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卷一一:然兩母一之 著述不傳。即宣文夫人講解經義,幾與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隨園詩話》卷一一

隨園詩話

卷一一

古陶太尉、歐一陽一少師之母,俱以教子貴顯,名傳千古。

然兩母一之 著述不傳。

即宣文夫人講解經義,幾與孔子並稱,而吟詠亦無聞焉。

近惟畢太夫人,兼而有之。

夫人名藻,字於湘,印一江一 令笠亭先生之女,余同徵友少儀觀察之妹也。

偶詠《梅》云:「出身首荷東皇賜,點額親添帝女裝。」

首句本出無心,未幾秋帆尚書果殿試第一,繼王沂公而起。

吉人之詞,便成詩讖,事亦奇矣。

太夫人雖在閨閣,而通達政體。

尚書出撫陝西,太夫人作詩箴之云:「讀書裕經綸,學古法政治。

功業與文章,斯道非有二。

汝宦久秦中,游膺封圻寄。

仰沐聖主慈,一寵一 命九重賁。

日夕為汝祈,冰淵慎惕厲。

譬諸樽櫨材,斫小則恐敝。

又如任載車,失誡則懼躓。

捫心五夜慚,報答奚所自?我聞經緯才,持重戒輕易。

教敕無煩苛,廉察無猥細。

勿膠柱糾纏,勿模稜附麗。

端己勵清操,儉德風下位。

大法則小廉,積誠以去偽。

西土民氣淳,質樸鮮糜費。

豐鎬有遺音,人文郁炳蔚。

況逢郅治隆,陶鈞綜萬類。

民力久普存,愛養在大吏。

潤澤因時宜,樽節善調理。

古人樹聲名,根柢性情地。

一一踐履真,實心見實事。

千秋照汗青,今古合符契。

不負平生學,不存一溫一 飽志。

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

我家祖德詒,箕裘罔或墜。

痛汝早失怙,遺教幸勿棄。

歎我就衰年,垂老筋力瘁。

曳杖看飛雲,目斷秦山翠。」

讀其詩,可謂訓詞深厚,不減顏家庭誥。

未幾太夫人就養官署,一路關心,訪察政聲。

聞長安父老俱稱尚書之賢,太夫人喜,抵署又賦詩曰:「驂啡乍解路三千,風物琴川慰眼前。

到處聽來人語好,頻年豐樂使君賢。」

「連朝話舊到更深,不盡婁一江一 望遠心。

莫怪老人添白髮,兒童幾輩換鄉音。」

「週遭竹嶼與花潭,檻外雲光映翠嵐。

盡有瑣窗詩料在,不須回首憶一江一 南。」

太夫人受封極一品,考終官署。

庚子上巡一江一 、浙,尚書居憂裡門,謁於行在,具陳母氏賢行。

上賜「經訓克家」四字。

尚書建樓於靈巖別業,以奉宸章,當世榮之。

有《培遠堂詩集》行世。

《培遠堂集》中,美不勝收,摘其尤者。

五古如《靈巖山館夜坐》云:「圓景下絕壁,山館忽已暝。

石磴靜張琴,雪泉清瀹茗。

不知夜已深,月上青松頂。」

五律如《正月十二夜》云:「銀釷暗畫堂,坐數漏偏長。

雁影半牆月,雞聲萬瓦霜。

夜吟多遣興,春一夢 不離鄉。

庭下微風起,梅花入幕香。」

《落葉》云:「微霜零木葉,秋氣乍蕭森。

亂逐西風下,多隨涼雨深。

紙窗延皎月,苔磴失層一陰一。

偶爾憑欄立,平林露遠岑。」

七律如《小園》云:「小園半畝寄西城,每到春深信有情。

花裡簾櫳晴放燕,柳邊樓閣曉聞鶯。

《漢書》舊讀文猶熟,晉帖初臨手尚生。

自笑爭心猶未忘,閒招鄰女對棋枰。」

七絕如《探梅》云:「光福寺前日欲曛,上一陽一村外望綱組。

干林萬壑浩無際,不辨湖光與白雲。」

《春殘》云:「斐幾熏爐百衲琴,綠一陰一門巷晝沉沉。

春來小苑無人掃,花落窗前一寸深。」

《松徑》云:「曲徑彎環石級高,滿亭山色綠週遭。

松風似厭泉聲小,自寫雲門百尺濤。」

五排如《雁字》云:「一片雲藍紙,鴻文絕點瑕。

《禽經》殊古雅,羽檄等紛孥。

每作纏聯起,何曾敘次差?銜蘆如運筆,游霧類塗鴉。

凡鳥徒貽誚,家雞詎用誇?緘情來塞北,傳信向天涯。

四出驚風急,低橫遠岫遮。

諧聲呼伴侶,破體遇弓權。

行斷疑從缺,書空點不加。

奇姿多縹緲,取勢故欹斜。

斂翰停搞藻,臨池戲劃沙。

鵝群猶遜巧,鳳策足聯華。

水映騰清稿,煙籠護碧紗。

挨天才不愧,逸興寄雲霞。」

五言絕如《雨夜》雲廣向晚花冥冥,獨坐理琴譜。

一縷茶煙生,疏簾散春雨。」

六言絕如《夏日作》云:「撥火爐香揚來,捲簾梁燕飛去。

吳門六月猶寒,雨在一江一 南何處?」皆有清微淡遠之音,真合作也。

其他名句,五言如《望華》云:「日生常夜半,雲到只山腰。」

《嘗新茶》云:「未干春露氣,猶帶曉雲香。」

《虎丘》云:「隔花皆有閣,入寺始知山。」

