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陸、明辨__五、辨物:348.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群書治要》陸、明辨__五、辨物

群書治要

陸、明辨__五、辨物

五、辨物

348.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卷七·禮記)

【白話】對於賢德的人,應親近學習 而又禮敬尊重,內心畏服而又孺慕愛戴。

對於喜愛親信的人,要瞭解他的短處;對於嫌棄憎惡的人,要瞭解他的長處,並且明白對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4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內心謙恭,所以自在舒泰而不驕傲;小人內心驕傲,唯恐失去尊嚴而處處牽掛,所以無法安詳自在。」

35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話說得有理而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的品德欠佳而捨棄他可取的言語。」

351.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

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

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廣,非特止於十也。

(卷四十四·桓子新論)

【白話】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位善於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一位善於鑄劍的歐冶子。

得到很多美好的物品,還不如得到少數善於鑒賞的人。

善於鑒賞的人能搜集到珍貴的寶物,且會讓珍貴的寶物愈來愈多,那就不僅僅止於十倍了。

由此可知,善於識別和培養人才的能力,比什麼都重要。

352.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

靡而已矣!(卷三十八·孫卿子)

【白話】古書上說:「不瞭解某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瞭解君主,看看他左右的近臣就清楚了。」

這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然啊!

353.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息則謂水不勝火者,此與於不仁之甚者也。」

(卷三十七·孟子)

【白話】孟子說:「仁德能勝不仁,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

如今推行仁政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救一車正在燃燒的木柴,火不能熄滅,便說水不能滅火,這種說法與不行仁政的相比更為嚴重,因為只會讓大眾連信心都喪失掉。」

354.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卷一·周易)

【白話】將要叛變的人,說話時流露出慚愧;內心多疑的人,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雜亂;吉祥善良的人,話少而且話好;性情浮躁的人,話多而且雜亂;誣害善良的人,言辭飄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辭表現出理虧。

355.國家將(舊無將字補之)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卷十七·漢書五)

【白話】國家將要發生違背道德的敗相,上天會預先出現災害,用以譴責和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要自我反省,又會出現怪異現象,加以警告且讓人畏懼;再不知道悔改,那麼傷害和敗亡就會降臨。

由此可見,上天對人君是仁愛的,希望阻止一切敗亂的行為。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群書治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