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乾卦: 孔子 《宣聖講義 》易經一書。曰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乾卦

易經證釋

乾卦

孔子 《宣聖講義 》

易經一書。

自分數類。

曰卦、曰辭、曰傳、曰圖。

合之曰易經。

實則卦與爻辭為經。

余則傳也。

圖說也。

卦與辭又非同類。

卦象在前。

文辭在後。

文辭亦有所別。

有屬原辭。

傳於口者。

有屬後人推衍成文者。

有從他易續纂其言者。

有合古今占候明著其義者。

故易有數體。

而皆以卦爻為主。

卦爻自古迄今末有異也。

雖因序有先天後天之殊。

其卦末變也。

因佔有連山歸藏之別。

其象末易也。

故伏羲文王易有異。

而卦無異。

用有殊。

而像不殊。

則以卦皆此卦。

象皆同象也。

卦用無盡。

則其辭無盡。

卦象不易。

則其意不易。

學者欲通其變。

先求其常。

欲究其用。

先索其意。

卦六十四。

爻三百八十四。

皆其常數。

乾上坤下。

水潤火炎。

皆其定義。

學者當就是以求之。

則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及其彖象之辭。

位時之義。

凡關卦之所立。

意之所存者。

皆載於經。

可一一進而研習焉耳。

六十四卦乾坤為首。

明各卦皆自乾坤出。

而坤又在乾後。

明一陰一之生於一陽一。

故言卦必先乾坤。

而尤必先明。

乾為萬物之始。

一切生化之本。

其位高。

其德全。

故能為萬物之主。

今先就卦爻之象。

與彖象之辭。

分別釋之。

乾之卦象、以一PB6160-101541.jpg">爻成。

重之為一PB64F-11UB.jpg">。

凡六位。

此凡卦皆同也。

六位者以天地上下具六位也。

卦原三爻。

六位則為六爻。

以分配天地人而別其一陰一與一陽一也。

天曰一陰一陽一。

地曰柔剛。

人曰仁義。

三者皆兩故六。

六位立。

天地人之一陰一陽一數皆見矣。

夫後天之中。

有一陽一有一陰一。

不獨存也。

一剛一柔。

不獨生也。

一善一惡。

不獨行也。

故吉凶福禍。

順逆利害。

正邪明暗。

消息進退。

莫不相倚而成。

相麗而名。

此天地人各有一陰一陽一。

而卦爻乃有六位也。

乾之六位。

上乾下乾。

其象同。

其名一。

故為純一陽一。

純一陽一由爻言之。

非由位言之。

既有六位自含一陰一陽一。

一三五一陽一位。

二四六一陰一位。

位自有一陰一陽一。

非爻之一陰一陽一也。

故三位之一PB6160-101541.jpg">。

則可名一陽一。

若重之為六。

是已生化而合一陰一陽一。

三屬一陽一。

六屬一陰一。

由一陽一生一陰一。

故其生必一陽一。

其成必一陰一。

此就卦爻言也。

若進而推之則一陽一生一陰一。

一陰一又生一陽一。

生化無窮。

一陰一陽一至紛。

不可盡述。

此則以卦之六爻。

爻分一陰一陽一言之耳。

雖因爻位而備一陰一陽一。

然其體一陽一也。

卦本無體。

以爻為體。

爻之一陽一者、卦亦一陽一。

爻之一陰一者、卦亦一陰一。

或以爻之類言。

或以爻之數言。

皆別於位也。

故卦有一陰一陽一。

爻有一陰一陽一。

位有一陰一陽一。

時有一陰一陽一。

位者定方。

時者異宜。

有位則有時。

有時而後位可明也。

故六位有六時。

或因時見位。

或因位見時。

故曰六位時成。

苟無時。

則位無用也。

六位亦有時。

故紀爻之數。

一數其位。

一數其時。

一數其爻。

一數其類。

類者即一陰一陽一也。

故有初與上二三四五之數。

九六之名。

初言時也。

上言位也。

二三四五亦時亦位也。

九六類也。

以六爻賅時位。

言時失位。

言位失時。

故時寓於初。

紀其始也。

位寓於上。

志其高也。

由時言之。

則為初中終。

由位言之。

則為上中下。

而二者並居不孛。

並行不疑。

用時。

則自初至上。

皆可以時數。

用位。

則自上至初。

皆可以定數。

而爻之所象不異。

故六位時成者。

位時皆於是見之也。

且爻六位分三才。

而卦則分內外。

雖一卦乃兩卦也。

以其體只三位。

重之則合兩卦。

故有內外之分。

或曰上下。

或曰往來。

亦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也。

故卦必明雲某上某下。

如乾曰乾上乾下。

坤曰坤上坤下。

實為一卦。

而分上下。

正以乾坤八卦而外。

皆由上下兩卦合成。

八卦雖為本卦之重。

而仍必分內外言也。

雖一。

而成自兩乾。

上之乾。

與下之乾。

異也。

以其髑用不同。

一陰一陽一異數。

故也。

況上下之卦。

合則為備六位之體。

分則為獨具三爻之體。

其生化之跡已著。

而一陰一陽一之數亦加。

則其分合間。

對待中、各有所異。

其名雖同。

實不同。

故六位之卦。

為六十四卦中之卦。

已變者也。

三爻之卦。

為八卦中之卦。

末變者也。

如一PB6160-101541.jpg">與一PB64F-11UB.jpg">。

一屬八卦之乾。

一屬六十四卦之乾。

六十四卦自八卦出。

如子與母。

其卦名同。

而用殊。

故八卦可名先天。

則六十四卦可名後天。

若名八卦為母。

則可名六十四卦為子。

若名八卦為綱。

則六十四卦為目。

若名八卦為本。

則六十四卦為用。

二者原不同也。

故在易卦。

必明其變易之跡。

由一個一PB6160-101541.jpg">變而為一PB64F-11UB.jpg">。

其所變在重一一PB6160-101541.jpg">也。

實非僅重一一PB6160-101541.jpg">也。

蓋細分之。

則天有一陰一陽一。

地有一陰一陽一。

人亦有一陰一陽一。

就六位之乾言。

則初二為地爻。

五上為天爻。

三四為人爻。

則實將八卦之一PB6160-101541.jpg">。

重之為六。

分之為三成三一PBCZ-122P0.jpg">耳。

故卦六爻。

由重卦言。

則分內外兩卦。

由三才言。

則分天地人三部。

三才亦後天也。

故亦必備一陰一陽一。

即由爻位明之之。

亦可知其各有一陰一與一陽一也。

不特此也。

卦以爻立。

爻以位明。

位以時定。

時以氣行。

雖有初二三四五上六爻。

亦具終始上下義。

而其用不止是也。

則因氣之不息耳。

氣行不息。

終則復始。

內而出外。

外而入內。

上下往來。

循環不已。

則雖分卦、分才。

分位、分時。

猶末盡也。

蓋氣之行如環。

氣之成如球。

本無間斷。

則無終始。

自初至三。

自二至四。

自三至五。

自四至六。

自五至初。

自上至二。

皆可分別。

而為一卦。

以其氣之環行無已、故曰周流六虛。

本六位時。

不曰位時,而曰虛者。

正以其非限於此位時也。

故卦之成。

非一卦也。

非二卦也。

乃各卦分合而成者。

其象固如是也。

卦一而用眾。

爻六而變多。

故象者。

象其意也。

非指物而物之也。

爻者。

效其數也。

非定名而名之也。

如乾之一PB6160-101541.jpg">。

為象簡。

而所象無盡。

爻則六。

而所效之數。

不可紀述。

故曰易以變易為用者也。

卦雖分內外上下及交互。

旁通各卦。

而有其主用。

有其本世。

有其客應。

有其臣使。

有其機。

有其基。

有其門戶。

有其道路。

有守有行。

有去有止。

故一卦有無窮象。

一爻有無盡義。

此皆變易之所見也。

乾之為卦一PB64F-11UB.jpg">。

六爻上下。

其體象天。

然非如目中蒼蒼之天。

乃統名之天。

其主曰神。

乃統名之神。

其用曰動。

乃元氣之行。

其類曰一陽一。

乃元一陽一。

其一精一日玄。

乃元一精一。

其象包一切形神。

概天地萬有。

通乎道器。

貫於上下者也。

然有其主用。

則在九五一爻。

以乾為一陽一。

一陽一數自左上。

一三五七九。

恰當五爻為九九為乾之大用。

五為乾之主位、且乾之六爻者、乃合內外二言。

內為體。

外為用。

以其一陽一氣之動、必出也。

以外卦之三爻言。

九五為其中爻。

中為極位。

故主見焉。

此因卦而殊者也。

如坤則反在內。

而居六二。

乾坤相對。

一外一內。

既殊其類。

其主亦異。

故各卦主用之爻。

皆視卦而定也。

