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隋書》遵用其例,亦附於志末,有部數、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

梁阮孝緒作《七錄》,以二氏之文別錄於末。

《隋書》遵用其例,亦附於志末,有部數、卷數而無書名。

《舊唐書》以古無釋家,遂並佛書於道家,頗乖名實。

然惟錄諸家之書為二氏作者,而不錄二氏之經典,則其義可從。

今錄二氏於子部未,用阮孝緒例;不錄經典,用劉句例也。

諸志皆道先於釋,然《魏書》已稱釋老志,《七錄》舊目載於釋道宣《廣弘明集》者,亦以釋先於道。

故今所敘錄,以釋家居前焉。

△《弘明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梁釋僧祐編。

僧祐姓俞氏,彭城下邳人。

初出家揚都建初寺,武帝時居鍾山定林寺。

《唐書·藝文志》載僧祐《弘明集》十四卷,此本卷數相符,蓋猶釋藏之舊。

末有僧祐後序,而首無前序,疑傳寫佚之。

所輯皆東漢以下至於梁代闡明佛法之文。

其學主於戒律,其說主於因果,其大旨則主於抑周、孔,排黃、老,而獨伸釋氏之法。

夫天不言而自尊,聖人之道不言而自信,不待誇、不待辨也。

恐人不尊不信而囂張其外以彌縫之,是亦不足於中之明證矣。

然六代遺編,流傳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賴以存,終勝庸俗緇流所撰述。

就釋言釋,猶彼教中雅馴之言也。

△《廣弘明集》·三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唐釋道宣撰。

道宣姓錢氏,丹徒人。

隋末居終南白泉寺,又遷豐德寺淨業寺,至唐高宗時乃卒。

持戒精苦,釋家謂之宣律師。

《唐志》載《廣弘明集》三十卷,與此本合,然二十七卷以後每卷各分上下,實三十四卷也。

其書續梁僧《弘明集》而體例小殊,分為十篇:一曰歸正,二曰辨惑,三曰佛德,四曰法義,五曰僧行,六曰慈濟,七曰戒功,八曰啟福,九曰悔罪,十曰統歸。

每篇各為小序,大旨排斥道教,與僧書相同。

其中如《魏書·釋老志》本於二氏,神異各有紀錄,雖同為粉飾,而無所抑揚。

道宣乃於敘釋氏者具載其全文,敘道家者潛刪其靈跡,然則冤親無等,猶為最初之佛法。

迨其後世味漸深,勝負互軋,雖以叢林古德,人天瞻禮如道宣者,亦不免於門戶之見矣。

其書采摭浩博,卷帙倍於僧,如梁簡文帝被幽述志詩及連珠三首之類,頗為氾濫。

然道宣生隋、唐之間,古書多未散佚,故墜簡遺文,往往而在。

如阮孝緒《七錄》序文及其門目部分,儒家久已失傳,《隋志》僅存其說,而此書第三卷內乃載其大綱,尚可推尋崖略。

是亦禮失求野之一端,不可謂無裨考證也。

《神僧傳》稱僧前身為南齊剡溪隱岳寺僧護,道宣前身即為僧。

殆因道宣續僧之書,故附會是說。

又稱道宣卒於乾封二年,而書末有游大慈恩寺詩,乃題高宗之謚,殊不可解。

又注曰一作唐太宗,蓋知其牾,為之遷就。

考《雍錄》載慈恩寺貞觀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宮時為文德皇后立,則太宗猶及見之。

