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明朱謀韋撰。謀韋字郁儀,寧獻王七世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

△《周易象通》·八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朱謀韋撰。

謀韋字郁儀,寧獻王七世孫。

萬曆間以中尉攝石城王府事。

是書惟釋《上、下經》文,不及《十翼》。

大旨欲稍還古義,而轉生臆說。

如不用陳摶《先天圖》,亦不用周子《太極圖》,是矣。

而別造《河圖》四,謂三代以來世藏秘府以為寶,學者莫得而窺,迨宋徽宗考古搜奇,始出示於外,是出何典記乎?邵陳以前無論矣,耿南仲、張根諸家皆徽宗時人,王以下諸家皆徽宗後人,何不一見也?其說《易》以象,像取於互體、變體是矣。

然如謂《乾》居西北,當奎、婁、白虎之尾,故曰「履虎尾」,已穿鑿附會。

至於解《既濟》云:「涉者多系匏以防危。

離為大腹匏瓜之象,則涉者也。

坎為川瀆,則津濟也。」

因外卦為離而生大腹,因大腹而生匏瓜,因匏瓜而牽合於系匏涉水,以遷就既濟之象。

《易》果若是之迂曲乎?又解《困卦》初爻、二爻云:「坎為叢棘,初其株也。

六三居泉谷之間,故為石樑。

株木、石樑皆因未涸而為橋樑,是急於濟渡而遭困也。」

因坎生叢棘,因在初爻而變文曰株木,因六三在《兌》、《坎》之間生泉谷,因泉谷而生石樑,而省文曰石。

《易》果若是之晦澀乎?《上經》始《乾》、《坤》而終《坎》、《離》,《下經》始《鹹》、《恆》而終《既濟》、《未濟》,確有義理。

《序卦》即不出孔子,亦必漢以前經師所傳。

謀韋乃合《上、下經》而一之。

《易》未經秦火,訛脫甚少,而謀韋或隨意改字,或動稱錯簡、衍文,甚至《漸卦》上九並經文改為「鴻漸於逵」,並不言舊作「鴻漸於陸」。

其武斷尤甚。

謀韋以博洽名,此書尤為曹學所推許。

然其實多出臆見,不為定論。

學《序》詮釋《易》中諸字如王安石《字說》,亦可笑也。

△《易學識遺》·一卷(內府藏本)

明朱睦挈撰。

睦挈字灌甫,號西亭,周定王六世孫。

萬曆五年舉宗正,領宗學事。

事跡附見《明史·周王肅傳》。

是書大旨皆辨論諸家說《易》之異同,雖薈萃不多,而頗有卓見。

如《乾》之四德,謂程《傳》本《文言》,視《本義》為勝。

《乾》九二「利見大人」不專指九五,《明夷》九三「不可疾貞」,從項安世以「貞」字為句。

「井泥」之「泥」讀平聲,「勿幕」之「幕」即「冪」字。

「數往者順」用王安石解。

皆於《經》、《傳》有裨,非同剿說雷同者。

然《明史·藝文志》不載此書。

核校其文,即睦挈《五經稽疑》中說《易》之一卷。

或其初出別行之本,抑或書賈作偽,改題此名歟?

△《易經疑問》·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舜牧撰。

舜牧字虞佐,烏程人。

萬曆癸酉舉人。

歷官新興、廣昌二縣知縣。

考舜牧生於嘉靖癸卯,其《五經疑問》皆年過六十所撰。

迨年過八十,又重訂《詩》、《禮》二經及此書,其《序》並載所著《來恩堂集》中。

歲月先後,一一可考,計其一生精力,殫於窮經。

然此書率敷衍舊說,實無可取,間出己意,亦了不異人。

蓋其學從坊刻講章而入,門徑一左,遂終身勞苦而無功耳。

△《易測》·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曾朝節撰。

朝節字植齋,臨武人。

萬曆丁丑進士。

官至禮部尚書。

是編取王弼《注》、孔穎達《疏》、程子《傳》、朱子《本義》及楊氏《易傳》之說,參互考訂,惟解《上、下經》、《彖》、《象》、《文言》、《系辭》,而置《說卦》、《序卦》、《雜卦》。

又仿王弼《略例》之意,別作《說凡》一卷,附於末。

大旨主於觀辭玩占,一切卦圖、卦變之說,悉所不取,頗足掃宋《易》之葛籐。

然其去取眾說,則未能一一精審也。

△《周易冥冥篇》·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蘇撰。

字君禹,號紫溪,晉江人。

萬曆丁丑進士。

官至廣西布政司參政。

此書惟解《上、下經》、《系辭》、《說卦》,刪《序卦》、《雜卦》。

大旨主王弼虛無之說,一切歸之於心學,非惟廢卜筮之說,乃並宋儒言理而偶及數者亦以為執泥牽拘。

其訓「潛龍勿用」,以為心之寂然不動。

訓「大明終始」,以為心之靈明不昧。

而於《系辭》之末,以《易》主忘言為歸宿。

觀其以「冥冥」名書,則其說之遁於二氏,不問可知矣。

△《易經兒說》·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蘇撰。

《周易冥冥篇》,恍惚支離,頗涉異學。

及作是書,乃墨守朱子《本義》,尺寸不逾。

其首先曰《講》者,詮釋文句也。

次曰《意》者,推闡大旨也。

次曰《總論》,則一卦之綱領也。

又間出旁注,以一二語標題。

蓋專為科舉之學而設。

因在家塾,以此書為子侄講授,故稱「兒說」。

萬曆中嘗刊行,板後散佚。

康熙丁卯,其裔孫堯松等重刊之。

△《續韋齋易義虛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塗宗撰。

宗字鏡原,南昌人。

萬曆癸未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謚恭襄。

是編用註疏本,匯前儒之說以作解。

大旨依傍程朱《傳》、《義》,而亦時有所糾正。

如《坤》六五一爻,駁程子女媧、武後之說是也。

所說頗潔淨,而隨文生義,罕所發明。

其首列易圖,以《河圖》作《旋毛》,《洛書》作《拆甲》,蓋本吳澄之說,非所臆造。

然澄說實臆造也。

△《易會》·八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鄒德溥撰。

德溥字汝光,安福人。

萬曆癸未進士。

官至司經局洗馬。

《明史·儒林傳》附見其祖《守益傳》末。

是書用註疏本。

其說多主義理,亦兼言象,自《系辭》以下所解甚略。

《自序》謂就心所會者述之,故名《易會》。

然往往亦藉以寓意。

如解「亢龍有悔」曰:「亢而曰龍,則亢乎其所不得不亢也。

蓋人處時勢之極,固有必亢而後濟者。

惟聖人純乎天德,無一毫全軀保命之思,雖履盛滿,蒙譏謗,冒天下之不韙而弗之避也。

即勢且至於悔,亦為天下甘之矣。

若慮其有悔而先自處於不亢之地,則智士之所為耳,何龍德之雲乎?」

此明季清流之見,以愧選則可矣,實非《經》義也。

△《像鈔》·六卷(內府藏本)

明錢一本撰。

一本有《像象管見》,已著錄。

是書雖以「像」為名,實則衍陳摶之數學。

凡《卦圖》二卷,附錄《書札及雜吟》二卷,《上、下經解》二卷。

其卦圖以朱子《本義》所列九圖衍為三十二圖,圖各有說,縱橫比對,自謂言象而理在其中。

然孔子所謂「像者像也」,即指卦爻。

朱子所列九圖,後儒已不免異同。

一本藉以旁推,尤為支蔓。

雖《易》道廣大,隨拈一義皆有理可通,然究非聖人設教之本旨也。

△《四聖一心錄》·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錢一本撰。

是書於《像鈔》之外,又捨數而言理。

其言理,捨天而言人。

其言人,又捨事而言心,推闡之以至於性命。

體例近乎語錄。

其論亦多支離。

如謂許由讓王為能知《河》、《洛》之道,又謂《序卦傳》為格物之學,大抵皆無根之高論也。

△《易筌》·六卷、《附論》·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焦撰。

字弱侯,應天旗手衛籍,山東日照人。

萬曆己丑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尋遷東宮講讀官,謫福寧州州同。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書大旨,欲以二氏通於《易》,每雜引《列子》、《黃庭內景經》、《抱朴子》諸書以釋《經》。

