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明邵圭潔撰。圭潔字伯如,一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

△《北虞先生遺文》·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邵圭潔撰。

圭潔字伯如,一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嘉靖己酉舉人。

其詩妥而乏警策,惟散文筆力頗縱宕;然史論諸篇,縱橫曼衍,已啟後來顧大韶等之風。

是集為其子兵部主事所編,分為二帙,前一帙凡六卷,繕寫多脫誤,後一帙凡二卷,與前帙間有重複,豈編次未定之本歟?

△《平山文集》·八卷、《詩集》·八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何濤撰。

濤字仲平,江西廣昌人,嘉靖己酉舉人。

據集中所言,蓋嘗官於安慶,不知為安慶何官也。

詩文皆率其所欲言,詩集第五卷,有《讀白集卒業》一首,可以知其宗尚矣。

△《子威集》·三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鳳撰。

鳳有《續吳中先賢贊》,已著錄。

其文皆僻字奧句,尤澀體之者,《江左脞談》載:劉侍御子威,好為詰屈聱牙之文,吳人推服之無敢後。

袁卜士景休,字孟逸,每向人抉摘其字句鉤棘,文義紕繆者以為姍笑。

子威聞之怒,訴於邑尉,攝而笞之。

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

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是亦可資笑噱者矣。

△《素園存稿》·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宏靜撰。

宏靜字定之,歙縣人,嘉靖庚戌進士。

朱彝尊《明詩綜》載,其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千頃堂書目》亦同。

《江南通志》,則載其奉使入浙,擊水寨寇,論功當敘,中蜚語歸,卒贈工部尚書。

據集內《山中稿小序》稱,自撫浙待命凡十載,自留京歸田經廿載。

葉向高《序》亦云然。

是宏靜實自南京罷歸,《通志》所記偶誤也。

是集目錄只十六卷,而書實十八卷,其目錄之次序,前後參互,亦與卷內不合,皆校刊之疏漏。

又《千頃堂書目》載,是集作二十卷。

殆初刻十六卷,後增至十八卷,又增至二十卷,而目則未改歟。

△《山堂集》·六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魏裳撰。

裳字順甫,蒲圻人。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濟南府知府。

《明史·文苑傳》附載《王世貞傳》中。

是集前三卷皆詩,後三卷為雜文。

當嘉、隆之際,李攀龍、王世貞方負盛名,而裳與南昌余曰德德甫、銅梁張佳允肖甫、新蔡張九一助甫,實左右之。

當時稱為「四甫」。

裳才地稍弱,尤為墨守不變。

集首佳允《序》,謂其文非左、國、兩司馬,詩非建安、大歷,則不以寓目。

此即其力持王、李餘論之證,故世貞《藝苑卮言》,亦稱其不失門宗雲。

△《大雅堂摘稿》·(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況叔祺撰。

叔祺有《考古詞綜》,已著錄。

是集《千頃堂書目》不載,《江西通志》亦稱,是時王、李之學盛行,有後五子、廣五子等目,而不及叔祺。

《大雅堂集》世亦罕有傳者,則明代已不行於世矣。

此本題雲《摘稿》,則尚非叔祺之全集,詩止近體無古體,叔祺尤不應若是之陋,或選錄者不諳古體,惟取其所能解耶?

△《居來山房集》·六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佳允撰。

佳允字肖甫,銅梁人,初號盧山,以其家在居來兩山之間,更號居來山人。

(案:居來,一作居來,蓋字之別體。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督薊遼。

事跡具《明史》本傳。

佳允為郎時,與王世貞諸人相酬和,七子仕宦多不達,而佳允鎮雄邊,定大變,以功名始終。

論者謂其詩文才氣縱橫,而頗乏深致。

蓋雄心大略,不耐研思於字句間也。

是集賦一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三十五卷,末一卷附錄行狀、墓誌,後又載同時諸人所作序、記等文十一篇。

△《天目山堂集》·二十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中行撰。

中行字子與,號龍灣,長興人。

讀書天目山下,故自稱「天目山人」。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

《明史·文苑傳》附見《李攀龍傳》中。

中行為後七子之一,王世貞《藝苑卮言》亟稱之,以為左准右繩,靡所不合。

胡應麟《詩藪》則惜其少深沈之致;陳子龍《明詩選》復有摹古太似之譏。

是非恩怨,輾轉相爭。

要之,或褒或貶,各有所當,合而觀之,則中行之定評出矣。

雜文亦有意矯揉,頗失渾雅,蓋當時風尚,七子同一軌轍,非如是不能預壇坫也。

△《青蘿館詩》·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中行撰。

是集乃隆慶中,其婿汪時元所刻。

其守汝寧以後之詩,居三分之一。

汰其古文,又汰其少作,較前集為精簡。

然中行於北地之學,漸染既深,時元能刪其枝蔓,不能變其根柢也。

△《余德甫集》·十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余曰德撰。

曰德初名應舉,字德甫,南昌人。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

《明史·文苑傳》附見《王世貞傳》中。

與魏裳、汪道昆、張佳允、張九一,所謂「嘉靖後五子」也。

世貞稱其詩,古近體無所不佳,近體獨超;近體五七言無所不超,七言獨妙。

《靜志居詩話》則謂其詩尚未見門戶,元美冠諸後五子之首,未免阿其所好。

今觀是集,彝尊所論公矣。

△《豐陽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馮皋謨撰,皋謨字明卿,海鹽人。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參政。

是集凡詩四卷,文八卷。

皋謨在粵平大盜張璉,擊敗倭寇,皆有功;又創議立「條鞭投櫃之法」,至今稱便。

其經濟頗可觀,而詩文則但有浮聲,殊乏切響。

許聞造《行狀》,稱皋謨官刑部時,與梁有譽、宗臣、吳國倫、徐中行相善,切靡為詩,故其趨向亦相近雲。

△《采薇集》·四卷、《幽貞集》·二卷、《邕俞集》·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董傳策撰。

傳策有《奏疏輯略》,已著錄。

此三集乃傳策以嘉靖戊午遣戍,至隆慶丁卯召還,前後十年之詩也。

《采薇集》為四言、樂府、歌行、絕句等體;《幽貞集》為五言古體;《邕俞集》為七言律體。

詩多激烈如其為人。

案《千頃堂書目》,《采薇集》作十四卷,《幽貞集》作十一卷,《邕俞集》作七卷,與此互異。

明人集多隨作隨刊,卷帙無定。

未知為此本不完,或黃虞稷誤載。

又有《廓然子稿》二卷,《蘧廬稿》七卷,此本不載,殆偶佚矣。

△《洞稿》·五十四卷、《續稿》·二十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明吳國倫撰。

國倫有《陳張本末略》,已著錄。

初,國倫為兵科給事中時,以倡眾賻楊繼盛,忤嚴嵩,左遷,世稱其義。

在後七子中最為老壽,初與王世貞、李攀龍唱和;後與李維楨、汪道昆輩,狎主詩盟,其著述頗富。

然在當時,胡元瑞作《詩藪》,已譏其用句多同,一篇而外,不耐多讀。

國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亦謂王、李既沒,《》幾與四部爭富,而海內之為真詩者寡,則文章不逮其行誼矣。

此《洞稿》,國倫所手定;《續稿》則其子士良所校刊。

《明史·藝文志》,此二集外,又載其詩稿十五卷,今未之見,意其散佚歟。

△《蘇山集》·二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柏撰。

柏字子堅,一字憲卿,沔陽人。

嘉靖庚戌進士,官至井陘兵備副使。

是集凡詩十卷,文十卷,詩頗宕逸有姿,而失於薄弱,文又不及其詩。

《千頃堂書目》別載,柏《見南山集》八卷,不載此集,殆偶未見歟?