六爻三極。

分主與客。

有世與應。

凡卦皆然故六位不移。

而主客異地。

六爻不變。

而世應殊方。

則以其來自何鄉。

當居何位。

按之本宮之數。

而定所居之方。

大抵皆以三爻距離為準。

恆視內外上下為呼應。

如八卦之對列也。

故初與四爻。

二與五爻。

三與上爻。

皆為其對應之位。

蓋後天一陰一陽一以偶行。

有主必有客也。

又六爻三極之中。

以三四人爻為重。

則以易教為人道立也。

天道非人不明。

地道非人不通。

所貴乎易者。

人之志也。

吉凶禍福。

因人而見。

順逆動靜。

因人而明。

神鬼之情。

因人而達。

動植之物。

因人而察。

故卦象以人爻為重。

而爻象以人事為則。

此三四兩爻為占卦之主。

觀象之樞。

非此不足以言卦情。

不足以致卦用。

而聖人之意、亦不可見。

天地之心、亦不可得。

故進退存亡之機。

升降消息之數。

動靜之道。

順逆之途皆從三四爻辨之。

此人為天地之主。

而萬物之靈也。

觀往知來。

察微知顯。

皆人爻之著於象數者也。

是易為人道立。

而卦因人爻成。

苟捨中爻。

則失其主。

而昧其用。

故一卦之用。

必先自中爻發之。

而一卦之意。

亦自中爻得之也。

此三四中爻介乎天地之間。

立於終始之道。

兼乎內外之事。

通乎上下之情。

賅動靜之行。

合幽明之德。

著天地之數。

而持之以一。

昭神鬼之靈。

而折之以中。

此至中和之基。

齊本末之門。

為全卦一精一神所存。

變化所秉。

其重要不可比擬。

故觀象者先察焉。

夫卦象本乎爻。

爻象存於數。

數者實為易之靈。

如人之魂。

物之一精一也。

不識其數。

則握死物。

而無所用之。

雖熟睹爻象。

強記卦形。

終無所明。

以不得其所用也。

故一二三四五六之數。

與初上之辭、九六之用。

皆象之所寓。

而神之所行。

其上下升降之途。

來往多寡之跡。

皆由數中見焉。

誠以氣行無形。

神至無影。

唯數足以紀之耳。

故一陽一奇一陰一偶。

一見而明。

左升右降。

循序而得。

先後天之同與。

順逆之殊行。

分合之異致。

或見於外。

或潛於內。

或加、或減。

或乘、或除。

莫非數之所成。

亦即像之所示。

學者明其數矣。

則天地尚可指於掌。

日月尚可止於圖。

今古之時。

明晦之地。

皆可推而得之。

數而驗之。

故易逆數也。

重在數其數耳。

至六爻之情。

恆因內外上下卦而有同異。

則亦時之不同。

位之不一。

與數之別也。

二與四同功異位。

三與五同功異位。

其情即因之而判。

果以一陰一陽一類言則同。

以時位數言則異。

故一則多懼。

一則多譽。

一則多凶。

一則多功。

其象之同而不同。

爻之異而又異。

不得以皆同類同位。

而謂之同情也。

故三與五為朋、而非朋。

二與四為鄰而非鄰。

實因數之差也。

觀於河圖之象。

天地生成之數。

則可見矣。

夫言情而必及終始。

言數而必兼本末。

此固卦象之所重。

然亦有取始而去終。

逐末而遺本者。

亦有重本而捨末。

求終而忘始者。

蓋亦因時之殊。

位之異。

卦之德。

爻之情。

各不一也。

然在人道。

則未有取一遺一者。

此由卦象、不盡為像人事也。

人事在中、固有本末終始之全。

若在初、則無始。

在上則無終。

處上則捨本,。

處下則捨末。

各有中極。

而卦限於六爻。

故在兩端。

必有一闕。

此因天地之內。

唯人得其全。

物則僅得其偏。

人得天地之中以生。

故全而居中。

物得天地之一以育。

故偏而居兩端。

亦理勢自然而然也。

故在初與上。

或則當位。

或則失位,或則得用。

或則不用。

而一卦之象亦因是而殊觀。

要之、數之所成。

氣之所行。

天地尚不得其全。

何況物乎。

故由入事言之。

則自二為始。

至五為終。

上下本末。

俱有餘位。

而後不越不僭。

不卑不亢。

致乎中和之德。

行乎正大之門。

其所重多取二四三五四爻。

非無故也。

然天地有極。

人道有變。

或處之絕地。

或置之危枝。

或潛之深淵。

或遠之遼野。

亦非絕無之事。

當為非常之觀。

要以中道為常。

本位為當。

此則聖人立教之意。

明象之旨不可不知也。

是故卦象之所成。

必取圓度。

爻象之明。

必以環行。

以濟其窮。

而通其變。

則偏者可止之於正。

失者可復之於全。

准天道之行。

定人事之則。

昭物情之化。

制一性一命之規。

則其不用不當之爻。

亦有宜時宜地之例。

此六爻不可偏廢。

而三極仍有常道存也。

故卦象之觀。

必先熟夫爻象之例。

欲因象以明意。

必先求其象之所成用。

象者簡、而用則繁。

意者微、而數則顯。

學者必先就其外而推其內。

因其粗以溯其一精一。

方可以通乎象。

而彰其意焉。

《宗主附註》

此言乾之卦象。

尚有多義。

因辭中有者則講。

釋時可申明之。

明象熟辭。

而後卦可通也。

苟捨其一。

不通其二。

則不過記誦之學。

終無解於易。

易初原不重辭。

止可求之於象。

後聖述辭與象相證。

其益學者多矣。

但辭為明象者也。

像有未明。

始求之辭可也。

若徒熟其辭。

而忘其象。

則何解於卦哉,故夫子先釋象而後釋辭。

使學者知所先後。

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國聖人講造化之數。

全由實驗得來。

而外人不知。

以為虛玄莫考。

誠可笑也。

蓋易明指出太極兩儀。

四象八卦。

及河圖洛書。

五行九宮之序。

皆由定數所變化者。

非故為其制也。

無論何物。

變化之數。

不出於此範圍。

其所成物質名類。

不得異於此定序。

則天地之所自判。

人物之所自生。

下及一草一木。

一器一物。

莫不皆然。

以孚此而生化者。

是曰定序。

不獨易與圖書然也。

譬如一立方體木塊。

以刀劈之。

自上而下。

必成兩片。

再劈之必成四條。

更斷之必成一人立方體。

此一變生兩儀。

再變分四象。

三變成八卦之定例也。

如細分之。

則一變者一。

再變則為二數。

三變則為四數。

合之共得七數。

故變極於三。

數滿於七。

而形成於八。

果將立方形體數之。

雖為四方。

卻得六面,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

六者。

有形之本體。

無論大小皆同,八者。

由分所成之定體。

亦無論大小皆同。

以方為方。

必合九為一。

蓋非九不得全也。

九者中一邊八。

即九宮之數。

去其四隅。

即五行之數,以四隅乃一陽一生一陰一也。

非原數也。

故五行即四象,而含太極於中央。

至變為九宮。

其中央太極仍存。

故太極在後天居土位。

為坤宮。

而主一切也。

故變化之序,不離於易數。

不外於河洛之象。

可驗之於至細至微之物者也。

苟一精一思之。

則天地生成。

莫不了於指掌也。

故變不離三。

數不逾七,形不出八,而爻止於六,行止於五。

宮止於九。

中氣定於一。

一者、太一也。

太極也。

神之主也。

元氣之宗也,言數者所當先知之也。

易道誠不易講。

雖一卦六爻。

其所包義。

不可盡述。

今夫子撮大要講示。

不過其一二耳。

然已累篇矣。

可知易道一精一深。

原非容易貫澈者。

為全易之首。

尤為宏大旡盡。

將來講示。

更必詳細。

本來易教。

為使人知天道。

即卦象、亦為以物示天數也。

夫道始終不離於數。

一紀二紀。

推至萬紀。

大小循環。

如歲與日。

莫不有定數,故聖人得以卦象之。

六爻中所有之數。

既天地之氣數。

一一與時合。

果知其故。

則未來事皆可推得。

時雖多變。

似非易測。

實則包在六十四卦中。

仍無奇也。

天道窮而愎始。

今雖未見。

正因潛藏之氣未發也。

故一卦。

包盡宇宙。

自古迄未來。

始終皆縮影在六爻中。

不過不能細數耳。

然六十四卦。

由乾出。

乾道乃革。

革象見於革卦。

則革卦即為明乾道之革者也。

此在已過時代見之。

迄今又循瓚至此。

合無數小循成大循瓚。

如積日成歲之例。

故大小同象。

古今同運。

此在人推之耳。

乾:元亨利貞。

《宣聖講義》

乾元亨利貞一語。

包括全易之辭。

易辭為明象也。

像有限。

而辭可長短詳略。

故象之意難盡。

則以辭引申之。

如是可知辭之為明象。

而必出於象也。

易卦皆有辭。

唯有長短詳略之異。

以其象之難易而定。

