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一名《四八目》,舊附載《陶潛集》中。唐、宋以來相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

△《聖賢群輔錄》·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一名《四八目》,舊附載《陶潛集》中。

唐、宋以來相沿引用,承訛踵謬,莫悟其非。

邇以編錄遺書,始蒙睿鑒高深,斷為偽托。

臣等仰承聖訓,詳悉推求,乃知今本潛集為北齊僕射陽休之編。

休之序錄稱其集先有兩本,一本六卷,排比顛亂,兼復闕少。

蕭統所撰八卷,又少《五孝傳》及《四八目》。

今錄統所闕並序目等合為十卷,是《五孝傳》及《四八目》實休之所增,蕭統舊本無是也。

統序稱深愛其文,故加搜校,則八卷以外不應更有佚篇,其為晚出偽書,已無疑義。

且集中與子儼等疏稱子夏為孔子四友,而此錄四友乃為顏回、子貢、子路、子張。

又《五孝傳》引孝乎惟孝友於兄弟之文,句讀尚從包鹹注,知未見古文《尚書》。

而此錄四岳一條,乃引孔安國傳,其出兩手,尤自顯然。

至書以《聖賢群輔》為名,而魯三桓、鄭七穆、晉六卿、魏四友以及仕莽之唐林、唐遵,叛晉之王敦,並列簡編,名實相迕,理乖風教,亦決非潛之所為。

昔宋庠校正斯集,僅知八儒三墨二條為後人所竄入,而全書之贗,竟不能明。

潛之受誣,已逾千載,今逢右文聖世,得以辨別而表章之,使白璧無瑕,流光奕葉,是亦潛之至幸矣。

△《錦帶》·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梁昭明太子蕭統撰,陳振孫《書錄解題》又雲梁元帝撰。

比事儷語,在法帖中《章草》、《月儀》之類。

詳其每篇自敘之詞,皆山林之語,非帝胄所宜言,且詞氣不類六朝,亦復不類唐格,疑宋人案月令集為駢句,以備箋啟之用,後來附會,題為統作耳。

今刻本《昭明集》中亦有之,題曰十二月啟,然《昭明集》乃後人所輯,非其原本,未可據以為信也。

△《錦帶補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宋杜開撰。

其本較明人所刻多前序一篇,不著撰人名氏。

詞旨頗鄙,注文尤謬,又出師古注杜詩之下。

如開卷注昭明太子四字曰,姓蕭,名普,字子施,昭明者,號也。

殆目未睹史書者。

其他所引《論語》德不孤必有鄰君子以文會友,詩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等數條,為有根據。

餘則無一不出杜撰。

疑亦妄人依托也。

△《歲華紀麗》·四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唐韓鄂撰。

考《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韓休之弟殿中丞倩,倩之子河南兵曹參軍滌,鄂乃滌之曾孫也。

其書以四時節候分門隸事,各編為駢句,略如《北堂書鈔》、《六帖》之體。

《唐志》、《宋志》皆列其名,陳振孫《書錄解題》亦載之,然久無傳本。

此本為胡震亨秘冊函中所刻,毛晉收其殘版,以入《津逮秘書》者。

震亨跋稱得之鄭曉家,王士禎《居易錄》以為即震亨偽造。

案錢曾《讀書敏求記》雲,《歲華紀麗》舊抄,卷終闕字數行,又失去末葉。

後見章邱李中麓藏宋刻本,脫落正同。

是此書確出宋本,不由震亨之依托。

然《書錄解題》稱其采經史子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句間之,此本乃全作儷句,已不相合。

又儷句拙陋殊甚,所引書不過數十種,而割裂往往不成文句。

且《杜陽雜編》,蘇鶚所作。

鶚、僖宗光啟中進士,已屆唐末。

《摭言》,王定保所作。

定保,昭宗光化三年進士,已入五代。

鄂安得引二人之書?至中引《四時纂要》一條,考之《唐志》,是書即鄂所作。

鄂又何至自引己作?況鄂既唐人,不應稱唐玄宗及唐時,均屬疑竇。

曾所云云,正未可據為定論也。

△《標題補注蒙求》·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晉李瀚撰,宋徐子光注。

《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作八卷。

今所行者凡二本,一本二卷,乃子光之原注,已著於錄。

此本又分三卷,凡子光注中陳振孫所謂兼及他人事者,皆為刪去,而每句之下俱有評識二字,如好賢、循吏、孝義、廉介之類,即所謂標題。

蓋坊刻改竄之本,不足取也。

△《文選雙字類要》·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宋蘇易簡撰。

易簡有《文房四譜》,已著錄,是編取《文選》中藻麗之語,分類纂輯。

其中語出經史,偶為漢以來詞賦採用者,亦即以採用之篇,注為出典。

易簡名臣,不應荒陋至此。

陸游《老學筆記》稱宋初崇尚《文選》,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方為合格。

疑其時科舉之徒輯為此書,托易簡之名以行也。

△《類要》·一百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晏殊撰。

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

景德初,張知白以神童薦,賜同進士出身,擢秘書省正字。

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卒謚元獻。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乃所作類事之書,體例略如《北堂書鈔》,白氏《六帖》,而詳贍則過之。

