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文閱讀·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1]二月,甲辰朔,命前保義節度使石守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文閱讀·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文閱讀·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

後晉紀五後晉齊王開運元年(甲辰、公元944年)

[1]二月,甲辰朔,命前保義節度使石守麻家口,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守楊劉鎮,護聖都指揮使白再榮守馬家口,西京留守安彥威守河陽。

未幾,周儒引契丹將麻自馬家口濟河,營於東岸,攻鄆州北津以應楊光遠。

麻,契丹主之從弟也。

[1]二月,甲辰朔(初一),後晉朝廷命前保義節度使石把守麻家口,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把守楊劉鎮,護聖都指揮白再榮把守馬家口,西京留守安彥威把守河陽。

不久,周儒引領契丹將軍麻從馬家口渡過黃河,在東岸紮營,攻打鄆州北津以接應楊光遠。

麻是契丹主耶律德光的堂弟。

乙巳,遣侍衛馬軍都揮使·義成節度使李守貞、神武統軍皇甫遇、陳州防禦使梁漢璋、懷州刺史薛懷讓將兵萬人,緣河水陸俱進。

守貞,河陽;漢璋,應州;懷讓,太原人也。

乙巳(初二),後晉派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李守貞、神武統軍皇甫遇、陳州防禦使梁漢璋、懷州刺史薛懷讓統兵萬人,沿著黃河水陸並進。

