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1]春季,正月甲寅(初二),北魏於暉的部下、都督彭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

[1]春,正月,甲寅,魏於暉所部都督彭樂帥二千餘騎叛奔韓樓,暉引還。

[1]春季,正月甲寅(初二),北魏於暉的部下、都督彭樂率二千餘騎兵反叛,投奔了韓樓,於暉只好回師。

[2]辛酉,上祀南郊,大赦。

[2]辛酉(初九),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

[3]甲子,魏汝南王悅求還國,許之。

[3]甲子(十二日),原北魏汝南王元悅請求梁武帝允許他回到北魏,梁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4]辛巳,上祀明堂。

[4]辛巳(二十九日),梁武帝在明堂祭祀。

[5]二月,甲午,魏主尊彭城武宣王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李妃為文穆皇后。

將遷神主於太廟,以高祖為伯考,大司馬兼錄尚書臨淮王表諫,以為「漢高祖立太上皇廟於香街,光武祀南頓君於舂陵。

元帝之於光武,已疏絕服,猶身奉子道,入繼大宗。

高祖德洽寰中,道超無外,肅祖雖勳格宇宙,猶北面為臣。

又,二後皆將配饗,乃是君臣並筵,嫂叔同室,竊謂不可。」

吏部尚書李神俊亦諫,不聽。

又請去「帝」著「皇」,亦不聽。

[5]二月甲午(十二日),北魏國主孝莊帝尊彭城武宣王為文穆皇帝,廟號為肅祖;尊自己的母親李妃為文穆皇后。

他打算將父母的牌位遷到太廟,尊奉孝文帝為伯考,大司馬兼錄尚書、臨淮王元上表勸諫,認為:「漢高祖將太上皇廟立在香街,漢光武帝將南頓君廟立在舂陵。

漢元帝跟漢光武帝的關係早已超出了五服,漢光武帝卻仍奉行後代子孫之道,入繼大宗。

孝文帝德滿天下,道充環宇,肅祖雖然功蓋宇宙,但終究是臣子。

再者,兩位皇后也都要享有這種祭祀的禮遇,這就如同君臣共筵,叔嫂同室,我私下以為不可這樣做。」

吏部尚書李神俊也上表勸諫,但孝莊帝均未採納他們的諫議。

元又請求去掉「帝」而保留「皇」,也未被接受。

[6]詔更定二百四十號將軍為四十四班。

[6]梁武帝下詔將二百四十種稱號的將軍重新確定為四十四班。

[7]壬寅,魏詔濟陰王暉業兼行台尚書,都督丘大千等鎮梁國。

暉業,小新成之曾孫也。

[7]壬寅(二十日),北魏孝莊帝下詔令,任命濟陰王元暉業兼任行台尚書,統領丘大千等人鎮守梁國。

元暉業是拓跋小新成的曾孫。

[8]三月,壬戌,魏詔上一黨一王天穆討邢杲,以費穆為前鋒大都督。

[8]三月壬戌(十一日),北魏孝莊帝詔令上一黨一王元天穆討伐邢杲,任命費穆為前鋒大都督。

[9]夏,四月,癸未,魏遷肅祖及文穆皇后神主於太廟,又追尊彭城王劭為孝宣皇帝。

臨淮王諫曰:「茲事古所未有,陛下作而不法,後世何觀!」弗聽。

[9]夏季,四月癸未(初二),北魏孝莊帝將肅祖元勰及文穆皇后的神位遷至太廟,又追諡彭城王元劭為孝宣皇帝。

臨淮王元勸諫道:「這種事自古從未有過,陛下您這樣做不合法度,後世之人會怎麼想呢?」

孝莊帝未聽他的諫言。

[10]魏元天穆將擊邢杲,以北海王顥方入寇,集文武議之,眾皆曰:「杲眾強盛,宜以為先。」

行台尚書薛曰:「邢杲兵眾雖多,鼠竊狗偷,非有遠志。

顥帝室近親,來稱義舉,其勢難測,宜先去之。」

天穆以諸將多欲擊杲,又魏朝亦以顥為孤弱不足慮,命天穆等先定齊地,還師擊顥,遂引兵東出。

[10]北魏元天穆將要攻打邢杲,由於北海王元顥正在進犯北魏,於是召集文武官員商議此事。

眾人都認為:「邢杲軍力強盛,應該先討伐邢杲。」

行台尚書薛卻認為:「邢杲的軍隊數量雖多,但都是些偷雞摸狗之徒,並沒有什麼遠大抱負。

元顥是皇室的近親,此番前來號稱義舉,其勢難以推測,應該首先消滅他。」

元天穆因為將領們大多都希望先討代邢杲,加之北魏朝廷也認為元顥勢力孤單,力量微弱,不足為慮,命令元天穆等人先平定齊地邢杲的叛亂,崑再回師攻打元顥,於是元天穆率軍東進。

顥與陳慶之乘虛自城進拔滎城,遂至梁國;魏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以拒之。

慶之攻之,自旦至申,拔其三壘,大千請降。

顥登壇燔燎,即帝位於睢陽城南,改元孝基。

濟陰王暉業帥羽林兵二萬軍考城,慶之攻拔其城,擒暉業。

元顥與陳慶之乘北魏空虛之際,從城進發,率軍攻佔了滎城,隨後便打到了梁國城。

北魏守將丘大千有軍隊七萬人,分別構築了九座城堡以抵抗元顥軍隊。

陳慶之率兵攻打梁國城,從早晨直至下午申時,攻下了守軍的三個堡壘,丘大千隻好請求投降。

元顥登壇燒柴禱告,在睢陽城南登基即位,改年號為「孝基」。

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的二萬羽林軍駐紮在考城,陳慶之率軍攻取考城,活捉了元暉業。

