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小畜卦: 孔子《宣聖講義》象。巽為一陰一初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小畜卦

易經證釋

小畜卦

孔子《宣聖講義》

象。

上巽下乾。

巽為一陰一初長。

乾為純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相應。

剛柔相得之卦也。

而五一陽一一一陰一。

恰與前師比相對。

一陽一多一陰一少。

以一陰一為貴。

而一陰一為一陽一主。

一陽一為一陰一用。

一陰一象物。

一陽一象道。

故小畜者。

有畜於物也。

一一陰一氣稚。

畜之末大。

不似艮乾之大畜有二一陰一也。

凡稱大小者。

因其生長之次序也。

一陰一陽一皆然。

生長之序。

以所得之數為準。

一陰一陽一之生。

各有所本。

一陽一以乾為本。

一陰一以坤為本。

如姤卦為一陰一初生。

復卦為一陽一初長。

一往一來。

氣至自見。

如冬至一一陽一生。

夏至一一陰一生。

故夏至當姤。

冬至當復。

小畜與姤相錯。

姤之一一陰一在下。

小畜則在四爻。

乃將巽乾二卦倒置也。

故姤為一陰一初生。

小畜為一陰一已畜。

畜者育也。

長育有成也。

而所長末大。

所育末盈。

喻之於物。

猶為雛稚之類。

故曰小畜。

古文一字數用。

畜含蓄義。

亦為畜獸。

家獸稱畜者。

以其可馴養也。

故謂之畜。

凡養皆可曰畜。

故事畜並稱。

畜猶字一乳一也。

以大養小。

以尊養卑。

皆曰畜。

則小畜之稱。

正以一陽一之能養一陰一也。

一陽一多而不傷一陰一。

故稱畜。

以一陰一得時位。

一陽一不為害也。

夫一陽一之與一陰一。

非生即殺。

非恩即仇。

以其德異而用相違。

相得則為佳耦。

相惡則為怨耦。

情之所為。

必至之勢也。

故不為育則為毒。

古文毒育二字相似者。

正以毒與育。

同出而相養。

同用而相離也。

名。

古人或作。

小毒。

即此意也。

毒育之古文。

所謂亭之毒之是也。

皆所以為養也。

天之生物也。

必有以育之。

不一育則生者不成。

天生而地育之。

一陽一生而一陰一育之。

故大小畜皆取羲於一陰一爻。

而所謂畜者。

正以其育也。

一陰一以育一陽一。

一陽一以育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相得。

生育以成。

此大小畜之得名也。

比者眾也。

眾必有畜。

故次之以小畜。

又畜者必以多為尚。

小畜以初畜之時。

處孑立之位。

雖畜猶小。

不得多積。

故傳稱為寡。

言其孤獨無助。

雖有亦僅。

以之為育。

而所需正眾。

則寡於用者。

正其積之末厚也。

夫人之所積者。

貴德不貴物。

貴施不貴畜。

能畜而施。

德乃及物。

則君子之業也。

易傳曰。

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之謂大業。

非得位之聖。

逢時之傑。

不可致也。

小畜之寡。

由其德之末盛。

業之末大。

而見其施之末光。

物之末被其澤也。

故小畜之名。

有所寓意焉。

在乾之德剛以健。

在巽之德柔以順。

其用相殊。

而能相濟。

故德施雖末見。

而積置已有心,。

猶天之有雲霓。

地之有水土。

物之所仰。

生成之所需。

其能充而用之。

擴而行之。

則小畜之功。

不難企大有之業。

此天命在人事也。

無如時之末達。

位之末隆。

順而自矜。

健而未充。

則因循坐誤。

而為睽革之所乘。

此非天數之違。

實為人事之懈也。

蓋小畜內秉一陽一剛。

應體乾健之義。

而勉自強不息之功。

外宗一陰一柔。

應體巽順之規。

而思省察自求之旨。

方無乖乎天數。

無悖乎時義。

故有常變。

有權正。

能守常者。

始能應變。

能執正者。

始能行權。

小畜之所憑也微。

所用也小。

而在我之能自顯之大之。

毋自畫也。

故德之積也以漸。

施之行也以時。

苟不忘乾健之功。

巽順之用。

則充實之為美。

光耀之為大。

日進無已。

幾會不變為大有同人。

寧止大畜之至哉。

聖人於此。

深具一精一思。

而明教以告天下後世者。

正在其命,名之微意耳。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彖辭。

明全卦之用也。

小畜以乾承巽。

內剛外柔。

其用為亨。

以其所行之利也。

而四德只具亨者。

乾之用不備也。

一陽一雖眾而不貴也。

然以一陽一之眾。

利於亨達。

巽順以為用。

乾剛以為體。

體用俱恰。

故以亨稱。

以其末大也。

故不兼四德。

且乾金也。

巽木也。

在後天為相制。

亦限於用。

雖有乾健巽順之美德。

而艱於施布。

故僅曰亨也。

由卦義言。

小畜末積。

亦艱於眾用。

唯以其有畜。

自有所裕於德。

故曰亨。

明其所持之可裕。

而所行之可達耳。

雖亨而不繼。

則可者僅可之意。

故其象如天之密雲不雨。

雲密則所覆者廣。

不雨則所利者僅。

此小畜之亨。

亦止於亨而已。

夫作雲者。

為降雨也。

積德者、為施澤也。

今雨澤不加。

雖有雲與德。

將何以成其大用哉。

故小畜之亨。

為卦體言也。

非用之謂。

卦重在用。

今如密雲而無雨。

則徒有其表。

而無其實。

徒見其貌。

而無其誠。

則其致功之難。

成德之細。

已可知矣。

由卦象言。

乾為天。

一陽一合一陰一則成雲。

巽為風。

雲遇風則不雨。

此五行之相制也。

而卦爻中錯離兌。

兌為澤。

亦云雨之象。

離為火。

澤遇火。

亦無雨矣。

離火即日也。

日照不雨之雲。

映而為霓為霞。

乃天之文也。

非雨之兆。

風吹無雨之雲。

流而為霾為霿。

乃天之華也。

非雨之施。

故有密雲而不雨。

正如人之有積而不施。

物之有蓄而不用。

雖亨無所利也。

夫亨者。

夏之德也。

氣廣以厚。

行疾以遠。

宜其溥利也。

而小畜之亨。

阻於巽悖於乾。

雖亨於數。

而無利於物也。

自我西郊。

指其方也。

既不能偏。

必有其方。

自我者亨有限。

西郊者行有方。

西為金。

乾之後天所居。

以卦位言。

一一陰一居第四爻。

為外卦之始。

西南為外。

而西則外方之所始也。

且巽東方木位。

乾來而巽往。

則西來者必徂東。

東方為賓。

則西方為我。

故曰自我西郊。

又西方日人之地。

雲不成雨。

而蒸為霞為霓者。

非朝即夕。

今以離日之映。

為天上之文。

是晚霞也。

亦應於西。

夫東方生氣之始。

西方一陽一氣之消。

小畜貴一陰一。

一陰一長則一陽一消。

西為金。

一陰一所始長。

於時為秋。

一陰一長則位當西。

在卦六一四。

一陰一數也。

而四為金之生數。

亦居於西。

故彖辭占如此。

蓋所以明小畜之亨而不用。

積而不施。

氣消而不能厚。

行往而不能遠也。

故西郊者、指所從之末利。

而所行之末遠也。

雲自西而東者。

恆不雨。

行自郊而城者恆不遠。