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殊生平未嘗棄一紙,雖封皮亦十百為沓。

每讀書得一故事,則批一封皮。

後批門類,命書吏傳寫,即今《類要》也。

故所載皆從原書采掇。

不似他類書互相剽竊,輾轉傳訛。

然自宋代所傳名目,卷帙已多互異。

歐陽修作殊神道碑,稱類集古今為集選二百卷,曾鞏作序則稱上中下帙七十四篇,惟《宋史·本傳》稱一百卷,與今本合。

據其四世孫知雅州袤進書原表,則南渡後已多闕佚,袤續加編錄,於開禧二年上進。

故今書中有於篇目下題四世孫袤補闕者,皆袤所增,非殊之舊矣。

自明以來,傳本甚罕,惟浙江范氏天一閣所藏尚從宋本抄存,而中間殘闕至四十三卷。

別有兩淮所進本,僅存三十七卷,門類次序,尤多顛倒,且傳寫相沿,訛謬脫落,甚至不可句讀。

蓋與《太平御覽》同為宋代類書之善本,而其不可校正則較《御覽》為更甚,故今惟附存其目焉。

△《春秋經傳類對賦》·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徐晉卿撰。

晉卿裡貫未詳。

自署稱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亦不知其始末也。

《左傳》文繁詞縟,學者往往緯以儷語,取便記誦。

見於《宋史·藝文志》者有崔等十餘家,今並亡佚。

惟此賦尚存,凡一百五十韻,一萬五千言。

屬對雖工,而無當於義理,其徵引亦多舛漏。

前有皇三年自序雲,首尾貫串十得八九,殊未然也。

國朝高士奇嘗為之注,《通志堂經解》亦收之。

末有元至大戊申長沙區斗英一跋,稱江陰路總管太原趙嘉山得善本,授郡庠,俾鋟梓雲。

△《文選類林》·十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宋劉撰。

字貢父,新喻人,敞之弟也。

與敞同舉慶歷六年進士。

歷官秘書少監,出知蔡州,後終於中書舍人。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取《文選》字句可供詞賦之用者,分門標目,共五百四十九類。

然兄弟以文章學問與歐陽修、蘇軾諸人馳騁上下,未必為此之學,疑亦南宋時業詞科者所依托也。

△《記室新書》·七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方龜年編。

龜年,莆田人。

景元年進士,官至屯田郎中。

《宋史·藝文志》事類門,載方龜年《群書新語》十一卷。

《福建通志》亦載之,作十卷。

均無《記室新書》之名。

考世傳抄本《翰苑新書》,有明沔陽陳文燭序,謂是宋人書,抄自秘閣者。

無撰人姓氏,凡分四集。

其別集十二卷,即此書之前十二卷。

其前集七十卷,此書割去前十二卷,以十三卷以下五十八卷續別集後,仍足七十卷之數。

蓋坊賈得殘闕《翰苑新書》,並兩集為一集,改此名以售欺也。

△《別本實賓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卷首題曰《蘇台翁錄》,末志正德五年五月望後蘇台翁錄於西閣灣南之垂樓,時年七十有七,蓋明人抄本也。

核其所載,即節錄宋馬永《易實賓錄》,非所自才,亦非完書。

今馬氏原本已於《永樂大典》內編次成帙,此為棄餘矣。

△《詩律武庫前後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編,與歷代制度詳說皆祖謙年譜所不載。

然歷代制度詳說具有條理,且刊自元人,亦有所授受,此書則徵引故實,大抵習見之事,在類書中最為淺陋,斷非祖謙之所為,殆後人依托也。

△《補侍兒小名錄》·一卷(內府藏本)

宋王至撰。

至字性之,汝陰人,自稱汝陰老民。

紹興初,以薦,詔視秩史官,給札奏御,為樞密院編修官。

是書前有題詞雲,以續洪適之書。

考王《野客叢書》,謂洪駒父作《侍兒小名錄》,或者又作《續侍兒錄》,則是洪芻非洪適。

然考《侍兒小名錄拾遺》,稱少蓬洪公則作適為是,或王偶誤記歟?至本博洽,而此書所採,猥鄙殊甚。

錢希言《戲瑕》曰,汝陰王至著《補侍兒小名錄》,雜出不倫,所引《霍小玉傳》媒氏鮑十一娘一段,殊與侍兒小名無當。

又載《李文公集》禽滑厘問於子墨子,叔曰無恆,侄女曰數奇,妾曰善佞,皆寓言也。

王丞相妾雷尚書,是嘲戲之詞,何預小名故事,其抉摘頗當。

今觀其書,如《左傳》蕭同叔子,杜預之注甚明。

唐進士段何一條,髻半髻,乃言其裝飾,均非小名。

至唐人多呼婢為小玉,故元微之悼亡詩有小玉上床鋪夜衾句。

竇果一條,以小玉驚人踏破裙句,竟為小名,亦殊舛誤,尚不止希言之所詆矣。

△《姬侍類偶》·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周守忠撰。

守忠有《養生雜纂》,已著錄。

是書成於嘉定庚辰。

有朝奉大夫鄭域中序,及守忠自序。

其意仿《侍兒小名錄》,其體則以四言隔句用韻,如李瀚之《蒙求》。

凡八十有八聯,通附見注中者,共一百八十二人。

其文屬對既拙,又多漏略,大抵以《太平廣記》為稿本,而《廣記》中春條、金之類,乃遺不載。

亦兼採各家詩集,而《杜牧集》中收張好好定子而遺其特作大篇之杜秋,《白居易集》收樊素小蠻、紫綃、紅綃諸人而遺其最所賞鑒之都子,以至《文選》、《玉台新詠》本非僻書而奏彈劉整文中之綠草、汝南王所歌之劉碧玉亦都失載,所注或有原委,或無始末,繁簡尤為失當,可謂簡陋之極。

域中序尤極荒謬。

如謂《詩》有媵,《記》有妾,《禮》有嬪,《春秋》有吉,以《記》與《禮》分為二書,已為盲說,所謂《春秋》有吉者,更不知為何語。

殆見他書引《左傳》燕吉夢蘭之事而影響剿說也。

非是人不序是書,其斯為各從其類歟。

△《璧水群英待問會元選要》·八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建安劉達可編,元華亭沈子淮選。