辭必本於象者、以辭中有像在也。

象雖異。

莫不出於乾坤。

辭雖異。

莫不本於乾坤二卦之辭。

無乾坤之象。

不能成眾卦之象。

元乾坤之辭。

不能得眾卦之辭。

故乾坤之辭。

實包全易之辭。

而獨以元亨利貞四字、揭其綱領。

蓋四字為辭之綱領。

亦卦象之總義也。

夫卦象之義、不易盡也。

而獨揭四字。

則可知四字之能涵藏無盡義矣。

故雖四字。

直同全易之辭。

凡易之言文。

莫非為四字所推衍闡者發也。

苟明四字。

即明全易言文。

而乾之象亦明。

乾之辭亦由此盡明。

則此四字之義。

可忽乎哉。

今就四字詳釋之。

使讀者得以推知四字。

且及其餘之言文也。

天下之物。

終始本末。

各有經紀。

一歲四時。

一地四方。

各有度數。

是謂天道。

道因氣行。

數因氣立。

生化因氣成。

故自太極始分兩儀。

兩儀分四象。

四象者、言一陰一陽一既分。

生化初見乃為四也。

如河圖之象。

分為五方之數。

雖五而仍四也。

土居中央。

為氣數會合。

而木火金水。

分佈四方。

為氣數生化消息。

其地位有定。

次序不移。

終始往來。

上下周復。

以定其度。

故積日成歲、而有春夏秋冬。

循環不窮。

週而復始。

以至無盡。

此天道之運行不息。

而萬物生化以見。

氣自在中。

數自成節。

雖分之為十二月、三十日、二十四節候。

及一月之朔望上下弦。

一日之晝夜朝夕。

其名目不一。

總不離乎四象。

四象者、象其氣數而名之。

辨其終始而度之。

非指一物。

而物莫不如是。

故不曰物、曰象。

猶不曰氣而曰兩儀也。

極也、儀也、象也。

皆擬之名。

非物之名。

指以所擬。

定其類。

別其數。

便於言也。

故四象亦如兩儀。

而就全數、分之為四。

以辨氣之所行。

數之所至。

從而定其名類。

志其德能。

分別其用。

以明其道。

昭其一性一情。

彰其物事。

此聖人立辭之意。

而明象之所象。

故於之下。

而為之辭曰、元亨利貞四字者、四象也。

言乾備此四象。

而有其名類。

正如一歲具四時。

而有春夏秋冬之名。

一地備四方,。

而有東南西北之名其義一也。

故此四字之釋。

非僅字義也。

必先知乾包全易而卦具全德。

方可以此四字度之。

因其字而得其德用。

由其辭而得其氣數。

則始之象。

及其象物之名類也。

故此四字為易之主辭。

亦乾之一性一情德用也。

夫天下之物。

非一類也。

天地之氣。

非一致也。

有寒必有暑。

有生必有化。

一日之中。

朝夕晝夜、備四象。

一歲之中。

春秋夏冬、備四象明暗不同。

冷煖異氣。

此天道自然。

生化定例。

故天下有物則有數。

有事則有度。

度、數不出四象也。

有榮有枯。

有生有死。

莫不循環起伏。

來往升降。

推移而成用。

變化而成德。

故乾象之。

而有元亨利貞四象之分。

乾之大象、為天為一陽一。

天主生化。

一陽一主運用。

為天下之母。

故曰乾為天知大始。

言乾為天下之始、生物成物者也。

而其氣直包萬物。

故其德全四象。

元者、氣之始生。

亨者、氣之大達。

利者、氣之初歛。

貞者、氣之終伏。

四者氣之全也。

故能生成變化。

還返閉藏。

以盡其用。

而成其德。

故四字有一陰一陽一太少之分。

備生長收藏之德。

正如一歲之四時。

一日之四分也。

歲有四時。

而土在中。

日有四分。

而日行空。

有四德。

而乾行乎其間。

故乾之用由四德見。

乾之象以四字明。

乾乃合四者之全、而行不息。

成四者之德、而用無盡。

蓋乾之本象。

如天之大。

不易言也。

唯分四字以象之。

雖四象、仍一象也。

元者、示乾之大生。

如春之仁。

亨者、示乾之大長。

如夏之盛。

利者、示乾之大成。

如秋之收。

貞者、示乾之大伏。

如冬之藏。

由德言之。

生者仁也。

盛者禮也。

成者義也。

伏者信也。

此四者、德之見也。

而智寓於中。

則用之藏也。

仁主生萬物。

禮主和萬物。

義主定萬物。

信主保萬物。

而智則致之。

由吉凶言之。

元主升發。

亨主通達。

利主制禁。

貞主潛默。

元主事之初。

亨主事之蕃。

利主事之退。

貞主事之靜。

故動宜元亨。

靜宜利貞。

順之則吉。

違之則凶。

故四德有殊功。

四方有異宜。

皆氣之所行止。

數之所升降也。

處元。

則如氣之始升。

處亨。

則如氣之四達。

處利。

則如氣之初降。

處貞。

則如氣之伏藏。

上下有紀。

內外有度。

行止有道。

動靜有數。

故乾以全德。

行乎天下。

皆成其用。

而吉凶自見焉。

禍福自召焉。

唯君子知之。

則無往不宜。

由四象言。

有進退存亡之幾。

有動靜得常之道。

在君子則無可無不可。

以其善順氣數也。

苟不順氣數。

則吉凶失據。

禍福無門。

此聖人教人以辭。

而示人以義。

元亨之辭美而義明。

利貞之辭吝而義曲。

直曲不同。

美吝異致。

故元者為首出高位。

示善之長。

亨者為嘉會和易。

示儀之盛。

此直言也。

利者為義利分明。

示利之有害。

貞者為動靜明辨。

示動之有咎。

此曲言也。

故當進則進。

當退則退。

當興則興。

當伏則伏。

為善順時。

否則災也。

故曰元亨利貞。

寓義於辭者深矣。

夫人處顯易。

處隱難。

得時則智。

失勢則昏。

當其發揚之時。

措應相宜。

而其晦塞之際。

進退失據。

為其知有用。

不知無用之用。

知有為。

不知無為之為。

乃明於元亨。

而昧於利貞也。

唯君子應時行藏。

順天進退。

故無不宜。

以其得四字之全義。

而明天道之全用也。

春生秋殺。

夏榮冬枯。

無一非天道。

無一非生化之功。

豈其謂春夏為天道。

而秋冬非乎。

豈其謂春夏為生化之功。

而秋冬無哉。

故君子視之如一。

乃克全四字之用也。

故乾之四象皆吉辭而用其則殊。

其義則有異也。

不然。

胡不直曰義而曰利。

不曰干。

而曰貞哉。

此曲辭之可味矣。

元從二人。

與仁同。

言氣之始生。

唯人得之二者氣之全也。

一陰一陽一已分。

一為一陽一。

二則成一陰一。

故元一陽一已含一陰一氣。

乃一陽一之一陰一也。

若獨一陽一不生。

不生不得謂之元。

人之生也。

受二氣之中。

故人亦同仁。

仁之訓生。

與元同而元又始也。

天下之生者、皆謂之仁。

天下之始生者、皆謂之元。

元者由仁出也。

如木生於果仁而為芽之初。

雖始生。

未見形於外至屯則見矣。

故元者始也。

上也其義通圓。

言氣之全。

德之廣。

用之大。

發之充盈。

能包舉一切。

無不周至也。

故謂之圓。

圓則無方。

乾者天也。

天圓而德廣。

普覆萬物。

皆在其中。

故曰乾元雖言乾而義重在元字。

以乾之德首見也。

因元為天下大始。

萬物皆在其後。

正如天為生化之本。

故曰乾元亦一太極也。

太極變而生化成。

其太極永存。

隨生化不滅。

,是為天下大本。

或名之中。

乾元亦中也。

故乾元直貫全易各卦。

雖屬不顯。

仍在象中。

凡卦皆有太極。

有乾元、有中一也。

以卦象原出於是。

氣數之所秉承。

生化之所主宰。

故曰大本。

神道寓焉。

神者、無方無形。

而無不在。

體物不遺也。

唯乾元顯其德焉。

故天下萬物皆自乾元始。

坤元成。

而坤元亦乾元所出也。

用有二極而體唯一元。

太極含兩儀。

兩儀一太極。

知大始之本於太一也。

故神曰太一。

凡此以下所生化。

所分合。

上下道器之別。

偏全形氣之類。

莫不自太一出。

此聖人示人以生化之本。

天地之源。

而以太極定其極。

乾元名其元。

如溯水之源木之根。

而告人以所自出。

義一精一辭妙。

無過於是。

讀者先識之也。

元亨者、始而能通。

生而能大。

為氣之至盛至和者也。

夫天下之達用曰和。

以其出於中。

不失中也。

故謂之禮。

禮自仁出。

而以成其仁。

唯和乃能致之。

聖人制禮。

非以制人。

乃以和眾。

唯和能安。

唯禮能和。

故曰禮之用和為貴。

以和為禮之本也。

禮之初。

出於誠。

成於敬。

齊於一。

止於中其德最盛。

其儀至美。

其用至大。

其道至通。

其義則為全生育一性一而正命。

以復於天者也。

故元之次為亨。

將以仁施為禮。

中出為和。

生成其大。

始繼以通。

外則位育之功。

內則誠明之德。

大本以立。

大用以全。

天道以施。

人道以建。

則禮者、人道之所始也。

人之始為生。

