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魯川,太倉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

△《握機經》·三卷、《握機緯》·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曹允儒撰。

允儒字魯川,太倉人。

是書首載風後古文一十九字,次載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載宋阮逸所撰《李衛公問對》中六十七字,采輯諸家註釋,於衡沖風諸陣,皆繪為圖,凡三卷。

又以《孫子》十三篇、《吳子》六篇為《握機緯》。

《孫子》輯諸家訓釋,凡十三卷。

《吳子》惟用劉寅注,凡二卷。

考《千頃堂書目》有元人《孫子握機緯》十三卷,劉寅《吳子握機緯》二卷,書名卷數與此書一一相合,其即得此書之殘本,誤為標目歟。

據王世貞序,稱昆山明齋王氏與念羅公荊川唐公因倭變,力研窮之,而以其說盡授之魯川曹君。

曹君向與戚大將軍商之,戚深以為然,數數向予稱道之云云。

則確非元人及劉寅作矣。

然以孫、吳二子加以緯名,亦殊杜撰。

二子之書,各明一義,與握機不相發明也。

△《握機經解》·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A162]撰。

[A162]字始旦,絳州人。

是編據《李衛公問對》,以《握機經》三百八十四字皆太公增衍之文,因捃摭往說,並攄己見為之集注。

考《李衛公問對》三卷,本宋阮逸偽撰,[A162]乃據以定此書為太公之文,殊不足信。

後附增衍《握機經》六十八字,自注云:相傳宋阮逸擬作。

則亦明知其偽矣。

△《太公兵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案此書首列天陣、地陣、人陣之名,其說出於《六韜》。

而風、日星等占皆以七言詩句為歌訣,辭甚鄙俚。

其偽托不待辨也。

△《孫子參同》·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此本不知何人所輯。

前有凡例,又有萬曆庚申吳興松筠館主人序,亦不署姓名。

其板用朱、墨二色,與世所稱閔版者同,疑為烏程閔氏刻也。

所採註釋,列曹操、李筌、杜牧、王、張預、賈林、梅堯臣、陳、杜佑、孟氏、何氏、解元、張鏊、李材、黃治徵十五家。

所採批評,列蘇洵、王圻、唐順之、王世貞、陳深、李贄、梅國楨、焦、郎文煥、陸宏祚十家,而卷中不盡見。

卷中所見如茅坤、王鏊之類,卷首又不列名。

其凡例稱卓吾子以《吳子》、《司馬法》、《李靖問答》、《六韜》、《三略集》其品類,分列十三篇後,今悉總之。

又稱今旁集諸書,廣采事實,以補前人所未備。

又稱批點悉系鳳洲、了凡原筆,而評則蘇、王諸家並存。

又稱卓吾參同具載叢書中,原有梅司馬評點,並不擅改。

所言輾轉糾紛,無從得其端緒。

蓋坊賈湊合之本,故漫無體例如是也。

△《孫子匯徵》·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鄭端撰。

端有《政學編》,已著錄。

考《孫子》十三篇舊注,見於史志及諸家書目者,今多不傳,傳者亦多散見諸書,罕專家之完本。

端此編彙集眾說,兼采古來談兵之言,足與《孫子》發明者,附錄於各句之下,頗為詳備,然徵引太冗。

如作戰篇公家之費節,注內所錄車馬器械之論,於車則全載《考工記》,於馬則悉引《相馬經》,於弓矢、戈戟、牌棒、鈀鐵等類則縷陳演習攻打之法。

極其瑣細,亦博而不精者也。

其書每卷皆標曰《孫武子集解廣義》,而端自序則又題曰《孫子匯徵》,未詳二名孰先孰後,今姑從端自序之名焉。

△《十六策》·一卷(永樂大典本)