蓋以象小畜之末大。

而德業之末成也。

雖有所畜。

不足以澤民。

雖有所文。

不足以崇實。

故君子觀之。

而自勵其德業焉。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健而巽。

剛中而志行。

乃亨密雲不雨。

尚往也。

自我西郊。

施未行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小畜一卦。

以剛從柔。

上下相應。

乃氣之相得。

數之相合也。

一一陰一而五一陽一。

一陽一眾一陰一寡。

寡以育眾。

故曰小畜。

前彖辭已見其義。

而釋文復申之。

為明小畜之用。

本乎一陰一柔。

一一陰一雖寡。

而居四爻。

乃得其位。

位得勢順。

乃能應乎乾剛。

成其生育。

乾健於內。

巽順於外。

有剛中之體。

得順行之勢。

故曰志行。

言可行也。

行而得時。

是以有亨。

亨通也。

無往不宜謂之通。

言乾剛之德。

依巽順之志。

所往咸宜。

此其為亨。

在乎行也。

故彖辭曰密雲不雨。

自我西郊。

釋文曰尚往也。

以密雲在天。

有將雨之勢。

而自我西郊。

有將行之志。

末雨而可望。

末行而可動。

此其所本者厚。

所持者利。

厚則有備。

利則無虞。

故曰尚往也。

尚者志也。

心之所之也。

本非往而日尚往者。

以其不容已也。

夫密雲為作雨也。

今不雨何貴乎雲。

況雲已密。

斷不容其無雨。

此行之必決也。

故自我西郊。

乃不得不行。

以小畜之育少。

不得不求其充也。

施之未行。

人將安仰。

物將安懷。

密雲在天。

施雖未行。

而望雨之情。

不以其施未行已也。

則必有所尚矣。

尚往者、為行其施也。

施行而後雨澤之沛。

道行而後育畜之成。

此小畜之用。

有待於自往。

正如密雲之雨。

有待於自施也。

夫二語一義。

尚往也。

施未行也。

皆所以釋彖辭之意也。

以密雲不雨。

為施未行。

故有所尚往。

而自我西郊。

今釋文顛倒釋之。

良有深意。

蓋欲勉人之行。

而無阻於前日之勢也。

德之未加於人者。

以未積也。

積而不施。

乃自誤也。

雲之末雨。

以末密也。

密而不雨。

天之過也。

故易道以人濟天之窮。

以將來戒過去之失也。

不雨者宜雨。

不以其時而自怠。

末施者宜施。

不以其地而自止。

故自我西郊。

即勖之以往也。

而密雲末雨。

當鑒之於施末行耳。

小畜取義。

在畜德以濟物。

畜財以育用。

凡有所畜。

必有所施。

今以畜之小。

而末及施。

是有畜之名。

而無畜之實。

正如天之密雲而無雨耳。

人事之所宜引為戒者也。

故雖末施。

仍尚施。

雖末多畜仍志畜。

以其所志如是耳。

而卦用亦應之。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孔子《宣聖講義》

此總釋全卦象辭。

以明人道也。

小畜者將以大畜也。

畜非徒畜。

必有其德。

人之所賴以生成。

物以所賴以長育者。

皆是德之所加也。

比之於雨露之潤。

水澤之溉。

潤溉不時。

生物必槁。

故畜者生物之所由養育者也。

人之畜物必求其壯一盛肥一美。

而於畜德也。

則不知求其充溢光明。

是捨本而逐末也。

故聖人示其意於辭。

而寓其教焉。

小畜之卦。

上巽為風。

下乾為天。

風行於天。

一陰一行於一陽一。

乃二氣之交也。

交則文見焉。

如雲霞之為輝耀也。

雲者作雨。

而因風以成彩雲。

遂成天上之文。

天以風雲成文。

有其光也。

有其色也。

光色之施。

織為五采。

如人之有威儀也。

然見於外者。

必先充於中。

昭於物者。

必先著其道。

天地之所以為美者。

有其高明博厚之德。

悠久無疆之道也。

故日月成其明。

雲雨成其澤。

風雷成其威。

霞霓成其色。

燦兮照於萬方。

煥乎垂於四極。

蓋文章之為美。

而以著其明德。

聲色之為觀。

而以昭其道也。

聖人鑒之。

而以懿己之文德。

德而曰文。

有所施也。

德而曰懿。

行之不息也。

文德者禮樂也。

政教既成。

則禮樂以定。

祭祀則有歌舞之儀。

田獵則有羽旄之美。

合酺則天下同慶。

宴饗則有功具樂。

凡關夫盛典之集合。

大事之招攜。

朝覲會同。

冠昏吉慶。

苟為禮之所制。

必有儀之可觀。

苟為樂之所興。

必有樂之足享。

蓋禮以致中。

樂以致和。

中和之德。

乃成其情一性一之正。

禮樂之備。

乃得其物我之平。

小畜者准人情而求物慾之道。

因嗜好而期生育之全者也。

故必始於格致。

而終於道德。

因於禮樂。

而達於中和。

此懿文德三字為之教也。

昔禹王征有苗不服。

退而修其文德。

舞於羽於兩階。

卒能格苗民之心。

收統一之效。

文德之所關於君子也如此。

以非徒文章外物之為美也。

必先有其誠明。

以合天之高明。

地之搏厚。

而後施之成德。

發之為文。

此文德之所貴也。

蓋象於小畜。

內存乾健不息之誠。

外推巽順亨行之志。

斯稱為文德。

而足以協天地之道。

成位育之功也。

此畜字即位育之育字。

能知此義方知小畜之用也。

且小畜彖辭。

密雲不雨二句。

與小過六五爻辭同者。

以皆為一陰一陽一末洽。

施澤末行也。

德業之成。

以實惠及物為先道用之昭。

以生成普被為本。

故有其內。

必形諸外。

致其力。

必著其功。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

事功成。

聖人無為、而治功明。

教化行。

以無德不周。

無善不實也。

小畜小過。

皆施末大。

業末成。

有其備而末著其功。

得其時而未充其用。

則所謂質美末能光輝。

勢成未能推擴。

此吝於生成之德。

疏於遠大之謀。

虧乎仁義之一性一。

闕乎化育之誠。

在人為不克全其仁。

在天為不得達其道。

此物之所憾。

數之所窮也。

故易於此諄諄垂教。

而勖人以日進其業。

日新其德也。

風天小畜。

雷山小過二卦相似。

巽者。

乾初變也。

震者。

坤初復也。

艮者。

乾之胤也。

以一陰一而望一陽一。

以柔而濟剛。

其所求甚切。

而苦於時勢之易逝也。

故二卦皆以德澤末施為辭。

而勉人以自反也。

反則小者通而大矣。

過者正而中矣。

畜者積而盈矣。

施者周而及時矣。

故小畜之辭雖多。

而釋象括之於懿文德三字也。

德而有文。

信能自勉矣。

小畜初二爻。

均取象復卦之義。

其辭與復卦各爻相類。

非無由也。

易卦大例。

一往一來。

自一陽一為往。

自一陰一為來。

故一陽一卦多往。

一陰一卦多復。

以一陽一進而一陰一退。

一陽一升而一陰一降也。

而一陽一卦以乾為統。

一陰一卦以坤為統。

自乾變者曰往。

自坤變者曰復。

如姤與復二卦。

是其著也。

以巽合乾。

巽者乾之變。

而其對則為復。

復與姤對也。

姤與小畜為上下易位。

雖上下不同。

而一陽一陰一相偶。

故小畜亦與地雷復對。

乾與坤對。

巽與震對。

升與降對。

上與下對。

故復與小畜對。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柔一剛。

