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34章、復卦:易卦以剝復二卦交替之間。最為重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34章、復卦

易經證釋

34章、復卦

孔子《宣聖講義》

易卦以剝復二卦交替之間。

最為重要。

次則夬姤。

剝復為一陰一消一陽一息。

夬姤為一陽一消一陰一息。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消一息。

乃易卦變動之樞紐。

全易六十四卦。

莫非由此一陰一陽一消息推衍而來。

而剝復夬姤。

卻為之首。

夬之於姤為消。

剝之於復為息。

復又易道最重大之數。

以易教重一陽一也故。

復卦實為全易生機之所在。

亦天地人物生意之所托。

唯人道為尤重焉。

,以人道在中和。

取仁厚。

輿天地兼生殺者略殊也。

夫此四卦。

居變易之沖。

當生化之始。

其可言者。

於卦象固已甚明。

而最宜注意者。

則為八卦方位。

伏羲卦位。

上乾下坤。

乾之左為兌。

右為巽。

坤之左為震。

右為艮。

此人所知也。

而姤之一一陰一。

即夬所有上六。

復之一一陽一即.剝所有上九。

人或未盡明。

蓋夬為兌乾。

垢為乾巽。

一兌一巽。

皆繫於乾澤天夬。

變為天風姤。

實由乾之自下上耳。

換言之。

即倒置夬而成姤。

故二卦恰相反。

夬之上六倒則為姤之初六。

乾未易。

而卦已殊。

左右既移。

而一陰一陽一消息已反。

此數之加減。

位之升降。

而莫不由於氣之盈虛也。

故姤為夬之反。

而一陰一則由消而息矣。

剝與復亦如是。

剝以艮坤。

復以坤震。

二卦皆繫於坤。

一艮一震。

一左一右。

一交坤則互變。

坤雖未易。

而上下已移。

故剝倒置即成復。

復與剝遂相反。

復之初九。

即剝之上九。

中經坤而反上為下。

而一陰一消一陽一息矣。

自艮交坤。

為一陰一之極。

至震則一一陽一生。

坤震合為復。

言一陽一始反也。

一陽一出於地而為震。

故曰震。

震之初九。

即艮之上九。

以坤所受者祗艮耳。

文王卦位。

艮震相連。

而艮坤相對。

坤艮本有易位之數。

以皆屬土也。

艮既接震而交坤。

是艮之變震。

亦與坤有關。

震為木。

東方也。

後天五行之首。

木非土不生。

艮坤實所生養者。

故復之成。

實由坤艮之變。

先天後天卦位可見者也。

由此言之。

剝之變復。

必資坤土氣之返還德之生育。

道之根原數之轉代。

皆必本於坤厚。

人道近地。

先師於坤一陽一宜蓄藏。

先法諸復。

故道在靜止。

修養之基。

艮為止。

坤為靜。

不止不靜。

則氣不復。

生不久而一性一命不固。

此聖人教人止靜。

以生育其身而復於道也德在中和。

一性一命之本。

艮坤為中土。

秉中和之用。

不中不和。

則本不立。

用不全。

而災害必至此。

聖人教人中和。

以盡其德用。

而復於仁也。

是復者。

內有反本復始之道。

外有克己復禮之仁。

其為用亦大矣哉。

故講易至復。

非徒數也。

實原於道。

道者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實推於德。

德者一一性一一命。

一性一命一陰一陽一乾坤剛柔而人兼之。

故近坤而望乾。

體剛而用柔。

返誠而達德。

致中和而底於止靜。

而後克正一性一命。

保合太和。

元亨利貞。

以至於乾元。

蓋復之初九。

非限於一一陽一也。

進而至於乾。

此方始發軔耳。

體乎坤而進於乾。

則天地合其德。

一陰一陽一合其道矣。

是復之繼剝。

乃冶亂之機。

吉凶之紐。

仁不仁之界。

所謂一反覆也。

剝為亂。

復則治。

剝為凶。

復則吉。

剝為不仁。

復則仁耳。

蓋孚天地之心。

啟一陰一陽一之橐。

君子以之自修。

聖人以之明德。

此古人所重視也。

夫豈數之推衍已哉。

復之關夫世運固矣。

而最切近者。

莫如修養。

易言修養。

以坎離既濟為工夫。

以地雷復為竅要。

以乾元為指歸。

此系大綱領。

復之所重。

全在反剝。

剝則隨物俱盡。

復則回生不窮。

故剝為凋傷。

復為生息。

生生不巳。

必基於復。

一一陽一在下。

生乃不窮。

此天地生化之機。

必在春前也。

剝猶秋殺。

復則春生。

一陽一氣初凝。

萬物始娠。

下為震。

震動也。

動則為娠。

娠必因一陰一。

猶胎在母腹也。

坤為大母。

震為長男。

生育之道。

於茲可見。

以修養言。

則為保合太和。

孕育真元。

術家謂之養其元氣。

使凝固而不散失耳。

養氣之功。

端在止靜。

不乖於艮坤之德。

唯止乃行。

唯靜乃動。

唯艮坤乃能出震。

此須體卦位而明其序例之要者也。

易本包含萬有。

道功固在其中。

而復卦尤為顯著。

復之所以得名。

亦由是義。

易逆數也。

復反覆也。

逆則奪造化之用。

反則達本原之功。

乃修道所重者。

明乎此。

則一切道書可廢矣。

大哉復乎。

純中一一陽一來復。

其意足深長思矣。

味者不知一陰一陽一回。

而欲於一陽一中求之。

是所得非一陽一乃一陰一。

非復乃姤。

姤乃順下。

尚何返乾之望。

學者須從伏羲卦位。

左右升降之數。

細細體會方知順逆反覆之義也。

復卦象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居初爻。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一陽一長一陰一消。

