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大赦天下。三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

資治通鑒

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

漢紀二十四漢成帝永始四年(戊申,公元前13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大赦天下。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1]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

大赦天下。

三月,又前往河東,祭祀后土神。

[2]夏,大旱。

[2]夏季,大旱。

[3]四月,癸未,長樂臨華殿、未央宮東司馬門皆災。

六月,甲午,霸陵園門闕災。

[3]四月,癸未(十一月),長樂宮臨華殿和未央宮東司馬門都發生火災。

六月,甲午(二十三日),霸陵墓園門闕發生火災。

[4]秋,七月,辛未晦,日有食之。

[4]秋季,七月,辛未晦(三十日),出現日食。

[5]冬,十一月,庚申,衛將軍王商病免。

[5]冬季,十一月,庚申(二十一日),衛將軍王商因病免職。

[6]梁王立驕恣無度,至一日十一犯法。

相禹奏「立對外家怨望,有惡言。」

有司按驗,因發其與姑園子一奸一事,奏「立禽一獸行,請誅。」

太中大夫谷永上書曰:「臣聞禮,天子外屏,不欲見外也;是以帝王之意,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之言。

《春秋》為親者諱。

今梁王年少,頗有狂病,始以惡言按驗,既無事實,而發閨門之私,非本章所指。

王辭又不服,猥強劾立,傅致難明之事,獨以偏辭成罪斷獄,無益於治道;污蔑宗室以內亂之惡,披布宣揚於天下,非所以為公族隱諱,增朝廷之榮華,昭聖德之風化也。

臣愚以為王少而父同產長,年齒不倫;梁國之富足以厚聘美一女,招致妖麗;父同產亦有恥辱之心;按事者乃驗問惡言,何故猥自發舒!以三者揆之,殆非人情,疑有所迫切,過誤失言,文吏躡尋,不得轉移。

萌牙之時,加恩勿治,上也。

既已按驗舉憲,宜及王辭不服,詔廷尉選上德通理之吏更審考清問,著不然之效,定失誤之法,而反命於下吏,以廣公族附疏之德,為宗室刷污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天子由是寢而不治。

[6]梁王劉立驕橫放縱,沒有節制,甚至一天之內犯法十一次。

梁相禹奏報說:「劉立對外戚抱有怨恨,惡言相加。」

主管機關追查驗證,由此揭露出劉立與姑一媽一劉園子通一奸一****的醜事。

奏報說:「劉立有禽一獸行為,請求處以死刑。」

太中大夫谷永上書說:「臣聽說,依照禮儀,天子要在門外修建屏障之牆,是不想直接看見外面的情景。

帝王的本意,是不願窺視別人的閨門隱私,竊一聽人家在內室的談話。

《春秋》為親者諱言過失。

而今梁王年少,瘋癲病頗厲害,最初追查驗證的是對外戚惡言相加的事,既然無事實證據,卻又轉而揭露閨門隱私,已不屬原本指控的內容了。

梁王的訴辭又不承認,用鄙陋的手段勉強彈劾劉立,附會羅織一些難以查明的事,僅僅以片面之辭定罪,對國家的治理是無益的。

玷污宗室,把內部一婬一亂的惡行,披露宣揚於天下,這不是為皇族掩飾過失,為朝廷增加光彩,彰明聖德之風化的作法。

我愚昧地認為,梁王年少,而姑母年長,兩人年齡不相當;以梁國的富裕,足可以用金錢厚聘美一女,羅致妖艷;姑母也有恥辱之心,追查者本來是追問詬罵外戚的事,她為什麼胡亂揭發起自己的****之事呢?從這三點揣測,通一奸一之事,恐怕不合人情。

我懷疑供詞是在一逼一十迫的情況下,講錯了話,文吏抓住不放,順此窮追,使供詞沒有回轉的餘地。

在事情還處於萌芽之時,請陛下開恩,不要處治,這才是上策。

既然已對此事進行了追查驗證,打算依法處理,那就應以梁王對罪狀不服為理由,下詔命令廷尉挑選道德高尚、通情達理的官員,重新審理,詳加訊問,公佈查不屬實的結論,確定當初審理的失誤,反過來將梁王清白的情況交給有關官員處理,以推廣使疏遠的皇族親附的美德,洗刷宗室被誣蔑的恥辱,從而符合處理親屬關係的原則。」

成帝於是把此案擱置,不予處理。

[7]是歲,司隸校尉蜀郡何武為京兆尹。

武為吏,守法盡鮑,進善退惡,所居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

[7]這年,任命司隸校尉、蜀郡人何武為京兆尹。

何武做官吏,奉公守法,引進良善之人,斥退邪惡之輩。

在位時雖沒有赫赫名聲,但離開後,常常被人懷念。

元延元年(己酉、前12)

元延元年(己酉,公元前12年)

[1]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己亥朔(初一),出現日食。

[2]壬戌,王商復為大司馬、衛將軍。

[2]壬戌(二十四日),再次任命王商為大司馬、衛將軍。

[3]三月,上行幸雍,祠五。

[3]三月,成帝前往雍城,祭祀五。

[4]夏,四月,丁酉,無雲而雷;有流星從日下東南行,四面耀耀如雨,自晡及昏而止。

[4]夏季,四月,丁酉(初一),天空無雲而響雷聲。

有流星從太陽下面劃過,直奔東南而去,光輝照耀四面天空,像在下星雨,自從傍晚申時直到天黑才停止。

[5]赦天下。

[5]大赦天下。

[6]秋,七月,有星孛於東井。

[6]秋季,七月,有異星出現於井宿。

上以災變,博謀群臣。

北地太守谷永對曰:「王者躬行道德,承順天地,則五征時序,百姓壽考,符瑞並降;失道妄行,逆天暴物,則咎徵著郵,妖孽並見,饑饉荐臻;終不改寤,惡洽變備,不復譴告,更命有德。

此天地之常經,百王之所同也。

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陛下承八世之功業,當陽數之標季,涉三七之節紀,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厄,三難異科,雜焉同會;建始元年以來,二十載間,群災大異,交錯鋒起,多於《春秋》所書。