史稱講學以羅汝芳為宗,而善耿定向、耿定理及李贄,時頗以禪學譏之,蓋不誣雲。

△《周易正解》·二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郝敬撰。

敬字仲輿,京山人。

萬曆己丑進士。

歷官縉、永嘉二縣知縣,擢禮科給事中,遷戶科,尋謫宜興縣丞,終於江陰縣知縣。

《明史·文苑傳》附見《李維楨傳》末。

所著有《九經解》,此即其一。

用王弼注本。

凡《上、下經》十七卷,其說較詳。

《系辭》以下僅三卷,則少略焉。

大旨以義理為主,而亦兼及於象。

其言理,多以《十翼》之說印正卦爻。

其言象,亦頗簡易。

然好恃其聰明,臆為創論。

如釋《蠱卦》為武王之事,而以先甲、後甲為取象甲子昧爽。

其他亦多實以文、武之事。

蓋本「作《易》者其有憂患」一語而演之,遂橫生穿鑿。

其所著經解,大抵均坐此弊也。

△《易領》·四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郝敬撰。

是書專釋卦序之義,《自序》謂冠以《序卦傳》,如衣之挈領,故以「領」名。

卷前標「《山草堂集》第二內編」。

蓋敬所著《九經解》皆編入文集,此其集中之第二種耳。

△《易學飲河》·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納陛撰。

納陛字以登,宜興人。

萬曆己丑進士。

官禮部主事。

事跡附見《明史·顧允成傳》。

納陛以爭並封去官,乃閉門注《易》。

其書惟解《上、下經》,每卦皆注互體而不甚發互體之義。

如解「亢龍有悔」,謂「處亢之時,不得不亢,不得不悔,何病乎亢龍」,則取鄒德溥之說。

解「龍戰於野」,謂「戰者,懼也,栗也。

非與陽爭戰,乃疑於陽而自為戰懼也」,則取唐鶴徵之說。

皆苟務趨新,乖違古義。

又刪除《上、下經》之名,以《鹹》、《恆》二卦移附《坎》、《離》二卦之末,尤竄亂舊次,割裂聖文。

至六十四卦惟《否》與《未濟》二卦置而不注。

蓋納陛丁明末造,以《否》為亂世,《未濟》為窮時,托不言以寓其慨也。

前有錢一本《序》,其詞頗譎,大抵不得志而著書之意。

則是書不必盡以《經》義核矣。

△《周易旁注會通》·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姚文蔚撰。

文蔚字養谷,錢塘人。

萬曆壬辰進士。

歷官南京太僕寺少卿。

初,休寧朱升作《周易旁注》,用王弼本。

後程應明更定,從朱子本。

文蔚以《經》、《傳》相離,不便誦習,且旁注細字難讀,於是改為此本。

於原文一無增損,但易旁注為直下,又仍取十二篇舊文列之於前。

以其可以通今,題曰《會通》。

蓋專為諧俗訓蒙而設也。

△《古易彙編》·十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李本固撰。

本固字維寧,臨清州人。

萬曆壬辰進士。

官至太僕寺少卿。

案《易》自費直以《十翼》解《經》而鄭康成以《彖傳》連《經》文,於是十二篇之序始紊,如今《乾卦》是也。

至王弼,又自《坤卦》以下每卦每爻取《傳》辭連綴《經》文之下,並取《文言》入《乾卦》、《坤卦》之中,即今註疏本是也。

後王洙、呂大防、周燔、吳仁傑輩,遞有考核,而晁說之、呂祖謙所定為善。

故朱子《本義》參用二家。

至吳澄,又謂《系辭》內「居室」七條、「助」一條、「何思」十一條,實《文言》之文,由王弼既取《乾》、《坤》《文言》入《乾卦》、《坤卦》,其無可附者,後人併入系辭內,而孔疏復曲為之說。

復古《易》者但取《乾》、《坤》《文言》別為一卷,而散入《系辭》者未之改也。

故其作《易纂言》,取此諸條入《文言》。

是書篇第悉依朱子本,而《文言》則用澄本,故曰「古易」。

然朱子本於古有據,吳澄說自昔未聞,以杜撰之說目為古本,於義殊為乖剌也。

其書分為三集,一曰《意辭》,二曰《象數》,三曰《變占》。

《意辭》之目凡八,曰《古易》,附見書前。

曰《辭會》,即《經》、《傳》十二卷。

自第十三卷以下另為一編,有胡國鑒《序》。

曰《明意》,曰《釋名》,曰《詳易》,曰《玩辭》,曰《誤異》,曰《易派》。

《象數》之目亦八,曰《圖書象》,曰《圖書數》,曰《總論》,曰《畫像》,曰《三易》,曰《廣象》,曰《觀象》,曰《衍數》。

《變占》之目凡十,曰《蓍變》,曰《之變》,曰《反對》,曰《變例》,曰《辨成》,曰《觀變》,曰《不卜》,曰《玩占》,曰《卜筮》,曰《斷法》。

△《玩易微言摘鈔》·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楊廷筠撰。

廷筠字仲堅,錢塘人。

萬曆壬辰進士。

是編采諸家說《易》之言,彙集成帙,故曰「摘鈔」。

首卷載《論易大旨》十餘條,亦皆徵引前人論說,未嘗自立一義。

蓋仿李鼎祚《集解》之例。

而鼎祚所採,多漢以來不傳之佚文,足資考證。

廷筠此書,特撮錄近代講義而已。

△《易引》·九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

時化字伯雨,歙縣人。

萬曆甲午舉人。

官至敘州府同知。

時化傳其高祖社昌之《易》學,著書六種,其子龐匯輯合刊。

此其第一種也。

共一百有一篇。

前後泛論《易》理,中則每卦為一篇,兼及《系辭》各章。

大旨以佛經解《易》,根本已謬,其是非不待辨也。

△《周易頌》·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

其《易》學之第二種也。

上卷九十頌,下卷亦九十頌。

前後泛言象數,中間每卦為一頌,亦有兩卦為一頌者。

其體格頗仿焦氏《易林》,要不脫佛家之宗旨。

△《學易述談》·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

其子龐筆而志之,故以《述談》為名。

其《易》學之第三種也。

分《密義述》二十則,《名象述》十二則,《卦爻述》四十則,《凡例述》十二則。

總以禪機為主,故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說也。

△《易指要繹》·三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初,時化高祖社昌嘗著《周易指要》五卷,至時化乃取而繹之。

每段之下,凡稱「繹曰」者,皆時化之言。

其《易》學之第四種也。

△《易疑》·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

其《易》學之第五種也。

首卷《密義疑》二十一則,二卷《名象疑》十二則,三卷《卦爻疑》三十六則,四卷《凡例疑》二十四則。

所分四類,與《易學述談》相同,皆別無精義。

△《易通》·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其《易》學之第六稱也。

多取《通書》、《正蒙》之言發明《易》理。

案《通書》一名《易通》,《正蒙》亦多詮解造化陰陽之妙,其理本自相貫。

然一經時化之發揮,則儒言悉淆於異學。

蓋其紕繆在宗旨之間,故不免貌同而心異也。

△《周易鐵笛子》·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耿橘撰。

橘字庭懷,獻縣人。

萬曆甲午舉人。

官至監察御史。

是書每卦畫六爻而系爻辭於畫下,又取反對之卦爻辭倒書之,自謂古《易》。

蓋據稅與權之本。

其於《十翼》則取《文言》「乾元者」以下六十六字,「坤至柔」以下三十四字,謂當入《彖》。

取《文言》「潛龍勿用下也」以下一百七字,謂當入《象》。

又分《系辭傳》為上、中、下三段,則皆無據之說也。

△《易經通論》·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撰。

學字能始,侯官人。

萬曆乙未進士。

官至四川按察使。

以著《野史紀略》削籍。

崇禎初,起廣西按察司副使,不就。

後為朱聿鍵禮部尚書。

聿鍵敗,學自殺。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書專釋各卦彖詞、六爻,融會一卦之意。

其釋「鳴鶴在陰」、「藉用白茅」諸句,頗有前人所未發之義。

惟於《河圖》、《洛書》推求不已,則以家在閩中,習聞漳浦之學也。

然漳浦之學本別傳於《易》外,學拾其緒論,愈衍愈支,既不及其術數之精,而又無當於《經》義,是進退無據矣。

朱彝尊距學最近,而《經義考》注曰「未見」,殆當時已不甚行歟?