△《蘇山選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柏撰。

是集為莆田黃謙所選定,凡詩四卷,文三卷。

《千頃堂書目》作五卷,傳寫誤也。

△《小漁遺稿》·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唐汝楫撰。

汝楫字思濟,蘭人,吏部尚書龍之子。

龍號漁石,故汝楫自號小漁。

嘉靖庚戌進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諭德。

事跡附見《明史·唐龍傳》。

史稱龍與嚴嵩相善,汝楫又以素附嵩得第一人及第,後坐嵩黨奪官,則其人不足重,其文章亦不為世所稱。

是集為萬曆乙卯,蘭知縣莊起元所編,皆應俗之文。

起元稱其著作甚夥,散佚不傳,僅從其孫宗本、曾孫明照,索得殘稿,就而編次雲。

△《春明稿》·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徐學謨撰。

學謨有《春秋億》,已著錄。

是編皆其以尚書召起,再入都時所作,故以「春明」為名。

凡文編十卷,詩編三卷,續編一卷,文編末四卷為《齊語》,皆所著雜說。

《千頃堂書目》作八卷,蓋除《齊語》計之也。

其《論詩》一條云:近來作者,綴成數十艷語,如黃金、白雪、紫氣、中原、居庸、碣石之類,不顧本題應否,強以竄入,專愚聾瞽,自以為前無古人。

小兒效顰,引為同調。

南北傳染,終作癘風,詩道幾絕。

其語蓋為王、李而發。

學謨與王世貞裡相近,而立論如此,頗不為習俗所染。

然詩多懦響,終不能副所言也。

△《徐氏海隅集》·四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徐學謨撰。

《明史·藝文志》載,《學謨文集》四十三卷,《千頃堂書目》亦載,《學謨海隅集》四十三卷。

此本僅四十卷,前無序、目,蓋奸黠書賈,以殘闕之本,割去序、目,冒為完書也。

開卷即列《寶殿》、《主芝》諸頌,蓋當時風氣類然。

至其書《易名始末》一篇,與世傳學謨初名學詩,以其時有上虞徐學詩疏劾嚴嵩,懼以同名罹禍,故改名學謨者,說又不同。

蓋莫得而詳焉。

△《歸有園稿》·二十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學謨撰。

是集文二十二卷,詩七卷,乃其歸田後所作。

學謨嘗謂昔人有云:近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

故自早歲罷荊州守,即構一園,名曰「歸有」,因以名其詩文。

中多酬應之筆,其雜著《中麈諧》、《鏡戒》二卷,尤未免失之於俚。

△《留餘堂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潘季馴撰。

季馴平生功業,著於治河,所作《河防一覽》,已著錄,是集詩一卷,文三卷,皆不見所長。

《千頃堂書目》作五卷,或尚佚一卷歟?

△《李溫陵集》·二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李贄撰。

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

是集一捲至十三卷,為答書、雜述,即《焚書》也。

十四卷至十七卷為《讀史》,即摘錄《藏書》史論也。

十八、十九二卷,為《道原錄》,即《說書》也。

第二十卷則以所為之詩終焉。

前有《自序》,蓋因刻《說書》而並摘《焚書》、《藏書》,合為此集也。

贄非聖無法,敢為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剄。

而焦等盛相推重,頗熒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

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為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庶無識之士,不至怵於虛名,而受其簧鼓,是亦彰癉之義也。

△《周禹川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周大章撰。

大章字章之,號禹川,吳江人,嘉靖壬子舉人,官至瑞安縣知縣。

是編為《文藝集》二卷,皆所作雜文;《御倭武略》三卷,前二卷載《防倭方略》,後一卷附錄投贈詩文。

嘉靖中,江以南屢被倭寇,大章以書生佐守吏,調兵食,所至克捷,鄉里實受其利。

然生平本不以文章名,其《御倭武略》中,多載公移、札付之類,尤為叢雜。

△《羽王先生集略》·(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鳴鳳撰。

鳴鳳有《桂故》,已著錄。

是集為僧超撥所刻,超撥即鳴鳳之孫也。

自稱家遺鐫集七種,值兵火倖存,因從全稿內錄其十分之二,付之剞劂。

然《桂故》等三書,亦在其內。

惟詩文集及《漕書八論》,世無別行之本,而超撥刪削無識,往往去其菁華,搴其蕭艾,已非復鳴鳳之舊矣。

△《子相文選》·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宗臣撰。

臣有《宗子相集》,已著錄。

是編止詩一卷,文四卷,為鄭二陽所選評,姜承宗、姜纘宗所編輯,於集外別行者也。

△《九愚山房詩集》·十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何東序撰。

東序字崇教,號肖山,猗氏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

其詩未能入格,而尤喜作古樂府,凡郭茂倩樂府詩集古題,擬之幾遍,甚至郊廟樂章,亦仿為之。

然唐人已不能擬漢、魏,而東序欲為唐人所不能,不亦難乎?

△《惺堂文集》·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史桂芳撰。

桂芳字景實,號惺堂,鄱陽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兩浙鹽運使。

桂芳與羅汝芳、耿定向講學,其語錄稱,誦陳獻章「未分無極源頭在,誰畫先天樣子來?碧玉樓中閒隱幾,十千川繞又山回」之句,謂數十年不似今夕了悟,其宗旨可見。

而文章頗樸實,不為虛渺之談。

集末附《書經補說》三卷,多與先儒立異。

其謂周武王無封箕子事,說亦甚辯。

然史傳炳然,古無異論,安可懸斷其誣也?

△《曹太史含齋集》·十六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曹大章撰。

大章字一呈,號含齋,金壇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以廢疾罷。

是集凡文十三卷,詩三卷,多慶祝哀免之篇,應試策論,亦悉載焉。

△《姜鳳阿文集》·三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姜寶撰。

寶有《周易傳義補疑》,已著錄。

是集分十稿:《初稿》一卷,《中秘稿》一卷,《讀禮稿》一卷,《史館稿》三卷,《西川稿》二卷,《周南稿》二卷,《八閩稿》二卷,《銀台稿》二卷,《南雍稿》二卷,《家居稿》十一卷,《留部稿》十一卷。

寶少從學於唐順之,其行文步驟開闔,頗得力於師說,而學力根柢不及順之之深厚,故論明代之文者,不及焉。

王世貞《序》謂:弘、正而後,士大夫禰檀、左而先秦,及其流弊而為似龍,出之無所自,施之無所當,六季之習,巧者猴棘端,侈者繡土木。

而極推寶之學,為能深造自得。

蓋世貞晚年亦深厭字剽句竊之病,而折服于歸有光諸人,故其說如此也。

△《虛籟集》·十四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明劉堯誨撰。

堯誨號凝齋,臨武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是集為其六世孫心忠所編,凡文九卷,詩五卷,詞三首、偈四首,共為一卷。