《一江一 村寓目》云:「山吞將落日,風抵欲來潮。」

七言如《梅花》云:「獨與白雲如有約,遙疑積雪亦生香。」

《聞蟲》云:「花徑雨過苔乍冷,豆棚風定月初明。」

《野望》云:「雨余霜葉紅於染,風定炊

煙白欲凝。」

《靈巖懷古》云:「香徑花開人去後,磲廊風響月明中。」

《登澄觀樓》云:「積雪明多能淡日,遠山寒極不生煙。」

仁和沈椒園庭芳,查聲山學士外孫也。

其尊甫麟洲先生,宰文昌,被累,戍寧夏。

母查太淑人留居嘉善,不從行。

椒園每歲南北省親,極行路之苦。

有詩云:「秋生紅豆辭南國,春到青銅赴朔方。」

「青銅」者,寧夏山名。

又:「雲影有心隨望眼,淚痕和線綻征衣。」

為厲樊榭孝廉所賞。

沈歿後,張少儀有詩哭之,云:「塞上草枯雙淚白,瀛州雲淨一襟清。」

「草枯」,用裴子野事,蓋紀實也。

觀察尊甫笠亭先生,宰印一江一 ,與沈同戍。

觀察徒跣萬里,號呼求救,卒獲安全。

嗚呼!三君皆與余同舉詞科,而沈、張兩觀察,又同舉詩社於李玉洲先生家,往來尤狎:今皆先後化去。

追思六十年中,升沉聚散,音塵若夢,可為於邑!張母顧恭人若憲,即畢太夫人母也。

有《挹翠閣集》。

與武林林以寧、顧姒齊名。

隨宦胖舸,卒於官所。

太夫人有《得黔中信》二首最淒惻,詩云:「黔中驛使到,腸斷血沾襟。

絕域懷歸意,頻年憶女心。

不曾虛藥物,猶為寄華簪。

淒絕離亭語,迢遙遂至今。」

「官捨千山外,飄飄丹旒懸。

望雲空白髮,繞膝待黃泉。

猶有清吟在,應教彤管傳。

阿兄歸日近,負土在明年。」

其後,尚書迎養秦關,少儀自滇中解組來署,白頭兄妹,唱和終朝。

太夫人又作云:「千里迢遙客乍回,相逢歲盡笑眉開。

廿年發逐梅花白,一夜 春隨爆竹來。

誰料異鄉逢雁序,細談舊事劃壚灰。

慇勤傳語司更者,漏箭城頭莫浪催。」

吳中詩學,婁東為盛。

二百年來,前有鳳洲,繼有梅村;今繼之者,其弁山尚書乎?《過吳祭酒舊邸》詩云:「我是婁東吟社客,瓣香私淑不勝情。」

其以兩公自命可知。

然兩公僅有文學,而無功勳;則尚書過之遠矣!尚書雖擁節鉞,勤王事,未嘗一日釋書不觀;手披口誦,刻苦過於諸生。

詩編三十二卷,曰《靈巖山人詩集》。

靈巖者,尚書早歲讀書地也。

蔣用庵有句云:「花以春秋分早晚,天子才命各升沉。」

斯言是也。

然有才無命,終不能展佈經綸。

徐英公遣將,必用方面大耳者,曰:「取彼福力,成我功名。」

余按:嵩一陽一,毒地也;代公到而龍遠徙。

樂一陽一,苦泉也;房豹臨而味變甘。

此其明效也。

天子知賓山尚書最深,故中州奇荒,移公於秦中;荊州水災,移公於楚省。

公所到處,便能變醣養瘠,元氣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轍。

然非有至誠慘怛之懷,亦不能上格天心,而下孚民望。

公有《荊州述事》詩十首,仁人之言,不愧次山《舂陵行》。

今錄其八,云:「一色長天接混茫,登高無地問蒼蒼。

突如禍比焚巢慘,蠢爾危於破釜忙。

海市應開新聚落,渚宮重見小滄桑。

最憐豸繡烏台客,披髮何由訴大荒?魯侍御贊之,全家陷沒。」

「涼飆日暮暗淒其,棺娶縱橫滿路歧。

饑鼠伏倉餐腐粟,亂魚吹浪逐浮一屍一。

神鐙示現天開網,聞水患前數日,一江一 上時有神鐙來往。

息壤難堙地絕維。

那料存亡關片刻,萬家骨肉痛流離。」

「浪頭高厭望一江一 樓,眷屬都羈水府囚。

人鬼黃泉爭路出,蛟龍白日上城游。

悲哉極目秋為氣,逝者傷心淚進流。

不是乘桴便升屋,此生始信即浮漚。」

「生生死死萬情牽,一騷一客酸吟《哀郢》篇。

慈筏津迷登彼岸,濫觴勢蹶竟滔天。

不知骨化泥塗內,只道身經降割前。

此去一江一 流分九派,魂歸何處識窮泉?」「雲夢蒼茫八九吞,半皆餓口半遊魂。

鮫綃有淚珠應滴,鰲足無功極恐翻。

救急城填成死劫,劈空刀落得生門。

若非帝力宏慈福,十萬蒼靈幾個存?」「手敕親封遣上公,勤氏堂陛一心通。

金錢內府催加賑,版築《冬官》記《考工》。

直欲犀然窮罔象,肯教鶉結哭鴻瀠?宵衣五夜批章奏,饑溺真如一己同。」

「大工重議築方城,免使蚩氓祝癸庚。

涼月千家嫠婦淚,清霜萬杵役夫聲。

蟻生漸整新槐穴,虎旅重開舊柳營。

我有孝侯三尺劍,誓將踏浪斬長鯨。」

「一江一 水茫茫煙靄深,紙錢吹滿掛楓林。

冤埋魚腹彈湘怨,哀譜鴻鳴寫楚吟。

南國鄭圖膏雨逮,西風潘鬢鏡霜侵。

莫嗟病骨支離甚,康濟儒生本素心。」

古名臣共事一方,賡唱疊和,最為佳話。

唐白太傅刺杭州,而元相觀察浙東,彼此以詩往來,為昇平盛事。