△《周易可說》·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撰。

是書以象占為主,於前人中多採來知德《易》注,而深疑朱子《本義》。

如謂「凡辭皆象也,《本義》一辭而分為象、占,如『潛龍勿用』本一句,而以『潛龍』為象、『勿用』為占者非」,其說頗允。

又謂「陰變為陽,陽變為陰,只是剛柔相推,而變化在中,非真陰變為陽,陽變為陰。

譬如男子有時行陰柔的事,即可變作婦人否?婦人有時行剛方的事,即可變作男子否」云云,則殊膠固。

不知變論其德,不論其人也。

又謂」如《小畜》之下三爻,《本義》雲以君子欲上進見畜於小人,上三爻則雲以柔順之君子畜止剛暴之小人。

《》之二陰浸長,則陽矣。

爻之初六、六二則雲,君子之在後,與夫固守必者。

一卦之中乍賢乍佞,何可以訓」云云,不知《易》之理變動不拘,隨爻取象,不可以一格繩也。

亦自為一家之說而已矣。

△《易經澹窩因指》·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張汝霖撰。

汝霖字明若,山陰人。

萬曆乙未進士。

官至江西布政司參議。

其書隨文訓釋,蓋專為科舉制藝而作。

△《周易古文鈔》·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宗周撰。

宗周字起東,號念台,山陰人。

萬曆辛丑進士。

官至左都御史。

南都破後,絕粒而死。

事跡具《明史》本傳。

乾隆乙未賜謚忠介。

宗周與漳浦黃道周,明末俱以善《易》名。

道周長於數,宗周長於理。

其學多由心得,故不盡墨守傳義。

其刪《說卦》、《序卦》、《雜卦》三傳,雖本舊說,已失先儒謹嚴之義。

至於《經》文序次,每以意移置,較吳澄《纂言》更為無據,亦勇於竄亂聖《經》矣。

故其人可重,而其書終不可以訓焉。

△《周易宗義》·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程汝繼撰。

汝繼字志初,朱之蕃《序》又稱其字曰敬承,蓋有二字也。

婺源人。

萬曆辛丑進士。

官至袁州府知府。

是書前有《自述凡例》云:「以朱子《本義》為宗,故名曰宗義。」

然亦往往與朱子異。

朱之蕃《序》稱:「萬曆辛卯遇汝繼於天界禪林,方以《易》學應制舉。」

又稱:「比擢南曹,乃得乘其政暇,羅列諸家之說,不泥古,不執今,句櫛字比,必求其可安於吾心,以契諸人心之所共安,而後錄之。」

蓋其初本從舉業而入,後乃以意推求,稍參別見,非能元元本本究《易》學之根柢者,故終不出講章門徑雲。

△《周易象義》·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章潢撰。

潢字本清,南昌人。

萬曆乙巳以薦授順天府學訓導。

時年已七十九,不能赴官,詔用陳獻章例,官給月米。

後至八十二歲,終於家。

《明史·儒林傳》附載《鄧元錫傳》末。

是書主於言象,故引張行成說以駁晁公武主理之論。

大抵以《漢上易傳》為椎輪,雜引虞翻、荀爽九家《易》及李鼎祚、鄭汝諧、林栗、項安世、馮椅、徐大為、呂樸卿諸家,而參以己意。

其取象之例甚多,約其大旨,不出本體、互體、伏體三者。

雖多本古法,而推衍頗為繁碎,未能一一盡得經義也。

△《易經會通》·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邦柱、江冉同撰。

邦柱字砥之,萬曆丙午舉人。

冉字楚餘。

皆休寧人。

其所徵引至一百七十餘家,然大旨本為舉業而設。

故皆隨文衍義,罕所發明。

其所標舉,有《全彖合旨》、有《六爻合旨》,有《二卦合旨》,有《系辭合旨》,亦皆不出講章窠臼。

至於卷首列取象之義,分正體、互體、變體、復體、積體、移體、半體、似體、反體、伏體、對體諸例,自謂偶有巧合者,錄其一二,實則橫生枝節,隨意立名。

蓋冗瑣無當,徒生葛而已。

△《易芥》·八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陸振奇撰。

振奇字庸成,仁和人。

萬曆丙午舉人。

是書《經義考》作十卷,與此本不符。

然所引鄭之惠說稱陸庸成為諸生時著《易芥》八卷,與此本合,則十卷乃字之誤也。

書中不載經文。

其訓詁專主義理,每卦多論反對之意。

其論「用九」謂非六爻皆變,與《左傳》蔡墨所稱《乾》之《坤》者顯相乖剌,知其不以古義為宗矣。

△《易林疑說》(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楊瞿來撰。

瞿來字稚實,晉江人。

萬曆丁未進士。

官至江西提學副使。

先是,瞿來之父著《易經蒙筌》,未就而卒。

瞿來承其家學,考索諸家,有疑即為之說,故名曰「疑說」。

其論《九疇》子目吻合《河圖》,謂《洛書》可以敘疇,亦可以畫卦,以及橫圖、圓圖、逆數、順數、八卦序次、五行生剋,皆繳繞旁文,無關經義。

《明史·藝文志》作十卷。

今此本止三冊,不分卷數。

疑就其初成稿本傳寫者也。

△《易經勺解》·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林欲楫撰。

欲楫字平庵,晉江人。

萬曆丁未進士。

官至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事。

是書乃其子華昌所錄。

其說專主人事,以發明理義為主,不及象數。

欲楫與楊瞿來同裡同年,又同說《易》,而持論各局於一偏,豈相激而相反歟?然瞿來似探《易》之本原,實牽合於《易》之外;欲楫似得《易》之皮毛,猶尋求於《易》之中也。

△《松蔭堂學易》·六卷(內府藏本)