寧州查仲孺、吳江徐珩批點。

俱不知何許人。

蓋麻沙書坊本也。

其書為太學諸生答策而設,故有《璧水群英待問》之名,分十六門,每門之外分二例。

一曰名流舉業,又分立意發端、稽古偉議、法祖嘉猷、時文警段、綺語駢珠、當今猷策、生意收結等七子目。

二曰故事源流,又分《經傳格言》、《皇朝典章》、《歷代事實》、《先正建議》、《文集菁華》等五子目。

大抵當日時文活套,不足以資考證。

前有淳乙巳建安陳子和序,亦極俚陋。

南宋待太學之禮最重,而當時相率誦習者乃此剽竊腐爛之書,其亦大非養士之意矣。

△《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劉應李撰。

應李自稱鄉貢進士,其裡籍未詳。

是書仿祝穆《事文類聚》之例,分二十五門。

采摭頗博,而春駁亦甚。

下至對聯套語,皆紛紛闌人,尤為穢瑣。

△《四六膏馥》·七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宋楊萬里撰。

其書割裂諸家四六字句,分類編次,以備ㄎ扯。

其曰膏馥者,蓋取元稹作杜甫墓誌銘殘膏剩馥,沾溉無窮語也。

然萬里一代詞宗,謬陋不應至此,此必坊賈托名耳。

△《兩漢蒙求》·十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班撰。

班字希范,吳興人。

仕至同知三省樞密院事。

是書仿唐李瀚《蒙求》之體,取兩漢之事,以韻語括之。

取便鄉塾之誦習,於史學無所發明。

△《續補侍兒小名錄》·一卷(內府藏本)

宋溫豫撰。

豫字彥幾,晉陽人。

豫以王至所補《侍兒小名錄》猶未詳備,乃續補此書,凡二十九事。

其中成風一條,是謚非名。

至《北夢瑣言》所載之歸秦,乃沈詢之奴名,非其妾名。

豫改增嬖妾二字,其謬甚矣。

△《侍兒小名錄拾遺》·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宋晉陽張邦幾撰。

前有邦幾自序曰,少蓬洪公作《侍兒小名錄》,好事者多傳焉。

王性之《補錄》一卷,意語盡矣。

余友溫彥幾復得一卷以授余,曰他日觀書有可采錄之,乃作《拾遺》,與晁公武《讀書志》合。

然公武稱舊本但題朋溪先生,不著名氏,又稱或雲董彥遠家子弟為之。

彥遠乃董之字,其子弟則不知為誰。

此本為明商所刊,獨題為邦幾,不知何據。

考刻《稗海》,此書與張邦基《墨莊漫錄》相連,豈因彼而誤作邦墓,又訛基為幾耶?錢希言《戲瑕引》作張邦畿,則愈訛愈遠矣。

《讀書志》謂此書多用古字,今不盡然,蓋後人所改。

所載不甚簡擇,如江蓮、王魁二事皆猥鄙不足道;又如大喬、小喬乃孫策、周瑜之妻,以為侍兒,尤舛謬也。

△《野服考》·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宋方鳳撰。

鳳一名景山,字韶卿,浦陽人。

宋末授容州文學。

國亡不仕,放浪山澤間,與謝翱、吳思齊友善。

此書摭取經史及說部所記野服之制,自台笠緇撮以下凡十六條。

殆自托於宋之逸民,故作此以見志歟。

△《群書類句》·二十七卷(永樂大典本)

宋詹光大撰。

光大始末未詳。

其書以場屋之中每艱於屬對,因每句必求其偶,亦鄉塾剽竊之學。

前有蔡公亮序,乃謂此書凡一千五百餘門,字字編珠,聯聯合璧。

世間無書則已,有則必見於此書;無對則已,有則必萃於其類。

經史之格言,文史之精語,包羅鋪敘,無一遺棄者云云。

其推許殊過當也。

△《古今詩材》·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蕭元登撰。

元登爵裡未詳。

是書取唐、宋人詩分類編輯,或錄全篇,或割取一二聯及數句,惟絕句則多全載。

間有評注,皆雜取諸家詩話而稍參以己意。

取供剽竊,無所別裁,又出《詩律武庫》之下矣。

△《十二先生詩宗集韻》·二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裴良甫編。

案趙希弁《讀書附志》曰,《十二先生詩宗集韻》二十卷,裴良甫師聖編杜甫、李白、高適、韓愈、柳宗元、孟郊、歐陽修、曾鞏、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之詩韻,所言與此書悉合。

卷末有淦川宋季用校正字。

書中殷改欣,桓改歡,用宋禮部韻標目,蓋猶舊本。

然採摘詩句,依韻分載,顛倒割裂,又削去原題,使覽者茫然,殊無義例,不足取也。

△《玉海纂》·二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劉鴻訓編。

鴻訓字默成,長山人。

萬曆癸丑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以王應麟《玉海》卷帙浩繁,因節錄其要語,部分悉依原目,惟全刪其《詞學指南》一類。