此本載《永樂大典》中,舊題漢諸葛亮撰。

考亮著作,陳壽《三國誌》詳列於傳後,初無是書之名,故晁公武《讀書志》疑附托者所為。

又晁志曰:有序稱謹進便宜十六事,是尚有偽撰亮序文。

今本不載,而末有李革跋雲,泰和五祀中秋日,閱圖書,得此集,因錄一本,既竟而題於此。

革字君美,河津人。

登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貞中為吏部尚書。

蓋晁氏所據宋人本,此則金人本耳。

又晁氏稱六曰治民,今本作治人;十二曰治亂,今本作治政;十六曰陰察,今本作陰誡。

亦小小異同,然皆不足究詰也。

△《將苑》·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漢諸葛亮撰。

前有明僉都御史寧仲升序,謂出於士人周源所藏。

考此書諸家不著錄,至尤袤《遂初堂書目》乃載其名,亦稱亮撰,蓋偽書之晚出者。

又明焦《經籍志》更有亮《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諸書,益為依托。

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托於亮;明以來術數之書,多托於劉基。

委巷之談,均無足與深辨者耳。

△《心書》·一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漢諸葛亮撰。

書中皆言為將用兵之法。

陶宗儀《說郛》作《新書》。

明弘治間,關西劉讓鋟之於木,始改名《心書》,附以出師二表。

嘉靖中,夔人張銳重刊,增入夔門圖,前載讓序,後有鄖鄉進士寇韋跋,皆以為真出於亮。

考五十篇內之文,大都竊取《孫子》書而附以迂陋之言,至不足道。

蓋妄人所偽作,又出於《將苑》之後也。

△《兵要望江南歌》·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是書詳述兵家占候凡三十二門,各以望江南詞括之。

《崇文總目》題武安軍左押衙易靜撰,蓋唐人也。

晁公武《讀書志》則稱舊題黃石公以授張良,其妄殆不待辨。

此本又題唐李靖撰。

案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詞本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作,則其調起於中唐。

世傳《海山記》,隋煬帝作望江南八闋,實出偽托。

靖在唐初,安得預制是詞?推厥所由,蓋以望江南調始德裕,德裕實封衛國公,言兵者多稱靖,靖亦封衛國公,此書以望江南談兵,遂合兩衛公而一之耳。

末附李淳風占風法、諸葛亮氣候歌,前有梁禎明三年安邱劉序,均詞意凡鄙,亦偽托也。

△《武經體注大全會解》·七卷(內府藏本)