明賈必選撰。

必選字直生,上元人。

萬曆己酉舉人。

官戶部主事,以辯倪嘉慶冤謫外。

旋升南京工部郎中。

其解《易》以數為本,於《河圖》、《洛書》之異同,《先天》、《後天》之分別,《上經》、《下經》之反對,皆主發明邵子之說。

△《易略》·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陸夢龍撰。

夢龍字君啟,會稽人。

萬曆庚戌進士。

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

調陝西,進布政司參政,分守固原。

以奮擊土寇戰歿,贈太僕寺卿。

事跡附見《明史·張問達傳》。

是書隨筆標識,不載《經》文,頗融會宋儒之說,而參以史事。

大抵亦推尋文句之學。

惟不取《河圖》、《洛書》之說,則頗有卓見。

△《易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鄭圭撰。

圭字孔肩,錢塘人。

是書成於萬曆庚戌。

前二卷以六十四卦各為一論,後一卷則於《系辭》諸傳中標舉字義發明之。

如論《乾卦》「閒邪存誠」云:「心者,人中龍也。

其剛明不息,渾然乾也,著一物焉則不化,著一念焉則不神,所自邪也。

邪識愈多,邪行愈妙,而赤子之心愈失,人道息矣。」

又云:「天運不已,以其無著;天體無著,以其純《乾》。」

論《屯卦》云:「侯為國主,心為人主。

心有主,心境自開朗;世界有主,世界自開朗。」

論《蒙卦》云:「《屯》者混沌之世宜治也,《蒙》者混沌之心可教也。」

論《離卦》云:「《坎》陽內,心學也。

《離》陽外,治道也。」

論《系辭》「洗心藏密」云:「《易》有太極,聖有心極。」

其言皆近於二氏。

觀其論精變神一條,引楊簡「心之精神謂之聖」,則源出慈湖,概可見矣。

其他亦多涉明季時事。

如論《師卦》謂:「汲長孺與公孫弘其忠佞相去天淵,然汲恃忠,不能善道,故不相。

世路通塞,雖得之有命,亦求之有道。」

論《否》、《泰》二卦云:「非中行之臣不能包容小人,包容小人不得,如何消得小人。」

論《大過卦》謂:「過而不過者,郭林宗、陳仲弓。

以過濟過者,梁伯鸞、徐孺子。」

論《卦》云:「舜、禹與四凶雜處堯朝,曾不見一毫同異之跡,故所謂肥者,舜、禹是也。」

持論皆不純粹。

大抵有為言之,亦非《經》之本旨也。

△《重訂易學說海》·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郭宗磐撰。

宗磐號鵬海,晉江人。

是書成於萬曆辛亥。

用註疏本,順文推衍。

專主義理,不及象數。

大抵以《本義》為宗,而雜采諸家講義,貫以己說。

於《本義》亦時有辨證,然不多見也。

其曰《重訂》者,蓋此書先經付梓,後覺其未善,復自加釐正雲。

△《周易易簡編》(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陸起龍撰。

起龍字從,上海人。

萬曆壬子舉人。

官永寧縣知縣。

是書《自序》,謂采漢、唐、宋以來註疏暨家藏未刻本多至充棟,筆之成帙,猶病其賾而雜,遂歸根易簡,融會精理,匯而成編。

又謂其學淵源所出在屠隆與歸有光。

有光篤志宋儒,隆則希蹤兩晉,二家學問,分道揚鑣。

書中義理切實之處,當由宗法于歸;詞旨輕雋之處,當由漸染於屠矣。

△《易學殘本》·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卓爾康撰。

爾康字去病,仁和人。

萬曆壬子舉人。

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謫常州府檢校,後終於兩淮鹽運通判。

據《明史·藝文志》載,爾康《易學》五十卷。

此本僅存《圖》一卷,《圖說》六卷及《說卦傳》二卷,《序卦傳》二卷,《雜卦傳》一卷。

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數,蓋刊刻未竟之本也。

其大旨附會《河》、《洛》,推演奇偶,紛紜葛,展卷如歷家之數表。

所謂聖人因象示教之本旨,渺不知其所在。

以此為作《易》之奧,則老算博士人人皆妙契先天矣。

其首列為起數之根者,有《古河圖》、《古洛書》。

陳希夷《龍圖別傳》:《古河圖》、《今河圖》、《古洛書》、《今洛書》。

豈龍馬所負一圖,而有此四本。

神龜所呈一書,而有此兩本耶?抑後人以意造作也。

為書如是,其完也不足貴,其闕也亦不足惜矣。

△《易窺》(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程玉潤撰。

玉潤字鉉吉,常熟人。

萬曆癸丑進士。

據《經義考》所引倪長於語,知其嘗官部郎,始末則未能詳也。

然《經義考》但載程玉潤《周易演旨》六十五卷,而無《易窺》之名。

又此書僅有十冊,不分卷數,亦與六十五卷不合。

惟所解止《上、下經》,與程子《易傳》同。

其大意在申暢程《傳》,凡《傳》義與朱子《本義》異同者,多調停其說。

與倪長於所稱取正叔先生傳而增益之者,宗旨相符。

或原名《易窺》,後改《演旨》,此猶其初稿。

後以一卦為一卷,並《總論》為六十五卷。

此稿則尚未分卷歟?今未見《演旨》,其為一為二,莫之考矣。

△《易學管見》(無卷數,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洪啟初撰。

啟初字爾還,南安人。

萬曆癸丑進士。

官兵部主事。

是書用註疏本。

大抵訓詁之恆言。

至於《系辭》、《說卦》每章之首,皆標首句為章名,亦非古式也。

△《易學》·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吳極撰。

極字元無,漢陽人。

萬曆丙辰進士。

嘗官知縣,而其所官之地則不可考。

是編首有天啟丙寅《自序》,謂初好讀《易》,即尋究萬廷言《易原》一書,恍然有得。

迨三仕南中,官邸多暇,日以樂玩為業。

研證既久,番搜亦侈。

其不甚異意者,於程子《易傳》外,獨楊簡之《己易》、蘇軾之《易解》、焦之《易筌》、鄒德溥之《易會》,以故編中多采四家之書雲。

△《周易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士升撰。

士升字抑之,嘉善人。

萬曆丙辰進士第一。

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事跡附見《明史·錢龍錫》傳。

是書用註疏本,雜采前人之說,斷以己意。

許譽卿《序》云:「邵子揆諸氣,程子揆諸理,朱子揆諸象。」

此書自《屯》以下,於每卦前設互卦,後設對卦,舉氣與理、象而兼融之,此《揆》之所以名也。

在明人《易》解中持擇尚為詳審。

特溺於《河》、《洛》反對之說,體例糾紛,未能盡除錮習耳。

△《周易時論合編》·二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方孔撰。

孔字潛夫,號仁植,桐城人。

萬曆丙辰進士。

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為楊嗣昌劾罷逮治,謫戍,久之釋歸。

崇禎末起故官,屯田山東、河北,兼理軍務。

事跡附見《明史·鄭崇儉傳》。

是書即其罷官後所著。

凡《圖像幾表》八卷、《上、下經》、《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十五卷。

其立說以時為主,故名《時論》。

蓋孔初筮仕,即攖禍。

及膺封疆之任,值時事孔棘,又遭。

有所憂患而發於言,類多證據史事,感慨激烈。

其講象數,窮極幽渺,與當時黃道周、董說諸家相近。

孔自著《凡例》,稱少侍先廷尉,教以三陳九卦。

案孔父大鎮,字君靜,萬曆己丑進士,官大理寺少卿,著有《易意》四卷,載朱彝尊《經義考》。

則《易》固其家學也。

是編刊於順治庚子,前有李世洽《序》。

《經義考》作十五卷,或朱彝尊所見之本無《圖像幾表》歟?

△《易就》·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世淳撰。

世淳字中明,嘉興人。

萬曆戊午舉人。

官至隨州知州。

張獻忠之亂,城破巷戰死。

贈太僕寺卿。

事跡具《明史·忠義傳》。

是書前有張溥《序》,比之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而《序》多微辭,頗寓不滿之意。

光時亨《序》則稱《易》當從自己性徹入,不可依傍先儒。

蓋世淳命意如此。

故其書似儒家之語錄,又似禪家之機鋒,非說經之正軌也。

△《伏羲圖贊》·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第撰。

第字季立,連江人。

以諸生從軍,官至薊鎮游擊。

是書上卷,於奇偶之數,皆以黑白為陰陽,兩儀、四象、八卦,皆規方而為圓,於先儒所傳卦畫方位、先後天方圓諸圖,一一辨其所失。

下卷為《圖贊》二十一,末附《圖向》一篇。

大抵皆臆造之說,不足為據。

惟《雜卦傳古音考》一篇,用其所長,轉勝於全書。

如《傳》文「《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第謂居古讀倨,引《詩·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漢韋玄成《戒子孫》詩「昔我之墜,畏不此居。