李守貞是河陽人;梁漢璋是應州人;薛懷讓是太原人。

丙午,契丹圍高行周、符彥卿及先鋒指揮使石公霸於戚城。

先是景延廣令諸將分地而守,無得相救。

行周等告急,延廣徐白帝,帝自將救之。

契丹解去,三將泣訴救兵之緩,幾不免。

丙午(初三),契丹兵在戚城包一皮圍了高行周、符彥卿及先鋒指揮使石公霸。

起先,景延廣命令諸將分地而守,不許相互救援。

此時,高行周等告急,景延廣延緩報告後晉出帝,後晉出帝自己帶兵去救援。

契丹兵圍解除退去,三將涕泣地訴說救兵來得太慢,幾乎不能免於一死。

戊申,李守貞等至馬家口。

契丹遣步卒萬人築壘,散騎兵於其外,餘兵數萬屯河西,船數千艘渡兵,未已,晉兵薄之,契丹騎兵退走,晉兵進攻其壘,拔之。

契丹大敗,乘馬赴河溺死者數千人,俘斬亦數千人。

河西之兵慟哭而去,由是不敢復東。

戊申(初五),李守貞等到達馬家口。

契丹遣派一萬步兵修築堡壘,在其外散佈騎兵戍守,其餘兵眾數萬人屯駐在河西,有船數千艘運渡兵卒。

沒有多久,晉兵迫近他們,契丹的騎兵退走,晉兵進攻其堡壘,攻下了它們。

契丹兵大敗,騎馬過河的人被淹死幾千人,被俘、被殺的也有幾千人。

黃河西邊的兵痛哭著退走,從此不敢再向東來。

[2]辛亥,定難節度使李彝殷奏將兵四萬自麟州濟河,侵契丹之境。

壬子,以彝殷為契丹西南面招討使。

[2]辛亥(初八),定難節度使李彝殷奏報:統兵四萬從麟州渡過黃河,侵入契丹之境。

壬子(初九),後晉出帝任命李彝殷為契丹西南面招討使。

初,契丹主得貝州、博州,皆撫一慰其人,或拜官賜服章。

及敗於戚城及馬家口,忿恚,所得民,皆殺之,得軍士,燔炙之。

由是晉人憤怒,戮力爭奮。

過去,契丹主取得貝州、博州,都對這個地方的人加以撫一慰,或者拜授官職、賜給有紋彩的官服。

等在戚城及馬家口打了敗仗後他就惱恨了,把所虜得的民眾都殺了,俘獲的軍士都燒死。

因此引起晉國人的憤怒,一團一結合力,奮起鬥爭。

楊光遠將青州兵欲西會契丹;戊午,詔石分兵屯鄆州以備之。

楊光遠帶領青州兵,想向西與契丹兵會合;戊午(十五日),後晉出帝下詔,命令石分出兵馬駐紮在鄆州,來防備他。

詔劉知遠將部兵自土門出恆州擊契丹,又詔會杜威,馬全節於邢州。

知遠引兵屯樂平不進。

後晉出帝詔命劉知遠帶領本部兵馬從土門出恆州,進擊契丹,又詔命他在邢州與杜威、馬全節會合。

劉知遠引兵駐紮在樂平不再前進。

[3]帝居喪期年,即於宮中奏細聲女樂。

及出師,常令左右奏三弦琵琶,和以羌笛,擊鼓歌舞,曰:「此非樂也。」

庚申,百官表請聽樂,詔不許。

[3]後晉出帝居喪將近一年,就在宮中演奏細聲女樂。

等到出師北討時,常常讓左右之人奏三弦、琵琶,和以羌笛,擊鼓唱歌舞蹈,並說:「這不是作樂啊。」

庚申(十七日),百官上表請求聽樂,下詔不許。

[4]壬戍,楊光遠圍棣州,刺史李瓊出兵擊敗之,光遠燒營走還青州。

癸亥,以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為東面馬步都部署,將兵屯鄆州。

[4]壬戍(十九日),楊光遠圍困棣州,刺史李瓊出兵把他打敗,楊光遠燒了營寨退回青州。

癸亥(二十日),後晉朝延任命前威勝節度使何重建為東面馬步都部署,統兵屯駐鄆州。

[5]階、成義軍指揮使王君懷帥所部千餘人叛降蜀,請為鄉道以取階、成。

甲子,蜀人攻階州。

[5]階州、成州義軍指揮使王君懷率領所部千餘人叛晉降蜀,請求當嚮導去攻取階、成二州。

甲子(二十一日),蜀人攻打階州。

[6]契丹偽棄元城去,伏一精一騎於古頓丘城,以俟晉軍與恆、定之兵合而擊之。

鄴都留守張從恩屢奏虜已遁去;大軍欲進追之,會霖雨而止。

契丹設伏旬日,人馬饑疲。

趙延壽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奪其浮梁,則天下定矣。」

契丹主從之,三月,癸酉朔,自將兵十餘萬陳於澶州城北,東西橫掩城之兩隅,登城望之,不見其際。

高行周前軍在戚城之南,與契丹戰,自午至晡,互有勝負。

契丹主以一精一兵當中軍而來,帝亦出陳以待之。

契丹主望見晉軍之盛,謂左右曰:「楊光遠言晉兵半已餒死,今何其多也!」以一精一騎左右略陳,晉軍不動,萬一弩一齊發,飛矢蔽地。

契丹稍卻;又攻晉陳之東偏,不克。

苦戰至暮,兩軍死者不可勝數。

昏後,契丹引去,營於三十里之外。

[6]契凡假裝捨棄了元城退去,把一精一銳騎兵埋伏一在古頓丘城,來等待晉軍與恆州、定州之兵會合之後再迎擊它。

鄴都留守張從恩幾次奏報北虜已經遁走,大軍打算進擊追逐它,後來由於遇上下雨而停止。

契丹設置埋伏十天,人馬飢餓疲乏,趙延壽說:「晉軍都在河上,懼怕我們的一精一銳,必定不敢向前;不如就地攻下其城,四面合兵攻打,奪取黃河上的浮橋,那麼天下就平定了。」

