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陸、明辨__二、人情:338.人有六情,失之則亂,從之則睦。故聖王之教其民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陸、明辨__二、人情

群書治要

陸、明辨__二、人情

二、人情

338.人有六情,失之則亂,從之則睦。

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

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

(卷八·韓詩外傳)

【白話】人有六種欲求,違背了,國家就會紊亂,合理地順從就能帶來和睦。

所以聖王教化人民,一定會依據人情事理,而用禮法加以節制;也一定會隨順人民願望,而用道義加以規範。

義理簡明而又完備,禮法易行而有規則,與人情相距不遠,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令。

【註釋】1六情:人的六種欲求。

《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

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339.今彼有惡而己不見,無善而己愛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惡,而義不能割其情也。

(卷四十七·劉廙政論)

【白話】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 行為,而君主卻看不見,沒有做出利益國家的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君主的智慧難以盡見這些近臣為惡的一面,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捨私情。

340.行善者則百姓悅,行惡者則子孫怨。

是以明者,可以致遠,否者以失近。

(卷四十·新語)

【白話】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會喜悅;君王作惡,連子孫都會埋怨。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君王,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且影響久遠;假如違背,連最親近的人也會失去。

341.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卷五·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我聽說盡心盡力行善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342.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無求備於一人。」

(卷九·論語)

【白話】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

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

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343.君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

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

故名不貴苟傳,行不貴苟難。

純德無慝,其上也;伏而不動,其次也;動而不行,行而不遠,遠而能復,又其次也;其下遠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

(卷四十六·申鑒)

【白話】君子所厭惡的異常行為有三種:喜歡生事、喜歡製造奇言怪論、喜歡改變常規。

喜歡生事,就會製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製造奇言怪論,就會離經叛道而惑亂風俗;喜歡改變常規,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制度。

所以,對於名聲不以茍且的流傳為貴,對於行為不以茍且的難事為貴,只有遵循禮義才是可貴的。

純正的德行毫無偏邪,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動,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動,雖有行動但不遠離正道,遠離正道了還能及時回頭,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