其《論性》、《論格物》,頗拾姚江緒餘;「書啟」、「序記」中,皆贈答應酬之作,標題多稱:父母、郡祖、都台、乃堂之類,亦頗嫌太質。

△《綠波樓詩集》·十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張九一撰。

九一字助甫,號周田,新蔡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

《明史·文苑傳》附見《王世貞傳》中。

世貞詩亦謂吾黨有「三甫」,蓋余曰德字德甫,張佳允字肖甫,與九一字助甫,為「三甫」也。

(案此與四甫之說不同,蓋作詩之時,魏裳猶未入社也。

)論者,謂其詩高華雄爽,振宕不羈。

於七子齊盟,風氣雷同之時,自稱拔俗。

然今觀其集,實未能於七子之外,別開門徑。

蓋九一服膺王世貞,曾因世貞父予故,觸忤嚴嵩,遭遷謫而不悔,即其生平規無可知矣。

九一官湖廣參議時,嘗構綠波樓,後遂以名其集。

舊版已毀,此本國朝康熙中,新蔡知縣呂民服所重鋟也。

△《學孔精言捨匯稿》·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應撰。

應有《淮海易談》,已著錄。

《明史·藝文志》載,《應匯稿》十六卷。

此本十二卷,前有萬曆己卯劉伯燮《序》,言集首奏疏,終於古風、絕、律。

今第十二卷止於五言律詩,而絕句、七言律詩皆闕,知非足本矣。

△《百可亭摘稿》·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龐尚鵬撰。

尚鵬字少南,南海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

天啟初,追諡惠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奏疏四卷,雜文三卷,詩二卷,凡分三編。

《千頃堂書目》作三卷,蓋僅據其雜文一種也。

詩文皆樸實,惟奏議頗為明暢,其《與張居正小簡》尤切直,居正復書附焉。

蓋論萬曆四年九月居正奪情事也。

史稱居正深銜之,嗾吏科給事中陳三謨「以給由歲月有誤」劾之,遂罷去。

家居四年而卒雲。

△《石泉山房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郭汝霖撰。

汝霖字時望,號一,永豐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

汝霖從鄒守益、歐陽德諸人講學,故其議論與羅汝芳一派相近。

古詩頗規模陳子昂、李白諸人,得其形似,近體則又次焉。

△《李子田文集》·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袞}撰。

{袞}有《黃谷瑣談》,已著錄。

所選《宋元藝圃集》,頗有別裁,而文章沿歷城、太倉之派,未能自辟門庭。

其持論務合儒、釋為一,遂並孟子而非之。

如曰:「孟子非排告子也,排告子而自異於孔氏諸聖人也;諸儒非尊孟氏也,尊孟氏而自別於孔氏諸聖人也。」

可雲大繆。

△《近溪子文集》·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羅汝芳撰。

汝芳有《孝經宗旨》,已著錄。

其學出於顏鈞,承姚江之末流,而極於氾濫。

故其說放誕自如,敢為高論。

著述最易成編,多至四五十種,即其集亦非一刻。

有《近溪子集》,其門人杜應奎編;有《近溪子全集》,其孫懷祖刊;有《批點近溪子集》,耿定向所編;有《批點近溪子續集》,楊起元所編;有《明德公文集》、《近溪先生詩集》、《近溪子附集》、《近溪子外編》,有《從姑山集》、《續集》,並其孫懷智所編;有《明德詩集》,其門人左宗郢刊。

今多散佚。

此集則其曾孫萬先所刊也。

△《愧非集》·十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馬攀龍撰。

攀龍字衝霄,號「愧非子」,陽信人。

嘉靖乙卯舉人,官禮部主事。

是編凡《談略》四卷,《乾坤逆旅集》一卷,《漫稿》一卷,《游涉稿》一卷,《游林稿》一卷,《邯鄲學步集》四卷,《忙忙亭稿》二卷。

《明詩綜》稱其博學雄才,著述甚富,惜年不稱壽。

今以集考之,攀龍為學官時,有院試詩云:「五十老文學,低頭竊自羞。」

自注云:余赴試許州,自傷老大,猶滯學博云云。

其後遷邯鄲令,轉京邑,入為主事,有《早春入朝》詩句云:「書生慶際遇,白首得為郎。」

又《長安除夕》,有「為客已三載,壯志灰頹齡」等句。

則年不稱壽之說非也。

《談略》所引,多小說俚語。

詩用《洪武正韻》,又與《詩餘雜編》,亦乖體例。

△《震堂集》·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養端撰。

養端字茂成,遂昌人,嘉靖乙卯舉人。

是集為其鄉人何堂所刪定,而遂昌知縣池明刻之。

其時王、李並馳,海內響應,故養端所作,亦沿二家之波。

大都一字一句必似古人,而意趣則罕所自得。

冠以擬古樂府一卷,望其標目,古色斑然,核其文章,乃多無取。

如《李延年歌》、《漢武帝李夫人歌》,皆偶爾神來,遂成絕調,即作者亦不能再為,而皆衍為長篇,味如嚼蠟;《焦仲卿妻詩》、《木蘭詩》,正以委曲瑣屑入妙,而縮為數句,又似斷鶴;至於樂府諸篇,古詞僅在,如曰摹其音節,則無詔伶人,事謝絲管,劉勰言之矣。

非夔非曠,誰能於千百年後得其律呂?如曰闡其意義,則標名既每難詳,詞句尤多訛闕。

吳兢所解,已多在影響之間,今安得知其本旨?《釣竿》、《朱鷺》之類,尚可緣題成文,至《東光》、《翁離》諸篇,題既不明,詞又不解。

一概描摹不已,實不知何所見而云然矣。

△《潛學稿》·十二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

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

此其所作雜文及語錄也。

其語錄力辟心學,在當時尚為篤實,文章則頗為樸塞,未足擅長。

△《耿天台文集》·二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耿定向撰。

定向有《碩輔寶鑒要覽》,已著錄。

是集為其門人劉元卿所編。

凡「詩賦」一卷,「雜文」十九卷。

末一卷為「時藝」,蓋用《宋文鑒》收張才叔經義例也。

定向之學,歸宿在王守仁。

故集中第十三卷以薛諸人為列傳,而以守仁為世家。

此蓋陰用《史記·孔子世家》之例,不但以守仁封新建伯也。

黃宗羲《明儒學案》,列之泰州王艮派下。

摘其與張居正論趙用賢、吳中行等書,以為雖欲少殺其禍,亦近於誦六藝以文奸言;又摘其《劾御史王藩臣疏》,以為鉗制言官。

考《與居正書》在第六卷中,核其詞意,蓋求寬言者之罰,不得不先解居正之怒;求解其怒,不得不先順其意,而使之喜,於是借伊尹之任,以獻諛頌,遂為天下口實。

(案《明史》定向本傳,稱居正奪情,定向貽書友人譽為伊尹,而貶言者,時議訾之,蓋偶未檢此集,誤以與居正為與友人,謹附識於此。

)《糾王藩臣疏》,今在第二卷中,大旨慍藩臣劾巡撫周繼,未以揭帖送都御史,使藩臣所劾不實,定向糾其妄奏可也。

乃因遺誤送揭,閱一月之後,始糾其不實。

此爭私憤,非爭公論矣。

顧允成作《客問》以詰定向,定向不能答,厥有由歟。

大抵定向之學,兼講作用,觀其全集,大略可知。

宗羲所論,雖責備賢者之言,要不可謂之無因。

△《濟美堂集》·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吳文華撰。

文華有《粵西疏稿》,已著錄。

是集凡詩文四卷,頗沿台閣舊體。

後四卷即《粵西奏議》及《留都奏議》,其初別本各行,後又編入集中也。

△《屏居集》·八卷、《浪游集》六卷、《耕餘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明姚汝循撰。

汝循字敘卿,江寧人。

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大名府知府,終於嘉州知州。

汝循自大名罷官歸田,著《屏居集》;及嘉州罷後,歷游燕、趙、楚、蜀間,著《浪游集》;晚年退耕秦淮,著《耕餘集》。

王犀登序其《耕餘集》,謂其沖若陶、韋,然陶、韋不在其貌也。

△《濟美堂集》·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瓚撰。

案:世宗時有兩陳瓚:其一獻縣人,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即嘗為楊繼盛奏請恤典者;此陳瓚字廷,常熟人,嘉靖丙辰進士。