《詞學指南》專為當時詞科而設,刪之亦可,至其全書,正以典核詳贍為長。

《鴻訓》刪存十之一二,遂變為記誦剽竊之本,非著書之初指矣。

△《訓女蒙求》·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徐伯益撰。

伯益爵裡未詳。

是書仿李瀚《蒙求》之體,類集婦女事跡,為四言韻語以括之。

皆習見之詞,無足采錄。

△《經學隊仗》·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朱景元撰。

景元不知何時人。

考晁公武《讀書志》有唐太子諭德《朱景元集》。

然此書以道德、心性等字分類標目,而雜引經語以疏其義。

因詞皆對偶,故以隊仗為名。

實宋、元時科舉策料,決非唐人之書,蓋姓名偶同也。

△《八詩六帖》·二十九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宋王狀元撰,而不著其名。

蓋坊賈所為之贗本。

八詩者,李、杜、韓、柳、歐、王、蘇、黃之詩。

六帖者,竊白居易之名也。

分類猥瑣,摘句割裂。

如標懸高名三字為題,注曰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

標動千古三字為題,注曰芳名動千古。

甚至標無窮二字為題,注曰清芳播無窮。

全書謬陋,大抵類此,真無一長可采也。

△《諸史偶論》·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進士柳州計宗道校。

考太學題名碑,弘治己未科進士有計宗道,馬平人。

馬平為柳州府屬,蓋即其人。

然自題曰校,則非其所著。

觀書中所引史事,唐以前為多,五代僅桑維翰、敬翔諸人,寥寥數條,當為宋人作也。

書中分三十五門,一百九十七子目。

每目各引二事為案,或相似者,如孔光所奏削稿,戴胄亦所奏削稿之類,有相近而不同者,如劉行本置笏求退,周宣帝謝之。

褚遂良置笏求退,唐高宗命引出之之類;有相反者,如婁敬以舌得官,賀若弼以舌死之之類。

其體例在史評、類書之間。

蓋以備程試答策之用者。

其持論迂闊,亦確出南宋人云。

△《裁纂類函》·一百六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其書雜錄《冊府元龜》之文,而刪易其篇目。

前有虞集序,稱相台廬陵周宏道先生所著。

考道園《學古錄》不載此文,所謂宏道先生亦無所考。

據其文意推之,蓋周必大《平園集》外尚有著述八十餘種不傳,奸黠書賈,因偽造此書,以依托求售。

既訛必大之字洪道為宏道,又以必大先世鄭州人,而加相台二字於廬陵之上。

觀其序詞旨鄙俚,可資笑噱,正不足與辨真贗也。

△《萬卷菁華前集》·八十卷、《後集》·八十卷、《續集》·三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

觀其體例,蓋宋人科舉之書也。

前後集皆分一百七十門,每門又分子目。

一目之中首以名君事要,名臣事要,亦間有增入聖賢事要及君臣事要合編者。

次事括,則雜錄也。

次譬喻,次反說譬喻,皆借事寓意之文,反說者皆反覆申明之論也。

次賦偶,次賦隔,皆摘錄程試之句,賦偶者兩句對,賦隔者四句對也。

續編冠以歷代世系譜。

前二十二卷為帝王,次九卷為名臣,後三卷為聖賢,亦各以事實議論隸於諸人之下。

皆殘之學,殊無可取。

△《三場通用引易活法》·九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蓋南宋人取說《易》之詞,分類排比,以備場屋之用者也。

其詞雖皆解《易》,而其體則全為類書,不可復列之經類,故改隸子部焉。

△《啟錦裳》·八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詳時代。

其書以書泛詞分類編次。

門目猥雜,字句庸腐,蓋至陋之俗書。

然《永樂大典》全部收之,則猶元以前本矣。

△《啟錦語》·七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詳時代。

與《啟錦裳》並載《永樂大典》中,其體例相同,其猥鄙亦如出一轍。

△《啟淵海》·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首載四六體式,次曰四六名對,次曰四六警對,次曰全篇式,次曰時令類。

又有起居、神、申訴、台照、候問、頌德、敘官、自敘諸式,亦俗書也。

△《聚課瓊珠詩對》·九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詳時代。

皆以淺俗對句分類編次。

每類之中又分一字、二字、三字、四字等目,蓋村塾課蒙之作。

△《對屬發蒙》·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共八十一門,分類至為瑣屑。

如節候門有雲上數目下節候,如三春、三冬之類。

又雲上虛字下節候,如新春、先春之類。

又雲上節候下聲色,如春光、春容之類。

在俗書之中,亦至下者也。

△《賦學剖蒙》·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其書割裂舊文,分類編輯,字句陳因,更多牽湊。

其標目尤為鄙陋,如將字類、必字類之屬,皆自為一門,是直剽竊之活套而已。

△《啟青錢》·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載手書正式,一曰具禮,二曰稱呼,三曰敘別,四曰瞻仰,五曰即日,六曰時令,七曰伏惟,八曰燕居,九曰神相,十曰尊候,十一曰托庇,十二曰入事,十三曰未見,十四曰祝頌,十五曰不宣。

亦近日書柬活套之濫觴也。

△《敏求機要》·十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月梧劉實撰,鳳梧劉茂實注。

而撰人於劉字之下實字之上空一字。

疑二人兄弟,本以實字連名,舊本模糊,傳寫者因於撰者之名空一字也。

前有自序,不著時代。

考書中歷代帝王條,稱宋自庚申至丙子三百一十七年止,不數、二王,知為元人所作。

書中尚往往稱大宋,則宋遺民也。

其書以歷代故實編為歌括,以便記誦。

卷一、二、三為歷代帝王,卷四、五為歷代聖賢群輔,卷六為稱號相同,卷七為經書,卷八為諸子,卷九為史書,卷十為天文、律呂、節候,卷十一為地理、山澤,卷十二為官制沿革,卷十三為文武制度法禁,卷十四為綱常、德行、道藝,卷十五為人品、身體,卷十六為物產、服食、器用。

蓋鄉塾課蒙之本,然其考證頗不苟。

如五德之運篇中,稱張倉水德說不主土德,賈誼嘗推明公孫臣引黃龍見,從此漢運以土更,漢末方申火德說,赤伏符讖不虛設,東漢火德開中興,蜀雖正統竟微絕云云。

於王莽、劉歆始以漢為火德之事,考之最明。

視《通鑒》誤載淖方成語於成帝時即言火德者,轉為精核,是亦寸有所長矣。

△《古賦題》·十卷、《後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天歷己巳古雍劉氏翠巖家塾識。

蓋元仁宗時所刊,其劉氏名字則不可考矣。

前有自序曰,宇宙間事物皆可賦,然群書不能遍觀而歷考也。

文場寸晷,未免有望洋之歎。

今於經史子集類纂賦題十卷,各疏本末其下,鋟梓以行,又於庚午春續為後集五卷云云。

考宋禮部貢舉條例,載出題必具其出處。

所列如周以宗強賦,則注曰,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又大書其後曰,出《史記》敘管蔡世家,曰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改過云云。

故宋人有備對策論經義之書,無備詩賦題之書。

至元此制不行,故《錢惟善集》載有鄉試以羅剎江賦命題,鎖院三千人不知出處之事,此書之所以作歟?