內則為深宮後一庭,將有驕臣悍妾、醉酒狂悖卒起之敗,北宮苑囿街巷之中、臣妾之家幽閒之處徵舒、崔杼之亂;外則為諸夏下土,將有樊並、蘇令、陳勝,項梁奮臂之禍。

安危之分界,宗廟之至憂,臣永所以破膽寒心,豫言之累年。

下有其萌,然後變見於上,可不致慎!禍起細微,一奸一生所易。

願陛下正君臣之義,無復與群小黷宴飲;勤三綱之嚴,修後宮之政,抑遠驕妒之一寵一,崇近婉順之行;朝覲法駕而後出,陳兵清道而後行,無復輕身獨出,飲食臣妾之家。

三者既除,內亂之路塞矣。

諸夏舉兵,萌在民饑饉而吏不恤,興於百姓困而賦斂重,發於下怨離而上不知。

《傳》曰:『饑而不損,茲謂泰,厥咎亡。

』比年郡國傷於水災,禾麥不收,宜損常稅之時,而有司奏請加賦,甚繆經義,逆於民心,市怨趨禍之道也。

臣願陛下勿許加賦之奏,益減奢泰之費,流恩廣施,振贍困乏,敕勸耕桑,以慰綏元元之心,諸夏之亂庶幾可息!」

因為發生災害和變異,成帝廣泛地徵求群臣的意見。

北地太守谷永回答說:「作為君主,若親身實行道德,承順天地的旨意,那麼自然的五種徵候,會按順序正常運轉,百姓會長壽,祥瑞徵兆會同時降臨。

若不按正道行一事,違背上天的旨意,一浪一費財物,則罪責的徵兆就會尤其顯著,妖孽同時出現,饑饉連續發生。

若終不醒悟改悔,惡行普遍,上天就不再作譴責的警告,而將天命歸於另一位有德的君王。

這是天地的正常規律,它對所有的君王都是一視同仁的。

此外,還會考慮到君王的功德有厚有薄,期限有長有短,資質有高有低,所處時代有中期、晚期,同時天道本身的變化也有盛有衰。

陛下繼承西漢八位皇帝的功業,正當陽數中的末季,接近二百一十年的劫數,遭逢《易經》上『無妄』卦的命運,正當『百六』之災難,三種災難一性一質都不一樣,但卻摻雜會合在一起。

建始元年以來,二十年間,各種災害和大的天象變異,如群蜂四起,比《春秋》記載的還要多。

這表示:對內來說,深宮後一庭之中,將有驕橫的內臣和凶悍的姬妾、醉酒狂亂,猝起敗壞國家。

北宮花園街巷之中,侍臣和姬妾家裡的幽靜之處,將會發生夏征舒、崔杼那樣的變亂;對外來說,普天之下,將會發生樊並、蘇令、陳勝、項梁之輩奮臂造反的災禍。

現在正處在平安和危機的分界線上,是宗廟能否保存的最為憂愁的時期,所以我谷永甘冒膽破心寒的殺頭之禍,連年發出這種預言。

下面有變亂的萌芽,然後才會在上面演化成變亂,怎能不謹慎!禍患是從細微逐漸發展而來,一奸一惡是因輕視忽略而產生。

願陛下端正君臣大義,再不要與那群小人親狎,玷污身份,同他們在一起飲宴。

應嚴格按照『三綱』的原則,治理後宮,壓制疏遠那些驕橫妒嫉的一寵一妃,尊崑崇貞婉、順服的德行。

出門時,要先朝見皇太后,使用皇帝儀仗,然後才可出宮,在街上布列士兵,清道戒嚴之後才可走上街頭。

不要再僅帶幾個隨從就獨自出宮,到臣妾家吃飯飲酒。

以上三點除去以後,發生內亂的道路就被堵死了。

而今天下到處舉兵謀反,變亂萌發於人民饑謹,而官吏不加體恤,產生於百姓困苦,而賦斂沉重,發端於下層人民怨恨背離,而上面卻不知道。

《洪範·傳》說:『人民饑饉,不減少賦稅,卻宣稱國泰民安,一定蒙禍而死。

』郡國連年遭受水災的損失,禾麥不收,這正是應該減免常稅的時候,而有關官署卻奏請增加賦稅,這與儒家經典的大義甚為不符,不順民心,是招怨惹禍的作法。

我請求陛下不批准加賦的奏文,再減少一些奢華的費用,廣泛地佈施恩澤,賑濟贍給困乏之人,下敕書勸民勤於耕田植桑,以此來安一撫小民之心,各地的叛亂也許就可平息!」

中壘校尉劉向上書曰:「臣聞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傲』,周公戒成王『毋若殷王紂』,聖帝明王常以敗亂自戒,不諱廢興,故臣敢極陳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中壘校尉劉向上書說:「我聽說,帝舜曾警告伯禹:『不要像丹朱那麼驕傲。

』周公曾告誡成王:『不要像殷紂王。

』聖明的帝王,常以敗亡變亂的事例告戒自己,不忌諱談論王朝的廢興,因此我才敢極力陳述愚昧的見解,請陛下留神考察!

謹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今連三年比食,自建始以來,二十歲間而八食,率二歲六月而一發,古今罕有。

異有小大希稠,佔有舒疾緩急,觀秦、漢之易世,覽惠、昭之無後,察昌邑之不終,視孝宣之紹起,皆有變異著於漢紀。

天之去就,豈不昭昭然哉!臣幸得托末屬,誠見陛下寬明之德,冀銷大異而興高宗、成王之一聲,以崇劉氏,故懇懇數一奸一死亡之誅!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說,然後可知;願賜清燕之間,指圖陳狀!」上輒入之,然終不能用也。

「查考《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裡,日食不過才三十六次。

可是現在連續三年發生日食,自建始年間以來,二十年的時間,就出現日食八次,平均每二年六個月就出現一次,古今罕有。

天象變異有大小、疏密之分,而占驗結果也有遲早、緩急的區別。

觀秦、漢的改朝換代,看漢惠帝、昭帝都沒有後嗣,察昌邑王劉賀被廢奪太子位,覽孝宣皇帝承天命崛起繼位,都有變異明確地記載在漢的編年史書上。

上天的捨棄和俯就,豈不是十分清楚麼!我有幸為皇族弱枝後裔,誠然看到陛下有寬厚賢明的聖德,希望能消除變異,而復興商高宗、周成王那樣的聲譽,以增高劉氏的功業,因此才不斷懇切地冒死上書。

天象複雜,難以向陛下述說清楚,我雖呈獻上天文圖表,但仍需口說解釋,然後才能使陛下明白,請陛下賜一點清閒的時間,讓我指著圖表向陛下詳述。」

成帝立即召劉向進宮,但是到底不能採納他的建議。

[7]紅陽侯立舉陳鹹方正;對策,拜為光祿大夫、給事中。

丞相方進復奏「鹹前為九卿,坐為貪邪免,不當蒙方正舉,備內朝臣」;並劾「紅陽侯立選舉故不以實。」

有詔免鹹,勿劾立。

[7]紅陽侯王立舉薦陳鹹為方正,通過御前殿試,被任命為光祿大夫、給事中。

丞相翟方進再次上奏說:「陳鹹從前位列九卿,因為貪鄙邪惡而獲罪免官,不該以方正資格被舉薦,並擔任中朝官。」

同時彈劾說:「紅陽侯王立,在選拔舉薦人才時,故意不報告真實情況。」

成帝下詔免去陳鹹的官職,但不許彈劾王立。

[8]十二月,乙未,王商為大將軍。

辛亥,商薨。

其弟紅陽侯立次當輔政;先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墾草田數百頃,上書以入縣官,貴取其直一億萬以上,丞相司直孫寶發之,上由是廢立,而用其弟光祿勳曲陽侯根。