雖有爭競之嫌。

卻得和平之道。

以一陰一盛當衰。

降而自貶。

不與一陽一爭也。

一陽一乃得而代之。

故雖一一陽一在下。

有駸駸日上之勢。

而能漸復其初也。

初指乾元。

一一陽一既始。

五一陰一漸退。

則返於乾。

故曰復。

言機雖微。

而所造甚大也。

五一陰一一一陽一之卦。

如謙豫比師等。

皆以一陽一不得勢。

不能歸乾。

唯復則以一陽一在下。

一陰一無以間之。

能有迫返乾之日。

此復之所以為重也。

復剝相反。

而剝為消。

復為息。

故剝去乾日遠。

不得久存其一陽一。

此生機之將盡也。

復以一陽一之息。

得震動之力。

日進無已。

生機愈弘。

天地好生之功。

亦可於復見之。

此一陰一陽一推遷變易之所至也。

上坤下震。

雷起於地。

上靜下動。

龍發於淵。

外有厚重之德。

內含一精一進之功。

遠期行健之道。

近挹載物之才。

上下相孚。

內外相得。

柔而能正。

剛而能順。

天地不自閟其道。

故喻之於復象。

而見之於春先也。

復卦與姤對。

前巳言之。

姤為一陰一長一陽一消。

時當五月。

一陽一盛當衰。

不得與一陰一爭。

故姤由一陽一變一陰一。

而日就於坤。

與復恰反。

復以一陽一長。

萬物化醇。

時當冬月。

元氣潛蒸。

故復之象。

如梅花對霜雪。

而先得舂意也。

物經秋殺之餘。

繼以冬寒。

凋零殘敗。

生機殆絕。

而不知地中之一陽一。

方滋正長。

因冬至之時。

一陽一回於下。

葭管初飛。

靜中息動。

此地雷復之象也。

雖不聞雷。

而潛氣自發。

天道所啟。

地不得順承之。

此動在靜極也。

坤靜而震動。

靜之動。

外不見也。

動乃生。

生乃化。

此變易之所由生也。

吾人於靜極中。

自覺元氣衝動。

而生機忽來。

正復之象。

而必在能靜之後。

故復自坤出。

非靜有所動。

乃靜極而內動也。

外靜內動。

動仍靜也。

若動而不靜。

則一陰一氣又生。

一性一命不得正矣。

天地之機漸進。

而萬物之生漸明。

以十一月之復。

生一陽一既行。

必待春風而後繁育者。

內動而漸進故也。

梅花固早。

究異他卉。

不得視為元氣己外洩。

而忘復之一一陽一在下也。

一陽一者生之源。

育之不充。

則生不暢。

此天地經冬至春。

需時甚久。

唯其遲遲不發。

正以蓄之待時。

而生機未嘗一日巳也。

故剝之至復。

賴坤之育。

坤雖重一陰一。

一陽一自隱於中。

至復而後見耳。

重卦皆含一陰一陽一。

乾自有一陰一。

坤自有一陽一。

此觀象者所當知也。

復卦繼剝卦。

系周易之序。

以物不可終窮。

窮極反通。

故受之以復。

此義也。

天道如是。

人道亦然。

窮通往複數也。

而人情亦隨之。

過勞求逸。

過憂求快。

一反一復。

其情始調。

此剝盡而復也。

剝為剝落。

復則培植。

剝為殘傷。

復則養息。

天地之大。

猶不可過。

況其下者乎。

剝雖害物。

物不可終絕也。

則復之續剝。

數也。

亦情也。

譬之四時。

冬春相續。

物乃不盡。

天道既見。

人生亦暢。

設久冬不春。

世間尚有人類哉。

冰雪之區。

長年不暖。

生物既鮮。

人類亦微。

此明證也。

復之為道。

乃見其大。

榮枯肉骨。

復之仁也。

振瘁繁衰。

復之義也。

因時而至。

先天而明。

反其前規。

啟其後法。

此復之有功於道也。

天地之道。

一生一殺。

一敗一成。

此不可免者。

人謂天地不仁。

乃以剝殺物。

而不知其義也。

至冬寒之時。

又以復見其仁。

是不剝則復無以見。

復之於剝。

猶一道而二用耳。

生殺也。

仁義也。

以時制宣。

天無所一愛一憎也。

功過也。

反正也。

因事為用。

易無所予奪也。

故有剝必有復。

復所以濟剝之窮而巳。

有秋必有春。

春所以續秋之令而已。

非天道有所為也。

數自至焉。

時自化焉。

此芸芸眾生。

率來往於剝復之間。

春秋之序。

自生自化。

而不復知也。

唯君子能知之。

順時而不貪。

則繁華無過。

畏天而自勉。

則勞瘁可全。

此雖處剝不見其窮。

至復不矜其亨也。

一陰一陽一之變。

有德以勝之。

氣數之來。

有道以濟之。

則天道在吾身。

而復可由已出。

所謂克已復禮為仁者。

正在明乎情。

而惕於數。

保其一性一而安於命耳。

復道最關修養之事。

故並及之。

願讀者詳繹其未盡之義也。

復卦之名。

以行而返。

行則為動。

返則為轉。

動轉之中。

氣數以漸變。

終始不忒君子所勉。

蓋復以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下而上升以返於乾。

其行如客之還家。

故曰復。

復從彳或。

皆取行動義。

行動而能還其所也返可其舊。

不差忒也。

剝去而復來。

去者日遠。

來者日近。

故復曰來復不徙一陽一之長也。

天地之道。

亦由復焉。

此復道之所以為大也。

占文反返一字。

反既返。

又作背講。

與往相對。

以住向前。

反則背也。

天地之數。

本為環行。

無往不復。

故在人為返。

在天為進。

返既進也。

往而不已。

復至原所。

此名返。

然非久於其處。

則無地非往。

是名進。

無地非返。