[11]辛丑,魏上一黨一王天穆及爾朱兆破邢杲於濟南,杲降,送洛陽,斬之。

兆,榮之從子也。

[11]辛丑(二十日),北魏上一黨一王元天穆和爾朱兆在濟南打敗了邢杲,邢杲投降,被押送至洛陽,斬了首。

爾朱兆是爾朱榮的侄子。

[12]五月,丁巳,魏以東南道大都督楊昱鎮滎陽,尚書僕射爾朱世隆鎮虎牢,侍中爾朱世承鎮。

乙丑,內外戒嚴。

[12]五月丁巳(初六),北魏命東南道大都督楊昱鎮守滎陽,命尚書僕射爾朱世隆鎮守虎牢,命侍中爾朱世承鎮守。

乙丑(十四日),北魏朝廷內外實行戒嚴。

戊辰,北海王顥克梁國。

顥以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引兵而西。

楊昱擁眾七萬,據滎陽,慶之攻之,未拔,顥遣人說昱使降,昱不從。

天穆與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將大軍前後繼至,梁士卒皆恐,慶之解鞍秣馬,諭將士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掠人子女,亦無算矣;天穆之眾,皆是仇讎。

我輩眾才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

虜騎多,不可與之野戰,當及其未盡至,急攻取其城而據之。

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膾。」

乃鼓之,使登城,將士即相帥蟻附而入,癸酉,拔滎陽,執楊昱。

諸將三百餘人伏顥賬前請曰:「陛下渡江三千里,無遺鏃之費,昨滎陽城下一朝殺傷五百餘人,願乞楊昱以快眾意!」顥曰:「我在江東聞梁主言,初舉兵下都,袁昂為吳郡不降,每稱其忠節。

楊昱忠臣,奈何殺之!此外唯卿等所取。」

於是斬昱所部統帥三十七人,皆刳其心而食之。

俄而天穆等引兵圍城,慶之帥騎三千背城力戰,大破之,天穆、吐沒兒皆走。

慶之進擊虎牢,爾朱世隆棄城走,獲魏東中郎將辛纂。

戊辰(十七日),北海王元顥攻克梁國城。

元顥任命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率軍西進,直指洛陽。

楊昱擁有七萬大軍,據守著滎陽城,陳慶之去攻打未能攻克。

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楊昱沒有答應。

元天穆和驃騎大將軍爾朱吐沒兒率大軍前後相繼來到滎陽。

梁軍士卒都很恐懼,陳慶之解下馬鞍邊餵馬邊告諭將士們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奪地,確實已經不少;你們大家殺戮人家的父兄、掠取人家的子女,也不計其數了,元天穆的部下,都是我們的仇敵。

我軍才七千人,而敵軍則有三十餘萬之多,所以眼下之事,大家只有抱著必死之心才有可能免遭殺戮。

敵人的騎兵很多,我們不能同他們在野外作戰,應當乘他們還沒全部到來之時,急速攻下滎陽城而作為據守之處。

各位不要再有什麼疑慮了,否則就是選擇了任人宰割的道路。」

於是擂鼓助戰,命將士登城攻堅,將士們當即蜂擁著攻入城中,癸酉(二十二日),攻下了滎陽,抓住了楊昱。

元顥的部將三百餘人俯伏一在元顥賬前請求道:「陛下渡江北進三千里,連一枝箭的損耗都不曾有,而昨日滎陽城下一戰,我軍便傷亡五百餘人,我們希望您把楊昱交給我們處置,以解大家的心頭之恨!」元顥說:「我在江東時聽梁朝國主講,他當初舉兵南下,到達建康時,吳郡太守袁昂便曾據城不降,梁朝國主常常稱讚袁昂這種忠貞氣節。

楊昱是一位忠臣,為什麼要殺掉他呢!除楊昱之外,其他人任你們處置。」

於是斬殺了楊昱部將三十七人,這些人都被挖出心來吃掉了。

很快,元天穆等人率軍包一皮圍了滎陽城,陳慶之率三千騎兵背靠滎陽城,奮勇拚搏,大敗元天穆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落荒而逃。

隨即,陳慶之又進擊虎牢城,爾朱世隆棄城逃走,陳慶之軍抓獲了北魏東中郎將辛纂。

魏主將出避顥,未知所之,或勸之長安,中書舍人高道穆曰:「關中荒殘崑,何可復往!顥士眾不多,乘虛深入,由將帥不得其人,故能至此。

陛下親帥宿衛,高募重賞,背城一戰,臣等竭其死力,破顥孤軍必矣。

或恐勝負難期,則車駕不若渡河,征大將軍天穆、大丞相榮各使引兵來會,犄角進討,旬月之間,必見成功,此萬全之策也。」

魏主從之。

甲戌,魏主北行,夜,至河內郡北,命高道穆於燭下作詔書數十紙,佈告遠近,於是四方始知魏主所在。

乙亥,魏主入河內。

北魏孝莊帝打算離開京城躲避元顥的大軍,但不知該去哪裡好。

有人勸他到長安去,中書舍人高道穆說道:「關中地區荒涼殘破,怎麼能再到那裡去呢?元顥的軍隊不多,卻乘虛而入,這是由於我們選用將帥不當,所以才能攻到這裡。

陛下若能親自率領禁衛軍,以重金招募士兵,多加獎賞,背城與敵決一死戰,我等竭盡全力,就一定能夠打敗元顥的這支孤軍的。

若您還擔心勝負難以預料的話,那麼您不如渡過黃河,命大將軍元天穆、大丞相爾朱榮各自率軍前來會合,構成犄角之勢,進討元顥的軍隊,一月之內,一定會取得勝利,這是萬全之策。」