庚申,以根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8]十二月,乙未(初二),任命王商為大將軍。

辛亥(十八日),王商去世。

他的弟弟紅陽侯王立,按照順序應被任命為輔政大臣。

先前,王立曾派他的門客,通過南郡太守李尚以草田名義佔奪百姓新開墾田地數百頃,然後上書,把這些田賣給國家,多收取田價約一億萬以上。

丞相司直孫寶揭發了這件事,成帝因此廢黜王立,而任用他的弟弟、光祿勳、曲陽侯王根。

庚申(二十七日),任命王根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9]特進、安昌侯張禹請平陵肥牛亭地;曲陽侯根爭,以為此地當平陵寢廟崑,衣冠所出遊道,宜更賜禹他地。

上不從,卒以賜禹。

根由是害禹一寵一,數毀惡之。

天子愈益敬厚禹,每病,輒以起居聞,車駕自臨問之,上親拜禹一床一下,禹頓首謝恩;禹小子未有官,禹數視其小子;上即禹一床一下拜為黃門郎、給事中。

禹雖家居,以特進為天子師,國家每有大政,必與定議。

[9]官位特進的安昌侯張禹,請求成帝把平陵肥牛亭那片土地賜給他。

曲陽侯王根表示反對,認為此片地在平陵墓園寢廟附近,正當衣冠出遊的必經之路,應換一塊地賜給他。

成帝不聽,終於把那塊地賜給了張禹。

王根因此對張禹的得一寵一十分妒恨,多次在成帝面前詆毀張禹。

但是,成帝卻越發尊敬厚待張禹,張禹每次患病,成帝都打聽他的飲食休息情況,甚至坐車到張禹家問候,親自在病一床一前拜見張禹,張禹叩頭謝恩。

張禹的幼子沒有官職,張禹頻頻用眼看那個孩子,成帝就在張禹一床一前封他為黃門郎、給事中。

張禹雖然家居,但以「特進」的身份當天子的老師,國家每有大事,成帝必與他磋商後才決定。

時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一政所致,上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乃車駕至禹弟,辟左右,親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

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曲陽侯不平,恐為所怨,則謂上曰:「《春秋》日食、地震,或為諸侯相殺,夷狄侵中國。

災變之意,深遠難見,故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一性一與天道,自子貢之屬不得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

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與下同其福喜,此經義意也。

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以經術斷之!」上雅信一愛一禹,由此不疑王氏。

後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皆喜說,遂親就禹。

當時吏民中有很多人上書,談論災異的出現,諷刺指摘王氏專權招致災異。

成帝也認為頗有道理,但又覺得,事實不明顯。

就坐車來到張禹的宅邸,屏退左右,親自詢問張禹關於天象變異的事,把吏民上書談到的王氏之事告訴張禹。

張禹清楚自己已年老,子孫太弱,又與曲陽侯王根不和,恐怕被王氏怨恨,就對成帝說:「《春秋》上記載的日食、地震,或者因為諸侯互相攻殺,或者因為夷狄犯中國。

上天降下災害變異,含意十分深遠,難以明見。

因此聖人很少談論天命,也不說有關神怪的事。

一性一命與天道,連子貢之輩,也未能聽到孔子談論,更何況那些見識膚淺鄙陋的儒生所說的話呢。

陛下應該使政治修明,用善來應對上天的警戒,與臣下一同多行善舉,這才是儒家經義的本意。

那些新學小生,胡言亂語,誤人不淺,不要相信和任用他們。

一切只按儒學經術。」

成帝一向信任一愛一戴張禹,因此不再懷疑王氏。

後來曲陽侯王根以及諸位王氏子弟聽說了張禹的話,都感到歡喜,於是親近張禹。

故槐裡令朱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一屍一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餘!」上問:「誰也?」

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逄、比干游於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御史遂將雲去。

於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於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曾做過槐裡縣令的朱雲,上書求見皇帝。

在公卿面前,朱雲對成帝說:「現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主上,下不能有益於人民,都是些白佔著官位領取俸祿而不幹事的人,正如孔子所說:『卑鄙的人不可讓他侍奉君王,他們害怕失去官位,會無所不為。

』我請求陛下賜給我尚方斬馬劍,斬斷一個佞臣的頭顱,以警告其他人!」成帝問:「誰是佞臣?」

朱雲回答說:「安昌侯張禹!」成帝大怒,說:「小小辟員在下,竟敢誹謗國家重臣,公然在朝廷之上侮辱帝師。

處以死罪,決不寬恕!」御史將朱雲逮下,朱雲緊一抓住爆殿欄杆,欄杆被他拉斷,他大呼說:「我能夠追隨龍逄、比干,游於地下,心滿意足了!卻不知聖明的漢王朝將會有什麼下場!」御史挾持著朱雲押下殿去。

當時左將軍辛慶忌脫一下官帽,解下印信綬帶,伏一在殿下叩頭說:「朱雲這個臣子,一向以狂癲耿直聞名於世,假使他的話說的對,不可以殺他;即使他的話說的不對,也本該寬容他。

我敢以死請求陛下!」辛慶忌叩頭流血,成帝怒意稍解,殺朱雲之事遂作罷。

後來,當要修理宮殿欄杆時,成帝說:「不要變動!就原樣補合一下,我要用它來表彰直臣!」

[10]匈奴搜諧單于將入朝;未入塞,病死。

弟且莫車立,為車牙若單于;以囊知牙斯為左賢王。

[10]匈奴搜諧單于將要到長安朝見,還沒進入邊塞,就在半途得病而死。

他的弟弟且莫車繼位,為車牙若單于。

他任命囊知牙斯為左賢王。

[11]北地都尉張放到官數月,復徵入侍中。

太后與上書曰:「前所道尚未效,富平侯反覆來,其能默乎!」上謝曰:「請今奉詔!」上於是出放為天水屬國都尉;引少府許商、光祿勳師丹為光祿大夫,班伯為水衡都尉,並侍中,皆秩中二千石,每朝東宮,常從;及大政,俱使諭指於公卿。

上亦稍厭游宴,復修經書之業;太后甚悅。

[11]北地都尉張放到任才數月,就又被徵召入宮當侍中。

皇太后致書成帝說:「先前我交待你的事,你尚未辦,怎麼富平侯反而又回到京師,我能不說話嗎?」

成帝謝罪說:「請讓我現在就奉詔去辦!」於是命令張放離京,出任天水屬國都尉;擢升少府許商、光祿勳師丹為光祿大夫,班伯為水衡都尉,並兼侍中。

官秩都是中二千石。

成帝每次朝見太后,常常讓他們跟從前去。

遇有國家大事,都派他們向公卿傳達皇帝的諭旨。

成帝也逐漸厭倦了遊樂,又重新學習儒家經書。

太后大為歡喜。

[12]是歲,左將軍辛慶忌卒。

慶忌為國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

[12]本年,左將軍辛慶忌去世。

辛慶忌是國家禦敵的虎將,適逢天下承平之世,匈奴、西域都親附中國,也都崇敬他的威信。

二年(庚戌、前11)