今我度茲,慼慼其懼」為證。

考《周禮·春官》:「凡以神仕者掌三辰法,以猶鬼神示之居。」

鄭註:「居謂坐也」。

故《春官釋文》:「居,紀慮反。」

則與踞通。

《前漢·趙禹傳》「為人廉倨」,亦通作居。

《郅都傳》「丞相條侯至貴居」,則居與倨通。

與第說皆足以相合。

知其考辨之確,而惜非大旨之所存。

如移以附所作《古音考》,則庶幾矣。

△《風姬易溯》·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王宣撰。

宣字紀卿,一字虛舟,金溪人。

其書止《上、下經》卦爻辭。

前有《自序》曰「風,伏羲姓。

溯風者,溯卦。

姬,文周姓。

溯姬者,溯彖。

爻獨不溯孔者,余觀象家,非舉業家也。」

如其所言,則孔子《十翼》,竟為舉業而作,其妄謬殆不足道。

此因四聖人各自有《易》之說,而報讎流為行劫者也。

所言多主於象,亦破碎支離,不盡合於《經》義。

△《周易古本》·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華兆登編。

兆登,無錫人。

是書成於萬曆中。

分《文王卦辭》上、下,《周公爻辭》上、下,為四篇。

以孔子《象傳》、《彖傳》、《爻傳》、《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為八篇,以合十二篇之數。

其所謂《象傳》即今《大象》、《爻傳》即今《小象》也。

附《古本辨》一篇、《記疑》六條,皆自述更定編次之意。

按《周易》十二篇見於《漢書·藝文志》,其十二篇之次第不可知。

顏師古注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十翼》謂《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自宋以來,復古《易》者甚多,皆各有更定,彼此互異,然未有以卦辭、爻辭分篇者。

兆登據馬融、陸績之說以為爻辭周公作,故應與文王異卷。

究為單辭孤證,《經》、《傳》別無明文。

且孔子明言二篇之策,今以《上、下經》為四篇,亦無證據。

至六爻有爻畫,見於吳仁傑之《費氏古易》,朱子已譏其重複。

今用爻畫而刪初九、初六之文,則孔子《傳》內稱九六者何所自,豈孔子所見尚非古本乎?名為復古,實則臆說而已矣。

△《易經增注》·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張鏡心撰。

鏡心字用晦,磁州人。

天啟壬戌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是編用註疏之本,隨文闡發,多釋義理。

無弔詭之詞,亦無深微之論,說《易》家之墨守宋儒者也。

△《系辭十篇書》·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仁錫撰。

仁錫字明卿,長洲人。

天啟壬戌進士第三。

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此編以「十篇」為名。

今核其數,曰《翼易書》,曰《太極書》,曰《河洛書》,曰《羲易書》,曰《文易書》,曰《文序書》,曰《孔易書》,曰《蓍占書》,曰《卦爻書》,僅有九名。

其首冠以《系辭說》,不入目錄。

《文易書》下附以《羲文合論》,而《翼易書》分上下,不知以何一篇足為十也。

其書立名詭異,至其所說則不過掇拾舊文,編綴成帙而已。

△《易經頌》·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陳仁錫撰。

是書多剖析字句,以發揮意義,亦間與《本義》異同。

大抵據文臆斷之處多,而研究古訓之處少。

蓋仁錫文士,於經學本非專門也。

△《易思圖解》(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日曦撰。

日曦字仲升,彭澤人。

天啟壬戌進士。

是書以邵子《大橫》、《大圓》二圖為先天,《橫排》、《圓排》為大成,其《小橫》為太極,《陰陽卦序小圓》為先天小成,《文王卦位》為後天小成,《漢儒卦氣圖》加以《四正之卦》為後天大成,《雜卦》之次則為孔子《序卦》與文王《序卦》一例。

後附以《河圖》、《洛書》及周子《太極圖》、邵子《皇極經世》《陰陽剛柔四象圖》與一元消長數,各為之說。

大抵出於臆撰。

其《序卦》、《雜卦》二圖,非方非圓,尤不知其何所受也。

△《易傭》·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文安之撰。

安之字鐵庵,夷陵人。

天啟壬戌進士。

官至國子監祭酒。

朱由榔僭號粵西,以為大學士。

告歸,尋卒。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乃其官南京司業時所刊行。

首列諸儒著述,次以伏羲卦位明《易》之數,以文王卦位明《易》之氣。

又以先後天之圖一上一下反覆合之,以明對待流行之體。

大概本來知德之說。

然其詮釋《經》文,又多主義理,不本諸圖以立論,往往求高而涉於玄虛,求深而病於穿鑿,不能盡歸醇正也。

△《易史象解》·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林允昌撰。

允昌字為磐,號素庵,晉江人。

天啟壬戌進士。

官至吏部郎中。

案朱彝尊《經義考》載允昌《周易耨義》六卷,稱莆田有「金石社」,允昌集子弟月三會,自崇禎庚辰四月至十一月,凡二十二會。

門人張拱辰、何承都等輯而成編。

因允昌以「請學為圃」名齋,故曰《耨義》。

此書書名、卷數皆不符,當各自一書,彝尊失載也。

其說取《易》象大義各摭史事以配之,每一卦為一解。

《自序》為本程《傳》、朱《義》、誠齋、紫溪諸說,而參以己見。

然牽合附會處頗多,所謂必求其人以實之,則鑿矣。

△《周易纂》·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之俊撰。

之俊字滄起,汾陽人。

天啟壬戌進士。

官至翰林院侍講。

是編用註疏本,匯先儒舊說,融以己意。

兼主義理、象數,亦採來注錯綜之例。

詞旨頗為淺顯,而隨文敷衍者多。

△《易學統此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維明撰。

其子越續成之。

維明字克晟,江寧人。

前有天啟四年維明《自序》。

其書多取宋元以來諸說,不甚考究古義。

每節之下皆敷衍語氣,如坊刻講章之式。

越所補入各條及引述其父之言,皆別為標識,亦無奧旨。

△《易經小傳》·二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鄭友元撰。

卷前有《自序》,自稱其號曰澹山,不著歲月。

《明史·畢自嚴傳》稱:「時有詔縣令行取者,先核其錢。

華亭知縣鄭友元已入為御史,先任青浦,逋金花銀二千九百。

帝以詰戶部尚書畢自嚴,自嚴飾詞辨,遂下自嚴獄,遣使逮友元。」

又《湖廣通志》:「鄭友元字元章,京山人,天啟乙丑進士,官御史。」

當即其人也。

其書於《乾卦》經文卦辭下即接《彖傳》,而分《文言》之釋《彖》者附之,次《大象》,次爻辭,下接《小象》而分《文言》之釋爻辭者附之,未免汨亂古經。

其以爻辭為文王作,亦與先儒之論不合也。

△《周易爻物當名》·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黎遂球撰。

遂球字美周,番禺人。

天啟丁卯舉人。

從朱由榔起兵。

後守贛州,城破巷戰死。

其書惟載三百八十四爻,以互變推求其象,然互體、變卦雖古法,而遂球所推則自出新意。

往往支離蔓衍,附會成文,不必盡當名辨物之本旨也。

△《廣易筌》·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瑞鍾撰。

瑞鍾字德培,平湖人。

《自序》言先嘗為《易意筌》,十九年後復為《廣易筌》。

而書中又有稱家先生《古筌》者,則述其父之說。

其間《經》文次序用註疏本,惟《乾卦》分節解之,自《坤》以下,每卦為一說,《系辭》以後,每章為一說。

多主人事,不取象數之學。

凡《上經》、《下經》、《系辭傳》上下各為一卷,而《說卦》、《雜卦》乃附諸《下系》之後。

朱彝尊《經義考》作《易廣筌》二卷,與此不合,殆僅見《上、下經》耶?自宋李光、楊萬里以來,多以史事證《易》義,瑞鍾是書,蓋亦是意。

然逐卦逐爻務求比例,牽強既所不免,且於當代時事概行闌入,尤為駁雜。

造語遣詞,亦多涉明季纖佻之習。

蓋沿李氏、楊氏之餘波而失之氾濫者也。

△《周易獨坐談》·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洪化昭撰。

化昭自號日北居士,新都人。

《經義考》列之馬元調前,則啟、禎間人也。

是書《明史·藝文志》著錄,然無卷數。

今本五卷,不知何人所分。

其說以《說卦》、《序卦》、《雜卦》三傳皆為漢儒所增入,故置而不言,惟說《上、下經》、《系辭》。

然雜引古事,語皆粗鄙。

如周公作歌招夷齊、夷齊答歌之類,雜以俳諧,殊乖說經之體。

至謂文王八卦退《乾》於西北者,乃因岐在西北,意在以天自處,尤穿鑿矣。

其自述乃曰:「日北居士談《易》,每一卦六爻,合成一片,不知者以為迂,而非迂也。

發揮文王、周公心事,不知者以為鑿,而非鑿也。

謂之『獨坐談』,聊以自娛,而不可以語人也。」

何其果於自信歟!