契丹主聽從了他的話,三月,癸酉朔(初一),親自領兵十餘萬在澶州城的北面排開陣勢,東面和西面橫向包一皮圍城的兩角,登城觀望,看不見邊際。

高行周的前鋒部隊在戚城之南,與契丹兵交戰,從晌午到日落,互有勝負。

契丹主耶律德光指揮一精一兵向著中軍進擊而來,後晉出帝石重貴也率兵出來擺開陣勢等待他過來。

契丹主望見晉軍的盛況,對左右說:「楊光遠說晉兵之半數已經餓死,現在為什麼還有這麼多?」

使用一精一銳騎兵從左方和右方攻打,晉軍絲毫不動,萬一弩一齊發,飛矢落下遍地都是。

契丹兵稍向後退;又向晉軍的東翼進攻,也攻不下來。

若戰到晚上,兩軍死亡的不可勝數。

天黑以後,契丹引兵後退,在三十里之外紮營。

乙亥,契丹主帳中小校竊其馬亡來,雲契丹已傳木書,收軍北去。

景延廣疑其詐,閉壁不敢追。

乙亥(初三),契丹主帳中的小校盜其馬逃來晉軍,說契丹已經傳遞木書信契,收軍北去。

景延廣懷疑有詐,關閉軍壘不敢追擊。

[7]漢主命中書令、都元帥越王弘昌謁烈宗陵於海曲,至昌華宮,使盜殺之。

[7]南漢主劉晟命中書令、都元帥越王劉弘昌到海曲進謁烈宗劉隱的陵墓,到了昌華宮後,指使盜賊把他殺了。

[8]契丹主自澶州北分為兩軍,一出滄、德,一出深、冀而歸。

所過焚掠,方廣千里,民物殆盡。

留趙延照為貝州留後。

麻陷德州,擒刺史尹居。

[8]契丹主從澶州向北兵分兩路,一支出滄州、德州,一支出深州、冀州而歸去。

所過的地方,大事焚燒搶掠,方圓面積有一千里,民間財物幾乎被搶光了。

留下趙延照為貝州留後。

麻攻陷德州,捉住刺史尹居。

[9]閩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閣門使連重遇,既弒康宗,常懼國人之討,相與結婚以自固。

閩主曦果於誅殺,嘗游西園,因醉殺控鶴指揮使魏從朗。

從朗,朱、連之一黨一也。

又嘗酒酣誦白居易詩云:「惟有人心相對間,咫尺之情不能料,」因舉酒屬二人。

二人起,流涕再拜,曰:「臣子事君父,安有他志!」曦不應。

二人一大懼。

[9]閩國拱宸都指揮使朱文進、閣門使連重遇,殺了康宗王昶以後,常常害怕國人聲討他們,便互相結為婚姻,用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閩主王曦對誅殺很隨便,他曾經遊覽西園,因為醉酒殺了控鶴指揮使魏從朗。

魏從朗是朱文進、連重遇的一黨一羽。

又曾經在酒興正濃時吟誦白居易的詩道:「惟有人心相對間,咫尺之情不能料」,邊誦邊舉酒對著朱、連二人,二人起立,流涕再拜,說:「臣子侍奉君父,哪能有二心!」王曦沒有什麼反應,二人一大為惶恐。

李後妒尚賢妃之一寵一,欲弒曦而立其子亞澄,使人告二人曰:「主上殊不平於二公,奈何?」

李後妒忌尚賢妃受到閩主王曦的一寵一愛一,想要謀殺王曦而立她的兒子王亞澄為帝,派人告訴二人說:「主上對待你們二位很不公平,怎麼辦?」

會後父李真有疾,乙酉,曦如真第問疾。

文進、重遇使拱宸馬步使錢達弒曦於馬上,召百官集朝堂,告之曰:「太祖昭武皇帝,光啟閩國,今子孫一婬一虐,荒墜厥緒。

天厭王氏,宜更擇有德者立之。」

眾莫敢言。

重遇乃推文進升殿,被袞冕,帥群臣北面再拜稱臣。

文進自稱閩主,悉收王氏宗族延喜以下少長五十餘人,皆殺之。

葬閩主曦,謚曰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廟號景宗。

以重遇總六軍。

禮部尚書、判三司鄭元弼抗辭不屈,黜歸田里,將奔建州,文進殺之。

文進下令,出宮人,罷營造,以反曦之政。

適逢李後的父親李真生病,乙酉(十三日),王曦到李真的府第問候疾病。

朱文進、連重遇指使拱宸馬步使錢達在馬上把王曦殺了,召集百官到朝堂,向大家宣告說:「太祖昭武皇帝光輝地開創閩國,現在子孫一婬一亂暴虐,使他的遺緒荒廢墜一落,上天厭棄王氏,應該另外選擇有德的人擁立他為皇帝。」