二年(庚戌,公元前11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效泰。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既祭,行遊龍門,登歷觀,陟西嶽而歸。

[1]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

三月,前往河東,祭祀后土神。

祭畢,遊覽龍門,登上歷觀。

歸途又登華山,然後回長安。

[2]夏,四月,立廣陵孝王子守為王。

[2]夏季,四月,命廣陵孝王的兒子劉守繼承王位。

[3]初,烏孫小昆彌安日為降民所殺,諸侯大亂;詔征故金城太守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使安輯烏孫;立安日弟末振將為小昆彌,定其國而還。

時大昆彌雌栗一靡一勇健,末振將恐為所並,使貴人烏日領詐降,刺殺雌栗一靡一;漢欲以兵討之而未能,遣中郎將段會宗立公主孫伊秩一靡一為大昆彌。

久之,大昆彌、侯難棲殺末振將,安日子安犁一靡一代為小昆彌。

漢恨不自誅末振將,復遣段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即誅末振將太子番丘。

會宗恐大兵入烏孫,驚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發兵墊婁地,選一精一兵三十一弩一徑至昆彌所在,召番丘,責以末振將之罪,即手劍擊殺番丘。

官屬以下驚恐,馳歸。

小昆彌安犁一靡一勒兵數千騎圍會宗,會宗為言來誅之意,「今圍守殺我,如取漢牛一一毛一耳。

宛王、郅支頭縣稿街,烏孫所知也。」

昆彌以下服,曰:「末振將負漢,誅其子可也,獨不可告我,令飲食之邪!」會宗曰:「豫告昆彌,逃匿之,為大罪。

即飲食以付我,傷骨肉恩。

故不先告。」

昆彌以下號泣罷去。

會宗還,奏事,天子賜會宗爵關內侯、黃金百斤。

會宗以難棲殺末振將,奏以為堅守都尉。

責大祿、大監以雌粟一靡一見殺狀,奪金印、紫綬,更與銅、墨雲。

末振將弟卑爰本共謀殺大昆彌,將眾八萬北附康居,謀欲借兵兼併兩昆彌;漢復遣會宗與都護孫建併力以備之。

[3]最初,烏孫王國小昆彌安日,被投降烏孫的人殺死,各翎侯陷於大亂。

成帝下詔徵召原先的金城太守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命他恢復烏孫秩序,使各方和睦。

段會宗扶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將為小昆彌,安定烏孫之後,就返回了。

當時烏孫大昆彌雌栗一靡一勇一猛剽悍,末振將害怕被他吞併,就派遣貴族烏日領詐降,乘機刺殺了雌栗一靡一。

漢朝準備出兵討伐,而一時未能做到,便派遣中郎將段會宗扶立解憂公主的孫子侯秩一靡一為大昆彌。

很久之後,大昆彌和翎侯難棲殺死了末振將,讓安日的兒子安犁一靡一代替末振將為小昆彌。

漢朝悔恨沒有親自誅殺末振將,就又派遣段會宗征發戊己校尉統領的諸國兵馬,前往誅殺末振將的太子番丘。

段會宗恐怕大軍進入烏孫,會使番丘受驚,若亡命逃跑,就找不到他了。

於是讓所征發的大軍留駐墊婁地,僅挑選三十名一精一兵,人人帶著弓一弩一,逕直來到昆彌住地,召見番丘,向他譴責末振將的罪狀,隨即親手舉劍刺殺了番丘。

番丘手下官兵驚恐萬分,騎馬逃奔回去,小昆彌安犁一靡一崑率領數千騎兵包一皮圍了段會宗。

段會宗向他講了誅殺番丘的來意,又說:「今天你們包一皮圍了並殺死我,就像拔下漢牛的一根牛一毛一罷了。

可是大宛國王、郅支單于的人頭高掛在長安街上,也是你們烏孫所知道的。」

昆彌及手下人等都畏服了。

小昆彌說:「末振將有負於漢朝,誅殺他的兒子是可以的,為什麼偏偏不告訴我呢?也好讓我為他餞別!」段會宗說:「預先告訴昆彌,你會讓他逃跑藏起來,這就犯了大罪。

如果你為他餞別後,再把他交給我,會傷害你們的骨肉恩情。

因此沒有事先告訴你。」

昆彌和手下人等號哭撤兵而去。

段會宗回到長安,奏報事情經過,成帝賜給段會宗關內侯的爵位,賞黃金百斤。

段會宗奏告:由於難棲誅殺了末振將,請封他為堅守都尉。

追究大祿、大監因不能救護雌栗一靡一而使他被殺的責任,收回他們的金印、紫綬,換為銅印、墨綬。

末振將的弟弟卑爰,本是共謀刺殺大昆彌的主凶之一,率領部眾八萬人逃往北方,依附康居王國,圖謀借用康居兵馬兼併兩昆彌。

漢朝又再一次派遣段會宗,與都護孫建合力防範卑爰。

[4]自烏孫分立兩昆彌,漢用憂勞,且無寧歲。

時康居復遣子侍漢,貢獻,都護郭舜上言:「本匈奴盛時,非以兼有烏孫、康居故也;及其稱臣妾,非以失二國也。

漢雖皆受其質子,然三國內相輸遺,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見便則發:合不能相親信,離不能相臣役。

以今言之,結配烏孫,竟未有益,反為中國生事。

然烏孫既結在前,今與匈奴俱稱臣,義不可距。

而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都護吏至其國,坐之烏孫諸使下,王及貴人先飲食已,乃飲啖都護吏,故為無所省以誇旁國。

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賈市,為好辭之詐也。

匈奴,百蠻大國,今事漢甚備;聞康居不拜,且使單于有悔自卑之意。

宜歸其侍子,絕不復使,以章漢家不通無禮之國!」漢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不絕。

[4]自從烏孫王國分立兩個昆彌,漢朝憂慮和辛勞,幾乎沒有一年安寧。

這時,康居王國又派王子到長安,作為人質入侍漢朝皇帝,並向漢朝進貢。

都護郭舜上書說:「過去匈奴強盛,並非因為兼併了烏孫和康居兩國;現在向中國稱臣歸降,也不是因為失去了這兩國。

漢朝雖然都接受了他們送來做人質的王子,但三國之間互相貿易、贈送,來往跟從前一樣。

他們也互相窺伺、等待,一有機會即發動攻擊。

合好時不能互相親近信任,分離時也不能將對方當做臣屬來役使。

以現在的狀況來說,漢朝與烏孫締結婚姻,終究沒有得到利益,反而為中國惹事。

然而烏孫既然與漢朝早已結好,現在和匈奴都臣服於中國,從大義出發,不可拒絕他們朝貢。

而康居傲慢狡猾,一直不肯對漢使行叩拜禮。

都護府官員到他們國都,接見時座位排在烏孫等國使者之下。

吃飯時,國王以及貴族先飲食完畢,才讓都護府官員進餐。

故意做出不注意漢使的樣子,向旁國誇耀。

由此推測,他們為什麼要派王子入侍呢?是想做買賣,而用好話來行詐。

匈奴是眾多的外族中最強大的國家,而今侍奉漢朝十分周到。

假使聽說康居不拜漢使,而且使匈奴單于產生後悔自卑之心。

應該送回康居王子,和康居斷絕關係,不再派使者前去,以表明漢朝不跟無禮的國家交往。」

朝廷認為,康居第一次派遣王子入侍,漢朝應重視遠方之人。

終於還是採取籠絡政策,沒有斷絕交往。

三年(辛亥、前10)