△《類編古今事林群書一覽》·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祝穆撰。

止有地理一門,體例亦與穆《方輿勝覽》相近。

然卷首即為大興府,決非穆所作矣。

以下僅有江南諸路,而江北諸路全闕。

目錄後有陸續梓行之語,蓋元人未完之本也。

△《增修詩學集成押韻淵海》·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嚴毅撰。

毅字子仁,建安人。

其始末未詳。

惟卷首有後至元庚辰張復序,知為元人爾。

其書體例與《韻府群玉》相近,而更為簡略。

每字之下首列活套,次為體字。

體字者,如東字下列青位震方四字,童字列兒曹二字,即宋人所謂換字也。

次為事類,次為詩料,則多采五言七言詩句,而不著其姓名。

所載惟有上下平聲,而無仄聲。

蓋專為近體設,又止二十九部,其三江一部因韻窄字少,刪之不載。

其猥陋可想見也。

△《群書鉤元》·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高恥傳撰。

恥傳,臨邛人。

是書雜采古事古語,以字數為標目次第,自一字起至七字止。

其不能限以數者,別為膾炙句二卷。

其一字類不能成句,則以古文奇字當之。

龐雜殊甚。

後附刪節通鑒一卷,題曰建置沿革。

又附陳癸文則一卷,更無倫理。

前有至正七年恥傳自序,乃盛自誇飾,過矣。

△《聲律發蒙》·五卷(內府藏本)

元祝明撰,潘瑛續,明劉節校補。

據高儒《百川書志》雲,《聲律啟蒙》二卷,元博陵安平隱者祝明文卿撰。

自一字七字至隔句各押一韻,對偶渾成,音響自合,共九十首,則此編前二卷為明書,後三卷瑛所續也。

瑛不知何許人。

節有《春秋列傳》,已著錄。

其書每一韻先列韻字與注,而後列雜言對屬之語。

蓋為初學發蒙而作,無所當於著述。

《百川書志》所云,未免過情之譽也。

△《別本聲律發蒙》·六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元祝明撰。

原書二卷。

此本作五卷,蓋後人所分。

末附歌一卷,題曰黃石居士撰,不知為誰。

每卷又題馬崇儒重訂,亦不知何許人。

據書中前後題識,蓋嘉靖中衡王府醫正也。

△《四六叢珠匯選》·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當塗縣學官晉江王明{敖山}繁昌教諭黃金璽同校選,不著時代。

前有明{敖山}序,稱宋季葉氏采當代名家彙集成編,名曰《四六叢珠》。

分門數百,成帙累千云云,則即宋人《四六叢珠》舊本而為之摘錄者也,故其職官輿圖皆南宋之制。

然止摘偶句,不列姓名,徒供剽掇之用,則亦村塾《兔園冊》耳。

△《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翰林院藏本)明永樂元年七月奉敕撰。

二年十一月奏進,賜名《文獻大成》。

總其事者為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與其事者凡一百四十七人。

既而以所纂尚多未備,覆命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與縉同監修,而以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局洗馬楊博、儒士陳濟為總裁,以翰林侍讀鄒輯、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覯、曾、編修朱、檢討王洪、蔣驥、潘畿、王、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歷高得、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使僉事晏璧為副總裁,與其事者凡二千一百六十九人。

於永樂五年十一月奏進,改賜名曰《永樂大典》。

(案:以上俱見《明實錄》。

)並命複寫一部,鋟諸梓,以永樂七年十月訖工(案:事見明趙友同《存軒集·送禮部員外郎》劉公覆命序。

),後以工費浩繁而罷。

(案:事見《舊京詞林志》。

)定都北京以後,移貯文樓。

(案:文樓即今之宏義閣。

)嘉靖四十一年,選禮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錄正副二本,命高拱、張居正校理。

(案:事見《明實錄》。

)至隆慶初告成,仍歸原本於南京。

(案:事見《舊京詞林志》。

)其正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

(案:事見《春明夢餘錄》。

)明祚既傾,南京原本與皇史副本並毀。

今貯翰林院庫者,即文淵閣正本,僅殘闕二千四百二十二卷。

顧炎武《日知錄》以為全部皆佚,蓋傳聞不確之說。

書及目錄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與原序原表併合。

《明實錄》作二萬二千二百一十一卷,《明史·藝文志》作二萬二千九百卷,亦字畫之誤也。

考《明實錄》載成祖諭解縉等,稱嘗觀《韻府》、《回溪》二書(案:《回溪》謂《回溪史韻》也,)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紀載太略。

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無厭浩繁云云。

故此書以《洪武正韻》為綱,全如韻府之體。

其每字之下,詳列各種書體,亦用顏真卿《韻海鏡源》之例。

惟其書割裂龐雜,漫無條理,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名分韻,與卷首凡例多不相應,殊乖編纂之體。

疑其始亦如《韻府》之體,但每條備具始末,比《韻府》加詳。

今每韻前所載事韻,其初稿也。

繼以急於成書,遂不暇逐條采掇,而分隸以篇名,既而求竣益迫,更不暇逐篇分析,而分隸以書名。

故參差無緒,至於如此。

然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傳者,轉賴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訂,復見於世,是殆天祐斯文,姑假手於解縉、姚廣孝等俾匯存古籍,以待聖朝之表章,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正不必以潦草追咎矣。