△《雪園易義》·四卷、《圖說》·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奇玉撰。

奇玉字元美,嘉善人。

崇禎戊辰進士。

官至汝寧府知府。

是編惟解六十四卦,議論縱橫,而詞勝於理。

前列《增補四易圖說》、《參訂圖說》、《進退變化圖》、《對待流行圖》、《生生豎圖》、《卦變圖》、《納甲圖說》,皆推衍先天之學。

其因林傅氏之說,以先天為《歸藏》,後天為《連山》,又出邵氏本論之外矣。

△《易疏》·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黃端伯撰。

端伯字元公,江西新城人。

崇禎戊辰進士。

除寧波府推官。

福王時官禮部儀制司郎中。

南京破,死難。

事跡附見《明史·高倬傳》。

乾隆乙未,賜謚忠節。

其書專主京房《易傳》,卷首所列諸圖,皆以發明京氏卦變之義。

旁及《陰符》、《乾鑿度》、《握奇》、《遁甲》等書,其說頗近荒渺。

又《先天圖》《震》《巽》互易,《後天圖》《乾》《艮》互易,亦從來所未有也。

△《苑洛易學疏》·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週一敬撰。

一敬,衢州人。

崇禎戊辰進士。

官至監察御史。

初,韓邦奇作《啟蒙意見》五卷,推闡《河》、《洛》之義與卜筮之法,一敬因而疏之,自萬曆甲寅至崇禎壬午,凡二十九年乃成。

於原書次序稍為易置,亦頗有刪削。

《自序》謂:「韓子以開明初學為心,故疏從其詳。

此書以溯源明理,竊附前人,故多遺末而尋本雲。」

△《易鼎三然》(無卷數,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朱天麟撰。

天麟字震青,吳江人,寄籍昆山。

崇禎戊辰進士。

由兵部主事改授編修。

後桂王由榔僭號,以天麟為大學士,卒於廣西。

是書成於崇禎庚午,以讀《易》譬之食味,溯《周易》之旨者曰「庖然」,發《歸藏》之義者曰「漱然」,闡《連山》首《艮》之蘊者曰「必然」,已為怪異。

其子目有《混沌譜》、《中化逵》、《氣穴》、《孫孫》等三十六名,無一非弔詭之辭,於《經》義絲毫無當也。

△《周易廣義》·四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鄭敷教撰。

敷教字汝敬,吳縣人。

崇禎庚午舉人。

是編用註疏本,以程《傳》、朱《義》為主,而推廣其說,故名《廣義》。

凡諸儒之說與《傳》、《義》合者取之,稍有不合者則去之。

朱彝尊《經義考》載敷教《易經圖考》十二卷,而不載是書,殆偶未見歟?

△《尺木堂學易志》·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馬權奇撰。

權奇字巽倩,會稽人。

崇禎辛未進士。

官兵部主事。

王台《序》稱權奇才高召忌,甫閱仕版,在系者數月,縶維邸捨者三年。

後事白歸里,因成是編。

其說皆詮釋大旨,不規規於訓詁,間引《莊子》、《文中子》諸說,旁及經史、禪乘以證之。

蓋憂患之餘借抒憤懣,固不以說經論矣。

△《十願齋易說》·一卷、《霞舟易箋》·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吳鍾巒撰。

鍾巒字巒稚,武進人。

崇禎甲戌進士。

官桂林府推官。

魯王監國,以為禮部尚書。

後自焚死。

乾隆乙未賜謚忠烈。

是編每卦摘箋數語,止有《上經》三十卦,而無《下經》,似非足本。

朱彝尊《經義考》惟載鍾巒《周易卦說》,不著卷數,注曰「未見」,而無此書名。

《江南通志·儒林傳》所載亦同。

殆輾轉傳聞,相沿而誤歟?此本前有小引,題曰《霞舟易箋》,又題曰《十願齋全集》。

以《易說》為卷一,《易箋》為卷二,蓋編入文集之中,如李石《方舟集》例,今僅存此兩卷耳。

△《易經說意》·七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陳際泰撰。

際泰字大士,臨川人。

崇禎甲戌進士。

官行人司行人。

《明史·文苑傳》附見《艾南英傳》中。

際泰本以時文名,故其說《經》亦即用時文之法,中間或有竟作兩比者。

自有訓詁以來,一二千年無此體例也。

△《周易翼簡捷解》·十六卷、附《群經輔易說》·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陳際泰撰。

是編謂《河圖》、《洛書》體用相為附麗,表裡經緯,悉師羲《易》。

首卷載古今諸圖,中十六卷為《捷解》,末卷又為《圖說》二十四條,《拾遺》九條,散漫支離,未得要領。

附載《群經輔易說》一卷,僅十四頁。

大旨謂《大學》、《中庸》諸書皆所以明《易》,而西方之教獨與之背。

蓋明末心學橫流,大抵以狂禪解《易》,故為此論以救之。

所見特為篤實。

其八比高出一時,亦由其根柢之正也。

△《易辰》·九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賀登選撰。

登選號澹餘,鄱陽人。

崇禎甲戌進士。

官至監察御史。

是書以三百八十四爻取象之義,雜引史事以證《經》。

蓋仿《誠齋易傳》之例,而深切則不及之。

其以《乾》初爻為像人心,《乾》四爻為象太子之類,亦頗穿鑿。

《自序》謂《易》無象而三百八十四爻其象,辰無象而三百六十五度其象,故以「辰」名其書焉。

△《易序圖說》·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秦鏞撰。

鏞字大音,無錫人。

崇禎丁丑進士。

官清江縣知縣。

是書以《序卦》言義理而不及象數,因合先後天而求之。

《上經》分五節,像陽。

《下經》分四節,像陰。

每節中又一一分析而引《雜卦》及《彖》、《象》、爻辭以為之解。

案《序卦》、《雜卦》,先儒多疑非孔子之書,故言《易》諸家往往粗陳梗概。

至元蕭漢中《讀易考原》,述分卦、序卦之義,始詳為發明。

是書較漢中所言推闡加密,而穿鑿附會亦以過密而生。

蓋此類皆《易》之末義,必求其說,亦皆有理之可通。

然謂四聖本旨在是,則殊不然也。

△《讀易略記》(無卷數,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朱朝瑛撰。

朝瑛字美之,號康流,又號,海寧人。

崇禎庚辰進士,官旌德縣知縣。

其《易》學出於黃道周,此書亦間引道周之語,然持論與道周又異。

其言象數,不主邵子之說,又別為《先天》、《後天》之圖,取一索、再索之序為《先天》,取對卦、化氣為《後天》,殊為創見。

抄本不分卷數。

朱彝尊《經義考》作一卷,然細字至二百五十一頁,必非一卷。

疑彝尊所見或不完之本耶?

