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屯卦: 孔子《宣聖講義》周易卦序。繼之以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屯卦

易經證釋

屯卦

孔子《宣聖講義》

周易卦序。

乾坤之後。

繼之以屯。

以象天地生化之序也。

後天生化。

皆自天地始。

萬物之生。

必在天地既定之後。

故屯在乾坤次也。

自先天序言。

則乾坤之後應為震。

以木道為物始也。

而屯之象。

始於震。

其義亦洽。

萬物之生。

必因於水。

故屯為震合坎。

坎為後天八卦居坤之位。

代乾之政。

則屯之取象於坎震。

亦適孚先天生化之序也。

震動於下。

坎潤於上。

此純物生之本象也。

以分言。

則半震半坎。

以合言。

則紹乾承坤。

故屯繼乾坤。

實天地生化定序。

不獨象物之初生。

夫屯之為卦。

二一陽一爻。

四一陰一爻。

上下皆一陽一。

而伯仲異次。

卦屬一陽一。

而其氣多一陰一。

以行於一陰一也。

有動則有德。

有生則有功。

有德則善惡備。

有功則夷險分。

屯之象。

內剛外險。

內動外阻。

以一陽一率一陰一。

而為一陰一所桎梏。

以用為道。

而處道之艱難。

故其卦象。

本生之始。

而又怯於生。

本行之初。

而又難於行。

如草木之萌芽初茁。

其生機猶未暢也。

一陰一陽一不相得。

而貴賤殊類。

動靜不適調。

而屈伸異途。

求伸而反屈。

求生而不直生。

求動而弗立動。

蓋處震之地。

行坎之方,乘雷之奮。

遇水之陷。

其卦實賅二義。

而為物之始生。

天地生化之初見。

其象固如是也。

然卒得生成。

不竟艱險者。

則賴其兼剛而志動。

承一陽一而達生。

因天地絪縕。

得乾之合育。

故雖難而成。

雖屈而伸。

雖險阻而不害。

雖折辱而不侵。

乃見其本乎中正之一性一。

志乎中和之道也。

就卦爻言。

一陽一卦多一陰一。

而以少為貴。

以一陽一主動。

而能御一陰一也。

故一陰一爻終隨一陽一用。

以成其功。

不過有時位之別。

而有從違之殊也。

然以內外卦言。

六二為坤正位。

九五為乾正位。

適當其位。

乃昭其德。

故之繼乾坤。

能見乾坤之用。

以其德不移。

道不易。

則克有所守。

有所為。

此屯之大用。

亦體乾坤而不失。

是以為生化之始。

萬物之初。

足為一切矜式也。

故爻雖異乾坤。

而功用則紹乾坤而立其始。

自有其象可質也。

學者先觀其象。

自得其意。

雖合坎震之名。

已孚乾坤之德。

則為道亦大矣哉。

六爻之所指。

內外之所象。

二氣之所行。

生成之所見。

則其次乾坤者。

固有其義矣。

文王之序。

大都以義明象。

以象證義。

初非如後人所測。

謂為任意變遷。

亦非仍前易之規。

謂為有心錯綜。

蓋皆本後天之序。

依物類之生。

而確乎不拔之定則也。

以下各卦皆如此。

唯屯為尤著焉。

至於之辭。

屯者屯也。

有所積而欲發也。

難也。

有所動而不易行也。

生也。

而未能遂生。

始也。

而不克逕始。

故其字形。

如草木之芽。

初茁而未放。

如蟄蟲之動。

初蠕蠕而未即伸。

有所見、而不離其居。

有所為而不去其位。

故名曰屯。

氣蓄而未通。

形立而未明。

生機及而未透。

大用預而未張。

如倉箱之屯盈而未啟。

如江河之屯滿而未洩。

故以象天地生化之氣望洽於物。

物遭之而皆有其生意也。

故曰屯、盈也。

物之始生。

以盈於天地間也。

天地以其氣盈而生物。

物以其生而盈於天地。

盈者生化之本也。

不有盈。

安有生。

不有生。

安有盈。

故屯雖難而仍易。

雖見而仍不失其居也。

以氣之與形。

成循環往復之道。

而屯之與乾坤。

具盈虛消息之德也。

盈之為虛。

息之為消。

此屯之所以為盈也。

《宏教附註》

為六十四卦之始。

以其屬子卦之始也。

在八宮卦屬於炊。

而其反覆卦為解。

其對卦為蒙。

其比肩卦為鼎。

故其象與辭。

皆有關於各卦。

不獨為坎震之交。

見雲雷之合也。

而用最要留意者。

則乾坤之初化。

以之代示生化之微。

而天地之初交。

以之代見人物之育。

全為二五絪媼之所孕。

父母一精一血之所凝。

在氣為初生。

在形為初成。

將分離而末分離。

將化育而末化育。

故仍保有乾坤之正。

循行一陰一陽一之交。

以接續於乾坤二卦。