是名復。

如一歲言。

冬返於春。

亦既冬往於春。

日未易也。

而氣候變。

是往返異名。

為一陰一陽一言也。

而易重一陽一。

故復獨指一陽一。

不然。

姤亦復也。

義一為一陽一返。

一為一陰一返。

而復姤異名者。

獨重一陽一也。

此命名之微義。

易之本旨也。

復。

亨。

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反覆其道。

七日來復。

利有攸往。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卦彖辭。

言全卦之用也。

復以一陽一得時而上行。

剛得勢而外運。

故亨。

言能通達遠近。

無所滯也。

雖五一陰一在上。

不為敵而為朋。

本諸坤得朋之象。

得朋則多助。

是以無咎。

復以來復為用。

有復必先有往。

有來必生有去。

故有出入反覆之行。

出入者既入復出。

入於內而出諸外。

五一陰一在外。

其動也以漸。

故曰無疾。

不可急進也。

疾又通嫉。

一陰一順於一陽一。

不相嫉忌。

則一陽一起於下。

不遽犯上。

以成其無疾之德。

是二者相和。

而俾復遂其道也。

反覆其道。

一指卦言。

一指爻言。

卦由剝反。

為一陽一反一陰一。

爻由一陽一反。

為下反上。

以一陰一降一陽一升。

兩者反行。

一陰一反為一陽一。

降漸化升。

是爻亦反也。

反則復。

復則歸於乾。

此全卦以反覆為大用也。

道猶路也。

即升降上下之路。

天地之氣所自至。

生化之德所自見。

不有道路。

將無以齊之於一。

納之於環。

此雖反覆。

而不得須臾離斯道。

出入為賓主言。

反覆為上下言。

實則同也。

不過出入指其行。

反覆指其道。

行者有跡。

道者有則。

復自兼之。

故能成其復。

五一陰一以類聚。

而不與一陽一爭。

乃出入遂志。

反覆獲道。

此天地之定序。

一陰一陽一之至德。

非人力所為也。

故同於道焉。

七日者數也。

爻六位。

過此則復於初。

此天地循環之例。

亦氣數之合也。

而七曰來復。

計其時也。

時序不忒。

以成其道。

天地尚不違。

而況其下者乎。

故七日者。

復之期也。

因復有期。

而道有則。

剛動而得時。

行漸而通於遠近。

故利有攸往。

言其行之宜也。

四德兼亨利。

行之象也。

震起於下之謂也。

一陽一得時而升。

剛乘勢而動。

欲其不往。

不可得矣。

彖曰。

復亨。

剛反動而以順行。

是以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

天行也。

利有攸往。

剛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

明復道之大也。

剛反動而以順行。

言復自剝反干下。

以艮易震。

一陽一自上下為順。

前反後順動。

動而上行。

一陰一隨與化。

得坤之順承。

是復之反。

不為過。

睜點道也。

故能出入無疾。

朋來無咎。

無疾則不害。

無咎則有利。

以群一陰一在上。

本易成疾咎之禍。

而復免之者。

因其順也。

坤道而育震德。

一陰一義其一陽一。

柔裕其剛。

雖志不同。

而勢不與爭。

道不一。

而情不可離。

如母於長子。

克遂其保育之恩。

從子之義。

此固天地消長之數。

亦即易道抑揚之旨。

讀者宜細體會之。

反覆其道。

七日來復。

天行也。

明天道即乾道。

乾所謂天行健者。

即此一陽一也。

一陽一日行而不息。

去而仍至。

往而仍返。

以成其道。

而數限於七。

此天行之所以悠久。

而氣數之所以循環也。

設去者不至。

往者不返。

天地不終歲盡矣。

生化不終期絕矣。

更何悠久無強之德哉。

故循環乃不息之本。

反覆乃悠久之原。

天地不能自違。

下之者。

亦莫能自外。

終則有始。

剝則必復。

道之見也。

故曰天行。

明其為天道。

不可悖也。

利有攸往。

剛長也。

系指下卦震言。

震一一陽一剛也。

動而上長也。

動則必升。

上則為長。

而一陰一不與爭。

且育成之。

是以利有攸往。

即朋來無咎。

出入無疾之效。

得朋而出入隨所欲。

其利可知。

人之出行所需者。

在此也。

內剛外順。

得道多助。

此生成之功。

化育之德。

所自見也。

其利大矣。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一語。

最一精一湛。

復上坤下震。

地道啟木。

以時言之。

冬寒生春。

一陽一者生化之主。

故帝出於震。

震為長男。

乾為大父。

坤善順承。

為欲成乎乾也。

天地生化之道。

由乾坤之相慕以始之。

相和以成之。

相成以終之。

復者慕之見。

和之初。

成之基也。

一陰一眾而不疾一陽一。

一陽一剛而不忤一陰一。

志之相慕。

情之相和。

道之相成。

可知矣。

而生化於是始矣。

萬物從茲萌芽矣。

天地之心由是可見。

不獨氣數循環不已之謂也。

一陰一陽一消息。

端在於幾微。

復者幾微之象。

外未顯而內巳萌。

形未昭而神巳至。

此復之象。

實天地之機紐也。

天道難測。

因復足以知之。

聖人制易。

因復乃以著其例。

