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西征記》·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宋盧襄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

△《西征記》·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盧襄撰。

襄字贊元。

觀其《自序》,蓋衢州人。

此書載於《錦繡萬花谷前集》之末,不知何人抄出別行。

乃襄赴京春試時紀行之作。

末題「庚辰仲春元日」。

案北宋凡三庚辰。

吳自牧所作《歷科狀元表》,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暨仁宗康定元年庚辰,皆不見有進士科。

惟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有李釜榜進士,則是人應試或在此年。

所敘述皆無關考據。

又雜載詩歌,詞多鄙俚,頗近傳奇小說之流。

雖出宋人,無可采錄也。

△《乙巳泗州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胡舜申撰。

舜申,績溪人,舜陟之兄,官至舒州通判。

宣和乙巳,舜申在泗州,親見朱π父子往來及徽宗幸泗州事,因為此錄。

紀載寥寥,無可采擇。

△《己酉避亂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胡舜申撰。

建炎己酉,金兵攻平江,宣撫周望出走。

舜申之兄舜陟時為參謀,舉家避難,舜申次為此錄。

其言頗詆韓世忠,末復載世忠攜妓一事。

似有宿憾之言,未必實錄。

此書與《乙巳泗州錄》,王明清《玉照新志》皆全載其文。

蓋即後人於明清書內抄出別行也。

△《逢辰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藝文志》著錄,注雲呂頤浩歷官次序。

此書末有附記云:「公平昔所為文及奏議並載之《別集》。

此外又有公之《勤王記》及遺事可考,故為家傳以紀事。」

則此記乃頤浩後人所撰矣。

△《勤王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宋臧梓撰。

梓,裡貫未詳。

此書結銜題左宣教郎、荊湖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司干辦公事,蓋作書時所居之官。

其始末亦不可考矣。

案《原序》稱紹興五年史館修纂建炎日曆,令勤王臣僚呂頤浩等,各錄建炎三年金人攻泗州,諸路勤王事跡。

梓因即頤浩所述,以成此書。

則梓特編次頤浩之文,非所自撰也。

△《西征道裡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鄭剛中撰。

剛中有《周易窺餘》,已著錄。

是書乃剛中為左宣教郎試秘書少監充樞密行府參謀時記行之作。

前有《自序》,稱紹興己未,陝西初復,命簽書樞密樓公諭以朝廷安輯之意。

某以秘書少監預參謀。

所過道裡,集而記之。

雖搜覽不能周盡,而耳目所際,亦可以驗遺蹤而知往古。

與夫兵火凋落之後,人事興衰,物情向背,時有可得而窺者。

同行者右通直郎尚書員外李若虛等九十五人云。

△《烏台詩案》·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宋朋九萬編。

即蘇軾御史台獄詞也。

案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曰:「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訕謗,追赴御史獄。

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

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

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

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誌,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

其半猶在全真家。

余嘗借觀,皆坡親筆。

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云云。

是必大親見真跡,然不言與刊版有異同。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是書十三卷,胡仔《漁隱叢話》所錄則三卷有奇,皆與此本不合。

