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卷 一: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光武貧時,與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隨園詩話》卷 一

隨園詩話

卷 一

古英雄未遇時,都無大志,非止一鄧一 禹希文學、馬武望督郵也。

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

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

尤奇而目之。

光武歸謂李通曰:「嚴公寧目君耶?」窺其意,以得嚴君一盼為榮。

韓蘄王為小卒時,相士言其日後封王。

韓大怒,以為侮己,奮拳毆之。

都是一般見解。

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

《詠懷》云:「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皆作郎中時詩也。

玩其詞,若不料此後之出將入相者。

及其為七省經略,《在金中丞席上》云:「問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誰為濟世才?」《登甲秀樓》絕句云:「炊煙卓午散輕絲,十萬人家飯熟時。

問訊何年招濟火,斜一陽一滿樹武鄉祠。」

居然以武侯自命,皆與未得志時氣象迥異。

張桐城相公則自翰林至作首相,詩皆一格。

最清妙者:「柳一陰一春水曲,花外暮山多。」

「葉底花開人不見,一雙蝴蝶已先知。」

「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枝化作兩枝看。」

《扈蹕》云:「誰憐七十龍鍾叟,騎馬踏冰星滿天?」《和皇上〈風箏》》云:「九霄日近增華色,四野風多仗寶繩。」

押「繩」字韻,寄托遙深。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

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

余深愛其言。

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云:「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

詩在骨不在格也。

前明門戶之一習一 ,不止朝廷也,於詩亦然。

當其盛時,高、楊、張、徐,各自成家,毫無門戶。

一傳而為七子;再傳而為鍾、譚,為公安;又再傳而為虞山: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

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

試思七子、鍾、譚,若無當日之盛名,則虞山選《列朝詩》時,方將搜索於荒村寂寞之鄉,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

敵必當王,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累也!

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

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對聯云:「此味易知,但須綠野秋來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

兩人都用真西山語;而胸襟氣象,卻迥不侔。

落第詩,唐一人極多。

本朝程魚門云:「也應有淚流知己,只覺無顏對俗人。」

陳梅岑云:「得原有命他休問,壯不如人後可知。」

家香亭云:「共說文章原有價,若論僥倖豈無人?」又云:「愁看僮僕淒涼色,怕讀親朋慰藉書。」

王菊莊云:「親朋共悵登程日,鄉里先傳下第名。」

皆可與唐一人頡頏。

然讀姚武功云:「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裡是閒名。

則爽然若失矣。

讀唐青臣云:「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

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

則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辭更寫公卿卷,恰是難修骨肉書。」

「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

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滿頭。」

「枉坐公車行萬里,譬如閒看華山來。」

「鄉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

俱妙。

余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

以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

一韻中有千百字,憑吾所選,尚有用定後不慊意而別改者;何得以一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莊子》曰:「忘足,履之適也。」

余亦曰:忘韻,詩之適也。

常州趙仁叔,有一聯云:「蝶來風有致,人去月無聊。」

仁叔一生,只傳此二句。

某《擬古》云:「莫作一江一 上舟,莫作一江一 上月。

舟載人別離,月照人離別。」

其人一生,所傳亦只此四句。

金聖歎好批小說,人多薄之;然其《宿野廟》一絕云:「眾響漸已寂,蟲於佛面飛。

半窗關夜雨,四壁掛僧衣。」

殊清絕。

孔東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詩集若干,佳句云:「船沖宿鷺排檣起,燈引秋蚊入帳飛。」

其他首未能稱是。

嵩亭上人《題活埋庵》云:「誰把庵名號『活埋』?令人千古費疑猜。

我今豈是輕生者?只為從前死過來。」

周道士鶴雛,有句云:「大道得從心死後,此身誤在我生前。」

兩詩於禪理俱有所得。

乾隆丙辰,余二十一歲,起居叔父於廣西。

撫軍金震方先生一見,有國士之目,特疏薦博學宏詞:首敘年齒,再誇文學,並云:「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

國家應運生才,必為大成之器。」

一時司道爭來探問。

公每見屬吏,談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詩某句,津津道之,並及其容止動作。

余在屏後聞之竊喜。

探公見客,必隨而竊一聽 焉。

呈七排一首,有句云:「萬里闕前修薦表,百官座上歎文章。」

蓋實事也。

公有詩集數卷,歿後無從編輯;僅記其《答幕友祝壽》云:「浮生虛逐黃雲度,高士群歌《白雪》來。」

《題八桂堂》云:「盡日天香生畫戟,有時鶴舞到匡床 。」

想見撫粵九年,政簡刑清光景。

一O

己未朝,考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

余欲刻畫「想」字,有句云:「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

諸總裁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

大司寇尹公,與諸公力爭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

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一習一 也。

倘進呈時,上有駁問,我當獨奏。」

群議始息。

余之得與館選,受尹公知,從此始。

未幾,上命公教一習一 庶吉士。

余獻詩云:「琴爨已成焦尾斷,風高重轉落花紅。」

一一

尹文端公總督一江一 南,年才三十,人呼「小尹」。

海寧詩人楊守知,字次也,康熙庚辰進士。

以道員詿誤,候補南河,年七十矣。

尹知為老名士,所以獎慰之者甚厚。

楊喜,自指其鬢歎曰:「蒙公盛意,惜守知老矣!『夕一陽一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公應聲曰:「不然!君獨不聞,『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乎?」楊駭然,出語人曰:「不渭小尹少年科甲,竟能吐屬風一流 。」