而引延於人物萬類。

故自屯以上無物也。

屯以下、物乃盈矣。

屯以前、未生化也。

屯以後、生出乃無盡矣。

此後天六十四卦從屯始。

而周易上下經之序從屯起。

乾坤八純卦、母也。

不可以齊於生化。

同於物頸。

故言生化、言物。

必自屯始。

而屯又足以見乾坤生化之功。

交一合之用。

此夫子言之頗詳綱也,

卦辭: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此之彖辭也。

元亨利貞四德。

全如乾坤。

而用乃殊。

以位雖當。

而時不同。

卦雖正。

而爻有差也。

勿用有攸往。

而利建侯。

以其一陽一也。

德備而不能盡用。

有志而不能自往。

則其難、可以見矣。

而道中正。

居其位此成其德。

則利建侯。

王者之事也。

以處勢順也。

避險行夷。

去艱示惠。

此其成一人之德。

有別於自用也。

故屯辭之義如此其概述也。

雖難不難。

以盈而善持之。

雖生不生。

以動而善處之。

有是義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指屯之象。

為一陰一陽一始合。

而生化始見。

以其始也。

故難。

以其動也。

故險。

為始於下。

而升於上。

故不易生。

為動以一陽一。

而阻以一陰一。

故動為險。

難者、不易也。

不順也。

險者、有陷也。

有制也。

而屯之行也、不失其守。

生也、不失其宗。

雖難而卒達。

雖險而自全。

故曰中大亨貞。

以孚四德也。

不失位曰中。

能生而盈曰大。

難而特達曰亨。

全其始終曰貞。

此屯之以四德稱。

而有中大亨貞之用也。

屯之母卦。

以坎合震。

雷上之水。

即雨水也。

故曰雷雨之動。

遍於天下。

沛於地上。

乃有滿盈之象。

此天下開造草昧也。

天地混沌之始辟。

清濁之初分。

大地皆水。

生物才萌。

所稱物者。

唯苔草之類。

初生之芽。

此天地生化初紀。

故曰草昧。

草志其物。

昧指其時。

茫昧之間。

草率之地。

亦足見其難生。

而動乎險。

斯困屯之所以名也。

而人應之。

則宜建侯而無寧。

建以孚天造。

侯以孚特達。

建侯以孚草昧。

而成中大亨貞之德。

以天地尚志於生動。

不避乎難險。

則人亦宜無寧。

以成其所成。

行其所行也。

故辭旨以象明意。

以文明教。

此君子之有為。

而順乎天地者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全卦象之用也。

經綸者有為也。

以一陰一陽一交而為文。

以生難而為功。

以動險而為行。

以建候不寧而為中大亨貞。

以順乎天造草昧。

而自見其經綸。

故觀其象、而知其所指。

習其辭、而知其所稱。

人道始立。

即此經綸也。

建候者、已成其功。

不寧者、猶致其用。

本乎乾自強不息之義。

成乎坤無成代終之行。

故經綸之事。

包乎人已上下。

達於生成化育。

內立其德。

外成乎物。

處於亨貞之內。

行乎中大之域。

以配乎天地造化。

而克履乎艱險。

建其家國也。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候。

孔子《宣聖講義》

此屯初九之爻辭也。

辭義亦如其象。

而異其用。

以一陽一爻得位。

足以孚全卦主用。

蓋屯本一陽一卦也。

本爻與彖辭大同。

即此義也。

彖辭勿用有攸往。

即磐桓之義。

而利居貞。

即勿用之旨。

蓋屯以一陽一行一陰一。

以坤為守。

以乾為動。

故用而不自用。

動而不自往。

取坤之義也。

利建候者。

得民建國。

以能下人。

人自歸之。

取乾之義也。

以屯六二同於坤。

九五同於乾。

兼乾坤之用。

而見交一合之德。

故勿用有往而利建候也。

而在初九亦然。

雖非正位。

乃屬主爻。

以一陽一主一陽一。

初九一陽一爻一陽一位。

故能孚全卦大用。

而以其在下也。

一陽一猶樨。

位猶卑。

時猶早。

雖當主用之地。

而難為直用之行。

故申之以磐桓。

戒之以居貞。

明其不可造次。

不可失其守也。

然有其中者。

必形於外。

有其德者。

必逢其功。

故雖磐桓而仍達。

居貞而仍亨。

是以有建侯之利。

而見能得民之心也。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夫建候者。

非自立也。

