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四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龍紀:[1]春,正月,癸巳朔,赦天下,改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四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龍紀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十四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龍紀

唐紀七十四唐昭宗龍紀元年(己酉、公元889年)

[1]春,正月,癸巳朔,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月,癸巳朔(初一),唐昭宗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龍紀。

[2]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劉崇望同平章事。

[2]朝廷任命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劉崇望為同平章事。

[3]汴將龐師古拔宿遷,軍於呂梁。

時溥逆戰,大敗,還保彭城。

[3]汴州軍隊將領龐師古攻克宿遷,在葉梁洪鎮駐紮軍隊。

時溥前去迎戰,結果大敗,退回彭城固守。

[4]壬子,蔡將郭殺申叢,送奏宗權於汴,告朱全忠云:「叢謀復立宗權。」

全忠以為淮西留後。

[4]壬子(二十日),蔡州軍隊將領郭殺死申叢,把秦宗權送到汴州,對朱全忠說:「申叢籌劃再次擁立秦宗權。」

朱全忠於是任命郭為淮西留後。

[5]戊申,王建大破山行章於新繁,殺獲近萬人,行章僅以身免。

楊晟懼,徙屯三交,行章屯陽,與建相持。

[5]戊申(十六日),王建在新繁大敗山行章,斬殺擒獲將近一萬人,山行章僅能逃脫一性一命。

楊晟恐懼,便把軍調到三交駐紮,山行章在陽駐紮,與王建相互對持。

[6]二月,朱全忠送秦宗權至京師,斬於獨柳。

京兆尹孫揆監刑,宗權於檻車中引首謂揆曰:「尚書察宗權豈反者邪?但翰忠不效耳。」

觀者皆笑。

揆,逖之族孫也。

[6]二月,朱全忠把秦宗權送到京師長安,在獨柳斬殺。

京兆尹孫揆主持行刑,秦宗權在檻車裡伸出腦袋對孫揆說:「尚書你察看我秦宗權難道是造反的人嗎?只是獻納忠心沒有功效罷了。」

圍觀的人都笑了。

孫揆是刑部侍郎孫逖的從孫。

[7]三月,加朱全忠兼中書令,進爵東平郡王。

全忠既克蔡州,軍勢益盛。

[7]三月,朝廷加封朱全忠兼任中書令,晉陞爵位為東平郡王。

朱全忠攻克蔡州以後,軍隊的勢力更加強大起來。

加奉國節度使趙德中書令,加蔡州節度使趙同平章事,充忠武節度使,以陳州為理所。

會有疾,悉以軍府事授其弟昶,表乞骸鼻,詔以昶代為忠武節度使。

未幾,薨。

朝廷加封奉國節度使趙德為中書令,加封蔡州節度使趙為同平章事,充任忠武節度使,以陳州作為忠武節度使的任所。

適逢趙忠有疾病,把節使司的軍政事務全部交給他弟弟趙昶辦理,自己上表請求辭掉官職返回故鄉,於是唐昭宗頒發詔令任命趙昶代理忠武節度使。

不久,趙死去。

[8]丙申,錢拔蘇州,徐約亡入海而死。

錢以海昌都將沈粲權和蘇州。

[8]丙申(初五),錢攻克蘇州,徐約逃入海上身亡。

錢委任海昌都將沈粲暫代蘇州刺史。

[9]夏,四月,賜陝虢軍號保義。

[9]夏季,四月,朝廷賜給陝虢軍隊名號保義。

[10]五月,甲辰,潤州制置使阮結卒,錢以靜江都將成及代之。

[10]五月,甲辰(十三日),潤州制置使阮結死去,錢委任靜江都將成及代任潤州制置使。

[11]李克用大發兵,遣李罕之、李存孝攻孟方立,六月,拔磁、二州。

方立遣大將成溉、袁奉韜將兵數萬拒之,戰於琉璃陂,方立兵大敗,二將皆為所擒,克用乘勝進攻邢州。

方立一性一猜忌,諸將多怨,至是皆不為方立用,方立慚懼,飲藥死。

弟攝州刺史遷,素得士心,眾奉之為留後,求援於朱全忠。

全忠假道於魏博,羅弘信不許;全忠乃遣大將王虔裕將一精一甲數百,間道入邢州共守。

[11]李克用大舉發兵,派遣李罕之、李存孝攻打孟方立,六月,攻克磁州、州。

孟方立派遣大將馬溉、袁奉韜帶領軍隊幾萬抗擊,在琉璃陂展開激戰,孟方立的軍隊大敗,馬溉、袁奉韜兩位將領都被擒獲,李克用乘勝進攻邢州。

孟方立一性一情猜忌,屬下將領大多怨恨,到這時都不肯為他效力,孟方立慚愧恐懼,服藥自一殺。

孟方立的弟弟、攝理州刺史孟遷,一向深得士卒的擁護,大家尊奉他為昭義軍留後。

孟遷向朱全忠請求救援。

朱全忠要借道經過魏博,羅弘信不准許;朱全忠於是派遣大將王虔裕帶領一精一壯人馬幾百名,通過偏僻的小路進入邢州與孟遷共同防守。

[12]楊行密圍宣州,城中食盡,人相啖,指揮使周進思據域逐趙;將奔廣陵,田追擒之,未幾,城中執進思以降。

行密入宣州,諸將爭取金帛,徐溫獨據米,為粥以食餓者。

溫,朐山人也。

將宿松周本,勇冠軍中,行密獲而釋之,以為裨將。

既敗,左右皆散,惟李德誠從不去,行密以宗女妻之。

德誠,西華人也。

行密表言於朝,詔以行密為宣歙觀察使。

[12]楊行密圍攻宣州,城內糧食用光了,就相互殘殺吃人肉充飢,指揮使周進思佔據宣州城趕走趙;趙要逃奔廣陵,被田追擊擒獲。

不久,城內的軍隊捉拿周進思向楊行密投降。

楊行密進入宣州城,各位將領爭先恐後地搶奪金銀布帛,唯獨徐溫佔據糧倉,做粥給飢餓的人們吃。

徐溫是朐山人。

趙的手下將領宿松縣人周本,勇一猛果敢在軍營中堪稱第一,楊行密抓獲他後又將他釋放,任命為裨將。

趙失敗時,身邊的人都紛紛離去,只有李德誠跟隨趙不走,楊行密把同族人的女兒嫁給李德誠為妻子來拉攏他。

李德城是西華人。

楊行密進呈表章向朝廷論政言事,昭宗頒發詔令任命楊行密為宣歙觀察使。

朱全忠與趙有舊,遣使求之;行密謀於袁襲,襲曰:「不若斬首以遺之。」

行密從之。

未幾,襲卒,行密哭之曰:「天下欲成吾大功邪,何為折吾股肱也!吾好寬而襲每勸我以殺,此其所以不壽與!」

朱全忠與趙早有交情,派遣使者向楊行密索要趙。

楊行密和袁襲商量,袁襲說:「不如把趙砍掉腦袋去送給朱全忠。」

楊行密依從了袁襲的意見。

不久,袁襲死去,楊行密痛哭著說:「老天不想讓我成就大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折損我的得力助手!我喜好寬厚,可是袁襲常常勸說我斬殺,這大概是他不能長壽的原因吧!」