官至刑部左侍郎,謚莊靖,事跡附見《明史·魏時亮傳》。

是編首列疏一卷,詞頗伉直,餘多酬應之文,六卷之末,附詩二十八首、詞一首,亦非所長。

△《蘭暉堂集》·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屠應撰。

應字文升,刑部尚書勳之子。

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左春坊左諭德。

《明史·文苑傳》附載《王慎中傳》中。

應為文,善比事屬辭,詩法濫諸家,時有獨造,一時名出其父右。

然牽於華藻,蘊蓄未深。

是編凡詩二卷,文二卷,與其父集本別行,後其曾孫繩德等,又取勳所著《太和堂集》,與是集合刻,名曰《屠氏家藏二集》雲。

△《怡堂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蔡國珍撰。

國珍字汝聘,奉新人。

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恭靖。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其從曾孫尚才所編,凡詩四卷,文六卷,詩皆近體,尚才《序》謂:從敗簏中得其歸田後所作詩一帙,分類編次,蓋非全稿也。

卷四後附其子若孫之詩;卷五、卷六,乃國珍所作奏疏、序記諸文;又捲七、卷八,附以敕命、墓表、及壽文、祭文;卷九又為國珍所作書啟、小詞;卷十又附刻他人書啟,編次殊為無緒。

且詩實四卷,而《序》雲二卷,尤為不檢矣。

△《心泉集》·二十五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何源撰。

源字仲深,號心泉,江西廣昌人。

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謚靖惠。

源官吏部文選司主事時,張居正以親故托之,拒弗應,緣是引疾歸。

及為南京吏部侍郎,京察黜陟公允,為海瑞所稱,以為士人致身報主當如是。

後卒於官,貧幾不能殮,蓋以氣節自負者。

是集為其子孔賢、孔賓所編,凡文二十二卷,詩賦、歌詞三卷。

大抵非公牘即應酬之作。

然源之足以不朽者,固不在此也。

△《張滸東集》·十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張鹵撰。

鹵字召和,號滸東,儀封人。

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

以忤張居正、馮保,左遷南京太常寺卿,旋乞休歸,終於家。

是集凡詩六卷,文八卷,初刻於天啟五年,為其子永忠及門人王安仁所訂定。

版久毀,此本為其後人重刊。

其中如《慶成宴》、《代巡》、《贈別》諸作,本五言長律,而雜之古體中;《題鹿鳴宴圖》,本七言古詩,而列之詞內。

編次頗為舛誤。

且考鹵在諫垣時,陳奏頗為侃直,其後三領節鉞,能殲叛卒,修邊備,與中朝權貴相抗,多有政績可紀;而集中章疏,乃無一篇,意者尚別有奏議,自為一集乎?

△《華陽洞稿》·二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祥鳶撰。

祥鳶字道卿,別號虛齋,金壇人。

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南府知府。

是編文十三卷,詩九卷。

祥鳶多與嘉靖七子相往還,而詩能不涉其窠臼,然所造則尚未深也。

△《王奉常集》·六十九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王世懋撰。

世懋有《卻金傳》,已著錄。

是集賦、詩、詞十五卷,文五十四卷,第五十二卷曰《澹思子》,第五十三卷曰《藝圃擷餘》,第五十四卷曰《經子臆解》、《易爻解》,皆所作雜說、筆記,附編集內者也。

世懋名亞於其兄世貞,而澹於聲氣,持論較世貞為謹嚴。

厥後《藝苑卮言》為世口實,而《藝圃擷餘》,論者乃無異議,高明、沉潛之別也。

但天姿學力,皆不及世貞,故所作未能相抗耳,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敬美才雖不逮哲昆,習氣猶未陷溺,斯持平之論也。

△《關洛記游稿》·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世懋撰。

是集乃萬曆辛巳,世懋官陝西提學副使,旋以曇陽子事,為台諫所彈,乃移疾自洛陽東歸時作。

上卷遊記三篇,下卷詩七十七首。

屠隆為之《序》,亦全作二氏支離語,蓋一時士大夫習氣如斯也。

△《賜閒堂集》·四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申時行撰。

時行有《書經講義會編》,已著錄。

是集賦、詩共六卷,文及雜著共三十四卷,其相業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為人。

△《王文肅集》·五十二卷、《附錄》·二卷(檢討蕭芝家藏本)

明王錫爵撰。

錫爵有《王文肅奏草》,已著錄。

是集為其孫時敏所編,凡雜文十二卷,書十八卷,奏疏二十二卷,附載《榮哀錄》一卷,志狀碑傳一卷,前有申時行《序》,然時行乃序其奏疏,非序其全集,時敏刊刻之時,取以冠編耳。

時敏《跋》稱:彙集文稿,不能十之五六,詩稿經年廣搜,未能成帙,又稱:入閣以後參軍代筆,奉有先命,不敢混入雲。

△《觀我堂摘稿》·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李材撰。

材有《李見羅書》,已著錄。

其學出於姚江,而稍變其說。

遂開止修一派,與良知一派並傳。

然制行頗率意自恣,官巡撫時,毀參將署為書院,致激兵變。

後南巡按御史劾其破蠻冒功,逮問坐系十餘年,謫戍福建,乃仍用巡撫儀從以往,為當時所怪。

黃宗羲《明儒學案》謂:其以師道自任,不因患難而改,不知者謂其不忘開府門面,則失之。

然師道尊嚴,豈在鼓吹張蓋?宗羲以姚江一派門戶相同,從而為之曲說耳。

是集凡《大學古本義》一卷,《書問》十卷,《雜著》一卷,皆其講學之文也。

△《敬和堂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許孚遠撰。

孚遠字孟中,德清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孚遠之學雖出於唐樞,然史稱其篤信良知,而惡夫援良知以入佛者。

故與羅汝芳、楊起元、周汝登相爭,在姚江末派之中,最為篤實。

馮從吾、劉宗周、丁元薦傳其所學,皆能有所樹立。

是集前,有葉向高《序》,蓋萬曆甲午,孚遠為福建巡撫時所刊,每卷之首尚空其次第,未鐫以版心號數,計之凡序一卷,記一卷,雜著一卷,書一卷,疏二卷,公移二卷雲。

△《衛陽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周世選撰。

世選字文賢,故城人。

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

是集以衛陽為名,蓋故城在衛河之陽,世選以自號,因以名集也。

世選以風節著,文章非所留意,然集中章奏,如《諫穆宗馳馬於禁掖》、《神宗講武於宮中》,皆不知明之積弱,由於朝廷之宴安,朝廷之宴安,由於諸帝之不知兵事,持論殊為迂闊。

又姚希孟《序》謂:大學士高拱構禍華亭,將引世選效指臂,弗應,遂被逐去。

復引其祭拱文中隱顯參商語,以證之。

然世選出拱之門,不受指嗾,具見特立之操。

乃拱既卒,而必特彰其事於祭文,是又不如置之不辨之,為厚矣。

△《海亭集》·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普撰。

普字汝德,海亭其號也,南安人。

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南府知府。

是集文三卷,皆應酬之作,詩一卷,僅二十餘首,亦殊寥寥。

據王慎中所作《墓誌》,謂普精於經學,觀集中《復林次崖二書》,亦憑虛理斷之學,非元元本本之學也。

△《覆瓿草》·六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林撰。

字貞耀,閩縣人。

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事跡附見《明史·林瀚傳》。

集首有王犀登《序》,言官未逾藩鎮,既告歸,幾二十年,乃以薦為太僕,俄復請歸。

與史不合。

蓋史舉其所終之官,犀登所稱則其刻集時官也。

犀登《序》極論七子末流之弊,而獨稱詩為有道之言,然是集為胡應麟所編,應麟故依附七子者,集中所錄,大抵舊調居多,新意殊少,仍七子之支派而已。

△《逍遙園集》·二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穆文熙撰。

文熙有《七雄策纂》,已著錄。

是集為南師仲所編。

凡詩十卷,文十卷。

《明史·藝文志》作《逍遙園集》十卷,疑刊本誤脫「二」字也。

△《處實堂集》·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張鳳翼撰。

鳳翼有《夢占類考》,已著錄。

是編詩四卷,文三卷,末一卷曰《談輅》,則其筆記也。

鳳翼才氣亞於其弟獻翼,故不似獻翼之狂誕,而詞采亦復少遜。

生平好填詞,集中多論傳奇之語。

《千頃堂書目》載:鳳翼《處實堂前集》十二卷,《後集》六卷,與此本皆不符,未喻其故。

△《文起堂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獻翼撰。

獻翼有《讀易紀聞》,已著錄。

是集凡賦一卷,詩六卷,雜文三卷。

其詩文多參以俳偶,蓋獻翼雖頗與李攀龍筆札往還,而與皇甫孝尤契,故學其含咀魏、晉,而未能成家雲。

△《紈綺集》·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張獻翼撰。

乃自錄其早歲所作,於《文起堂集》外,別行者也。

△《狎鷗子摘稿》·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崇節撰。

崇節有《古史要評》,已著錄。

此其為武岡知縣罷歸後,所為文也。

前有《狎鷗亭賦》及《霞塘八景》絕句,後則雜文,寥寥僅十數篇,皆詞意淺薄。

中有《悟蘧生傳》,詳其詞意,乃崇節自謂,而其《狎鷗亭賦》又自稱「豫石子」,隨地易號,殆仿元結之例歟?