仔稱其父舜陟靖康間嘗為台端,台中子瞻《詩案》具在,因錄得其本,視近時所刊行《烏台詩話》為尤詳,今節入《叢話》。

是仔書所載已為節本。

今考《叢話》諸條,不過較此本少一二事,其餘則條目皆同,則未必仔所見本。

振孫稱九萬錄東坡下御史獄公案,附以《初舉發章疏》及謫官後表章書啟詩詞。

此本但冠以《章疏》,而無謫官後表章書啟詩詞,則亦非振孫所見本。

或後人摭拾仔之所錄,稍傅益之,追題朋九萬名,以合於振孫之所錄,非九萬本書歟。

△《客杭日記》·一卷(光祿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元郭畀撰。

畀字天錫,號山,京口人。

是編乃其所作日記。

原本共四冊。

真跡在揚州程氏家。

雍正乙巳,厲鶚游揚州得見之。

鶚,杭人也,因手錄其中《客杭》一冊以歸。

其書自至大戊申九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九日,逐日瑣記交遊聞見。

中頗記請托吏胥之事,蓋畀於江浙行省求充學正山長時作也。

鶚稱其所記白塔,以進士題名碑為基,銅鐘有淳熙改元曾覿篆銘,為他書所未載。

而寺壁一詩與《呈史》所記康與之題徽宗畫扇詩,亦可參考異同雲。

△《使西域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誠撰。

誠,吉水人,洪武甲戌進士,永樂中官吏部員外郎。

誠嘗副中使李達使西域諸國,所歷哈烈撒馬兒罕等凡十七國。

述其山川風俗物產,撰成此記。

永樂十一年返命,上之。

《明史·藝文志》載有陳誠《西域行程記》,即此書也。

末有秀水沈德符《跋》,其所載音譯,既多訛舛,且所歷之地,不過涉嘉峪關外一二千里而止。

見聞未廣,大都傳述失真,不足徵信。

△《使交錄》·十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錢溥撰。

溥字原溥,華亭人,正統己未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謚文通。

是書乃其天順六年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時出使安南所作。

多載贈答詩文,而其山川形勢、土俗人情,乃略而不詳。

△《東祀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東陽撰。

東陽有《燕對錄》,已著錄。

此《錄》乃弘治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東陽奉使往祭,裒其途中所作記、序、銘文、奏疏、詩章等篇,共為一編。

而冠以敕文祝詞,又以《記行志》附於後。

已載《懷麓堂集》中。

此其別行之本也。

△《七人聯句詩記》·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楊循吉撰。

循吉有《蘇州府纂修識略》,已著錄。

是編乃循吉與王仁甫、徐寬、陳章、王弼、侯直、趙寬六人會飲聯句,因成是記。

後列六人《小傳》,而以自撰《小傳》附其後。

復以《會中盛事》系之卷末。

蓋偶然寄興作也。

所載勝事,以六官一隱者為大奇,亦未能免俗矣。

△《歸田雜識》·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毛紀撰。

紀有《密勿稿》,已著錄。

紀於成化丁未通籍,嘉靖甲申賜休。

自以位登台輔,全節完名,制為《四朝恩遇圖》一冊,凡十有六幀。

每幀皆先敘作圖始末,而以制詞、敕旨具錄左方。

又辟尋樂軒,與二三故老立忘形會。

軒有記。

會有約,有啟。

與《恩遇圖》並刊之。

分為上下二卷,總題此名雲。

△《歸閒述夢》·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趙璜撰。

璜字廷實,號西峰,安福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謚莊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追述其平生居官事跡。