孫儒遣兵攻廬州,蔡儔以州降之。

孫儒派遣軍隊攻打廬州,蔡儔向孫儒獻城投降。

[13]朱珍拔蕭縣,據之,與時溥相拒,朱全忠欲自往臨之。

珍命諸軍皆葺馬廄,李唐賓部將嚴郊獨情慢,軍吏貴之,唐賓怒,見珍訴之;珍亦怒,以唐賓為無禮,拔劍斬之,遣騎白全忠,雲唐賓謀叛。

淮南在司馬敬翔,恐全忠乘怒,倉猝處置違宜,故留使者,逮夜,然後從容白之,全忠果大驚。

翔因為畫策,詐收唐賓妻子系獄,遣騎往慰撫,全忠從之,軍中始安。

秋,七月,全忠如蕭縣,未至,珍出迎,命武士執之,貴以專殺而誅之。

諸將霍存等數十人叩頭為之請,全忠怒,以一床一擲之,乃退。

丁未,至蕭縣,以龐師古代珍為都指揮使。

八月,丙子,全忠進攻時溥壁,會大雨,引兵還。

[13]朱珍攻克蕭縣,佔據該縣,與時溥相互抗拒,朱全忠想親自前往指揮作戰。

朱珍命令各軍都修蓋馬棚。

唯有李唐賓的部將嚴郊懶惰怠慢,軍中官吏斥責他,李唐賓很氣憤,去謁見朱珍申訴。

朱珍對此極其憤怒,認為李唐賓太無禮了,拔劍將李唐賓斬殺,派遣騎兵要去告訴朱全忠,說李唐賓圖謀叛亂。

淮南左司馬敬翔,擔心朱全忠會乘著怒氣倉促處理,免不了失當欠妥,所以把朱珍派來的使者留下,到了夜晚之後,才從容不迫地把這件事告訴朱全忠,朱全忠大為震驚。

敬翔趁機為朱全忠籌劃計策,假裝逮捕李唐賓的妻子、孩子拘禁在監獄,派遣騎兵前往慰問安一撫,朱全忠依從敬翔的安排,軍營上下才安定下來。

秋季,七月,朱全忠前往蕭縣,還未到達,朱珍出城迎接,朱全忠命令武士將朱珍拿下,以擅自一殺人罪要將他處死。

霍存等幾十位將領跪下磕頭為朱珍求情,朱全忠很惱怒,用坐臥器一具投打他們,這些將領才退去。

丁未(十七日)朱全忠到達蕭縣,他任命龐師古代替朱珍做都指揮使。

八月,丙子(十七日),朱全忠進攻時溥的營壘,適逢天下大雨,又帶領軍隊返回蕭縣。

[14]冬,十月,平盧節度使王敬武薨;子師範,年十六,軍中推為留後,棣州刺史張蟾不從。

詔以太子少師崔安潛兼侍中,充嚴盧節度使。

蟾迎安潛至州,與之共討師範。

[14]冬季,十月,平盧節度使王敬武死去;兒子王師範,年齡僅十六歲,軍中將士推舉他做平盧留後,棣州刺史張蟾拒不服從。

昭宗頒發詔令任命太子少師崔安潛兼任侍中,充任平盧節度使。

張蟾把崔安潛迎接到棣州,和他一起籌商討代王師範。

[15]以給事中杜孺休為蘇州刺史。

錢不悅,以知州事沈粲為制置指揮使。

[15]朝廷任命給事中杜孺休為蘇州刺史。

錢對此很不高興,委任主持蘇州事宜的沈粲為制置指揮使。

[16]楊行密遣馬步都虞候田等攻常州。

[16]楊行密派遣馬步都虞候田攻打常州。

[17]十一月,上改名曄。

[17]十一月,昭宗改名為李曄。

[18]上將祀圜丘。

故事,中尉、樞密皆衫侍從;僖宗之世,已具笏;至是,又令有司製法服,孔緯及諫官、禮官皆以為不可,上出手札諭之曰:「卿等所論至當。

事有從權,勿以小瑕遂妨大禮。」

於是宦官始服劍佩侍祠。

己酉,祀圜丘,赦天下。

[18]昭宗要去祭壇祭天。

按照舊例,朝廷中的中尉、樞密都要身穿大襟分開的衣衫侍奉跟隨皇帝。

僖宗時代,已經具備了袍服和朝笏,到這時,昭宗又命令有關官吏制做禮服,孔緯和諫官、禮官都認為不適當。

唐昭宗傳出親手寫的諭令對他們說:「你們所談論的很得當。

辦事應當權宜處理,不能因為微小的不當而妨礙了朝廷的大禮。」

於是,宦官開始身穿法服佩劍侍奉皇帝祭禮。

己酉(二十一日),唐昭宗赴祭壇祭天,大赦天下。

上在藩邱,素疾宦官,及即位,楊復恭恃援立功,所為多不法,上意不平;政事多謀於宰相,孔緯、張浚勸上舉大中故事抑宦者權。

復恭常乘肩輿至太極殿。

他日,上與宰相言及四方反者,孔煒曰:「陛下左右有將反者,況四方乎!」上矍然問之,緯指復恭曰:「復恭陛下家奴,乃肩輿造前殿,多養壯士為假子,使典禁兵,或為方鎮,非反而何!」復恭曰:「子壯士,欲以收士心,衛國家,豈反邪!」上曰:「卿欲衛國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楊乎?」

復恭無以對。

昭宗身為壽王居住藩邸時,一向憎恨宦官,到了他登基稱帝以後,楊復恭倚仗著當初擁立昭宗即位有功,所做所為大多違犯法度,昭宗在心中對他憤憤不平。

有關朝政事務,昭宗大多和宰相商討,孔緯、張浚奉勸皇帝施行內宮以往的成例,抑制宦官的權力。

楊復恭經常乘坐轎子到太極殿。

有一天,昭宗與宰相談率四方謀反叛亂的人,孔緯說:「陛下的身邊就有將要謀反的人,何四方呢!」昭宗驚惶地追問他,孔緯指著楊復恭說:「楊復恭是陛下的家奴,竟敢乘坐轎子到前殿,招養許多壯士為養子,委任他們統管朝廷的軍隊,有的則充任地方節度使、刺史,這不是謀反是什麼!」楊復恭辯解說:「我招養壯士為義子,是想收攏將士的心,保衛國家,哪裡是謀反呀!」昭宗說:「你想保衛國家,為什麼不讓這些壯士姓李而姓楊?」

楊復恭無話可答。

復恭假子天威軍使楊守立,本姓胡,名弘立,勇冠六軍,人皆畏之。

上欲討復恭,恐守立作亂,謂復恭:「朕欲得卿鬍子在左右。」

復恭見守立於上,上賜姓名李順節,使掌六軍管鑰,不期年,擢至天武都頭,領鎮海節度使,俄加同平章事。

及謝日,台吏申請班見百僚,孔緯判不集;順節至中書,色不悅。

他日,語微及之,緯曰:「宰相師長百僚,故有班見。

相公職為都頭,而於政事堂班見百僚,於意安乎?」

順節不敢復言。

楊復恭的養子天威軍使楊守立,本來姓胡,名叫弘立,以其勇一猛果敢在朝廷的軍隊中聞名,人們對他都很畏懼。

昭宗想要整治楊復恭,擔心楊守立興兵作亂,便對楊復恭說:「朕想把你的養子楊守立留在朕的身邊。」

楊復恭把楊守立引見給昭宗,昭宗賞賜給他新的姓名李順節,派令他掌管朝廷軍隊各屯營營門的啟閉,不到一年,提升為神策軍的天武都頭,兼任鎮海節度使,不久又加封同平章事。

等到謝恩的日子,御史大夫請求朝中百官排班拜見李順節,孔緯裁決不准召集朝中百官。

李順節到中書省,臉色顯得很不高興。

有天,孔緯在和李順節的言談中委婉地涉及到這件事,孔緯說:「宰相是朝中百官的師長,所以有百官排班拜見。

你的官職是神策軍的天武都頭,而在政事堂上讓百官排班拜見,能心安嗎?」

李順節不敢再說。

朱全忠求領鹽鐵,孔緯獨執以為不可,謂進奏吏曰:「朱公須此職,非興兵不可!」全忠乃止。

朱全忠請求兼任鹽鐵轉運使,唯獨孔緯堅持認為不可以,他對進奏官吏說:「朱全忠想要鹽鐵使這一職,除非他興兵來搶不可!」朱全忠這才停止索求該職。

[19]田攻常州,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於制置使杜稜之寢室,遂虜之,以兵三萬戍常州。

[19]田攻打常州,挖鑿地道進城;半夜時分,田的旌旗甲兵出現在制置使杜稜的寢室,將杜稜俘獲,田派令三萬軍隊駐紮常州。

[20]朱全忠遣龐師古將兵自穎上趨淮南,擊孫儒。

[20]朱全忠派遣龐師古帶領軍隊從穎上縣趕赴淮南,攻打孫儒。

[21]十二月,甲子,王建敗山行章及西川騎將宋行能於廣都;行能奔還成都,行章退守眉州。

壬申,行章請降於建。

[21]十二月,甲子(初七),王建在廣都打敗山行章及西川騎兵將領宋行能;宋行能逃回成都,山行章退到眉州固守。

壬申(十五日),山行章向王建請求投降。

[22]戊寅,孫儒自廣陵引兵渡江,壬午,逐田,取常州,以劉建鋒守之。

儒還廣陵,建鋒又逐成及,取潤州。

[22]戊寅(二十一日),孫儒從廣陵帶領軍隊渡過長江,壬午(二十五日),孫儒趕走田,佔據常州,委任劉建鋒守衛常州。

孫儒返回廣陵,劉建鋒又驅逐成及,佔據潤州。

[23]前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之在襄陽也,有申屠生教之燒藥為黃金。

田令孜之弟過襄陽,臣容出金示之。

及寓居成都,令孜求其方,不與,恨之,是歲,令孜殺巨容,滅其族。

[23]從前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在襄陽時,有個叫申屠生的人教他燒煉藥物制做黃金。

田令孜的弟弟經過襄陽,劉巨容拿出燒煉的黃金給他看。

等到劉巨容到成都住下,田令孜向他索求煉金秘方,劉巨容不給,田令孜於是銜恨,這一年,田令孜殺劉巨容,並且滅了他的家族。

大順元年(庚戌、890)

大順元年(庚戌,公元890年)

[1]春,正月,戊子朔,群臣上尊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改元。

[1]春季,正月,戊子朔(初一),朝中文武群臣為昭宗上尊號為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改年號為大順。