近日秋帆尚書總督兩湖,適蒙古惠椿亭中丞來撫湖北,致相得也。

尚書知余作《詩話》,因寄中丞詩見示,讀之欽為名手。

僅錄其《過哈密》云:「西扼雄關第一區,鞭絲遙指認伊吾。

當年雁磧勞戎馬,此日人煙入版圖。

路向車師雲黯淡,天連吐谷雪模糊。

寒威陣陣催征騎,不問村醪尚有無。」

《過潼關》云:「百二秦關萬古雄,片帆黃水渡西風。

馬嘶沙岸寒濤外,人倚山城夕照中。

眼界一時窮古磧,爪痕三度笑飛鴻。

余自湟中往返,並此凡三次。

來朝又入華一陰一道,飽看霜林幾樹紅。」

《果子溝》云:「山勢嶙峋水勢西,過溝百里屬伊犁。

斷橋積雪迷人跡,古澗堆冰礙馬蹄。

驛騎送迎多舊雨,征衫檢點半春泥。

數間板閣風燈裡,猶有閒情倚醉題。」

中丞早歲工詩,後即立功青海、伊犁及天山南北,凡古之月支、鄯善,足跡殆遍。

以故以所見聞,彰諸吟詠;宜其沉雄古健,足可上凌七子,下接黃門矣。

中丞詩不專一體,亦有清微委婉,得中唐神味者。

如:《靜坐》云:「夕一陽一留戀最高枝,簾影垂垂小困時。

夢裡不忘身是客,鏡中怕見鬢如絲。

黃花秋綻東籬早,紫塞人憐北雁遲。

悄蒸一爐香靜坐,篆煙縷縷結相思。」

《秋宵》云:「離懷輕易豈能休?打疊新愁換舊愁。

宿酒大都隨夢醒,殘燈多半為詩留。

月扶花影偏憐夜,風得棋聲亦帶秋。

漸覺宵寒禁不起,笑披鶴氅也一溫一 柔。」

《過華峰題壁》云:「主人愛客獨超群,小隊招邀過渭、汾。

三十六峰無所贈,隨緣分與一溪雲。」

《題畫》云:「誰家亭子碧山巔,白板橋通屋幾椽。

遠樹層層山半角,杖藜人立夕一陽一天。」

其他佳句,如:「柳圍雙沼水,花掩一房山。」

「渡口雲連春草碧,波心浪湧夕一陽一紅。」

皆可傳也。

湖北陳望之方伯,為其年檢討之後人,詩才清妙,綽有家風。

官楚時,適與畢、惠兩公共事,可謂天與詩人作合也。

第方伯詩,余只錄見贈佳句入三卷中,此外未窺全豹。

忽有松一江一 廖某持《養鶴圖》見題,中有方伯一絕云:「美人自結歲寒盟,入座雲山照眼明。

料理鶴糧門盡掩,松花如雨撲簾旌。」

清脆絕塵。

嘗鼎一臠,亦可知味矣。

畢尚書宏獎風一流 ,一時學士文人,趨之如鶩。

尚書已刻黃仲則等八人詩,號《吳會英才集》。

此外,尚有吳下張琦,字映山者,亦在幕中。

生平不甚讀書,而工作韻語。

五言如:詠《簾》云:「西北小紅樓,湘簾懶上鉤。

織成千縷恨,添得一層愁。

夜逗玲瓏月,風穿瑣碎秋。

爐香隔不斷,偷出畫簷浮。」

七律如:《登妙高台》云:「海門中折大一江一 開,浩浩風濤白雪堆。

樓閣自盤飛鳥上,淮、徐爭送好山來。

千秋弔古空搔首,二月懷人正落梅。

滿池江湖雙白眼,與誰同覆掌中杯?」《夏日感懷》云:「笠澤湖邊是我家,釣竿魚艇足生涯。

酒泉戀酒不歸去,開過幾番菡萏花?」和人《寒食憶舊》云:「春好因尋方外一交一 ,小樓高出萬松梢。

山童遙指向予笑,開士作家如鳥巢。」

「六橋春水曲還通,載酒舟行夕照中。

指點鶯聲好樓閣,小桃斜出一枝紅。」

「醉筆燈前雜草行,已聞遙巷一雞鳴。

登床 倘有夢歸去,好趁半街殘月明。」

《游靄園》云:「峰巒曲折水淙淙,花映藩籬竹映窗。

最好小亭東北望,青山缺處露秋一江一 。」

五言絕句詠《一溫一 泉》雲;「欲訪阿房跡,平原煙樹昏。

楚人一炬後,贏得水長一溫一 。」

映山弟名瑗,字慕蘧,予於吳門見之。

聽其言,令人不衣自暖;詩有家風。

《道中》云:「人家屈曲居山腹,客騎盤旋走樹頭。」

《舟中》云:「遠灘沙漲疑分港,順水帆飛似逆流。」

《應山道中》云:「危峰有路人煙少,破廟無門水鳥棲。」

《黃鶴樓》云:「巴蜀浪噴天欲濕,荊襄雲起樹全無。」

《題高校書小照》云:「胭脂山接楚王宮,人好先知境不同。

一閣苕苕闌曲曲,春深門閉百花中。」

王夢樓從雲南歸,嘗誦寶意先生《憶舊》一絕云:「鶯花庭院綺羅年,箏語琴心記不全。

剩有舊時金屈戍,畫樓深鎖五更天。」

上元有任東白者,《哭方行之》云:「此日曾無杯酒奠,夜台應諒故人貧。」

陳古漁為予誦而傷之,未幾任亦死。

一O

隱僻之典,作詩文者不可用,而看詩文者不可不知。

有人誦明季楊維斗先生詩,曰:「吾宮蘿蔔火,咳唾地榆生。

』所用何書?」余按,《北史》:「魏昭成皇帝所唾處,地皆生榆。」

「蘿蔔火」不知所出。

後二十年,閱《洞微志》:「齊州有人病狂,夢見紅裳女子,引入宮中,歌曰:『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