卷首載《自序》一篇,詩數首,詞皆樸俚。

蓋亦家傳之類,特出於自作耳。

璜本名臣。

其所述核以本傳不甚相遠,猶非粉飾失真者比,然其大端已具於史矣。

△《淮封日記》·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陸深撰。

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

是編乃其正德七年以編修充冊封淮府副使途中所記。

其紀程至蘇州而止,不言所封者為何人。

據深子楫所為《年譜》,乃封淮王於饒州。

而《明史·諸王世表》,淮定王,弘治十八年已襲封,至嘉靖三年卒。

不應正德中始行冊禮。

與深《年譜》不同,莫能詳也。

記中錄馬中錫撫賊事,較史所載尤備,可旁資參考雲。

△《南遷日記》·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陸深撰。

嘉靖中深以祭酒侍經筵,因爭閣臣改竄講章,謫延平府同知。

是編紀其南行道路所經。

以舟中日讀《漢書》,故評史之語亦雜載其間。

△《使西日記》·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都穆撰。

穆有《壬午功臣爵賞錄》,已著錄。

穆於正德八年奉使冊封慶藩壽陽王妃,自京師至寧夏,因記其道路所經。

《江南通志》稱其奉使秦中,訪其靈勝形勢、故宮遺壤,作《西使記》,即此書也。

於碑碣古跡載之頗詳。

然大抵多據見聞,罕所考證。

時雜齊東之語。

如趙州石橋稱張果騎驢處,獲嘉故地稱妲己梳妝台,皆可笑噱。

惟辨黃粱夢事為誤傳呂洞賓,頗為典核。

所記石龍渦金崇慶二年靜難軍節度判官張瑋詩,亦為志金石者所未及雲。

△《斷碑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方豪撰。

豪字思道,開化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明史·文苑傳》附載《鄭善夫傳》中。

此其知沙河縣事時(案《明史》載豪由昆山縣知縣遷刑部主事,不言嘗知沙河縣,蓋偶然失載),重立顏真卿所書《宋神道碑》,而記其始末者也。

是碑在沙河食膳鋪。

宋崇寧中,有編修國史會要所檢閱文字范致君者,別書一碑易之,而舊碑遂不顯。

正德中,豪始求得原石,已斷為二,乃錮以鐵而復建之,並裒一時題詠及案牘之文以成是集。

編次冗瑣,不出地誌之陋體。

惟其所載真卿之文,與世所傳《魯公集》頗有異同。

如《集》本云「嘗夢大鳥銜書,主口中而咽之,遂來而上」,石本「主」作「吐」、「來」作「乘」。

《集》本云「襟懷益爽」,石本「懷」作「靈」。

《集》本云「年十六七時,或讀易,曠時不精」,石本於「六」字之下「讀」字上惟闕二字。

《集》本云「有司特聞」,石本「特」作「時」。

《集》本云「異而召還」,石本「異」字上多一「後」字。

《集》本云「吾比欲優遊自免」,石本「自免」作「鄉里」。

《集》本云「不宜與執政通同」,石本「通同」作「通問」。

《集》本云「玄宗將幸西蜀」,石本作「中宗將幸西京」。

《集》本云「又復遷相州」,石本無「復」字。

《集》本云「東宮有大功,宗廟社稷主也」,石本作「春宮有大功,主安得異議」。

《集》本云「無敢不{既}」,石本「{既}」作「畏」。

《集》本云「變以陶瓦」,石本「陶瓦」作「陶旅」。

《集》本云「燕國公張說者」,石本無「者」字。

《集》本云「尋入為洛州長史」,石本作「又為洛州刺史」。

《集》本云「思勖以將軍貴幸,泣訴於帝」,石本「幸」作「達」、「訴」作「辭」。

《集》本云「改號侍中」,石本作「復兼侍中」。

《集》本云「明年駕幸洛陽」,石本「洛陽」作「東都」。

《集》本云「馳道險隘,行不得前」,石本作「馳道隘,稽車騎不得前」。

《集》本云「必若致罪二臣」,石本無「必」字。

《集》本云「以臣言免之」,石本無「言」字。

《集》本云「上嘉而從之」,石本「上」作「遂」。

《集》本云「母寵子愛」,石本「愛」作「異」。

《集》本云「恐非正家之道,王化所不宜」,石本無「不」字。

《集》本云「上藥異殊」,石本作「殊異」。

《集》本云「躡公而歿」,石本「躡」作「A13」。

《集》本云「河西節度行軍司馬」,石本「河西」作「河南」。

《集》本云「忠孝之盛,人倫之綱」,石本作「人倫紀綱」。

《集》本云「功成生讓,事軼屠羊」,石本「生」作「牢」。

《集》本云「略無交言」。

石本「略」作「路」。

《集》本云「讜論泱泱」,石本「讜論」作「右揆」。

一篇之中,舛異者凡二十八處,皆足以訂傳寫之誤。

故其書雖不足存,而一節之長,特為附著於此,以資考證焉。

△《東觀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舒芬撰。

芬有《周易箋》,已著錄。

此其所著《梓溪內集》之一也。

芬於嘉靖二年被召復官,道出濟寧,謁闕里孔林,修釋菜禮。

因錄所撰《謁廟記》及《闕里形勝圖》、《夫子宮牆圖》及《釋菜禮儀》、《士相見禮儀》,並附《問答》五章、《與伍餘福聯句》三十韻,匯為一帙。

△《滇程記》·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慎撰。

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

此編乃其謫戍永昌時紀程之作。

其中惟《記崇寧寺僧滿空遺像》、《記段思平遺跡》、《記叫狗山故事》諸條,可備異聞。

《辨晃州非夜郎》一條,可資考證。

其餘不過志山川,表裡俗,采風謠而己。

末有《附錄》一篇,則又慎得於醫士張姓以補此書所未及者雲。

△《卻金傳》·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世懋撰。

世懋字敬美,太倉人,世貞弟也,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史·文苑傳》附見其兄《世貞傳》中。