對者主賓也。

體用也。

一陽一以一陰一用。

剛以柔用。

小畜之用。

初二爻取復。

亦自然之理也。

且巽主進退。

有進必有退。

小畜貴行。

有行必有歸。

往者必來。

去者必返。

故小畜爻辭始於復者。

以反覆為用。

而孚巽進退之義。

又小畜者、巽宮初變之卦也。

即一世卦。

初爻當一世。

二爻當二世。

變者必還原。

道之所貴也。

易之所本也。

易取逆數。

道取逆行。

由變逆推。

溯原尋本。

則變者必返於未變。

再變者必反於初變。

故小畜初二爻。

皆以復為用。

乃從天地推遷之道。

人物生化之數。

所由來也。

就變卦尋源言之。

初爻之數。

應復於巽之本位。

二爻之數。

應復於小畜本位。

皆往復定例也。

若就體言之。

小畜為畜以養也。

物慾之所動。

情識之所主。

設往而不返。

行而無歸。

逐物而戕生。

徇情而汨一性一。

則乾之剛健中正之德。

將隨巽之柔一靡一漂一浪一之欲以俱亡。

是所謂畜者。

僅足自毒而已。

更奚以稱其養育哉。

故涉於物者。

必自反其所求。

關於利者。

必自反其所害。

此小畜爻辭。

以復寓教。

理也。

亦事勢所當知者也。

故初二爻。

皆明著復字。

俾知克已復禮之為仁。

為人道所最要。

抑以小畜之復即履。

履禮也。

復禮而後成仁。

得履而後成德。

其旨與地雷復卦正同。

一陰一不可長。

一陽一不可亢。

存心養一性一。

乃聖人中和之德。

位育之本。

此小畜之所志也。

初九:復自道。

何其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初九爻辭也。

巽為乾變。

復則仍返於乾。

故小畜之復。

乃成純乾。

而為剛健中正之德也。

乾者純一陽一。

在人為一性一。

在天為道。

初爻內卦之始。

即乾之初九也。

以巽而返從乾。

即由物而復於道。

又應乎乾健之行。

昭其大生之德。

萬物皆被其澤。

仰其生成。

斯即小畜初爻所佔之吉也。

在天之道。

曰一陰一與一陽一。

一陰一以從一陽一。

順以應健。

始終載道。

人物同育。

此初九之吉。

概言夫天道也。

曰復自道者。

以復非無條理者。

乃循道而後復也。

道者無所不包。

而由下上達者也。

初九居下。

為復之始。

循是以升。

乃達道之真境。

譬之於人。

由情而復於一性一。

由物而復於道。

必有所始終。

非皆能一蹴而幾者。

唯聖智生知。

故有圓頓之功。

中人之下。

必自始至終。

自下至上。

以序推進。

而後德與日積。

道與事成。

此一性一道之修養工夫。

抑人道之本末階級也。

而孳孳焉不輟。

兢兢焉不失。

則有守有為。

有體有用。

則所動順理。

所如適道。

天之不違。

時之不悖。

則所至自無咎。

所成自吉祥。

蓋天道元亨利貞。

全德全用。

本乾之健。

成巽之順。

而能復於至道。

成於至一性一。

則德之大。

業之畜。

無與比。

何咎之有哉。

更何事之不吉哉。

此言初九之占。

因復自道。

而自然無咎。

自然吉祥。

不假祈求。

而數運自契。

非有他也。

克己復禮。

順天成一性一者也。

道者超乎數。

誠者通乎神。

小畜之功。

位育為極。

而其始也。

自復而已。

故中和之德。

祗在體察己之情一性一。

存養之道。

只在抑制已之嗜好。

此聖人示教而寓於爻辭文字也。

即自卦象言。

亦唯此足以成小畜之用。

全健順之道耳。

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初九之象。

本乾之一陽一。

在理原無吉凶可言。

故爻辭何其咎吉四字亦可作一句讀。

言復而能不離於道。

日進高明。

以達於上天之載。

天德玄微。

清靜光明。

超乎象數。

純乎乾元之真。

則吉凶不足言。

善惡不足辨。

此太初之境。

太一之象也。

然等而下之。

一氣既分。

兩儀以判。

一陰一陽一相抱。

善惡相形。

則為吉為凶。

自有異象。

故下達則數備奇偶。

氣殊順逆。

上達則渾一圓無間。

純一不糅。

此一精一粗之差。

亦一性一情之別也。

小畜初九。

由道言之。

自無咎吉。

由事言之。

則無咎為吉。

如人之一性一。

原無善惡。

若以善惡論之。

則為善。

故釋文申明其義曰。

復自道。

其義吉也。

以苟能復自道。

是由情返一性一。

以和達中。

更何咎惡之可言。

故曰其義吉也。

義宜也。

宜其吉者。

正以其復於道也。

道者中和一精一一。

復者返本還原是由下上達者。

其吉乃理之當然。

故不獨無咎。

且為吉也。

易辭一語一字。

九二:牽復,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九二爻辭也。

義與初九同。

而微異者。

地位之差。

次序之別。

以二爻在內卦之中。

居事物之地。

非如初爻之勿用也。

且九二與上卦六一四相應。

九五相對。

一陰一陽一異道。

升降殊途。

亦異於初爻。

而名曰牽復。

較之初爻。

復上加一牽字。

實以示九二之復。

有殊於初九之復也。

二爻皆取義於復。

已見前講釋中。

九二之牽復。

乃本於小畜一卦。

原屬巽宮第一世。

當巽之初變初爻之復復於乾。

二爻之復復於巽。

巽為乾變。

復則歸乾。

乾乃至一陽一。

純乎元一陽一之氣。

超乎數象之上。

故曰復自道。

無他詞之加也。

二爻則以小畜之復於巽。

巽為進退。

為往來。

為從權。

為駕車。

又為一陽一初消。

一陰一初息。

一消一息。

一進一退。

故如權如車。

可遠可近。

今二爻隨乾之象取復之義。

其復也、有待於牽挽。

如用權衡。

必審物之重輕而推之。

如役車馬。

必視途之高下而挽之。

此牽復之義所由來也。

牽者、有力疆之以行。

有持系之以進。

非自復也。

故有待於物。

物者、一陰一也。

必有為之主持者。

是九二牽復。

因中有所執。

而能御之以成其復也。

故在初爻之復。

乃氣之自然。

而九二之復。

乃物之所變其異固甚明也。

夫初二爻皆曰復。

三爻以外則否何也。

則由小畜之卦體與卦序。

爻位與爻用所合也。

卦以巽乾合。

而恰為巽宮初變之卦。

又巽恰為乾之初變。

既變必復。

乃變之次序。

而復者亦因爻位之所當。

故亦在初二爻。

(以乾變巽。

巽變小畜。

適在初二爻。

則自限於初二爻。

有變始有復。

即無往不復之義。

初復復於乾。

二復復於巽。

合之則皆復於乾。

乾本在下。

因變為畜是復者。

將因畜以成道也。

畜以物為志。

不復則將玩物喪志。

此初二爻辭因象寓教。

恰合乎道也。

合道則吉矣。

故初二爻皆占吉,正以其能復而不越於道。

不失其一性一。

一性一道內存。

功利外溥。

而後畜之功用見。

畜之數理明。

此爻辭之含義。

亦聖人易教之一精一蘊也。

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矢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明示牽復本守中之義。