蓍龜明神。

因復乃以得其數。

修養見一性一。

因復乃以達其道。

此復之所以稱為能見天地之心也。

《宗主附註》

復彖辭天地心一語。

關手內功。

與既未濟二卦相卯。

以剝由未濟來。

復則成既濟。

其至也。

為泰為乾。

其反也。

成否成坤。

故稱為見天地心。

剝極不復。

天地同盡。

生化俱絕。

唯其復也。

天地悠久。

生化無疆。

人生修短。

亦當如是。

師復之道。

以時反於真元。

則壽命無量。

與天地同紀。

讀者宜細悟之。

象曰。

雷在地中。

復。

先王以至日閉關。

商旅不行。

後不省方。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卦象辭。

釋卦象之義。

以明人道應天時也。

復返也。

返本復始。

以潛於下。

藏於內。

而後足以育其真元。

發為生氣。

故復猶伏也。

雷在地中。

非至二月不鳴。

復之時。

方伏於土中。

以蓄其氣冬至之日。

一陽一雖生而猶潛。

氣雖動而猶藏。

此來復之時。

外猶靜寂也。

唯日短促。

唯氣寒凝。

唯物枯落。

北嚴冬之侯。

一切在靜息中。

不可遽發。

以聽其滋育。

順其休養。

固天道也。

人亦不能違焉。

故當雷入地下之際。

適為日行南極之時。

萬類蟄藏。

以契天道之復。

而先王亦於是時。

閉關自息。

不任交通。

商旅不使遠行。

官吏不省方域。

以志於內。

而同於天道。

潛養其德。

深息於道。

以孚於復。

故曰復猶伏也。

返本復始。

不逐於外也。

至日者。

指冬至節。

以日南至晷極短也。

彖辭言利有攸往。

此又言閉關不行。

說者疑之不知彖辭為人言。

象辭為政言。

彖辭以復志在行。

為將來言也。

象辭以復道在藏。

為現時言也。

故彖辭有出入無疾之語。

明其進行不可迫也。

在卦象上為坤。

坤德靜順。

無成有終。

下為震。

震雖志於動。

而以一一陽一之微。

難勝五一陰一之力。

則雖欲速。

不可得也。

一陰一固不與爭。

其如一陽一之力薄何。

政令閉關不行。

原欲養其力而蓄其勢也。

天道冬窮。

日南至。

雖自此以後。

漸向北行。

實猶相離不多。

氣候寒。

地面冷。

雖欲發動。

時有未至也。

故閉關不行。

時為之也。

非欲禁之。

萬物都寂。

人亦以安於所居為宜。

此當復之時。

仍在伏藏中也。

大抵復卦取坤震之合。

震起於下。

坤靜於上。

其志不同。

中爻互坤。

仍以靜順為重。

此人道所先也。

譬之時令。

自冬至一一陽一初生。

時未暖也。

必待三一陽一交泰。

而後天下同春。

雷在地中。

不得自鳴。

必待雷天大壯。

而後雷乃發聲。

此皆有一定之序。

不可亂也。

是以人道在順時制用。

一陽一不可早瀉。

則養之務蜜。

剛不可輕用。

則藏之務深。

此固天道。

實亦一性一命之正也。

學者無眩於來復之亨。

而急求見用於外。

則能充復之大用也與。

復卦全卦。

重在一一陽一來復。

而於五一陰一之調協。

亦宜注意。

蓋二五中位。

三四中爻。

皆一陰一也。

一陰一靜一陽一動。

一陰一降一陽一升。

一陰一退一陽一進。

二者相違。

最宜調適。

天道則外順於一陰一。

內蓄其一陽一。

不與一陰一違。

而克成其一陽一。

故一陽一能滋長。

一陰一不害之。

設使一陽一不自潛。

早發於外。

一線生機。

必為群一陰一所陷。

則天地又歸於剝矣。

君子體天道之一精一。

用坤德之靜。

固守於內。

不問其外。

以待一陽一之長。

一陰一之消。

此不獨政令為然。

而切身修養之道為尤要。

閉關者不外瀉。

不行者不求通。

不省者不遠務。

自安閉塞。

以育其真。

此修己立身之要道至德。

而君子所以自成也。

夫復雖合時為冬至。

而凡在剝極之世。

一陽一微之秋。

正氣難存。

邪說方盛之際。

皆當體復之道。

推復之用。

返求諸己。

誠而弗失。

近保其真。

育而弗用。

雖外多故。

而心不灰。

時已窮。

而德可久。

此以人順天之道。

不因物而喪其真也。

故世道一靡一常。

君子長泰。

為其能復也。

克己復禮仁之本。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

在天為一陽一。

在人為仁。

仁道之充。

天下同泰。

此君子之修。

不獨為善其身已也。

故觀復之用。

先王之政。

足以覘君子之行矣。

初九。

不遠復。

無只悔。

元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初九爻辭。

明復卦之大用。

及其吉凶也。

復以一陽一復為用。

初九一爻。

為全卦生機所托。

即全體大用所始。

雖在下位。

當視為主爻。

為其克主持全卦之用也。

復在後天。

本震之德。

震之初九。

即復初九。

帝出乎震。

乃後天八卦之序。

道始於復。

乃後天六十四卦之序。

此義人多未察。

復之為用。

因帝出之義。

致來復之功。

即在此初九一爻。

誠以全卦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動於內。

與八卦之震。

