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太極圖講義: 易傳曰。易有太極。兩儀生四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太極圖講義

易經證釋

太極圖講義

易傳曰。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此言易卦所自始也。

易卦有八。

而本於四象之分。

四象者:太一陽一、太一陰一、少一陽一、少一陰一也。

一陰一陽一太少。

雖有四象。

而本於兩儀之化。

兩儀者一陰一陽一也。

一陰一陽一雖有兩儀。

而本於太極之所生。

太極者至極也。

言天地萬物莫不有始。

始於太極。

由下而溯其源。

至斯已極。

故曰太極:

言無極也。

太極之始。

一陰一陽一未分。

兩儀未生。

純然一氣。

一精一神光明。

為無始之始。

無生之生。

真體圓靈。

氣周道凝。

德至玄玄。

神至冥冥。

光合息醇。

悠然至清。

不可物擬。

不可言名。

名之太極。

立生之根。

此太極之象。

為自無之有。

太初之母。

萬有之宗。

一氣之原也。

故曰太極。

言其至極。

無可上進。

無可分移。

而不得以名稱。

以象類者也。

夫天地萬物。

同斯氣也。

同斯生也。

同斯運行不息也。

同斯有守有立也。

而皆太極始。

以太極能生也。

有始也。

運行不息也。

守中立極不二也。

故為天地萬物之母。

氣數之祖。

生成變化之大本也。

言其遠不可知。

言其可知。

則太極而已。

言其外不可名。

言其可名,亦太極而已。

天地尚自太極生成,況其下者乎。

故欲窮生化之源。

氣數之根。

必自太極始。

太極者固萬有之宗。

而言易必以太極啟其端也。

易之始也。

伏羲之一畫。

即太極也。

為體一。

為氣純。

無數之可紀。

無象之可像。

而紀之以一。

象之以一。

言數之始象之初也。

故易之卦象。

即自一始。

蓋示太極者也。

太極之為象。

雖僅此一畫。

其氣雖純。

而有動靜之用。

其一精一雖凝。

而有生化之功。

其初雖一。

而其既動則有所生。

既生則有所變。

故一之動也而二生。

靜也而一復。

一者為一陽一。

二者為一陰一。

兩儀乃生焉。

兩儀者太極之初變也。

太極以氣之動靜。

一精一之生化。

動者自生。

靜者自化。

生者為一陰一。

化者為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既分。

其氣斯變。

前之一者變而二矣。

前之太極者變而兩儀矣。

故易自太極生兩儀。

然兩儀雖生自太極。

非如後來之生化有父母也。

乃自至極之元氣動盪而生。

因其有動則有靜。

動靜異也。

異則有別。

而後生化見也。

雖生化而仍由一氣之變。

非生自二氣也。

雖化而成兩儀之名。

其始仍為一體也。

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言兩儀之生。

生自一氣。

而兩儀未生之前。

固渾然一太極也。

是生雲者。

言自是始生也。

明示兩儀之生。

為生化之初始。

而太極之變為兩儀。

實生化之初見其用。

以溯天地生成之本。

人物化育之源也。

故曰是生。

凡古文是字有自此作始之義。

且言其本能也。

世界生物。

莫不自一陰一陽一之和生化。

唯兩儀始生。

則太極之一氣所化。

由其有動靜。

動靜亦一陰一陽一也。

不過一氣之動靜。

而成兩體之一陰一陽一。

老氏所謂一生二者即指此也。

夫太極之初。

固渾然元氣。

無形無質。

無色無象者也。

然以其元氣。

有其光焉。

光生熱。

熱生動。

動則有生。

光者元氣之體。

熱與動者。

元氣之用。

生者用之見也。

元者仁也。

仁之德。

以生為用。