國朝夏振翼撰。

振翼字門,蕪湖人。

《孫子》等七書,武科用以試士,故相傳謂之武經。

振翼因依《五經講章》例,作體注以訓釋之,冠以胡秉中《射學摘要》一篇。

蓋坊間通俗之本也。

(謹案《四庫》編纂之例,凡注古書者仍以古書之時代為次,則此書當列《孫子匯徵》後。

然七書合為一編。

實始於宋元豐中,又與自為一書者不同,故今移冠宋人兵書之前。

△《將鑒論斷》·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宋戴少望撰。

考沈光作《戴溪岷隱春秋傳》序稱其字曰少望,則此書當為溪作。

然溪以淳熙五年登第,開禧中尚官資善堂說書。

而此書自序題紹興辛酉,為高宗十一年,下距其登第之歲三十八年,距開禧元年更六十五年,溪不應如是之老壽。

疑別一人,其名偶與溪字同也。

是書采輯古來善用兵者,始於孫武,終於郭崇韜,凡九十三人,各以時代為次。

每人之下,皆以一語標目,評其得失,而反覆論其所以然,大抵多為南渡後時事而發。

如第一條詆孫武之徒能滅楚,終於恃強以亡吳,蓋隱以比金兵破汴之事。

第二條稱范蠡能復吳仇,為春秋大夫第一,則又隱激諸將恢復之心。

而耿一條,竇憲一條,尤三致意焉。

然大旨主於尚仁義,賤權謀,尊儒者,抑武臣,至以能讀《三略》之書者始可以立功,則又衣冠而拯焚溺,與南渡事勢迥乎不合矣。

此本為宋麻沙版,明武定侯郭勳嘗重刻之。

前有正德十年達賓序,題曰《將鑒博議》,與宋版不同。

考《永樂大典》已引為《將鑒博議》,則其來久矣。

△《江東十鑒》·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李舜臣撰。

舜臣字子思,井研人。

乾道三年進士,官成都府教授,擢宗正寺主簿。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輯江東戰勝之跡,上起三國,下至六朝,共得十事:一曰周瑜赤壁之戰,二曰祖逖譙城之戰,三曰褚裒彭城之戰,四曰桓溫灞水之戰,五曰謝玄淝水之戰,六曰劉裕關中之戰,七曰到彥之河南之戰,八曰蕭衍義陽之戰,九曰陳慶之洛陽之戰,十曰吳明徹淮南之戰。

皆先敘其事,次加論斷。

蓋宋自高宗南渡,偏據一隅,地處下游,外臨敵,岌岌乎不能自保,故舜臣特作此編,以勵戰氣。

然自古以來,無以偏安江左而能北取中原者。

舜臣徒為大言,未核事勢也。

明姚廣孝等編緝《永樂大典》,特錄其書,殆以廣孝吳人,故藉以誇鄉邦之形勝。

又成祖詔修是書之時,猶在南都,故廣孝等遷就其說。

不知明太祖之得天下,實緣起於江北,與漢高祖略同。

又以崛起方新之氣,乘元綱縱弛,盜賊蜂起之後,故席捲長驅,混一海內,非地形可據之故也。

成祖篡立之後,終於北遷,則金陵之不為勝地審矣。

恭讀皇上御題,綜括南北之大勢,洞燭往古之得失,用以辟舜臣之虛談,揭廣孝之私意,經緯天地,睿見高深,為萬古定評,非尋常管蠡之見所能窺測萬一也。

考《永樂大典》所載尚有地圖,此本無之,蓋傳寫佚脫。

然舜臣持論既謬,則其圖之有無固亦不足計矣。

△《美芹十論》·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宋辛棄疾撰。

棄疾字幼安,歷城人。

官至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

卒謚忠敏。

是書皆論恢復之計。

其審勢、察情、觀釁三論,所以明敵之可勝。

其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詳戰七論,所以求己之能勝。

卷末又載上光宗疏一篇,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疏一篇,論江淮疏一篇,議練民兵守淮疏一篇,則後人所附入也。

然史不言棄疾有此書。

考《江西通志》,載臨川黃兌字悅道,紹興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嘗獻《美芹十策》,進取四論。

此或兌書,後人偽題棄疾歟?

△《江東十考》·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道傳撰。

道傳字貫之,舜臣子也。

官至太常博士,知果州。

謚文節。

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是書前有自序曰:孝宗元年,方事恢復,時先君初仕,討論南北間事,著《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之。

竊謂戰勝存乎備具,退守存乎人心,因復考六朝備具之實,曰屯兵之地,曰統兵之任,曰取兵之制,曰財賦之出,曰出師之途,曰饋運之方,曰舟師之利,曰出騎之用,曰守城之規,曰守江之要,凡十篇,參之古今,論其大略云云。

蓋以補其父之書,然皆儒生坐談之見也。

△《南北十論》·一卷(永樂大典本)

