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壹、君道__五、納諫:46.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壹、君道__五、納諫

群書治要

壹、君道__五、納諫

五、納諫

46.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

其所以亂者,君暗也。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

(卷四十四·潛夫論)

【白話】國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為君主英明;國家之所以敗亂,是因為君主昏庸。

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為偏聽偏信。

因此,君主內心通達、廣聽兼納,聖德就會日漸擴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會與日俱增。

47.臣聞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惡讒諛,然而歷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讒諛蒙幸者。

蓋聽忠難,從諛易也。

(卷二十三·後漢書三)

【白話】臣聽說君王沒有不喜歡忠誠正直而厭惡阿諛讒佞,但是歷代的禍患,無不是因為忠誠正直的人獲罪,阿諛讒佞的人受一寵一 所導致。

這實在是聽信忠正之言甚難,聽從阿諛之言較易。

48.明主患諛己者眾,而無由聞失也。

故開敢諫之路,納逆己之言,苟所言出於忠誠,雖事不盡,是猶歡然(然下有受字)之。

(卷四十九·傅子)

【白話】英明的君主擔心阿諛自己的人太多,而無法聽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廣開敢於直諫的途徑,聽取反對自己的言論,如果所說的話是出於忠誠,即使所說的事情並非全都正確,也高興地接受。

49.舜曰:「予違汝弼。

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故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卷四十四·潛夫論)

【白話】舜說:「如果我有過失,你們就輔助糾正我。

你們不要當面聽從我,背後又去議論。」

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要鼓勵人們進諫,要引導人們敢於講實話,這樣,君主就能明察真偽而通曉治亂的真實情況了。

50.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

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

(卷二十八·吳志下)

【白話】使國家興盛的君主,喜歡聽指出過錯的話;荒一婬一敗亂的君主,喜歡聽讚美的話。

能聽到自己過失的君主,過失就會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來;喜歡聽美言的君主,德行就會一天天受損,而災禍也就降臨了。

51.折直士之節,結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

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

(卷十九·漢書七)

【白話】挫折正直之士的節操,切斷勸諫之臣所說的話,大臣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可是不敢據理力爭。

天下人都對進獻諫言生戒備之心,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禍患!

52.子曰:「藥酒(藥酒作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

(卷十·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良藥苦口難嚥,但卻有利於治病;正直的勸諫聽來不順耳,但有利於自我提升。

商湯、周武王因為廣納直言勸諫而國運昌盛,夏桀、商紂因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從,而導致國家滅亡。」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