然大慈恩之名可以出高宗之口,不可以出太宗之口。

殆原本題為御制,後人誤改歟?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唐釋道世撰。

道世字元惲,上都西明寺僧。

是書成於高宗總章元年,朝散大夫蘭台侍郎隴西李儼為之序,稱事總百篇,勒成十帙。

此本乃一百二十卷。

蓋百篇乃其總綱,書中則約略篇頁而分卷帙,如千佛篇、十惡篇則一篇分七八卷,善友篇、惡友篇、擇交篇則兩三篇共一卷。

故書凡一百一十八卷,而目錄二卷,亦入卷數,與陸德明《經典釋文》例同,合之共為百二十也。

每篇各有述意,如史傳之序。

子目之首則或有述意,或無述意,為例不一。

大旨以佛經故實分類編排纂,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

蓋佛法初興,惟明因果,暨達摩東邁,始啟禪宗。

譬以《六經》之傳,則因果如漢儒之訓詁。

雖專門授受,株守師承,而名物典故,悉求依據,其學核實而難誣。

禪宗如宋儒之義理,雖覃思冥會,妙悟多方,而擬議揣摩,可以臆測,其說憑虛而易騁。

故心印之教既行,天下鹹避難趨易,辨才無礙,語錄日增,而腹笥三藏之學在釋家亦幾乎絕響矣。

此書作於唐初,去古未遠,在彼法之中,猶為引經據典。

雖其間荒唐悠謬之說,與儒理牾,而要與儒不相亂,存之可考釋氏之掌故。

較後來侈談心性,彌近理,大亂真者,固尚有間矣。

△《開元釋教錄》·二十卷(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唐釋智撰。

智開元中居長安西崇福寺。

是編以三藏經論編為目錄,不分門目,但以譯人時代為先後。

起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開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載。

中間傳經緇素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教及聖賢集傳並及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為二錄。

一曰總括群經錄。

皆先列譯人名氏,次列所譯經名、卷數及或存、或佚,末列小傳,各詳其人之始末,凡九卷。

其第十卷則載歷代佛經目錄,凡古目錄二十五家,僅存其名;新目錄十六家,具列其數。

首為古經錄一卷,謂為秦始皇時釋利防等所繼,其說恍惚無徵。

次為舊經錄一卷,稱為劉向校書天祿閣所見,蓋依據向《列仙傳》序稱七十二人已見佛經之文,至稱為孔壁所藏,則無庸置辨矣。

餘自漢時佛經目錄以後,則固皆有實徵者也。

一曰別分乘藏錄。

凡為七類,一曰有譯有本,二曰有譯無本,三曰支派別行,四曰刪略繁重,五曰拾遺補闕,六曰疑惑再譯,七曰偽邪亂真。

則各以經論類從,州列部分,與總錄一經一緯,凡八卷。

其第十九卷則大乘經律論入藏目錄,第二十卷則小乘經律論聖賢集傳入藏目錄也。

佛氏舊文,茲為大備,亦茲為最古。

所列諸傳,尤足為考證之資。

朱彝尊作《經義考》,號為善本,而核其體例,多與此符。

或為規仿,或為合,均未可定,然足見其為緇流之中嫻於著作者矣。

考《隋書》載王儉《七志》,以道佛附見,合為七門。

阮孝緒《七錄》則以佛錄第六,道錄第七,共為七門。

《隋志》則於四部之末附載道經、佛經之總數,而不列其目。

《唐志》以下頗載經目,而掛漏實多。

今於二氏之書皆擇體裁猶近儒書者略存數家,以備參考,至經典敘目則惟錄此書及《白霽道藏目錄》以存梗概,亦猶《隋志》但列總數之意云爾。

△《宋高僧傳》·三十卷(內府藏本)

宋釋贊寧撰。

贊寧有《┴譜》,已著錄。

是書乃太平興國七年奉太宗敕旨編撰。

至端拱元年十月書成,遣天壽寺僧顯忠等於乾明節奉表上進。

有敕獎諭,賜絹三十匹,仍令僧錄司編入大藏。

而《宋史·藝文志》不著錄,蓋史志於外教之書粗存梗概,不必求全,於例當然,亦於理當然也。

高僧傳之名起於梁釋惠敏,分譯經、義解兩門。

釋慧皎復加推擴,分立十科。

至唐釋道宣《續高僧傳》,輯彌博,於是分譯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誦讀、興福、雜科十門,所載迄唐貞觀而止。

贊寧此書,蓋又以續道宣之後,故所錄始於唐高宗時,門目亦一仍其舊。

凡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

傳後附以論斷,於傳授源流,最為賅備。

中間如武後時人皆系之周朝,殊乖史法。

又所載既托始於唐,而雜科篇中乃有劉宋、元魏二人,亦為未明限斷。

然其於誄銘記志摭采不遺,實稱詳博,文格亦頗雅贍。

考釋門之典故者,固於茲有取焉。

△《法藏碎金錄》·十卷(內府藏本)