生本於父母緣於夫婦。

夫婦為生之本。

此禮所造端焉。

夫婦者、道也。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和也。

道由一陰一陽一和、而後萬物生。

人由夫婦和、而後人類生。

此生生之大本。

而天下之定序也。

故禮成以夫婦之和。

而道成以一陰一陽一之合。

天地之大。

猶不能外。

況其他乎。

故和而後盛。

盛而後亨。

亨以繼元。

和以返中。

天人之道。

莫過於是。

故成始者天之道。

成終者、人之道。

人生自天。

而必歸天。

故必履和蹈中。

以復其初。

此由乾爻象見之者也。

乾皆一陽一爻。

而有一陰一位。

一陽一與一陰一和。

乃成其用。

夫乾為始生。

坤為始成。

以一陽一生必待一陰一成也。

河圖之數。

天一初生水。

而地六始成之。

此數之著也。

氣之昭也。

末有獨一陽一孤一陰一而有生成者。

故一陽一主生。

必得一陰一以成之。

成而後盛。

和而後成。

既盛且和。

斯為元亨。

元之用雖神。

不接於外。

必待物乃見其德。

元以亨大。

中以和成。

人情然也。

天道亦然。

在六十四卦已屬後天人道為重。

必有交一合。

始見生化。

既有交一合。

斯有善惡。

故情必中節。

用必中度。

唯禮為貴。

唯和為本。

和以禮和亨以德亨。

故仁之施必禮也。

而元亨之義可知矣。

利貞者、自修之道也。

天道時行。

萬物亨通。

天道時靜。

萬物利貞。

氣有散斂。

數有消長。

道有動靜。

德有廣隘。

此天下之常也。

唯其始生。

求其亨達。

唯其既盛。

求其保持。

亨以太和。

天下共榮萬物同豐。

繼之者難。

故反求諸己。

持盈保泰。

唯在潛德。

守常應變。

唯在明時。

事有所宜。

物有所貴。

天地有異道。

日月有異行。

而況人物乎。

故德之明者。

必止於至善中和之至者。

必慎獨以成於至誠。

至誠不二。

乃復於太極。

還於太初長保太和。

永得長生。

此內修之功。

為聖人立教之本也。

夫利者、有害存焉。

貞者、有一婬一在焉。

樂而忘憂。

驕而任情。

則利反為害。

貞反為一婬一。

以過度也。

和乃失矣。

失和則失中。

失中則忘生。

身之不保。

安能久亨。

故繼元亨。

必明利貞之道。

則一性一情之學所以貴也。

乾之為道。

處天下至貴。

履天至尊。

行天下至安。

樂天下至樂。

萬物所被。

萬類所服。

萬善所歸。

萬行所宜。

故其大、唯天則之。

唯聖君象之。

當其元亨之時。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德之至也。

道之至也。

而唯其盈之憂。

滿之慮。

高不忘危,尊不忘卑。

得不忘失。

和不忘亂。

故獨乾乾不息。

謙虛自下。

蔑其尊貴。

戒其情一欲。

以反於一性一命之正。

觀於變化之門。

不失其中和。

不怙其明德。

不以覆萬物為足。

不以生萬物為榮。

高而能下。

貴而能賤。

悠然於禮義之內。

藹然於仁智之中。

故能常保太和。

成其利貞。

此天道自然。

聖入所觀。

氣數自至。

君子所師。

非有為也。

蓋德之大者。

愈遠則愈求其反。

道之至者。

愈明則愈處於微。

唯至柔以行至剛。

極一陽一以俯極一陰一。

斯乃得其至中。

保其太和。

苟不如是。

則皆失之。

故天道有春夏生長。

即有秋冬收藏。

日正則斜。

月盈則闕。

氣之至極必反。

物之至盡必變。

故元亨之後、必利貞。

而明明德之時。

必止至善也。

和貞者止至善也。

能止乃利。

能善乃貞。

止則情安。

善則一性一正。

此利貞為一性一情之學。

誠明之功。

無非長有其中和位育之功。

而永達其乾元生成之德耳。

故曰利者宜也。

貞者、正也。

言宜於時。

正其分也。

夫事之宜者曰義。

位之正者曰信。

唯義為大利。

以無不利也。

無私始無不利若少涉私。

則此利者。

彼之害。

此宜者。

彼所否。

安得謂之利乎。

故大利必本於義也。

唯信為至貞。

以至誠也。

誠則無不成。

若少涉於偽。

則己不成。

安能成一人。

人不成。

安能成物。

故至誠無不成。

而必本於信也。

義為時中之道。

信為抱一之德。

斯即天地不息不二之行。

聖人唯一精一唯一之訓也。

故曰、和貞者一性一情也。

以其道變化。

正一性一命。

保合太和。

乃能利貞。

此天道之應於秋冬。

人道之見於義信。

而始終一貫。

本末不渝。

以成道達德者也。

天之秋殺冬藏。

正同其春生夏長。

且因其殺藏。

以成其生長之功。

苟無殺藏。

將安用其生長乎。

天道一也。

元亨利貞一道也。

皆相成相應者也。

故六爻寓其意焉。

無非二氣升降消息為之也。

而辭出於象。

明象則辭自通。

熟於辭者、亦達於象。

斯在讀者深求之耳。

彖曰: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天。

雲行雨施。

品物流行。

明終始。

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後天。

乾道變化。

各正一性一命。

保合太和。

乃利貞。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孔子《宣聖講義》

易辭有彖與象之別。

皆當日所佔繇辭。

為示卦爻之旨趣。

明氣數之順逆者。

雖成於後人。

實傅於前代。

蓋有卦則有占。

有爻則有用。

有象則有意。

象之難釋。

則附以言。

用之難盡。

則系以語。

為以垂政後世示範天下者也,故有彖以舉全卦之義。

有象以揭一體之旨。

合則互通。

分則獨用。

此各卦爻皆有是辭。

而乾尤著也。

夫彖亦象也。

言明卦象。

而指其所包之旨意。

測其氣之所至。

數之所成。

而得其所為吉凶禍福。

關夫事物之宜否。

靜動之異。

行藏之殊。

進退之違。

上下之別。

或奇或偶。

或因或革。

或有或無。

或生或化。

莫不依變以為占。

本用以明志,此皆有為之事。

故皆側重於人道。

而立本於一性一情者也。

彖者端也。

本也。

陳列於首。

舉其綱領。

而以見全卦之意。

定全體之用也。

故其辭統各爻。

賅內外。

合上下而言也。

象者詳也。

別也。

列數於下。

而析其分部。

以見各爻象之志。

而明其變化之情也。

故其辭判異同、具本末別一性一情。

審時位而言也。

彖統括而簡。

象分序而詳。

二者必合觀之。

方足見卦爻之常變。

明氣數之出入。

而以窺天地之盈虛。

知一陰一陽一之消長。

為人事之準則也。

故其為用多重中爻。

其為言多屬人道。

以易之為教。

固如是也。

夫易本末著辭於書。

迄文王始為定其例。

故彖象之辭。

雖出於古。

實集成於文王。

而易之名。

亦自文王始命也。

蓋文王以前。

雖有卦爻。

而不為書。

雖有言辭。

而不著編。

故傳雖久。

而無易之名。

此讀辭必歸功文王也。

吾因文王之志。

重為刪加。

而錄為傳。

廣其意。

申為釋論。

而列為文言。

蓋亦得於古人者也。

今講彖象。

兼及文言各傳。

先明所出。

以使後世知辭之所始。

並為紹述先聖易教之微義耳。

彖曰大哉乾元云云。

乃明之象。

而揭其德也。

夫乾之為象。

居天下之始。

為有生之首。

其德至大。

唯天當之。

而乾猶有初也。

雖為天下大始。

而有所始。

主天下大生。

而有自生。

如天之德而統天。

居位之尊。

而不限於位。

處時之先。

而不窮於時。

故有是象。

而為是辭。

其所謂初者。

以其得先天之氣也。

是曰乾元。

乾乃卦名。

乾元則氣之名。

乾為大始。

乾元則氣之始。

乾為大生。

乾元則氣之生。

故乾元為乾之初。

行乾之中。

履乾之位。

周乾之時。

而光可比儗者也。

故曰大哉乾元。

夫人之生有其一性一。

物之生有其靈。

天之覆也有其神。

地之載也有其一精一。

日月之照也。

有其光明。

則皆先天之氣所凝。

而為生化之英。

運行之冥冥。

蓋物不自生。

不自存。

必有為主持之。

而煦育之。

則元氣是也。

元者、人也。

仁也。

如果之仁。

為生之一精一。

故名之元。

其義則原也。

本也。

首出庶物。

存一精一含明。

通道流德。

至純至清。

斯謂之至中。

名之大一。

肇於無極。

成諸太極者也。

天地尚依是建立。