民自服焉。

非自大也。

民自從焉。

屯以居貞之行。

而成建侯之功。

此釋文稱其正而得民。

大而有功也。

天下之能建候立國。

宰制河山。

而民不以為泰者。

必其信於民心。

悅於民志。

如水之歸下。

其勢沛莫之御也。

故有雲雷之象。

而後見其經綸之成。

正如天之開草昧。

萬物莫不欣欣向榮。

如地之履險行。

萬類莫不悠悠同化。

其所以經綸者。

皆為人。

而非自為也。

故建候之基於得民、成功之由於居貞。

雖行之如難。

動之如險。

而適時以正。

居位以中。

成德以大。

致用以亨。

合乎乾坤之志。

兼乎剛柔之行。

則其為道至順。

而君子之所以成名也。

故屯初九一爻。

已見王道之本矣。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孔子《宣聖講義》

此屯六二爻辭也。

本爻當坤正位。

孚一陰一本行。

其所以為用者。

多同坤卦。

唯其上下異應。

大小殊功。

故稱為女子貞不字。

而像為馬之難行。

馬者坤之一牝一馬。

故難行。

以遇坎也。

女子坤之至一陰一。

以未交。

故勿字也。

而下卦原屬震。

震長男也。

雖未交而終交。

必期以十年。

為其難也。

十年之期。

亦有深義。

以其屬於震也。

如復與頤。

皆震在下。

皆有十年之辭。

固震之數所定。

以屯六二。

一陰一爻一陰一位。

一陽一氣至微。

雖欲進而不克進。

欲交而不即交。

剛柔懸殊。

強弱大異。

必待其既育。

期其已壯。

而後乃進乃交也。

此生化之定理也。

且屯六二之象。

處難險之中。

而急於進。

逢中正之位。

而難於得合。

故有乘馬免迍邅以班如。

明其所履之多。

所行之不易。

然乃設辭寓意。

觀象喻情。

故曰如。

言其未定也。

猶或字義。

第屯六二。

有可為之時。

有可成之勢。

雖躊躇而莫進。

還委曲以求全。

故當抵牾之初。

如遭匪寇。

而底成功之曰。

反是婚姻。

其勉人以無畏無餒。

而促其矢勤矢慎之旨。

端在四字。

故申之以女子之守貞不字。

必待十年之期。

見夫人之守正不阿。

必有一朝之遇也。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明爻辭之義。

見占象之一精一也。

蓋以柔乘剛。

遇剛而不能自已。

以下動上。

違上而不能自乘。

唯有順應其時。

磨礪其志。

貞潔其行。

動之以正。

出之以堅。

以犯難而越險。

卻疑而明微。

使敵為親。

反仇為一愛一。

則成德達道。

必本非常之人。

而取位用時。

必合反常之事。

故十年之字。

雖遲遲而無傷。

深閨之貞。

實悠悠以自得。

人之欲立大功、成大業者。

正如貞女之自矢也。

而賴乎其行之勤恆。

心之堅忍。

善用其勢。

而無廢於中途。

善推所為。

而克袪其阻礙。

此明天地生化之始。

亦足見創造開闢之不易為也。

故屯六二之辭。

實明人事之教。

濟時之艱。

度地之險。

恰如亂世之聖。

必有以拯天下之饑溺。

而置民於衽席也。

六三:即鹿無虞,唯入於林。

君子幾,不如捨,往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屯六三爻辭也。

本爻之用。

較六二為易。

而其險未全去也。

故喻之於田獵。

以我逐獸。

獸乃為鹿。

不易追也。

然以田獵而逐鹿。

所持者必利。

所同者必眾。

以追逐雖勞無憂。

故曰無虞。

唯鹿走入林。

彼得其所。

我從之。

必見其艱。

故逐鹿雖無虞。

而入林必自捨。

捨者止也。

捨也。

以其地之險。

行之難。

不得竟逐之。

則不如其捨。

此君子之知幾也。

若昧其幾。

則遭往吝之害。

以其往之不利也。

逐鹿無害。

而視夷險以定往止。

此知免吝之道。

亦因時避窮之方。

故以君子稱之。

唯君子之能捨也。

蓋六三以柔履剛。

時位多違。

雖得其勢。

不與方俱。

雖志於得。

不履憂虞。

以可為進。

不失之迂。

以幾為捨。

不失之疏。

進止之幾。

君子所如。

無虞先利。

往吝後害。

利害之違。

君子所戒也。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捨之,往吝窮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義也。