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編》,已著錄。

迥受學於王禹,以文章典贍擅名,而性耽禪悅,喜究心於內典。

是編乃天聖五年退居昭德裡所作。

皆融會佛理,隨筆記載,蓋亦宗門語錄之類。

其曰碎金,取《世說新語》安石碎金義也。

孫覿謂其宗向佛乘,以莊、老、儒書匯而為一。

蓋嘉治平以前,濂、洛之說未盛,儒者沿唐代餘風,大抵歸心釋教。

以范仲淹之賢而手制疏文,請道古開壇說法,其他可知。

迥作是書,蓋不足異。

南宋初年,迥五世孫公武作《郡齋讀書志》,乃附載迥《道院集》後,列之別集門中,殊為不類。

殆二程以後,諸儒之辨漸明,公武既不敢削其祖宗之書,不著於錄,又不肯列之釋氏,貽論者口實,進退維谷,故姑以附載回護之。

觀其條下所列,僅敘迥仕履始末,行誼文章,而無一字及本書,其微意蓋可見矣。

然自阮孝緒《七錄》以後,釋氏之書久已自為一類,歷朝史志,著錄並同,不必曲為推崇,亦不必巧為隱諱。

今從陳振孫《書錄解題》入之釋氏類中,存其實也。

其書傳本頗稀,明嘉靖乙巳迥裔孫翰林院檢討栗始從內閣錄出,鋟版以行。

改其名曰《迦談》,殊為無謂。

今仍從迥原名著於錄焉。

△《道院集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為《道院集》,宋晁迥撰。

《宋史·藝文志》載《道院集要》三卷,注曰不知作者。

考晁公武《讀書志》載《道院別集》十五卷,稱五世祖文元公撰。

文元即迥謚也。

又別載《道院集要》三卷,稱元中侍從王古編。

並載古序曰,文元晁公博觀內書,復勤於著述。

其書曰《道院別集》,曰自擇《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隨因紀述》,曰《髦智餘書》。

余嘗遍閱之,以為名理之妙,雖白樂天不逮也。

輒刪去重複,總集精粹以便觀覽。

則此書乃王古選錄迥書,故名集要。

舊本以為即《道院集》者,誤也。

《文獻通考》列之別集門中,今檢其書,乃語錄之流,實非文集。

改隸釋家,庶不失其旨焉。

△《僧寶傳》·三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釋惠洪撰。

惠洪有《冷齋夜話》,已著錄。

禪宗自六祖以後,分而為二。

一曰青原,其下為曹洞、門、法眼;一曰南嶽,其下為臨濟、溈仰。

是為五宗。

嘉中,達觀曇穎嘗為之傳,載其機緣語句,而略其終始行事。

惠洪因綴輯舊聞,各為之傳,而系以贊,凡八十一人。

前有寶慶丁亥臨川張宏敬序,稱舊本藏在廬阜,後失於回祿。

錢塘風篁山僧廣遇慮其湮沒,因校讎鋟梓。

然卷末題明州府大慈名山教忠報國禪寺住持比邱寶定刊版,又似刻於四明者,疑為重鋟之本也。

陳氏《書錄解題》作三十卷,《文獻通考》作三十二卷,蓋原書本三十卷,後有《補禪林僧寶傳》一卷,又有《臨濟宗旨》一卷,共為三十二卷。

《臨濟宗旨》亦惠洪所撰,《補禪林僧寶傳》題舟峰僧慶老,蓋亦北宋人也。

△《林間錄》·二卷、《後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釋惠洪撰。

晁公武《讀書志》稱是書所記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訂贊寧高僧傳諸書之訛,又往往自立議論,發明禪理,不盡敘錄舊事也。

前有大觀元年謝逸序,稱惠洪與林間勝士抵掌清談,每得一事,隨即錄之。

本明上人以其所錄析為上、下二帙,刻之於版。

是其書乃惠洪記,而本明為之編次者。

《文獻通考》作四卷,以原序上下二帙之語證之,殆《通考》字誤歟。

《後集》一卷,載惠洪所作贊偈銘三十一首,漁父詞六首。

逸序未言及之,不知何人所附入也。

惠洪頗有詩名,其所著作,多援引黃庭堅諸人為重。

然喜游公卿間,初以醫術交結張商英,復往來郭天信之門。

政和元年,張、郭得罪,遂連坐決配朱。

又吳曾《能改齋漫錄》記其作上元宿岳麓寺詩有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鄉心未到家句,為蔡卞之妻所譏,有浪子和尚之目。