[2]李克用急攻邢州,孟遷食竭力盡,執王虔裕及汴兵以降。

克用以安金俊為邢一團一練使。

[2]李克用猛烈攻打邢州,孟遷糧食吃盡兵力疲憊,抓住王虔裕,帶著汴州軍隊向李克用投降。

李克用任命安金俊為邢一團一練使。

[3]壬寅,王建攻邛州,陳敬遣其大將彭城楊儒將兵三千助刺史一毛一湘守之,湘出戰,屢敗。

楊儒登城,見建兵盛,歎曰:「唐祚盡矣,王公治眾,嚴而不殘,殆可以庇民乎!」遂帥所部出降。

建養以為子,更其姓名曰王宗儒。

乙巳,建留永平節度判官張琳為邛南招安使,引兵還成都。

琳,許州人也。

[3]壬寅(十五日),王建攻打邛州,陳敬派遣屬下大將彭城人楊儒帶領軍隊三千援助邛州刺史一毛一湘守城,一毛一湘出城作戰,多次敗陣。

楊儒登上城樓,看見王建的軍隊聲勢浩大,歎息著說道:「大唐氣數已到了盡頭,王建治理民眾,嚴厲而不殘暴,大概可以庇護老百姓!」於是,楊儒率領所部人馬出城向王建投降。

王建收養楊儒為了義子,改其姓名叫王宗儒。

乙巳(十八日),王建留下永平節度判官張琳為邛南招安使,帶領軍隊返回成都。

張琳是許州人。

陳敬分兵布寨於犀浦、郫、導江等縣,發城中民戶一丁,晝則穿重壕,采竹木,運磚石,夜則登城,擊柝巡警,無休息。

陳敬在犀浦縣、郫縣、導江縣等地分別安設營寨,對城內居住的百姓一戶征發一名壯丁,白天挖掘重重塹壕,採伐竹木,運送磚頭石塊,夜裡則登上城牆,打柝巡夜,從無休息。

韋昭度營於唐橋,王建營於東閶門外;建事昭度甚謹。

韋昭度在唐橋安設軍營,王建在東閶門外安設軍營。

王建侍奉韋昭度相當謹慎。

辛亥,簡州將杜有遷執刺史員虔嵩降於建,建以有遷知州事。

辛亥(二十四日),簡州將領杜有遷抓獲刺史員虔嵩向王建投降,王建委任杜有遷掌管簡州事務。

[4]汴將龐師古等眾號十萬,渡淮,聲言救揚行密,攻下天長,壬子,下高郵。

[4]汴州軍隊將領龐師古等人的軍隊號稱十萬,渡過淮河,揚言要救楊行密,攻下天長縣,壬子(二十五日),攻克高郵。

[5]二月,己未,資州將侯元綽執刺史楊戡於王建,建以元綽知州事。

[5]二月,己未(初三),資州將領侯元綽抓住刺史楊戡向王建投降,王建委任侯元綽掌管資州事務。

[6]乙丑,加朱全忠守中書令。

[6]乙丑(初九),朝廷加封朱全忠兼理中書令。

[7]龐師古引兵深入淮南,己巳,與孫儒戰於陵亭,師古兵敗而還。

[7]龐師古帶領軍隊深入淮南,己巳(十三日),與孫儒在陵亭鎮展開激戰,龐師古的軍隊失利而返回。

[8]楊行密遣其將馬敬言將兵五千,乘虛襲據潤州。

李友將兵二萬屯青城,將攻常州。

安仁義、劉威、田敗劉建鋒於武進,敬言、仁義、威屯潤州。

友,合肥人;威,慎縣人也。

[8]楊行密派遣屬下將領馬敬言率領軍隊五千,乘虛攻打並佔據了潤州。

李友帶領軍隊二萬駐紮青城,要攻打常州。

安仁義、劉威、田在武進縣打敗劉建鋒。

馬敬言、安仁義、劉威於是駐紮潤州。

李友是合肥人;劉威是慎縣人。

[9]李克用將兵攻雲州防禦使赫連鐸,克其東城。

鐸求救於盧龍節度使李匡威,匡威將兵三萬赴之。

丙子,邢一團一練使安金俊中流矢死,河東萬勝軍使申信叛降於鐸。

會幽州軍至,克用引還。

[9]李克用帶領軍隊攻打雲州防禦使赫連鐸,攻克雲州東城。

赫連鐸向盧龍節度使李匡威請求救援,李匡威帶領軍隊三萬趕赴雲州。

丙子(二十日),李克用的將領邢一團一練使安金俊在激戰中被亂飛的箭擊中身亡,河東萬勝軍使申信向赫連鐸投降。

又恰有幽州的軍隊趕來,李克用便率領人馬返回。

[10]時溥求救於河東,李克用遣其將石君和將五百騎赴之。

[10]時溥向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遣屬下將領石君和帶領五騎兵前去救援。

[11]李克用巡潞州,以供具不厚,怒昭義節度使李克,詬而笞之;克慚憤成疾,三月,薨。

克用表其弟決勝軍使克恭為昭義留後。

[11]李克用巡視潞州,因為供給的酒食等用品不夠豐厚,便對昭義節度使李克很惱怒,將他辱罵並笞打一頓。

李克羞愧怨憤以致身患重病,三月,便死去了。

李克用上呈表章,任命他的弟弟決勝軍使李克恭為昭義留後。

[12]賜宣歙軍號寧國,以楊行密為節度使。

[12]唐昭宗賜宣歙軍名號為寧國,任命楊行密為節度使。

[13]夏,四月,宿州將張筠逐刺史張紹光,附於時溥;朱於忠帥諸軍討之。

溥出兵掠碭山,全忠遣牙內都指揮使朱友裕擊之,殺三千餘人,擒石君和。

友裕,全忠之子也。

[13]夏季,四月,宿州將領張筠驅逐刺史張紹光,歸附時溥。

朱全忠率領各地軍隊討伐張筠。

時溥派出軍隊到碭山一帶搶劫,朱全忠派遣牙內都指揮使朱友裕攻打時溥的軍隊,殺死三千餘人,擒獲石君和。

朱友裕是朱全忠的兒子。

[14]乙丑,陳敬遣蜀州刺史任從海將兵二萬救邛州,戰敗,欲以蜀州降王建;敬殺之,以徐公代為蜀州刺史。

丙寅,嘉州刺史朱實州降於建。

丙子,道土豪文武堅執戎州刺史謝承恩降於建。

[14]乙丑(初十),陳敬派遺蜀州刺史任從海帶領軍隊二萬救援邛州,結果被打敗,任從海便想獻出蜀州向王建投降。

陳敬殺掉任從海,任命徐公代理蜀州刺史。

丙寅(十一日),嘉州刺史朱實獻出全州向王建投降。

丙子(二十一日),道土豪文武堅抓獲戎州刺史謝承恩向王建投降。

[15]赫連鐸、李匡威表請討李克用。

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終為國患,今因其敗,臣請帥汴、滑、孟三軍,與河北三鎮共除之。

乞朝廷命大臣為統帥。」

[15]赫連鐸、李匡威進呈表章請求討伐李克用。

朱全忠也向朝廷進言說:「李克用最終是國家禍患,現在趁著他勢力衰敗,我請求率領汴州、滑州、孟州三路軍隊,和河北的三鎮人馬一起去除掉李克用。

懇望朝廷任命大臣充任統帥。」

初,張浚因楊復恭以進,復恭中廢,更附田令孜而薄按恭。

及復恭再用事,深恨之。

上知浚與復恭有隙,特親倚之;浚亦以功名為己任,每自比謝安、裴度。

克用之討黃巢屯河中也,浚為都統判官。

克用薄其為人,聞其作相,私謂詔使曰:「張公好虛談而無實用,傾覆之士也。

主上采其名而用之,他日交亂天下,必是人也。」

浚聞而銜之。

當初,張浚憑借楊復恭的勢力得以晉陞,楊復恭後來失一寵一,張浚便又去依附田令孜而疏了楊復恭。

等到楊復恭再次當權,他對張浚深懷忌恨。

唐昭宗知道張浚與楊復恭有怨仇,便格外地親近倚重張浚;張浚也把已有的功名成是自己所能勝任的,常常把自己比作謝安、裴度。

李克用討代黃巢駐紮在河中時,張浚充任都統判官。

李克用蔑視張浚的為人,聽說他做了宰相,私下對傳達詔令的使臣說:「張浚喜好空談而不能務實辦事,是個顛覆朝廷的人,皇上聽信他的虛名而重用他,將來有一天導致天下大亂的,一定是這個人。」