三年(辛亥,公元前10年)

[1]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

劉向大惡之,曰:「昔周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

岐山者,周所興也。

漢家本起於蜀、漢,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攝提、大角,從參至辰,殆必亡矣!」

[1]春季,正月,丙寅(初十),蜀郡岷山發生山崩,土石堵塞長江達三日之久,下游江水枯竭。

劉向對此異常現象非常厭惡,說:「從前,周朝時,岐山發生山崩,三條河川都枯竭了,結果周幽王被殺。

岐山是周朝的興起之地。

漢朝本由蜀、漢興起,而今初興之地山崩川竭,彗星長尾又掃過攝提、大角,從參宿一直走到辰宿的位置。

漢朝恐怕一定要亡了。」

[2]二月,丙午,封淳於長為定陵侯。

[2]二月,丙午(二十日),封淳於長為定陵侯。

[3]三月,上行幸雍,祠五。

[3]三月,成帝前往雍城,在五祭祀。

[4]上將大誇胡人以多禽一獸,秋,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崑弘農,南驅漢中,張羅罔罘,捕熊羆禽一獸,載以檻車,輸之長楊射熊館,以罔為周,縱禽一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

[4]成帝準備在胡人面前誇耀自己有很多禽一獸,秋季,命令右扶風發動百姓進入南山,西自褒、斜二谷,東到弘農,南達漢中,張設羅網,捕獵熊羆等禽一獸,用檻車裝運至長楊宮射熊館,用網圍成圍障,把禽一獸放到裡面,命胡人赤手與野獸搏鬥,殺死的野獸歸鬥獸人所有。

成帝親臨觀看。

四年(壬子、前9)

四年(壬子,公元前9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效泰

[1]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

[2]中山王興、定陶王欣皆來朝,中山王獨從傅,定陶王盡從傅、相、中尉。

上怪之,以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

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故盡從之。」

上令誦《詩》,通習,能說。

他日,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

不能對;令誦《尚書》,又廢;及賜食於前,後飽;起下,襪系解。

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數稱其材。

是時諸侯王唯二人於帝為至親,定陶王祖母傅太后隨王來朝,私賂遺趙皇后、昭儀及票騎將軍王根。

後、昭儀、根見上無子,亦欲豫自結,為長久計,皆更稱定陶王。

勸帝以為嗣。

帝亦自美其材,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

[2]中山王劉興和定陶王劉欣,都到長安朝見。

中山王只由傅陪同,而定陶王則把傅、相、中尉都帶來了。

成帝奇怪,就詢問定陶王,他回答說:「漢朝法令規定:諸侯王朝見天子,可以由王國中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員陪同。

傅、相、中尉都是國中二千石的官員,因此讓他們全都來了。」

成帝又命令他背誦《詩經》,他不僅能熟練地背誦,而且還能解釋。

另一天,成帝問中山王劉興說:「你只由師傅一人陪同前來,有什麼法令根據?」

劉興不能回答。

命他背誦《尚書》,又背不下去。

成帝賜飲食與他共餐,成帝已用完餐,他還在吃,吃飽才罷休。

吃完起身下去,襪帶鬆開了,他還不知道。

成帝因此認為劉興沒有能力,而認為劉欣賢能,屢次稱讚他的才幹。

當時諸侯王中,只有他們兩人跟皇帝血緣關係最為親近,定陶王祖母傅太后隨王一起來朝見,私下饋贈禮物賄賂趙皇后、趙昭儀以及驃騎將軍王根。

皇后、昭儀和王根見皇帝無子,也想預先私自結交諸侯王,以為長久之計,因而輪流在成帝面前稱讚定陶王,勸說成帝立他為繼嗣。

成帝自己也很欣賞他的才能,親自為他主持加冠禮後送他回國。

劉欣這年十七歲。

[3]三月,上行幸河東,祠后土。

[3]三月,成帝前往河東,祭祀后土神。

[4]隕石於關東二。

[4]關東一帶,墜一落兩顆隕石。

[5]王根薦谷永,徵入,為大司農。

永前後所上四十餘事,略相所覆,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一黨一於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

為大司農歲余,病;滿三月,上不賜告,即時免。

數月,卒。

[5]王根推薦谷永,徵召谷永入朝,被任命為大司農。

谷永前後上書四十餘次,內容互相略有重複,專門抨擊成帝與後宮而已。

谷永是王氏一黨一羽,成帝也清楚,不怎麼親近信用他。

谷永任大司農一年多,患了病,休假滿三個月後,成帝不批准他繼續帶職病休,即時免去他的官職。

谷永數月後去世。

綏和元年(癸丑、前8)

綏和元年(癸丑,公元前8年)

[1]春,正月,大赦天下。

[1]春季,正月,大赦天下。

[2]上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入禁中,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

方進、根、褒、博皆以為:「定陶王,帝弟之子。

《禮》曰『昆弟之子,猶子也。

為其後者,為之子也。

』定陶王宜為嗣。」

光獨以為:「禮,立嗣以親。

以《尚書·盤庚》殷之及王為比,兄終弟及。

中山王,先帝之子,帝親弟,宜為嗣。」

上以「中山王不材;又禮,兄弟不得相入廟,」不從光議。

二月,癸丑,詔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封中山王舅諫大夫馮參為宜鄉侯,益中山國三萬戶,以慰其意;使執金吾任宏守大鴻臚,持節徵定陶王。

定陶王謝曰:「臣材質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宮;臣願且得留國邸,旦崑夕奉問起居,俟有聖嗣,歸國守藩。」

書奏,天子報「聞」。

戊午,孔光以議不合意,左遷廷尉;何武為御史大夫。

[2]成帝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進宮,討論中山王劉興和定陶王劉欣,誰更適合繼承帝位。