二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出於下者正同。

八卦震三位。

以一一陽一出於二一陰一。

復則六位。

以一一陽一生於五一陰一。

其艱易又少有別。

其行進遲速。

沖舉緩急。

各有所殊。

故以震言為帝出。

為其得權也。

以復言為道始。

為其先時也。

得權者王。

先時者仙。

二者有主客之異。

人天之分也。

然在震卦。

重為二一陽一。

上下分佈。

其勢得應。

故其來虩虩。

其力充也。

而復則局於五一陰一。

其勢猶孤。

故其進以漸。

其力有未足也。

在初九爻。

本震之道。

行復之功。

固為時宜。

不過上有坤厚之積。

未驟得乾健之行。

其所用舒徐。

其所行趑趄。

道所當然。

數所應爾。

此學易者所宜知也。

觀於不遠復二語。

則可見聖人示教之微意焉。

不遠者指一一陽一在下。

由坤而出。

坤上接艮。

艮之一一陽一。

經坤而為震。

其道不遠。

一也。

由後天八卦序位言。

震前即艮。

艮為終。

震為始。

終始不斷。

一消一息。

往者即復。

其時不遠。

二也。

由本爻言。

一陽一在內。

而一陰一在外。

復於初者。

待於終。

其進不遠。

三也。

由上下卦言。

內震外坤。

坤靜震動。

兩相推蕩。

一動輒止。

其行不遠。

四也。

然前二者在於復之先。

後二者在於復之後。

皆以不遠稱。

為其數有所限也。

既剝而復。

氣自至。

此先也。

既復未大。

氣猶滯。

此後也。

先者由靜入動。

其道自反。

後者由通轉凝。

其道自貞。

貞與反並。

乃為不遠之復。

合之於德。

是謂返身而誠。

譬之君子。

由逆入順。

而能自守其一操一。

不與時消沉。

亦不因時蹈厲。

則永執厥中。

無過不及之害。

此所以爻辭稱為無只悔。

而占元吉也。

無只悔者。

言初九之道。

順時而後動。

安居以俟命。

既無所求以為益。

又無所損以自慊。

無損無益。

中心泰然。

故無只侮。

只猶求也。

又僅也。

包不忮不求之義。

外無所加。

內無所奪。

自在自足。

乃兔於侮。

而得元吉也。

元吉乃吉之至。

以復初九。

得秉乾元。

上應天時。

下明地利。

中協人事。

雖在下勿用。

竟能以成其大用。

此即道之所見也。

為於無為。

用於勿用。

天之所以悠久。

道之所以不息也。

占元吉者。

明其能達天德。

而致於至諴也。

諴者道之著。

返本復始者誠之著。

誠即道。

道即天。

此初九一爻。

有孚於乾元者也。

而聖人則之。

以成內外之德。

以全一性一命之道。

以弘仁智之功。

此修身之本也。

不務外物。

故不矢其一性一。

不囿小功。

故能大其德。

復之初九至矣哉。

象曰。

不遠之復。

以修身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

而見元吉之佔有自來也。

初九以復在內。

而不外求。

自返以善其身。

故占元吉。

蓋君子之道。

必先其身。

誠意正心。

為修身之本。

克己復禮。

為修身之原。

人生而靜。

天之一性一也。

感物而動。

情之欲也。

物至知知。

好惡生焉。

善惡見焉。

吉凶辦焉。

復之初。

靜之動。

一性一之情也。

內剛外柔。

不忮不求。

知之至也。

物之格也。

好惡有常。

善惡有別。

一性一命以正。

中和乃致。

此修身之道也。

而吉凶辦焉。

順時善動。

明物達道。

則不遠以復。

無祗尤侮。

乃以元吉占也。

夫卦內貞外悔。

貞則無悔。

理之常也。

初九返身而誠。

剛以克欲。

靜以御動。

充實於內。

不貪於物。

貞之至也。

誠之至也。

誠則明。

明則智。

物格知至。

身以修矣。

此爻所重。

端在善復。

復於初。

則全其天牲。

返其本原。

此君子修身之道所自仿也。

以一一陽一之剛。

伏而自守。

養其元氣。

深藏宥蜜。

以成不息不巳之德。

此修身之至也。

當剝之餘。

一陽一微善熄。

人失其牲。

逞於物慾。

心昧其知。

亂於好惡。

故身不保。

天下隨之以傾。

今復乃逐一自返。

以正於天一性一。

保諸乾元。

則知至而物恪。

意誠而心正。

內持於道。

外育其德。

此身修而家國天下同泰之徵也。

故初九一爻。

為救亡圖存之道。

撥亂反正之功。

大經大法。

皆基於是。

又不獨為一人善其身已也。

言內行。

則聖人之德。

言外功。

則王者之道。

事必有本。

行必有先。

復之初九。

本也先也。

篤行之士。

當細釋爻象。

弘推辭義。

而深造之耳。

六二。

休復。

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六二爻辭也。

六二居內卦正位。

重一陰一而近初九。

一陰一樂就一陽一。

情喜就下。

此爻辭稱為休復也。

休者寬舒安息之意。

書曰休休其有容。

蓋心中樂易。

而能寬容其下也。

休猶息也。

非動非靜。

無作無為。

是在動中靜。

作中息耳。

六二雖重一陰一。

以得正位而近一陽一。

心有慕而跡不彰。

意有為而身未動。

曰休復。

以其不反於一陽一也。

凡復六爻。

皆不與一陽一逆。

故皆稱復。

謂其克成復之道也。