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

』旁一道士雲;『君犯大麥毒也。

少女心神,小姑脾神,知蘿蔔製麵毒,故曰火吾宮。

火者,毀也。

』狂者醒而食蘿蔔,病遂愈。」

夏醴谷先生督學楚中,歲試題《象日以殺舜為事》。

有一生文云:「像不徒殺之以水,而並殺之以火也。

不徒殺之於火,而又殺之以酒也。」

幕中閱文者大笑,欲批抹而置之劣等。

夏公不可,曰:「恐有出處,且看作何對法。」

其對比云:「舜不得於母,而遂不得於父也;舜雖不得於弟,而幸而有得於妹也。」

通篇文亦奇警。

夏公改置一等;欲召而問之,而其人已遠出矣。

余按:舜妹皸首與舜相得,載《帝王世紀》。

祖君彥檄煬帝云:「蘭陵公主逼幸告終,不圖皸首之賢,反蒙齊襄之恥。」

是此典六朝人已用之。

惟以酒殺舜,不知何出。

又十餘年,讀馬輔《繹史》,方知象飲舜以藥酒,見劉向《列女傳》。

一一

許太夫人《夜坐》云:「瘦削吟肩詩滿腔,春燈獨坐影幢幢。

可憐落月橫斜照,畫稿分明印紙窗。」

畢太夫人《夜坐》云:「晚睡才興理鬢鴉,侍兒擎到雨前茶。

愛看寫月桃花影,移上紅窗六扇紗。」

兩題兩詩,工力悉敵。

一二

嚴東有選《宋人萬首絕句》,採取最博。

余流覽說部,嫌有遺珠;為錄數十首,以補其缺。

未及一交一 付,東有已亡。

乃仿王漁洋《池北偶談》采宋絕句之例以補之。

其題、其作者姓名,俱不省記也。

其詩云:「鎮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昨日廚中乏短供,嬌兒啼哭飯籮空。

阿娘搖手向兒道:爺有新詩上相公。」

「十年山館始圍牆,竹裡開門筍最長。

一輛小車行得過,不愁花露濕衣裳。」

「行盡疏籬見小橋,綠楊深處有紅蕉。

分明眼界無分別,安置心頭不肯消。」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蘆中。」

「桃花雨過碎紅飛,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處飛來雙燕子?一時含到畫梁西。」

「金針刺破南窗紙,偷引寒梅一陣香。

螻蟻也知春富貴,倒拖花片上宮牆。」

「白雲山上白雲泉,泉自無心雲自閒。

何必奔流下山去,又添波浪在人間。」

「與郎相期月上時,及至月上郎不知。

妾在平地見月早,郎在深山見月遲。」

「風急雲驚雨不成,覺來春一夢 甚分明。

當時苦恨銀屏影,遮隔仙娥只聽聲。」

「寄語沙邊鷗鷺群,也須從此斷知聞。

諸公有意除鉤一黨一 ,甲乙推排恐到君。」

「浪靜風平月正中,自搖柔櫓駕孤篷。

若非三萬六干頃,把甚江湖著此翁?」「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霞。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校獵山一陰一幾度春,雕弓羽箭不離身。