期返本之功。

以不失乾之本德也。

而亦字指出與初爻之復。

殊途同歸。

蓋由小畜而巽而乾。

又恰當乾之正位。

不失中道。

亦如初爻之復自道。

雖出於推挽之力。

其成仍純一一精一明。

與自然者無二也。

《宗主附註》

易數往來。

故復卦辭曰。

七日來復。

七者、數之盡也。

盡則必復。

以應天地之循環而成變化。

此復之生於往之盡也。

小畜初二爻亦然。

一陽一生而向上。

自乾始、至兌終。

而仍復於乾。

一陰一成而向下。

自巽始、至坤終。

而仍復於一陽一。

故一陽一極生一陰一。

一陰一極復一陽一。

往來不息。

以成大環。

畜上巽。

一陰一之始生。

亦乾之初變。

下乾應之。

故亦為復象。

正與地雷復相對也。

一陽一復則一陰一有主。

往而能返。

始而有終。

如行道然。

不失於歧路。

此天地生成之有序。

而不錯亂也。

畜者、生成之要事。

其遵依者道。

捨道則失其正。

何以遂其生成哉。

哉初爻,辭以復自道為訓。

明其不能須臾離道也。

此畜之本義。

而貫澈始終。

其始則生養之功。

其終則位育之德。

同復自道也。

同愎自道而成其用也。

故與來往之義、通為一也。

大哉愎乎。

一息不離。

與道同住。

此聖賢仙佛之所養。

即聖賢仙佛之所畜也。

蓋配諸天地而光闕。

椎諸生成而無餘。

其所由者。

一往一復而已。

《宏教附註》

夫子此文所指小畜之象。

實為人生一大事。

因生成養育。

必以其道。

道以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得其正則。

若失正則非道。

非道則乖於畜。

故畜字與毒、古相同。

道合則育。

不合則毒。

祗在正邪之別。

此初二爻辭。

示人以自愎於道。

即克己復禮之羲也。

九三:與說輻,夫妻反目。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九三爻辭也。

本爻在內卦之終。

即乾卦之末。

以上合巽。

主變於一陰一。

巽主進退。

有車輿之象。

以下剛上柔。

兩不相接。

故有脫輻之象。

說同脫悅。

古字通用。

視所宜為釋。

輻車轂之所輳。

以成輪轉而便進退者也。

脫則不行矣。

而在。

雖因巽為用。

實本乾為德。

乾與巽洽。

以剛行剛。

內外阻隔。

九三皆一陽一。

故曰以剛行剛。

巽在外。

乾在內。

本末不接。

輿者本也。

輻者末也。

故有脫離之象。

雖巽能順從權。

而所遇為不相投。

是小畜之道。

因九三而窮。

非果窮也。

以不得再進也。

小畜內卦均一陽一。

一陽一至此已極。

遙望四爻之一陰一。

而阻於內外。

交錯為離為兌。

轉變為一陰一,一陰一與一陽一爭。

男與女訟。

而成夫妻反目之象。

蓋小畜巽之所變。

巽宮二世。

為風火家人。

即自小畜變來。

家人之象。

亦夫妻之意。

而風火二者交煽。

一陽一為一陰一困。

柔從剛化。

故有詬誶之一聲。

勃谿之事。

乃風火所激也。

加以兌為說言。

為口舌。

少長嫉妒。

中冓之訟。

因故以生。

此亦同脫輻之義。

脫從說者、正以互兌也。

反目者巽為多白眼。

離為目。

小畜取反覆之義。

內外卦連而互離。

上巽勢盛。

其變為時位所迫。

不得不反目也。

巽乾本和。

內一陽一外一陰一。

原成匹偶。

故有夫妻之象。

乃以變而反目。

輿原擅進退。

良於行旅。

亦以變而說輻。

此可見正變之數殊也。

利反為害。

恩反為仇。

此道之所不易守。

而情之所難制也。

故小畜之用。

必以自反為貴。

能自責而恕人。

自潔而節欲。

不為物役。

不徇情私。

而後得全其生。

成其養。

非僅多積阜財之謂也。

觀大畜九二。

亦有輿說輻之辭。

更可見用之不可縱。

物之不可過也。

縱之則窮。

過之則絕。

窮則反畜為乏。

絕則反恩為怨。

此道之必守中。

而德之必克己復禮也。

大畜九二。

小畜九三。

以位殊遠近。

情別親疏。

體異剛柔。

勢乖賓主。

故二卦爻辭。

一在二位。

一在三位。

所佔微不同也。

象曰:夫妻反目。

不能正室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三爻。

以剛過甚。

雖接近四爻之一陰一。

一陰一與一陽一爭。

乃成反目之象。

在人為夫妻。

亦一陰一陽一之體。

貴能親睦相得。

今夫行過嚴。

妻志不近。

剛柔皆失。

遂成怨偶。

此反目為凶占也。

故釋文曰不能正室也。

蓋言夫妻主和順。

和以正外。

順以正內。

外不陵內。

內不迫外。

相一愛一以誠。

相處以敬。

乃夫妻常道。

而家之所以齊也。

故傳曰。

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內。

三爻失其正位,而德不能相涵容。

故反目。

反目者。

夫妻之變。

而家以不齊。

此所謂不能自正其室人也。

妻有隨夫之義。

夫有督妻之責。

今夫失其道。

此責之在夫。

咎在一陽一之過剛。

乖其中和之德。

故曰不能正室。

雖妻亦有咎。

究此爻責在一陽一。

故以夫之不能正室為辭。

明其咎有所歸也。

六一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六一四爻辭也。

言六一四一爻。

一陰一居一陰一位。

當外卦之始。

居內卦之交。

因巽之主進退。

本乾之德。

為剛而行健。

既進而止。

欲前而卻。

故有此占。

有孚者。

孚於乾也。

剛柔相當。

三四兩爻相接。

四二兩爻相應。

初四兩爻相生。

故曰孚。

以一陰一與一陽一孚也。

中孚之義也。

中孚以巽合兌。

內一陽一外一陰一。

一陰一偶一陽一奇。

奇偶相當。

中外相得。

故曰中孚。

小畜以巽合乾。

下卦過剛。

本難匹偶。

而在四五兩爻。

一陰一陽一得位,有似中孚。

故日有孚。

言能有孚耳。

非必孚也。

有孚而孚。

是在善用此爻者。

故爻辭以有孚二字示其意焉。

夫孚者。

必相信。

必以誠必兩者不欺而能契洽而後能相生相成。

以成其用。

如鳥之孵雛然。

貴在剛柔相濟。

一陰一陽一得平。

小畜六一四。

濟矣末達。

平矣末勻。

故曰有孚。

九五亦然。

不若中孚之恰當也。

在卦之用。

恆取對卦。

故初二爻取復。

而四爻以互離對坎。

坎為血。

且巽成坤之變。

一陰一爻皆統於坤。

血者一陰一物。

故坤上六有龍血之辭。

而此爻亦稱血也。

血為傷殺之所見。

四爻一陰一甚。

處眾一陽一之間。

易演傷殺之事。

蓋佳偶為孚。

怨偶則為傷殺。

其間不遠。

只在志趣之殊。

或有孚。

或見血。

視情事而異占也。

自血至出四字四句。

皆斷而不連。

然合解亦可通。

以分之為斷。

合之則連。

故釋者有作一句。

其實含二義也。

去者進也。

出者退也。

合之則為進退。

則為行止。

惕者自惕也。

乾卦九三夕惕亦此義。

蓋因乾包坤。

既見血矣。

寧不自惕乎。

況以巽順合乾健。

一剛一柔。

交爭孔急。

六一四以柔遇剛。

以孤一陰一待眾一陽一。

心中惕懼。

情也、亦勢也。

而進退以之。

見血而進。

本乎健也。

因惕而退。

循乎順也。

一往一來。

爻象然也。

健去順出。

無咎宜也。

故爻辭八字。

各有所指。

分釋則爻之德。

合釋則爻之用。

而守之不失。

自免於咎。

以孚於眾也。

見血不凶。

心惕無損。

終以有孚而知進退。

不失其時。

不乖於位。

以前而能卻。

剛而能柔。

故無咎也。

此乃小畜全體大用。

亦聖人示易明教之主旨。

蓋六一四為卦中主爻、獨貴者也。

以一陰一主一陽一。

不失一陰一之本德。

故也。

象曰:有孚惕出。

上合志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