是編乃其官福建提學副使時值參政王懋德病革,同僚醵金贈之,懋德堅不受。

及懋德卒,同官又括六百金遣使渡海致於家,其父良弼亦堅不受。

世懋高其清節,為敘始末作此《傳》。

又以同時士大夫歌詠附之,蓋意以風示貪吏也。

懋德,瓊州文昌人,隆慶戊辰由南京刑部郎中出守金華,擢江西按察司副使,遷福建布政使參政,所至皆以廉著雲。

△《南內記》·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南內即明英宗所居之南城,復辟後增置殿宇,皆極華麗。

此記乃嘉靖庚子所作,敘列規制頗備。

與彭時《可齋筆記》、朱國楨《湧幢小品》所載,互有詳略。

書末自稱韋布之士,蓋以布衣游京師,從太常卿李開先等入觀而私錄之者。

朱彝尊《日下舊聞》失采,殆偶未見也。

△《奇游漫記》·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董傳策撰。

傳策有《奏疏輯略》,已著錄。

此書之作,則其疏劾嚴嵩,為所構陷,謫戍南寧時也。

一卷曰《出戍道經》,二卷曰《楚南結纜》,乃自京赴粵經行之地。

三卷曰《粵徼征次》,四卷曰《行役載途》,則在粵時所遊歷。

其稱「奇游」者,蓋取蘇軾《謫儋耳渡海詩》「老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語也。

末附方瑜《南寧青山記》、吳時來《混混亭記》、陳大綸《洞虛亭記》,三者亦為其在粵所居也。

△《西遷注》·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鳴鳳撰。

鳴鳳字羽王,豐城人,嘉靖壬子舉人,官桂林府通判。

此編乃鳴鳳謫官利州時,自京赴蜀,復自蜀還京,記其道路所見名勝古跡。

於碑刻多載全文,頗裨考證。

前有《自序》。

後有其子揆《跋》,稱其在道不挈書自隨,但直寫所記憶。

故徵引亦多牾,如以良鄉料石岡為遼石岡之類是也。

△《歷仕錄》·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王之垣撰。

之垣號見峰,山東新城人,嘉靖壬戌進士。

是編自記其歷官行事,自荊州府推官歷御史、給事中、太僕寺少卿、鴻臚卿、順天府尹、湖廣巡撫至戶部左侍郎止。

後《附錄》二條,又《紀友》、《紀夢》、《紀異》各一條。

之垣即劾誅何心隱者,是編詳紀其事。

萬曆中,御史趙崇善論其殺心隱為媚張居正,故其曾孫士禎雜著中屢辨之。

是編之《跋》,亦惟爭此事雲。

△《黃粱遺跡志》·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四知撰。

據《太學題名碑》,明有兩楊四知。

其一萬曆甲戌進士,祥符人。

其一崇禎戊辰進士,六安人。

此書題巡按直隸御史開封楊四知,則萬曆中人也。

《黃粱遺跡》,已詳唐沈既濟《枕中記》。

四知復增以明人序記數篇,元明詩數十首,次成是書。

殊寥寥無可采錄,蓋當時書帕本耳。

△《恩命世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國祥編。

國祥於萬曆丁丑襲爵,為五十代天師。

因匯輯明太祖以來至神宗二十五年誥敕,以時代次序,匯為此書,而以四十二代天師勸進太祖箋附焉。

蓋其家乘也。

△《饑民圖說》·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東明撰。

東明有《青瑣藎言》,已著錄。

是編乃萬曆中東明官刑科右給事中時所上。

《明史·王紀傳》稱,東明上《河南饑民圖》,即指此也。

凡十四圖。

前十三圖備繪流民之狀,各系以說,皆以俚語紀實事,蓋取其易明。

末一圖乃東明拜疏之像,疑為其後人所加。

然圖末亦有一《跋》,稱這望闕叩頭的,就是刑科右給事中小臣楊東明云云。

則亦原本所有。

殆以神宗宴安深宮,無由知外廷之迫切,故並繪此窘急入告之形歟。

首冠以奏疏批答及戶部議賑疏,並兩宮出內帑百官捐俸之諭。

蓋是時神宗猶未全不事事也。

此圖本以告君,原不必鋟版行世,涉於居功近名。