故元氣以生化為本。

動而有生。

生而一陰一陽一出。

此元氣自然之德。

流行不息。

而後一陰一陽一之象。

往復無窮。

一生永生。

一化眾化。

而天地以成。

人物以育。

生之化之。

日益以盛固元氣之德所見。

亦造化之功所徵者也。

故太極者。

主生化之樞。

為天地萬物之母。

而溯世界之初始。

則固來自渾然之一氣也。

是曰氣化。

氣化作始。

形化繼之。

既有一陰一陽一。

則生化者自二氣之和合而後成。

故有兩儀。

乃生四象。

有四象。

乃生八卦。

即猶河圖自二氣而生五行。

洛書自五行而變九宮。

老氏所謂二生三、三生萬物者是也。

一陰一者承一陽一。

一陽一者包一陰一。

二氣環行。

乃見生成。

此亦氣之自然。

數之自合者也。

故易之卦象。

自之象。

生與之兩儀。

更生之四象。

更由是推之。

而生之八卦焉。

皆氣數自然化合而生成者。

而其自出則太極也。

即一也。

圖而像之。

則為O。

此示渾然之氣也。

以其既具動靜也。

則為。

示已生兩儀也。

世傳之圖。

有末盡合。

應以此二圖為則。

一圖則太極之象。

純淨光明。

二圖則動靜生一陰一陽一之象,黑白環抱。

如是可見太極之體。

及所兩儀之象也。

夫易象者言天地既生之後者也。

取象自太極以下。

而八卦也。

六十四卦也。

三百八十四爻也。

皆兩四象既生之後之事物也。

重在既變之象。

故名曰易。

易變易也。

而易有太極一語。

即明示所自始也。

易字不必指書名。

當以卦象變易之義釋之。

有字不可屬於易經解。

當以自無入有之義釋之。

蓋言易之言變易也。

必自其變所始考之。

言變者必徵於有物之初。

而始有者即變之始見也。

則太極者即萬有之始。

亦萬變之宗。

故言變易。

而明變化之源。

言自無入有。

自當溯太極而為全易之根本。

則易有太極一語。

其意義至深切著明也已。

若視為易經有太極。

則不合矣。

太極非物也。

言易雖自伏羲。

而太極之有象。

則天地之先也。

故太極不得視為易所有無者也。

要知太極之象。

傳之久矣。

伏羲時畫之為一。

無此圖也。

後聖漸由伏羲之一。

演之為圓圈,以示其體。

又有由圓圈之象。

演之為。

以明為用。

即中字所自出也。

後更演之為黑白交互之象。

以明兩儀既生。

二氣之周流不盡。

而以證天地生化之序。

乃合易象八卦之圖。

此今世所傳之太極圖也。

圖之為象。

在明其體用。

黑白之圖。

有用遺體。

尚非全也。

必先有渾一圓明澈之圖。

以象其本來元氣。

合以黑白交環之圖。

以象其動靜生一陰一陽一。

於是體用皆全。

變化自見。

如易之卦象。

自生。

自生四象八卦。

皆有序也。

若不循序觀之。

則不知八卦所來。

又何以明卦象之體用與變乎。

故者太極也。

者兩儀也。

八卦皆自是生化者也。

古人言文尚簡。

況當畫卦之時。

尚無文字。

所有之象。

僅八卦與六十四卦。

雖有太極之象。

而未有圖。

以未以列於卦象前後。

不過口授之後人。

知其有所始耳。

迨文王之後。

諸聖人之言。

皆筆之書。

不獨易之象義。

有其文言釋之。

即河洛太極之圖像。

亦有傳序以解之。

此系傳中有易有太極之語也。

蓋恐後人不知易卦所自始。

而忘其本。

故特述先聖之言。

而系辭以傳之耳。

系傳者謂繫於辭以為傳授。

以易象之未備。

恐先人口傳不垂久遠。

故系之辭。

為之傳。

言猶系之於易。

使毋遺耳。

天地之前一氣所凝;固無物也。

天地即判。

萬物續生。

仍氣之所周流。

故盈天地者物也。

運天地者氣也。

氣化而物生。

氣化自太極始。

太極者氣之主宰。

其生化之序。

則見河洛二圖。

一陰一陽一併行。

生化無垠。

曰一陰一陽一者以太極氣化之次序也。

太極之初。

元氣純一陽一。

不可分一陰一陽一也。

元氣胚動。

乃生一陰一焉。