於今老去渾無力,看見飛鴻指示人。」

「鳴髓直上三干尺,風緊秋高雪正干。

碧眼一胡一 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

「花前灑淚臨寒食,醉裡回頭問夕一陽一。

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牆。」

「桑麻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夢醒,春風吹淚過昭陵。」

「繡袖翻翻上翠茵,舞姬猶是舊精神。

座中莫怪無歡意,我與將軍是故人。」

「相思無路莫相思,風裡楊花只片時。

惆悵深閨獨歸客,曉鶯啼斷落花枝。」

「囑咐花香莫過牆,隔牆人正繡鴛鴦。

聞香定要停針線,繡不成雙不寄將。」

「花飛一片減春一光 ,恰逐春風送夕一陽一。

莫放珠簾遮燕子,好教含得上雕樑。」

「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一樓 誤得名。

不惜捲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

「南鄰北捨牡丹開,年少尋芳日幾回。

惟有君家老松樹,春風來似未曾來。」

「霧裡一江一 山看不真,隻雞犬認前村。

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牛渚磯邊渺渺秋,笛聲吹月下中流。

西風不識張京兆,畫得蛾眉如許愁!」「未得霜晴不是晴,霜晴無復點雲生。

鷺鷥不遣魚驚散,移腳惟愁水作聲。」

「竹裡茅茨竹外溪,粼粼白日護魚磯。

想因日日來垂釣,石上蓑衣不帶歸。」

「春山靈草百花香,誰識仙家日月長。

滿院莓苔綠一陰一匝,棋聲何處隔宮牆?」「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

雲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

「小白長紅又滿枝,築球場外獨支頤。

春風自是人間客,主張繁華得幾時。」

「月一團一 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一胡一 虜安知鼎重輕?指蹤先自漢公卿。

襄一陽一耆舊惟龐老,受禪碑中無姓名。」

「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

卻將舊斬樓蘭劍,買得黃牛教子孫。」

「一年春事又成空,擁鼻微吟半醉中。

夾道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

「簾裡孤燈覺晚遲,獨眠留得畫殘眉。

珊瑚枕上驚殘夢,認得蕭郎馬過時。」

「淡黃越紙打殘碑,都是先王御制詩。

白髮內人含淚讀,為曾親見寫詩時。」

一三

唐開元之治,輔之者:宋瓊以德,姚崇以才,張說以文:皆稱賢相。

本朝巡撫蘇州者:湯潛庵以德,宋牧仲以文:皆中州人也。

近日中州一胡一 雲坡司寇秉臬蘇州,繼二公而起,政簡刑清,屢開文宴,一時名士如平瑤海太史、顧星橋進士,時時過從。

余至吳門,必招赴會。

公領尚書後,都中猶寄懷云:「過一江一 名士久推袁,吳下相逢月滿軒。

鸞掖文章留舊價,倉山著述綜群言。

平生契合惟元老,半世棲遲為壽萱。

我上燕台每南望,最關情處是隨園。」

後又寄《扈從紀事詩》十二首來,不作頌揚泛語,自出心裁。

《從圍》云:「一望燈光列星斗,始知身在五雲邊。」

想見待漏晨趨,身傍九霄之光景。

「策馬上山尋別路,忽聞絕壑響松濤。」

想見熱處冷行,不爭衝要之識力。

至於「才過殘月又新月,幾度排班看打圍」,則又明寫湛露龍光、晝日三接之恩榮焉。

有札命余和韻。

余以詩貴清真;目所未瞻,身所未到,不敢牙牙學語,婢作夫人:故不敢作也。

一四

攜李顧牧雲流寓襄一陽一。

一日獨遊隆中,憑弔武侯遺跡,避雨臨龍岡;見山腰有茅庵,一叟出迎,風貌奇古。

正欲與言,則庵側蹲一猛虎,顧驚且僕。

老翁笑曰:「子無懼,此虎已歸依我作弟子矣。」

且曰:「知子能詩,盍題數言見贈?」顧辭以目疾。

翁取幾上芋與食,命瞑坐一刻,開眼,果察秋毫。

顧異之,即題石壁云:「一衣一缽一軍持,雲水天涯任所之。

莫笑道人無侶伴,新收猛虎作童兒。」

「偶向山前咒毒龍,風雷欲拔萬株松。

須臾明月當空起,歸到茅簷打晚鐘。」

翁留宿庵中。

臨別,曰:「明年正月上寅日,吾開丹爐,與子服一粒,體輕成仙;勿忘此囑!」次年,及期赴約。

行未十里,風雪大作,山無行徑,又恐老翁不在,猛虎獨存,悵悵而返。

後十餘年,目漸昏,體漸衰,悔從前向道之心不勇。

又賦詩云:「老堪嗟,駐顏何處覓丹砂?老堪惱,五官雖具無一好。

凋零渾似過時花,憔悴不殊霜後草。

手頻戰,頭屢顛,行來蹩楚足不前。

自憎容貌改,人惡性情偏。

吁嗟平!我今八十已如此,愁煞蓬萊千歲仙。」

一五

《毛詩·伐木》章有「求其友聲」之語。

杜陵有「文章有神」之句。

余初不信此言;後歷名場五十年,方知古人非欺我也。

戊申八月,年家子許香巖告余云:其同鄉程蔌園明府,宰武進。

六月望後,苦熱移榻桑影山房,讀《小倉山房詩》而愛之。

《夜夢題後》云:「吟壇甌北及新畬,盟主當時讓本初。

摶古為丸知力大,愛才若命見心虛。

仙人偶戲蓬壺頂,下士爭酣墨沈余。

格調不能名一體,香山竊比意何如?」滿洲詩人法時帆學士與書云:「自惠《小倉山房集》,一時都中同人借閱無虛日;現在已抄副本。

洛一陽一紙貴,索詩稿者坌集;幾不可當。

可否再惠一部。

何如?」外題拙集後云:「萬事看如水,一情生作春。

公卿多後輩,湖海有幽人。

筆陣驅裙屐,詞鋒怖鬼神。

莫驚才力猛,今世有誰倫?」此二人者,素不識面,皆因詩句流傳,牽連而至;豈非文字之緣,比骨肉妻孥,尤為真切耶?又有皖一江一 魯沂者,見贈云:「此地在城如在野,其人非佛亦非仙。」

