曰:「曹孟德有言:『寧我負人,無人負我。

』」明日,與瑾共為書一緘授用之,其語秘,人莫有知者。

呂用之設置的官府衙署,都與高駢相同,所有高駢的親信及各將校中能夠委任的人,都一逼一十迫他們順從自己,所做所為,不再向高駢稟告,可是呂用之已是根深蒂固,沒有辦法對付。

呂用之察覺到駢有疑心,十分恐懼,便去徵詢他的一黨一羽、以前的度支巡官鄭和以前主管廬州事宜的董瑾,鄭說:「高駢現在為時已晚了。」

呂用之問鄭有什麼計策,鄭杞說:「曹一操一曾經有這樣的話:『寧可我負別人,決不能讓別人負我。」

第二天,鄭與董瑾共同寫了一封信給呂用之,信中所談十分秘密,人們都不知道。

蕭稱疾歸永樂。

蕭以身一體有病為托辭回到永樂縣。

初,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與朱玫同謀立襄王,既而玫自為宰相專權;昌符怒,不受其官,更通表興元。

詔加昌符檢校司徒。

當初,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和朱玫共同謀劃擁立襄王李,後來朱玫自己做宰相獨攬大權;李昌符很惱怒,不接受朱玫封給他的官職,改變立場向興元唐僖宗進呈表章。

唐僖宗頒詔加封李昌符為檢校司徒。

朱玫遣其將王行瑜將寧、河西兵五萬追乘輿,感義節度使楊晟戰數卻,棄散關走,行瑜進屯鳳州。

朱玫派遣手下將領王行瑜帶領寧、河西軍隊五萬人追趕唐僖宗,感義節度使楊晟交戰後再三退卻,最後放棄散關逃走,王行瑜開進鳳駐紮。

是時,諸道貢賦多之長安,不之興元,從官衛士皆乏食,上涕泣,不知為計。

杜讓能言於上曰:「楊復光與王重榮同破黃巢,復京城,相親善;復恭其兄也。

若遣重臣往諭以大義,且致復恭之意,宜有回慮歸國之理。」

上從之,遣右諫議大夫劉崇望使於河中,繼詔諭重榮,重榮即聽命,遣使表獻絹十萬匹,且請討朱玫以自贖。

當時,各道進貢納賦大多都是送往長安,而不關給唐僖宗,跟隨唐僖宗的官員和衛士都缺乏糧食,唐僖宗痛器流涕,不知如何是好。

杜讓能向唐僖宗進言說:「楊復光與王重榮一同打敗黃巢,收復京師長安,彼此親近友好;楊復恭是他的哥哥。

如果派遣朝中重臣前往王重榮那裡,向他申明大義,並且轉達楊復恭規勸他的意願,按理說王重榮應當回心轉意歸順朝廷。」

唐僖宗採納了杜讓能的意見,派遣右諫議大夫劉崇望出使河中,拿著唐僖宗的詔書向王重榮傳達諭旨,王重榮當即表示聽從朝廷的命令,派遣使臣向唐僖宗進呈表章,獻絹十萬匹,並請征討朱政以贖罪。

戊戌,襄王李遣使至晉陽賜李克用詔,言「上至半塗,六軍變擾,蒼黃晏駕,吾為藩鎮所推,今已受冊。」

朱玫亦與克用書,克用聞其謀皆出於玫,大怒。

大將蓋寓說明克用曰:「鑾輿播遷,天下皆歸咎於我,今不誅玫,黜李,無以自湔洗。」

克用從之,燔詔書,囚使者,移檄鄰道,稱:「玫敢欺藩方,明言晏駕。

當道已發蕃、漢三萬兵進討凶逆,當共立大功。」

寓,蔚州人也。

戊戌(二十日),襄王李派遣使臣赴晉陽賜給李克詔書,詔書上說:「皇帝行至半路,朝廷的禁衛軍發生變亂紛擾,皇帝不幸死去,我被各藩鎮推舉擁立,現在已接受冊封。」

朱玫也給李克用寫了信,李克用聽說擁立襄王李這件事都是朱玫謀劃的,勃然大怒。

大將軍蓋寓規勸李克用說:「皇帝流離遷徒,天下都歸罪於我們當初進一逼一十京師,現在如果不誅殺朱玫,廢黜襄王李,就沒有辦法洗清我們自己。」

李克用聽從蓋寓的話,焚燒了襄王李的詔書,囚禁派來的使臣,向鄰近各道發出檄文,說:「朱玫竟敢欺騙藩鎮,公然說皇帝死了。

本道已派出蕃夷、漢族軍隊三萬人討伐這一凶頑惡逆,大家應當一起建立大的功業。」

蓋寓是蔚州人。

[10]秦賢寇宋汴,朱全忠敗之於尉氏南;癸已,遣都將郭言將步騎三萬擊蔡州。

[10]秦賢侵擾宋州、汴州,被朱全忠在尉氏的南部打敗,癸巳(十五日),又派遣都將郭言帶領步、騎步三萬攻打蔡州。

[11]六月,以扈蹕都將楊守亮為金商節度、京畿制置使,將兵二萬出金州,與王重榮、李克用共討朱玫。

守亮本姓訾,名亮,曹州人,與弟信皆為楊復光假子,更名守亮、守信。

[11]六月,朝廷任命隨從御駕的扈蹕都將楊守亮為金商節度使、京畿制置使,帶領軍隊二萬從金州出征、與王重榮、李克用聯合討伐朱玫。

楊守亮本來姓訾名亮,曹州人,與弟弟訾信都是楊復光的養子,更改姓名為楊守亮、楊守信。

李克用遣使奉表稱:「方發兵濟河,除逆一黨一,迎車駕,願詔諸道與臣協力。」

先是,山南之人皆言克用與朱玫合,人情懼;表至,上出示從官,並諭山南諸鎮,由是貼然。

然克用表猶以朱全忠為言,上使楊復恭以書諭之云:「俟三輔事寧,別有進止。」

李克用派遣使臣恭奉表章進呈,說:「現在我片派軍隊渡過黃河,消滅朱玫逆一黨一,迎接皇帝車駕,希望詔令各道人馬與我一道齊心協力攻打朱玫。」

在這之前,山南道的人都傳說李克用與朱玫和好,人心惶惶,李克用的表章送到,唐僖宗向跟隨的官員們展示,並且諭告山南各鎮,從此才穩定下來。

但是李克用的表章仍堅持要朝廷治朱全忠當年謀害他的罪,唐僖宗命令楊復恭寫信告訴李克用說:「待京畿一帶的事情安寧下來,後上會另有一番安排。」

[12]衡州刺史周岳發兵攻潭州,欽化節度使閔勖招淮西將黃皓入城共守,皓遂殺勖。

岳攻拔州城,擒皓,殺之。

[12]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