張浚聽到這些,對李克用懷恨在心。

上從容與浚論古今治亂,浚曰:「陛下英睿如此,而中外制於強臣,此臣日夜所痛心疾首也。」

上問以當今所急,對曰:「莫若強兵以服天下。」

上於是廣募兵於京師,至十萬人。

昭宗從容地與張浚談論從古到今的亂世治理,張浚說:「陛下這樣英明聰慧,卻在內在外受制於宦官、藩鎮,這是我一日日夜夜所痛心疾首的事。」

昭宗向張浚詢問當今最為緊迫的事情是什麼,張浚回答說:「任何事情都不如增強軍隊以威服天下重要。」

唐昭宗於是大規模招募軍隊,聚集在京師長安,人數達到十萬。

及全忠等請討克用,上命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議之,以為不可者什六七,杜讓能、劉崇望亦以為不可。

浚欲倚外勢以擠揚復恭,乃曰:「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為也。

臣常慮其與河朔相表裡,致朝廷不能制。

今兩河藩鎮共請討之,此千載一時。

但乞陛下付臣兵一柄一,旬月可平。

失今不取,後悔無及。」

孔緯曰:「浚言是也。」

復恭曰:「先朝播遷,雖藩鎮跋扈,亦由居中之臣措置未得其宜。

今宗廟甫安,不宜更造兵端。」

上曰:「克用有興復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其謂我何?」

緯曰:「陛下所言,一時之體也;張浚所言,萬世之利也。

昨計用兵、饋運、犒賞之費,一二年間未至匱乏,在陛下斷志行之耳。」

上以二相言葉,從之,曰:「茲事今付卿二人,無貽朕羞!」

等到朱全忠等人請求討伐李克用,昭宗便命令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和御史台四品以上的官員共同商議這件事,認為不能興兵討伐的人佔十分之六七,杜讓能、劉崇望也認為不能這樣做。

張浚試圖憑借外邊的勢力來排擠楊復恭,於是說:「先帝第二次巡幸山南,是李克用帶著沙陀人馬一逼一十迫的。

我常常憂慮擔心李克用與黃河以北的藩鎮內外勾結,致使朝廷不能控制。

現在河南的朱全忠、河北的李匡威共同請求討伐李克用,這是千載難逢的一個時機。

只請求陛下授予我統領軍隊的大權,一個月就可以消滅李克用。

如果錯失現在的良機而不爭取,那麼將後悔莫及。」

孔緯附和道:「張浚說得對。」

楊復恭則說:「先帝流離遷徒,雖然由於藩鎮驕橫跋扈造成,但也是因為朝中大臣舉止不當措施不力。

現在朝廷剛剛安定下來,不應當再興兵大戰。」

昭宗說:「李克用有打敗黃巢收復京城的大功,現在趁著他處於困境而去攻打,天下的們會怎樣說我?」

孔緯說:「陛下所說的,是現在一時的體面;張浚所說的,是今後世代的大利。

昨天計算調遣軍隊、運送物資、犒勞獎賞的費用,一兩年內都不致於缺乏,就在陛下當機立斷興兵討伐了!」昭宗因為張浚和孔緯兩位宰相一唱一和,不得已依從了他們的意見,說:「這件事現在就交給你們二人去辦理,但不要給朕帶來羞辱!」

五月,詔削奪克用官爵,屬籍,以浚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副之,以鎮國節度使韓建為都虞候兼供軍糧料使,以朱全忠為南面招討使,李匡威為北面招討使,赫連鐸副之。

五月,昭宗頒發詔令削去李克用的官職、爵位及賜他李姓後所編的屬籍,任命張浚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為副使,任命鎮國節度使韓建為都虞候兼任供軍糧料使,任命朱全忠為南面招討使,李匡威為北面招討使,赫連鐸為副使。

浚奏給事中牛徽為行營判官,徽曰:「國家以喪亂之餘,欲為英武之舉,橫挑強寇,離諸侯心,吾見其顛沛也!」遂以衰疾固辭。

徽,僧孺之孫也。

張浚奏請任命給事中牛徽為行營判官,牛徽說:「國家剛剛經歷了先帝喪事和戰亂,卻又要做出威武壯舉,粗一暴地挑一起與李克用強大人馬的爭鬥,離間各藩鎮的歸心,我看天下又要動盪變亂了!」於是,牛徽以年紀衰老身一體有病為借口堅拒絕擔任行營判官。

牛徽是唐文宗宰相牛僧孺的孫子。

[16]李克恭驕恣不曉軍事;潞人素樂李克之簡儉,且死非其罪,潞人憐之,由是將士離心。

初,潞人叛孟氏,牙將安居受等召河東兵以取潞州;及孟遷以邢、、磁州歸李克用,克用一寵一任之,以遷為軍城都虞候,群從皆補右職,居受等鹹怨且懼。

[16]李克用新委任的昭義留後李克恭驕橫放縱不懂得軍事,而潞州人一向對李克的簡樸節儉有好感,並且他不是因為自身的罪過而致死,潞州人都憐憫他,因此軍中將領士卒離心離德。

當初,潞州人背叛昭義節度使孟方位,潞州牙將安居受等人召來河東軍隊攻取潞州,等到孟遷將邢州、州、磁州獻給李克用,李克用對孟遷一寵一信,委以重任,任命孟遷為軍城都虞候,跟隨他的人都補授重要的職位,安居受等人對此都很怨恨並且懼怕。