卻切隨園。

敕園名明愫,孝感人。

時帆名式善,滿洲人。

一六

有僧見阮亭先生,自稱應酬之忙,頗以為苦。

先生戲云:「和尚如此煩擾,何不出家?」聞者大笑。

余按:楊誠齋有句云:「袈裟未著嫌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一七

虞山趙再白孝廉作詩,如武侯出師,志吞吳、魏,而氣力不足。

摘其《中秋呈鄂文端公》云:「樓虛貯月光常滿,水闊涵星影自稀。」

可謂頌揚得體。

《真州朝一陽一樓》云:「萬重山去圍如海,千里一江一 來折到樓。」

《自嘲》云:「名士本來如畫餅,古人原不好真龍。」

又,《渡一江一 》有「水立不動天無容」七字,殊奇。

曾為余誦鄂公未遇時句云:「一飯便留客,得錢仍與人。」

相公氣局之大,早可想見。

—八

齊田駢不屑仕宦,而家甚富。

或戲之曰:「臣鄰女貌稱不嫁,行年三—卜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而嫁過畢矣。

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干鍾;不宦則不宦,而宦過畢矣。」

孫芷亭仿其意,詠《息夫人》云:「無言空有淚,兒女粲成行。」

一九

沈永之與余同榜。

五十年,官雲南驛鹽道。

乞病歸,途中信來,道生一女;適餘生阿遲。

念二人俱是麼豚暮鷚,遂相訂為婚。

沈寄詩云:「天留蔗境與公嘗,六十逾三學弄璋。」

又曰:「蘭譜同年一交一 最舊,錦繃合璧事尤奇。」

未幾,沈來山中,云:「女為旁妻殷氏所出,本籍一江一 寧。

父某,康熙間作雲南守備,僑居滇中,年八十餘,聞沈失配,願以女供箕帚。

沈辭年老。

殷強嬲不已。

問何故。

曰:『我本一江一 南人,墳墓現在金陵。

公南人也,以女從公,庶幾留一江一 南一脈耳。」

』吁!當殷翁起念時,豈料真有餘之僑居一江一 寧者一段因緣哉?天下事巧湊之奇,往往如此。

為賦《感婚》長篇,中數句云:「果然此,老嬉游處,安置他家女外孫。

萬里合教青鳥使,一函先報白頭人。」

殷夫人號稱國色,攜其女來隨園相婿;故又云:「嬌娃抱出珠相似,阿母同來花見羞。」

沈得詩,以示梁瑤峰相公。

公連讀此二句,音較響。

一胡一 雲坡尚書在座,不覺大笑。

二O

金陵太守謝珵,抵任時,索余對聯。

余贈云:「太守風清,一江一 左依然迎謝傅;先生來晚,山中久已臥袁安。」

陳省齋先生繼其父,署守鎮一江一 。

余代作對聯云:「守郡繼先人,問一江一 水長流,剩幾個當年父老;析薪綿世澤,願黃堂少住,留一枝此日甘棠。」

二一

偶過竹林寺,見題壁云:「曉來一雨動新涼,獨展殘編坐竹房。

無數風枝墮殘滴,紅闌干外即瀟湘。」

或雲;「此近人趙魯瞻詩也。」

二二

李方膺明府善畫梅,性傲岸,而與余一交一 好。

歿後,其子某見贈云:「記得先君一交一 兩友,一子才子一梅花。」

殊有風趣。

有郭耕禮者, 嫌其稱父執之字為不恭。

余曰:「『仲尼祖述堯、舜。

』子思且字其祖矣,何不恭之有?」

二三

桐城張文和公七十壽辰,上賜對聯云:「潞國晚年猶矍鑠;呂端大事不糊塗。」

梁文莊公乞假養親,上賜詩云:「翻祝還朝晚,卿家慶更深。」

常州陳文恭公某相國輓聯云:「執笏無慚真宰相;蓋棺還是舊書生。」

二四

予幼時,大母常為予言:大父旦釜公,性豪俠,與沈通聲秀才一交一 好。

秀才中表楊大姑,有文君夜奔之事,托先祖為之道地。

楊纖足,夜行不能逾溝。

先祖助沈,為扶而過之。

事發,藏匿余家。

大姑纖腰美盼,吐屬嫻雅。

大母亦憐愛之。

母家訟於官。

太守某惡其越禮,鬻與駐防旗下。

大姑佯狂披髮,自啖其溺。

旗人不能容。

沈暗遣人買歸,終為夫婦,生一女而亡。

後閱《香祖筆記》載此事,稱武林女子王倩玉者,蓋即楊氏,諱其姓為王也。

其寄沈《長相思》一曲云:「見時羞,別時愁,百轉千回不自一由 ;教一奴一爭罷休! 懶梳頭,怕凝眸,明月光中上小樓:思君楓葉秋!」

二五

戊申過虞山,竹橋太史薦士六人。

孫子瀟《長干裡》云:「門前春風其來矣,珠箔無人自捲起。」

《對酒》云:「黃金能買如花人,不能買取花時春。」

陳聲和《西莊草堂》云:「水高帆過當窗影,風起花傳隔岸香。」

《偶成》云:「生怕曉風吹絮落,願為殘燭照花眠。」

皆少年未易才也。

二六

余不耐學詞,嫌其必依譜而填故也。

然愛人有佳作。

老友何獻葵之長郎名承燕者,其《壽內》云:「紙閣蘆簾偕老,欣欣十載於茲。

算百年荏苒,三分去矣;半生辛苦,兩個同之。

弄杼秋宵,檢書寒夜,常伴窗前月半規。

慚相對,把青雲穩步,望了多時。

今宵喜溢雙眉,是三十平頭設悅期。

記去年壽我,一杯新釀;我今壽爾,一曲清詞。

爾本荊釵,我非紈挎,風味儒家類若斯。

還堪笑,笑梅花繞屋,又放枝枝。」

《春雨》云:「簾外輕寒傍曉多,試問鸚哥:春一色 如何?為言昨夜雨婆娑;紅了庭柯,綠了簷蘿。

流水茫茫卷逝波,春事蹉跎,花事蹉跎。

尋芳休待楚雲過,放下香螺,披上煙蓑。」

《留須》云:「馬齒頻加,鵬程屢蹶,還容爾面添何物?丈夫欲表必留須,試問那個些兒沒?窺鏡多慚,染羹誰拂?鬃鬃博得羅敷悅。

從今但擬學詩人,閒吟便好將他捋。」

詠《眼鏡》云:「非關四十視茫茫,也欲借君光。