一二

尹文端公好和韻,尤好疊韻。

每與人角勝,多多益善。

庚辰十月,為勾當公事,與嘉興錢香樹尚書相遇蘇州,和詩至十餘次。

一時材官慊從,為送兩家詩,至於馬疲人倦。

尚書還嘉禾,而尹公又追寄一首,挑之於吳一江一 。

尚書覆札云:「歲事匆匆,實不能再和矣!願公遍告同人,說香樹老子,戰敗於吳一江一 道上。

何如?」適枚過蘇,見此札,遂獻七律一章,第五六云:「秋容老圃無衰色,詩律吳一江一 有敗兵。」

公喜。

從此又與枚疊和不休。

押「兵」字,有「消寒須用美人兵」、「莫向床 頭笑曳兵」之句,蓋探枚方娶妾故也。

其好諧謔如此。

己卯八月;枚一江一 北獲稻歸,飲於公所。

酒畢,與諸公子夜談。

公從後堂札示云:「山人在外初回,家姬必多相憶。

盍早歸乎?」余題札後云:「夜深手札出深閨,勸我新歸應早回。

自笑公門懶桃李,五更結子要風催。」

除夕,公賜食物。

枚以詩謝,末首云:「知公得韻便傳箋,倚馬才高不讓先。

今日教公輸一著,新詩和到是明年。」

公見之,大笑。

一三

托塚宰庸,字師健,作一江一 寧方伯時,潘明府涵,極言公風雅,強余入謁。

果一見如平生歡。

讀其《送人赴陝》詩云:「潞河冰合悲風生,欲曙不曙鳥飛鳴。

寒山歷歷路不盡,班馬蕭蕭君獨行。

公孫閣下正延士,博望關西方用兵。

北去知君未即返,月明空有相思情。」

音節可愛。

遂獻公二律,前四句云:「七十神仙海鶴姿,六年人悔見公遲。

學窮宋理談偏妙,詩合唐音自不知。」

次日,公過訪隨園。

坐定,忽正色曰:「吾欲借君一貴重之物,未知肯否?」余愕然,問何物。

公笑出神中和韻詩,第二句仍是「六年人悔見公遲」七字耳。

彼此囅然。

兩人詩都遺失。

余只記押「心」字韻。

尹相國和云:「若非元老憐才意,爭動閒雲出岫心?」

一四

以昌黎之崛強,宜鄙俳體矣;而《滕王閣序》曰:「得附三王之末,有榮耀焉。」

以杜少陵之博大,宜薄初唐矣;而詩曰:「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一江一 河萬古流。」

以黃山谷之奧峭,宜薄西昆矣;而詩雲;「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鵠。

王、楊立本朝,與世作郛郭。」

今人未窺韓、柳門戶,而先掃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輕一溫一 、李:何蜉蝣之多也!

一五

「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

子陵語也。

「崇山幽都何可偶,黃鉞一下無處所。」

光武語也。

兩人同學,故言語相同,皆七古中硬句。

一六

古無類書,無志書,又無字彙;故《三都》、《兩京》賦,言木則若干,言鳥則若干,必待搜輯群書,廣采風土,然後成文。

果能才藻富艷,便傾動一時。

洛一陽一所以紙貴者,直是家置一本,當類書、郡志讀耳;故成之亦須十年、五年。

今類書、字彙,無所不備;使左思生於今日,必不作此種賦。

即作之,不過翻摘故紙,一二日可成。

可抄誦之者,亦無有也。

今人作詩賦,而好用雜事僻韻,以多為貴者,誤矣!

一七

「樂府」二字,是官監之名,見霍光、張放兩傳。

其《君馬黃》、《臨高台》等樂章,久矣失傳。

蓋因樂府傳寫,大字為辭,細字為聲,聲詞合寫,易至舛誤。

是以曹魏改《將進酒》為《平關中》、《上之回》為《克官渡》,共十二曲,並不襲漢。

晉人改《思悲翁》為《宣受命》、《朱鷺》為《靈之祥》,共十二曲,亦不襲魏。

唐太白、長吉知之,故仍其本名,而自作己詩。

少陵、張、王、元、白知之,故自作己詩,而創為新樂府。

元稹序杜詩,言之甚詳。

鄭樵亦言:「今之樂府,崔豹以義說名,吳兢以事解目,與詩之失傳一也。

《將進酒》而李余乃序烈女,《出門行》而劉猛不言別離,《秋一胡一 行》而武帝云『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皆與題無涉。」

今人猶貿貿然抱《樂府解題》為秘本,而字摹句仿之,如畫鬼魅,鑿空無據;且必置之卷首,以撐門面,猶之自標門閥,稱乃祖乃宗絕大官銜,而不知其與己無干也。

—八

《左氏》:鄭伯享趙孟於垂隴,七子賦詩。

伯有賦《鶉奔》。

趙孟斥之曰:「床 笫之言不逾閾,非使人之所聞也。」

然則其他之賦《野有蔓草》、《有女同車》及《萍兮》者,其非一婬一奔之詩,明矣。

一九

「庚」字古音同「岡」,故字法「康」從「庚」,漢以前無讀「羹」者。

「慶」字古音同「羌」,漢姒前無讀「磬」者。

「令」字古音同「連」,入「先」「仙」韻,轉去聲作「戀」,漢以前無讀「靈」者。

二O

《文選》詩,有五韻、七韻者,李德裕所謂「意盡而止,成篇不拘於只偶」也。

二一

陸放翁「燒灰除菜蝗」,「蝗」字作仄聲。

徐騎省「莫折紅芳樹,但知盡意看」,「但」字作平聲。

李山甫《赴舉別所知》詩:「黃祖不憐鸚鵡客,志公偏賞麒麟兒」,「麒」字作仄聲。

王建《贈李僕射》詩:「每日城南空挑戰」,「挑」字作仄聲。

《贈田侍中》:「綠窗紅燈酒」』「燈」字作仄聲。

皆本白香山之以「司」為「四」,「琵」為「別」,「凝脂」為「佞」,「紅橋三百九十橋」,「十」字讀「諶」也。

韓愈《岳一陽一樓》詩:「宇宙隘而妨」,「妨」作「訪」音。

《東都》詩:「新輩只朝評」,「評」作「病」音。

元稹《東南行百韻》詩:「征俸封魚租」,「封」音「俸」。

《痞臥》詩;「一生長苦節,三省詎行怪」,「怪」音「乖」。

《嶺南》詩:「聯游虧片玉,洞照失明鑒」,「鑒」音「間」。

《夜池》詩:「高屋無人風張帕」,「張」音「丈」。

「苦思正旦酬白雲,閒觀風色動青臍」,「正旦」讀作「真丹」。

又白居易《和令狐相公》詩:「仁風扇道路,一陰一雨膏閭閻」,「扇」平聲,「膏」去聲。

李商隱《石城》詩:「簟冰將飄枕,簾烘不隱鉤。」

自註:「『冰』去聲。」

陸龜蒙《包山》詩:「海客施明珠,湘蕤料淨食。」

自註:「『料』平聲。」

朱竹坨《山塘紀事》詩:「慇勤短主簿,端笏立阼階」,「阼」音「徂」。

杜少陵用「中興」、「中酒」、「王氣」、「貞觀」等字,忽平忽仄,隨其所便。

大抵「相如」之「相」、「燈檠」之「檠」、「親迎」之「迎」、「親家」之「親」、「寧馨」之「馨」、「葡萄」之「葡」、「贊侯」之「贊」、「馬援」之「援」、「別離」之「離」、「急難」之「難」、「上應」之「應」、「判捨」之「判」、「量移」之「量」、「處分」之「分」、「范蠡」之「蠡」、「禰衡」之「禰」、「伍員」之「員」,皆平仄兩用。