孝莊帝採納了高道穆的意見。

甲戌(二十三日),孝莊帝一行向北進發,夜間,來到了河內郡郡城的北邊。

孝莊帝命令高道穆在燭光下起草了幾十張詔書,公告天下,於是四方才知道皇帝在哪兒。

乙亥(二十四日),孝莊帝一行進入河內郡。

臨淮王,安豐王延明,帥百僚,封府庫,備法駕迎顥。

丙子,顥入洛陽宮,改元建武,大赦。

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增邑萬戶。

楊椿在洛陽,椿弟順為冀州刺史,兄子侃為北中郎將,從魏主在河北。

顥意忌椿,而以其家世顯重,恐失人望,未敢誅也。

或勸椿出亡,椿曰:「吾內外百口,何所逃匿!正當坐待天命耳。」

臨淮王元和安豐王元延明,帶領文武百官,封存府庫,備好法駕迎接元顥。

丙子(二十五日),元顥進入洛陽宮,改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

元顥任命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增加封邑一萬戶。

楊椿當時在洛陽,他的弟弟楊順是冀州刺史。

侄子楊侃為北中郎將,正跟隨北魏孝莊帝在河北。

元顥心裡很忌恨楊椿,但由於楊椿家世顯赫,擔心失去眾望,所以沒有敢殺掉楊椿。

有人勸說楊椿離開洛陽逃走,楊椿說:「我家老小上百口,能逃到哪兒去呢?只有聽天由命罷了。」

顥後軍都督侯暄守睢陽為後援,魏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馳往圍暄,晝夜急攻,戊寅,暄突走,擒斬之。

元顥的後軍都督侯暄鎮守睢陽作為後援,北魏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率軍急速前往睢陽包一皮圍了侯暄,晝夜猛攻睢陽城,戊寅(二十七日),侯暄突圍逃走,被北魏軍抓住殺掉了。

上一黨一王天穆等帥眾四萬攻拔大梁,分遣費穆將兵二萬攻虎牢,顥使陳慶之擊之。

天穆畏顥,將北渡河,謂行台郎中濟陰溫子曰:「卿欲向洛,為隨我北渡?」

子曰:「主上以虎牢失守,致此狼狽。

元顥新入,人情未安,今往擊之,無不克者。

大王平定京邑,奉迎大駕,此桓、文之舉也。

捨此北渡,竊為大王惜之。」

天穆善之而不能用,遂引兵渡河。

費穆攻虎牢,將拔,聞天穆北渡,自以無後繼,遂降於慶之。

慶之進擊大梁、梁國,皆下之。

慶之以數千之眾,自發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

上一黨一王元天穆等率四萬軍隊攻下了大梁,又分派費穆帶二萬人攻打虎牢城,元顥派陳慶之攻擊費穆。

元天穆畏懼元顥,打算北渡黃河,便對行台郎中、濟陰人溫子說:「你想去洛陽,還是想隨我北渡流黃河?」

溫子說:「國主因虎牢失守,才弄得如此窘迫。

元顥新來,民心還未安定,現在您如果前去攻擊他,一定會成功。

大王您平定了京邑後,再奉迎皇帝大駕,這乃是齊桓公、晉文公才有過的舉動啊!現在您捨此而不為,卻要北渡黃河,我私下裡真為您感到惋惜。」

元天穆覺得溫子的意見很好,但卻不能採納,於是率軍渡過了黃河。

費穆攻打虎牢城,眼看就要攻取了,聽說元天穆向北渡過了黃河,認為這樣一來自己便沒有了後繼援兵,於是便投降了陳慶之。

陳慶之率軍進擊大梁、梁國兩城,群攻下了。

陳慶之憑數千之眾,從城出發至洛陽,共攻佔了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戰,所向無敵。

顥使黃門郎祖瑩作書遺魏主曰:「朕泣請梁朝,誓在復恥,正欲問罪於爾朱,出卿於桎梏。

卿托命豺狼,委身虎口,假獲民地,本是榮物,固非卿有。

今國家隆替,在卿與我。

若天道助順,則皇魏再興;脫或不然,在榮為福,於崑卿為禍。

卿宜三復,富貴可保。」

元顥命黃門郎祖瑩起草了一封信給北魏孝莊帝,信中寫道:「朕哭泣懇請梁朝發兵,誓在報仇雪恥,正是要向爾朱榮問罪,解救你於桎梏之中。

你現在托命於豺狼,委身於虎口,我就是獲取了一些百姓、土地,也本來是爾朱榮的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你所有。

當今國家的興隆廢替,全在於你我二人。

如果上天助我成功,那麼大魏又可再次中興;若不能這樣的話,那麼對於爾朱榮來說便是福,而對於你則是禍。

你應該反覆好好想想,榮華富貴方可保住。」

顥既入洛,自河以南州郡多附之。

齊州刺史沛郡王欣集文武議所從,曰:「北海、長樂,俱帝室近親,今宗不移,我欲受赦,諸君意何如?」

在坐莫不失色。

軍司崔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於梁,引寇仇之兵以覆宗國,此魏之亂臣賊子也;豈唯大王家事所宜切齒,下官等皆受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等皆曰:「軍司議是。」