△《魯望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袁尊尼撰。

尊尼字魯望,吳縣人,僉事之子。

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山東提學副使。

是集純為七子之體,故王世貞《序》極稱之。

△《天池草》·二十六卷(編修吳典家藏本)

明王宏誨撰。

宏誨字紹傳,瓊州安定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宏誨初釋褐時,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護之。

張居正當國,又嘗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為居正所銜,蓋亦介特之士也。

是集,文二十卷,詩六卷,集首載諭祭文及本傳,猶古人附錄之例。

又載其三世誥命,已為破格。

至以萬曆己丑,宏誨為會試副總裁,遂並載是科題名錄,則從來編別集者,無此變體矣。

△《謝山存稿》·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吾德撰。

吾德字有齋,廣東新會人。

嘉靖乙丑進士,官至浙江按察司僉事。

吾德傳陳獻章之學,居官忤張居正,屢遭貶謫,其氣節亦錚錚者,詩文則直述胸臆而已。

△《震川文集初本》·三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歸有光撰。

有光有《易經淵旨》,已著錄。

是編為其子子、子寧所輯。

前有萬曆三年周詩《序》,所謂昆山本者是也。

其中漏略尚多,故其曾孫莊又裒輯為四十卷,而有光之文始全。

相傳子寧改竄父書,有光見夢於賈人童姓,其事雖不足信,而字句之訛舛,誠有如莊所指摘者。

末載行述一篇,子所作,又序略一篇,子寧所作也。

△《二酉園詩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續集》·二十三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陳文燭撰。

文燭字玉叔,沔陽人。

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

其詩分八集:曰《漢陰詩》、曰《廷中詩》、曰《淮上詩》、曰《嵩和詩》、曰《西蜀詩》、曰《東岱詩》、曰《金焦詩》、曰《黃蓬詩》。

陳思育、王喬桂、皇甫方、袁福徵、黃省曾、沈明臣、李先芳、孫斯億、任瀚、高啟愚、熊敦樸、陳宗虞、曾可耕、吳國倫、方沆、黃一正、李維楨、屠隆、周光鎬,十九人「序」之。