動則一陰一生。

靜則一陽一復。

氣因動化。

生以動成。

故太極初生為一陰一氣。

而其後動靜往復。

二氣始分。

此一陰一在一陽一先之義。

非有所輕重也。

至其既化。

二者並行。

一陽一主一陰一從。

剛先柔後。

則一陰一統於一陽一。

天包乎地。

此有生之序。

不可亂也。

故太極之後。

河洛之象乃見。

天地為兩儀之大者。

天生則地成。

地生則天成。

天地合一精一。

生成乃見。

非如太極之氣化也。

故兩儀分合。

五行以出。

五行往來。

九宮以分。

五行九宮。

即易之四象八卦也。

故卦有氣。

有數。

有位。

有時。

有其名類。

有其變化。

皆由氣之所至。

生化自然之序。

然生化雖眾。

不得離於一陰一陽一。

以氣化之後。

必因一陰一陽一之化合而後生也。

天地絪縕。

萬物化生。

此造化之序可紀者也。

自太極以一氣而分為兩儀。

其德在生。

德流氣薄。

生生不已。

太極為有生之祖。

兩儀為有生父母。

皆氣之自至也。

氣之自至。

是謂之道。

以其循環往來不相害。

消長盈虛不相亂。

而以成其德也。

唯道有德。

道不可見。

其德顯焉。

兩儀之德在生。

即其道之見也。

道以成其生為先。

人之成道者。

長生而生物。

此即順道致德之土也。

故道出於太極。

見於兩儀。

成於仁。

全於一性一唯合乎道也。

人生之一性一。

受於中氣。

亦太極之元氣。

生而有之。

全一性一則全生。

成仁則成一性一。

生全仁成。

純乎道也。

故歸於太極。

復於真境。

是謂得道。

故曰道者返本復始者也。

本始者太極也。

返而復之。

純於元氣之體矣。

是故易之言教也。

以道為本。

聖人立卦象,將以明道也。

道之始乎太極。

運行於二氣。

調和於五行。

以應萬物萬事。

而成其德。

以守中立極。

而全其一性一。

雖依象以稽數。

而判其吉凶。

依數以言命。

而明其順逆。

而莫非指人以道。

俾克全生以返本復始也。

故易之言為道言也。

易之象。

原始要終。

為教人各正一性一命也。

故必推原道之所自。

人生之源。

氣之所運。

數之所合。

以定其所宜。

而為人立其則。

以辨其所至。

而示人所有修。

必以天道為之準繩。

人道為之綱紀。

盡人以合於天。

致力修養。

以全生適一性一。

立德成道.

此易有太極一節之大旨也。

夫太極固示人以象矣。

渾一圓無名。

虛然光明。

凝然周流。

悠然長存。

氣行不息。

德徵廣生。

數紀太一。

道在用中。

固已純一精一至神。

為天地先。

周環太和,為萬物宗。

其所象者。

道之體用。

而人之所見者。

德之玄玄。

仁智隨所識而得。

生成隨所遇而合。

無大無小。

莫能外內。

況參以河洛之圖。

證以乾坤之卦。

大哉至矣。

其義有不可盡矣。

故易之象始於斯也。

且易之言易,以不易明易。

易明不易。

溯始迄終。

則天地推於無盡。

返本復始。

則萬歸於一原。

太極主其始矣。

而終亦盡於是。

蓋以不易之元氣。

而主變易之一陰一陽一。

生生不窮。

而真體常存。

行行不息。

而中極永在。

此所以為道之象也。

天地尚自此出。

而師其用。

況其下者乎。

故物物有極。

事事有中。

中極之德。

即一性一命之所見。

此中和之功並覆載。

而仁智之德同天地也。

易傳日分一陰一分一陽一。

迭用柔剛。

可以明太極之道矣。

夫易自太極立其極。

而以乾坤代名其兩儀。

萬物皆自一陰一陽一生。

故全易卦爻。

皆自乾坤出。

乾坤者。

天地也。

父母也。

其德則剛柔也。

仁義也。

其功則生成也。

覆載也。

何莫非一陰一陽一之道所見耶。

欲明道而知太極。

必自易始。

易固演太極而賅河洛之象者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