夫從禽者貴得。

禽者擒也。

以鹿之可擒也。

待入林中。

禽乃為放。

以行之阻。

是必捨也。

貿然往逐。

履道之窮。

其吝必矣。

辭明意。

而文申義。

重在知幾。

明於取捨。

雖挾所欲。

勿昧於時。

雖憑所勝。

勿追其亡。

故入林之鹿。

不可逐也。

小人徇情。

反利為害。

此屯六三爻辭大旨。

而喻之以田獵也。

推而言之。

福禍得失。

莫不如是。

彼即鹿。

易事也。

而林中。

則難地矣。

無虞。

順勢也。

而往吝。

則道窮矣。

處難易之間。

辨窮通之理。

則在乎知幾。

知者君子。

昧者小人。

其判然矣。

鹿字、亦推作祿麓解。

猶後人逐鹿之喻。

虞字、亦有指虞官者。

謂得易。

可無待虞官也。

捨有上去二音。

義有止捨二解。

禽有禽一獸擒獲二解。

窮分指時地之象。

含義如是。

皆可通也。

六一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屯六一四爻辭也。

六一四與六二相應。

二四同功異位。

以皆一陰一爻也。

而屯。

一陽一卦也。

一陽一本乎升。

愈上愈達。

故六一四利於六二也。

然屯全卦。

不外艱險之象。

則爻辭、不離難阻之文。

第進而漸減。

升而漸亨也。

乘馬班如同也。

而迍邅則異。

婚媾同也。

而吉利則異。

六二尚有匪寇之疑。

六一四則直求之矣。

六二尚有十年之限。

而六一四則往吉無不利矣。

故六一四之用。

已別於六二。

而進行之道。

艱險之差。

於釋文中已可見之。

如乘馬之班。

言一陰一陽一之雜。

而急於求合。

故婚媾以求而得。

雖往亦吉利。

又異乎六三之往吝也。

為其處時之宜。

因勢之順。

所以往求無不利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六一四重一陰一貴一陽一。

一陽一貴而明。

因時而明。

以賓主之契。

升降之合。

故為明也。

明字日月相對。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陽一奇一陰一偶。

恰相配合。

故成大明。

言日夕皆明也。

以升降相值。

來去相偕。

如月之與日。

乃成旦夜之明。

而六一四之爻。

因動而往求。

因合而婚媾。

乃合明也。

雖乘馬之班。

若不遽進。

而往求之吉。

則無不利。

此婚媾之貴乎相得。

以其恰配也。

若六三。

則不配。

故不宜往從。

故雖一卦中而爻有異用。

雖一爻中。

而動有殊途。

或往或來。

或婚或敵。

其事既別。

吉吝斯分。

六一四之辭。

實以見屯生之已成用。

而天地生化之象至是更有合育之觀。

蓋自此爻已入外卦。

得見其表。

其用已彰。

其德已顯。

故亦有明之義。

又不獨以其知時而往求。

合照而為耀之稱明也。

以例人事。

貴乎適時。

曉然往來。

判其離合。

則明哲之道。

君子之所行。

夫屯全卦。

皆以一陽一行一陰一為利。

以一陰一即一陽一為宜。

故六二六三六一四三爻。

愈進愈有功。

愈上愈得利。

此一陰一陽一相得之道。

亦後天生化之理。

若過此例。

則多爭訟。

以其剛柔失度。

順逆違行。

必有所傷。

而成為吝矣。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孔子《宣聖講義》

此屯九五爻辭也。

本爻雖居卦正位。

當一陽一氣大用。

而有吉吝之分。

以明二德之難合也。

辭有屯其膏。

小貞吉。

大貞凶之占也。

屯九五一陽一爻。

一陽一行一陽一位。

以太剛也。

剛則近燥。

故貴於膏。