翟方進、王根、廉褒、朱博都認為:「定陶王是皇上弟弟的兒子,《禮記》說:『兄弟的兒子,如同自己的兒子。

立他為後嗣,就成為兒子。

』定陶王適合立為嗣子。」

只有孔光認為:「依禮,立後嗣應以血緣關係親疏為根據。

此照《尚書·盤庚》記載的商朝君王傳位的方式,是哥哥去世,弟弟繼位。

中山王是先帝的兒子,皇上的親弟弟,應立他為後嗣。」

成帝認為:「中山王沒有才幹;再者,依禮,兄弟的牌位不能一同進入宗廟」為理由,沒有聽從孔光的建議。

二月,癸丑(初九),成帝下詔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

封中山王的舅父、諫大夫馮參為宜鄉侯,再增加中山國采邑三萬戶人家,以示安慰。

成帝派執金吾任宏,暫時署理大鴻臚職,持符節徵召定陶王入京。

定陶王上書辭謝說:「以我的才能資質,不足以充當太子。

我願暫時留住京師的定陶國邸,早晚進宮問安,等到皇上有了親子,我就返回藩國守土。」

成帝覽奏,批復說:「已閱。」

戊午(十四日),成帝因為孔光的建議不合自己心意,將他貶調為廷尉。

任命何武為御史大夫。

[3]初,詔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推求其嫡,不能得。

匡衡、梅福皆以為宜封孔子世為湯後,上從之,封孔吉為殷紹嘉侯。

三月,與周承休侯皆進爵為公,地各百里。

[3]最初,成帝下詔訪求殷商的後裔,發現已分散為十餘個姓,無法推算尋找出嫡系子孫。

匡衡、梅福都認為,應該封孔子的家族為商湯的後裔。

成帝聽從他們的建議,封孔吉為殷紹嘉侯。

三月,孔吉為周承休侯都晉封為公爵,采邑各一百里。

[4]上行幸雍,祠五。

[4]成帝前往雍城,在五祭祀。

[5]初,何武之為廷尉也,建言:「末俗之敝,政事煩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獨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廢而不治也。

宜建三公官。」

上從之。

夏,四月,賜曲陽侯根大司馬印綬,置官屬,罷票騎將軍官;以御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封汜鄉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備三公焉。

[5]當初,何武擔任廷尉時,曾上書建議說:「末世習俗的弊病是政事繁多,當今宰相的才能又趕不上古代,而丞相一人卻獨兼三公主管的事務,因而國家長時間不能治理好。

應該重新建立三公官職。」

成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夏季,四月,賜曲陽侯王根大司馬印信綬帶,設置大司馬官屬,取消驃騎將軍官職;任命御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封汜鄉侯。

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都增加到與丞相相同,使三公結構齊備。

[6]秋,八月,庚戌,中山孝王興薨。

[6]秋季,八月,庚戌(初九),中山王劉興去世。

[7]匈奴車牙單于死;弟囊知牙斯立,為烏珠留若單于。

烏珠留單于立,以弟樂為左賢王,輿為右賢王,漢遣中郎將夏侯藩、副校尉韓容使匈奴。

[7]匈奴車牙單于死,弟弟囊知牙斯繼位,為烏珠留若單于。

烏珠留單于繼位後,任命弟弟樂為左賢王,輿為右賢王。

漢朝派遣中郎將夏侯藩、副校尉韓容出使匈奴。

或說王根曰:「匈奴有斗入漢地,直張掖郡,生奇材箭竿、鷲羽;如得之,於邊甚饒,國家有廣地之實,將軍顯功垂於窮。」

根為上言其利,上直欲從單于求之,為有不得,傷命損威。

根即但以上指曉藩,令從藩所說而求之。

藩至匈奴,以語次說單于曰:「竊見匈奴斗入漢地,直張掖郡,漢三都尉居塞上,士卒數百人,寒苦,候望久勞,單于宜上書獻此地,直斷割之,省兩都尉士卒數百人,以復天子厚恩,其報必大!」單于曰:「此天子詔語邪,將從使者所求也?」

藩曰:「詔指也;然蕃亦為單于畫善計耳。」

單于曰:「此溫偶王所居地也,未曉其形狀、所生,請遣使問之。」

有人勸王根說:「匈奴有塊楔入漢邊的土地,直達張掖郡,出產奇異的木材、箭竿和鷲鷹羽一毛一。

如果能得到這塊地,可使邊疆大為富饒,國家有開疆拓土的實惠,將軍也可因功業卓著而名垂千古。」

王根就對成帝陳述了要這塊地的利益。

成帝想直接向單于要地,又擔心單于不答應,有傷詔命尊嚴,也損害中國的威信。

王根就將皇帝要地的意思告訴夏侯蕃,指示他以他個人的意見向崑單于要地。

夏侯藩到匈奴後,在與單于交談時說:「我看匈奴有塊土地突出楔入漢朝邊地,直達張掖郡,漢朝要委派三名都尉駐守在塞上,士卒則需數百人,在這種苦寒之地,守候時間長了,非常辛苦。

單于應主動上書,呈獻此地,劃道直線,把突出部分割讓。

可以省去兩名都尉數百士卒,以此報答天子的厚恩,天子必然大大回報!」單于說:「這是天子給你的詔命中所說的話,還是你作為使者提出的要求呢?」

夏侯藩說:「天子詔命中有這個意思,不過,我也是替單于籌劃好的計策。」

單于說:「這是溫偶王居住的地方,我不清楚它的地形、物產等情況,請讓我派人去打聽。」

藩、容歸漢後,復使匈奴,至則求地。

單于曰:「父兄傳五世,漢不求此地,至知獨求,何也?已問溫偶王,匈奴西邊諸侯作穹廬及車,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

藩還,遷太原太守。

單于遣使上書,以藩求地狀聞。

詔報單于:「藩擅稱詔,從單于求地,法當死;更大赦二,今徙藩為濟南太守,不令當匈奴。」

夏侯藩、韓容歸國後,又再一次出使奴。

到匈奴後,就提出土地的要求。

單于說:「我們匈奴父子兄弟已傳位五世,漢朝從不要求此地,偏偏到我繼位就提出要求,這是為什麼?我已問過溫偶王,匈奴西部各諸侯製作帳幕及車子,都依賴此地山上出產的木材。