何況於人物乎。

故乾之中有乾元焉。

為萬物所始生。

而統乎天之神。

夫乾之為物、純一陽一也。

而乾元猶一陽一之一精一。

以既生也。

乃有其名。

故與坤元、同主生成。

坤元一陰一精一。

順承有終。

乾元資始。

獨接先天。

以太極之初。

元氣渾淪。

獨為一陽一也。

而兩儀既分。

仍為一陽一精一。

故其德並坤。

其氣且在乾先也。

以在天先。

乃克統天。

非有為而統之也。

乃天自此出耳。

天者在萬物為首。

在元氣猶後。

而元氣則先後一貫。

始終永存。

不過乘乾以行。

因乾為用而已。

故稱乾元而用九。

九即乾之大用。

元氣亦用焉。

乾元無形有形。

無名有名。

無用有用。

凡乾之德。

即乾之功。

此統天而不離天也。

乾之為卦。

在全易之首。

為一氣之始。

能主宰萬物。

經綸天下。

以遂其生生之德者。

則賴乎此乾元也。

乾之功德。

自乾元出。

而卦之一精一神。

亦自乾元見也。

故彖辭第一語。

即曰太哉乾元。

明乾之真、在乎乾元。

而與乾元用九一語、始終本末。

俱示乾之為道。

與其用所在。

使天下知天之所成。

生之由來。

及夫全易卦爻之所出。

與其用之變化也。

乾主大生。

如雲雨之生物。

物因以生。

因元氣而成形。

因乾德而為用。

此天下生化之機所自流行、以生生不息也。

乾之為象。

象天之覆而無垠。

象道之生而無盡。

然有生則有死。

有始則有終。

此天之常。

道之則也。

唯乾能通死生。

貫終始。

以所自來。

還所自去。

仍一氣之流行也。

其為神靈而光明。

為氣清而飛騰。

為一精一純而永凝。

為德章而日新。

故能成始成終。

以共乎天下生存。

此象之為大明而兼終始也。

大言其無比。

明言其至清。

終始言其充盈。

此所以謂之元也。

道至玄。

德至圓。

而功至全。

故純粹之一精一。

清明之神。

德流世間。

道兼太極。

而達無盡。

如有盡、則非乾矣。

乾毀則盡矣。

故曰大明終始。

由卦之象具見者也。

以全卦純乎其純。

故稱天而獨大。

以其氣純乎一陽一。

故稱一精一而獨明。

以始自地下。

終於天上。

包括無盡。

首出庶物。

統天受氣。

分道賦形。

品類成名。

含弘光大。

迄乎無窮。

故曰終始。

言其德本元氣、包天地入物而終始也。

夫始有終。

終亦有始。

小之如一日一歲之循環。

大之如一人一物之生死。

其至也。

則天地成壞。

日月升沉。

皆此元氣為之者。

如是克稱終始。

若徒始而不知終。

僅終而不能始者。

皆氣之簿。

德之偏也。

不足以當終始二字。

故不曰始終。

而曰終始者。

正以能終復始也。

唯元氣能之。

乾之能也、以乾元也。

元則圓矣。

圓則全矣。

佛有圓頓之說。

既元氣之德也。

唯人一性一當之。

夫乾之終始。

有其紀也。

德之流行。

有其度也。

紀度何在。

則六位也。

天地六一合也。

古今宇宙、六方也。

三才一陰一陽一、六位也。

故卦六爻。

而紀度見焉。

有位以立。

有時以行。

立則有守。

行則有功。

此有始有終。

而以生以存者也。

其道由六爻見。

其德由六爻明。

卦皆六位。

唯乾坤為純。

故乾之六爻。

賅全用、而極其變。

成全德、而通其神。

此謂之六位時成也。

位有定。

而時有宜。

唯乾元處之至中。

行之至宜。

以其順乎自然而無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

故曰時成即時中之德。

至誠之功也。

以六位皆一陽一。

本一精一純之氣。

行虛玄之地。

故曰六龍。

時字與上時字一義。

皆時之中。

時之宜也。

乘者、有所行也。

以乾元行六位而得時。

乃統天也。

御猶統也。

夫天非蒼蒼之言也。

括諸神功而言。

凡天之道。

皆乾之道。

天上下均在內。

以乾元出天之先。

入地之後。

天尚由其統御。

況其下者乎。

故乾元之氣不可見。

由六位見之。

一陽一出於地。

升於天。

行乎六位。

包括上下,此乘六龍而御於天也。

亦卦爻自然之象。

有數可紀。

有度可度者也。

故辭如此。

,唯其六爻皆一陽一。

始稱六龍。

一陽一者升、而親乎上者。

其行也、必御於天。

此言爻氣而見九之用。

亦明元氣之因爻位行也。

一陽一行順而上騰。

故龍出於地。

而登於天。

然後天、以天為極。

唯元氣超天以外。

故六龍止於上九。

而乾元用九則無首也。

六爻至上己亢。

而乾元用九、轉為大順也。

可見天之德不盡。

元之用不窮。

能純用乾元。

則天尚聽命。

非六位所可拘也。

唯其無拘。

故成其大。

唯其大用。

故成其圓。

此乾元之德。

而寓象於爻。

其象之難盡者。

則申之於辭也。

乾以重一陽一而成六位。

一陽一之極則易變為一陰一。

乾之象必變為坤。

以其體一陽一。

其用必一陰一。

乾體純一陽一。

其用必見於坤。

如日光、必映於月。

雲之雨必著於土。

氣之自然者也。

故乾象雖不變。

而主天下之變。

氣雖末化。

而開天下之化。

以其處極位。

有極體。

遇時必變化也。

夫乾之變化。

非如他卦也。

他卦變化出於乾坤。

乾之變化無所出也。

無所出者。

言在後天為獨尊大。

無所承也。

然無所承。

而有所本。

本於先天之氣耳。

先天之氣無名。

以氣也。

先天也。

皆後天之名名之。

故無名。

無名而欲名之故曰道。

乾之所本道耳。

故乾之變化。

本於道。

道之變化。

自然者也。

無變而變。

無化而化。

雖有變化。

不見變化。

乾之重一陽一。

仍如故也。

極體極位。

仍如故也。

而變化者所見之用也。

故夏變而暑。

冬變而寒。

天如故也。

雲化而雨。

氣化而風。

天如故也。

日出而朝。

月出而夕。

天如故也。

雨少而旱。

雪多而水。

天如故也。

所變者皆見於用。

見於天之下。

物之上。

於天末嘗變也。

而實主變化也。

故寒暑風雨、天道也。

朝夕旱冰、天道也。

自然而變。

自然而化。

天不自變化也。

故乾不變化而主變化。

本道以變化。

此所謂道變化也。

道變而變。

道化而化。

一變天下同變。

一化天下同化。

有生有氣。

有名有物。

則皆隨之變化。

而人為尤著也。

以人居天地之中。

當變化之沖。

凡天之變化。

必見於地。

故必先及人。

人亦隨天道變化。

此生死之序。

夭壽之數。

窮通之殊。

智愚之判。

莫不隨天道而定其分也。

然亦有其不變不化者存焉。

以受生而得其中氣。

同於乾元之氣也。

變化者、謂之命。

不變化者、謂之一性一。

一性一則體也。

命則用也。

天下有生之物。

無不有形神之分。

此既後天之定則也。

故曰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

形在外而主動。

神在中而主靜。

以後天先形。

故一陰一在一陽一先。

二者合而生。

分而化唯入最明。

以其受於天地者最全也。

以其全。

則其見也著。

其存也明。

故天地之道。

由人可以候之。

天地之氣。

由人可以測之。

不問其為形神。

為顯隱也。

故乾之變化。

可徵於人身。

而見於人之一性一命。

一性一命固非人所獨具。

而唯人最顯耳。

夫一性一者、本天之道。

因神之用。

虛靈光明者也。

命者因地之質。

得形之全。

方正凝重者也。

而皆分於一道。

成於二氣。

合之為生。

偽全身。

分之為上下。

為內外。

此與乾象同也。

故一性一不變而永存。

命隨變而時化。

因天之常變。

而為人之一性一命。

則因乾之變化。

而可以正人之一性一命。

此氣所流。

德所薄。

一貫者也。

夫受天地而生、而有一性一命。

曷為而有所正哉。

此聖入立教之微意。

而所以明人道也。

天至誠不二者也。

人則有誠不誠。

有二不二。

天道變而不失其常。

人則變而易失其常。

此因有物慾也。

一性一生情。

情生欲。

一性一生靜。

情生動。

一性一隱情顯。

一性一微情著。

故情恆奪一性一。

欲恆亂心。

此鑒於天之變。

而必有以正其心也。

正心在於人道之修持。

修而後誠,誠而後正。

故聖人為之立教。

而特著一正字也。

一性一命同源異流。

不正則失中和。

中者一性一之體。

天下之大本。

和者、情之用。

天下之達德。

中和者、一性一命之正也。

因乾道變化。

變面失其常。

則教人以致中和。

雖變不失其正。