欣乃斬顥使。

光韶,亮之從父弟也。

於是襄州刺史賈思同、廣州刺史鄭先護、南兗州刺史元暹亦不受顥命。

思同,思伯之弟也。

顥以冀州刺史元孚為東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送其書於魏主。

平陽王敬先起兵於河橋以討顥,不克而死。

元顥進入洛陽後,黃河以南的州郡大多歸附了他。

齊州刺史、沛郡王元欣召集文武官員商議何去何從,元欣說:「北海王和長樂王,都是皇室近親,現在皇位並未落入外人之手,我打算接受元顥的赦免,諸位認為如何?」

在座的文武官員莫不大驚失色。

只有軍司崔光韶高聲反對,他說:「元顥受梁朝節制,勾結仇敵之兵來顛覆自己的國家,他是大魏朝的亂臣賊子。

難道僅是因為大王您一家的事情而對他切齒痛恨,我等下官均受朝廷的恩典,所以不敢聽從您的意見!」長史崔景茂等人都說:「軍司說的很對。」

元欣便殺了元顥派來的使者。

崔光韶是崔亮的堂弟。

於是這樣一來,襄州刺史賈思同、廣州刺史鄭先護、南兗州刺史元暹等,也都不承認元顥的政權。

賈思同是賈思伯的弟弟。

元顥封冀州刺史元孚為東道行台、彭城郡王,元孚將元顥的委任書封好,派人送給了孝莊帝。

平陽王元敬先在河橋起兵討伐元顥,未能成功而死。

魏以侍中、車騎將軍、尚書右僕射爾朱世隆為使持節、行台僕射、大將軍、相州刺史,鎮鄴城。

北魏加封侍中、車騎將軍、尚書右僕射爾朱世隆為使持節、行台僕射、大將軍、相州刺史,鎮守鄴城。

魏主之出也,單騎而去,侍衛後宮皆按堵如故。

顥一旦得之,號令己出,四方人情想其風政。

而顥自謂天授,遽有驕怠之志,宿昔賓客近習,鹹見宏待,干擾政事,日夜縱酒,不恤軍國,所從南兵,陵暴市裡,朝野失望。

高道穆兄子儒自洛陽出從魏主,魏主問洛中事,子儒曰:「顥敗在旦夕,不足憂也。」

北魏孝莊帝出奔時,只是單騎而去,宮廷侍衛及後宮嬪妃都依舊留在京城。

元顥一旦取得了政權,各種號令全由他自己發出,四方百姓都希望他勵一精一圖治,但元顥自以為天授皇位,很快便產生了驕傲怠惰之心。

他過去的賓朋老友、親近之人,都受到了他的一寵一愛一、厚待,這些人干擾政事,日夜縱酒為樂,毫不體恤軍國大事,而元顥從南朝帶來的梁兵,更在城中欺凌百姓,因而使得朝野上下對他大失所望。

高道穆的哥哥高子儒從洛陽逃出追隨孝莊帝,孝莊帝問他洛陽城中之事,高子儒說:「元顥很快就會失敗,您不用擔憂。」

爾朱榮聞魏主北出,即時馳傳見魏主於長子,行,且部分。

魏主即日南還,榮為前驅。

旬日之間,兵眾大集,資糧器仗,相繼而至。

六月,壬午,魏大赦。

爾朱榮聽說孝莊帝向北方出逃了,立即飛馬前往長子去會見他,一路上邊走邊佈置部隊。

孝莊帝當天便開始南還,爾朱榮做前鋒。

十天之內,北魏軍隊便大批集結起來,糧食兵器等物資也陸續運到了。

六月,壬午(初二),北魏大赦天下。

榮既南下,並、肆不安,乃以爾朱天光為並、肆等九州行台,仍行并州事。

天光至晉陽,部分約勒,所部皆安。

爾朱榮南下之後,并州、肆州便又會不安定了,於是便任命爾朱天光為並、肆等九州行台,仍負責并州的事務。

爾朱天光到晉陽後,安排佈置,並制定約束措施,所屬轄地都很穩定。

己丑,費穆至洛陽,顥引入,責以河陰之事而殺之。

顥使都督宗正珍孫與河內太守元襲據河內;爾朱榮攻之,上一黨一王天穆引兵會之,壬寅,拔其城,斬珍孫及襲。

乙丑(初九),費穆來到洛陽,元顥將他帶到朝中,以河陰殺害文武百官之事怪罪於他,因此而殺了他。

元顥派都督宗正珍孫和河內太守元襲據守河內;爾朱榮率軍攻打河內,上一黨一王元天穆率兵與爾朱榮會合,壬寅(二十二日),攻取河內城,殺了宗正珍孫和元襲。

[13]辛亥,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來降。

[13]辛亥(三十一日),北魏淮陰太守晉鴻獻出湖陽城投降梁朝。

[14]閏月,己未,南康簡王績卒。

[14]閏月,己未(初九),梁朝南康簡王蕭績去世。

[15]魏北海王顥既得志,密與臨淮王、安豐王延明謀叛梁;以事難未平,藉陳慶之兵力,故外同內異,言多猜忌。

慶之亦密為之備,說顥曰:「今遠來至此,未服者尚多,彼若知吾虛實,連兵四合,將何以御之!宜啟天子,更請一精一兵,並敕諸州,有南人沒此者悉須部送。」

顥欲從之,延明曰:「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制;今更增其眾,寧肯復為人用乎!大權一去,動息由人,魏之宗廟,於斯墜矣。」

顥乃不用慶之言。

又慮慶之密啟,乃表於上曰:「今河北、河南一時克定,唯爾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

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

上乃詔諸軍繼進者皆停於境上。

[15]北魏北海王元顥既已奪取了政權,便秘密跟臨淮王元、安豐王元延明謀劃反叛梁朝。

由於混亂局面尚未平定,還需借助陳慶之的兵力,所以表面很一團一結,但實際上已經同一床一異夢,言語之間多所猜忌。

陳慶之也暗中做了防備,他勸說元顥:「現在我們遠道而至於此,不服的人還很多,他們如果知道了我們的虛實,聯合兵力,四面包一皮圍,我們將如何抵禦呢?我們應上啟梁朝天子,請求再增一精一兵,同時敕令各州,如果有梁朝人陷沒在該地必須全部送到我們這裡來。」

元顥打算採納他的建議,元延明卻對元顥說:「陳慶之兵不過數千,您就已經很難駕馭了,現在再增加他的兵力,他還怎會肯聽您的命令呢?您的大權一旦失去,一舉一動就都要由別人決定,這樣大魏朝的宗廟從此也就要覆亡了。」