文曰《五嶽山人前集》、《五嶽山人後集》,王世貞、歸有光、汪道昆、茅坤「序」之,後總編為《二酉園文集》,道昆、世貞又「序」之。

《續集》則文燭身後,其孫之蘧所輯。

皆文無詩,亦無當時名士「序」。

惟之蘧自「序」之,又與文燭之婿龍膺各為一「跋」而已。

斯亦生死之際,交遊盛衰之驗,而文壇標榜,其不足盡據可知矣。

△《楊端潔集》·(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時喬撰。

時喬有《周易古今文全書》,已著錄。

是集為其子聖踐所編。

江右之學,惟時喬一本程、朱,故集中《大學》、《周易》諸「序」,及孔、朱二像「碑」,皆力辟心學之誤雲。

△《洪洲類稿》·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王圻撰。

圻有《東吳水利考》,已著錄。

是集,凡詩一卷,文三卷,乃其提學湖廣時所自編,其孫謨又為重刻。

圻所著述,如《續文獻通考》、《三才圖會》、《稗史類編》諸書,皆篇帙浩繁,動至一二百卷,雖龐雜割裂,利鈍互陳,其采輯編排,用力亦云勤篤。

計其平日,殆無時不考古研今;其於詩文,殆以餘事視之,故寥寥如此,存而不論可矣。

△《寶善堂稿》·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慶成王宗川撰,不著其名。

考《明史》晉王岡第四子濟炫封慶成王,其子孫襲封者,無宗川之名。

集中孔天允《序》,稱王纂世十葉,趙訥《跋》亦云:王祖考安穆王,以世次推之,宗川蓋即榮懿王慎鍾之號。

穆文熙《詩話》稱榮懿王以賢孝稱,器質敦厚,詩亦有體裁,足相證也。

然《明詩綜》載,有慎鍾《夏日登萬佛樓次朱使君韻》詩一首,而此集中不載,則又未詳其故矣。

△《山居集》·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栗應宏撰。

應宏字道甫,長子人。

嘉靖中舉人,屢試不第,耕讀太行山中。

祥符高叔嗣謝病歸,應宏往與訂交,叔嗣作《紫團山人歌》贈之,是集即叔嗣所「序」也。

集中惟五言近體,頗有隱秀之致,餘體則自鄶無譏。

《千頃堂書目》載是集,作六卷,疑字之誤。

又載有《太行集》十六卷,今未見傳本。

△《吾野漫筆》·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許炯撰。

炯字吾野,新會人,嘉靖中舉人。

是集凡文七卷,詩六卷。

前有《自序》,謂少時不慧,從群兒騎竹馬,粘蜻蜓,捕鳥雀為戲。

未幾病┬忽劇,夢一父老出袖中書授之,俄墜而覺,自是遂能把筆作詩。

其一卷首篇《述戒》,稱有「通元先生過而誨之」云云。

蓋才高而無所師法者,故其漫書各篇內,謂范仲淹、揚雄之流也,胥於僭矣;蘇洵、荀卿之流也,鄰於詐矣。

又謂蘇洵《辨奸》,訾王安石也,吾以為洵亦安石之徒云云。

皆率意一往,不復以規矩者也。

△《俞仲蔚集》·二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俞允文撰。

允文初名允執,仲蔚其字也,昆山人,嘉靖中諸生。

年四十即棄去舉子業,一意為詩。

《明史·文苑傳》附載《王犀登傳》中。

允文與王世貞善,故與盧冉、李先芳、吳維岳、區大任、世貞目為廣五子,然允文論詩,乃深不滿李攀龍,特才地差弱,終不能與之抗衡耳。

大抵廣五子中,冉最挺出,大任次之,先芳、維岳及允文又其次也。

△《天隱子遺稿》·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嚴果撰。

果字毅之,震澤人,嘉靖時布衣。

是集,詩七卷,文十卷。

首有王思任《序》云:州盱衡海內,才子俱上贄貢,所不能致者,會稽徐文長、臨川湯若士,其鄉則嚴毅之。

可謂卓然自立之士。

然其詩文則尚非徐渭、湯顯祖匹也。

△《汪山人集》·十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汪少廉撰。

少廉字古矜,休寧人,嘉靖中布衣。

其集第一卷為賦,二捲至十六卷為詩,末二卷為雜文。

詩於分體中又各分類,名目繁細,每類中又注編年於其下,叢碎彌甚,所作音節高伉,而神理不具,往往失之蹈襲。

其《邊憤》一詩,朱彝尊《明詩綜》獨取之,然究不出少陵《諸將》蹊徑也。

△《大鄣山人集》·五十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吳子玉撰。

子玉字瑞,休寧人,嘉靖中貢生。

其文規無李攀龍,集中分體二十,皆以某部為題,其《敘事》、《志略》、《說譜》等目,並出臆造。

△《何翰林集》·二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何良俊撰。

良俊有《四友齋叢說》,已著錄。

是集乃其詩文、雜著,並語林之《小序》亦載焉。

朱彝尊《明詩綜》載,其有《清森閣集》。

《千頃堂書目》載,良俊《清森閣集》無卷數,又載其《柘湖集》二十八卷。

據集首莫如忠《序》,稱是集二十八卷,蓋即所謂《柘湖集》者。

此本僅二十二卷,目錄亦復殘闕,則已非完書矣。

良俊在當時,頗有文名,所作縱橫跌宕,亦時有六朝遺意,而落筆微傷太快,殆亦才人輕脫之習歟。

△《芸暉館稿》·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翁積撰。

翁積字犀延,歸安人,副使坤之子也。

豪蕩不羈,以任俠自負,故所作多文酒宴會之詞。

是集凡詩十卷,文二卷,樂府二卷,而以「行狀」、「墓誌銘」、「小傳」,附其後。

△《兔園草》·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曹乾學撰。

乾學字叔驥,太倉人。

與王世貞為姻家,又與趙光輩友善,故集中多遊覽酬贈之作,其詩不盡落婁東窠臼。

然邊幅窘束,則才地限之也。

△《黃說仲詩草》·十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黃惟楫撰。

惟楫字說仲,天台人。

其詩多與王世貞、區大任等唱酬之作,蓋亦沿七子之流波者。

△《被褐先生稿》·十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華善述撰。

善述字仲達,無錫人。

是集惟末一卷為雜文,餘卷皆詩也。

王世貞為作《序》云:其詩或並比興而忘之,大概不可為典要。

是深不滿之矣。

△《童子鳴集》·六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童佩撰。

佩字子鳴,龍遊人。

世為書賈,佩獨以詩文游公卿間,嘗受業于歸有光,其歿也,王世貞為作「傳」,王犀登為作「墓誌」,蓋亦宋陳起之流也。

詩格清越,不失古音,而時有累句。

如《讀李博士集》:「繞屋梅花然」句,蓋用沈約「詩山櫻紅欲然」語,以之品梅殊不類。

又如《觀魏知古告身歌》:「高齋試展竹滿牆」句,上四字下三字,邈不相貫。

他如「囊琴挾水流,客鬢帶山蒼」之類,皆失之纖巧。

「公牘無盈案,私錢不入囊」之類,皆失之拙俚。

「川原呈伎倆」之類,尤失之儇佻。

舊《序》稱,其閉戶屬草,必屢易而後出,出則使人彈射其疵,往往未愜,並其稿削之,不留一字,殊不盡然也。

△《松韻堂集》·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孫七政撰。

七政字齊之,常熟人。

與王世貞諸人游,故詩亦類七子之體,而字句時傷於笨滯。

△《王世周集》·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伯稠撰。

伯稠字世周,昆山人。

是集,卷首有王世貞兄弟《序》,頗相推許。

然考其所作,似過於標榜。

△《壯游編》·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叔承撰。

叔承初名光允,以字行,更字承父,晚更字子幻,自號崑崙山人,吳江人。

《明史·文苑傳》附載《王犀登傳》中。

叔承早棄舉子業、縱游齊、魯、燕、趙,又入閩、入楚。

其在鄴下,鄭若庸薦之趙康王。

叔承以王無下士實意,賦詩以行。

有「壯心欲別逢知已,羞向侯門待晚餐」之句。

又客大學士李春芳家,亦以使酒偃蹇謝去。

史稱其與王錫爵為布衣交,錫爵再召時,有《建三王並封議》者,叔承遺書數千言,謂當引大義以去就爭,不當依違兩端負主恩,辜物望。

蓋其氣節懷抱,亦非當時山人墨客以詩句為市者比。

最後從顧養謙於塞上,無所成就而歸,乃不復出。

此集即其初入都時作也。

△《吳越游》·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叔承撰。

是集前六卷為詩,無錫陳以忠所刻,後二卷為雜文,烏程范應期所刻。

《千頃堂書目》作十卷,與此本不合,或字誤歟?

△《涉江詩選》·七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潘之恆撰。

之恆有《黃海》,已著錄。

之恆初以文詞受知於汪道昆、王世貞,既而赴公車不得志,渡江歷潯陽、武昌,從公安袁宏道兄弟游。

宏道稱其出汪、王之門,而能不入其蹊徑。

然當時論者又謂之恆依傍汪、王,終不能有所解駁。

宏道徒以其論與己合而收之,跡其生平,蓋始終隨人作計者也。

集本二十卷,宏道刪定為此本。

凡甲、乙集各三卷,丙集一卷。

△《集》·四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俞安期撰。

安期有《唐類函》,已著錄。

是集騷一卷,賦二卷,詩三十七卷,雜文一卷。

安期之名,本由依附七子而成,故詩亦不出其流派。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賦景有餘,言情不足,如觀翦採花,青紅碧綠,非不爛然,即而視之,總與根株不相符。

可謂定評矣。

△《江山人集》·七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江撰。

有《名醫類案》,已著錄。

是集凡詩五卷,文二卷,汪道昆為作「傳」,稱其少補諸生,以病謝舉子業,專事吟詠。

故其詩較勝於文,特稍嫌薄弱。

別有《武夷游稿》、《游金陵詩》二集,今皆未見。

獨此集之末,附存其原「序」二篇而已。

△《尚元草》·八卷、《詠物詩》·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兗撰。

兗字叔信,號元岳,秀水人。

何三畏為作小傳,稱其少以事系獄,與詩僧同羈,因得其詩法,蓋其派出自山林,故所作終無俗氣。

王犀登《序》,稱其詩清真古淡,不事藻繢,猶春岫孤霞,寒林片月。

則稍過其實矣。

△《少岳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項元淇撰。

元淇字子瞻,秀水人。

以貲為光祿寺署丞。

是集乃其弟元汴所刊。

凡元汴與元淇唱和諸作,亦附入焉;近體頗妥,古體則力不逮矣。

△《吉蜣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鄭若庸撰。

若庸有《類雋》,已著錄。

「吉蜣生」其所自號,因以名集。

凡文七卷,詩一卷。

其詩與謝榛齊名,然材力遜榛之富健,文又其餘事矣。

△《北遊漫稿》·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鄭若庸撰。

是集為歙人汪良迪所輯。

前有王錫爵《序》,稱山人今年已八十,違趙而居清源,又已數年。

故今集中,清源之詩不一而足,乃其晚年作也。

《明詩綜》載若庸有《吉蜣集》,不及此稿。

然所錄諸詩具在茲集。

蓋《吉蜣集》詩止一卷,良迪併入此稿耳。

△《越草》·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沈明臣撰。

明臣有《通州志》,已著錄。

明臣屢試不第,與山陰徐渭同入胡宗憲幕。

宗憲逮系卒於獄,賓客星散,獨明臣持所作誄詞遍為訟冤,其行誼為世所重。

詩則才氣坌湧,得之太易。

此集乃萬曆己卯,明臣鹽官時所作,留其稿於錢氏者。

鹽官地近御兒,故越境也,因以「越草」為名。

《元日》以下數首,乃其家居所作。

以同為是年之詩,故並附錄焉。

△《豐對樓詩選》·四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明臣撰。

明臣生平所作詩凡七千篇,屬其猶子九疇選定為四百篇,今未見傳本。

是集為廣陵陳大科所校梓,凡為詩四千四百八十九首,較九疇所選增十倍。

白居易詩尚以所存太富,有沙中金屑之憾,則不及居易者可知矣。

△《徐文長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渭撰。

渭有《筆元要旨》,已著錄。

陶望齡作渭小傳,載渭嘗自言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

今其書畫流傳者,逸氣縱橫,片楮尺縑,人以為寶。

其詩欲出入李白、李賀之間,而才高識僻,流為魔趣。

選言失雅,纖佻居多,譬之急管麼弦,淒清幽渺,足以感蕩心靈,而揆以中聲,終為別調。

觀袁宏道之激賞,知其臭味所近矣。

其文則源出蘇軾,頗勝其詩,故唐順之、茅坤諸人皆相推挹。

中多代胡宗憲之作,《進白鹿》前後二表,尤世所艷稱,其《代宗憲謝嚴嵩啟》云:凡人有疾痛痾癢,必求免於天地父母,然天地能覆載之,而不能起於顛擠;父母能保全之,而未必如斯委曲。