案此書載《永樂大典》,題曰許學士撰,不著其名。

蓋亦南宋人也。

十論僅存其八,曰吳,曰蜀,曰東晉,曰宋,曰齊,曰梁,曰陳,曰元魏。

末曰:天下之物,本吾所有而吾取之,則其理順。

非吾所有而吾爭之,則其事逆。

又曰:晉氏啟土,六合為家,子孫雖播遷,而天下與之爭衡者,皆其故臣。

地吾地,民吾民,城邑吾之城邑,因其有以用之,如反覆手之易。

褚裒北伐,青、兗之民襁負來歸;桓溫至灞上,父老爭迎,牛酒踵至;劉裕入長安,秦民鹹相告語,指咸陽宮殿為晉人第宅。

而數子之無成者,皆其自失之。

嗚呼!民心如此,境土不復,君子不以責晉而誰責也。

其隱諷南渡君臣,可謂切矣。

然東晉中原擾,群雄各據一隅,建炎、紹興以來,則金憑全盛之勢,宋當積弱之餘,其勝負又當別論耳。

△《百將傳》·一百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張預撰。

翟安道注。

預字公立,東光人。

安道字居仕,安陽人。

其書采歷代名將百人,始於周太公,終於五代劉,各為之傳,而綜論其行事。

凡有一節與孫武書合者,皆表而出之,別以《孫子兵法》題其後。

蓋欲述古以規時,亦戴少望《將鑒論斷》之類。

然其分配多未確當,立說亦未免近迂。

仍為宋人之談兵而已矣。

△《八陣合變圖說》·(無卷數,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龍正撰。

正,武都人。

正德中,萊陽藍章,巡撫四川,駐兵漢中。

遣人至魚復江,圖八陣壘石。

正時在章幕中,遂推演為圖說,刊於蜀中。

△《北邊事跡》·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王瓊撰。

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

瓊在嘉靖初總督三邊軍務,因集歷代守邊得失,及所條畫奏疏,合為一書。

大旨主於花馬池一路三百里,及環縣至蘭州八百里,皆築牆掘塹,以為臨邊設險之計。

又欲仿趙充國故策,於甘肅屯田,以備戰守。

蓋當時兵力,不能及遠,故其所設施,止於如此。

後附設險守邊圖,則所起邊牆及產削崖谷之道裡尺寸也。

△《西番事跡》·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王瓊撰。

瓊總督三邊時,出兵討土魯番,撫定其部族,而誅其不順命者。

因為此書,歷敘漢先零宋岷洮諸羌叛服之事,而以當時用兵始末附之。

其論王安石遣王韶西征事,許其能詰兵戎以強宋室,而斥史臣以安石為開邊生事之非。

蓋亦有見於明世邊備之不修而為是言歟?前有王九思序,稱關中士大夫作為詩歌以紀其盛,題曰《元老靖遷》,屬九思序之,而書中實無詩歌。

序與書頗不相應,疑刊書者誤取他序以冠此冊也。

△《海寇議》·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萬表撰。

表字民望,鄞縣人。

正德末武進士,累官都督同知僉事,南京中軍都督府。

時值海寇出沒,為江浙患,表推原禍本,以為奸民通番者所致。

因為此議,上之當事,歷敘逋逃嘯聚始末甚詳。

其後倭亂大起,表結少林僧,習格鬥法,屢殲其眾。

蓋本能以才略自顯者,宜其所言之具有先見也。

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表海寇前後議一卷。

此乃袁采入《金聲玉振集》者,所錄僅一卷。

疑已佚其後議,又訛萬為范,尤為失考矣。

△《塞語》·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尹耕撰。

耕有《南泰紀略》,已著錄。

是書作於嘉靖庚戌,皆言捍御塞北諸部之術。