觀卷末有「男春育、春融刊」及「六世孫榴重刊」字。

知其子孫表章先人,非東明所自為矣。

△《視履類編》·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同芳撰。

同芳字濟美,號晴原,昆山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山東巡撫。

是編自錄其生平善跡,凡四十門。

皆以佳名標目。

自古以來,自作傳者有之,大抵敘述閱歷始末耳。

至於著一書以自譽,則自有文籍未之前聞也。

△《宮省賢聲錄》·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高曰化撰。

曰化,澄海人,萬曆中官楚府右長史。

是書以楚府承奉嵫陽郭倫事楚王華奎佐理有功,因紀其前後乞休挽留之事。

凡啟請文牒及時人稱頌之作,並錄之。

華奎以非楚恭王子,為宗人所訐。

郭正域力主其事,內外交訌者數年始定。

其真偽迄不能明。

是書體例猥雜,所言倫佐理之功,亦未可盡信也。

△《繡斧西征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何釙編。

釙,泰興人,萬曆戊子舉人,是編載其祖何正德間以御史監軍,征蜀寇鄢本恕、藍廷瑞之事。

所錄皆序記贈詠之類。

開卷即題第十二卷第二十二頁。

其標目則題《泰興何氏家乘》,中間又題曰《西征捷音》、《西征圖詠》,名目紛然。

蓋本刻於《家乘》中,此乃拆出半卷別行者耳。

△《禮白岳記》·一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李日華撰。

日華有《梅墟先生別錄》,已著錄。

是書自紀其萬曆庚戌禮神白岳之事。

卷末又題曰《蓬櫳夜話》。

殆是書有二名耶。

《因樹屋書影》曰:「嘗見李李君實所為《禮白岳記》。

分視之各為一則,合視之共為一記,而詩即連綴於中。

分視之則詩,合視之詩亦記也。

詩文照映,使山水神情無所遁於其間,真是合作。

今人為遊記者,意在謀篇,終難逐境。

章法固自貫串,境地終未分明。

且記自記,詩自詩,使讀者因記以憶詩,持詩以錄記,筆墨間隔,神情不屬,不數行欠伸欲臥矣。

故予以為李公之記,可為今人法也」云云。

其推挹甚至,然終不出萬曆後纖巧之格。

所謂才士之文,非作者之文也。

△《璽召錄》·一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李日華撰。

自記其天啟乙丑召為尚寶司司丞赴京途中所經。

始二月二十四日,終四月十五日。

略仿《吳船錄》、《入蜀記》之例,而寥寥無所記載。

△《兩宮鼎建記》·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賀仲軾撰。

仲軾字敬養,獲嘉人,萬曆庚戌進士。

初,萬曆二十四年建乾清、坤寧兩宮,仲軾父工部營繕司郎中賀盛瑞董役。

後京察坐冒銷工料罷官。

仲軾因詳述其綜核節省之數,作此書以鳴父冤。

下卷並附以歷年所修諸工,末錄盛瑞《京察辨冤疏》。

陳繼儒嘗刻入《普秘笈》中,改題曰《冬官記事》,而佚其《辨冤疏》一篇。

此本為朱彝尊《曝書亭》所抄,猶完帙也。

△《北行日譜》·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朱祖文撰。

祖文字完夫,自號三復居士,長洲人,都督先之孫。

少負氣節,與周順昌善。

順昌以閹禍被逮,祖文間行詣都,為納粥湯藥。

及徵贓令急,又為之奔走稱貸。

順昌櫬歸,祖文哀痛發病死。

後人以配食順昌祠。

《明史》亦附載《順昌傳》中。

此書乃其北行時所手記,其子壽陽所刻也。

△《鑒勞錄》·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孫傳庭撰。

傳庭字伯雅(小說或書其名為傅庭,字之誤也),代州鎮武衛人,萬曆已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督師征流寇,沒於柿園之戰,事跡具《明史》本傳。