今仰蒙指授,裒輯成編者凡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共四千九百四十六卷。

菁華已采,糟粕可捐,原可置不復道。

然羅編輯亦不可沒其創始之功,故附存其目,並具載成書之始末,俾來者有考焉。

△《原始秘書》·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寧王權撰。

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

是書體例與《事物紀原》相類,而荒謬特甚,如謂醜婦始嫫母,妒婦始尹吉甫妻,淫婦始柳宗元河間婦者,不一而足。

甚謂自縊始申生,飲始叔牙,自刎始吳王夫差,其陋殆不足辨也。

△《群書拾唾》·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九韶撰。

九韶有《元史節要》,已著錄。

其書仿王應麟《小學紺珠》之例,以數記事。

分十二門,共一千一百二十五條,頗便檢閱,然特之學。

李登序謂其超出乎《類聚》、《通考》等書,則過論矣。

△《群書備數》·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張九韶撰。

檢核其文,與《群書拾唾》一字不異,蓋書肆重刊,改新名以炫俗也。

△《姓源珠璣》·六卷(左都御史張若湛家藏本)

明楊信民撰。

信民,江陰人。

永樂中官日照縣知縣。

是編以《洪武正韻》分隸諸姓,而各系古之名人於姓下。

分為八十一類,各以四字標題,別為編目於卷首。

書與錄絕不相符,體例極為叢脞,其中乖舛,尤不勝摘。

如梁姓列梁武帝梁簡文帝。

黃姓列黃帝。

舜姓列舜,唐姓列唐高祖、唐明皇、唐文宗,宋姓列宋明帝、宋武宗、宋徽宗、宋山陰公主,已為無理;至揚姓首列揚雄,次列一名曰揚州鶴,注其下曰,嘗有四客,各言志,一願為揚州刺史,一願有錢十萬,一願騎鶴上,一兼言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則殆於戲具矣。

前有宣德七年王直序,稱太宗在位時,修《永樂大典》,徵天下文學之士集館閣,信民與焉。

當時所用之人如是,宜二萬餘卷之書皆割裂龐雜,紛如亂絲也。

考《明史·列傳》,宣德中有楊信民,浙江新昌人。

官至僉都御史,巡撫廣東,以循良稱。

亦與王直同時。

其擢廣東左參議,即直所薦。

蓋名姓偶同,與著此書者非一人云。

△《群書纂類》·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袁均哲撰。

均哲字庶明,建昌人。

正統中官郴州知州。

是編因臨江張九韶《群書備數》補其闕遺,加以註釋。

凡十三門,百二十三事,千四百三十四條。

△《韻府續編》·四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元青田包瑜撰。

考括蒼彙編,包瑜字希賢,青田人。

景泰庚午舉人。

官教諭。

著有《周易衍義》。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包瑜《周易衍義》,注曰成化中浮梁知縣,則瑜實明人。

觀書中所列部分,已用《洪武正韻》,是其明證。

蓋鬻書者以其版似麻沙,故割去原序,偽為元刻耳。

其書補陰氏《韻府群玉》之遺,叢脞龐雜,殊無可采。

惟間附考證案語,與《韻府群玉》體例小有不同。

△《策府群玉》·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何喬新撰。

喬新有《周禮集注》,已著錄,是編乃私備對策之用,捃拾補綴,不足以言著書。

蓋康熙甲辰其裔孫在欲刊印《椒邱全書》,而力不能及,謀之其友魏應桂,先刻此書,取其易於剽竊,可炫俗目,人必爭售。

冀借紙墨之贏資,以助全集剞劂之功,其用心良苦。

然以射利之故,使喬新以此等書傳,殊非喬新意也。

△《典籍便覽》·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範泓撰。

泓字本涵,婺源人。

書前題新安員一隱士,蓋未仕者也。

其書分天象、月令、地勢、經世、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人類、物類十部,每部又各分子目。

所採故實,不免蕪雜漏之譏。

△《群書集事淵海》·四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明史·藝文志》以為弘治時人編,蓋據高儒《百川書志》所載也。

考李東陽《懷麓堂集》有此書後序,稱國初人所輯,內官監左少監賈性在司禮購而得之。

捐貲鏤版,病其字太小,募善書者錄之,稍拓其式。

是此書本出自明初,《百川書志》特據賈性重刻之本,遂誤以為宏治間人耳。

其書分門十,分子目五百七十二,集諸書事跡自春秋迄戰國凡數千條,條下各注所出,皆陳因習見。

又門目繁碎,配隸或多不當,引據亦多舛誤,殊無足采錄,即李東陽及劉健原序亦深致微詞雲。

△《涉覽屬比》·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朱文撰。

文,睢州人。

末有自跋,稱書成於正德乙巳,然正德紀年無乙巳,或己巳誤也。

其書每條以古人二事相似者合而論之,事皆習見,議論亦膚淺。

自跋謂事之同異,未得以類而論,時之先後,弗克以次而序,以是為歉。

蓋欲為類書而未成雲。

△《文安策略》·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定之撰。

定之有《易經圖釋》,已著錄。

是書乃所擬場屋對策之作。

分經書、子史、吏、戶、禮、兵、刑、工各為一科。

周榮作定之年譜,記此書成於宣德九年甲寅。

時定之止二十六歲,尚未登第,蓋其揣摩程試之具。

後正德癸酉刊所作《呆齋集》時,已編入集中,此其別行之本也。

△《謝華啟秀》·八卷(內府藏本)