一曰遷情,二曰形勢,三曰城塞,四曰乘塞,五曰出塞,六曰抽丁,七曰官軍戶,八曰練習,九曰保馬,十曰民堡,十一曰審幾。

耕以邊才自負,其言頗縱橫博辨,然亦書生紙上之談也。

△《備倭記》·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卜大同撰。

大同字吉夫,秀水人。

嘉靖戊戌進士。

由刑部主事歷任湖廣按察司僉事。

弭蘄、黃盜有功,升布政司參議。

又有平苗功,終於福建巡海副使。

是編即其官福建時講求備倭之術而作也。

上卷分八篇,曰制置,曰方畫,曰將領,曰士卒,曰烽堠,曰險要,曰戰舸,曰邊儲。

下卷分二篇,曰奏牘,曰策議。

所言頗簡略,不足以資考核,又喜徵古事,尤屬空談。

其書本名《備倭圖記》,原本卷首尚有海圖。

此本佚之,遂並書名刪去圖字。

然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尚題《備倭圖記》也。

△《兩浙兵制》·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侯繼國撰。

繼國號龍泉,金山衛人。

世襲指揮使。

是書第一卷首列全浙海圖,附以說,並及沿革兵制。

又析杭、嘉、湖三府為一圖,寧、紹二府為一圖,台、金、嚴三府為一圖,溫、處二府為一圖。

圖後均有說,並詳列其兵制、烽堠、倭犯。

第二卷載造戰船、福船、鳥船、沙船、唬船、火器、軍器及營操、申操、哨操、伍操等圖。

第三卷載倭警始末。

第四卷為日本風土記。

於一時海防軍政,最為詳悉。

惟《日本風土記》有錄無書,疑裝緝者偶佚之也。

考明世宗本紀,二十年五月,倭犯朝鮮,陷王京,朝鮮王李公奔義州求救。

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攻倭於平壤,克之。

四月,倭棄王京逃,使小西飛請封。

二十三年正月,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

二十四年九月,平秀吉抗不受封,復侵朝鮮。

此書中倭警始末載,朝鮮國王奏,二十九年九月、十月、十一月,倭賊仍於慶州機張縣、蔚山郡麗陽縣、梁山郡等處肆意攻掠。

而經略宋應昌為倭奏請封貢,乃即在此數月內。

則倭之請貢非實可知。

又載充龍港船商許豫,偵知倭賊初敗於平壤,即食盡矢窮,思逃無路,乃以封貢議和,是墮其計。

又稱倭賊素詐,議和後新造大艘十餘只,將欲為亂,恐和非實。

與李公所奏情事相符。

乃應昌力主和議,反斥李公妄奏。

是二十四年日本之叛,應昌罪無可辭。

此書實可以曲證史事。

而應昌所著《經略復國要編》,於李公之奏,許豫之偵,遼東巡按之訐,概不錄入,則自張其功而匿其短也。

此書又可以勘其謬矣。

惟考《平壤錄》,載日本謝表無年月,當時斷為沈惟敬捏造,而此書載之。

又多列案牘全文,辭旨鄙俚,失於刪潤,是則不免小疵耳。

△《將將紀》·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李材撰。

材有《李見羅書》,已著錄。

是書大旨專重御將,而首捲至九卷詳載漢、唐、宋七帝本紀之文,牽連並書,殊無斷制。

十卷至二十一卷分別得失,用為法戒。

自虞、夏迄於南宋,各綴數條,亦未完備。

二十二捲至二十四卷援摭經文,旁及子史,議論尤迂。

據《明史》本傳,材於隆慶中官廣東按察使僉事,嘗破羅旁賊,屢殲倭寇。

萬曆中官南按察使,備兵金騰時,又屢破緬甸之眾。

則非全不知兵者,而其書乃拘腐如是。

蓋材以講學著名,恐儒者以不談王道病之故也。

△《運籌綱目》·八卷、《決勝綱目》·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葉夢熊撰。

夢熊字南兆,歸善人。