況且這是先父留下的土地,不敢輕易失去。」

夏侯藩回國覆命,被調任太原太守。

單于派使者到長安上書,講了夏侯藩求地的情況。

成帝下詔回復單于說:「夏侯藩擅自假稱詔旨,向單于求地,依法應當處死。

因為經過兩次大赦,現在把他調往濟南,任太守,不使他再面對匈奴。」

[8]冬,十月,甲寅,王根病免。

[8]冬季,十月,甲寅(十四日),王根患病,被免去官職。

[9]上以太子既奉大宗後,不得顧私親,十一月,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

太子議欲謝;少傅閻崇以為「為人後之禮,不得顧私親,不當謝」;太傅趙玄以為「當謝」,太子從之,詔問所以謝狀,尚書劾奏玄,左遷少府;以光祿勳師丹為太傅。

[9]成帝因太子既然已繼承大宗,就不能再顧念自己的骨肉親人,於是在十一月,封楚孝王的孫子劉景為定陶王,使劉欣生父一脈得以延續。

劉欣與左右商議,準備上書叩謝皇恩。

少傅閻崇認為:「既當別人的繼承人,依禮,就不能再顧念自己的骨肉親人,不應當叩謝。」

太傅趙玄卻認為:「應當叩謝。」

太子聽從了趙玄的建議。

成帝詔問太子因何叩謝的情況後,尚書上奏彈劾趙玄,趙玄被貶降為少府,而任命光祿勳師丹為太傅。

初,太子之幼也,王祖母傅太后躬自養視;及為太子,詔傅太后、丁姬自居定陶國邸,不得相見。

頃之,王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帝曰:「太子承正統,當共養陛下,不得復顧私親。」

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之;今至太子家,以一乳一母恩耳,不足有所妨!」於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丁姬以不養太子,獨不得。

最初,太子幼年時,是由祖母傅太后親自撫養。

等到成為太子,成帝詔令傅太后和太子親母丁姬留居京師的定陶國邸,不許相見。

不久,皇太后想讓傅太后、丁姬十天一次去太子一宮探望,成帝說:「太子已承繼正統,理當奉養太后陛下,不能再顧念自己的骨肉親人。」

太后說:「太子小時候是傅太后抱養大的,現在允許他到太子一宮探望,不過是以一乳一娘一的恩情對待她,不足以造成什麼妨礙。」

於是下令傅太后可以到太子家探望,丁姬因為沒有撫養太子,只有她不能去。

[10]衛尉、侍中淳於長有一寵一於上,大見信用,貴傾公卿,外交諸侯、牧、守,賂遺、賞賜累巨萬,一婬一於聲色。

許後姊為龍雒思侯夫人,寡居;長與私通,因取為小妻。

許後時居長定宮,因賂遺長,欲求復為婕好。

長受許後金錢乘輿、服御物前後千餘萬,詐許為白上,立為左皇后。

每入長定宮,輒與書,戲侮許後,易無不言;交通書記,賂遺連年。

[10]衛尉、侍中淳於長在成帝面前很得一寵一,大受信任和重用,權貴壓倒公卿。

他在外結交諸侯、州牧、太守,那些人賄賂他的錢財,和皇帝給予的賞賜,累積巨萬,他整日放縱於聲色之中。

許皇后的姐姐許,是龍雒思侯夫人,寡居在家,淳於長與她私通,因而娶她為妾。

許皇后這時居住在長定宮,通過姐姐許賄賂淳於長,謀求再當婕妤。

淳於長接受了許後的金錢和御一用的車馬崑、衣物器一具等,前後千餘萬錢的賄賂,欺騙許後,假裝許諾為她向成帝請求,立為左皇后。

許每次到長定宮探望許後,淳於長就讓許捎書信給許後,戲一弄侮辱她,侮辱輕薄,無所不言。

這種書信往來及賄賂,連續很多年。

時曲陽侯根輔政,久病,數乞骸鼻。

長以外親居九卿位,次第當代根。

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王莽心害長一寵一,私聞其事。

莽侍曲陽侯病,因言:「長見將軍久病意喜,自以當代輔政,至對衣冠議語署置;」具言其罪過。

根怒曰:「即如是,何不白也!」莽曰:「未知將軍意,故未敢言!」根曰:「趣白東宮!」莽求見太后,具言長驕佚,欲代曲陽侯;私與長定貴人姊通,受取其衣物。

太后亦怒曰:「兒至如此!往,白之帝!」莽白上;上以太后故,免長官,勿治罪,遣就國。

這時曲陽侯王根為輔政大臣,久病在一床一,多次請求辭職。

淳於長以外戚的身份,又位居九卿,按順序應當代替王根而掌權一柄一。

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王莽對淳於長的得一寵一心懷妒忌,就暗中打聽他的那些壞事。

王莽在伺候曲陽侯王根的病時,趁機說:「淳於長見將軍久病,感到高興,自以為應當代替將軍輔政,甚至已對士大夫及貴族子弟談論到任官設署等事。」

接著一一說出淳於長的罪過。

王根大怒說:「如果有這等事,為什麼不告訴我!」王莽說:「不知將軍心裡的想法,因此沒敢說。」

王根說:「快去稟告太后!」王莽求見太后,詳細講述了淳於長驕奢一婬一佚,想代替曲陽侯,以及與廢後許氏的姐姐私通,收取許氏的衣物等賄賂。

太后也發怒說:「這孩子放肆到這種地步!快去奏告皇上!」王莽又報告了成帝,成帝因為淳於長是太后的親屬的緣故,雖免去了他的官職,但不治其罪,把他遣送回封國。

初,紅陽侯立不得輔政,疑為長毀譖,常怨毒長;上知之。

及長當就國,立嗣子融從長請車騎,長以珍寶因融重遺立。

立因上封事,為長求留曰:「陛下既托文以皇太后故,誠不可吏有他計。」

於是天子疑焉,下有司按驗。

吏捕融,立令融自一殺以滅口。

上愈疑其有大一奸一,遂逮長系洛陽詔獄,窮治。

長具服戲侮長定宮,謀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獄中。

妻子當坐者徙合浦;母若歸故郡。

上使廷尉孔光持節賜廢後藥,自一殺。

丞相方進復劾奏「紅陽侯立,狡猾不道,請下獄。」

上曰:「紅陽侯,朕之舅,不忍致法;遣就國。」

於是方進復奏立一黨一友後將軍朱博、鉅鹿太守孫閎,皆免官,與故光祿大夫陳鹹皆歸故郡。

鹹自知廢錮,以憂死。

最初,紅陽侯王立不能得到輔政不臣的位置,懷疑是淳於長誹謗誣陷的結果,時常怨恨他。

這種情況,皇上也清楚。

等到淳於長將回封國,王立的嫡長子王融,請求淳於長把車輛馬匹送給他,淳於長讓王融捎回贈送給王立的珍寶重禮。

王立因此上密封奏書,請求成帝把淳於長留在京師。

他說:「陛下既然在詔書中說因皇太后的緣故不加罪淳於長,就實在不應該再有其他懲罰。」

於是引起成帝懷疑,就把此事交付有關官署去追查驗證。

主管官吏逮捕了王融,王立令王融自一殺以滅口。

成帝愈發懷疑這其中有大的一奸一謀,就逮捕了淳於長,關押在洛陽詔獄,對他嚴厲追究,淳於長全部供出戲一弄侮辱廢後許氏、承諾立她為左皇后等事,罪名達到「大逆」,就在獄中處死。