明楊慎撰。

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

是書取諸書新艷字句裁為對偶,自二字以至八字,各為一卷。

其八字以外者,自為一卷。

其二字類中無對句者十五條,三字類中無對句者四條,四字類中無對句者三十二條,蓋未完之本。

中間或注出典,或不注出典,即注者亦不詳悉,尤非著書之法。

蓋偶然記,以備駢體之用,後人得其殘稿刻之耳。

其曰《謝華啟秀》,取陸機文賦中語也。

然其中多全引舊文兩句舊詩一聯者,殊乖其命名之義。

又如鋒蝟斧螗,柳宗元平淮夷雅之成句,即析為二字之對,已屬陳因,兼傷割裂,然猶列柳名也。

至巢父壺公為庾信《小園賦》舊對,則竟沒其名矣。

卉服注曰《漢書》,竟忘禹貢。

王世貞謂慎求之六合之外,而失之目睫之前,其此類耶?至於吳牛魏鵲,明載《初學記》中,抄類書以為類書,何必慎始能之也?四字以下對偶益不工整。

如以鹹則三壤對畫為九州,以作法於涼對誰能執熱則虛實字顛倒。

便娟輕麗對犀角豐盈,銖兩全不相稱,以季氏八佾舞庭對管仲三歸反坫,偏枯尤甚。

甚乃以胡燕胸斑聲大對越燕紅襟身小,則亙古四六無此複句,以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對民生於勤勤則不匱,改竄經文,仍不配偶,則益拙矣。

△《均藻》·四卷(內府藏本)

明楊慎撰。

其書乃《韻府群玉》之流。

案許慎《說文》無韻字,小學家以均字代之,引《冠子》五均為證。

慎之立名,蓋取於此,然亦太粉飾矣。

假借通用之法,可行於古,不可行於今也。

且全書不用古字,獨於書名用一古字,是亦何足為古乎?

△《哲匠金桴》·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楊慎撰。

採摘漢、魏以後詩雋句及賦頌之類,分韻編錄。

然徵引龐雜,掛漏亦多,不足重也。

△《可知編》·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楊慎撰。

亦隸事之書,然《升庵書目》不載此名。

其書分天、地、人三部,又分子目三十八。

援引春駁,必坊賈所依托也。

△《王制考》·四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李黼撰。

黼無錫人。

是書采經史中有關制度者,以《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國語》凡先王之法類聚於前,以《史記》、《漢書》以下凡後世之法類聚於後,統為七十四篇。

自序謂他日下陳場屋,上對明廷,蓋為舉業對策設也。

其書成於正德中,本四卷,朱彝尊《經義考》誤作一卷。

且此書雜采經史,自分門類,非疏解《禮記》之王制。

彝尊列之《禮記》,亦為失考,蓋彝尊原注未見,特循其名而錄之,故有此失也。

然此本實出自《曝書亭》,或藏收浩繁,自不及檢歟?抑得此本時已在《經義考》後也。

△《經世格要》·二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鄒泉撰。

泉有《尚論編》,已著錄。

是書成於萬曆中。

其例以故實分隸六官,六官之中又各立子目,附以諸儒之論。

較坊本類書,頗有條理。

然所採掇,大抵不出《文獻通考》、《大學衍義》補諸書。

為程試之具則有餘。

備考古之資則不足也。

△《物原》·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羅頎撰。

頎字儀甫,浙江山陰人。

以宋高承《事物紀原》不能黜妄崇真,故更訂此編。

分十八門,共二百三十有九條。

然《紀原》猶著出典,頎乃溷眾說而一之,疏舛彌甚。

如謂烏孫公主作琵琶,張華作苔紙,皆茫乎不知本事者也。

△《五車霏玉》·三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吳昭明撰,汪道昆增訂。

昭明始末未詳。

道昆字伯玉,歙縣人,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文苑傳》附見《王世貞傳》中。

是編於諸類書中掇拾殘剩,割裂,又皆不著其出典。

蓋兔園冊子之最陋者。

道昆雖陋,尚未必至是,疑坊刻托名也。

△《修辭指南》·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浦南金編。

南金,吳縣人。

嘉靖壬午舉人,官國子監助教。

是編取《爾雅》、《左腴》、《漢雋》、《書敘指南》四書,匯為一編,分二十部,四十類。

輾轉稗販,殊無可觀。

△《左粹類纂》·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施仁撰。

仁字宏濟,長洲人。

嘉靖戊子舉人。

茲編以《左傳》所紀之事,分十五門編載。

變解經之書為類事之書,去春秋之義遠矣。

△《騷苑》·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前三卷明黃省曾撰,後一卷張所敬補。

省曾有《西洋朝貢典議》,已著錄。

所敬字長輿,自署曰清河,疑從郡望也。

是編摘《楚辭》字句以供剽之用,亦劉《文選》雙字之類,而並泯其篇題,則尤簡略。

所敬所續乃並劉勰《辨騷篇》亦摭入之,蓋以楚詞刊本附載此篇也。

亦可謂隨手捃拾,不核端末矣。

△《駢語雕龍》·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游日章撰。

日章字學,莆田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知府。

是編以駢偶之詞,類隸古事,蓋合《初學記》、《事類賦》之體而一之。

分十七門,一百五十八子目,內惟官制一門頗詳,其餘掛漏殊甚。

如天文言星及老人星,而不載日月,有露雨雪,而不及風雷,地理則止言河,器用亦止及扇、燭兩種,其棄取殊不可解。

晉安林世勤為之註釋。

自謂引書至六百七十餘種,而蕪雜亦多,皆無足取。

陳繼儒嘗刻入《普秘笈》中,此其別行之本也。

△《詩學事類》·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李攀龍撰。

攀龍字於麟,歷城人。

嘉靖甲辰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編纂輯故事,分二十四門。

觀其所載,大都簡陋。

攀龍與王世貞共倡古學,謂學者不當讀唐以後書,歸有光諸人排之甚力。

然其學終有根柢,不應疏蕪至此,必托名也。

△《韻學事類》·十二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李攀龍撰。

分韻隸事,惟有上下平聲,蓋僅備律詩之用。

龐雜陋,亦偽托也。

△《韻學淵海》·十二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李攀龍撰,唐順之校。

其書前無序例,名曰《新刊增補古今名家韻學淵海大成》。

蓋取坊間偽托攀龍所著《韻學事類》、《詩學事類》二書合併成編。

於偽書之中,又為重台矣。

△《姓匯》·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陳士元撰。

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

是編乃其《歸集》中之一種,故標曰別集。

其說謂姓氏之源由來已久,因推本於五帝,分列世系,兼綜而條貫之,然大概抄撮《氏族略》之文,鮮有考訂。

夫自有天地,即有君民。

據姓氏書所說,無不出自神明之後,即至微者如倉、庾之類,亦出世官。

然則洪荒以後,秦、漢以前,其庶人皆後嗣殄絕乎?是正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耳。

而士元又拾其餘唾,著為此書。

是亦不可以已乎?