則既役志於繁華,又溺情於綺語,於釋門戒律,實未精嚴,在彼教中未必據為法器。

又書中載杜衍、張詠同居睢陽事,晁公武《讀書志》嘗辨其疏,胡應麟《筆叢》亦稱其載杜衍呼張詠為安道,安道乃張方平字,非詠之字,益證其所記之誣。

蓋與所作《冷齋夜話》同一喜作妄語。

然所作石門文字禪,釋家收入大藏,又普濟《五燈會元》亦多采此書,蓋惠洪雖僧律多疏,而聰明特絕,故於禪宗微義,能得悟門。

又素擅詞華,工於潤色,所述釋門典故,皆斐然可觀,亦殊勝粗鄙之語錄。

在佛氏書中,固猶為有益文章者矣。

△《五燈會元》·二十卷(內府藏本)

宋釋普濟撰。

普濟字大川,靈隱寺僧也。

其書取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駙馬都尉李遵勖《天聖廣燈錄》、釋維白《建中靖國續燈錄》、釋道明《聯燈會要》、釋正受《嘉泰普燈錄》,撮其要旨匯為一書,故曰《五燈會元》。

以七佛為首,次四祖、五祖、六祖,南嶽、青原以下,各按傳法世數載入焉。

蓋禪宗自慧能而後,分派滋多。

有良價號洞下宗,文偃號門宗,文益號法眼宗,靈、慧寂號溈仰宗,義元號臨濟宗。

學徒傳授,幾遍海內,宗門撰述,亦日以紛繁,名為以不立語言文字為不二法門,實則葛紛紜,愈生障礙。

蓋唐以前各尊師說,儒與釋爭,宋以後機巧日增,儒自與儒爭,釋亦自與釋爭;人我分而勝負起,議論所以多也。

是書刪掇精英,去其冗雜,敘錄較為簡要。

其考論宗系,分篇臚列,於釋氏之源流本末,亦指掌瞭然。

固可與僧寶諸傳同資釋門之典故,非諸方語錄掉弄口舌者比也。

△《羅湖野錄》·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釋曉瑩撰。

曉瑩字仲溫,江西人。

頗解吟詠。

其南昌道中一律,載《宋高僧詩選》中。

紹定間釋紹嵩作《江浙紀行詩》,廣集唐、宋名句,曉瑩亦與焉。

則在當時亦能以詞翰著也。

是書卷首有紹興乙亥自序,謂以倦游歸憩羅湖之上,因追憶昔所聞見,錄為四卷。

其中多載禪門公案,及機鋒語句。

蓋亦《林間錄》之流。

而緇徒故實,紀述頗詳,所載士大夫投贈往來篇什尤伙。

遺聞逸事,多藉流傳,亦頗有資於談柄。

末有紹興庚辰後跋一首,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稱曰妙總,則亦僧作也。

近厲鶚撰《宋詩紀事》,多采此書。

然如普首座詩,取其別眾絕句,而山居一絕,反不見錄。

則鶚所捃摭,尚未盡其菁華矣。

△《釋氏稽古略》·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釋覺岸撰。

覺岸字寶洲,烏程人。

其書皆敘述釋氏事實,用編年之體。

以歷代統系為綱,而以有佛以來釋家世次行業為緯,始於太昊庖犧氏,終於南宋瀛國公德二年。

初名《稽古手鑒》,既以所載尚未賅備,復因舊輯而廣之,始改今名。

書成於至正初,中山李恆為之序。

覺岸記誦該博,故所錄自內典以外,旁及雜家傳記、文集、志乘、碑碣之類,多能搜采源流派別,詳贍可觀。

惟於列朝興廢盛衰絕無關於釋氏者,亦復分條摘列,參雜成文,未免傷於枝贅。

且據藏經所記佛生於周昭王九年,既欲甄敘宗門,自當斷以是歲為始。

顧乃侈談邃古,遠引洪荒,於體例亦為氾濫。

又唐代紀年於昭宣帝后別有少帝濮王川一代,謂為朱全忠所立,年號天燾,旋復被鴆。

求之正史,全無事實,尤不知其何所依據。

然其援據既富,亦頗有出自僻書,足資考證者。

其於叢林古德記流傳,亦多考核詳明,備徵典故。

錄存其說,未始非緇林道古之一助也。

△《佛祖通載》·二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釋念常撰。

念常姓黃氏,號梅屋,華亭人。

延中居嘉興大中祥符禪寺。

是編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