傳庭自崇禎九年三月受命撫秦,至十一年十二月,其間攘寇清屯,自以為所有勞績,無不仰邀帝鑒。

隨時紀錄,積以成帙,因題曰《鑒勞錄》。

卷前後俱有傳庭《自識》語,知當時業經付梓,今惟存抄本耳。

傳庭以功高叢忌數語,為樞部督過。

雖朝命賜褒,廢格不行,卒以蜚語被逮。

觀於是編,可以見明政之不綱矣。

△《定變錄》·六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許徽編。

凡六種,皆副都御史銅梁張佳允事跡也。

《滑縣擒盜記》一卷,黎陽盧冉撰。

《靖皖紀事》一卷,間莫如忠撰。

《宣撫降罰記》一卷,太原王道行撰。

《定浙二亂志》一卷,吳郡王世貞撰。

《浙鎮民變傳》一卷,姑蘇錢有威撰。

《浙鎮兵變始末》一卷,山陰鄭舜民撰。

其中關於浙江者三。

徽,浙人也,故序而匯梓焉。

△《南征紀略》·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孫廷銓撰。

廷銓字伯度,又字次道,益都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

入國朝,官至大學士,謚文定。

順治辛卯,廷銓奉使祭告禹陵及南海。

此乃其紀程之書。

上卷自出都至杭州,下卷自杭州至會稽,迄南祀畢而止。

其間遊覽古跡,多因以追論史事。

同時酬贈諸詩,亦並載其間。

△《李贅》·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胡文學撰。

文學有《疏稿》,已著錄。

是編乃其為真定推官日,自敘其政績十八事。

推官稱司李,故題曰《李贅》。

每事多先舉古人遺跡一二條,而後自敘,使若先後媲美者。

縱言不盡誣,亦頗嫌於自譽也。

△《蜀道驛程記》·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

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

康熙壬子,士禎為四川鄉試正考官,記其來往所經。

上卷自京至成都,下卷自成都至河南新鄉縣止。

蓋士禎是年於新鄉聞訃旋里,未及還京故也。

中多辨證古事,較士禎他行記頗為精核。

蓋他行記一時筆錄,此則越二十年至康熙辛未始補成之。

檢閱修改,歷時既久,考訂自為詳密耳。

△《南來志》·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

是編乃康熙甲子士禎官少詹事時奉使祭告南海,記其驛程所經。

全仿范成大《吳船錄》體。

所載自京師至廣州而止,故曰「南來」。

△《北歸志》·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

是書乃士禎於康熙乙丑二月至廣州,四月初一日始還,記其歸途所經,至六月十六日至其家新城而止。

是時其父與敕猶在,以便途歸省也。

所記山水名勝,較《南來志》為詳。

蓋使事已竣,沿途得以遊覽雲。

△《秦蜀驛程後記》·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

康熙丙子,士禎以戶部左侍郎奉使祭告西嶽、西鎮、江瀆,續記其往返所經,為此書。

上卷自京至華陰,迂道至陽吳山,所謂西鎮也。

由陽乃至成都。

下卷自成都至其家新城止。

△《粵游日記》·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鉞撰。

鉞號任庵,諸城人,順治己亥進士,官廣東西寧縣知縣。

是編為其《世德堂遺書》之第二種,記其自家赴西寧任時途中所經。

始於康熙己酉正月二十四日,終於四月初八日。

仿陸游《入蜀記》之體,案日記載。

敘述頗簡潔,而無所考證。

△《使琉球記》·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張學禮撰。

學禮字立庵,鑲藍旗漢軍,官至廣西道監察御史。

是編乃康熙元年學禮以兵科副理事官與行人司行人王垓奉使冊封琉球國王時所記。

前敘請封遣使始末及往來道路之險。

後為《中山紀略》,則載其土風也。

時琉球國王尚質,繳故明敕印,舉國內附,故學禮等有是役。

蓋國家遣使東瀛,此為始事雲。

△《治禾紀略》·五卷(內府藏本)