雖變不失其正。

此立教之主旨。

而說易之第一義也。

故一性一命不得失於中和。

而變化不得違於道。

乾道如此。

人道亦如此。

人也者天之心也。

人不失中和。

則天不變。

雖寒暑不害。

風兩不災。

日月不蔽其明。

冰旱不傷於物。

中庸曰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非誇也。

實也。

實踐之事。

本乎人一性一。

成乎人情。

自然而然者也。

故因乾之變化。

而推及人之正一性一命。

因人之正一性一命。

而歸於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耶致中和也。

夫中天下之本也。

不待於人。

唯和則獨重人事。

以一性一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純乎無為。

而情則待於正。

此中庸以發而中節為和也。

發而中節。

不失其和。

乃復於中。

此所謂一性一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者也。

和而曰太。

以其體天也。

故曰保合。

言人道中和。

以合天道中和。

天人同順乃為太和。

此正一性一命之功。

而見於保太和以合乾道變化也。

天道者、天下所共也。

變化而人物隨之。

人道者、人之行也。

其變化各見焉。

故正一性一命、必從自修始。

此所以謂各正一性一命。

言天道變化。

而人道誠正。

兩者相應。

乃保合太和。

而後利貞。

利貞者、一性一情也。

以一性一情處變化而不失中和。

順天道而能反求諸己。

此乾道人爻之首義。

在第三爻之辭。

乾惕之戒。

以明反覆之道。

而後得利貞之吉也。

在天之變化。

而守中不易。

居和不二。

必有其道。

則反己復禮是也。

反而能復。

道在己身。

則長保元亨之福。

此慎懼之行。

孚利貞之義也。

利貞者天道之見於秋冬。

人事之當於隱遁。

以其能正一性一命。

和而不違於情。

中而不失其一性一。

乃利貞之道。

盡人以合天者也。

故因乾之四德。

而寓其教焉。

乾之四德、元亨利貞。

天之序也。

在人則先利貞、而後元亨。

以人道重在己也。

修己以成誠。

然後成一人成物。

修己以正心。

然後正人正國。

修己以全生。

然後安天下。

皆在己者也。

故自利貞始。

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為訓也。

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貞。

人道不立。

徒任天之變化?則如萬物之生死變化。

亳無自主。

展轉消亡而已。

尚何以正一性一命保太和哉。

故人道必有與立。

而後可致中和之德。

成位育之功。

此利貞先於元亨也。

夫人者、三才之中。

天地之心。

氣流德薄。

而為萬物之靈。

故其為道合天地。

明造化。

上以同高明。

下以配博厚。

悠久無疆。

至誠不二。

然後內有其道。

外見其德。

內見一性一命之正以達利貞。

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

而後人道以盡。

天道以明。

此在爻。

而以大人君子稱也。

故象辭於利貞之後。

繼以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之占。

即元亨繼利貞而至也。

君之德也。

治之盛也。

非聖人孰能與於斯。

此乾言人道、必以君聖為象。

非徒位之尊也。

時之得也。

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

蓋以合天道而能自修。

立入道而能順天。

以一性一情之正。

成天地之中。

以中和之功。

成一人物之生者也。

乾道大生。

而人君象之。

此堯舜之事也。

故曰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而乾之彖辭。

實發大同之義。

祟揖讓之制。

喻人以處亂君之世。

貴革命之舉者也。

故此數語。

始於天。

而成於人。

本於自修。

而至於治平。

先於利貞。

而及於元亨。

明於處變。

而廣於反正。

其義微而心言一精一。

意深而文宛。

非僅釋。

而自見。

蓋所取以為主者。

則三四人爻之象耳。

以明人道。

必本人爻。

三而反覆。

四則乃革。

反覆利貞之道。

乃革元亨之德。

反覆一性一命之正中和之物。

乃革變化之時。

位育之道。

一內一外。

一顯一隱。

一在乘時。

一在得位。

用異而體不殊也。

此道之所見。

乾之所為。

觀各爻而自知也。

故文王著易、以見其志。

首揭之於此。

宜細推求之。

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事之當於隱遁。

以其能正一性一命。

和而不違於情。

中而不失其一性一。

乃利貞之道。

盡人以合天者也。

故因乾之四德。

而寓其教焉。

乾之四德、元亨利貞。

天之序也。

在人則先利貞、而後元亨。

以人道重在己也。

修己以成誠。

然後成一人成物。

修己以正心。

然後正人正國。

修己以全生。

然後安天下。

皆在己者也。

故自利貞始。

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為訓也。

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貞。

人道不立。

徒任天之變化?則如萬物之生死變化。

亳無自主。

展轉消亡而已。

尚何以正一性一命保太和哉。

故人道必有與立。

而後可致中和之德。

成位育之功。

此利貞先於元亨也。

夫人者、三才之中。

天地之心。

氣流德薄。

而為萬物之靈。

故其為道合天地。

明造化。

上以同高明。

下以配博厚。

悠久無疆。

至誠不二。

然後內有其道。

外見其德。

內見一性一命之正以達利貞。

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

而後人道以盡。

天道以明。

此在爻。

而以大人君子稱也。

故象辭於利貞之後。

繼以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之占。

即元亨繼利貞而至也。

君之德也。

治之盛也。

非聖人孰能與於斯。

此乾言人道、必以君聖為象。

非徒位之尊也。

時之得也。

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

蓋以合天道而能自修。

立入道而能順天。

以一性一情之正。

成天地之中。

以中和之功。

成一人物之生者也。

乾道大生。

而人君象之。

此堯舜之事也。

故曰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而乾之彖辭。

實發大同之義。

祟揖讓之制。

喻人以處亂君之世。

貴革命之舉者也。

故此數語。

始於天。

而成於人。

本於自修。

而至於治平。

先於利貞。

而及於元亨。

明於處變。

而廣於反正。

其義微而心言一精一。

意深而文宛。

非僅釋。

而自見。

蓋所取以為主者。

則三四人爻之象耳。

以明人道。

必本人爻。

三而反覆。

四則乃革。

反覆利貞之道。

乃革元亨之德。

反覆一性一命之正中和之物。

乃革變化之時。

位育之道。

一內一外。

一顯一隱。

一在乘時。

一在得位。

用異而體不殊也。

此道之所見。

乾之所為。

觀各爻而自知也。

故文王著易、以見其志。

首揭之於此。

宜細推求之。

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宗主附往》

天道不常而有常。

人事則常而無常。

故易卦只重三四兩爻也。

以天地之氣。

虛空往來。

無所是非善惡。

唯人在中。

乃受某感合耳。

如人事不能順承。

則吉凶禍福見焉。

否則無所謂吉凶禍福見焉。

以無人則不生此吉凶禍福也。

唯人居中。

上通天一陽一。

下接地一陰一。

天它以交一陰一陽一以合。

後天事物。

乃生乃化。

一陰一陽一二氣。

非不能背忤。

此通必有塞。

交必有離。