膏、膏澤也。

脂也。

又膏之諧高也。

處高貴下。

在上貴以德澤民。

屯其膏。

將以成其仁也。

而屯積也。

亦難積也。

事之不易積而必積者。

德也。

仁也。

善也。

皆一陽一也。

處高者。

尤賴是以保其身名。

免於危殆。

故曰屯其膏。

而明仁德之宜早積。

膏澤之宜普及也。

且以一陽一集一陽一。

其下無助。

最為艱險。

臨斯位者。

必以貞守。

貞者、正也。

靜也。

而行有大小。

則德有吉凶。

此由其分合與其順逆判之也。

故小貞之吉。

大貞之凶。

小以自持。

小心翼翼。

以守其正。

自履於吉。

大以自傲。

大言炎炎。

以恃其正。

自罹於凶。

雖正而猶凶。

貞而不吉。

則可見居上一位之不易。

臨下民之多虞也。

然此貞字。

含義尚多。

貞悔為對。

內外之意也。

動靜之情也。

去來之道也。

上下之階也。

各有所合。

故貞之反即悔。

以失其正。

雖正亦邪。

故同一貞。

而大小異其吉凶也。

屯九五由外卦言、為正位。

由內卦言、為正位。

下有六二與之對。

復有六三與之並。

三五同功異位。

其所行皆殊。

故有大小之不同也。

一陰一陽一相失則凶。

相得則吉。

苟不合。

則友亦仇。

故剛柔貴相應也。

而九五一爻。

為屯之主位。

故明言屯字。

以見卦之主用。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見一陽一德之積。

必以膏澤下於民正位之居。

必有光輝被於外。

以屯九五得而得時至。

而猶以德施之未光為慮。

則可見保其元亨者。

必基於積德。

而全其生化者。

必普其恩施。

如天造草昧之時。

必有雲雨春風之育煦。

而君子建侯之曰。

必先功德仁政之栽培。

非可僥倖致之也。

故釋文申之以施未光。

而斷其必屯其膏也。

夫屯積之而施用之。

所以信於天下者。

皆其德業之光。

與其恩澤之化。

此如日之生物。

以其光熱而溫育也。

一陽一猶曰也。

不徵於光化。

不足以見其功用。

本位之所至。

時之所宜。

而慮其施之未光。

德之未化。

則為其勢易自傲。

其地易自高。

高且傲焉。

反德為過。

以屯艱險之世。

只宜勤勞不寧。

迍邅之途。

只宜貞靜之利。

故未光之施。

為小貞則吉。

為大貞則凶。

以明乎德之不達。

恩之不廣。

雖有其位。

不能大其用也。

而此足以明屯之為屯也。

有異乎乾之元亨也。

乾之德全道大。

故無未光之嫌。

屯之德鮮恩疏。

乃有大凶之戒。

是在象因內外之異。

有貞悔之殊。

而在辭有上下之違。

分吉凶之辨。

方之人事。

尤宜自勉。

慎勿以未光之施。

犯大凶之禁。

返而體夫艱險之義。

推其屯膏之心。

則行之以達於建候。

致之以媲於生化。

為凶為吉。

為大為小。

端在人事之自貞。

而不得諉之於數矣。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孔子《宣聖講義》

此屯上六爻辭也。

義頗難解。

以上六之爻。

一陽一氣上升之極。

升則易浮。

極則易變。

浮之為亢。

變之為反。

亢則難進。

反則不達。

升而為降。

一陽一而為一陰一。

進而為退。

生而為化。

喜而為悲。

得而為失。

以行艱險。

則入於險。

以動於一陰一。

而陷於一陰一。

生於坎、而歸於坎。

故其象為窮。

為反。

其辭為戾為否也。

乘馬句。

六爻三見。

而意皆別。

以爻異也。

上六之乘馬。

乃達於終極。

雖欲前不可得矣。

故有班如之象。

而立馬踟躇。

欲罷不能。

貪其前功。

欲行不得。

故泣血漣如。