眾人不敢講話。

連重遇便把朱文進推擁上殿升座,穿上帝王的衣服冠冕,帥領群臣向北面再拜稱臣。

朱文進自稱閩主,把王氏宗族從王曦的弟弟王延喜以下少長五十餘人,全部收拘,都殺了。

埋葬了閩主王曦,謚為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廟號景宗。

任用連重遇總領六軍。

禮部尚書、判三司鄭元弼言詞抗駁不屈服,罷黜他回歸田里,在他將要投奔建州時,朱文進把他殺了。

朱文進下令,遣出宮人,停止營建,以此改變王曦的政策。

殷主延政遣統軍使吳成義將兵討文進,不克。

殷主王延政遣派統軍使吳成義領兵征討朱文進,未能取勝。

文進加樞密使鮑思潤同平章事,以羽林統軍使黃紹頗為泉州刺史,左軍使程文緯為漳州刺史。

汀州刺史同安許文稹,舉郡降之。

朱文進加封樞密使鮑思潤同平章事,任用羽林統軍使黃紹頗為泉州刺史,左軍使程文緯為漳州刺史。

汀州刺史同安人許文稹,獻出守郡向朱文進投降。

[10]丁亥,詔太原、恆、安兵各還本鎮。

[10]丁亥(十五日),後晉出帝下詔,命令太原、恆州、安州兵各還本鎮。

[11]辛卯,馬全節攻契丹泰州,拔之。

[11]辛卯(十九日),馬全節攻打契丹的泰州,攻取下來。

[12]敕天下籍鄉兵,每七戶共出兵械資一卒。

[12]後晉出帝敕令天下按籍徵召鄉兵,每七戶按一個兵卒共同出兵械錢。

[13]秦州兵救階州,出黃階嶺,敗蜀兵於西平。

[13]秦州兵救援階州,出黃階嶺,在西平打敗了蜀兵。

[14]漢以戶部侍郎陳同平章事。

[14]南漢任用戶部侍郎陳同平章事。

[15]夏,四月,丁未,緣河巡檢使梁進以鄉社兵復取德州。

己酉,命歸德節度使高行周、保義節度使王周留鎮澶州。

庚戌,帝發澶州;甲寅,至大梁。

[15]夏季,四月,丁未(初五),緣河巡檢使梁進用鄉社兵收復了德州。

己酉(初七),後晉朝廷命歸德節度使高行周、保義節度使王周留鎮澶州。

庚戍(初八),後晉出帝從澶州出發回師;甲寅(十二日),到達大梁。

侍衛馬步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景延廣,既為上下所惡,帝亦憚其不遜難制;桑維翰引其不救戚城之罪,辛酉,加延廣兼侍中,出為西京留守。

以歸德節德使兼侍中高行周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

延廣鬱鬱不得志,見契丹強盛,始憂國破一身危,遂日夜縱酒。

侍衛馬步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景延廣,既已被將相和軍民上下所厭惡,後晉出帝也怕他不馴服,難於控制;桑維翰又提出他不救援戚城之罪,辛酉(十九日),給景延廣加官兼任侍中,出朝任西京留守。