伏惟兼德,無可並名。

名且不能,報何為計?云云。

雖身居幕府,指縱惟人,然使申謝朝廷,更作何語。

錄之於集,豈止白圭之玷乎?蓋渭本俊才,又受業於季本,傳姚江縱恣之派。

(案:渭師季本,見《明史·文苑傳》)不幸而學問未充,聲名太早,一為權貴所知,遂侈然不復檢束,及乎時移事易,傺窮愁,自知決不見用於時,益憤激無聊,放言高論,不復問古人法度為何物,故其詩遂為公安一派之先鞭,而其文亦為金人瑞等濫觴之始。

蘇軾曰:非才之難,處才之難,諒矣。

渭所著有《文長集》、《闕篇》、《櫻桃館集》三種,鍾瑞先合刻之,以成此集。

又有商所刻,題曰《徐文長三集》者,亦即此本,前有陶望齡、袁宏道所作二傳。

宏道以為一掃近代蕪穢之習,其言太過。

望齡以為文長負才性,惟不能謹防節目,跡其初終,蓋有處士之氣,其詩與文亦然,雖未免瑕類,鹹成其為文長而已,是則平心之論也。

△《徐文長逸稿》·二十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徐渭撰。

此本為其鄉人張汝霖、王思任所同選。

如末卷所載《優人謔》、《吃酸梨偈》、《放鷂圖偈》、《對聯》、《燈謎》諸作,鄙俚猥雜,豈可入之集中,鮑照集中載《字謎》,恐非當時舊本,未可援以為例。

況照詞猶雅,不似渭所作:「摸著無節,看著有節,兩頭冰冷,中間火熱」之類也。

△《朱邦憲集》·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朱察卿撰。

察卿,上海人,福州知府豹之子,邦憲其字也。

為太學生,慷慨任俠,與沈明臣、王犀登友善。

集凡詩二百五十四首,文一百五十六首,即明臣所訂定也。

△《白陽集》·(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淳撰。

淳字道復,後以字行,別字復甫,號「白陽山人」,長洲人。

以諸生援例入北監,卒業歸,不復就選。

《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

淳少從徵明游,以書畫擅名,為世寶重,詩則寄意而已,非其所長。

是集其五世從孫仁錫所編,以同時贈答之篇附之卷末,與沈周集合刻之,以兩人之詩皆為畫掩也。

△《隆池山樵集》·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彭年撰。

年字孔嘉,長洲人,「隆池山樵」其號也。

《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

年書名亞於徵明,然當時鮮有稱其詩者。

獨王世貞《序》稱,徵明詩以韻勝,而年詩以邊幅勝;其詞亦頗有抑揚矣。

又據世貞《序》,稱徵明孫子悱乃年女婿,年死後,其家取其詩文草鬻於某甲,得緡錢以資葬。

後有永嘉王公者,從某甲購得之。

然已佚其大半,其存者僅十之三,故此編有詩無文。

《明史·藝文志》載:《隆池山樵集》三卷,與此不合,疑刊本偶誤「二」字為「三」雲。

△《止止堂集》·五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戚繼光撰。

繼光有《練兵實紀》,已著錄。

《千頃堂書目》載:繼光《止止堂集》,無卷數,又《橫槊稿》三卷,《愚愚稿》一卷。

今此本《橫槊稿》亦三卷,《愚愚稿》則多一卷,編首總題《止止堂集》。

前有萬曆二年工部尚書郭朝賓《序》,而集中有萬曆庚辰紀年,在朝賓作「序」之後,蓋又嘗續有增益。

知虞稷所見《愚愚稿》一卷,乃初刻之本,非著錄之誤也。

繼光有平倭功,當時推為良將,詩亦伉健近燕、趙之音,而雜說中乃多及陰騭果報、神怪之事,不免偏駁。

考繼光有《登盤山絕頂》七律一首,格律頗壯。

今石刻尚存,而兩集中皆不收,殆作於刻集之後歟?

△《句漏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顧起綸撰。

起綸字更生,號元名,無錫人,官鬱林州州判。

是集即在鬱林所作,前二卷皆遊覽詩,三四卷名《感知篇》,乃歷敘素所相知者,各賦一詩,系以《小序》,凡四十首,中間人品亦甚為雜糅。

如於趙文華乃稱其雅志豪邁,名冠英流;「序」其罪廢事,則曰感激罷官去。

而於方士陶仲文亦以風神端恪,恭誠一至稱之。

皆不免阿私所好也。

△《赤城集》·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顧起綸撰。

是集乃萬曆戊寅起綸游赤城所作。

上卷為詩六十一首,下卷為遊記一篇,而以贈答倡和之作間於上下卷之間,別為中卷。

似別集而非別集,似總集而非總集,體例頗為未善。

然中卷有附錄字,知以起綸為主矣。

故仍入之別集類焉。

△《卯洞集》·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徐珊撰。

珊號三溪,餘姚人,官辰州府同知。

卯洞在盤順中裡,介於楚、蜀之交。

嘉靖間,珊以廟工采木於是,積其二年中所作公牘、雜文為二卷,詩歌為二卷,因以其地名集。

中有《讀高蘇門集詩》,蓋宗法所在,大致不失風格,而深微則不及叔嗣也。

△《傅山人集》·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傅汝舟撰。

汝舟本名舟,字虛木,號丁戊山人,一曰磊老,侯官人。

晚慕仙家服食之術,捨鄉井遨遊山水,其詩刻意學鄭善夫,喜為荒誕詭譎之語。

王世貞比之:言《法華》作風語,凡多聖少。

然奇崛處亦頗能獨造,特旁門曲徑,不入正宗耳。

△《包參軍集》·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包大中撰。

大中字庸之,別號三川,寧波人。

官建陽縣縣丞,以嘗預征倭之役,故稱曰「參軍」。

是集隨事立名,曰《薄游集》,曰《武夷集》,曰《歸來集》,曰《台雁集》,各一卷,曰《東征漫稿》二卷。

然《薄游集》題卷之一,則當有佚卷矣。

△《滄漚集》·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張重華撰。

重華字虞侯,華亭人。

是編前有張位、姜寶「二序」。

位《序》稱其有集百卷,先梓八卷;寶《序》稱其文言言欲奇,其詩首首欲出塵清新,然大抵拉雜不入格。

如稱「九峰三泖」曰「九三」,雖《絳守居園池記》,亦不至於斯矣。

△《栗齋文集》·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金瑤撰。

瑤有《六爻原意》,已著錄。

是集乃其外孫江從龍所梓。

文頗有軼宕之致,其闡發經義之作,大抵空言多而實際少,蓋其《說易》、《說周禮》,即多以臆斷雲。

△《檗庵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汪是撰。

是字介夫,別號檗庵,祁門人。

《江南通志》稱,所著有《家禮砭俗》、《投壺儀節》,其學蓋深於《禮》。

故集中《與胡天敘書》、《論王生二書》、《與汪子立書》、《贈葉生新娶序》、《胡氏初堂記》、《新居告祖文》、《奉主還宗子祠文》、《宗法議》,皆本禮以立言;惟卷端《上學使者》一書,猶明代學校之舊習,可以不作耳。