怛然以悲。

慘然以恨。

血隨望而下。

泣隨思而傾漣如者如水之滴也。

坎為血、為憂、為水。

而血淚如水。

明其極而反也。

且升者為下乘。

一陽一者為一陰一慘。

喜者為悲酸。

皆反也。

言其不能待也。

履盡艱險。

不克自立。

忘夫居貞之戒。

圖為窮極之行。

乃過猶不及也。

班如者非盡馬也。

人亦隨之。

心已亂矣。

欲自陳而不得。

欲自返而未能。

欲進則道已窮。

欲止而位不固。

心因事雜。

神因思傷。

不知泣之何從。

血之自出。

故其辭之迫切。

以明其象之變也。

心主一陽一而藏神。

血屬一陰一而主情。

神乃自傷。

目中泣血。

一陰一見於一陽一。

屯以一陽一用。

而為一陰一所加。

則其用之竭也。

故生化相推。

成敗相隨。

馬力之蹙。

心思所悲。

屯難之所以為難。

險之所以為險也。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義也。

言極則必變。

不能少待。

雖本一陽一德。

不能再升。

乃反於一陰一。

以同物化。

此興亡之相續。

而屯蒙之相繼也。

故一陽一極為一陰一。

升極為降。

往復循環。

生化所象。

不獨屯為然也。

全易全皆如是。

是在智者知其用耳。

《總義》

全卦、象乾坤初交。

得一陽一氣之先。

而行於坤。

故其動而不息。

生而不已。

以一陰一猶盛。

草昧之時。

地氣混淪。

雖動而多阻。

生而多難。

勢必蓄積以出之。

奮勉以行之。

故曰屯。

而其遇疑難不自怯。

逢險阻不自避。

以居貞之力。

達元亨之途。

是以君子利建侯不寧。

創國而澤被其民。

履位而德見於下。

此雖難險。

而有吉利。

雖遲滯。

而達成功。

可以勖夫多難之時。

有志之士。

以成德達道之方也。

唯事有成敗。

數有隆替。

大而天下。

小而身家。

莫不皆然。

故進止有常。

動靜有度。

過猶不及。

君子貴乎知幾。

取捨之間。

分合之際。

必因其位。

宜於時。

以明其吉凶。

曉於貞悔。

則生化之主宰在我。

而禍福之機易明。

是以天道之微。

必先盡人事。

氣數雖變。

必自處有常。

易之立教。

端在於是。

不獨屯也。

全易皆同。

故卦象其所象。

而辭指其所之。

人生不離動靜進止。

則所以為凶為吉。

為利為吝者。

要必決之於理。

而後衡之以數。

理者數之符。

人事者。

天道之龠。

盡其在己。

而後順天。

則近者可推遠。

顯者可達微。

不待蓍龜。

而早了然矣。

文王為此易者。

純取後天為主。

一切皆與伏羲之例殊。

屯之繼乾坤。

而居六十卦之首者。

實示人以草創之道也。

物極則反。

乾乃為坤。

故屯蒙相交。

而卦爻互對。

由分合言之。

有解與鼎、為其比對卦。

而相互、有離艮二卦。

以二至四爻。

三至五爻。

五至初爻。

各成卦也。

不獨震坎坤三卦也。

且卦分內外。

四爻上爻。

為交與極之位。

所關較大。

故其辭較殊。

果讀者詳細玩味。

自知古人設辭之由來也。

易之辭義。

含蓄深廣。

必旁通發揮。

始盡其情。

今特於屯申言之。

使知易辭讀法。

非但為屯釋。

而一字一句。

錯雜反覆。

各有其義。

以卦爻不為一面設。

則卦辭不偏為一方解。

如同一事。

有主賓之異。

有動靜之異。

有左右之異。

有反正之異。

何者所合。

乃作何釋。

或於此大吉。

於彼大凶。

於進為利。

於止為害。

皆在此一字一句中推察得之。

固非惝怳無定也。

要在觀者、會通不泥耳。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