妻兒們依法當牽連的,被放逐到合浦。

母親王若遣送回原郡。

成帝派廷尉孔光持節,賜給廢後許氏毒一藥,許氏自一殺。

丞相翟方進又彈劾說:「紅陽侯王立,狡猾不遵正道,請求將他逮捕,關進監獄。」

成帝說:「紅陽侯是聯的舅父,我不忍心讓他受法律制裁,遣送回他的封國。」

於是翟方進又上奏彈劾王立的一黨一羽和密友後將軍朱博、鉅鹿太守孫閎,他們都被免去官職,和以前的光祿大夫陳鹹一起回歸原郡。

陳鹹自知從此被廢黜禁錮,憂憤而死。

方進智能有餘,兼通文法吏事,以儒雅緣飾,號為通明相,天子器重之;又善求人主微指,奏事無不當意。

方淳於長用事,方進獨與長交,稱薦之;及長坐大逆誅,上以方進大臣,為之隱諱,方進內慚,上疏乞骸鼻。

上報曰:「定陵侯長已伏其辜,君雖交通,傳不雲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君何疑焉!其專心壹意,毋怠醫藥,以自持。」

方進起視事,復條奏長所厚善京兆尹孫寶、右扶風蕭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餘人。

函谷都尉、建平侯杜業,素與方進不平,方進奏「業受紅陽侯書聽請,不敬,」免,就國。

翟方進的智謀才能綽綽有餘,又兼一精一通法令條文和行政事務,善用儒學經典裝飾自己的舉止談吐,使其高雅不俗,被人稱為通達明理的丞相,受到天子的器重。

他又善於揣摩皇上的心思,所奏之事,沒有不合皇上心意的。

當淳於崑長受重用時,翟方進只與淳於長結交,在成帝面前稱讚和推薦他。

等到淳於長犯大逆罪被處死,成帝因為翟方進是朝廷重臣,為他隱瞞掩飾。

翟方進內心慚愧,上疏請求退休,成帝回報說:「定陵侯淳於長已伏罪,你雖與他交往,古書不是說:『早上的過失,晚上改正了,君子都讚許。

』你還疑慮什麼呢!請專心一意休養,不要耽誤了醫藥,自己保重。」

於是翟方進起來辦公,再次上奏,分列條目彈劾與淳於長親近友善的京兆尹孫寶、右扶風蕭育等人,因他指控而被罷免的刺史、二千石以上高級官員有二十餘人。

函谷都尉、建平侯杜業,一向與翟方進不合,翟方進上奏說:「杜業接受紅陽侯書信囑托,犯了不敬罪。」

杜業因而被罷免,遣回封國。

上以王莽首發大一奸一,稱其忠直;王根因薦莽自代。

丙寅,以莽為大司馬,時年三十八。

莽既拔一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逐克己不倦。

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

其飾名如此。

成帝因為王莽首先揭發重大一奸一惡,稱讚他忠心正直。

王根因而保薦王莽代替自己。

丙寅(二十六日),任命王莽為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

王莽既然超出同列受到提拔,繼四位伯父叔父,成為輔政大臣,就想讓自己的名譽超越前人,於是克制自己的欲一望,修養不倦。

聘請各位賢良做掾、史等屬官,將皇帝的賞賜和封國的收入全部用來供養名士。

他越發儉樸節約,母親患病,公卿列侯都派夫人去探問,王莽的妻子出來迎客,衣裙的長度不拖地,穿著布圍裙,看見她的人,還以為是奴婢,詢問之下,才知是王莽夫人。

他就是這樣矯飾做作,以博取名聲。

[11]丞相方進、大司空武奏言:「《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

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

臣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古制!」十二月,罷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11]丞相翟方進、大司空何武奏稱:「《春秋》所昭示的大義,是用尊貴者治理卑賤者,而不是讓卑賤者控制尊貴者。

刺史的職位是相當於下大夫的小辟,卻能夠督察二千石官,輕重的標準不合。

我們請求撤銷刺史,另行設置州牧,以合古制。」

十二月,下詔撤銷刺史,改設州牧,官秩二千石。

[12]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

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一聲,盛揖讓之容,以風化天下。

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或曰:不能具禮。

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

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

至於禮樂,則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

為其俎豆、管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惑莫甚焉!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捨所重而急所輕也。

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自京師有悖逆不順之子孫,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絕,由不習五常之道也。

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不閒義理,不示以大化而獨驅以刑罰,終已不改!」帝以向言下公卿議,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癰,按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而罷。

時又有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

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余,復如故。

[12]犍為郡有人在水畔得到十六枚古磬,議論者認為這是一種祥瑞。

劉向因而勸成帝說:應該在京城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學堂,陳列禮器樂器,大力提倡《雅》《頌》之類的詩歌,使禮貌謙讓的舉止盛行起來,以教化天下。

如果這樣做了,仍治理不好天下,還從未有過。

或許會有人說:『置備禮器無法周全』。

禮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如出現過錯,這是雖有錯,卻培養了人。

刑罰出現過錯,或許會致人死傷,今天的刑法也不是皋陶時代的刑法了,而有關機構請求制定刑法,刪的刪,加的加,用其救治時弊。

至於提到禮樂,則推辭說:『不敢輕舉妄動。」

這是敢於殺人,而不敢於培養人啊。

就因為俎、豆等禮器,管、弦等樂器稍有不備,因而放棄禮樂,這是捨棄小不備而趨就於大不備,受迷惑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教化與刑法比較起來,刑法為輕。

不興禮樂,就是捨棄重的而關注輕的。

教化是治理國家的依靠,而刑法是治理國家的輔助,而今廢棄了依靠,而單單把輔助樹立起來,不可能導致太平。

連京城都存在悖逆不孝順的子孫,陷於死刑,遭受刑戮的人不斷,都是因為不學習五常�崑�仁、義、禮、智、信的道理的緣故。

漢代承襲了千年衰落的周朝,又繼承了殘暴的秦朝遺留下的弊病,人民逐漸浸染上惡劣的風俗,貪婪一奸一險,不熟悉仁義、道理。

如果不顯示崇高道德去教化他們,而單靠刑罰強迫,這種狀況終究不會改變!」成帝把劉向的建議交付公卿討論,丞相、大司空奏請設立京師太學,並請巡行長安城城南,選址和樹立標記。

還未開工,即作罷。

這時,又有人說:「孔子是一介平民,卻有門徒三千人,如今天子太學的弟子太少。

「於是又增加太學弟子名額到三千人。

實行一年多,又恢復原來的名額。

劉向自見得信於上,故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發於至誠。

上數欲用向為九卿,輒不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終不遷,居列大夫官前後三十餘年而卒。

後十三歲而王氏代漢。

劉向自認為已得到成帝的信任,因而常常公開為劉氏宗室進行爭辯,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言詞往往沉痛懇切,出於內心至誠。

成帝多次想任用劉向為九卿,然而得不到王氏佔據高位的人,以及丞相、御史的附和支持,因此劉向始終得不到陞遷,他處在大夫的行列前後三十餘年而死。

過了十三年後,王氏取代漢朝。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