嘉靖己丑進士。

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事跡附見《明史·魏學曾傳》。

此編乃其以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總督三邊時所作。

《運籌綱目》凡八卷,為綱八,為目八十,綱目之下,俱有統論,各采史事以證之。

《決勝綱目》凡十卷,俱以二字標目,不立總綱目,凡百條,亦前綴統論,證以史事。

惟《運籌綱目》列史事而評之,《決勝綱目》先立說而以史事證之,為體例小異耳。

夢熊官陝西巡撫時,曾請討奢力克,與經略不合,朝廷右經略而絀其議。

後移甘肅,有討賊功,蓋亦留心韜鈐者。

然兵機萬變,轉瞬勢移,田單火牛,再用則敗,是固不可以成法拘耳。

△《軍權》·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何良臣撰。

良臣有《陣紀》,已著錄。

是書分國本、國禁、兵本、兵秘、禮士、士遇、馭士、士品、握機、揣情、必慮、必克、將事、將誡、任將、軍范、術占,凡十七目,一百七十四篇。

中間有雲,募選之事,付諸有司,欺昧朦朧,上下交蔽。

又雲,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卒然有事,實無以支。

皆譏切時政之語。

自序稱,早歲事戎行,足跡遍寰宇,而累於談忌,困於貪胥。

蓋亦發憤而著書者也。

△《倭情考略》·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郭光復撰。

光復武昌人。

官揚州府知府。

考萬曆己丑進士別有一郭光復,順天固安人。

官至右副都御史,遼東巡撫。

姓名偶同,非一人也。

嘉靖中,東南屢中倭患,而揚州當江海之沖,被害尤甚。

光復以為必得其情,始可籌備御之術,因考次所聞為此編。

首總論,次事略,次倭患,次倭術,次倭語,次倭好,次倭船,次倭刀。

載其情狀頗詳,蓋亦知己知彼之意。

而得諸傳聞,未必一一確實也。

△《長子心鈐》·(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明戚繼光撰。

繼光有《練兵實紀》,已著錄。

考書中對壘號令一條雲,南塘戚少保謂此為束伍第一陣法,屢戰屢勝,皆由於此。

則非繼光所自為矣。

又車營一條雲,一放廁所節,不錄。

又取散長蛇陣一條雲,以扳子鳴一聲,注曰其制未詳。

則明為後人抄撮繼光舊文,偽題此名。

以繼光《練兵實紀》校之,皆一一具載也。

△《蒞戎要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戚繼光撰。

即《練兵實紀》中之條約也。

或先有此冊,後乃載入書中。

或後人於書中鈔出別行,則均不可知矣。

△《武備新書》·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戚繼光撰。

與繼光《紀效新書》大同小異,仍冠以繼光《紀效新書》序。

其手足篇中火器諸圖下,題曰崇禎庚午仲秋,羽南彭翔謹錄秘藏。

考繼光卒於萬曆丁亥,則必非繼光手著矣。

首有四明謝三賓訂正字,當即三賓所損益,改此名也。

其中如火龍卷地飛炮,雕木為虎豹之形,以輪駕之,使口中出火。

飛馬、天神及木人、火馬、天雷炮並以木為人,縛於馬上,飾以紙甲冑,而藏炮於腹,以火馬尾,使之沖敵。

殆於兒戲。

明季談兵者如是,其亡國非不幸也。

△《古今將略》·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案《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此書,皆作馮孜撰。