△《姓Δ》·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陳士元撰。

是編亦其《歸別集》之一種。

捃摭姓氏諸書,依韻編輯,略載源流支派。

凡平聲一千七百一十四姓,上聲六百八十九姓,去聲六百一姓,入聲六百二十一姓,外蕃九十九姓,不入韻中,共三千七百二十四姓。

徵引寡陋,且多疏舛,又在凌迪知《萬姓統譜》之下。

△《名物類考》·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耿隨朝撰。

隨朝號敬庵,滑縣人。

嘉靖丁未進士。

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

是書詮釋名物,分十五門。

蓋《爾雅》之支流。

而往往闌入故實,已為自亂其例,又皆不著出典。

如春曰蒼天云云,是《爾雅》之文也。

東曰變天云云,是《呂氏春秋》之文也。

而突接以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云云,是儒、墨混為一說矣。

天神曰昊天上帝云云,突接以風神曰封姨,是經典與小說聯為一例矣。

至於所引故實,動輒舛謬。

如程邈作飛白,蔡邕作章草之類,已為顛倒;甚至謂古之善琵琶者昭君,是不亦《齊東之語》乎?

△《異物匯苑》·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明王世貞撰。

世貞有《山堂別集》,已著錄。

是書分二十七門,大抵捃摭類書,冗碎無緒,且刪改原文,多失本意。

世貞著述,牾失實或有之,亦何至陋劣如此乎?其偽不待問矣。

△《匯苑詳注》·三十六卷(內府藏本)

一名《類苑詳注》。

舊本題明王世貞撰,鄒善長重訂。

善長不知何許人。

其書成於萬曆乙亥,《明史·藝文志》亦著錄。

凡二十七部,首列引用書目,似乎浩博,其實就唐、宋諸類書采掇而成。

觀官職門中所列,皆用宋制,知為剽《事文類聚》、《合璧事類》而成矣。

疑亦托名世貞者也。

△《古今類腴》·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吳一鵬序,雲是王麟洲所作。

麟洲,王世懋別號也。

所著《卻金傳》,已著錄。

是書分十門,一百二十一子目,皆采掇成語以備舉業之用。

殆坊刻陋本,必不出世懋之手。

△《︹識略》·四十卷(內府藏本)

明吳夢材編。

夢材字國賢,崇陽人。

其書分三十九類,類各一卷,惟雜誌分上下二卷,皆剽類書,略為聯貫成文,陋殊甚。

卷端刻王世貞批二行雲,《︹識略》,奇書也,梓之必傳。

第入梓時不可不更詳慎。

則世貞已婉諷之矣,何夢材不悟,猶引以為重耶?

△《考古辭宗》·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況叔祺編。

叔祺字吉甫,高安人。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貴州提學僉事。

是書以浦南金所編《修辭指南》為藍本,而增抄《文選·雙字類要》於各類之下。

一切分目體式,及每類之前半,皆仍浦氏之舊。

因人成事,不足尚也。

△《雜俎》·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鳳撰。

鳳有《續吳中先賢贊》,已著錄。

是書分八類,曰玄覽、稽度、地員、兵謀、藻覽、原化、問水、詞令。

鳳為文,好刺取隱僻以為奇,故是編皆摘錄古書字句以備剽,或注出典,或不注出典,亦漫無義例,不免為之學。

△《國憲家猷》·五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可大撰。

可大字元簡,南京錦衣衛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台州府知府。

是書凡分十四部,曰憲典,曰象緯,曰幾祥,曰輿圖,曰事理,曰文史,曰醫藥,曰滑稽,曰方技,曰詭異,曰權術,曰雅適,曰遺事,曰大統。

皆雜采故事,依類排纂。

然端緒錯雜,古今混糅。

如事理部會稽一條,不入於輿地;子午之年五月戌酉一條,不入於幾祥之類,則分部亦未允也。

又如謂人鬼設屍之外,天神地祗之不見於經者,諸儒不必強為之說。

今考《周禮》大祝雲,凡大禮祀則執明水火而號祝隋釁逆牲逆屍,注雲,祀,祭天神也。

又節服氏雲,郊祀裘冕二人,執戈送逆已。

《尚書·大傳》,維十有三祀,帝乃稱王,而入唐郊,猶以丹朱為屍。

《國語》,晉祀夏郊,董伯為屍。

《周禮》士師,若祭勝國之社稷,則為之屍。

《春秋傳》,周公祀太山,召公為屍。

何謂天神、地祗用屍不見於經傳耶。

其考核之疏,往往類此,蓋徒取浩博之故也。

△《文選錦字》·二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凌迪知撰。

迪知有《左國腴詞》,已著錄。

是書以《文選》字句輯為二十七門。

自謂合清江劉氏《類林眉山》、蘇氏《雙字類要》而增損之。

然二家之書已涉,疊床架屋,尤為無謂矣。

△《群書纂粹》·八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明徐時行編。

案明申時行初寄養於徐氏,從其姓,此蓋其未複姓時作也。

所著有《書經講義會編》,已著錄。

是編掇摘諸家議論之文,分類纂輯,以備策論之用。

不足以言著述。

殆其應舉時所私抄,而傳寫者授之梓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