元顥於是便沒有採納陳慶之的意見。

元顥又擔心陳慶之暗中向梁武帝上表匯報情況,便自己給梁武帝寫了一封表文,說:「現在河北、河南全部平定了,只有爾朱榮尚敢頑抗,我與陳慶之便能擒獲他。

目前各州郡剛剛歸服,正需要安一撫,不宜再增加兵力,使百姓惶恐不安。」

梁武帝便詔令正在進軍的各部隊都停在邊境上,不再前進。

洛中南兵不滿一萬,而羌、胡之眾十倍,軍副馬佛念為慶之曰:「將軍威行河、洛,聲震中原,功高勢重,為魏所疑,一旦變生不測,可無慮乎!不若乘其無備,殺顥據洛,此千載一時也。」

慶之不從。

顥先以慶之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鎮,顥心憚之,不遣,曰:「主上以洛陽之地全相任委,忽聞捨此朝寄,欲往彭城,謂郡遽取盎貴,不為國計,非徒有損於君,恐僕並受其責。」

慶之不敢復言。

洛陽城中的梁朝軍隊不滿一萬,而羌族、胡族的軍隊十倍於梁軍,軍副馬佛念為陳慶之出謀劃策說:「將軍您威揚河、洛,聲震中原,功高勢強,被元顥所猜疑,一旦發生不測,能不擔心嗎?您不如乘元顥還沒有防備之際,殺掉元顥,佔據洛陽,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呀。」

陳慶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元顥先任命陳慶之為徐州刺史,於是陳慶之堅決要前往彭城,元顥心裡很害怕,沒有敢讓他去,對他說:「聖上將洛陽全都委託給您負責,如果忽然聽說您要離開作為魏朝之寄托的洛陽,而去徐州的話,便會認為您是想很快求取寶名富貴,而不為國家考慮的。

這不僅有損於您,恐怕我也會一起受到聖上的責難。」

因此,陳慶之便不敢再說什麼了。

爾朱榮與顥相持於河上。

慶之守北中城,顥自據南岸;慶之三日十一戰,殺傷甚眾。

有夏州義士為顥守河中渚,陰與榮通謀,求破橋立效,榮引兵赴之。

及橋破,榮應接不逮,顥悉屠之,榮悵然失望。

又以安豐王延明緣河固守,而北軍無船可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

黃門郎楊侃曰:「大王發并州日,已知夏州義士之謀指來應之乎,為欲廣施經略匡復帝室乎?夫用兵者,何嘗不散而更合,瘡愈更戰;況今未有所損,豈可以一事不諧而眾謀頓廢乎!今四方,視公此舉;若未有所成,遽復引歸,民情失望,各懷去就,勝負所在,未可知也。

不若征發民材,多為桴筏,間以舟楫緣河布列,數百里中,皆為渡勢,首尾既遠,使顥不知所防,一旦得渡,必立大功。」

高道穆曰:「今乘輿飄蕩,主憂臣辱。

大王擁百萬之眾,輔天子而令諸侯,若分兵造筏,所在散渡崑,指掌可克;奈何捨之北歸,使顥復得完聚,徵兵天下!此所謂養虺成蛇,悔無及矣。」

榮曰:「楊黃門已陳此策,當相與議之。」

劉靈助言於榮曰:「不出十日,河南必平。」

伏波將軍正平楊與其族居馬渚,自言有小船數艘,求為鄉導。

戊辰,榮命車騎將軍爾朱兆與大都督賀拔勝縛材為筏,自馬渚西硤石夜渡,襲擊顥子領軍將軍冠受,擒之;安豐王延明之眾聞之,大潰。

顥失據,帥麾下數百騎南走,慶之收步騎數千,結陳東還,顥所得諸城,一時復降於魏。

爾朱榮自追陳慶之,會嵩高水漲,慶之軍士死散略盡,乃削鬚髮為沙門,間行出汝陰,還建康,猶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

爾朱榮與元顥的軍隊相持於黃河之上。

陳慶之鎮守北中城,元顥親自據守河橋南岸。

陳慶之三天之中打了十一仗,殺傷很多敵人。

有一位夏州義士為元顥鎮守河中渚,他暗中與爾朱榮串通好,請求為爾朱榮破橋立功。

爾朱榮率兵趕到河橋,等到橋破之後,爾朱榮的部隊沒有接應上,元顥將通敵的士兵全都殺了,爾朱榮悵然若失,非常失望。

元顥又派安豐王元延明沿黃河固守,北魏軍無船渡河,便商議打算回師北方,以後再想辦法攻打元顥。

黃門郎楊侃對爾朱榮說:「大王您從并州發兵的時候,是已經知道夏州義士會來給您做內應所以才來的呢?還是想廣泛施展您的雄才大略匡復帝室才來的呢?用兵之事,誰不是打散了再聚集起來,傷好了再繼續戰鬥,何況現在我們並沒有受到損失,怎麼能由於這一件事沒成功,便將所有的計劃就都廢棄了呢?當今天下百姓望眼欲穿,就看您這一次舉動了。

如果沒有取得什麼收穫,您便很快又回師的話,那麼就會使得百姓大失所望,各自考慮何去何從,誰勝誰負也就難說了。

所以不如徵調百姓的木材,多做一些木筏,間雜一些舟船,沿黃河排列開來,數百里中,都做出渡河的架勢,首尾既然相距很遠,這樣就使得元顥不知道該防哪裡為好,一旦我軍渡過黃河,一定立下大功。」

高道穆對爾朱榮說:「當今聖駕被迫外出,皇上憂慮,臣下應當感到羞辱。

大王您擁有百萬大軍,輔天子而令諸侯,如果分兵製造木筏,各個分散渡河的話,破元顥的軍隊易如反掌,為何卻捨此而北歸,使元顥又得以修治城池,整治兵器,在四方徵集兵員呢?這真是如同養虺成蛇,後悔不及啊!」爾朱榮說道:「黃門郎楊侃已經談了這一計策,我要跟大家商議一下。」