昭義有一精一兵,號「後院將」。

克用既得三州,將圖河朔,令李克恭選後院將尤驍勇者五百人送晉陽,潞人惜之。

克恭遣牙將李元審及小校馮霸部送晉陽,至銅,霸招其眾以叛,循山而南,至於沁水,眾已三千人。

李元審擊之,為霸所傷,歸於潞,庚子,克恭就元審所館視之,安居受帥其一黨一作亂,攻而焚之,克恭、元審皆死。

眾推居受為留後,附於朱全忠。

居受使召馮霸,不至。

居受懼,出走,為野人所殺。

霸引兵入潞,自為留後。

昭義節度使有一精一良軍隊,號稱「後院將」。

李克用獲得邢州、州、磁州三州以後,便要圖謀黃河以北的地盤,他命令李克恭挑選「後院將」中特別勇一猛的將士五百人送往晉陽,潞州人對挑走這些將士很惋惜。

李克恭派遣牙將李元審以及小校馮霸部送赴晉陽,隊伍行到潞州的銅縣,馮霸劫持這批人馬叛逃,沿著高山向南開進,到達沁水時,人馬已達三千。

李元審追擊馮霸,被馮霸打傷,便回到潞州。

庚子(十五日),李克恭到李元審的館舍去看望,安居受率領手下人馬發動叛亂,攻打並將李元審的館舍焚燒,李克恭、李元審二人都死於變亂之中。

大家推舉安居受為留後,歸附朱全忠。

安居受派人召請馮霸,馮霸不來。

安居受有些畏懼,離開潞州外走,被鄉下人殺死。

馮霸帶領軍隊進入潞州,自稱昭義留後。

時朝廷方討克用,聞克恭死,朝臣皆賀。

全忠遣河陽留後朱崇節將兵入潞州,權知留後。

克用遣康君立、李存孝將兵圍之。

當時朝廷正在興兵討伐李克用,聽說李克恭死了,朝中大臣都向昭宗表示祝賀。

朱全忠派遣河陽留後朱崇節帶領軍隊進入潞州,暫任昭義留後。

李克用派遣康君立、李存孝帶領人馬圍攻潞州。

壬子,張浚帥諸五十二都及、寧、、夏雜虜合五萬人發京師,上御安喜樓餞之。

浚屏左右言於上曰:「俟臣先除外憂,然後為陛下除內患。」

楊復恭竊一聽,聞之。

兩軍中尉餞浚於長樂阪,復恭屬浚酒,浚辭以醉,復恭戲之曰:「相公杖鉞專征,作態邪?」

浚曰:「俟平賊還,方見作態耳!」復恭益忌之。

壬子(二十七日),張浚率領各路軍隊五十二都以及從州、寧州、州、夏州各胡族總共五萬人,從京師長安出發,昭宗在安喜樓上為張浚餞行。

張浚命令身邊的人都退避後對唐昭宗說:「等我先消滅了外憂,然後再為陛下剷除內患。」

楊復恭在外偷一聽,知道了這些。

兩軍中尉在長安城東的長樂阪為張浚餞行,楊復恭向張浚勸酒,張浚以已經喝醉為托辭而不飲,楊復恭取笑他說:「你奉有皇帝號令信物專門出征,現在是故作姿態嗎?」

張浚說:「等我消滅了賊寇回到京師,再讓你看我的故作姿態。」

楊復恭更加忌恨他了。

癸丑,削奪李罕之官爵;六月,以孫揆為昭義節度使,充招討副使。

癸丑(二十八日),朝廷削除李罕之的官職爵位;六月,朝廷任命孫揆為昭義節度使,充任招討副使。

[17]丁巳,茂州刺史李繼昌帥眾救成都,己未,王建擊斬之。

辛酉,資簡都制置應援使謝從本殺雅州刺史張承簡,舉城降建。

[17]丁巳(初三),茂州刺史李繼昌率領部眾救援成都,己未(初五),王建攻擊殺死李繼昌。

辛酉(初七),資簡都制置應援使謝從本殺死雅州刺史張承簡,獻出雅州全城向王建投降。

[18]孫儒求好於朱全忠,全忠表為淮南節度使。

未幾,全忠殺其使者,遂復為仇敵。

[18]孫儒向朱全忠求情修好,朱全忠進呈表章請以孫儒為淮南節度使。

不久,朱全忠又殺死孫儒派去的使者,於是他們又成為仇敵。

[19]光啟末,德州刺史盧彥威逐義昌節度使楊全玫,自稱留後,求旌節,朝廷未許。

至是,王熔、羅弘信因張浚用兵,為之請,乃以彥威為義昌節度使。

[19]光啟末年,德州刺史盧彥威驅逐義昌節度使楊全玫,自稱留後,向朝廷請求頒給他節度使的仗儀,朝廷沒有准許。

到這時,王、羅弘信趁張浚發動軍隊,又為盧彥威請求,朝廷於是任命盧彥威為義昌節度使。

[20]張浚會宣武、鎮國、靜難、鳳翔、保大、定難諸軍於晉州。

[20]張浚與宣武、鎮國、靜難、鳳翔、保大、定難各路軍隊在晉州相會。

[21]更命義成軍曰宣義;辛未,以朱全忠為宣武、宣義節度使。

全忠以方有事徐、楊、徵兵遣戍,殊為遼闊,乃辭宣義,請以胡真為節度使,從之;然兵賦出入,皆制於全忠,一如巡屬。

及胡真一人為統軍,竟以全忠為兩鎮節度使,罷淮南不領焉。

[21]朝廷將義成軍改名為宣義軍。

辛未(十七日),朝廷任命朱全忠為宣武、宣義節度使。

朱全忠因為徐州、場州正有戰事,徵調軍隊派遣駐紮,地域過於廣闊,於是推辭這一官職,請求任命胡真為宣義節度使,朝廷依從了朱全忠的意見,可是軍隊調動和糧賦收支諸事,都由朱全忠統管控制,胡真如同屬員一樣。

等到胡真進入京師做了統軍,竟然讓朱全忠充任宣武、宣義兩鎮節度使,而不再兼任淮南節度使。

[22]秋,七月,官軍至陰地關,朱全忠遣驍將葛從周將千騎潛自壺關夜抵潞州,犯圍入城。

又遣別將李讜、李重胤、鄧季筠將兵攻李罕之於澤州,又遣張全義、朱友裕軍於澤州之北,為從周應援。

季筠,下邑人也。

全忠奏:臣已遣兵守潞州,請孫揆赴鎮。

張浚亦恐昭義遂為汴人所據,分兵三千,使揆將之趣潞州。

[22]秋季,七月,張浚統領的官軍到達陰地關,朱全忠派遣猛將葛從周帶領一千騎兵從壺關在夜間偷偷地抵達潞州,衝破外圍進入潞州城。

朱全忠又派遣其他將領李讜、李重胤、鄧季筠帶領人馬在澤州的北面駐紮,作為葛從周的援助。

鄧季筠是下邑人。

朱全忠上奏說:我已經派遣軍隊守衛潞州,請命孫揆前赴潞州鎮所。

張浚也恐怕潞州昭義節度使司重鎮從此被朱全忠的汴州軍隊佔據,便分派軍隊三千,命令孫揆帶領奔赴潞州。

八月,乙丑,揆發晉州,李存孝聞之,以三百騎伏於長子西谷中。

揆建牙杖節,褒衣大蓋,擁眾而行;存孝突出,擒揆及賜旌節中使韓歸范、牙兵五百餘人,追擊眾於刁黃嶺,盡殺之。

存孝械揆及歸范。

以素練,徇於潞州城下曰:「朝廷以孫尚書為潞帥,命韓天使賜旌節,葛僕射可速歸大梁,令尚書視事。」

遂以獻於克用。

克用囚之,既而使人誘之,欲以為河東副使,揆曰:「吾天子大臣,兵敗而死,分也,豈能伏事鎮使邪!」克用怒,命以鋸鋸之,鋸不能入。

揆罵曰:「死狗奴!鋸人當用板夾,汝豈知邪!」乃以板夾之,至死,罵不絕聲。

八月,乙丑(十二日),孫揆從晉州出發,李存孝得知這一消息,帶領三百驕兵埋伏一在潞州長子縣西面的山谷中。

孫揆建立軍旗執拿節度使的儀仗,身穿寬大的衣服,頭頂清涼傘,在隊伍的族擁下行進。

李存孝在山谷中突然殺出,擒獲孫揆和頒賜節度使儀仗的宦官韓歸范以及牙兵五百餘人,追擊剩餘的人馬直到刁黃嶺,全部斬殺。

李存孝給孫揆和韓歸范戴上刑具,用白色的布帶捆一綁起來,在潞州城下巡示說:「朝廷任命尚書孫揆為潞州統帥,派使臣韓歸范來賜發節度使儀仗,葛從周你可以立即返回大梁了,好讓孫揆到職就任。」

於是,李存孝把孫揆和韓歸范捆一綁著獻給李克用。

李克用把孫揆和韓歸范囚禁起來,不久派人去誘導孫揆,打算委任他做河東副使,孫揆說:「我是天子委派的大臣,軍隊潰敗而身亡,這是我的天數,怎麼能屈服侍奉鎮守一方的節度使!」李克用十分惱怒,命令用鋸鋸斷孫揆的身一體,可是鋸不進去,孫揆罵道:「該死的狗奴才!鋸人應當用木板夾起來,你們哪裡知道!」於是用木板把孫揆夾起來,一直到死,孫揆都罵不絕口。

[23]丙寅,孫儒攻潤州。

[23]丙寅(十三日),孫儒攻打潤州。

[24]蘇州刺史杜孺休到官,錢密使沈粲害之。

會楊行密將李友拔蘇州,粲歸杭州;欲歸罪於粲而殺之,粲奔孫儒。

[24]蘇州刺史杜孺休到達衙署後,錢密令沈粲將杜孺休殺害。

適逢楊行密的將領李友攻克蘇州,沈粲便回到杭州。

錢要把謀害杜孺休的罪過歸到沈粲的身上從而殺掉他,沈粲便投奔了孫儒。

[25]王建退屯漢州。

[25]王建從成都退到漢州駐紮。

[26]陳敬括富民財以供軍,置征督院,一逼一十以桎梏棰楚,使各自佔;凡有財者如匿贓、虛占,急征,鹹不聊生。

[26]陳敬搜刮富人的財產以供給軍需,設置征督院,使用鐐銬及鞭打百姓,命令他們自報家中資財數目;凡是家中有資財而隱匿,或者本來沒資財佔有他人的,都急迫催征,老百姓都無法生存下去了。

[27]李罕之告急於李克用,克用遣李存孝將五千騎救之。

[27]李罕之在澤州向李克用告急求救,李克用派遣李存孝帶領五千騎兵前去救援

[28]九月,壬寅,朱全忠軍於河陽。

汴軍之初圍澤州也,呼李罕之曰:「相公每恃河東,輕絕當道;今張相公圍太原,葛僕射入潞府,旬月之間,沙陀無一穴一自藏,相公何路求生邪!」及李存孝至,選一精一騎五百,繞汴寨呼曰:「我,沙陀之求一穴一者也,欲得爾肉以飽士卒;可令肥者出鬥!」汴將鄧季筠,亦驍將也,引兵出戰,存孝生擒之。

是夕,李讜、李重胤收從遁去,存孝、罕之隨而擊之,至馬牢山,大破之,斬獲萬計,追至懷州而還。

存孝復引兵攻潞州,葛從周、朱崇節棄潞州而歸。

戊申,全忠庭責諸將橈敗之罪,斬李讜、李重胤而還。

[28]九月,壬寅(十九日),朱全忠在河陽駐紮。

朱全忠的汴州軍隊開始圍攻澤州時,向李罕之呼喊說:「你常常倚仗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與汴州軍隊隨便絕交;現在宰相張浚圍攻太原,僕射葛從周進入潞州官府,一月之間,李克用的沙陀人馬便無藏身之地,你到哪裡謀求活路呀!」等到李存孝趕到澤州,挑選一精一壯騎兵五百人,繞著汴州軍隊的營寨呼喊著說:「我們就是沙陀尋找藏身之地的人,現在要拿你們身上的肉來餵飽我們的士卒,可以讓肥胖的人出來決鬥!」汴州軍隊將領鄧季筠,也是一員猛將,帶領軍隊出營交戰,結果李存孝把鄧季筠活捉。