任用歸德節度使兼侍中高行周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

景延廣鬱鬱不得志,看到契丹強盛,開始憂慮國家要破敗,自身也危亡,便晝夜放縱飲酒。

朝廷因契丹入寇,國用愈竭,復遣使者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財,各封劍以授之。

使者多從吏卒,攜鎖械、刀杖入民家,小大驚懼,求死無地。

州縣吏復因緣為一奸一。

後晉朝廷由於契丹入侵,國家財用更加困竭,便又遣派使者三十六人分到各道搜括民間財物,每個使者各封賜給上方寶劍,授以斬殺之權。

這些使者帶著眾多的吏卒隨從,拿著鎖鏈刑械、刀杖進入民眾家裡,小孩大人都很驚怕,想要求死都無路可走。

那些州和縣的官吏又借此機會為非作歹。

河南府出緡錢二十萬,景延廣率三十七萬。

留守判官盧億言於延廣曰:「公位兼將相,富貴極矣。

今國家不幸,府庫空竭,不得已取於民,公何忍復因而求利,為子孫之累乎!」延廣慚而止。

河南府應出緡錢二十萬,景延廣增加到三十七萬。

留守判官盧向景延廣進言說:「您高位兼居將相,富貴達到極點了。

現在國家不幸,府庫空乏竭盡,不得已索取於百姓,您怎麼忍心再藉機貪求私利,給子孫增加罪累啊!」景延廣慚愧而停止增賦。

先是,詔以楊光遠叛,命兗州修守備。

泰寧節度使安審信,以治樓堞為名,率民財以實私藏。

大理卿張仁願為括率使,至兗州,賦緡錢十萬。

值審信不在,拘其守藏吏,指取錢一,已滿其數。

以前,後晉朝廷因為楊光遠背叛,下詔命令兗州修築守備設施。

泰寧節度使安審信用建造城防樓堞的名義,搜括民間財物來充實自己的收藏。

後晉朝廷大理寺卿張仁願受派為括率使,來到兗州,收取緡錢十萬。

正適安審信不在,拘捕了他的守藏吏,指令取一個庫的錢,便滿足了所需之數。

[16]戊寅,命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泰寧節度使李守貞將步騎二萬討楊光遠於青州;又遣神武統軍洛陽潘環及張彥澤等將兵屯澶州,以備契丹。

[16]五月,戊寅(初七),後晉朝廷命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和泰寧節度使李守貞統領步騎二萬人討伐青州的楊光遠,又遣派神武統軍洛陽人潘環及張彥澤統兵屯駐澶州,來防備契丹。

契丹遣兵救青州,齊州防禦使堂陽薛可言邀擊,敗之。

契丹派兵救援青州,晉國齊州防禦使堂陽人薛可言迎擊,打敗了他們。

[17]丙戌,詔諸州所籍鄉兵,號武定軍,凡得七萬餘人。

時兵荒之餘,復有此擾,民不聊生。

[17]丙戌(十五日),後晉朝廷詔令諸州所按戶籍徵調的鄉兵,號稱武定軍,共得七萬餘人。

當時正值兵荒之餘,再有這樣的困擾,致使民不聊生。

[18]丁亥,鄴都留守張從恩上言:「趙延照雖據貝州,麾下兵皆久客思歸,宜速進軍攻之。」

詔以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督諸將擊之。

辛卯,從恩奏趙延照縱火大掠,棄城而遁,屯於瀛、莫,阻水自固。

丁亥(十六日),鄴都留守張從恩上奏後晉朝廷:「趙延照雖然佔據貝州,他指揮下的契丹兵卒都是久客在外思歸,應該迅速進軍攻打它。」

詔令任用張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督率諸將進擊。

辛卯(二十日),張從恩奏報趙延照放火大肆搶掠,棄城而逃,屯紮在瀛州、莫州,依水設阻,鞏固自己的陣地。

[19]朱文進遣使如唐,唐主囚其使,將伐之,會天暑、疾疫而止。

[19]閩國朱文進遣派使者到南唐,南唐主李把使者囚禁起來,將要征伐閩國,正好遇到天氣暑熱、疫病流行才停止。

[20]六月,辛酉,官軍拔淄州,斬其刺史劉翰。

[20]六月,辛酉(二十一日),後晉官軍攻克淄州,斬殺楊光遠的刺史劉翰。

[21]太尉、侍中馮道雖為首相,依違兩可,無所一操一決。

或謂帝曰:「馮道,承平之良相;今艱難之際,譬如使禪僧飛鷹耳。」

癸卯,以道為匡國節度使,兼侍中。

[21]後晉太尉、待中馮道雖當首相,但辦事模稜兩可,什麼事都不拿主意。

有人對後晉出帝說:「馮道是和平時期的好宰相,現在是艱難之際,比如讓參禪僧人去飛鷹搏兔,非其所擅。」

癸卯(初三),任用馮道出朝為匡國節度使,仍兼侍中。

[22]乙巳,漢主幽齊王弘弼於私第。

[22]乙巳(初五),南漢主劉晟在他的私宅裡幽禁齊王劉弘弼。

[23]或謂帝曰:「陛下欲御北狄,安天下,非桑維翰不可。」

丙午,復置樞密院,以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

數月之間,朝廷差治。

[23]有人對後晉出帝說:「陛下想要抵禦北狄,安治天下,非用桑維翰不可。」

丙午(初六),恢復設置樞密院,任命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情不論大小,都委託給他。