既有善、則有惡。

故有吉福自有不能背忤。

此通必有塞。

交必有離。

既有善。

則有惡。

故有吉福。

自有凶禍。

以在氣交之中。

應氣變之數。

皆人所致所承。

他物不過受人之影響耳。

正如一卦。

上五與初二四爻。

均藉三四二爻、而後通接其吉凶亦因之而後見。

若無中爻、則上下隔絕。

天地不交。

有何數可言耶。

此在後天之中。

一切變化。

皆在人事。

人事之如何。

一操一之人心。

人心之如何。

既在乎人欲。

故欲為天下大病。

而利害見焉。

利者害之偶。

有利則有害。

若求全利。

只有取義。

義亦利之別名。

唯義者無不利。

羲無不利、既無事不利。

以相宜也。

宜此宜彼、無不宜也。

以其至中至當。

無偏無私。

故無不宜。

故謂之義。

謂之大利。

若有一不宜,則非義非利。

乃為害矣。

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今人不知義。

而妄求利。

利未得。

而害先至。

失人道之正。

而背天地之和。

乖一陰一陽一之時。

此所謂種禍根也。

天下唯平乃治。

故大學曰平天下。

非以力平之。

以心平之也。

心平者人已皆平。

無稍偏頗也。

果稍偏、則不平。

故天下之亂。

必由人心不平。

人心不平。

由政治不平。

不平則必爭。

爭則必亂。

此不待事見。

而可知其必至也。

未有由一已智力能平天下者。

況智力尚不足乎。

故求治。

恐去治遠。

而離亂近矣。

在天寧何心耶。

視人之所為而已。

否則豈徒一人之吉凶禍福哉。

自來儒者。

言道之大原出於天。

與道家言天法逍。

二者異同。

實末明易辭人也。

彼為天。

而乾元統天。

同屬。

其用不同。

即天法道之意也。

道在天先。

而由天出。

乾元在乾先。

而因乾用。

此自然之理。

氣之所至。

非言語可爭辨者也。

後天之中。

唯天獨大。

而天亦有所出。

此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

故太極亦有來處。

元氣亦有先後。

能明此自明天道之所出也。

又曰。

此釋象彖群。

猶未能詳言。

然已發其大羲。

苟循是玩索之。

則不難得文王之微意。

此固懦家至一精一之羲。

歷聖傳薪之言。

此十六字尢詳也。

中庸大學全由此出。

學者慎毋粗心讀過。

《宏教附註》

彖辭。

成於文王。

述於周公。

而夫子訂之。

其一字一語。

含義至深。

唯文王周公聖智所作。

以其時當囚辱之災。

多忌諱之慮。

而易之一精一微。

有難明言者。

乃研練出之。

辭簡而旨宏。

羲微而文著。

直為六經中至一精一文字。

非可以等閒視之。

蓋卦爻固有像在。

苦於人之未達。

雖有受之於師。

卻無筆之於冊。

其粗淺者不待乎辭則己明。

其一精一微者。

則辭尚難盡意。

此傳有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語也。

而文周乃苦心成之。

其旨極玄。

而文若淡然者。

誠以天道不易言也。

讀者宜網心求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之象辭。

亦如彖、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辭。

蓋有卦象辭。

有爻象辭。

而加之以釋文也。

,故於卦爻繇辭後。

加以象曰云云。

明其為釋文也。

凡卦爻辭皆分列於其卦爻下。

唯乾坤二卦、統為一章。

此後人便於記誦。

求其貫通。

以接於文言耳。

非異例也。

故釋象之文、與文言同列。

而其義仍互通。

即各爻辭。

仍本前繇辭而來。

不過演其義。

申其旨。

廣其意耳。

故凡有彖曰、象曰。

皆後聖釋卦爻之辭。

猶之文言也。

以卦爻雖雖著其辭。

言簡意深。

人或難達。

特因所聞所見。

述其義於辭後。

而使讀者有所貫通耳。

如乾之象辭。

即元亨利貞四宇。

面釋之者、乃申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其下各爻皆然。

皆本辭中具有之羲?而演繹之。

以盡其意耳。

夫意微而辭短。

雖演繹之、尚有不盡。

故傅曰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以其不盡。

從而為之文言。

從而系之各傅。

無非為達聖入立教之旨。

明易卦包涵之義。

而以示天下後世。

標人道綱領。

此辭之不厭詳。

而演之務求盡也。

夫易象固自天道始。

而易教則以人道先。

辭為教立。

文為人明。

故在卦爻象辭。

多包舉天地人物、鬼神氣數立論。

而於演辭。

則獨重人事。

以易之用。

唯人主之。

而易之道。

唯人通之。

象既以人爻主其中。

辭亦以人道立其本。

此自古聖人之微意。

而於乾之象辭。

即首揭其例也。

乾之卦象。

元亨利貞。

天道之常。

而演辭自強不息。

則人道之本。

天人所以合。

即可於此見之也。

夫天行健三字、明示天道大本達德。

次即繼以君子自強不息。

明示人道孚天之行。

即為人道之大本及其達德也。

由天以及人。

由天道以立人道。

此立教本旨。

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則也。

此不獨儒教之義。

凡教皆然。

而上古聖人即如此示其教。

以其所生。

返其所自。

成其所成。

而後人道以全。

此二語不獨為釋辭。

實為人道立則。

聖教立綱。

包括全易之辭。

溯源人生之本。

無過於此二語矣。

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

以其出於先天。

成於純一陽一。

清虛光明。

故為至剛。

凡天下之至剛。

必不拘於物。

天下之至一精一。

必不塞於明。

唯乾以純粹之氣。

得純一之體。

不以物為形。

不以情為生。

乃能稱為至剛。

行於至健。

唯天象之。

於物唯金象之。

金亦至剛而純清。

至凝而光明。

即金剛石是其類也。

其體至堅而至一精一粹。

其化也至虛靈。

故象乎夭。

佛以之喻一性一。

即以其如乾之純也。

天之體如是凝而虛。

堅而明。

故其行健。

能主物而不役於物。

能御情可不徇其情。

能用中而不執。

守和而不二。

故中庸比之至誠之德。

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

成不息不二之功。

此天之本體。

覆天下而不遺一物。

生萬類而不窮。

化萬類而不盡。

則皆由於健也。

健則至一性一、至誠、至一、至久至中和。

永古如斯。

生生不已。

唯乾如此、故卦象之。

唯天如此。

故卦名之。

唯象如此故辭著之。

而聖人則之。

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勖其行。

而自強不息也。

君子者、成德之人也。

以其成一人之德。

而孚天行也。

君子本天之健。

以自強不息。

因其自強不息。

以孚天之健。

由天及人。

由人返天。

天人之道。

一於健。

一於自強不息也。

天之健也。

成其元亨利貞之常德。

人之自強不息也。

亦孚於元亨利貞之至德。

以其能合天行。

全天一性一。

以成其天道人道也。

人道由近及遠。

由始至成。

天則遠近無二。

始終不殊。

故元亨利貞。

無為而成。

人則必先自修、自勵。

自驚惕。

自勤慎。

先求其利貞。

而後達於元亨。

故先必自強、而後不能息也。

夫天之德。

純自然也。

天之道。

純無為也。

而其健也。

不因乾惕不待謙卑。

故其行乎四德也至順。

自成其序。

自守其位。

周流六虛。

終始不已。

唯君子取則焉。

而自求其行。

自成其德。

以自強不息。

此中有為有守。

有行有志。

非如天之自然無為也。

而其成也。

亦同於天之自然無為。

以其能全其生。

而返於天也。

人之生也。

生自天。

受天之命。

顧其成也。

必成全其天命。

而返復於天。

方謂之成。

方謂之成德君子。

聖人述易之乾。

而揭其義以教天下。

而以自強不息法天之健。

此其立人道。

垂至教之意。

深切著明矣。

故易卦首乾。

天下首天。

而天道首健。

人道首在自強不息。

此四字者、成德之本末。

作人之終始有此四字、始能副乾乏四德。