劉靈助對爾朱榮說:「不出十天,黃河以南一定會平定。」

伏波將軍、正平郡人楊跟他的族人住在馬渚,他自動說家裡有幾艘小船,請求作嚮導。

戊辰(十八日),爾朱榮命令車騎大將軍爾朱兆和大都督賀拔勝率軍捆一綁木材做木筏,從馬渚西邊的硤石這個地方夜渡黃河,襲擊了元顥的兒子領軍將軍元冠受的部隊,並抓獲了元冠受,安豐王元延明的士卒們知道了這一情況之後,便紛紛潰散奔逃。

元顥失去了依據,只好率部下數百名騎兵向南逃走,陳慶之收攏步兵、騎兵共幾千人,結隊向東逃歸。

元顥原先攻取的那些城池,全都又投降了北魏。

爾朱榮親自率軍追擊陳慶之,正趕上嵩高河發大水,陳慶之的隊伍死的死、逃的逃,差不多全沒了,陳慶之於是剃光頭髮、鬍鬚,打扮成一個和尚,從小路逃出汝陰,回到了建康,梁朝任仍按功授他為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

中軍大都督兼領軍大將軍楊津入宿殿中,掃灑宮庭,封閉府庫,出迎魏主於北邙,流涕謝罪,帝慰勞之。

庚午,帝入居華林園,大赦。

以爾朱兆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來軍士及隨駕文武諸立義者加五級,河北報事之官及河南立義者加二級。

壬申,加大丞相榮天柱大將軍,增封通前二十萬戶。

中軍大都督兼領軍大將軍楊津率軍入宿於皇宮中,灑掃宮庭院落,封閉朝廷府庫,至北邙迎請孝莊帝,痛哭流涕地向孝莊帝謝罪,孝莊帝安慰犒賞了他。

庚午(二十日),北魏孝莊帝入居華林園,大赦天下。

朝廷任命爾朱兆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隨同孝莊帝從北方來的將士以及隨侍皇帝的文武百官和那些未降元顥的加官五級,河北向朝廷報告敵情的官員和河南堅決未降元顥的官員加官二級。

壬申(二十二日),又加封大丞相爾朱榮為天柱大將軍,並增加封戶,加上以前的封戶,共二十萬戶。

北海王顥自轅南出至臨穎,從騎分散,臨穎縣卒江豐斬之,癸酉,傳首洛陽。

臨淮王復自歸於魏主,安豐王延明攜妻子來奔。

北海王元顥從轅向南逃至臨穎,隨從騎兵各自逃散,臨穎縣吏卒江豐殺掉了元顥,癸酉(二十三日),將元顥的首級送到了洛陽。

臨淮王元又歸附了孝莊帝,安豐王元延明攜帶妻子兒女前來投奔梁朝。

陳慶之之入洛也,蕭贊送啟求還。

時吳淑媛尚在,上使以贊幼時衣寄之,崑信未達而慶之敗。

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陳慶之攻入洛陽之時,蕭贊向梁武帝上書,請求允許回到梁朝。

當時吳淑媛還在,梁武帝讓吳淑媛將蕭贊幼時穿的衣服給蕭贊送去,書信等還未傳到,陳慶之便失敗了。

陳慶之從北魏回到梁朝後,特別看重北方人,朱異對此感到很奇怪,便問陳慶之為什麼這樣,陳慶之說道:「我當初認為長江以北地區都是戎狄之鄉,等到了洛陽之後,才知道禮儀人物都在中原地區,不是江東所能企及的,我們有什麼理由輕視北方人呢?」

[16]甲戌,魏以上一黨一王天穆為太宰,城陽王徽為大司馬兼太尉。

乙亥,魏主宴勞爾朱榮、上一黨一王天穆及北來督將於都亭,出宮人三百,繒錦雜彩數萬匹,班賜有差,凡受元顥爵賞階復者,悉追奪之。

[16]甲戌(二十四日),北魏朝廷任命上一黨一王元天穆為太宰、城陽王元徽為大司馬兼太尉。

乙亥(二十五日),北魏孝莊帝在都亭設宴慰勞爾朱榮、上一黨一王元天穆以及從北方來洛陽救援的將領們,孝莊帝以宮女三百人、綾羅錦緞幾萬匹,按功勞大小分別給予不同的賞賜。

凡是受過元顥的爵位、獎賞、官職和免除賦役的人,對其所得全部追了回來。

秋,七月,辛巳,魏主始入宮。

秋季,七月,辛巳(初二),北魏孝莊帝開始進入宮中。

以高道穆為御史中尉。

帝姊壽陽公主行犯清路,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擊破其車。

公主泣訴於帝,帝曰:「高中尉清直之士,彼所行者公事,豈可以私責之也!」道穆見帝,帝曰:「家姊行路相犯,極以為愧。」

道穆免冠謝,帝曰:「朕以愧卿,卿何謝也。」

北魏任命高道穆為御史中尉。

北魏孝莊帝的姐姐壽陽公主在路上妨礙了高道穆清路開道的士卒們執行公務,這些手持赤棒的清路卒對壽陽公主大聲呵斥,壽陽公主置之不理,高道穆命士卒打破了壽陽公主的車子。

壽陽公主向孝莊帝哭訴了這件事,孝莊帝說道:「高道穆是一位清直之人,他所幹的是公事,我怎麼能由於私情而責怪他呢!」高道穆見到孝莊帝,孝莊帝對他說:「我姐姐在路上觸犯了你,我對此深感慚愧。」