孜字原泉,桐鄉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至湖廣佈政使。

此刊本則題馮時寧以一甫撰。

前有李維楨序,亦稱時寧所作。

維楨登隆慶戊辰進士,與孜同年,似不應有誤。

然孜六世孫浩有此書跋,稱孜生三子,次曰時寧,孜歿時僅六歲。

及年漸長,忽有志習武,乃妄竊父書,鑿改己名,且求父之同年李維楨為序。

維楨詭隨徇物,竟不為之是正雲。

其語出馮氏子孫,當必有據。

然則此書實孜所撰,刊本及序皆偽作,不足信也。

書分元、亨、利、貞四集,采自黃帝迄明代,以戰功顯者,錄其事跡,而以孫、吳諸書所載兵法證之。

體例略與宋張預《百將傳》相近,特隨事節錄,不立全傳為異耳。

△《嶺西水陸兵紀》·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盛萬年撰。

萬年字恭伯,秀水人。

萬曆癸未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

遷南布政使,未到官卒。

是編乃萬年官廣西按察使時,值倭入寇,萬年擊破之。

因增設戰船,繕治營壘,益兵練卒,為善後計。

以電白、吳川東南濱海,番舶內犯,二地先受其害。

遂審度地勢,佈置堡寨,圖其兵弁制度及巡船款式,以成此書。

其陸路則由電白、吳川至於高州添置員弁,凡郵傳之政及攻守之器悉載焉。

歲久版佚。

此本乃國朝雍正辛亥,其裔孫熙祚署吳川縣知縣,即萬年駐兵之地,因校其舊本,重梓以行。

△《劍草》·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熊明遇撰。

明遇字子良,進賢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摘取古今名將事跡,為之論斷,凡百餘條。

蓋隨筆札記之文,不足以當著述之目。

△《嶺南客對》·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粵西舜山子撰,不著姓名。

所紀有王守仁事,則嘉隆以後人也。

其書以粵中童嘯聚,時出劫掠,為居民行旅之害,有司不能制,故設為賈客問答,以推究其得失。

大略為土軍畏怯好利,將帥營求冒功,必得老成而任之,合四省兵力,明賞罰,嚴號令,始可成功。

其雲府江之賊,東則荔浦,西則宣威,古田、修仁、兩江等處,亦間有之。

蓋指桂林、平樂二府所屬人而言。

即《明史·土司傳》所稱設防置戍,世世為患者也。

是編所陳方略,雖未必切中事機,然亦可見當時疆吏措置乖方,不能綏靖,致起草茅之竊議矣。

△《左氏兵略》·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禹謨撰。

禹謨有《經籍異同》,已著錄。

是編乃其任兵部司務時所撰,嘗疏進於朝。

其例取《左傳》之敘及兵事者,以次排纂,仍從十二公之序。

其事相類者,則不拘時代,類附於前。

又雜引子史證明之,而斷以己意,謂之捫虱談。

非惟無關於《春秋》,並無關於《左傳》,特藉以談兵而已。

考《五代史·敬翔傳》曰:梁太祖問翔曰:聞子讀《春秋》,《春秋》所紀何等事?翔曰:諸侯戰爭之事耳。

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為吾用乎?翔曰:兵者應變出奇以取勝,春秋古法,不可用於今云云。

是左氏兵法至五代已不可用,而禹謨進疏,乃請敕下該部,將副本梓行,俾九邊將領人手一編。

是與北向誦《孝經》何異。

明季士大夫之迂謬,至於如是,欲不亡也得乎?

△《類輯練兵諸書》·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董承詔編。

承詔,武進人。

萬曆丁未進士,天啟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是書輯錄戚繼光談兵之言。

繼光所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儲練通論》、《哨守條約》四書,承詔薈萃其說,刪除繁複,編為十六類,曰奏疏,曰條議,曰將略,曰兵紀,曰賞罰,曰陣,曰營,曰戰,曰操,曰哨守,曰長兵,曰短兵,曰聲類,曰色類,曰什器,曰儀節。