尤明示斯爻之用。

而見易道之所先也。

夫六一四為上卦之始。

上之九五上九皆一陽一也。

以一陰一承一陽一。

而克成巽順之志。

故曰上合志也。

即此足見爻之本德與人之所行。

必以謹慎將事。

知難而退。

以不失其柔。

而後能免於咎。

此釋文但述惕出二字。

而略血去也。

以進而見血。

必有咎存焉。

唯能自惕而退。

不執初見。

巽以從人。

不恃得位。

慎以守己。

以乾之剛健。

猶必朝乾夕惕。

今六一四既由乾變巽。

則其不能剛愎自用。

固已明矣。

則能自反以惕。

自遜以誠。

而求不失其孚。

克竟其用。

所謂知幾之哲。

識時之士。

雖幾瀕於咎。

而卒能自兔。

豈非以惕出之訓所致乎。

故獨揭二字。

以明無咎之由來。

而更以上合在上者之志。

以證有孚之成就。

一則因惕出而無過。

一則因上合而有功。

轉移之間。

禍福大異。

此小畜之大用。

全基於善退以自警。

善柔以御眾。

善順以成上志。

善反省以孚於事物。

其利在己。

而其德及人。

其過不居。

而其功足以被天下。

此固賢者之行也。

蓋中和之道。

必先自慎其獨。

以情衷於一性一。

以物洽於道。

一性一以自淨。

乃真養生。

道以惠物。

乃真化育。

故小畜雖寡。

而其功德實利濟之本。

其志行實修養之源。

本源不乖。

大用以顯。

此以生成萬物而不為奢泰。

位育天地而不違一性一情。

物我皆春。

人天同化。

其極不可量也。

其小則尋常日用之事。

故君子出則成一人成物。

入則立德立身。

初無二致。

所謂剛柔進退之間而已。

故讀易者。

先審其辭。

觀卦者。

先達其德。

情者不可滅。

亦不可徇。

物者不可無。

亦不可過。

一本於中和。

則合道而適生。

盡一性一而利物矣。

《宗主附往》

六一四爻辭。

血去惕出無咎。

與渙卦上九爻辭。

其血去逖出無咎。

大同小異。

皆以巽取象進退之義。

而不同者。

則小畜下乾剛。

渙下為坎險。

剛則易警。

故自惕。

險則易陷。

故欲逖。

而剛險與巽之柔順。

皆不相容。

故皆見血而志進也。

在小畜以養畜為用。

重在物。

故取象於六一四一陰一爻。

在換以散脫為用。

重在意。

故取象於上九一陽一爻。

此爻位之異也。

然皆本於進退從權之旨。

主予柔順克己之道。

固無不同。

以柔伏剛。

則化爭為和。

以順履險。

則化險為夷。

故雖見血。

而皆以無咎終。

此易教示入臨危之道。

避禍之方。

雖當艱阻之時。

仍有善身之策。

即重在一出字。

因時超拔。

不入漩渦。

此出之義也。

已陷而不深。

己交而不戀。

則猶有脫出之望。

以全其身。

保其生。

而不與於凶咎也。

故明易者。

不以身試險。

不以生徇欲。

明哲自保。

君子之應時也。

而不遠乎時。

處位也。

而不困於位。

然後成畜與渙之用矣。

讀者於此。

當三思之。

有於行止者大矣哉。

九五:有孚。

攣如。

富以其鄰。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九五爻辭。

為指本爻之用。

而明小畜之志也。

夫小畜之志。

將以化育萬物生成一人類為極德。

非徒為一時之需。

一已之欲也。

在需卦則為應人生之所求。

而謀得酒食宴樂之所好。

其志未大。

其用未極。

而其所至。

反為爭訟以終。

蓋私慾不可窮。

私利必有害。

故必因而推之。

以充類至盡。

本乎忠恕之道。

行乎仁義之德。

民胞物與。

而無獨私。

家給國富。

而無所乏。

此化育之至。

小畜之所志也。

小畜九五。

居外卦之中。

得時位之正。

因權制用。

以志成德。

則宜有孚於眾。

有聯於外。

有推己及人之功。

有因民而利之惠。

則小畜之用益大。

而道益廣。

不限於私慾。

不犯於情好。

則德立而誠成。

仁至而義盡。

此爻辭微義所指。

而易教制定人民經濟之所在也。

有孚者。

如六一四所講。

亦與中孚相應。

此與中孚九五爻位正同。

尤較六一四為近似也。

孚而能畜。

則天下仰其生養。

此民生之道所重也。

攣如者。

相聯不捨。

相擔不遺之意。

蓋仁人之於天下。

無所遺棄。

成己者。

將以成一人成物。

立己達己者。

將以立人達人。

所謂親一親而仁民。

仁民而一愛一物。

本末相連。

親疏相系。

只有先後之別。

而無取捨之分。

此攣如之謂也。

故己有者。

人亦有之。

我得者。

物亦得之。

共利則和。

大生不害。

如天之覆。

如地之載。

春風之來。

無物不榮。

時雨之化。

無物不滋。

此攣如之德。

末必有為之聯繫。

而自然無遺棄也。

富以其鄰者。

本孚孿之義。

而明其生成之效。

惠利之功也。

博濟而不誇。

同育而不嗇。

則我之富有。

亦鄰之富有也。

蓋富者。

物也而中有道。

業也而中有德。

傳曰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之謂大業。

盛德大業至矣哉。

以民生不可不富。

果有庶眾而使貧乏。

是寧無生。

故富有為生成之需。

亦化育之本也。

九五之爻既富矣。

而不自私。

而以富其鄰。

見其生成化育之所推也。

富其鄰者。

終富其鄉。

終富其國。

且富及天下。

舉凡人物無不富矣。

而但曰其憐者。

言所推之始。

所公之基也。

鄰近矣。

由近及遠。

人各有鄰。

則推之國家天下矣。

故其象如孿。

猶練繩之相及也。

在泰與謙。

均有不富以其鄰句。

恰與此相反。

以卦上下異也。

泰為坤乾。

謙為坤艮。

皆地道主外。

以靜為用。

故殊於小畜。

唯中孚最相似。

故中孚九五爻亦曰有孚攣如。

見夫孚之不虛行也。

中孚不曰富以其憐者。

以中道無為。

不言功用而自成也。

而小畜九五。

明畜之必富。

而不獨享。

不以富自私。

乃能稱其德。

此象文釋之以懿文德。

言德之必有見於外。

而後克成其富也。

象曰:有孚,攣如。

不獨富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尤足明小畜之道。

必公畜之於眾。

而毋私畜於己。

公則為德。

私則為盜。

財物能利人。

亦能害人。

能成名。

亦能敗名。

故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

財聚民散。

財散民聚。

大學所述者。

皆此爻之義也。

天之生物。

不得其養。

則不能存。

人之必有畜也。

正為全其生。

而必推己及人。

以公畜為眾養。

然後稱其富。

不則雖富亦貧。

蓋富於物而貧於道。

富於用而貧於德。

徒以害之。

將奚利焉。

此小畜九五爻辭。

必反覆明其旨趣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孔子《宣聖講義》

此小畜上九爻辭也。

上九爻居全卦之上。

為全體之用所極。

極則必變。

以氣至也。

變則反於原體。

小畜之反為履。

履者禮也。

因畜而歸於禮。

乃情之不可縱。

欲之不可徇。

故必克己以復於禮者。

理也亦勢也。

果不知反而強求畜焉。

則必窮。

富極反窮。

亦理勢然也。

物之用也。

得宜為中。

身之養也。

得當為和。

故必有節度。

履者、節度也。

中節曰和。

適一性一曰中。

中和之功。

位育之德。

故能合節度。

能成其畜。

過乎節度。

反畜為毒。

此大小過二卦。

必衷於中孚。

而禮曰仁人不過乎物。

孝子不過乎物。

仁人孝子。

以物養生。

期其中而已。

故無過者。

恰得其養。

以全其生。

此小畜上九爻辭。

以不過為義。

而吉凶亦視其過否而定也。

在彖辭曰密雲不雨。

自我西郊。

此則曰既雨既處。

明其氣已變。

而時已移。

則像亦隨之改。

事亦因之異。

故不雨者為既雨。

尚往者為既處。