二二

宋人《雪》詩:「待伴不嫌鴛瓦冷,羞明常怯玉鉤斜。」

已新矣。

鄭所南《雪》詩:「拇戰素手白相敵,酒潮上臉紅不鮮。」

更新。

蕭德藻《梅花》詩:「湘妃危立凍蛟背,海月冷掛珊瑚枝。」

已新矣。

徐巢友《梅》詩:「過牆新水滴眠鶴,壓屋冷雲眠定僧。」

更新。

二三

《三余編》言:「詩家使事,不可太泥。」

白傅《長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

明皇幸蜀,不過峨嵋。

謝宣城詩:「澄一江一 淨如練」,宣城去一江一 百餘里,縣治左右無一江一 。

相如《上林賦》:「八川分流。」

長安無八川。

嚴冬友曰:「西漢時,長安原有八川,謂涇、渭、灞、滬、灃、漓、潦、湧也;至宋時則無矣。」

二四

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

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大才如海水接天,波濤浴日,所見皆金銀宮闕,奇花異草,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或曰:「詩有大家,有名家。

大家不嫌龐雜,名家必選字酌句。」

余道:作者自命當作名家,而使後人置我於大家之中;不可自命為大家,而轉使後人屏我於名家之外。

嘗規蔣心余太史云:「君切莫老手頹唐,才人膽大也。」

心余以為然。

二五

凡神廟扁對,難其用成語而有味。

或造倉頡廟,求扁。

侯明經嘉縉,提筆書「始制文字」四字。

人人叫絕。

或求戲台對聯。

姚念茲集唐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間無。」

又,張文敏公戲台集宋句云:「古往今來只如此;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州戲館集曲句云:「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日早些來。」