休復雖動作未顯。

而情志甚殷。

以坤厚載之誠。

慕乾行健之德。

合而為震。

動而不躁。

行而時息。

此六二之象。

合坤震六二之道。

而見其用也。

人之休者。

非惡於動也。

旦將以助其動。

非止其行也。

且將以成其行。

譬之勞者。

因疲而休。

以養其力。

非貪逸也。

將以竟其勞。

故曰休息。

乃暫憩之意。

息與消反。

則休輿止亦殊。

明乎此。

方能解休之不害復也。

休不害復。

且將促其成。

是以占吉。

為其不以重一陰一困一一陽一。

不以正位遠其下。

其德足稱。

其道可大。

雖次於初九。

而能仍以吉占也。

象曰。

休復之吉。

以下仁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仁古通人。

此仁字與中庸修道以仁。

仁字一義。

仁人也。

而不用人字。

頗有深意。

言人道在仁。

不仁之人非人也。

謂之匪人。

仁而後能稱人。

克已復禮。

而後能仁。

世以人一體不全為不仁。

此以人道全為仁。

其義正同。

爻辭用仁字。

足見重在人道無虧之人。

在聖人視之。

等是人也。

故亦作人字講。

復六二之下為初九。

實復之本體。

即人道之所存。

仁無不生。

一陽一者生之本。

故生之本為仁。

如果實之仁是也。

果實之生。

賴有其仁。

人之生。

賴有其一性一。

一性一即仁也。

生即仁也。

而在天為一陽一。

一陽一亦仁也。

或謂之元。

由其質言為元。

由其用言為仁。

其實一也。

而仁必存於中。

發於外。

亦猶果實之仁耳。

復初九一一陽一在下。

乃以仁稱。

六二之吉。

以下有仁。

生機不絕。

一也。

六二雖休。

而善養一陽一。

以下近仁。

二也。

六二居正位。

不自驕逸。

而能下仁。

三也。

此釋辭明指其故耳。

若推諸人事。

則凡居正位。

不自滿。

而能下求賢士。

以引與同升。

則雖已暗懦優遊。

仍不失其位。

此所以為吉也。

占者得此。

當細釋下仁之義焉。

六三:頻復。

厲。

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六三爻辭也。

六三居中。

為人爻。

一陰一行一陽一位。

坤加乾次。

一陰一以從一陽一。

而一陽一自餒。

剛不勝柔。

而柔自遜。

兩者相將。

以成其復。

是不可久也。

然頻復有數義。

疑慮未除。

強而相就。

其跡若數。

其志轉徐。

是曰頻。

頻猶數也。

數斯疏矣。

一也。

三爻居中。

與上為鄰。

六一四六五。

相比相親。

其德不捨。

而欲進未能。

是曰頻。

頻即瀕也。

瀕近而已矣。

二也。

六三上應上六。

位殊而道同。

時異而情類。

因一陽一之志在復。

而比朋莫協。

坤震異趣。

往來不常。

是曰頻。

頻猶反覆也。

反覆則進緩而行艱。

三也。

有此三義。

故頻復者。

非可求急也。

欲罷不能。

則有待於厲。

厲字與乾九三夕惕若厲同義。

以心存憂疑。

而事不可止。

勢多艱阻。

而道有可為。

唯有奮勵圖功。

砥礪求進。

是必盡其內外之力。

以期協於遠近之情。

故重在厲。

好在六三因初九之助。

得乾三爻之氣。

有乘時自厲之道。

而不使復之功。

輟於中途。

雖往來頻頻。

仍不退避敗其事者。

實由厲以致之也。

凡人之厲。

必為當前困難。

而志意堅定。

發奮勉力也。

故六三以厲而占無咎。

言其善自勉耳。

或曰厲危也。

害也。

其義亦通。

蓋有危害。

而後奮厲。

及勉自砥礪也。

人無外患。

多忽於覆亡之禍。

無遠慮。

多安於一婬一佚之樂。

此情之所趨。

為復道所最禁戒者。

故一厲字。

實含有至深切之義焉。

讀者當參乾九三爻辭之旨。

而細味之也。

象曰。

頻復之厲。

義無咎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

明其無咎由於厲也。

舊注多以厲為害。

不知厲由自惕。

易之稱厲。

白乾九三爻始。

夕惕若厲。

即明示乾惕乃能厲耳。

復之六三。

以坤承乾。

故亦寓惕厲之戒。

蓋頻復。

非果復也。

必待自厲。

而志於復。

始成其德。

且三爻人道所寄。

人以勝天。

必以德為本。

不厲何由誠德。

此無咎之占。

實由人力致之。

不過天巳予人自厲之機。

人苟不自暴棄。

未有不能免咎者。

故義無咎也。

可見天人之合。

非僅天命之恃。

居易俟命。

必有所為。

非坐待之也。

居易固有數義。

而守易道。

循易教。

亦義中事。

聖人以爻為效。

效即教之所存。

辭雖簡略。

實包一精一義。

讀者宜深求之。

六一四。

中行獨復。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六一四爻辭也。

復以震出坤。

六一四為坤之始爻。

與震六三同為中爻。

以卦言屬坤土。

土為中央。

一陽一在地中行。

故曰中行。

以爻言為中爻。

從下上行。

故曰中行。

而中行二字。

更有微義。

中行猶中道也。

中庸曰。

從容中道。

聖人也。

與此中行義近。

蓋復以雷在地中。

一陽一行一陰一里。

外柔內剛。

體一陽一用一陰一。

表順而內固。