處住也。

止也。

雲已得雨。

行已得止。

恰有歸宿。

而變反前象也。

在小畜全體主於畜。

而其既畜者。

唯以德為貴。

故曰尚德。

彖以德末行。

曰密雲不雨。

今既雨。

是有德可尚。

尚者。

貴也。

尊也。

以德既明。

人得而稱之也。

在九三爻辭曰。

夫妻反目。

而至上九。

則變為和好。

夫能正室。

婦能隨順其夫。

故曰載婦貞。

言夫能偕其婦以同載。

婦能事其夫以自貞。

九三有輿脫輻。

輿亦載也。

載則不脫矣。

故比於夫婦和順也。

厲者。

更勉也。

以有德及人。

能正其室。

皆成德達道之象。

而孚於畜育之義。

故宜更勉以至於道。

合於天一性一。

則生者成之。

養者全之。

而不失其中和。

克收其化育之功也。

此德至而凝道。

誠至而通化。

而仍須一息不懈也。

此厲字與乾九三惕厲同義。

亦本於乾之德也。

唯能依乾之行健大生。

始能成小畜之尚德以亨。

以小畜用在巽。

而體在乾。

德成於柔順。

而道本於剛健中正也。

故貞厲二字。

分體坤乾之德。

而尚德二字。

則合明小畜之用。

此君子以之懿文德也。

月幾望者。

明明光照之象。

而巽順非日之明。

故稱月。

幾者。

指望之前後也。

前後不遠。

故曰幾。

上九爻居卦之終。

為時之極。

月滿易虧。

故有幾望之語。

戒人以自惜也。

與厲字義相應。

而又以既雨之後。

密雲必散。

皓月中天。

恰得其時。

比於人之有德。

光大以照幽暗。

輝耀以見文華。

乃成德之時。

慎勿使之再缺也。

而末句君子征凶者。

正以此爻之用。

與前各爻反也。

彖主尚往。

今既處矣。

而猶征焉。

自逢其凶。

全卦自初爻始。

皆主前進。

今至上爻。

其道已窮。

更安征乎。

此凶之由妄行也。

故適時而止。

為德之積。

非時而征。

為道之窮。

此釋文明指其義也。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蓋小畜一卦。

至此已極。

如再進。

唯宜自反。

反則為履。

富而有行。

必求於禮。

故曰貧而樂。

富而好禮。

為人道之正。

若富而猶逞欲。

則必犯征凶之戒。

而有殺身之禍。

是畜者毒之。

生者殺之。

德之未成。

名之末章。

而徒徇於物。

亡於欲。

將何以稱其育。

成其養哉。

故全卦至此。

唯以德為尚。

貞厲為訓。

不求其進。

唯志於止。

不求其前。

唯志於守。

聖人示教莫不本象以言意。

因辭以明數。

此巽順之道也。

進退以時。

不失其權。

而後免於凶咎。

成其光明也。

《宗主附註》

小畜六爻。

內外異情。

雖偶而不和。

此以志之不同也。

先後天之生養殊也。

凡世閒物事。

皆由一一陰一一一陽一配對而成。

或生或化、或善或惡、莫不相當以為用。

如生成者、相得以和。

變化者、相乘以制。

善者相親。

惡者相仇。

必皆勢均力敵。

地位相等。

情一欲相同。

而一則同好而成親睦。

一則同爭而至怨仇。

則由於志趣之異。

習染之差。

利害之難調。

良莠之難化。

故一則趨東。

一則走西。

一貼向上。

一則流下。

其結果不同。

其始發固無殊也。

故在卦象言。

皆為對位。

在情事言。

皆為偶類。

而和親者、為善對。

為佳偶。

怨爭者、為惡對。

為仇偶。

乃同而不同。

相差日遠。

實有由也。

故相生相制。

為變化之本。

一往一來。

為趨向之道、而在乎後天之情勞所不定者。

故小畜、寡也而不宜爭多,養也而不宜過分。

唯和乃中。

唯慎乃固。

此爻辭吉凶互見。

而利害終始懸殊也。

又曰、小畜一卦。

均以畜積畜養為旨。

而以物力之所限。

時位之所制。

不得大充其用。

故以小名。

此比之初有所積。

略得餘裕之家。

與夫甫有所造。

頗得施布之士。

而德業未豐備。

志行待深進者也。

故全卦以進行為要。

以文德為本。

然畜於物者。

恆窮於道。

志於得者。

恆屈於行。

此人情之偏。

為天理所不許。

故小畜於育養之必需。

則為當。

於生積之得中。

則為宜。

過之則不宜不當。

為其戒於人欲。

而慎於物好。

重於天一性一。

而輕於情。

主於生生之道。

而飭於行為也。

與中庸首章之旨相同。

一以一性一道為本。

戒慎為用。

中和為志。

位育為成。

蓋中庸所述。

純本乎易教。

而更推其詳耳。

故在小畜之象辭。

明其為懿文德。

而上九爻辭。

則以德之既積。

示其用之巳極也。

而六爻之占吉凶。

無一不以物與德此。

情與一性一較。

以明其輕重。

而求之中和。

果中和不失。

生育必全。

德業既成。

位育自致。

此微義所見。

而始終以一孚字寓箕旨焉。

孚、中孚也。

中和之轉音耳。

唯孚乃有畜。

乃能成其畜。

畜者以德不以財。

猶天之澤物。

在霖兩。

不在密雲也。

在九五上九二爻固己明揭其意。

且推及小畜之成。

利用阜生之至。

乃為德而非物。

為貞動而非餘裕。

為同畜而非獨私。

為知止而非直進。

無非欲由此轉而入於禮教。

返而修其一性一行。

終上九之位。

接履卦之用。

因富庶之成。

行教養之功。

此固人頰一大事。

亦即中國數千年來一脈之文化所存一精一髓。

自非輕易所可改革者也。

誠以人生不可無養,而不可專營於利。

在利與害相隨之時。

必求其真利而無一害。

此在以義為利而後利耳。

故乾坤四德。

利為其一。

而釋文則曰羲之和也。

自此以後。

凡言利者。

皆易以義字。

不復逕稱利。

非聖人不言也。

乃欲以義代之。

而使得真利耳。

故易之利。

即以後經書之義字.而易之言利。

亦即他經之言義也。

義則均利故也。

大學巳明釋之矣。

儒宗之示教。

由此一字。

足見其所重。

人道所立。

以仁義二字概四德也。

仁賅元亨。

義賅利貞。

貞亦為成利也。

而小畜履二卦則尤著貞利之德焉。

此不可不知者也。

上九爻辭所稱、既雨既處。

以時位已極。

功用自成。

故曰既言前巳見雨。

而行已止也。

此於人事。

則為德業之成。

以既畜積而富有。

且推而及於人。

是生成之德已著也。

故曰尚德載婦貞厲。

尚德以載。

而能內和其室。

可見德業之成。

內而妻子。

外而國人。

無不和悅而歸心焉。

故室家之和。

必由於身之修。

聲聞之富。

必由於德之積也。

載字。

亦可連下讀。

為載婦。

明其與前爻興脫輻之相反也。

小畜因巽在乾上。

有車載之象。

而合上句。

則為德之能載物。

如地之博厚也。

以德積既厚。

而施既博。

內外遠近。

無不受其育成。

故稱載。

以上九為極變之地。

下爻之乾。

變則為坤。

坤厚載物。

以貞利物之功。

與下貞厲相應。

以本乎坤。

厲本乎乾。

故點稱其德。

以明上九之由變而反。

以成履之用。

且以見德之所成。

莫非持躬自勵。

守身自貞所致也。

厲亦作厲害講。

言不貞勵則害。

正如育之為毒也。

凡易中厲字皆如此。

非獨指一字。

且貞厲者。

一凶一吉。

即在進止剛柔之間。

順逆往復之際。

自此一反為覆。

履之用。

純本於貞。

更可見上九一爻之稱貞厲。

為履之先導也。

月幾望、亦如中孚歸妹之所指。

以辭明象。

又切時也。

幾者未幾。

以前或後皆幾也。

巽不能正對乾也。

故曰幾望。

君子征凶。

明其不宜進行也。

以巽將變。

一陽一與一陰一相忌。

而不愎得權。

故征凶。

釋文申之日。

有所疑也。

疑字與坤一陰一疑於一陽一相同。

亦含數義。

一為猜忌。

一為比擬。

一為阻礙。

或作擬與礙釋亦通。

蓋一陰一陽一不和而有爭。

不調而有阻。

其義相似。

而於此處作礙講。

尤較切。

蓋進行有阻礙。

故凶。

以道巳窮。

將何征乎。

征亦作征伐講。

以其行有武事也。

小畜外順內剛。

而上九剛極。

重一陽一必一陰一。

故比於征戰而有礙也。