自從與子,囊中相處,—鑒休亡。

誰為白眼淮青眼,相對總無妨。

閱人世上,觀書燈下,只怕心盲。」

《吸煙美人》云:「吐納櫻唇,氛氳蘭氣,玉纖握處堪憐。

脂香粉澤,分外覺清妍。

豈是一陽一台行雨,剛來自十二峰邊?闌干外,風鬟霧鬢,猶自繞雲煙。

流連,怎禁得相思暗結,閒悶難捐?算消遣春愁、,此最為先。

怪底鴛鴦繡倦,停針坐,便爾情牽。

恰喜有知心小婢,一笑遞嬋娟。」

《無題》云:「遮遮掩掩,心下難拋秋一點。

微露鞋尖,妾隔珠簾郎轎簾。

簾垂人遠,只道西風吹不卷。

風更風一流 ,不捲簾兒誓不休。」

記黃仲則有《禽言》斷句云:「誰是哥哥?莫喚生疏客。」

尖新至此,令人欲笑。

二七

皇甫古尊在金陵市上,得金字扇一柄,乃前朝名妓徐翩翩所書。

扇尾署名曰:「金陵蕩子婦某」。

古尊喜甚,求題於厲太鴻先生;得《賣花聲》一闋,云:「花月秣陵秋,十四妝樓。

青溪回抱板橋頭。

舊日徐娘無覓處,芳草生愁。

金粉一時休,一團一 扇誰留?碲人只有小銀鉤。

句尾可憐書『蕩婦』,似訴漂流。」

余讀之,不覺魂消,亦以《揮扇士女圖》索題。

先生為填《南鄉子》,云:「思夢髻慵梳,鸚鵡驚回依井梧。

扇影似人人似月,圓初。

十六盈盈十五余。

並蒂點紅蕖,更有關心好句書。

不用近前頻掩面,生疏。

水院雲廊見也無?」

二八

心余未入翰林時,彼此相慕未見,寄長調四首來。

其《賀新涼》云:「記向秦淮水,問何人、小樓吹笛。

勸人愁死,雨皺嵐皴多偃蹇,我與蔣山相似。

白下柳、又添憔悴。

卻到一江一 山奇絕處,遇雙鬟、都唱袁才子。

情至者,竟如此!羅衫一團一 扇傳名字,比風一流 、淮南書記,蘇州刺史。

常聽東華故人說,腸斷一江一 南花底。

何苦較、天都人世。

樓閣虛無平等看,謫塵寰、終是神仙耳。

花落恨,莫提起。」

《百字令》云:「才人為政,羨宦成、三十居然不朽。

互聽參觀如善射,轉側皆能入彀。

遊戲奇情,循良小傳,千里傳人口。

西清餘子,旁觀且袖雙手。

底事拋擲西湖,勾留南國,展放林端牖?六代青山橫淺黛,都做袁家新婦。

酒客清豪,名姬窈窕,小令歌紅豆。

香名艷福,幾人兼此消受。」

《夢芙蓉》云:「忽拜魚書貺,有十分思憶,十分惆悵。

不曾相識,相識如何樣。

泛詞源春漲,十隊飛仙旗仗。

情至文生,縱編珠組繡,排比亦清曠。

眼底金剛紛變相,問誰能寂坐蓮幢上?低首前賢,焉敢角瑜、亮?幾人憐跌宕,難覓酒樓歌舫。

一卷新詞,待求君按節,分遣小紅唱。」

《邁陂塘》云:「揀鄉山、絕無佳處,躬耕又乏南畝。

塵容俗狀真難耐,待覓灌夫行酒。

尋犀首。

奈淚灑黃壚,漸失論文友。

小人有母,但北望京華,徘徊小院,寂寞倚南鬥。

食肉者、俊物粗才都有。

半是望秋蒲柳。

東塗西抹年華改,說甚色絲紊臼。

牛馬走、約丁字簾前,共剪春盤韭。

故人歸否?唱『山抹微雲』,『大一江一 東去』,準備捉秦九。

謂澗泉同年。」

二九

乾隆戊辰,李君宗典,權知甘泉,書來,道女子王姓者,有事在官,可作小星之贈。

予買舟揚州,見此女於觀音庵;與阿母同一居 ,年十九,風致嫣然,任予平視,挽衣掠鬢,了無忤意。

欲娶之,而以膚色稍次,故中止。

及解纜,到蘇州,重遣人相訪,則已為一江一 東小吏所得。

余為作《滿一江一 紅》一闋云:「我負卿卿,撐船去、曉風殘雪。

曾記得庵門初啟,嬋娟方出。

玉手自翻紅翠袖,粉香聽摸風前頰。

問妲娥何事不嬌羞,情難說。

既已別,還相憶;重訪舊,杳無跡。

說廬一江一 小吏公然折得。

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

笑平生雙眼太孤高,嗟何益!」

三O

隨園四面無牆,以山勢高低,難加磚石故也。

每至春秋佳日,士女如雲;主人亦聽其往來,全無遮攔。

惟綠淨軒環房二十三間,非相識者,不能遽到。

因摘晚唐一人詩句作對聯云:「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三一

舒城沈生本陛,字季堂,年已艾矣。

戊申秋,以詩求見,各體俱工。

古風如《白石山》、《古柏行》等篇,詩長不能備錄。

五言如:《西施洞》云:「香草美人遠,春山古洞寒。」

見贈云:「記吟詩句從黃口,得傍門牆已白頭。」

俱妙。

余三首,已采入《續同人集》中。

其祖名長祚者,康熙間舉鴻博,有《竹香園集》。

《過友人草堂》云:「春雲遮不盡,柳色認君家。

到徑聽微雨,開門見落花。

古心微直諒,閒語及桑麻。

飯量年來減,村醪莫更賒。」

《哭友》云:「修短難將理問天,人間福慧應難全。

他生好向空王乞,少占才華自永年。」

三二

張南垣以畫法壘石,見者疑為神工。

吳梅村、黃梨洲皆為之傳,載文集中。

太倉蘺菱園,為王麟洲奉常別業;園中假山,南垣遺制。

後歸弁山尚書,為奉母地,更名靜逸園。

畢太夫人《秋日閒居詩》題五律云:「勝跡留城市,幽居得小園。

吾生澹相寄,往事漫追論。

人憶烏衣舊,名憐香草存。

只今耽靜逸,秋景滿丘樊。

…『字摹王內史,詩愛鄭都官。

石色青書幌,花一陰一冷畫闌。

池魚一二寸,庭竹兩三竿。

於此端居好,身閒夢亦安。」

「地迥人稀到,風清暑罷侵。

竹簾香細細,桐閣綠情悄。

隱幾時看畫,安弦靜譜琴。