形靜而中貞。

其行合於道。

故有中行之稱。

而在六一四者。

則以本爻上下相接。

內外之交。

由裡達表。

由體推用。

道之所見。

德之所明。

恰當此爻也。

夫成德省。

必有美譽。

至道者。

必有大用。

內誠者。

形於外。

中充者。

發於表。

此不求自至。

不思自成者也。

故蘊玉於山。

其外生華。

藏聖於野。

其人有禮。

君子不求知。

而天下慕之。

豪士不求顯。

而舉世仰之。

何哉道德之自行也。

六一四當震以交坤。

一陽一伏行一陰一。

其道自遠。

其用自明。

乃比之中道之聖。

而稱為中行也。

獨復者。

獨字與中庸從容二字相類。

言中行者不求於外。

自貞者不求於物。

自固者不求於人。

獨往獨來。

而無慊也。

故曰獨。

蓋六一四居五一陰一之中。

不與四爻比。

以一陰一從偶。

而中獨奇。

如人踽踽涼涼。

逕行其志之象。

而一陽一藏在裡。

不違其復乾之心。

是以獨復稱。

然非謂獨善也。

以德之至。

不易有朋。

非謂獨樂也。

以道之大。

不易有類。

上下皆其侶也。

而獨出其眾。

遠近皆其助也。

而獨拔其萃。

此由六一四之道。

能挈群眾超一切也。

象曰。

中行獨復。

以從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中行為道之大用。

獨復為道之大本。

二者皆歸於道。

故曰從道。

而中行獨復雲者。

尚有最要之義。

不獨從道而己。

實為成道之原。

蓋執中用中。

即中行也。

慎獨克已。

即獨復也。

無論內功外行。

莫不以此為基。

復固道也。

而致之則在此四字。

大學止至善,中庸誠明。

皆由此致之。

以卦爻言。

復以震出坤。

將以志於乾也。

六一四丁出坤之際。

為至乾之始。

猶佛言見一性一。

必自止觀始也。

六一四以一陽一入一陰一。

以動向靜。

震之剛。

而納於坤之順。

雷之威。

而蘊於地之厚。

其內之充實可知。

則發為外之光輝亦可想。

六一四掌握是機。

涵育是道。

其行之至。

實已為德之玄者。

吾人修身。

要以此為模楷。

則物不能誘。

心無所欲。

道至德凝之期也。

爻辭不著吉凶者。

道行而超於數也。

道自一陰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自太極。

充復之用。

可由乾以返太極。

此所以名為獨復也。

既返太極。

一陰一陽一同泯。

故數為獨。

而超乎吉凶矣。

從字有溯洄從之之意。

六一四由坤返而從乾。

由乾返而從太極也。

此義最一精一。

當細玩味之。

六五。

敦復。

無悔。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六五爻辭也。

復卦有異各卦者。

各卦以上下中位為正。

五爻為尊。

而復則以三四中爻為重。

二五兩爻次之。

蓋重在以中行也。

中行出於天。

見於人。

故屬中爻。

明其以人合天。

為復之所貴也。

六五雖居尊位。

而為一陰一加於一陽一。

卦屬坤。

即坤六五之象。

以下與震六二對。

其德有殊於坤。

而坤為大母。

震不忍勝之。

是以六五仍多得坤用。

坤厚載物。

敦者厚也。

坤體為土。

敦者土也。

一陽一在內而一陰一育之。

故曰敦復。

由其義言。

厚德廣育。

土一性一宜生。

六五雖在上一位。

志卻就下也。

仁厚之念。

好生之心。

天所予也。

坤能順承之。

雖一陰一而不為害。

柔而不為損。

此敦復之所以無悔也。

外卦多悔。

以自用也。

今六五返求諸內。

故免於悔。

君子克已復禮之道也。

坤雖純一陰一。

而為眾生之母。

則其德之厚也。

情之篤也。

厚則利生。

篤則貞守。

利與貞備。

是以無悔。

蓋不外慕。

而專於中。

足以推中行之道。

而發為大生之功也。

且敦者厚重不易改變之德行也。

專一不為他求之志念也。

其貞尤著。

是以女子之節。

行丈夫之事。

而能善其終始也。

復為一陽一復。

得坤以育之。

至六五。

其德厚矣。

其情至矣。

此無悔者。

不獨震之遂其生。

而坤亦克達其用矣。

乾道本賴坤成。

故坤之所求。

皆乾之所志。

一陰一以育一陽一。

正如母子養子。

尚何悔乎。

象曰。

敦復無悔。

中以自考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考者自審其所成也。

以六五雖本廣厚之德。

生成之心。

其志已堅。

其行巳果。

則必有成可考。

有功可察。

而六五志在內。

不求諸外。

故曰中以自考。

言雖有功不求人知。

有成不求名達也。

夫六五一陽一在內。

復道在中。

心之所存。

情之所寄。

皆在於育其一陽一。

以紹乎乾。

是以念念不忘。

克己復禮。

去私保一性一。

以成其敦復之功。

遂其來復之道。

此中心所藏。

時時返省。

而日引其所至也。

譬諸苦行篤修之士。

唯恐私慾之張。

德一性一之失。

省察不輟。

期待至勤。

則其德必日昭。

道必日大。

此敦復無悔。

由其志以致其功也。

考而曰自。

乃自修成行之本。

若待諸外。

將為名誤。

而損其身矣。

人雖不閒。

我蝃email protected]