俱妙。

或題諸葛廟,用「丞相祠堂」四字,亦雅切。

二六

余不喜黃山谷詩,而古人所見有相同者。

魏泰譏山谷:「得機羽而失鷴鵬,專拾取古人所吐棄不屑用之字,而矜矜然自炫其奇,抑末也。」

王弁州曰:「以山谷詩為瘦硬,有類驢夫腳跟,惡僧藜杖。」

東坡云:「讀山谷詩,如食蝤蛑,恐發風動氣。」

郭功甫云:「山谷作詩,必費如許氣力,為是甚底?」林艾軒云:「蘇詩如丈夫見客,大踏步便出去。

黃詩如女子見人,先有許多妝裹作相。

此蘇、黃兩公之優劣也。」

余嘗比山谷詩:如果中之百合,蔬中之刀豆也,畢竟味少。

二七

徐凝詠《瀑布》云:「萬古常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的是佳語。

而東坡以為惡詩,嫌其未超脫也。

然東坡《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似比徐詩更惡矣!人震蘇公之名,不敢掉罄。

此應邵所謂「隨聲者多,審音者少」坦。

二八

某孝廉有句云:「立誓乾坤不受恩。」

蓋自矜風骨也。

余不以為然,寄書規之,云:「人在世間,如何能不受人恩?古人如陶靖節之高,而以乞一頓食,至於冥報相貽。

杜少陵以稷、契自許,而感孫宰存恤,至於願結弟昆。

範文正公是何等人,而以晏公一薦故,終身執門生之禮。

蓋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聖人之所不諱也。」

若商寶意太史之詩則不然,曰:「名心未了難遺世,晚景無多怕受恩。」

蔣苕生太史之詩亦不然,曰:「不是微禽敢辭惠,只愁無處覓金環。」

此皆不立身份,而身份彌高。

二九

山一陰一胡一 天游稚威,以曠代才,受知於大宗伯任香谷先生。

其待之之厚,不亞於令狐相公之待玉溪生也。

館於其家。

八月五日,宗伯指庭前葡萄曰:「彼實垂垂矣。

若能以『儕』、『淮』險韻,刻劃其狀,當令某伶進酒為歡。」

稚威刻燭二寸,成四十韻。

其警句云:「一樹微藏曉,添幽得小齋。

孥籐高屋起,縛架碧霄排。

翻水層篩網,行天爪擲釵。

枚驚千釘錯,結古百繩偕。

見擬通身膽,環雕出目蛙。

巧懸漚泡住,危累彈丸佳。

多覺欺鄰棗,貧猶敵庾鮭。

粉粘雲母膩,光逼水晶揩。

軟謝金刀切,津宜貝齒消。

人窺雨余館,涼破日斜階。

寒別關門遠,肥憐壤性乖。

豈知根入塞,不比橘逾淮!」一時傳誦。

後乾隆辛卯冬日,嚴冬友侍讀在沈學士雲椒席上,偶談及稚威以險韻詠葡萄事。

沈因指席間橄欖,命其門人陳梅岑云:「汝能以十三『覃』韻賦此乎?」陳即席成二十韻。

警句云:「青子當秋熟,評芳自嶺南。

嘉名忠可喻,真意諫同參。

種類炎方別,林園壯月探。

一陰一還連野屋,高欲逼層嵐。

摘去梯難架,收來杖易擔。

求一溫一 憑箬裹,致遠藉筒函。

買或論千百,嘗應只二三。

顰眉今莫訝,苦口舊曾諳。

細共檳榔嚼,香逾豆蔻含。

討尋偏耐久,風格在回甘。

核試花生燭,仁桃粟綴簪。

幸登君子席,佳話並傳柑。」

余亦在席上,命門人楊蓉裳仿之,詠《錢》云:「魚伯飛來後,平添利海波。

斫銅耶水曲,鑄幣歷山阿。

輕影翻鯨甲,花紋皺鳳羅。

五銖工剪鑿,四柱細摩挲。

輪郭分烏漉,文章備隸蝌。

好從床 腳繞,誰向夢中磨?蕭庫懸標榜,吳宮衛甲戈。

營中贖才士,帳下買青娥。

藏處同牛吼,行來倩馬馱。

無緣休慕『孔』,有癖定歸和。

積窖千緡朽,當筵一擲多。

裁皮嗤大業,剪葉記閣婆。

只我偏窮薄,終年歎憾軻。

逐貧空有賦,得寶不成歌。

壁立已如此,囊空將奈何!畫叉三十塊,掛壁羨東坡。」

陳、楊二君,年未弱冠。

三O

方望溪刪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詩;人以為妄。

余以為八家、少陵復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覆辯論而不遵其改者。

要之,抉摘於字句間,雖「六經」頗有可議處;固無勞二公之捨其田而芸人之田也。

三一

余甲戌春,往揚州,過宏濟寺,見題壁云:「隨著鐘聲入梵宮,憑誰一喝耳雙聾?桫欏不解無言旨,孤負拈花一笑中。」

「山水爭留文字緣,腳跟猶帶九州煙。

現身莫問三生事,我到人間廿四年。」

末無姓名,但著「苕生」二字。

余錄其詩,歸訪年餘。

熊滌齋先生告以苕生姓蔣,名士銓,一江一 西才子也。

且為通其意。

苕生乃寄余詩云:「鴻爪春泥跡偶存,三生文字系一精一魂。

神一交一 豈但同傾蓋,知己從來勝感恩。」

已而入丁丑翰林,假歸,僑寓金陵,與余一交一 好。

壬申春,余過良鄉,見旅店題詩云:「滿地榆錢莫療貧,垂楊難系轉蓬身。

離懷未飲常如醉,客邸無花不算春。

欲語性情思骨肉,偶談山水悔風塵。

謀生消盡輪蹄鐵,輸與成都賣卜人。」

末亦無姓名,但書「篁村」二字。

余和其詩,有「好疊花箋抄稿去,天涯沿路訪斯人」之句。

隔十三年,勞宗發觀察來一江一 南,雲渠宰良鄉時,見店壁有此二詩,為館欽差故,主人將圬去;心甚愛之,抄詩請於制府方敏愨公。

方亦欣賞,諭令勿圬。

然彼此不知篁村何許人。

壬辰,在梁瑤峰方伯署中,晤篁村。

方知姓陶,名元藻,會稽諸生也。

以此語告陶。

陶感三人之知己,而傷方、勞二公之已亡,重賦云:「匹馬曾從燕、薊趨,橋霜店月已模糊。

人如曠世星難聚,詩有同聲德未孤。

自笑長吟忘歲月,翻勞相訪遍江湖。

秦淮河上敦檠會,應識今吾即故吾。」

「三間老屋夕一陽一村,底事高軒過此門?飛蓋翠搖新蘸墨,華鐙紅照舊題痕。

不教畫墁傭一奴一易,便勝紗籠佛殿尊。

惆悵憐才青眼客,幾番剪紙為招魂。」

三二

本朝王次回《疑雨集》,香奩絕調,惜其只成此一家數耳。

沈歸愚尚書選國朝詩,擯而不錄,何所見之狹也!嘗作書難之云:「《關雎》為《國風》之首,即言男女之情。

孔子刪詩,亦存《鄭》、《衛》,公何獨不選次回詩?」沈亦無以答也。

唐李飛譏元、白詩「纖艷不逞,為名教罪人」。

卒之千載而下,知有元、白,不知有李飛。

或雲飛此言見於杜牧集中。

牧祖佑,年老不致仕,,香山有詩譏之;故牧假飛語以詆之耳。

三三

余戲刻一私印,用唐一人「錢塘蘇小是鄉親」之句。

某尚書過金陵,索余詩冊。

余—一時率意用之。

尚書大加訶責。

余初猶遜謝,既而責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為此印不倫耶?在今日觀,自然公官一品,蘇小賤矣。

誠恐百年以後,人但知有蘇小,不復知有公也。」

一座囅然。

三四

高文良公夫人,名琬,字季玉,蔡將軍毓榮之女,尚書埏之妹也。

其母國色,相傳為吳宮舊人。

夫人生而明艷,嫻雅能詩。

公巡撫蘇州,與總督某不合,屢為所傾,而公卓然孤立。

詠《白燕》第五句云:「有色何曾相假借?」沉思未對。

適夫人至,代握筆曰:「不群仍恐太分明。」

蓋規之也。

夫人博極群書,兼通政治。

文良公之奏疏、文檄等作,每與商定。

詩集不傳。

記其詠《九華峰寺》云:「蘿壁松門一徑深,題名猶記舊鋪金。

苔生塵鼎無香火,經蝕僧廚有蠹蟑。

赤手屠鯨干載事,白頭歸佛一生心。

征南部曲今誰是?剩有枯禪守故林。」

此為其父平吳逆後,獲咎歸空門而作也。

三五

《宋蓉塘詩話》譏白太傅在杭州,憶妓詩多於憶民詩。

此苛論也,亦腐論也。

《關雎》一篇,文王輾轉反側,何以不憶王季、太一王 ,而憶淑女耶?孔子厄於陳、蔡,何以不思魯君,而思及門耶?