當天傍晚,李讜、李重胤收集人馬離去,李存孝、李罕之跟隨追擊,到馬牢山,大破汴州軍隊,斬殺擒獲以萬計算,一直追到懷州才返回。

李存孝又帶領軍隊攻打潞州,葛從周、朱崇節棄城逃回。

戊申(二十五日),朱全忠在庭堂上責罰各位將領打了敗仗的罪過,斬殺了李讜、李重胤,然後退兵返回。

李克用以康君立為昭義留後,李存孝為汾州刺史。

存孝自謂擒孫揆功大,當鎮昭義,而君立得之,憤恚不食者數日,縱意刑殺,始有叛克用之志。

李克用任命康君立為昭義留後,李存孝為汾州刺史。

李存孝自認為擒獲孫揆功勞最大,應當由他充任昭義留後,可是卻被康君立搶去這一官職,氣憤怨恨,連續幾天不思飯食,隨意刑罰斬殺屬下士卒,開始產生了背叛李克用的意圖。

李匡威攻蔚州,虜其刺史邢善益,赫連鐸引吐蕃、黠戛斯眾數萬攻遮虜軍,殺其軍使劉鬍子。

克用遣其將李存信擊之,不勝;更命李嗣源為存信之副,遂破之。

克用以大軍繼其後,匡威、鐸皆敗走,獲匡威之子武州刺史仁宗及鐸之婿,俘斬萬計。

李匡威攻打蔚州,抓獲蔚州刺史邢善益,赫連鐸帶領吐蕃、黠戛斯的軍隊幾萬人攻打遮虜軍,殺掉遮虜軍使劉鬍子。

李克用派遣屬下將領李存信與李匡威、赫連鐸交戰,未能取勝,又命令李嗣源做李存信的副將,於是打敗了李匡威、赫連鐸。

李克用率領大軍隨後趕到,於是李匡威、赫連鐸都潰敗逃跑,李克用抓獲李匡威的兒子武州刺史李仁宗以及赫連鐸的女婿,俘虜斬殺以萬計算。

李嗣源一性一謹重廉儉,諸將相會,各自詫勇略,嗣源獨默然,徐曰:「諸君喜以口擊賊,嗣源但以手擊賊耳。」

眾斬而止。

李嗣源一性一情謹慎穩重、廉潔節儉,各位將領相聚,紛紛自誇有勇有謀,唯獨李嗣源保持沉默,他慢慢地說:「各位喜好用嘴皮子攻打賊寇,我李嗣源只是用手去攻打賊寇。」

大家都羞愧地停止了自誇。

[29]楊行密以其將張行周為常州制置使。

閏月,孫儒遣劉建鋒攻拔常州,殺行周,遂圍蘇州。

[29]楊行密委任手下將領張行周為常州制置使。

閏九月,孫儒派遣劉建鋒攻打並佔據常州,殺死張行周,於是又圍攻蘇州。

[30]邛州刺史一毛一湘,本田令孜親吏,王建攻之急,食盡,救兵不至。

壬戌,湘謂都知兵馬使任可知曰:「吾不忍負田軍容,吏民何罪!爾可持吾頭歸王建。」

乃沐浴以俟刃。

可知斬湘及二子降於建,士民皆泣。

甲戌,建持永平旌節入邛州,以節度判官張琳知留後。

繕完城隍,撫安夷獠,經營蜀、雅。

冬,十月,癸未朔,建引兵還成都,蜀州將李行周逐徐公,舉城降建。

[30]邛州刺史一毛一湘,本來是田令孜的親信官吏,王建攻打邛州越來越緊迫,城內糧食吃盡,救援的軍隊還沒到達。

壬戌(初九),一毛一湘對都知兵馬使任可知說:「我不忍心辜負觀軍容使田令孜,可是邛州城內的老百姓有什麼罪!你可以拿著我的頭顱去投奔王建。」

說完,一毛一湘便洗澡更衣等待砍頭。

任可知遵命斬殺了一毛一湘和他的兩個兒子向王建投降,城內的士卒民人都為此痛哭流淚。

甲戌(二十一日),王建手持永平節度使的旌旗節鉞進入邛州城,委任節度判官張琳主持留後事宜。

王建把邛州城池修繕完好,撫恤安定夷獠邊民,籌劃管理蜀州、雅州。

冬季,十月,癸未朔(初一),王建帶領軍隊返回成都,蜀州將領李行周驅逐徐公,獻出蜀州城向王建投降。

[31]乙酉,朱全忠自河陽如滑州視事,遣使者請糧馬及假道於魏以伐河東,羅弘信不許,又請於鎮,鎮人亦不許;全忠乃自黎陽濟河擊魏。

[31]乙酉(初三),朱全忠從河陽到滑州治理政事,朱全忠派遣使者向魏州的羅弘信請供給糧食馬匹及借道經過魏州去討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羅弘信不答應,又請求借道鎮州,鎮州人也不准許,朱全忠於是從黎陽渡過黃河攻打魏州。

[32]加寧節度使王行瑜侍中,佑國節度使張全義同平章事。

[32]朝廷為寧節度使王行瑜加封侍中,為佑國節度使張全義加封同平章事。

[33]官軍出陰地關,遊兵至於汾州。

李克用遣薛志勤、李承嗣將騎三千營於洪洞,李存孝將兵五千營於趙城。

鎮國節度使韓建以壯士三百夜襲存孝營,存孝知之,設伏以待之;建兵不利,靜難、鳳翔之兵不戰而走。

河東兵乘勝逐北,抵晉州西門;張浚出戰,又敗,官軍死者近三千人。

靜難、鳳翔、保大、定難之軍先渡河西歸,浚獨有禁軍及宣武軍合萬人,舉韓建閉城拒守,自是不敢復出。

存孝引兵攻絳州,十一月,刺史張行恭棄城走。

存孝進攻晉州,三日,與其眾謀曰:「張浚宰相,俘之無益;天子禁兵,不宜加害。」

乃退五十里而軍;浚、建自含口遁去。

存孝取晉、絳二州,大掠慈、隰之境。

[33]張浚統領的官軍從陰地關開出,游擊的軍隊到達汾州。

李克用派遣薛志勤、李承嗣帶領騎兵三千在洪洞縣安設營寨,李存孝帶領軍隊五千在趙城縣安設營寨。

鎮國節度使韓建派出強壯士卒三百人在夜間去襲擊李存孝的軍營,李存孝事先知道了,便設下埋伏等待韓建人馬的到來;韓建軍隊沒有得手,靜難、鳳翔軍隊也未經交戰就後撤,李克用的河東軍隊乘勝追擊,直達晉州城的西門;張浚帶領軍隊出城交戰,再次打了敗仗,官軍被斬殺的將近三千名。

靜難、鳳翔、保大、定難各路軍隊於是搶先渡過黃河往西回奔,張浚只剩下長安禁軍和宣武軍總共一萬人,與韓建一起關閉晉州城門固守,從此不敢再出城。

李存孝帶領軍隊先去攻打絳州,十一月,刺史張行恭放棄絳州城逃跑。

李存孝再回兵進攻晉州,圍攻了三天,他與屬下商議說:「張浚身為宰相,我們俘獲他也沒有什麼好處,天子手下的京師禁軍,我們不應當斬殺。」

於是,李存孝率領軍隊後退五十里駐紮。

張浚、韓建從含口逃走。

李存孝攻取了晉州、絳州,大肆搶掠慈州、隰州一帶。

先是,克用遣韓歸范歸朝,附表訟冤,言:「臣父子三代,受恩四朝,破龐勳,翦黃巢,黜襄王,存易定,致陛下今日冠通天之冠,佩白玉之璽,未必非臣之力也!若以攻雲州為臣罪,則拓跋思恭之取延,朱全忠之侵徐、鄆,何獨不討?賞彼誅此,臣豈無辭!且朝廷當阽危之時,則譽臣為韓、彭、伊、呂;及既安之後,則罵臣為戎、羯、胡、夷。

今天下握兵立功之人,獨不懼陛下他日之罵乎!況臣果有大罪,六師征之,自有典刑,何必幸臣之弱北而後取之邪!今張浚既出師,則固難束手,已集蕃、漢兵五十萬,欲直抵蒲、潼,與浚格鬥;若其不勝,甘從削奪。

不然,方且輕騎叩閽,頓首丹陛,訴一奸一回於陛下之坐,納制敕於先帝之廟庭,然後自拘司敗,恭俟鐵質。」

表至,浚已敗,朝廷震恐。

浚與韓建逾王屋至河陽,撤民屋為筏以濟河,師徒失亡殆盡。

在此之前,李克用放韓歸范回到朝廷,附帶表章訴冤說:「我家父子三代人,蒙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四朝皇帝的恩德,攻破龐勳叛逆,翦除黃巢賊寇,廢黜襄王李,保存易州定州,使得陛下現在頭戴帝王的冠冕,身佩潔白的玉璽,這不能說沒有我的功勞!如果因為攻打雲州而認為我有罪,那麼拓跋思恭奪取延,朱全忠攻打徐州的時溥、鄆州的朱,為什麼朝廷卻不進行討伐?同樣的舉動,那裡受到獎賞,這裡卻遭受討伐,我怎麼會沒有話說呢!況且當朝廷處在危機時刻,就讚譽我是當今的韓信、彭越、伊尹、呂尚;等到天下稍微安定以後,就辱罵我是北戎、羯族、胡人、蠻夷。