然夫子巳講釋大義。

其所兼言之意。

末及遍述。

蓋此等活用。

端視人事與時位之應耳。

稱君子者。

興象辭相應。

明小畜為重在文德。

非以言武事也。

即巽主進退。

而不宜強征。

故有凶。

況上九之變為履。

履禮也。

其與征戰相戾可知。

故觀乎上九之辭。

實為吉凶並包之象。

果順時因勢則利。

否則害。

蓋處兩相猜忌之地。

富兩相爭奪之秋。

設行之不宜。

御之違禮。

必有凶險。

此爻辭斷之甚決也。

畜巳終矣。

而物力不可窮。

則征凶之占。

亦足為貪黷之戒焉。

就時位言。

窮則必變。

今變而不克自反以復禮。

將不免於征凶之辭乎。

又曰。

用與大畜頗可通。

大畜以艮乾合。

小畜則巽乾合。

其下皆乾。

是同也。

唯小畜之巽乃一陰一卦。

大畜之艮則一陽一卦。

而以爻言。

巽只一一陰一。

艮則二一陰一。

故所畜有大小之殊也。

畜者育也。

積也。

一陽一以畜一陰一。

則一陰一多稱大。

一陰一以育一陽一。

則一陰一多亦稱大。

畜在多積。

則小畜以積末豐也。

畜在廣育。

則小畜以育未大也。

故小畜之異大畜。

全在一陰一爻多。

大畜本取一陰一陽一相育為用。

較小畜取一陽一畜一陰一者。

更進一層。

為小畜一一陰一孤行。

不克多育一陽一也。

然其用皆由一陰一在一陽一中。

而一陽一不相害。

大畜尤以一陰一得上正位。

其勢己大。

能興一陽一同育。

雖卦上下皆一陽一。

而合之則仍為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此卦例也。

大過二女。

而合後刖成一夫一婦之象。

家人卦亦然。

此觀其辭可見。

卦自分一陰一陽一。

不以原卦為泥也。

小畜雖巽為一陰一卦。

為父與長女配合之象。

實則仍成夫妻之例。

故爻辭有反目載婦之語。

而天下以養育稱者。

莫先於夫妻配偶。

推之物類。

雌雄一牝一牡。

皆夫妻也。

必先有夫妻。

而後有生育。

末有孤一陽一獨一陰一自生育者。

故大小畜以育為用。

均取夫妻配偶為喻。

而大畜推及物類。

更引童牛豶豕良馬為證。

亦明生育之功。

必先有其良好之配偶。

正如人類必先有和順夫婦。

始能有賢孝子孫。

夫婦為人道之首。

君子之道所造端。

可見一切生育之原。

寶在一陰一陽一之得諧合也。

萬物莫不生於天地。

莫不一育於一陰一陽一。

而必在既交既和之後。

此凡人所知也。

唯明育義之道。

必從二氣之恰相合偶。

並不在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多寡之齊。

而在一陰一與一陽一志行之協。

此大小畜之用。

以一陰一少而得一陽一為本。

一陰一能從一陽一。

一陽一乃就一陰一。

方為至道。

方見真育。

一陽一則一性一也。

一陰一則情也。

唯能相協。

乃致中和。

而後天地以位。

萬物以育。

此中庸首章所講。

實基於大小畜之用。

贊者須會通之。

《宗主疏述》

與履為正反。

與謙豫為相對。

豫為雷地。

小畜為風天。

而地雷復,天風姤。

皆為往來卦。

凡卦中之義。

均與此數卦相通。

以氣相合也。

卦在先天相對者。

如天與地。

日與月。

子與午。

春與夏。

雖若不聯。

而實相偶。

蓋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道然也。

一陰一起於此。

一陽一應於彼。

一陽一升於東。

一陰一降於西。

同時相應。

同地相追。

則自成一合。

非一動一靜。

終後再始也,原息息相通。

循環不巳耳。

故非一陽一既一陰一。

非此即彼,氣往來其間。

無一時停留。

所謂周流六虛。

恆久不息者也。

故一卦之氣。

與他卦相台。

或同或異。

或先或後。

莫不有連有續。

有動有應。

故在風天小畜之反、為天澤履。

相倒為天風姤。

相對為雷地豫。

相錯為地雷復。

相應為地山謙。

相通為山天大畜。

此其明顯者也。

再合之先後天位。

會之消息數序。

則各卦相連為用。

皆可按圖索驥。

固不獨小畜為然也。

又求之於八宮。

與其本宮對宮之位。

所行之次。

為主為賓。

各有所當。

則一卦之情。

莫不畢見。

而爻辭之旨。

莫不得其由來矣。

故卜卦者。

貴能會通、而察其變,變則卦異爻殊。

因變以知末來。

此神機之所啟。

今但言常而略變者。

以變之難盡於言文也。

是在學者熟於常數。

而後能自通之。

畜者。

蓄也。

育也。

以眾之所育。

有資於蓄。

故繼比而有小畜焉。

畜者宜大。

而小畜則其始也。

當比之時。

事業初定。

所畜末盈。

雖畜而未大。

故曰小畜。

且孟子曰畜君者好君也。

畜以成之。

裕以積之。

由漸而致也。

非有儒於前。

有備於先。

則雖畜之。

不得遂大。

是明天下初治。

取之於民者必薄。

而民之奉其上者亦必廉。

治世之則。

固如是也。

又畜者。

備其餘以為不時之需也。

因需而有畜。

則稱力之所及為宜。

比後之畜。

力有末逮。

則其所餘者寡矣。

此亦小畜之所得名。

序卦曰、小畜寡也。

寡者少也。

少畜之謂也。

古人言少者。

多謂之小。

猶曰稍稍也。

畜以裕眾。

亦以奉公。

此禮所謂三年耕、必有一年之畜。

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而夏之貢。

商之賦。

周之徹。

因什一以為制。

示取民之有限者。

皆小畜之義也。

天地生物。

莫不待畜以生以成。

則雖小畜。

不得嫌其寡。

而正因其寡。

足以遂其生成也。

如天雨以潤物。

多則氾濫而為害。

不如其少也。

人之於所畜。

多則貪虐以損其德。

亦不如其少也。

故可大則大之。

可小則小之。

聖人之制政。

本乎天地自然之序也。

故小畜以寡而成其用。

足以紹比之功。

應需之志。

而無慊矣。

論卦之象。

上巽下乾。

風在天上。

乾一陽一也。

巽一陰一也一一陰一五一陽一。

一陽一多一陰一少。

一陰一反為貴。

以一陰一之少。

應一陽一之多。

故稱為寡。

言所供不足也。

然一陰一在外。

一陽一在中。

巽以順剛。

外以從中。

如天之欲雨。

而山川出雲。

恰相應也。

唯所應者微耳。

風者疏物。

而雨遇風則止。

故天遇風。

有雲而不雨。

雲從而雨不逮。

此其所以為寡也。

一陽一者用一陰一以養。

一一陰一以養五一陽一。

其所得之寡可知。

而不嫌其寡。

則以一陽一剛之正。

取巽行之順也。

內外相協。

上下相諒。

不苛求於物。

不責備於人。

則寡慾以養其心。

較多物以養其身者賢矣。

故小畜之為育。

乃天之道一性一之充。

非情一欲之私。

物好之為也。

故能協眾而安其位。

居正而守其中。

德昭於外。

用孚於表。

而能應四德之亨也。

亨者通也。

無不達也。

寡慾者。

無不順之。

少取者。

無不服之。

能推己以益人者。

人無不親近之。

故小畜之用。

為眾之所歸。

而其所昭於眾者。

在德不在物。

此明明德於天下者也。

故君子以之、而懿文德。

文德者。

明德也。

文於外。

顯於眾。

畜。

姤者、遇也。

小畜者、不遇也。

乃謂之文。

如雲不雨、而為朱霞。

天以之為文。

人觀之為美。

此氣之華。

靈之明。

一性一之光。

而為美之所顯。

故曰懿焉。

小畜一卦。

寓意頗深。

在治道言之。

乃小康之世。

然非真能小康也。

以群眾失御。

反姤為小而一陰一得位。

一陽一屈其下。

以柔履剛。

眾志難平。

雖暫伏於一時。

將群起於他日。

此以動靜失序。

逆順違常之所致也。

且小畜、以蓄為用。

能蓄以自養。

則可苟安一時。

倘蓄而末實。

或空乏而無蓄。

其養已失。

何以自存。

因卦中爻錯兌與離。

火澤為暌。

澤火為革。

在外成睽違之象。

在內有革命之亂。

此由人事不齊。