三六

詩人陳制錦,字組雲,居南門外,與報恩寺塔相近。

樊明徵秀才贈詩云:「南郊風物是誰真?不在山巔與水濱。

仰首陸離低首誦,長干一塔一詩人。」

陳嫌不佳。

余曰:「渠用意極妙,惜未醒耳。

若改『仰首欲攀低首拜』,則精神全出,僅易三字耳。」

陳為雀躍。

樊博學好古,尤一精一篆隸之學。

余所得兩漢金石文字,皆所贈也。

卒後,余輓聯云:「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當古人看。」

三七

靖逆侯張勇,字非熊,國初定鼎,即仗劍出關,求見英王。

王大奇之。

提督甘肅,知吳三桂將反,命子雲翼間道入都,首發其奸。

聖祖親解御袍賜之。

功成後,謚襄壯。

相傳其封公夢夏侯惇而生侯。

薨後葬墳,掘地得夏侯碑碣,亦一奇也。

性好吟詩,《過崆峒》云:「蚩尤戰後久消兵,此處猶存訪道名。

萬里山河塵不起,松風常帶鳳鸞聲。」

三八

人謀事久而不得,則意思轉淡。

何士頤秀才《感懷》云:「身非無用貧偏暇,事到難圖念轉平。」

真悟後語也。

其他如:「貧猶買笑為身累,老尚多情或壽征」,「書因補讀隨時展,詩為留刪盡數抄」,皆不愧風人之旨。

歿後,余聞信,飛遣人到其家,搜取詩稿,得三百餘首。

為付梓行世,板藏隨園。

二九

余宰沭一陽一時,淮安諸生呂文光,館於沭之吳姓家。

其弟子某赴童子試,呂為代倩文字,被余偵獲。

愛其能文,不加之罪,且延為西席,以姨妻之。

和余《春草》云:「綿力漫言承露薄,靈根自信濟人多。」

又云:「托根何必蓬萊上?得氣均沾雨露中。」

余笑曰:「此縣令詩,不能作翰林者。」

已而果中辛未進士,出知滑縣。

四O

一江一 西魏允迪,字懋堂,豪邁不羈,官中書侍讀。

以撫軍公子,而家資散盡,因之失官。

詠《山中積雪》云:「寂寞山崖更水濱,漫天匝地白如銀。

前村報道溪橋斷,可喜難來索債人。」

「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壓風欺撲地愁。

莫訝此君無勁節,一經淪落也低頭。」

又,《出門》云:「憑著牽衣兒女送,只揮雙淚不回頭。」

讀之令人神傷。

與余同召試友也。

四一

蘇州舁山轎者最狡獪,遊冶少年多與錢,則遇彼姝之車,故意相撞,或小停頓。

商寶意先生有詩云:「直得輿夫爭道立,翻因小住飽看花。」

虎丘山坡五十餘級,婦女坐轎下山,心怯其墜,往往倒抬而行。

鮑步《一江一 竹枝》云:「妾自倒行郎自看,省郎一步一回頭。」

四二

李義山詠《柳》云:「堤遠意相隨。」

真寫柳之魂魄。

與唐一人「山遠始為容,一江一 奔地欲隨」之句,皆是嘔心鏤骨而成。

粗才每輕輕讀過。

吳竹橋太史亦有句云:「人影水中隨。」

四三

陸魯望過張承吉丹一陽一故居,言:「保佑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

此為才子之最也。」

余深愛此言。

自古文章所以流傳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著手成春,故能取不盡而用不竭。

不然,一切語古人都已說盡;何以唐、宋、元、明,才子輩出,能各自成家而光景常新耶?即如一客之招,一夕之宴,開口便有一定分寸,貼切此人、此事,絲毫不容假借,方是題目佳境。

若今日所詠,明日亦可詠之,此人可贈,他人亦可贈之;便是空腔虛套,陳腐不堪矣。

尹文端公在制府署中,冬日招秦、蔣兩太史及余飲酒,曰:「今日席上,皆翰林,同衙門,各賦一詩。」

蔣詩先成,首句云:「卓午人停問字車。」

公笑曰:「此教官請客詩也。」

秦懼不肯落筆。

余亦知難而退。

公不許。

乃呈一律云:「小集平泉夜舉觴,春風座上不知霜。

偶然元老開東閣,難得群仙共玉堂。」

公大喜,曰:「開口已包括全題。

白傅誇劉禹錫《金陵懷古》詩『前四句已探驪珠』,此之謂矣!」

四四

余每作詠古、詠物詩,必將此題之書籍,無所不搜;及詩之成也,仍不用一典。

嘗言:人有典而不用,猶之有權勢而不逞也。

四五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

牡丹、芍葯,花之至富麗者也;剪綵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

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後可與論詩。

四六

襄勤伯鄂公容安,好吟詩,如有宿悟。

《竹林寺》云:「初地相逢人似舊,前身安見我非僧?」《悼亡》云:「傷心最是懷中女,錯認長眠作暫眠。」

四六

《記》曰;「學然後知不足。」

可見知足者,皆不學之人,無怪其夜郎自大也。

鄂公《題甘露寺》云:「到此已窮千里目,誰知才上一層樓。」

方子雲《偶成》云:「目中自謂空千古,海外誰知有九州?」

四七

昔人言白香山詩無一句不自在,故其為人和平樂易;王荊公詩無一句自在,故其為人拗強乖張。

愚謂荊公古文,直逼昌黎,宋人不敢望其肩項;若論詩,則終身在門外,尤可笑者,改杜少陵「天闕象緯逼」為「天閱象緯逼」,改王摩詰「山中一夜 雨」為「一半雨」,改「把君詩過日」為「過目」,「關山同一照」為「同一點」:皆是點金成鐵手段。