這樣,現在天下掌握重兵立有戰功的人,難道就不擔心陛下將來有一天會辱罵他們嗎?!而且,若是我果真有彌天大罪,派出朝廷的軍隊進行征伐,自然有刑法懲處,何必趁我的軍力衰弱以後再來攻取!現在張浚既然已經出動軍隊,我就很難束手待擒,我已經集聚了蕃族、漢人的軍隊五十萬,要直抵蒲州、潼關,與張浚決一死戰;如果不能獲勝,我也甘心被革除官職削去爵位。

不然,我就要輕裝騎馬去敲皇宮的大門,在殿階前磕頭,至陛下屏寶座下自陳一奸一惡回人,去先帝的廟堂繳納詔令敕書,然後把自己捆一綁起來到刑官那裡,恭敬地等候用刑被斬。」

表章送到時,張浚已經兵敗,朝中群臣震驚恐慌。

張浚和韓建經過王屋山到達河陽,拆除民人的房屋做成木筏以便渡過黃河,軍中士卒失蹤死亡幾乎沒剩下多少。

是役也,朝廷倚朱全忠及河朔三鎮;及浚至晉州,全忠方連兵徐、鄆,雖遣將攻澤州而身不至。

行營乃求兵糧於鎮、魏,鎮、魏倚河東為捍蔽,皆不出兵;惟華、、鳳翔、鄄、夏之兵會之。

兵未交而孫揆被擒,幽、雲俱敗,楊復恭復從中沮之,故浚軍望風自潰。

這次戰役,朝廷想倚助朱全忠和黃河以北三鎮。

但等到張浚到達晉州,朱全忠才聯合徐州、鄆州的軍隊,雖然派遣將領攻打澤州卻不親身前往。

張浚的行營於是向鎮州、魏州求助軍隊和糧食,可是鎮州、魏州把李克用的河東軍隊當作自己的屏障,都拒不出兵,只有華州、州、鳳翔、州、夏州的軍隊前去和張浚會合。

軍隊還沒有交戰,孫揆就被擒獲,幽州的李匡威、雲州的赫連鐸都打了敗仗,楊復恭又在這中間作梗,因此張浚的軍隊一戰即潰,望風而逃。

[34]十二月,孫儒拔蘇州,殺李友。

安仁義等聞之,焚潤州廬舍,夜遁。

儒使沈粲守蘇州,又遣其將歸傳道守潤州。

[34]十二月,孫儒攻克蘇州,殺死李友。

安仁義等得知後,焚燒潤州的房舍,夜裡逃走。

孫儒派沈粲留守蘇州,又派遣屬下將領歸傳道堅守潤州。

[35]辛丑,汴將丁會、葛從周擊魏,渡河,取黎陽、臨河,龐師古、霍存下淇門、衛縣,朱全忠自以大軍繼之。

[35]辛丑(二十日),汴州軍隊將領丁會、葛從周攻打魏州,渡過黃河,攻取衛州的黎陽縣、相州的臨河縣,龐師古、霍存攻下衛州淇門鎮、衛縣,朱全忠親自帶領大軍相繼趕到。

[36]是歲,置州於上元縣,以張雄為刺史。

[36]這一年,朝廷在上元縣設置州,任命張雄為刺史。

二年(辛亥、891)

二年(辛亥,公元891年)

[1]春,正月,羅弘信軍於內黃。

丙辰,朱全忠擊之,五戰皆捷,至永定橋,斬首萬餘級。

弘信懼,遣使厚幣請和。

全忠命止焚掠,歸其俘,還軍河上。

魏博自是服於汴。

[1]春季,正月,羅弘信率領軍隊在內黃駐紮。

丙辰(初五),朱全忠攻打羅弘信,交戰五次都獲得勝利,到達永定橋,斬殺一萬餘人。

羅弘信十分畏懼,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向朱全忠求和。

朱全忠命令停止焚燒搶掠,將俘獲士卒歸還,返回河陽駐紮。

魏博羅弘信從此服從了朱全忠。

[2]庚申,制以太保、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孔緯為荊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浚為鄂岳觀察使。

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崔昭緯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徐彥若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昭緯,慎由從子;彥若,商子之也。

[2]庚申(初九),唐昭宗頒發詔令,將太保、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孔緯貶職為荊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浚貶為鄂岳觀察使。

任命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崔昭緯為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徐彥若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

崔昭緯是崔慎由的侄子;徐彥若是徐商的兒子。

楊復恭使人劫孔緯於長樂坡,斬其旌節,資裝俱盡,緯僅能自免。

李克用復遣使上表曰:「張浚以陛下萬代之業,邀自己一時之功,知臣與朱溫深仇,私相連結。

臣今身無官爵,名是罪人,不敢歸陛下藩方,且欲於河中寄寓,進退行止,伏俟指麾。」

詔再貶孔緯均州刺史,張浚連州刺史。

賜克用詔,悉復其官爵,使歸晉陽。

楊復恭派出人馬在長樂坡攔截搶劫孔緯,斬斷孔緯的節度使旌旗節鉞,搶光了孔緯的資財裝備,孔緯僅能保住自身一命。

李克用再次派遣使者向唐昭宗進呈表章說:「張浚用陛下世世代代的基業,來謀取他自己一時的功名,他知道我與朱溫有著很深的怨仇,便與朱溫在暗中勾結。

我現在身上已沒有官職爵位,是被朝廷指名討伐的罪人,不敢再回去做陛下的藩鎮,只是想在河中一帶留居,是進是退如何舉動,敬候朝廷指示。」

唐昭宗詔令將孔緯再次貶職,降為均州刺史,張浚也再次貶職,降為連州刺史。

同時,向李克用賜發詔書,全部恢復他以前的官職爵位,讓他回到晉陽。

[3]孫儒盡舉淮、蔡之兵濟江,癸酉,自潤州轉戰而南,田、安仁義屢敗退,楊行密城戍皆望風奔潰。

儒將李從立奄至宣州東溪,行密守備尚未固,眾心危懼,夜,使其將合肥台將五百人屯溪西;使士卒傳呼,往返數四,從立以為大眾繼至,遽引去。

儒前軍至溧水,行密使者指揮使李神福拒之。

神福陽退以去怯,儒軍不設備,神福夜帥一精一兵襲之,俘斬千人。

[3]孫儒發動淮州、蔡州的全部軍隊渡過長江,癸酉(二十二日),從潤州輾轉作戰向南開進,田、安仁義屢屢敗退,楊行密的守城士卒都望風而逃。

孫儒手下將領李從立突然到達宣州城的東溪,楊行密的守衛防備還沒有鞏固,軍中人心惶惶,夜裡,楊行密派屬將合肥人台帶領五百人馬到宛溪的西側駐紮,台命令士卒狂呼亂喊,往返多次,李從立以為是楊行密的大隊人馬相繼趕到,急忙帶領隊伍退走。

孫儒的前軍到達溧水縣,楊行密派都指揮使李神福抗擊。

李神福假裝退卻表示怯弱,孫儒的軍隊便不設防備,李神福夜間率領一精一兵前去襲擊,俘獲、斬殺一千人。

[4]二月,加李克用守中書令,復李罕之官爵;再貶張浚繡州司戶。

[4]二月,朝廷加封李克用守中書令,恢復李罕之的官職爵位,再次將張浚貶職為繡州司戶。

[5]韋昭度將諸道兵十餘萬討陳敬,三年不能克,饋運不繼,朝議欲息兵。

三月,乙亥,制復敬官爵,令顧彥朗、王建各帥眾歸鎮。

[5]韋昭度帶領各道軍隊十餘萬人馬討伐陳敬,已經三年而不能攻克成都,軍糧物資的運送供一應不上,朝中大臣商議想停戰退兵。

三月,乙亥(二十五日),唐昭宗頒發詔令恢復陳敬的官職爵位,命令顧彥朗、王建率領人馬分別回到梓州、邛州。

[6]王師範遣都指揮使盧弘擊棣州刺史張蟾,弘引兵還攻師範,師範使人以重賂迎之,曰:「師範童呆,不堪重任,願得避位,使保首領,公之仁也。」

弘以師範年少,信之,不設備;師範密謂小校安丘劉曰:「汝能殺弘,吾以汝為大將。」

弘入城,師範伏甲而享之,殺弘於座及其一黨一數人。

師範慰諭士卒,厚賞重誓,自將以攻棣州,執張蟾,斬之,崔安潛逃歸京師。

師範以為馬步副都指揮使。

以師範為平盧節度使。

[6]王師範派遣都指揮使盧弘攻打棣州刺史張蟾,盧弘卻帶領人馬回來攻擊王師範,王師範派人贈送豐厚的財物來迎接他,說:「我王師範年少癡呆,不能勝任重大官職,願意退位讓給你,能讓我保住腦袋,就是你的仁德。」