△《讀易隅通》·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來集之撰。

集之字元成,蕭山人。

崇禎庚辰進士。

官安慶府推官。

是書多觸類旁推以求其融貫。

《自序》言一隅之通,故謂「隅通」。

其論四時五行,多本之《皇極經世》書。

又謂後天卦圖為周家全像,龍亢上應天星,皆不免於穿鑿。

△《卦義一得》(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來集之撰。

是編於每卦約舉大義,所發明不過數語,故名「一得」。

其中頗有精澈之語,然支離處亦復不少。

如釋《訟》謂:「天開於子,水歸於壑,見其始而不見其終,此天水《訟》之可以謀始而不可以成終也。」

釋《師》謂:「五行之用莫大於水,土有眾多之義,而五行之用土又克水,有勝負之義。

且土在上者為高,水在下者為深,即兵法之右背山林,前阻水澤也。」

亦未免失之纖巧矣。

△《易圖親見》·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來集之撰。

此書取《序卦》、《雜卦》以及三陳、九德、先天、後天之義為圖四十有五,而各為之說。

用力雖勤,然究不免於牽強湊合。

至《上系》所引《中孚》等七爻亦為之圖,而《下系》所引十一爻即不能為說,亦可見其出於臆度,而非本自然矣。

△《讀易緒言》·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撰。

字仲芳,嘉善人。

崇禎壬午舉人。

文淵閣大學士士升子也。

士升嘗作《易揆》,作是編,復推衍其未盡之意,故曰《緒言》。

首以八宮各統八卦,為說八篇。

次於六十四卦,卦為一說。

次為《系傳箋略》,附以《圖書說》、《先後天說》、《上下篇說》、《觀象說》、《觀變說》、《錯綜互代說》,《反對說》、《大小彖象爻辭說》、《六爻主輔說》、《順逆說》。

大旨兼取象數,以推求《易》理。

其間牽強附會,多不能免。

又如以「師出以律」為律呂之律,「包羞」為小人羞惡之良心,「觀我生」為長養之生,亦未免好求新異。

至於君子小人、陰陽消長之際,多有感於明末門戶分爭之禍,藉以發洩其不平,亦不必與《經》義盡相比附也。

△《易憲》·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沈泓撰。

泓字臨秋,華亭人。

崇禎癸未進士。

官刑部主事。

是編隨文詮義,不載《本義》原文,而全書宗旨一一與《本義》合。

在舉業家則可謂之簡而有要矣。

△《說易》·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喬中和撰。

中和字還一,內邱人。

崇禎中由拔貢生官至太原府通判。

是書前列《圖說》,次《卦象》,次《彖傳》,次《爻象》,次《文言》,次《系辭》,次《說卦》,次《序卦》,次《雜卦》,次《附錄》。

其分卷前後與古今本皆不合,頗近臆斷。

第二卷先列卦象,以孔子之《易》移於文、周之前,尤乖次序。

案朱彝尊《經義考》載中和《易林補》四卷,又名《大易通變》。

今此書名《說易》,版心又標《躋新堂集》,疑即從文集中析出單行。

而其卷數不止四卷,則《易林補》又當在此書之外也。

△《桂林點易丹》·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顧懋樊撰。

懋樊字霖調,仁和人。

其自題「桂林」者,乃舉所居之地而言也。

崇禎中副榜貢生,其科分則未詳。

是書前有其父《七寶山解易影》數則並《諸儒姓氏考》一卷。

所臚列自周至明幾數百家,而頗多前後失次。

蓋以摭錄示富,未必悉睹原書。

其所訓解,大都順文敷衍,不出講章門徑。

《經義考》引張章之說,斥其以聖經比之道家爐火,亦特據其書名而言,實則無一字涉丹經也。

△《周易說統》·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振淵撰。

振淵字彥陵,仁和人。

是編大旨宗程朱《傳》、《義》,凡諸儒說理可互證者,亦旁采並存,標為四例。

其與《本義》相左而理有闡發者,曰附異;其互有異同與《傳》、《義》相發明者,曰附參;其出自獨見者,曰附別;其可以觸類旁通者,曰附餘。

凡所援引,各標姓氏,間或附以己意,則以「彥陵氏」別之。

△《周易去疑》·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舒宏諤撰。

宏諤字士一,旌德人,老於授徒。

故鈔撮講章,纂而成帙,以便課誦。

其舉例有五:曰演脈,曰闡旨,曰互參,曰摹象,曰注字。

初梓於池氏。

後版毀於火,蔣時機又重刊之,而改其體例,卷首又題「蔣先庚增補」。

標目雜糅,不可究詰。

大抵書賈射利之本也。

△《四易通義》·六卷(內府藏本)

明程觀生撰。

觀生字仲孚,歙縣人。

流寓嘉興。

崇禎中知天下將亂,即棄去諸生,以相地之術自給。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載其事跡頗詳。

然《經義考》惟載其《易內三圖注》三卷,注曰「已佚」,而不及此書。

蓋遺書散失,此編幸而僅存,久乃復出,彝尊未及見也。

其意以說《易》者多以我解《易》,而不能以《易》解《易》,故其義轉為傳疏所淆,因作是編。

首列《橫圖、方圖、圓圖合參要旨》,次《卦象爻定辭微旨》,而於每卦每爻下各系錯綜互變所在以貫通之。

其大旨主於明人事。

《自序》謂時當大亂,非藉四聖之力不足以救。

故每發一義以舉今之非,而折衷於《易》理之是,類多隱切明季時勢立言。

至釋《晉》之上九,乃極稱封建為良法,且言天地一日不改,此法終不可易,則立論未免迂僻矣。

△《易發》·八卷(編修王汝嘉家藏本)

明董說撰。

說字雨若,湖州人。

黃道周之弟子也。

後為沙門,名南潛。

其論《易》專主數學,兼取焦、京、陳、劭之法,參互為一,而推闡以己意。

其根柢則黃氏《三易洞璣》也。

其研索具有苦心,而究不免失之雜。

如《飛龍訓》一篇,歷引堯、禹、周、孔,謂皆以飛龍治萬世,而復舉《圓覺》、《道德》二經以為釋迦、老子亦然,未免援儒入墨。

又《黃麗河洛徵》,謂黃麗一聲,即《河》《洛》之全機大用。

《杏葉飛龍表》,謂黃鐘之律為杏葉之正位。

其說皆近於怪誕。

極其博辨之才,漾自喜則可矣,謂《易》之精奧在是,則殊不然也。

△《周易時義注》(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章佐聖撰。

佐聖字右臣,歙縣人。

其書依經訓解,而以《卦圖》一卷附於後。

大旨主於言理,而徵引蕪雜,頗乏持擇。

書成於崇禎甲申正月。

前有《自序》,謂以明經獲雋,而烽火交訌,行路艱阻,因坐臥小樓,自為箋注,大都自憂患中來。

蓋有托而為之,故其言頗譏切時事雲。

△《易參》·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彭曾撰。

彭曾號覺龕,錢塘人。

是書用註疏本而不載《經》文,但標每節之目。

首為《圖說》,其方圓黑白雖皆《易》外之枝節,而自宋以來猶有所受。

又旁及曆法、推步、奇門、九宮、干支、納音,雖不得漢儒之本法,而其說猶有所傳。

又廣而推及五嶽地形、《禹貢》水道、堪輿、律呂、井田、兵法、道家、佛家、選擇、六壬,殊氾濫龐雜,無所紀極。

然則五藏六府亦配陰陽,將曰《易》為醫作乎?方圓棋亦合奇偶,將曰《易》為奕作乎?至所詮釋則與圖渺不相關,仍不過摘句尋章,循文推演,間或自出新意,又往往乖舛。

如謂《乾》為四月之卦,猶未分龍,雨未時行,故曰「潛龍」。

《坤》之「履霜堅冰」乃指忠臣孝子而言,其初發一念為「履霜」,歷久不變為「堅冰」。

自有《易》以來無此說也。

△《易旨一覽》·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蔣時雍撰。

時雍字繩武,江都人。

其書訓詁字句,乃村塾課蒙之本。

△《周易辨正》·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喻國人撰。

國人字春山,郴州人。

其書大旨謂先儒多是非倒置,以十為《圖》,九為《書》,因作《辨》十九章,以九為《圖》配天,以十為《書》配地。

且及《河圖》主生、《洛書》主克之理。

蓋仍祖劉牧之舊說。

第十七《辨》言古人左圖右書。

左陽也,故左字五畫;右陰也,故右字六畫:殊為悠謬。

書中率皆類此。

其《凡例》乃云:「秦漢諸儒昧其則者千餘年,宋元諸儒枉其則者五百年,國人辨正,四聖知必冥慰。」

何其誕也!