大抵宋人好矜博雅,又好穿鑿,故此種剜肉生瘡之說,不一而足。

杜詩:「天子呼來不上船。」

此指明皇白龍池召李白而言。

船,舟也。

《明道雜記》以為:「船,衣領也。

蜀人以衣領為船。

謂李白不整衣而見天子也。」

青蓮雖狂,不應若是之妄。

東坡《赤壁賦》:「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閒適也。

羅氏《拾遺》以為:「當是『食』字。」

引佛書以睡為食,則與上文文義平險不倫。

東坡雖佞佛,必不自亂其例。

杜詩:「王母晝下雲旗翻。」

此王母,西王母也。

《清波雜誌》以「王母」為鳥名,則與雲旗杳無干涉。

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

此落霞,雲霞也。

與孤鶩不類而類,故見妍妙。

吳獬《事始》以落霞為飛蛾,則蟲鳥並飛,味同嚼蠟。

杜牧《阿房宮賦》:「未雲何龍」,用《易經》「雲從龍」也。

《是齋日記》以為用《左氏》「龍見而雩」。

宮中,非雩祭地也。

《文選》詩:「掛席拾海月」,妙在「海月」之不可拾也。

注《選》者,必以「海月」為蚌蛹之類,則作此詩者,不過一摸蚌翁耳。

少陵詩:「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其妙處在無風而雲,不夜而月故也。

注杜者以「不夜」、「無風」為地名,則何地無雲,何地無月,何必此二處才有風、月耶?「三峽星河影動搖」,即景語也。

注杜者必引《天官書》「星動為用兵之象」,未必太平詩,星光不動也;宋子京手抄杜詩,改「握節漢臣歸」為「禿節」。

「禿」字不如「握」字之有神也。

劉禹錫《滾西》詩「春水毅紋生」,明是春水方生之義。

而晏元獻以「生」為生熟之生。

豈織綺觳者,定用生絲,不用熟絲耶?東坡《雪》詩,用「銀海」、「玉樓」,不過言雪色之白,以銀玉·字樣襯托之,亦詩家常事。

注蘇者必以為道家肩目之稱,則當下雪時,專飛道士家,不到別人家耶?《明道雜誌》云:「坡詩:『客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