所敘釋氏故實,上起七佛,下迄元順帝元統元年,皆編年紀載。

念常於至治癸亥嘗驛召至京師,繕寫金字佛經,因受法於帝師帕克巴是以卷首七佛偈後,即繼以帕克巴所撰《彰所知論》。

又所謂莊嚴劫、賢劫不知當中國何年,不能編次,故盤古以至周康王但略存帝王統系,自周昭王二十五年釋迦牟尼佛誕生以後,始據內典編年。

每條之後,多附論斷。

大旨主於侈神異,陳罪福,起人敬畏之心,以自尊其教。

然知儒者之禮、樂、刑、政必不可廢,故但援儒入墨,與闢佛者力爭,而仍尊孔子。

又知道家清淨與佛同源,故但攻擊齋醮、章咒、服餌、修煉之術,而仍尊老子。

其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為泥佛太過,亦時能自彌其罅漏。

其立言頗巧。

至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書,詆其言行悖戾;扎木楊喇勒智窮凶極惡,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

竟儼然古德宗風。

尤不免顛倒是非,不足為據。

然念常頗涉儒書,在緇流之中較為賅洽,於佛教之廢興,禪宗之授受,言之頗悉。

於唐以來碑碣、志傳之類,采掇尤詳,亦足以資考訂。

其黨同伐異,負氣囂爭,乃釋、道二氏之通例。

心知其意,置而不論可也。

──右「釋家類」十三部,三百十二卷,皆文淵閣著錄。

○釋家類存目

△《迦談》·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編》,已著錄。

是編即迥《法藏碎金錄》也。

明代久無傳本。

嘉靖乙巳,其裔孫栗以翰林院檢討兼管誥敕,得此編於內府而刻之,改題此名。

前載迥逸事數條,及栗所為跋。

跋稱十卷,與《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蓋又佚闕矣。

△《佛祖統紀》·五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僧志磐撰。

志磐鹹淳中住四明東湖。

是書詳載天台一宗源流。

其凡例稱,政和中僧元穎作《宗元錄》,慶元中吳克己作《釋門正統》,嘉定間僧景遷因克己之書作《宗源錄》,嘉熙初僧宗鑒又取《釋門正統》重修之。

志磐以其皆未盡善,乃參取諸書,撰為此編。

以諸佛諸祖為本紀八卷,以諸祖旁出為世家二卷,以諸師作列傳十三卷,又作表二卷,志三十卷,全仿正史之例。

大旨以教門為正脈,而蓮社淨土及達摩、賢首、慈恩、灌頂、南山諸宗僅附見於志。

然分門別戶,不減儒家朱、陸之爭。

至所稱上稽釋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通為本紀,以系正統,如帝王正寶位而傳大業。

如謂已超方外,則不宜襲國史之名;如謂仍在寰中,則不宜擬帝王之號。

雖自尊其教,然僭已甚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僧元敬、元復同撰。

初,西湖僧了性采自晉至宋高僧卓錫錢塘者二十四人,建閣祀之,功未竟而去。

元敬嗣蕆其事,因屬東嘉僧元復摭二十四人行實為此書。

後又續得六人,元敬補為傳贊。

寶丙辰,吳郡莫子文為之序。

△《神僧傳》·九卷(通行本)

不著撰人名氏。

焦《國史經籍志》載此書,卷帙相符,亦不雲誰作。

所載始於漢明帝時摩騰法蘭,終於元世祖時國師帕克巴,凡二百八人。

蓋元人所撰。

帕克巴傳稱大德七年卒,皇慶間追號大覺普惠廣照無上帝師,則書成於仁宗以後也。

二百八人中,宋僧僅十六人;十六人中北宋十三人,南宋僅三人,似為北僧所著。

然遼、金竟無一人,又不知其何意矣。

大旨自神其教,必有靈怪之跡者乃載,故以神僧為名。

而諸方古德談禪持律者,則概不錄焉。

△《大藏一覽》·十卷(內府藏本)