功成有期。

我無厭也。

自信既篤。

自省既嚴。

則敦復無悔之道也。

實即返求於己耳。

考作考察講。

而坤之志。

欲成乾之道。

坤母乾父震男。

坤之意。

實將成震返乾之功。

亦即成子繼考之業(考字之義己詳蠱卦)。

倦倦不捨。

日望其成。

此六五之於復。

在諸一陰一爻之上矣。

諸爻皆願育一陽一。

而六五為之主。

故以敦復稱。

明其所厚者至矣。

上六。

迷復。

凶。

有災眚。

用行師。

終有大敗。

以其國君凶。

至於十年不克征。

孔子《宣聖講義》

此復上六爻辭及其吉凶也。

物窮則變。

數極則反。

理之常也。

復卦皆亨。

至上六其用已極。

與前五爻大異。

又上六坤道之盡。

一陰一不克以育一陽一。

而其德相違。

剛柔不相拹。

而其位已孤。

故兩相爭。

而有災眚之凶。

坤卦辭先迷後得。

以能順承也。

今上六不復承順。

遂迷而弗得迷者。

失路也。

窮無可往。

有失路之象。

而一陽一不得養。

雖志於乾。

而所距尚遙。

故曰迷復。

震動於下。

而重一陰一以困之。

剛長於中。

而優柔以悖之。

是以占凶。

然上六其勢已極。

其時已迫。

天不相佑。

則地道無成。

下不相輔。

則上一位莫保。

雖不兔於行師。

以爭其勢。

而終有大敗。

危其國君。

此明上下不和。

內外不協之害也。

所損既大。

興復綦難。

曰十年不克征。

明其災眚之至。

禍敗之餘。

民力已窮。

生息不易也。

時勢所迫。

天人相違。

處於必爭。

而用行師。

因於失助。

而致大敗。

天災人禍。

乃危其國君。

傷其元氣。

此上六之占。

反乎亨之道也。

六五之敦。

敦得亨之用。

上六則與之反。

故吉凶大殊。

聖人垂教。

其意深矣。

且復卦為天地生機所見。

人事德業所著。

傳曰復德之本也。

又曰復以自知。

可知復之為道。

關係治亂興亡者甚大。

非他卦可擬者也。

五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在下者。

有師與謙。

皆與復相類。

唯爻位不同。

德略異耳。

在師卦象。

以一陽一德主內中位。

其用可大。

故有丈人之稱。

在謙卦象。

一陽一上中爻。

持人道。

而合乎一陽一三一陰一四之例。

其德足稱。

故有君子之目。

而復則以一一陽一居下。

作生之始。

明道之原。

其氣內潛。

其志悠遠。

故與仁人之德業同象。

然三卦皆以坤在上。

厚載能藏。

博大能任。

道通天地。

物協一陰一陽一。

用濟剛柔。

此三卦之佔有相類也。

復之上六。

以位高數窮。

反而為凶。

正當坤之先迷。

而不克於震之躁動。

由互卦上反為初。

則成師卦。

故有行帥之占。

而師行無濟。

躁進而迷途。

其終乃大敗。

以道窮位危。

天心不協。

災眚見於內。

兵禍遭於外。

則莫非上一屍一其咎也。

故曰以其國君凶。

國君政之主也。

所居非位。

所行非時。

所為非道。

而下不為共協之助。

外無有禮讓之朋。

坤用已窮。

師行而不能以謙自處。

災害並至。

野見玄黃之血。

上下相違。

民無休養之時。

浸至十年不克征。

其凶亦可懼矣。

天時不予。

人事當內省。

下位不和。

在上當自責。

此君子趨避有道。

而在仁者克已之餘。

尤宜以求諸已為亟。

易教示象。

先述其害。

而警之以求免。

故於上六明著災敗。

再以凶言。

可見其用意之深切也。

當此者尚其傎思而熟籌之耳。

象曰。

迷復之凶。

反君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上六之凶。

非謂一切。

而專指在上者。

為其反乎君道也。

蓋上六有位而不得其時。

當尊而不善其事。

有如乾上九亢龍之象。

且以一陰一居上一位。

優柔躁亂。

迷惘嗔恨。

既不能令。

又不受命。

有君之位。

而無其德。

居上之崇。

而不能下。

故日反君道也。

一陰一窮變一陽一。

柔盡變剛。

自失其所長。

而冀幸於不測。

是以有迷復之喻也。

復全卦大用。

實以一陰一能育一陽一。

柔能助剛。

使一陽一得日長。

剛得曰伸。

以達成乾之志以佐生息之功。

此復為天地道之所存。

人物生之所托也。

今上六乃反是義。

一陰一希變一陽一。

則不復育一陽一。

柔貪變剛。

則不復助剛。

原處相成之地。

反為相害之時。

此與前五爻吉凶各殊矣。

上六與六五近。

而一陰一陽一兩乖。

與六三應。

而上下兩失。

此所以名反也。

且求而未得。

貪而未至。

徒營營於事物之勞。

役役於爭訟之累。

有同迷夢倘怳。

不克自知。

而乖德本。

比所以獨凶也。

復道已違。

克已不終。

則為害者不外於妄念之誘一惑。

妄與復逆。

復之窮。

則妄心生。

故周易於復之後。

繼以無妄也。

此意至深。

學者應細思之。

蓋能無妄。

則仍復矣。

克已復禮之謂也。

妄之所生。

何非一已所致。

既克已。

自無妄。

無妄自復。

上下卦原一義。

後人多未省耳。

《宗主附註》

復卦前五爻皆吉。

唯上六凶。

以道窮也。

然上六之凶。

非復之過。

復始終以乾為志。

以成泰為功。

則由復而臨而泰。

其一陽一日長。

其道愈亨。

保至有上六之凶哉。

而爻辭以凶占者。

非謂復也。

謂用復之人也。

吉凶發於事。

見於人。

人事不得順天。

而所行違道。

則吉凶相反。

蓋以位上下辨之也。

復之亨。

利於下。

凶於上。

安於內。

危於外。

一陽一雖長。

而不出地上。

乃成其用。

一旦失藏。

必遭毀敗。

其氣早一洩。

其德不完。

則凶危之至。

不待卜己見。

故處上六之位。

最易迷惘之時。

無厚載之可保。

有野戰之可憂。

則其自全之道。

不復如前五爻之固。

而其自奮之氣。

有類於剝之情。

蓋悻悻不甘降辱。

而茫茫無所依歸。

此迷復之凶。

實由時位之所致也。

學者宜詳察之。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