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三、貴德__八、謹慎:133.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卷二·尚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三、貴德__八、謹慎

群書治要

三、貴德__八、謹慎

八、謹慎

133.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卷二·尚書)

【白話】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

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134.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卷二十七·吳志上)

【白話】《國語》上講:「為善如登山那樣艱難,必須時時克服自己的一習一 氣;為惡如山崩那樣迅速墜一落 ,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卷七·禮記)

【白話】《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136.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蓋諸侯之孝也。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卷九·孝經)

【白話】身居高位能敬上愛下而沒有傲慢之心,儘管地位再高,也不會發生傾覆的危險;能節儉守法,即使財富再充裕,也不會奢侈浪費。

處於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這樣就能長久保持尊貴的地位;財物充裕而不浪費,這樣就能長久守住財富。

能使財富和尊貴不離於身,然後才能保住自己的國家,使人民和樂相處。

這就是諸侯應盡的孝道!《詩經》說:「時時要戒慎恐懼,好比行走在深潭的旁邊,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唯恐會陷落,所以凡事都要謹慎小心,提高警覺。」

137.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卷四十三·說苑)

【白話】地位愈高而態度愈要謙恭,官職愈大而內心更要謹慎,俸祿愈優厚而愈不敢妄取貪求。

138.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

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

(卷三十五·文子)

【白話】生來就顯貴的人,容易驕縱;生來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

所以富貴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來自我反省觀照,而能夠不做錯事的就很少了。

139.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卷一·周易)

【白話】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不懈、自強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懼,如同處於險境中而不敢鬆懈,這樣才能免於危難。」

怎麼說呢?夫子說:「這是譬喻君子要增進道德、建立功業。

做到忠誠信實,由此可以增進道德;對人民大興文教,自己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保持真誠,由此可以積蓄功業。

所以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而不憂慮。

能夠整天勤奮不懈,隨時警惕戒懼,雖處險境也能免於危難。」

140.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卷七·禮記)

【白話】心是不可須臾偏離正道的,可以離開的就不是正道了。

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

要知道,最隱暗且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且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為念頭容易放逸,所以,君子特別謹慎於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141.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

慎守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也。

(卷三十六·一屍一子)

【白話】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的過程中,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能時,不忘道義;三是恪盡職守時,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

能謹慎遵守這四個準則,終生不忘,名譽和功業自然會隨之而來,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隨,聲音發出會有迴響一樣。

142.君子口無戲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撿。

言必有防,行必有撿,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

是以不慍怒,而教行於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一黨一 。

傳稱「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此之謂也。

(卷四十六·中論)

【白話】君子開口不說玩笑的言語,說話必定防範約束;自身沒有玩笑的行為,行為必定檢點謹慎。

說話防範,行為謹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親近而無禮,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輕慢。

所以,君子不用嚴厲訓斥,而身教就能影響整個家族;不用規勸告誡,而良好的風氣就能教化整個鄉里。

《孟子》中稱讚,「聖人端正己身,而身邊的萬事萬物也會隨著端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143.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安樂必誡,無行所悔。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

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144.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為之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一身 ,機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卷一·周易)

【白話】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作為途徑。

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

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145.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卷三十四·老子)

【白話】隨便地許諾,必定很少講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將遭遇很多困難。

因此聖人處事還要抱著艱難之心,所以終究沒有難成之事。

146.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

喜好以禮樂來節制舉止,喜好讚揚別人的善行進而引導大家見賢思齊,喜好多結一交一 賢德益友,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貴、才能驕人,喜好散漫遊蕩,喜好沉迷宴會飲酒、尋一歡 享樂,這都會使身心受到損害。」

147.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卷一·周易)

【白話】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利祿為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