明陳實原編。

實原,寧德人。

始末未詳。

是編以藏經浩繁,難於尋覽,因錄其大要,括為一書。

分八門六十品,系以因緣一千一百八十一則。

△《覽迷蠡測》·三卷、《剩言》·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管志道撰。

志道有《孟義訂測》,已著錄。

是編皆闡發佛理。

前有自序,稱江陽段侯幻然子傳來一,詢大覺起迷之生相及老、釋差殊之教相,俱是儒書率性修道以上事。

不容不答,亦不忍不答,乃草勒數款而命之曰《覺迷蠡測》。

末有瞿汝稷題語。

其《剩言》一卷,皆闡發此書餘義。

《附錄》一卷,則與諸人往返論禪書也。

△《法喜志》·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樹芳撰。

樹芳有《棲真志》,已著錄。

是編取歷代知名之人,摭其一事一語近乎佛理者,皆謂得力於禪學,凡二百餘人,至於韓愈、程子、周子、朱子亦羅織入之。

姚江末派,至明季而橫流,士大夫無不以心學為宗,故有此援儒入墨之書,以文飾其謬,可謂附會不經。

前有萬曆六年顧憲成序。

憲成所見必不如是,殆亦樹芳嫁名耳。

△《長松茹退》·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釋可真撰。

可真字達觀,吳江人。

世號紫柏大師。

始居蘇州楞嚴寺。

既而游大房石經,進隋僧淨琬所藏佛舍利。

慈聖太后迎入宮中,特賜紫伽黎。

俄以獄詞牽連論死。

著有《茹退集》。

是書乃其別撰語錄,間及物理,不盡為釋氏之言。

惟其以茹退為名,殊不可解。

李日華《六研齋筆記》稱佛經以牛糞為茹退,其名甚新,其自謙之詞歟?然謙亦不應至此,或別有取義也。

△《吳都法乘》·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周永年撰。

永年有《鄧尉聖恩寺志》,已著錄。

是書皆輯吳中釋氏典故,分十二篇。

△《正宏集》·一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釋本果撰。

本果字曠圜,潮州靈山寺僧。

是編皆述唐僧大顛事跡。

而大旨主於誣韓愈歸依佛法,以伸彼教。

首列寺圖,次為元大德辛丑僧了性所作大顛本傳,次為韓愈與大顛三書,次為歐陽修別傳跋,次為虞集別傳贊,次為諸家詩文,而終以本果自跋。

據朱子《韓文考異》,以與大顛書為真。

而陳振孫《書錄解題》力辨其偽,且言其因仍方崧卿所編外集之誤。

然崧卿所刻《韓集舉正》,今尚有淳熙舊刻,考其外集所列二十五篇之目,實無此三書。

疑不能明也。

愈與大顛往返事,見與孟簡書中,而所傳《大顛別傳》即稱簡作,其為依托,灼然可見。

《韓文考異》亦引之,不知何所證驗。

考陳善《捫虱新話》引《宗門統要》所載憲宗詰愈佛光,及愈皈依大顛屢參不悟事,一一與此書相合。

《宋史·藝文志》載《宗門統要》十卷,僧宗永所撰。

蓋緇徒造作言語以復闢佛之讎,不足為怪;至儒者亦采其說,則未免可訝矣。

△《南宋元明僧寶傳》·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自融撰,其門人性磊補輯。

始自宋建炎丁未至國朝順治丁亥,凡五百二十一年,采錄共九十七人。

不載禪門宗系,人自為傳,並系之以贊。

蓋續宋僧惠洪所撰《僧寶傳》也。

△《現果隨錄》·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僧戒顯撰。

戒顯字悔堂,順治間居杭州靈隱寺。

是編凡九十一則,每則附以論斷。

皆陳善惡之報,而大旨歸於持戒奉佛,懺除惡業。

仍彼教之說而已。

──右「釋家類」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