其詩則全作《擊壤集》體,不以聲律論矣。

△《湛然堂詩稿》·(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汝撰。

汝字席珍,高安人,官廣昌縣知縣。

其自敘詩注云:望五貢薦,蓋由貢生起家也。

是集為其子邦綸屬陳起元所選定,格意頗為平實,然不足自名一家。

△《龜川詩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董緒撰。

緒字禹方,樂安人。

少從鄒守益、聶豹游,講良知之學,故其詩不求工於聲律,以理趣為主,蓋濂、洛風雅之流派也。

其子刑部尚書裕初刻於東莞,歲久版漶;其裔孫又為重刻。

然此本亦字多殘闕,殆難卒讀。

據其目錄,尚有附錄志狀之屬,亦佚之矣。

△《田子藝集》·二十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田藝蘅撰。

藝蘅有《大明同文集》,已著錄。

此為文選、詩選十八卷,乃其為諸生時所刊。

《北觀初稿》、《二稿》三卷,則以歲貢入京廷試時所作。

藝蘅在嘉、隆間,猶為博洽,而詩格頗嫌冗漫。

△《方建元詩集》·十二卷、《續集》·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方於魯撰。

於魯有《方氏墨譜》,已著錄。

是編前集以各體分編,總名《佳日樓集》;續集僅詩二十九首,文一首,題曰《師心草》,則其子嘉樹所續刻也。

於魯初以制墨名,後與汪道昆唱和,遂招入豐干社中,然世終稱其墨也。

△《石西集》·八卷、附《崇禮堂詩》·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汪子祜撰。

子祜字受夫,別號石西,石門人。

性喜為詩,自二十歲至七十歲,皆編年為集。

後其元孫宗豫輯遺稿,屬汪懋麟等定為是編。

凡詩六卷,賦一卷,文一卷,後附《崇禮堂詩》一卷,則崇豫父伯薦之作。

伯薦字士倩,崇禎戊辰恩貢生。

△《石盂集》·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汪坦撰。

坦字仲安,號識環,鄞縣人。

是集為其子長文所刊。

凡詩賦十卷、雜文七卷,前有屠隆《序》,稱其詩自三百篇、騷、選、漢、魏、六朝、唐、宋,文自左、馬、班、揚、崔、蔡、韓、柳、蘇、王諸體,靡所不詣,然核其所作,不出七子之體。

△《石門詩集》·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一名《霞居集》。

明高撰。

字宗呂,號石門,又號髯仙,侯官人。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雲,少谷鄭善夫居峰北,從之遊者九人,鄉黨目為十才子,居首,傅汝舟次之。

今卷首林向哲《序》,稱其俊而不刻,清而不矯,亦非虛語。

然竟以為與少谷相伯仲,則溢美矣。

詩向未付梓,流傳俱屬鈔本。

《明詩綜》載其《岳陽樓》一詩,有「殘雨數聲衡岳曉」句。

今檢原集,「數聲」實作「數峰」較「聲」字為工。

考徐通《晉安風雅》所載亦同。

蓋《詩綜》刊本偶誤耳。

△《東遺集》·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王襞撰。

襞字宗順,自號天南逸叟,泰州安豐場人。

是集其門人林訥所輯。

上卷為《像贊》、《墓圖》、《年譜》、《語錄》及同時贈答雜文;下卷為所作詩、賦,附載行狀、銘志、祭文、世系、門人姓氏,刊集始末。

襞少從其父王艮至會稽,傳王守仁之學,沈桐贈之詩云:「念子賢者後,至理早已融,譬彼三世醫,指授寧無從。」

蓋其父子皆刻意講學,非以文章為事者。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襞詩如「一室風過雨,三更月到窗」,「好雨應宜早,秋花不恨遲」,「坐雨新亭曉,聞潮落月時」,「老攜杖履歸山谷,閒看兒孫種水田」等句,亦有活脫之趣,然終非專門也。

△《僦寮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古杭月堂宗賢撰,不著時代。

考之《志乘》,亦不載其名氏。

據其題名,似乎衲子。

故所與唱和者亦衲子為多。

集中有《和沈石田鵲橋仙詞》,知為正、嘉間人也。

詩筆清曠,頗近自然。

特邊幅少狹,不免傷於寒瘦。

△《松菊堂集》·二十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孫鏊撰。

鏊字端峰,餘姚人。

江西巡撫燧之孫,工部尚書升之子也,官上林苑丞。

是集凡詩二十卷,雜文四卷,詩句清雋,不入前後七子之派。

文則不免於平衍。

鏊晚歸燭湖,於宅東構漆園居之,作《漆園供事別傳》。

如《滕六司農》、《玉羽仙翁》、《食蘋仙子》、《秦大夫》、《清修子》、《姑射仙諸傳》,皆以文為戲之筆也。

△《鄭京兆集》·十二卷、《外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鄭心材撰。

心材字敬仲,號思泉,海鹽人。

刑部尚書曉之孫,光祿寺少卿履淳之子。

以蔭生官至應天府治中。

是集為其婿項皋謨所校,凡詩文、雜著,十二卷,其外集二卷,則附錄「墓碑」、「行實」之類也。

考其子端允所作《行實》中,稱所著文集以外,有《昭明文選鈔》、《唐人列傳》、《見聞紀鈔》三書。

今本《唐人列傳》乃編在第六卷。

其外集別題曰《葬錄》,與目錄不相應。

蓋隨意編次,故無體例也。

心材老於場屋,必欲一第而卒不可得,年五十始就銓,平生精銳之氣,已消磨於時文中,詩、古文特偶試為之耳。

△《冬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釋方澤撰。

方澤字望,號冬,嘉善人,秀水精嚴寺僧也。

《明詩選本》載方澤詩,俱作《冬內外集》。

據此本實作《冬外內集》。

上卷為外集,下卷為內集,以詩為外,以文為內,蓋詩多涉文字,而文皆關禪義,故其下卷之詩,亦不謂之詩而謂之偈。

則其外內之義,即程氏之外學、內學,作內外者,誤也。

集中文筆角率,不出方丈語錄之格,詩稍近雅而亦不工。

△《徐花潭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嘉靖中朝鮮生員徐敬德撰。

敬德貧居講學,年五十六,其國提學金安國以遺逸薦,授奉參,力辭不就,居於花潭,因以為號。

是集雜文、雜詩共二卷。

其文《中原理氣》一篇,末有附記,稱曰「先生」。

《鬼神生死論》一篇,末亦有附記,稱以上四篇,皆先生病亟時作。

詩中《次申企齋韻》一首,附錄原作,稱企齋贈先生詩。

蓋其門人所編也。

敬德之學,一以宋儒為宗,而尤究心於《周子太極圖說》、《邵子皇極經世》,集中雜著,皆發揮二書之旨。

其《送沈教授序》,全然邵子之學也。

其《論喪制疏》、《答樸枝華書》,亦頗究心禮制。

蓋東士之務正學者。

詩則強為《擊壤集》派,又多雜其國方音,如所謂「窮秋盛節換,木落天地瘦」,體近郊、島者不多見也。

他如《無絃琴銘》:不用其弦,用其弦弦,律外宮商,吾得其天;非樂之以音,樂其音音;非聽之以耳,聽之以心。

彼哉子期,曷耳吾琴。

稍得蘇、黃意者,亦偶一遇之。

然朝鮮文士,大抵以吟詠聞於上國,其卓然傳濂、洛、關、閩之說,以教其鄉者,自敬德始。

亦可謂豪傑之士矣。

故詩文雖不入格,特存其目,以表其人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