高道穆摘下帽子向孝莊帝謝罪,孝莊帝說道:「朕因此事而感到有愧於你,你何必要向我謝罪呢。」

於是魏多細錢,米斗幾直一千,高道穆上表,以為「在市銅價,八十一錢得銅一斤,私造薄錢,斤贏二百。

既示之以深利,又隨之以重刑,抵罪雖多,一奸一鑄彌眾。

今錢徒有五銖之名而無二銖之實,置之水上,殆欲不沈。

此乃因循有漸,科防不切,朝廷失之,彼復何罪!宜改鑄大錢,文載年號,以記其始,則一斤所成止七十錢,計私鑄所費不能自潤,直置無利,自應息心,況復嚴刑廣設也!」金紫光祿大夫楊侃亦奏乞聽民與官並鑄五銖錢,使民樂為而弊自改。

魏主從之,始鑄永安五銖錢。

這時候,北魏份量不足的薄錢很多,一斗米幾乎值一千錢。

高道穆向朝廷上表,認為:「現在市場上的銅價是八十一錢買一斤銅,私人鑄造薄銅錢,每斤銅便能鑄造出二百多個錢。

朝廷一方面向人們展示了私鑄錢幣的豐厚利潤,隨後又對私鑄錢幣的人施以重刑,這樣有罪之人雖然很多,但是私下偷鑄錢幣的人卻越來越多。

現在的五銖錢徒有其名,實際上連二銖的重量都不夠,如果將其放在水上,恐怕都不會沉下水。

這種情況的出現乃是由於日積月累,糾察、督禁不夠嚴厲,朝廷失職而造成的,那些私鑄錢幣之人又何罪之有!朝廷應該改鑄大錢,在錢幣上刻上皇帝的年號,以記錄開始使用這種錢幣的時間,如此則一斤銅只能鑄七十錢,這樣一來,私人鑄錢的費用連成本尚不能賺取,也就更不會有什麼利潤可言了,自然就不會再私鑄錢幣,更何況朝廷還有嚴峻的刑罰呢!」金紫光祿大夫楊侃也奏請朝廷允許百姓與官方都鑄五銖錢,使百姓願意這樣做,原先的弊端自然也就改正了。

北魏孝莊帝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從此開始鑄「永安」五銖錢。

[17]辛卯,魏以車騎將軍楊津為司空。

[17]辛卯(十二日),北魏任命車騎將軍楊津為司空。

[18]初,魏以梁、益二州境土荒遠,更立巴州以統諸獠,凡二十餘萬戶,以巴酋嚴始欣為刺史;又立隆城鎮,以始欣族子愷為鎮將。

始欣貪暴,孝昌初,諸獠反,圍州城,行台魏子建撫諭之,乃散。

始欣恐獲罪,陰來請降,帝遣崑使以詔書、鐵券、衣冠等賜之,為愷所獲,以送子建。

子建奏以隆城鎮為南梁州,用愷為刺史,囚始欣於南鄭。

魏以唐永為東益州刺史代子建,以梁州刺史傅豎眼為行台。

子建去東益而氐、蜀尋反,唐永記棄城走,東益州遂沒。

[18]當初,北魏因梁、益兩州疆域太荒僻遼遠,另行設置巴州以統領獠人,共二十餘萬戶,任命巴州當地的酋長嚴始欣為刺史;又設置了隆城鎮,任命嚴始欣的同族侄子嚴愷為鎮將。

嚴始欣貪婪殘暴,孝昌初年,獠人反叛,包一皮圍了巴州城,行台魏子建招撫曉諭叛軍,這才解了圍。

嚴始欣擔心獲罪,便暗中前來梁朝請求投降,梁武帝派使者帶著詔書、鐵券、衣冠等賜予嚴始欣,結果使者被嚴愷所截獲,將其送到魏子建處。

魏子建奏請孝莊帝將隆城鎮改為南梁州,任命嚴愷為刺史,將嚴始囚禁於南鄭城。

北魏任命唐永為東益州刺史以取代魏子建,任命梁州刺史傅豎眼為行台。

魏子建離開東益州後,氐人和蜀人很快便反叛了,唐永棄城而逃,東益州便陷落了。

傅豎眼之初至梁州也,州人相賀,既而久病,不能親政事。

其子敬紹,奢一婬一貪暴,州人患之。

嚴始欣重賂敬紹,得還巴州,遂舉兵擊嚴愷,滅之,以巴州來降,帝遣將軍蕭玩等援之。

傅敬紹見魏室方亂,陰有保據南鄭之志,使其妻兄唐崑崙於外扇誘山民,相與圍城,欲為內應。

圍合而謀洩,城中將士共執敬紹,以白豎眼而殺之,豎眼恥恚而卒。

傅豎眼最初到梁州時,梁州人紛紛慶賀,不久,傅豎眼便長時間患病,不能親自處理政事。

傅豎眼的兒子傅敬紹,驕奢一婬一佚,貪婪殘暴,梁州人深以為患。

嚴始欣重金賄賂傅敬紹,才得以回到巴州,他回到巴州後便舉兵攻擊嚴愷,消滅了嚴愷,率巴州民眾來降梁朝,梁武帝派遣將軍蕭玩等接應援助嚴始欣。

傅敬紹看到北魏朝廷正混亂不堪,暗中便有了據守南鄭的打算,派他的妻子的哥哥唐崑崙在城外面煽動誘一惑那些山民一起前來包一皮圍梁州城,傅敬紹打算做內應。

梁州城被包一皮圍起來後,傅敬紹的計劃洩露,於是梁州城中的將士們一起抓住了傅敬紹,將傅敬紹的陰謀告知了傅豎眼並殺掉了傅敬紹,傅豎眼因感到恥辱和惱恨而去世。

[19]八月,己未,魏以太傅李延實為司徒。

甲戌,侍中、太保楊椿致仕。

[19]八月,己未(初十),北魏任命太傅李延為司徒。

甲戌(二十五日),侍中、太保楊椿退休。

[20]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

上釋御服,持法衣,行清淨大捨,以便省為房,素一床一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

甲子,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涅經》題。

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祈白三寶,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