』黃元以為『白』字不可對『天』字,遂妄改為『日』字。

對則工矣,其如『初日頭』三字文理不通?」袁瑾《秋日》詩:「芳草不復綠,王孫今又歸。」

此「王孫」,公子王孫之稱也。

宋人云:「王孫,蟋蟀也。」

引《詩緯》云:「楚人名蟋蟀為王孫。」

又以為「猿」,引柳子厚「憎王孫」為證。

博則博矣,意味索然。

《冷齋夜話》云:「太白詩:『昔作夫容花,今為斷腸草。

』本陶弘景《仙方注》『斷腸草一名夫容』故也。

乃知詩人無一字閒話。」

方密之笑曰:「太白冤哉!草不妨同名,詩人何心作藥師父耶?」凡此種種,其病皆始於鄭康成。

康成注《毛詩》「美目清兮」:「目上為明,目下為清。」

然則「美目盼兮」,「盼」又是何物?注「亦既覯止」,為男女一交一 一媾之媾。

注「五日為期」,為「妾年未五十,必與五日之御。

五日不御,故思其夫」。

注「一胡一 然而天,一胡一 然而帝」,便是「靈威仰,赤嫖怒」。

注「言從之邁」,言「將自一殺以從之」,其迂謬已作俑矣]堯之時,老人擊壤。

壤,土也。

周處《風土記》則曰;「壤,以木為之,長三尺四寸。」

引皇甫元晏十七歲與從姑子擊壤於路為證。

不知堯之時,安得有木壤?果有之,又何得歷夏、商、周而不一見於詠樂耶?要知周處《風土記》,亦宋人偽作。

四八

本朝有某孝廉獻吳逆詩云:「力窮楚覆求秦救,心死韓亡受漢封。」

聖祖愛其巧於用典,遣人訪之。

其人逃。

余以為此仿宋汪彥章為張邦昌雪罪表也。

其詞云:「孔子從佛腫之召,卒為尊周;紀信乘漢王之車,將以誑楚。」

可謂善於文過者。

四九

有妓與人贈別云:「臨歧幾點相思淚,滴向秋階發海棠。」

情語也。

而莊蓀服太史《贈妓》云:「憑君莫拭相思淚,留著明朝更送人。」

說破,轉覺嚼蠟。

佟法海《吊琵琶亭》云:「司馬青衫何必濕?留將淚眼哭蒼生。」

一般殺風景語。

五O

有人哭一顯者云:「堂深人不知何病,身貴醫爭試一方。」

說盡貴人患病情狀。

五一

吾鄉陳星齋先生《題畫》云:「秋似美人無礙瘦,山如好友不嫌多。」

一江一 一陰一翁征士朗夫《尚湖晚步》云:「友如作畫需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

二語同一風調。

五二

本朝開國時,一江一 一陰一城最後降。

有女子為兵卒所得,紿之曰:「吾渴甚!幸取飲,可乎?」兵憐而許之。

遂赴一江一 死。

時城中積一屍一滿岸,穢不可聞。

女子嚙指血題詩云:「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五三

同徵友萬柘坡光泰,一精一於五、七古。

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

近體學宋人,有晦澀之病。

陳古漁專工近體,宗七子;故聞魚門贊萬詩,大相抵牾。

余為作跋,釋兩家之憾,且摘柘坡近體之佳者,以曉古漁。

其《題開元寺》云:「古樹鳥巢密,疏寮客到稀。」

「鈴空隨瓦墜,碑斷入牆填。」

《方鏡》云:「自笑相逢同枘鑿,封侯誰有面如田?」《金鰲玉煉橋》云:「曉來濃翠東西映,也算蛾眉對仗班。」

陳乃折服。

五四

余長姑嫁慈溪姚氏。

姚母能詩,出外為女傅。

康熙間,某相國以干金聘往教女公子。

到府,住花園中,極珠簾玉屏之麗。

出拜兩姝,容態絕世。

與之語,皆吳音;年十六七,學琴、學詩,頗聰穎。

夜伴女傅眠,方知待年之女,尚未侍寢於相公也。

忽一夕,二女從內出,面微紅。

問之,曰:「堂上夫人賜飲。」

隨解衣寢。

未二鼓,從帳內躍出,搶地呼天,語呶呶不可辨;顛仆片時,七竅流血而死。

蓋夫人賜酒時,業已酰之矣!姚母踉蹌棄資裝,即夜逃歸。

常告人云:「二女,年長者尤可惜。」

有《自嘲》一聯云:「量淺酒痕先上面,興高琴曲不和弦。」

五五

詠物已難,而和前人之韻則更難。

近惟陳其年之和王新城《秋柳》,奇麗川方伯之和高青丘《梅花》,能不襲舊語,而自出新裁。

陳云:「盡日郵亭挽客衣,風一流 放誕是耶非?將軍營裡年光晚,京兆街前信息稀。

愁黛忍令秋水見?柔條任與夜烏飛。

舞腰女伴如相憶,為報飄零願已違。」

「鵝黃搓就便相憐,記得金城幾樹煙。

未到阿那先屬鬏,任為拋擲也纏一綿 。

由來春好惟三月,待得花開又一年。

此日秋山太迢遞,株株搖落畫樓邊。」

又云:「似爾陌頭還拂地,有人樓上怕開箱。」

俱妙。

方伯云:「枝頭何處認輕痕,霜亦精神雪亦一溫一 。

一徑曉風尋舊夢,半林寒月失孤村。

吟情慾鏤冰為句,離恨難招玉作魂。

寄語溪橋橋上客,莫從香裡誤柴門。」

「點額誰教入漢宮,凍雲合處路難通。

朧朧照去月疑落,瓣瓣擎來雪又空。

無夢不隨流水去,有香只在此山中。

松間竹外誰知己?地老天荒玉一叢。」

又云:「珊珊仙骨誰能近,字與林家恐未真。」

「隴首只今春意薄,山中自昔故人稀。」

其高淡之懷,梅花有知,當呼知己。

五六

康熙間,於清端公總督一江一 南,舉其族弟襄勤公來守一江一 寧。

二人俱名成龍,不以為嫌;且俱以清節卓行,名震海內,洵聖朝佳話也。

襄勤巡撫京畿,不避權貴,故演戲者有「紅門寺誅奸僧」一節。

事雖附會,非無因也。

其孫紫亭先生,名宗瑛者,甲戌翰林,人品高逸,善畫工詩。

余戊申游虞山,紫亭之子靜夫明府適宰昭文,以《來鶴堂詩》見示。

如《題畫》云:「寒聲兩岸蟲,秋懷千頃荻。

雨斷月初明,孤篷猶滴瀝。」

《游馬氏園》云:「隔樹未知處,緣溪已到門。」

《折杏花贈某》云:「燈紅人影搖芳樹,手動花一陰一落滿身。」

《歸車》云:「急雨驚風翻碧沼,歸雲學水亦東流。」

皆超超玄箸,不食人間煙火。

靜夫雲清端、襄勤二公,亦有詩集;他日撿出,為余寄來。

五七

李尚書雍熙學道,散遣歌姬。

王西樵責以詩云:「聽歌曾入忘憂界,不應忽縛枯禪戒。

未是香山與病緣,何妨樊子同春在?安石攜妓自不凡,處仲開閣終無賴。

誰為公畫此策者,狂一奴一恨不鞭其背!」阮亭亦云:「萬種心情消未盡,忍辭駱馬遣楊枝?」余惜秦少游未聞此言。

五八

一江一 西某太守,將伐古樹。

有客題詩於樹云:「遙知此去棟樑材,無復清一陰一覆綠苔。

只恐月明秋夜冷,誤他干歲鶴歸來。」

太守讀之,愴然有感,乃停斧不伐。

五九

南宋宮嬪墓在越中者甚多,質湖之濱,獅山之側,塋址可識者,二十四處,俗傳「廿四堆」是也。

山一陰一邵姜畦先生詩云:「質湖湖水瑩如鏡,照出興亡事可哀。

『二十四堆』春草綠,錢塘風雨翠華來。」

綽有深情。

先生尤長五言,詠《濟南趵突泉》云:「倒翻廬阜瀑,長湧浙一江一 潮。」

一時諸名士,為之擱筆。

又有句云:「溪澄花影偶,山靜屐聲孤。」

六O

一江一 南黃梅時節,潮濕可厭。

徐金粟云:「不待雨來先地濕,並無雲處亦天低。」

六一

丁巳前輩沈雲蜚先生館選後,乞假歸娶。

逾年入都,以一習一 國書故,僦屋鄰余,欲彼此宣究。

未半年,以瘵疾亡。

余入奠,見紙墨叢殘,家僮殯殮,為之泣下。

哭以四絕句,五十年來,全不省記。

忽內子誦之琅琅,乃追錄之,以存其人。

詩云:「仙山樓閣本茫茫,容易青年到玉堂。

底事曇花才一現,已蒙上帝遣巫一陽一?」「明知病體頹唐甚,何事間關萬里來?想是神仙厭鄉土,特教玉骨葬蓬萊。」

「幾度蓬門歇小車,揮毫同一習一 上清書。

而今難字從誰問?旅櫬灰停一寸餘!」「半年湯藥滯天涯,腰瘦何人報沈家?少一婦 昨宵家信到,催君迎看帝城花。」

六二

錢塘洪防思升,相國黃文僖公機之女孫婿也。

人但知其《長生》曲本,與《牡丹亭》並傳,而不知其詩才在湯若士之上。

《曉行》云:「咿喔晨雞鳴,僕夫駕輪鞅。

四野絕無人,但聞征鐸響。」

《夜泊》云:「竹篾隨潮落,蒲帆逐月飛。

維舟已深夜,還上釣魚磯。」

性落拓不羈。

晚年渡一江一 ,老僕墜水。

先生醉矣,提燈救之,遂與俱死。

《送高一江一 村宮詹入都》五排一百韻,沉鬱頓挫,逼真少陵。

先生為王貞女作《金鑲曲》云:「王家有女字秀文,少小綽約蘭慧芬。

項郎名族學《詩》、《禮》,金鑷為聘結婚姻。

十餘年來人事變,富兒那必歸貧賤。

一朝別字豪貴家,三日悲啼淚如霰。

手摘金鑷自吞食,將死未死救不得。

柔腸九曲斷還續,臥地只存微氣息。

詎料國工賜靈藥,吐出金鑷定魂魄。

至性由來動彼蒼,一夜 銀河駕烏鵲。

嗟哉此女貞且賢,項郎對之悲復憐。

朝來笑倚鏡台立,代系金鑷雲鬢邊。」

其事、其詩,俱足千古。

篇終結句,餘韻悠然。

六三

蘇州徐文靖公,明季殉難。

二子昭文、貫時,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為貫時作傳,言其少時美好,自稱「三十六帝外臣」。