應運不當。

反常為變。

乖道為妖。

妖孽以興。

變亂斯起。

故小畜之失道。

而成睽革之多難。

小康之末逮。

而成離亂之危邦。

一轉移間。

亨塞大異矣。

誠以上巽下乾。

必先自強之德。

乾惕之德。

以固其內。

更有巽順之道。

和易之情。

以交其外。

而後保其亨用。

致於安康。

此應運在德。

明數在施。

德施以孚。

禍災斯免。

今內無積畜。

民失所生。

外無智力。

國失所護。

而猶不明明德以獲人心。

不親賢才以厚人力。

不知自責以悔既往。

不肯自勵以勖將來。

茫然自寬。

靦焉自幸。

以為人如我何。

數如我何,是兒戲為邦。

夜郎為政。

德施全無。

道用失正。

乞靈欺罔。

特在僥倖。

則一旦中樞解組。

四維奔迸。

求存不得。

求生不任。

雖有天資。

同歸於盡。

此人事之懈。

豈能咎乎數運哉。

故小畜者。

上以接此。

下以啟履。

明德則泰。

失道則否。

一亨一塞。

唯人自以。

存亡安危。

一著所啟。

克剛克柔。

仁義及禮。

歷茲小康。

大同近矣。

勉哉斯語。

毋悖至理。

此小畜之所謂用。

而深切乎時弊者也。

聊述其大義雲耳。

在易歸藏。

名曰小毒。

取亭毒之義也。

而曰小畜者。

以所育之未大也。

世間萬物。

無些不一育。

無育不生。

乃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助長成全之德也。

然天地之生物也。

非有為而生之。

以生而生。

自順其一性一也。

非有為育之。

以育其育。

自適其情也,生者屬一陽一。

育者屬一陰一。

非一陽一無生。

非一陰一無育。

此生化之定則也。

卦自乾坤啟生成之門。

屯蒙定些生長之序。

需訟見生養之情。

師比著生存之用。

其所以為萬物生化之德。

生活之規。

莫不具備。

而小畜何獨以育稱哉。

是蓋有深意存乎中也。

夫天之所生者、天育之。

物之所生者、物育之。

固末必待於外也。

蠢如鹿豕。

眇如蟬蚓。

其生其育。

無求於外。

此物之情也。

而人則不然、初胎成形。

飲母一之血。

既應產成嬰。

一吮一母一之一乳一。

此固稚子之常也。

漸長而資殼食。

因欲而逐物好。

嗜欲既啟。

貪求愈多。

有必需者。

有不必需。

有易得者。

有不易得。

而人之情未餮也。

人之欲末止也。

由是所以生者有限。

所以育者無窮。

為之生者不多。

為之育者正未可量。

是其有待於外。

而非徒順其自然。

適其生存之已足也。

由是於生生之外。

而有所求於育之情。

由是於其遂生之餘。

而有所需於育之事。

夫而後育之為育。

回別乎屯蒙需訟師比之規。

而極其育之所為。

推其育之所至。

乃致演化人生悲歡研哀樂之情。

與世道安危治亂之序。

而不復平均坦白。

與物同進。

悠遊逸豫。

與天同康。

乃為如潮如波之相推。

若羹若沸之相燙。

以促成一人類史上之變化。

與人群學上之波瀾。

此固歷數古今。

靜觀文野。

所未能免者也。

故君子於此。

不得不求其道焉。

小大畜者。

肖之道也。

從之則安。

逆之則危。

守之則治。

失之則亂。

人將欲遂其求欲之情。

而無害於為育之道。

則所謂育者育也。

將以成其生也。

不然、則苟唯欲之求。

而忘道之所在。

則所謂育者。

毒也。

將以殺其生耳。

可不慎哉。

可不審哉。

小畜大畜皆以一陰一用。

皆由一陽一生故也。

生之者眾。

而食之者寡。

在理財為合道。

今之所謂生者眾者。

言僅有其生耳。

食者寡者。

言養之不足也。

生眾而養不足。

則生者苦矣。

故必求其所以養生。

天下之人眾矣。

而得其養者少。

則必爭。

是亂之所由起也。

民以食為天。

以足食為全生之慚。

今民皆不得養。

而上無所備。

任民奪食以自救。

此率人相食之世。

亦亂之所由亟也。

故人類不安。

而世道不均。

國政不理。

而物力日困。

天下之不復治也。

寧為運數之使然耶。

彼之所富。

我則奪之。

人之所有。

我則取之。

是相與為盜也。

盜者日窮。

窮而養盜,罄其所畜。

不足供一時之需。

盡其所有。

不足濟一方之急。

愈窮愈困。

雖盜將奚用之。

唯有同歸於盡而巳。

此為失其所為育之道。

而徒示人以物質之利。

爭奪之巧。

其所底、不至於殺人以生不可。

抑殺人猶不得延其生。

則將何為。

此世道之變。

皆根於權利之說。

物質之文明而來。

雖欲阻之。

不可復止。

雖欲消之。

不河復除。

唯有眈眈逐逐。

終日習為盜跖而巳。

更誰為其求其所以為育之道哉。

小大畜者。

育之大小。

道之大小也。

小則小康。

大則大同。

小則畜其已。

大則畜其人。

小則畜於一時。

大則畜於天下後世。

蓋有畜斯有育。

有畜以育。

斯兔爭奪。

所需既足。

盜賊以絕。

此君子因人情而制政。

因人道而制生。

不過亦無不及。

志乎中而已。

故小大畜.因時損益。

躋世否泰。

而立其序。

定其治。

名之為畜者。

言雖為育。

而無害於物。

雖利生。

而無損於人。

雖有待於外。

而無肆於中。

雖有求於余。

而無乖於德。

蓋衡之於至中。

致之於至均。

不為食而爭。

不為奢而盈。

不為不得、而不志於得。

不為不養、而不偏於養。

故雖貧而不睏。

節而不窮。

用裕而不傷財。

取充而不患滿。

此畜之為道。

必有德也。

必有則也。

為人為已。

同利而無所害。

為我為物。

同用而無所虧。

物我兩宜。

人己俱適。

故曰畜。

畜者、善也。

好也。

至善以好。

天下同康。

去尚何患乎爭。

何憂乎貧。

此易教之所以為至也。

天地之所以生成。

日月之所以照臨。

風雨之時。

寒燠之平。

無人不養。

無物不生。

則畜道之所見也。

唯在乎德澤之流行。

且小畜者、以卦象言。

取一陽一為材。

而奉一陰一為主。

其所合卦。

為巽與乾。

交錯則為姤。

既上下易也。

天風姤之對。

為地雷復。

復者返也。

一陽一極則返一陰一。

一陰一極則復一陽一。

故在天為一陰一陽一往復。

在人為一性一情還原。

返本還原。

為道之大則。

乾為大本。

為大始。

坤為至德。

為至終。

今以一陽一往者。

必以一陰一歸。

以情去者。

必以一性一復。

此天人之大義。

終始之總途也。

小畜以風火相煽。

變而至姤耆。

乃復窮至一陰一也。

一陰一不可極。

欲不可縱。

故仍還於復。

此小畜辭義之所本也。

人之所生。

以情一欲為身,恆玩物而逐於外。

使一性一日漓。

乃失其本始。

以至於毒害其生。

欲求免焉。

唯在於復。

克己復禮。

以成其一性一。

始全其生。

故在小畜初二爻。

皆取復之義。

言不復,則不能成其育也。

果以育而逞欲。

以畜而徇物。

物慾反戕其生。

更何貴於畜育乎。

故本於復以還於始。

克已復禮。

乃反畜為履。

履者禮也。

無履則無以立。

無以自復。

雖畜物自豐。

徒為殺身之備。

雖無育自足。

徒為毒生之謀。

像有齒以焚其身。

人懷寶而干於罪。

是徒畜而無復。

徒知有育而不知有一性一。

徒知有身而不知有一性一。

一往而不復。

一而不返。

淪於禽一獸,胥成盜賊。

害已而損人。

悖天而殺物。

雖曰事乎畜。

適自伐其軀。

自戕其一性一而已。

此聖人所為懼。

而特戒之於爻辭。

以復為道。

以履為歸。

能如是。

方能成其所育。

方不悖夫畜育之用。

蓋仍貴一陽一。

而賤一陰一。

先一性一而後物。

平情以制欲。

格物以致知。

然後人己同生。

物我並育。

而畜之為義至矣。

此初二爻之辭。

必取復以立其則。

固不獨卦象之常變。

所必如是。

既天人一性一情之始終。

亦莫外乎是也。

此中一精一蘊。

讀者識之。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