國朝盧崇興撰。

崇興字斗瞻,廣寧人。

康熙二年官嘉興府知府,尋遷台州巡道。

因輯其在郡文移條約讞語及禾民吁留狀牒,合為此編。

△《粵西偶記》·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陸祚蕃撰。

祚蕃字武園,平湖人,康熙癸丑進士,官至貴州貴東道。

是編多述其督學廣西時道路險阻之苦及為守土有司所不禮事。

大抵皆瑣屑細故,不足紀載者也。

△《海岱日記》·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張榕端撰。

榕端字樸園,磁州人,康熙丙辰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是編乃康熙丙子榕端奉命祭告所作。

以是年正月出都,登泰山。

歷東鎮沂山、東海,往返凡四閱月。

逐日記其道路所見,附以詩歌。

於山川古跡,無所考證。

而工於點綴景物,敘致時有可觀。

其詩則已刊入《寶嗇堂集》,此為復出矣。

△《何御史孝子祠主復位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

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

初,蕭山有德惠祠,祀宋縣令楊時,以報開湘湖之功。

明尚書魏驥,以修築有勞,亦附祀於祠。

後御史何舜賓以清厘侵佔被禍,其子競殺身以復讎,亦並得祀。

歲久祠圯,並僑祀於門廡下。

迨修祠之後,楊、魏二主入祠,而何氏父子主未入。

奇齡建議復舊章,魏氏子孫遂與奇齡互於官。

此其案牘訟牒,奇齡錄而存之者也。

△《滇行日記》·二卷(通行本)

國朝李澄中撰。

澄中字渭清,號漁村,又號雷田,諸城人,原籍成都。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官至翰林院侍讀。

是編乃康熙庚午澄中典試南時途中所記。

凡八十有四日。

於山川風土、古跡故實,無不詳載,而考證之處差少。

殆行篋無書之故耶。

△《塞程別記》·一卷(通行本)

國朝余撰。

字同野,山陰人。

其書記自京出古北口至喀爾倫一千五百餘里。

其時道路初開,未能有所考證。

僅述風土氣候、山川草木之屬而已。

△《塞北小鈔》·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高士奇撰。

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錄。

是書乃康熙癸亥六月癸未士奇扈從聖駕北巡,會士奇遘疾,行至鞍匠屯而返。

記其途中恩遇及往來所經,以成是編。

自鞍匠屯以後,駐蹕之地,仍案日恭載。

至閏六月丁酉迴鑾,宣示塞外,所得盤羊、夜光木諸事,亦並錄焉。

《自序》稱奉職七年,巡幸所至,各有紀錄,次第成編。

而上所諮詢以及恩遇之隆,則慎而不書。

偶檢明金幼孜《北征錄》,見其凡有賜予,纖悉必載,亦不忘君恩之意。

故是編載錫賚顧問,比他記特為詳悉。

至所考塞外古跡,以今核之,多不甚確。

如以喇嘛洞為臥如來館之類,尤涉附會。

蓋身所未經,而僅據明以前人之典籍,宜其依稀影響爾。

△《滇遊記》·一卷、《附記》·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畢曰零撰。

曰零字秋岐,益都人,康熙中由貢生官任縣知縣。

是編乃曰零父忠谷官南布政司參議,曰零省親時所作。

案日記載道路見聞及旅中雜事,自三月十六日起,至十月十一日止。

而《序》文及卷首俱不詳其為何年,殊嫌疏漏。

考曰零所作《蒼洱小記》,有孫寶文題詞。

其《序》稱丙子臘日,曰零邀飲,欲讀《滇記》云云。

則作於康熙丙子以前也。

其《附記》一卷,則途中所見土風,不可分系某日者,故總錄於末雲。

△《滇行紀程》·一卷、《續鈔》·一卷,《東還紀程》·一卷、《續鈔》·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許纘曾撰。