夜涼明月上,掃石坐深林。」

「磴小花枝密,廊深書捨藏。

有時翻秘帙,隨意坐匡床 。

詩遇前春稿,爐凝隔夜香。

庭前蹲石丈,親見歷滄桑。」

三三

金陵秋試之年,上下一江一 名士畢集。

余止而觴之,各有贈詩,約三千餘首。

其尤佳者,梓入《續同人集》矣。

尚有斷句可采者,如:虞山王陸提云:「叢叢著述皆千古,草草功名只十年。」

長洲顧星橋云:「渡一江一 名士推前輩,扶輦門生半少年。」

王又云:「休誇翁子乘車日,已是懸車十七年。」

三押「年」字,俱妙。

金陵管松年云:「四海文章經口貴,百年心事問花知。」

無錫徐焉云:「姓氏直疑前代客,語言妙是一家詩。」

青一陽一程蔚云:「一將治績乘時著,便把塵緣當夢看。」

三四

以部婁擬泰山,人人知其不倫。

然在部婁,私心未嘗不自喜也。

秋帆尚書德位兼隆,主持風雅。

枚山澤之,何能及萬分之一?乃詩人好相提而並論。

孫淵如太史云:「惟有先生與開府,許教人吐氣如虹。」

徐朗齋孝廉云:「弁山制府倉山叟,海內龍門兩扇開。」

三五

壬戌年,余改官外出,客送詩者,動以王嬙見戲。

余因口號云:「琵琶一曲靖邊塵,欲報君恩屢顧身。

只是內家妝束改,回頭羞見漢宮人。」

後十年,再入朝,則鳳池諸客,都非舊人。

又戲吟云:「曉日瞳朧玉殿開,春風回首認蓬萊。

三千宮女如花貌,都是明妃去後來。」

三六

張文敏公同南華先生上朝,值春雪初霽。

南華見午門外簷下冰柱,賦七律一章。

文敏公疑為宿構。

南華請面試。

文敏出所佩小玉羊為題。

南華應聲云:「宛爾成形質,居然或寢訛。」

方欲續下,而皇上有旨,命和《湯圓》詩。

南華在朝房,立進二十四韻。

警句云:「甘白俱能受,升沉總不驚。」

文敏歎服曰:「不料倉卒間,先生猶能自見身份也。」

為序其集云:「春雨著物,萬花怒開;神工鬼斧,不可思議。

似之者病,學之者死。」

三七

秋帆尚書撫陝時,有《上元燈詞》十首,莊重高華,是金華殿上語。

一時幕中學士文人,俱不能和。

為錄四章云:「碧榭紅闌萬點明,戟門蓮漏轉三更。

一交一 春便抱祈年意,不聽歌聲聽雨聲。」

「鼓鉦殷地走輕雷,寶焰千枝百戲開。

瞥見廣場波浪直,雙龍爭挾火珠來。」

「仙館明輝麗絳霄,銅駝四角綴瓊翹。

夜長樺燭添寒焰,春曉終南雪未消。」

「十年持節駐秦關,夢斷蓬瀛供奉班。

記得披香頻侍宴,紅雲萬朵駕鰲山。」

三八

裴二知中丞,巡撫皖一江一 ,每至隨園,依依不去。

舉家工琴,閨閣中淡如儒素。

其子婦沈岫雲能詩,著有《雙清閣集》。

《途中日暮》云:「薄暮行人倦,長途景尚賒。

條峰疏夕照,汾水散冰花。

春暖香迎蝶,天空陣起鴉。

此身圖畫裡,便擬問仙家。」

《在滇中送中丞柩歸》云:「丹骯秋風返故鄉,長途淒惻斷人腸。

朝行野霧籠殘月,暮宿寒雲掩夕一陽一。

蝴蝶紙錢飄萬里,杜鵑血淚落千行。

軍民沿路還私祭,豈獨兒孫意慘傷?」

讀之,不特詩筆清新,而中丞之惠政在滇,亦可想見。

余方采閨秀詩,公子取其詩見寄,而夫人不欲以文翰自矜。

公子戲題云:「偷寄香閨詩冊子,妝台佯問目稍嗔。」

亦佳話也。

中丞名宗錫,山西人。

公子字端齋。

三九

韓慕廬尚書,雖為徐健庵司寇所識拔,而在朝中立不倚,於牛、李之一黨一 ,兩無所附;然官爵崇隆,終身平善:可知仕途之不須奔競也。

近今張警堂先生,以縣令起家,官至監司;皆委懷任運,不營求而自得。

詩才清妙。

《過盧生廟》云:「快馬沖風急,添衣御曉寒。

平生無好夢,醒眼過邯鄲。」

其襟懷之淡,定可知矣!又,《宣城夜行》云:「夜半張燈起,披衣上馬鞍。

月明如欲曙,風斂不知寒。

此景人誰見?長途心轉安。

襄一陽一舊遊處,明日且盤桓。」

劉霞裳秀才出公門下,仿其意作《鉛山夜行》云:「車比龕尤仄,心閒坐頗安。

清冰明似鏡,凍月小於丸。

燈遠知村到,更深喚渡難。

漸看浮草白,霜重夜將闌。」

可謂工於竊比者矣。

先生又過銅雀台云:「可憐腸斷分香日,輸與開門放婢人。」

使老瞞在九原,為之汗下。

先生名銘,一江一 西己卯孝廉。

四O

金陵張止原居士,立身端謹,為秋帆尚書所重,以家政托之。

嘗臘底冒雨招余游靈巖山館,其襟懷可想。

舟中誦其《春暮書事》云:「山苑濃一陰一覆綠苔,意行敷坐自徘徊。

池邊柳弱鶯難駐,庭畔花殘蝶未回。

酒盞怕空先料理,柴門喜靜且長開。

人生得喪何須計?一任浮雲過眼來。」

《步尚書韻》云:「綠煙漠漠裊晴嵐,紫陌輕一陰一月正三。

怕上樂游原上望,引人離恨到一江一 南。」

居士名復純,兼通醫理,工賞鑒。

四一

壬寅冬,余游雉皋。

何春巢引見其親家徐湘圃司馬。

其人吐氣如虹,不可一世;家有園亭之勝,招致名姝,宴飲竟夜。

見贈云:「一病經年喜再生,西風吹客過一江一 城。

虎溪大笑酬前願,雁宕閒遊寄遠情。

荒徑漫勞攜杖訪,傾心不待整冠迎。

夜來天際文星聚,珠玉驚聞擲地聲。」

「颯颯空林亂葉聲,相逢慰我寂寥情。

多邀紅袖同行酒,小摘寒蔬為煮羹。

對月且拼三五夜,看花莫問短長更。

幽懷萬種愁千斛,不遇先生不肯鳴。」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隨園詩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