盧弘因為王師範年齡較小,就相信了這番話,不設置防備。

王師範秘密地對小校安丘人劉說:「你如果能將盧弘斬殺,我就委任你做大將。」

盧弘進入城池,王師範埋伏下人馬又款待盧弘,劉在宴席座位上將盧弘及其一黨一羽好幾人殺死。

王師範安慰傳告手下士卒,對有功人員大加獎賞,莊重盟誓,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棣州,抓獲棣州刺史張蟾,將他斬殺;崔安潛逃回到京師。

王師範任命劉為馬步副都指揮使。

唐昭宗頒發詔令,任命王師範為平盧節度使。

師範和謹好學,每年縣令到官,師範輒備儀衛往謁之;令不敢當,師範使客將挾持,令坐於聽事,自稱「百姓王師範」,拜之於庭。

僚佐或諫,歸范曰:「吾敬桑梓,所以教子孫不忘本也!」

王師範待人平和,辦事謹慎好學,每當有本地新縣令到任,王師範就置備儀仗和衛士前往拜見;縣令不敢擔當,王師範就命令主持儀禮的賓客挾持縣令,強迫縣令坐在廳堂上,王師範自稱「百姓王師範」,在廳堂上叩拜縣令。

有的屬官勸阻他,王師範說:「我敬重家鄉,是因為要教導子子孫孫永不忘本。」

[7]張浚至藍田,逃奔華州依韓建,也孔緯密求救於朱全忠。

全忠上表為緯、浚訟冤,朝廷不得已,並聽自便。

緯至商州而還,亦寓居華州。

[7]張浚到達藍田,逃奔華州依附韓建,與孔緯一起秘密向朱全忠求救。

朱全忠進呈表章為孔緯、張浚申訴冤屈,朝廷不得已,讓孔緯、張浚各隨其便。

孔緯到達商州後返回,也在華州留居下來。

[8]邢節度使安知建潛通朱全忠,李克用表以李存孝代之。

知建懼,奔青州,朝廷以知建為神武統軍。

知建帥麾下三千人將詣京師,過鄆州,朱與克用方睦,伏兵河上,斬之,傳首晉陽。

[8]邢節度使安知建暗中與朱全忠交往,李克用進呈表章請以李存孝取代他。

安知建知道後很是恐懼,逃奔青州,朝廷於是任命安知建為神武統軍。

安知建率領屬下三千人要到京師長安,經過鄆州,鄆州的朱與李克用正相和睦,便在黃河上設下埋伏,將安知建斬殺,並把安知建的頭顱傳送到晉陽李克用那裡。

[9]夏,四月,有慧星見於三台,東行入太微,長十丈餘。

甲申,赦天下。

[9]夏季,四月,有慧星出現在三台,向東行去進入太微,尾長十丈多。

甲申(初五),昭宗詔令大赦天下。

[10]成都城中乏食,棄兒滿路。

民有潛入行營販米入城者,邏者得之,以白韋昭度,昭度曰:「滿城饑甚,忍不救之!」釋勿問。

亦有白陳敬者,敬曰:「吾恨無術以救餓者,彼能如是,勿禁也!」由是販者浸多,然所致不過斗升,截筒,逕寸半,深五分,量米而鬻之,每筒百餘錢,餓殍狼籍。

軍民強弱相陵,將吏斬之不能禁;乃更為酷法,或斷腰,或斜劈,死者相繼而為者不止,人耳目既熟,不以為懼。

吏民日窘,多謀出降,敬悉捕其族一黨一殺之,慘毒備至。

內外都指揮使、眉州刺史成都徐耕,一性一仁恕,所全活數千人。

田令孜曰:「公掌生殺而不刑一人,有異志邪?」

耕懼,夜,取俘囚戮於市。

[10]成都城中缺乏糧食,被遺棄的嬰兒到處都是。

百姓中有人偷偷進入圍城行營,販賣糧米入城,巡邏的人將他們抓獲,稟告韋昭度,韋昭度說:「成都全城的人都在飢餓中掙扎,怎能忍心不准救呢!」下令把賣米人放掉而不治罪。

也有的人把這種情況稟告陳敬,陳敬說:「我正痛心沒有辦法救助城內這些忍飢餓的人,他們能這樣做不要禁止!」因此,販賣糧米的人越來越多,可是這些人攜帶的糧米最多不過一斗數升,他們截斷竹筒,竹筒的直徑有一寸半,深有五分,量米出賣,每筒賣得一百餘錢,城內被餓死的人橫豎滿地。

軍中士卒和城內百姓強者欺凌弱者,將領和官吏即使斬殺橫行霸道的人也不能禁止。

於是改為更為嚴酷的刑法,有的攔腰砍斷,有的斜著劈斬,被處斬的人一個接一個,可是無視法度的人仍然層出不窮,人們對酷刑斬殺聽到和看到的多了,也不再感到恐懼。

成都城內的官吏和百姓的處境一天比一天窘迫,許多人籌劃出城投降,陳敬把這些人的家庭一黨一羽全部逮捕斬殺,慘忍到了極點。

內外都指揮使、眉州刺史成都人徐耕,一性一情仁厚寬恕,被他保全的人有幾千,田令孜對徐耕說:「你掌握著生殺大權卻不懲處一個人,是不是有叛變的打算?」

徐耕害怕起來,夜裡,把俘獲的囚犯提出來在市街上處斬。

王建見罷兵制書,曰:「大功垂成,柰何棄之!」謀於周庠,庠勸建請韋公還朝,獨攻成都,克而有之。

建表請:「陳敬、田令孜罪不可赦,願畢命以圖成功。」

昭度無如之何,由是未能東還。

建說昭度曰:「今關東落鎮迭相吞噬,此腹心之疾也,相公宜早歸廟堂,與天子謀之。

敬,疥耳,當以日月制之,責建,可辦也!」昭度猶豫未決。

庚子,建陰令東川將唐友通等擒昭度親吏駱保於行府門,臠食之,雲其盜軍糧。

昭度大懼,遽稱疾,以印節授建,牒建知三使留後兼行營招討使,即日東還。

建送至新都,跪觴馬前,泣拜而別。

昭度甫出劍門,即以兵守之,不復內東軍。

昭度至京師,除東都留守。

王建看到停戰退兵的詔令,說:「大功就要告成了,怎麼能捨棄!」他和周庠商議,周庠勁說王建去請韋昭度返回朝廷,獨自攻打成都,攻克並佔據該城。

王建於是進呈表章聲稱:「陳敬、田令孜的罪惡不可赦免,我願意竭盡全力效命以求成功。」

韋昭度拿他沒辦法,因此也不能東返京師。

王建勸韋昭度說:「現在並東各藩鎮相互吞併,這是國家的心腹大患,您應當早回朝廷,與天子共同謀劃。

陳敬就像疥瘡皮癬一樣,我會用一定的時間來制一服他,責成我王建,就可以辦理了!」韋昭度對此猶豫不決。

庚子(二十一日),王建暗中命令東川將領唐友通等人在行府門口擒獲韋昭度的親信官吏駱保,把他切成肉塊吃掉,說他偷竊了軍糧。

韋昭度大為恐慌,急忙聲稱有病,他帥印符節授給王建,發佈公文任命王建掌管節度使、招撫使、制置使三使留後事宜,並兼任西川行營招討使,當天就啟程東返長安。

王建把韋昭度送到新都,在戰馬前跪下向韋昭度敬酒,流著眼淚行禮告別。

韋昭度剛剛出了劍門,王建就命令士卒把守劍門,不再讓東面的軍隊進來。

韋昭度到達京師長安,授職東都留守。

建急攻成都,環城烽塹亙五十里。

有狗屠王鷂,請詐得罪亡入城說之,使上下離心,建遣之。

鷂入見陳敬、田令孜,則言「建兵疲食盡,將遁矣」,出則鬻茶於市,陰為吏民稱建英武,兵勢強盛;由是敬等懈於守備,而眾心危懼。

建又遣其將京兆鄭渥詐降以覘之,敬以為將,答使乘城,既而復以詐得歸。

建由是悉知城中虛實,以渥為親從都指揮使,更姓名曰王宗渥。

王建急迫攻打成都,環繞成都城烽火塹壕綿延五十里。

有個宰狗的屠夫王鷂,向王建請救假裝獲罪逃進城裡遊說,讓城內的士卒百姓和陳敬離心離德,王建便派他前往。

王鷂入城拜見東敬、田令孜,說:「王建人馬疲睏糧食吃盡,快要逃跑了」,出來就在市街上賣茶,暗中向官吏百姓稱頌王建英雄威武,兵勢強盛;於是,陳敬等防備鬆懈,而城內的人民卻心感危懼。

王建又派遣屬下將領京兆人鄭渥假裝投降以便察看城內軍情,陳敬任命鄭渥為將領,讓他登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