而孚天之健也。

故自強不息者、眾行之基也。

一切德行、均由此成。

而自強其始也。

不息其成也。

自強者、反己克欲。

一精一修篤行之謂。

不息則至誠之功也。

唯天無息。

成其高明。

唯地無息。

成其博厚。

唯天地不息。

成其悠久之體。

遂其生成之德。

覆載之功。

人而不息,斯成德而達道。

全人以孚天矣。

不息之義大矣哉。

然其致之、則自強也。

以自強不退。

乃能達不息之域。

荀稍懈即息矣。

唯天之純一不二。

純道不紛。

故永不息。

唯文王純德不回。

故亦不息。

此易之明於文王。

而乾之德。

即像文王之行也。

夫健之為言也。

不獨至剛至堅。

物之健也。

其氣必全。

人之健也、其行必圓。

以其純而一精一也。

故君子法天之健。

必先自勖其德。

無德不得為健。

德之未醇。

不得為健。

若徒有勇有為。

有剛有守。

其為健之一耳。

非健之全也。

故凡物唯天稱健。

諸卦唯乾稱健。

以其氣純凝。

而道光明。

而神虛靈。

而德渾成。

而用見於生生。

為造化之主。

天下之神。

其施無垠。

其至無聲。

其見無形。

唯人之一性一象之。

故一性一之德、健之行也。

曰義、曰仁、曰禮、曰信。

此人一性一之固有亦天之所以生萬物、覆萬物、化萬物、成萬物者。

而名之曰元亨利貞。

唯健乃有此四行。

唯四行乃充健之名。

以其四德全備四象全成。

無乏無闕。

圓融貫通。

是謂大生。

此天下之元氣所凝。

真氣所存。

至道所流。

至理所行。

以立天地。

而建日月。

亙古今。

主宰一切。

皆此健也。

皆此德也。

故人則焉。

兩求其不息。

而稱乎三才。

與覆載並德。

故中庸曰、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元強。

以其至誠元息。

能永致中和之德。

故能育萬物而位天地。

大而能化。

聖而能神。

能孚乾之象。

成健之行。

而備元亨利貞。

此自強不息之功。

即所以成元亨利貞之道。

充仁義禮信之一性一。

全其為人而成其生。

此君子之所名。

而大人同其稱也。

在乾二五二爻。

均有大人之號。

三爻則為君子。

而彖辭釋文、則君子大人並舉之者。

其名異、其德同也。

由用言之。

則曰大人。

由體言之。

則曰君子。

由德及於外言之。

則曰大人。

由修返於內外言之。

則曰君子。

皆人類之所尊。

眾望之所歸。

道之所寄。

德之所成者也。

故唯爻屢稱焉。

以其道德稱也。

二五由位之得時。

道之得行。

德之得見。

故稱大人。

三爻為自慎戒之時。

自勤勞之位。

宜自求成德。

自樂守道。

故稱君子。

與此處自強不息之稱君子。

同一義也。

君子舉其自修。

大人見其德位。

二者一人也。

苟有其德位。

則君子亦大人也。

苟論其修持。

則大人亦君子也。

後人於此多末曉然。

以其異、而昧其同。

實非聖人立言之旨。

以易之辭、一字一語。

皆從象定。

從時位定。

從內外上下定之也。

非輕易為之者。

故讀易辭、必深思之。

必求於象數。

必探於聖人之意。

而後可瞭然於其名辭之異同矣。

古人文字尚簡。

寧好為出入哉。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一陽一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曰乾乾,反覆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孔子《宣聖講義》

六爻氣自下上。

循環往復。

周流不息。

而以位時別其用、上下分其數。

以過則失中。

不及則去中。

失與去、皆不當於位。

不宜於時。

故不一良於用。

不善其數。

故爻六。

而辭異占。

像一、而德異應。

一性一情各別。

主賓殊道雖借一陽一爻。

面爻之德不同。

上下皆。

而卦之用不一。

此固氣之所至數之所成。

自然而然。

自致而至者也。

六爻之初在下。

下則潛伏不出於地面。

二始升於地。

三四當中位。

五當本位為極。

過五則失中。

故上為亢。

亢則飛越。

離於天矣。

故不當位。

此六爻之位有異。

用有殊。

德有差別。

道有長短。

以其皆一陽一爻。

一陽一者氣之清也。

動而輕靈。

升而邈冥。

上下太空。

飛騰而潛形。

故名曰龍。

以其生於水。

而出於水。

飛於天。

而通於泉。

此一陽一氣之自然。

為生機之最全。

故比之龍。

非真龍也。

凡易名龍。

皆指此氣。

而乾獨象之。

以雖生而末見形。

雖始而末成。

有而難名。

虛而有一精一。

乃象夫龍。

唯在乾之末合坤也。

夫乾純一陽一、而有一陰一用。

氣所凝、而有物之功。

其道甚神。

而可以名。

其德甚冥。

而為天下之一精一。

故比於龍焉。

以在爻也。

故不稱天。

以在六爻之卦也、故不稱一陽一。

以爻有一陰一陽一。

卦有上下。

就其用而稱之。

非如三爻之乾也。

故六爻皆以龍言。

言龍即指一陽一也。

即指乾之物也。

不可泥此失彼。

初九一陽一在地下。

故日潛龍。

以不及位。

故勿用。

用見於位與時也。

無位則不遇時可知矣。

一陽一之用必時。

非時失用。

理之自然。

故天下寂然。

生機不萌。

潛藏之象也。

九二則一陽一已升。

故曰見龍。

見於外也。

此言龍自見。

非人見之。

以初出於地。

故曰在田。

田者地也。

不曰地兩曰田者。

以非坤而有坤用。

蓋二爻、坤之主位也。

田有水猶淺。

有土不深。

初升之一陽一不得大用。

其位使然。

九三為人爻。

當一陽一之時。

居卦之中。

順天之道。

因地之利為成用之時。

而時貴中。

進貴漸。

守中不失。

則德日盛。

漸進不躁。

則業日大。

故龍可騰於空。

而為霖雨。

一陽一可發於物。

而為生化。

道之所適。

機之所宜。

唯君子必慎焉。

以其最順也。

亨之象也。

亨順易驕。

盛大難保。

必慎以處之。

乃不過於中和。

故朝乾夕惕。

敬慎將事。

則無咎。

無咎者、言不如是。

言不如是。

必有咎也。

此辭假諛。

故曰若。

以屬人爻。

故專言人事。

言人而天道自見。

禍福之門。

吉凶之樞。

皆從人以喻天。

言天道不離人事。

而一陽一氣至此為中正之時。

龍德至此、為活潑之地。

位時俱當。

靈用無垠。

德業有為。

過失易見。

此九三一爻。

為人道之始。

易教之基也。

慎敬之訓。

大學誠意之功。

中庸中和之德。

莫異於是爻之辭。

則可知聖人教人之心。

一精一一危微之語。

皆本此爻、演繹而表見者也。

夫豈僅吉凶禍福之占哉。

而易道、非人不明,天地之道非人事不著。

天地以氣數用。

人事以德業昭。

相應不差。

其兆如影。

此九三因一陽一爻一陽一位。

而興慎敬之戒也。

夫一陽一極者、易為一陰一乘。

盛極者易為衰侵。

中則易偏。

圓則易缺。

此天道之序也。

而君子鑒焉。

故於此爻明著其辭。

隱寓為教。

其所謂修人道以率天。

明人事以立命。

彖所稱正一性一命。

保太和。

前所釋元亨之後。

利貞繼之。

皆自此爻見其義也。

豈僅一爻辭之用己哉。

九四爻、以剛居柔。

亦人爻也。

剛處柔者、宜用柔。

一陽一履一陰一者、宜行一陰一。

故龍飛而不宜上天。

反躍在淵。

天高淵深。

天明彌暗。

去高明兩入深暗。

此氣之所使。

位之所宜。

時之所值。

以其善用。

故無咎。

然三四二爻。

皆在中而屬人爻。

九三則以剛居剛。

失因應之宜。

易履危而啟驕。

故宜敬慎。

以免於咎。

九四雖爻位剛柔相值。

而時不當。

過中正而近錯亂。

易為蔽塞。

處和樂而企久遠。

易啟貪愀。

故宜卑以自牧。

而免於咎。

兩爻皆重人事。

若任之。

則不免咎。

此由一陽一氣發皇。

生機勃郁。

失中和之道。

近危逸之鄉。

危則不能安居。

逸則不能進德。

上者宜下之。

過者宜復之。

以中正為歸。

以和平為期。

方無咎也。

且一陽一者動而清高。

則易孤。

故好處一陰一。

龍者、生於水者也。

騰則易迷。

故好就淵。

以九三之盛。

則戒於危。

而使自反。

以正於一性一。

以九四之安。

則戒於逸。

而使自革。

以善其身。

此皆易教所自立。

聖人立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