乙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

上三答書,前後並稱「頓首」。

[20]九月,癸巳(十五日),梁武帝親臨同泰寺,設置四部無遮大會。

梁武帝脫一下御服,換上法衣,行清淨大捨,以同泰寺中的便省室為居所,室內設素一床一瓦器,乘小車,以私人為執役。

甲子(疑誤),梁武帝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講《涅經》。

癸卯(二十五日),梁朝群臣百官用一億萬錢向佛、法、僧三寶祈求,以贖皇帝菩薩,僧眾們默許了。

乙巳(二十七日),百官來到同泰寺東門,上表請梁武帝回到皇宮,請了三次,皇帝才同意。

梁武帝三次都復了信,這幾封信都用「頓首」一詞。

[21]魏爾朱榮使大都督尖山侯淵討韓樓於薊,配卒甚少,騎止七百,或以為言,榮曰:「侯淵臨機設變,是其所長;若總大眾,未必能用。

今以此眾擊此賊,必能取之。」

淵遂廣張軍聲,多設供具,親帥數百騎深入樓境。

去薊百餘里,值賊帥陳周馬步萬餘,淵潛伏以乘其背,大破之,虜其卒五千餘人。

尋還其馬仗,縱令入城,左右諫曰:「既獲賊眾,何為復資遣之?」

淵曰:「我兵既少,不可力戰,須為奇計以離間之,乃可克也。」

淵度其已至,遂帥騎夜進,昧旦,叩其城門。

韓樓果疑降卒為淵內應,遂走,追擒之,幽州平。

以淵為平州刺史鎮范陽。

[21]北魏爾朱榮派大都督、尖山縣人侯淵到薊州討伐韓樓。

爾朱榮給他的兵力很少,騎兵只有七百,有人為侯淵說話請求多派兵,爾朱榮卻說道:「侯淵善於臨機應變,這是他的長處;如果讓他統帥很多軍隊,反而未必能指揮調度。

現在讓侯淵率領這些軍隊討伐韓樓這叛賊,一定能取得勝利。」

侯淵於是大張旗鼓、多多增設器一具,親自率幾百名騎兵深入韓樓的境地。

在離薊州一百餘里的地方,正遇上賊將陳周的一萬餘騎兵和步兵,侯淵潛伏下來從背後出擊,大破崑陳周的人馬,俘獲五千餘人。

之後又很快歸還了這些人的戰馬和兵器,放他們回薊州城中,侯淵的左右勸諫道:「我們既然已經俘獲了賊軍,為什麼卻又資助他們仍讓他們回去呢?」

侯淵說道:「我軍兵力很少,不能力戰死拼,必須設奇計以離間敵人,才能夠打敗敵人。」

侯淵估計那些被放還的敵兵已經到了薊州城,便率騎兵連夜前進,於天亮之時,到達薊州城下,擊打城門。

韓樓果然懷疑那些被放還的降卒要作侯淵的內應,於是便棄城而逃,侯淵追上並抓獲了韓樓,幽州便平定了。

北魏就任命侯淵為平州刺史,鎮守州治范陽。

先是,魏使征東將軍劉靈助兼尚書左僕射,慰勞幽州流民於濮陽頓丘,因帥流民北還,與侯淵共滅韓樓,仍以靈助行幽州事,加車騎將軍,又為幽、平、營、安四州行台。

當初,北魏任命征東將軍劉靈助兼尚書左僕射,派他到濮陽的頓丘去慰勞幽州的流民,劉靈助趁勢率流民們回歸北魏,與侯淵一道共同消滅韓樓,北魏於是命劉靈助負責管理幽州的事務,加封他為車騎將軍,同時又任幽、平、營、安四州的行台。

[22]萬俟奴攻魏東秦州,拔之,殺刺史高子朗。

[22]萬俟奴攻擊北魏的東秦州,攻取下來後,殺掉了東秦州刺史高子朗。

[23]冬,十月,己酉,上又設四部無遮大會,道、欲五萬餘人。

會畢,上御金輅還宮,御太極殿,大赦,改元。

[23]冬季,十月,己酉(初一),梁武帝又設四部無遮大會。

參加的僧、俗之人有五萬多人。

大會之後,梁武帝乘金輅車回到皇宮中,幸臨太極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中大通」。

[24]魏以前司空蕭贊為司徒。

[24]北魏任命原先的司空蕭贊為司徒。

[25]十一月,己卯,就德興請降於魏,營州平。

[25]十一月,己卯(初二),就德興向北魏請降,營州平定。

[26]丙午,魏以城陽王徽為太保,丹楊王蕭贊為太尉,雍州刺史長孫稚為司徒。

[26]丙午(二十九日),北魏任命城陽王元徽為太保,丹揚王蕭贊為太尉,雍州刺史長孫稚為司徒。

[27]十二月,辛亥,兗州刺史張景邕、荊州刺史李靈起、雄信將軍蕭進明叛,降魏。

[27]十二月,辛亥(初四),兗州刺史張景邕、荊州刺史李靈起、雄信將軍蕭進明反叛梁朝,投降了北魏。

[28]以陳慶之為北兗州刺史。

有妖賊僧強,自稱天子,土豪蔡伯龍起兵應之,眾至三萬,攻陷北徐州,慶之討斬之。

[28]梁朝任命陳慶之為兗州刺史。

有一妖賊名叫僧強,自稱天子,土豪蔡伯龍起兵響應他,士卒達三萬人,攻陷了徐州,陳慶之率兵前往征討,斬殺了僧強、蔡伯龍等。

[29]魏以岐州刺史王羆行南秦州事,羆誘捕州境群盜,悉誅之。

[29]北魏委任岐州刺史王羆代理南秦州的軍政事務,王羆誘捕南秦州境內的群盜,全部殺掉了他們。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