△《河洛定議贊》·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喻國人撰。

其說以伏羲則《河圖》畫《乾》、《坎》、《艮》、《震》四卦,則《洛書》畫《巽》、《離》、《坤》、《兌》四卦。

由《河圖》四卦得《訟》、《》十六陽卦,由《洛書》四卦得《家人》、《中孚》十六陰卦。

合《河》、《洛》迭為上下而得《否》、《後》、《履》、《泰》三十二陰陽配合之卦。

且以揲蓍之數不惟康節茫然,即一行亦屬妄附。

自以《河》、《洛》之議,至此書而始定。

書成,且祭河洛之神及天地四聖,為文以告。

其誕至此,又何異於中風狂走者乎?

△《全易十有八變成卦定議》·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喻國人撰。

大旨謂數九則滿,滿則損。

數六則謙,謙則益。

故大《易》總不外《乾》九損三,變為《坤》六。

《坤》六益三、變為《乾》九。

或《乾》九、《坤》六交相損益,十有八變以成卦而已。

△《周易對卦數變合參》·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喻國人撰。

謂朱子不知《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及《訟》九二「三百戶」之數,國人乃於反對兩卦得之。

合《屯》、《蒙》二卦,以《屯》下《蒙》上,謂《屯》二爻為一年。

逆數之至《蒙》五爻,歷十爻為十年。

合《需》、《訟》二卦,以《需》下《訟》上,謂《訟》二畫九,即九十戶。

《訟》初畫六,即六十戶。

《需》上畫六,即六十戶。

五畫九,即九十戶。

合之得三百戶。

以為此意數千年不明。

真穿鑿附會之說也。

△《河洛真傳》·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喻國人撰。

其說謂天地十二會真數不出五十五,惜陳、邵俱未發明。

因演《天地五十五數圖》,卷末復附以《河洛真傳說》數頁。

辨「蓍短龜長」之說,謂《記》云「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原龜筮並重。

朱子妄更祝詞,故重視泰筮。

然所引證據,仍不過《廣輿記》、《本草圖經》諸書而已。

△《周易生生真傳》·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喻國人撰。

謂先儒解《易》為變易,為交易,總不如《系辭》「生生之謂易」五字最確。

又謂伏羲則《河》九,《洛》六,始畫八卦,以木德王也。

木主仁,仁為生生真種子。

每卦六爻,推演五行相生之數以配合之。

△《三易大傳》·七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李陳玉撰。

書分二冊。

一曰《先天古易》,以解圖書。

又每篇系以贊語。

其最異者,以《無極》、《太極》、《無極而太極》分為三圖,而先天八卦配以英輔九星之名,後天八卦配以疏附先後之名。

支離破碎,全無理據。

一曰《後天周易》,以解《經》、《傳》。

雖言象數,而皆出臆說。

附以《易導》、《易鈐》、《易眼》諸書。

其《易鈴》有云:「若欲《易》學了徹,直須將一切訓詁辭章盡情戔卻,即孔文之語亦不過《易》像一端之論,方有入處。」

可謂敢為大言。

蓋言圖書者病於支離破碎,談心性者病於杳冥恍惚。

陳玉兼二家之說,而各得二家之極弊,真所謂誤用其心者也。

△《易經補義》·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芬撰。

芬字舒林,歙縣人。

其書全列《本義》於前,而以己所發明附贅於末,皆標「補」字以別之。

所得頗為膚淺。

其《凡例》雲述其王父有度所撰《易旨正宗》及其父希萊《易經要旨》而為之。

今二書皆未見,然觀芬之書,其大略可睹矣。

△《讀易鏡》·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沈爾嘉撰。

爾嘉字公亨,常熟人。

是書悉依今本次序,每一卦一節,列《經》文於前,列講義於後,而講義高《經》文一格,全為繕寫時文之式。

其說皆循文敷衍,別無發揮。

《經》文旁加圈點,講義上綴評語,亦全以時文法行之,即其書可知矣。

△《易學古經正義》·十二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鄒元芝撰。

元芝字立人,竟陵人。

自費直合《十翼》於《上、下經》,唐用王弼《易》注作《正義》,《易》遂用王弼之本。

宋晁說之、呂祖謙諸家始倡為復古之說,互有考訂,而亦互有異同。

至朱子之《本義》,始定從呂本分為《經》二篇,《傳》十篇,至今與王本並行。

元芝是書,欲駕出朱子之上,謂孔子《十翼》與《經》並尊,不得抑之稱《傳》,遂臆為分別。

如《乾卦》以「乾元亨利貞」五字為本經之《彖》,割「天行健」三字為本經之《象》,而綴以六爻。

他皆仿此。

其《十翼》則仿製藝之體,《經》文反低二格、而《彖辭》、《小象》之辭各冠以「《彖》曰」、「《象》曰」字,跳行頂格書之。

其《大象》「天行健」、「地勢坤」諸句,因刪之不能成文,遂既以為本經之文,又復見於《象辭》之內。

一文兩屬,莫定所歸。

皆有意立異,而詭稱復古,不知所據何古本也。

其說經大旨,則以羲、文之《易》為卜筮之書,孔子之《易》為盡性至命之書,故所注皆捨象數而言義理。

蓋借尊孔子之名以劫伏眾論,實則茫無確證,徒見其割裂聖經而已。

△《射易淡詠》·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端惟題「西農」二字。

前有陳愫《索射易書》一篇,稱其字曰「孝若」。

考愫至國朝尚存,嘗與邱象隨等共注李賀《昌谷集》。

又書中稱張九山青衣得《射易》半部於虎邱僧捨,乃錄寄尹子求者。

考明尹伸字子求,宜賓人。

萬曆戊戌進士,官至湖廣佈政使。

崇禎甲申,張獻忠部賊陷敘州,伸殉節死。

此書既雲寄伸,則是時伸尚無恙,當為明末人作矣。

其說《易》但解六十四卦,每卦但標《象》、《彖》及第幾爻字,不列《經》文。

大抵皆借經發議,其言辨博自喜,而詞勝於理。

又喜作似了非了語,類禪宗之機鋒,殊乏先儒明白淳實之意。

每卦之末,各系以五言古詩一首,以發明一卦之大義,蓋即所謂「淡詠」者。

自古以來,亦無此說經之體例也。

△《大易衍說》(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時代,蓋明人舊錄藏本也。

其書乃鄉塾講義,隨文敷衍,不能發明大旨,亦姑存之可耳。

△《原易》·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上卷《原太極圖書》凡十一條,下卷《原六十四卦》。

皆剿襲舊文,別無辨獲,不足以言著書也。

△《易傳義》·十二卷(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取程子《易傳》、朱子《易本義》合為一書,冠以《圖說》、《綱領》各一篇。

皆從《易經大全》中錄出,故改朱本之次第以從程本,版式字畫頗為工楷。

曹寅《楝亭書目》亦載有此書一函。

蓋明代經廠本也。

△《易象與知編》·一卷、《圖書合解》·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題曰「天山道人撰」。

不著名氏,不知何許人也。

其書惟論《河圖》、《洛書》、八卦方位及對待流行之義、五行生成之理,皆於諸家《易》解之中鈔合成帙。

蓋欲講陳、邵之學而僅掇拾其糟粕者。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