而以汪道昆所作繼光墓誌及承詔所作小傳冠於首。

△《火器圖》·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斌撰。

斌字質夫,晉江人。

萬曆己酉舉人,官廣東信宜縣知縣,調蜀府左長史。

是編言軍中火攻之具甚詳,然大抵斌以意造之。

如所制木人騎馬之類,頗近兒戲。

其火藥器具皆取天地星宿之數,太極兩儀之象,亦殊為迂闊。

前有火器原、火攻要二篇,多書生紙上之談。

又末有風雨賦一篇,謂熟此以占天文,百無一失。

是尤必不然之事也。

△《兵機類纂》·三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龍翼撰。

龍翼字羽明,松江人。

是書取古今言兵事者,自《春秋左氏傳》而下,至於元、明,分為三十二類。

每類中又各析子目,所載明事尤詳,大抵書生紙上談也。

第三十一卷專言陣勢,然陣法未載圖式,殊為闕略。

其凡例雲,篇中如陣法、器械之類,不詳圖說者,慮或冗漫,亦為文飾其詞。

蓋是書之作,本為武闈答策之用,故可略則略耳。

△《廣名將譜》·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卷首題黃道周注斷。

前有崇禎癸未道周序,稱即舊本,芟其繁文,取其精要,入妙旁批,有疑夾注,又總斷結其智勇之所在云云。

詞意陋,決不出道周之手,殆坊肆所依托。

其目錄後幅割裂,亦似非足本。

△《左略》·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曾益撰。

益字子謙,山陰人。

其書專摘《左傳》所言兵事凡五十六篇,每條標以名目。

陳禹謨《左氏兵略》尚援引他書,疏通證解。

此但摘錄傳文,益無可采矣。

△《談兵髓》·七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題西浙囂囂生撰,不著名氏。

首為談兵髓說,稱自黃帝用兵以來,兵法不廢天時。

故日月星辰,風節候,皆用兵者所宜知。

然其所載,如黃赤道、渾天儀、寒暑晝夜長短諸說,多涉律歷家言,於兵事無可徵驗。

蓋亦雜綴成書,初無秘授也。

前有王洽序。

洽字和仲,臨邑人。

萬曆甲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序作於天啟甲子,蓋其巡撫浙江之時,則所為囂囂生者,亦明末人矣。

△《殘本金湯十二籌》·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李盤撰。

盤字小有,揚州人。

是書以十二籌為名,而今所存者,一曰籌修備,二曰籌訓練,三曰籌積貯,四曰籌製器,五曰籌清野,六曰籌方略,七曰籌水戰,八曰籌制勝,已闕其四籌,蓋斷爛不完之本矣。

所言皆團練鄉勇,御土寇之計。

雜引古事以證之,多不切合,亦頗支蔓。

如無糧無水不可以守,三尺童子能知之,而臚列前代絕糧絕水之故實,以為鑒戒。

連篇累牘,殊為浪費筆墨。

所列飛倉、飛刀諸法,及以桐油雞卵拋擲敵船,使滑不能立諸計,亦頗近戲劇也。

△《左氏兵法測要》·二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宋徵璧撰。

徵璧原名存楠,字尚木,華亭人。

是書節略左氏所紀兵事,而論其得失。

春秋車戰事,與後世迥異,徵璧引以談兵,殊為不達時變也。

△《兵鏡》·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鄧廷羅撰。

廷羅字叔奇,號偶樵,江寧人。

順治中拔貢生,官至湖廣荊南道。

是編凡孫子集注一卷,十三篇各為評釋。

其作戰一篇,移為第三。

九變一篇,改為軍變,而刪其與地形篇重出五句。

九地一篇,謂原本重複,為之改正,殊嫌竄亂舊文。

次為兵鏡或問上、下卷,各十五篇。

次為兵鏡備考八卷,則於十三篇中摘其要語為綱,而羅列史事以互證其說。

摭拾頗為叢雜。

△《武備志略》·五卷(內府藏本)

國朝傅禹撰。

禹字服水,義烏人。

是編惟抄撮武經諸書及明茅元儀《武備志》,別無特見。

△《歷代車戰敘略》·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張泰交撰。

泰交字洎谷,陽城人。

康熙壬戌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是書皆剽宋章俊卿《山堂考索後集》車戰篇之文,而稍附益之,別無考正。

如述列國車戰,而齊侯伐衛之先驅申驅失載。

敘唐代,而裴行儉之糧車、李光弼之車亦失載。

敘明代,而給事中李侃所奏之騾車、總兵官張泰所造之獨馬小車,定襄伯郭登之仿古偏箱車皆不能徵引。

蓋不免於疏漏矣。

△《練閱火器陣紀》·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薛熙撰。

熙字孝穆,蘇州人。

是書記康熙三十五年江南提督張翼演教炮弩之事。

所言陣法頗詳,然皆訓練常制也。

──右「兵家類」四十七部,三百八十八卷,內二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