纘曾字孝修,號鶴沙,華亭人。

順治己丑進士。

官至南按察使。

《滇行紀程》,其赴南時所作。

《東還紀程》則自南歸途所作。

皆述所見山川古跡,物產土風,大抵志乘所有也。

△《南征紀程》·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黃叔敬撰。

叔敬號玉圃,大興人,康熙己丑進士,官至常鎮揚通道。

是編乃其為監察御史時巡視台灣,自京師至閩所記。

始於康熙後壬寅正月,而迄於是年六月,分日紀載。

△《鹿洲公案》·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藍鼎元撰。

鼎元有《平台紀略》,已著錄。

此其知普寧縣時所讞諸案。

自敘其推鞫始末,為二十四篇。

△《念貽剩紀》·一卷(侍講劉亨地家藏本)

國朝周宣智編。

宣智自號鏡亭老人,長沙人。

初,張獻忠躪湖廣時,宣智曾祖繼聖,聚鄉勇自守。

獻忠招授偽官,繼聖不從,劫系其母馬氏、妻吳氏及其弟繼珩妻陳氏、繼隨妻項氏以脅之,馬氏及三婦皆罵賊死。

繼聖亦被斷腕後潛逃以免,卒伺隙破賊復讎。

湖廣總督何騰蛟上其功,授教授。

事載《湖廣通志》中。

乾隆壬午,宣智裒其行狀墓銘之類,共為一編,而以繼聖遺詩十二首附焉。

△《東遊紀略》·二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

國朝張體乾撰。

體乾字確齋,浮山人,官刑部郎中。

是編乃其家居時自山西、河南東遊泰山,往來紀行之作。

逐日記載見聞,於古跡頗有考訂。

途中吟詠二百餘首,亦即附於逐日之後。

其詩規仿白、陸,時亦具體。

──右「傳記類」雜錄之屬,五十八部、一百一十二卷,皆附《存目》。

△《安祿山事跡》·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唐姚汝能撰。

汝能始末未詳。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官華陰縣尉,未詳裡居。

則宋時已無可考矣。

是書上卷序祿山始生,至玄宗寵遇,起長安三年,盡天寶十二載事。

中卷序天寶十三四載祿山構亂事。

下卷序祿山僭號被殺,並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事。

下盡寶應元年,記述頗詳。

世所傳祿山《櫻桃詩》,即出此書。

葉夢得《避暑錄話》嘗摭以為笑。

其瑣雜可知矣。

△《張邦昌事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王稱撰。

核其文,即《東都事略·僭偽傳》也。

摘其一卷,別立名目,又改「王」為「王稱」,可謂愈偽愈拙。

曹溶收之《學海類編》,蓋偶未考也。

△《偽豫傳》·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楊克弼撰。

述劉豫降金,僭號始末。

其《序》稱以豫逆臣,不當稱偽齊,故削其國號而名稱之,以示貶也。

《傳》中載豫阜昌八年,遣宣義郎楊克弼乞師大金,克弼他辭,乃改差韓元美。

是克弼亦嘗仕豫,豫廢後乃復歸宋耳。

陳振孫《書錄解題》作《逆臣劉豫傳》,楊堯弼、楊載等撰,與此本不同。

「克」、「堯」字形相近,未知孰是也。

△《徐海本末》·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茅坤撰。

坤字順甫,歸安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大名兵備副使,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坤好談兵,罷官後值倭事方急,嘗為胡宗憲招入幕,與共籌兵計。

此編乃紀宗憲誘誅寇首徐海之事。

皆所親見,故敘述特詳,與史所載亦多相合。

袁以此書與《汪直傳》合刻入《金聲玉振集》中,題曰《海寇後編》。

今析出各著於錄焉。

△《汪直傳》·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記嘉靖中汪直引倭入寇海上及總督胡宗憲以計誘殺直事。

所以歸功於宗憲者甚至,或其幕客所為也。

△《劉豫事跡》·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曹溶撰。

溶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

是書本楊克弼《偽豫傳》,又雜采他書附益之,視原《傳》所述較詳。

──右「傳記類」別錄之屬,六部、八卷,皆附《存目》。

(案:以上皆逆亂之人,自為一傳者。

命曰《別錄》,示不與諸傳比也。

其割據僭竊之雄,別附《載記》。

征討削平之事,別入《雜史》。

均不與此同科。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