《過平原有見》云:「玉面珠擋坐錦車,蟠雲作髻兩分梳。

春風解下貂回脖,露出蝤蠐雪不如。」

「曲水池頭倚玉闌,祓除初起曉妝寒。

新來傳得一江一 南樣,也是梳頭學牡丹。」

摩寫燕、趙佳人,風一流 可想。

貫時先生名柯。

其孫龍飲,一精一賞鑒,與余一交一 好。

六一四

洪防思詠《燕女》云:「燕姬生小一習一 原野,春草茸茸獵城下。

身輕不許健兒扶,捉鞭自上桃花馬。」

一胡一 稚威亦詠此題,中四句云:「蝤蠐明處緣裁領,荑手讖時為攬妝。

雲髻半籠花壓額,巾羅斜掛水成行。」

六五

梅定九先生以算法、《易》理,受知聖祖。

人但知其樸學,而不知詩故風雅。

其《斷籐坑夜雨》云:「萬壑連為瀑,千峰撼欲平。

虛堂漁艇似,短燭月華明。」

《答周昆來》云:「墨妙時看珍共璧,心期今見托雙魚。」

周故奇士,舞刀奪槊,豪氣逼人。

畫龍一幅,人以千金相購。

識戴雪村學士於未濟時,以女妻之。

六六

余翰林歸娶,長安贈行詩甚多,記其佳者。

鄒太和學士云:「菊黃楓紫小春天,送爾南歸是錦旋。

才子掃眉宜赤管,洞房停燭有金蓮。

歸鞍尚帶同文課,時余方一習一 清書。

吟篋新添《卻扇》篇。

此日和鳴誰不羨?鳳凰山下看神仙。」

張南華宮詹云:「艷雪飛新句,紅絲系夙緣。

人間留玉杵,天上撤金蓮。

官柳縈袍綠,宮花壓帽鮮。

君恩許歸娶,仍彈曲一江一 鞭。」

「遙識催妝日,金花艷擘箋。

湖山留粉黛,毫墨亂雲煙。

兩美應空越,雙飛佇入燕。

綠窗眉畫早,銀燭看朝天。」

沈椒園御史云:「金閨才子愛袁絲,年少承恩出玉墀。

丹詔命趨雙鶴發,繡幃一交一 護兩瓊枝。

笙歌院落時衣錦,梅柳一江一 村曉畫眉。

佇看還朝成《博議》,文章報國正相期。」

蔣御史和寧,時作諸生,云:「金蓮銀燭數行低,照見鴛鴦兩兩棲。

風動流蘇侵夜漏,應疑鈴索海棠西。」

魏允迪中翰,以余文捷,戲云:「爭傳才子擅文詞,頃刻千言不構思。

若使畫眉須緩款,那容橫掃筆尖兒?」大司空裘叔度,時為庶常,云:「袁郎走馬出京華,折得東風上苑花。

一路香塵南國近,苧蘿村是阿儂家。」

「畫壁旗亭句浪傳,藍橋歸去會神仙。

從今厭看閒花草,新種湖頭並蒂蓮。」

蓋調余狎許郎也。

又云:「玉鏡台前一笑時,石螺親為畫雙眉。

烏絲競艷《催妝》句,只恐流傳惱雪一兒 。」

「雙綰同心帶一條,華燈椽燭好良宵。

錦衾宛轉留春住,莫忘鳴珂趁早朝。」

毗陵相國程聘三,時作庶常,詩云:「金燈花下沸笙歌,寶帳流香散綺羅。

此日黃姑逢織女,漫言『人似隔天河』。」

蓋戲用余朝考句也。

座主蔣文恪公,時為學士,詩云:「群仙艷羨送天涯,重疊詩箋壓小車。

馬上玉郎春應醉,滿身香雪落梅花。」

「我聞堂上兩親居,劃荻含丸廿載余。

此日一江一 南花燭好,承歡同上紫泥書。」

六七

余以翰林改官一江一 南,一時送行詩甚多。

其佳者如:劉文定公綸,時官編修,詩云:「弱水神仙少定居,詞頭草罷領除書。

蔣山南去秦淮路,好雨倚倚梅熟初。」

「三載頭銜共冷官,幾人鄉夢出長安。

君行若過吾廬外,五月一江一 深草閣寒。」

「定子當筵唱《石城》,離堂燭跋不勝情。

芰荷香動三千里,誰共編詩記水程?」宗伯齊公召南,時為侍講,詩雲;「尊前言別重踟躇,一向推袁話豈虛?才子何妨為外吏,名山況可讀奇書。

攜將佳偶花能笑,吟得新詩錦不如。

轉眼蒲帆催北上,未容風物戀鱸魚。」

「官河柳色雨余新,故里風光更絕倫。

書畫一船煙外月,湖山十里鏡中人。

浣衣香襄芙蓉露,評史清澆竹葉春。

回首同時趨直客,蓬萊猶是在紅塵。」

莊參政有恭,時為修撰,詩云:「廬陵事業起夷陵,眼界原從閱歷增。

況有文章堪潤色,不妨風骨露峻峭。

廉分杯水余同況,明徹晶籠爾獨能。

儒吏風一流 政多暇,新詩好與寄吳綾。」

副憲申甫,時為孝廉,詩云:「鷯行驚失鳳池春,百里初除墨綬新。

簿領竟須煩史筆,朝廷原自重詞臣。

一交一 情未免憐今別,公論尤應惜此人。

終是讀書能有用,他時端不負斯民。」

「鶴書到日廣求賢,殿上揮毫各少年。

遭遇未嘗非盛事,滯留或恐是前緣。

公卿譽滿君猶出,僕婢詩成我自憐。

可憶僧窗風雨夜,燈花只為一人妍?戊午,榜發前一日,與張少儀諸人同飲,喜燈有花,惟君獲雋。」

「平台縹緲見煙巒,客至能令眼界寬。

談笑每欣多舊雨,杯盤常愧累貧官。

由來氣類關偏切,此後風一流 繼必難。

說與能詩姚秘監,豪情略為洗儒酸。

戲南奇。」

「臨期草草話難窮,高柳涼飄弄袖風。

客裡驚心多聚散,酒邊分手又西東。

對衙山色濃於染,繞郭溪光淡若空。

此景一江一 南曾不少,有人時在夢魂中。」

其時長安諸公,以笏山四首為獨絕。

少宗伯劉公星煒,時為諸生,仿昌谷體作七古一篇,云:「壬之年,癸之月,一鯨驅云云不行,走上一江一 南木蘭楫。」

詩長,不能備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隨園詩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