幾個月之間,朝廷的事稍見治績。

[24]滑州河決,浸汴、曹、單、濮、鄆五州之境,環梁山合於汶。

詔大發數道丁夫塞之。

既塞,帝欲刻碑紀其事。

中書舍人楊照儉諫曰:「陛下刻石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詔;染翰頌美,不若頒罪己之文。」

帝善其言而止。

[24]黃河在滑州決口,淹浸了汴、曹、單、濮、鄆五州的地區,環繞樑山合流入汶水。

後晉朝廷詔命大規模發動幾個道的民夫去堵塞。

堵塞完成之後,後晉出帝要刻碑記載此事。

中書令舍人楊昭儉進諫說:「陛下刻石記功,不如降下哀痛的詔書;點染翰章歌頌美德,不如頒發責備自己的文告。」

後晉出帝認為他的話說得好而停止。

[25]初,高祖割北邊之地以賂契丹,由是府州刺史折從遠亦北屬。

契丹欲盡徙河西之民以實遼東,州人一大恐,從遠因保險拒之。

及帝與契丹絕,遣使諭從遠使攻契丹。

從遠引兵深入,拔十餘寨。

戊午,以從遠為府州一團一練使。

從遠,雲州人也。

[25]從前,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北邊的地盤來賄賂契丹,於是府州刺史折從遠也隨郡北屬。

契丹想把黃河以西的民眾全部遷移去充實遼東,府州民眾大為驚恐,折從遠便據險抗拒。

等到後晉出帝與契丹絕交,派使者諭告折從遠讓他攻打契丹。

折從遠率領兵馬深入北境,拔除契丹十多個營寨。

戊午(十八日),任用折從遠為府州一團一練使,折從遠是雲州人。

[26]甲子,復置翰林學士。

戊辰,以右散騎常侍李慎儀為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都官郎中劉溫叟、金部郎中·知制誥武強徐台符、禮部郎中李浣、主客員外郎宗城范質,皆為學士。

溫叟,岳之子也。

[26]甲子(二十四日),恢復設置翰林學士。

戊辰(二十八日),後晉出帝任用右散騎常侍李慎儀為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都官郎中劉溫叟、金部郎中、知制誥武強人徐台符、禮部郎中李浣、主客員外郎宗城人范質,都任用為學士。

劉溫叟是唐明宗時劉岳的兒子。

[27]秋,七月,辛未朔,大赦,改元。

[27]秋季,七月,辛未朔(初一),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開運。

[28]己丑,以太子太傅劉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28]己丑(十九日),後晉朝廷任命太子太傅劉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29]八月,辛丑朔,以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為北面行營都統,順國節度使杜威為都招討使,督十三節度以備契丹。

[29]八月,辛丑朔(初一),任用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為北面行營都統,順國節度使杜威為都招討使,督導十三個節度使來防備契丹。

桑維翰兩秉朝政,出楊光遠、景延廣於外,至是一制指揮,節度使十五人無敢違者,時人服其膽略。

桑維翰兩次執掌朝政,調出楊光遠、景延廣到外藩,到這時統一指揮權,節度使十五人沒有敢違抗者,當時人歎服他的膽略。

朔方節度使馮暉上章自陳未老可用,而制書見遺。

維翰詔禁直學士使為答詔曰:「非制書忽忘,實以朔方重地,非卿無以彈壓。

比欲移卿內地,受代亦須奇才。」

暉得詔,甚喜。

朔方節度使馮暉上奏章陳說自己沒有老,還可留用,而後晉出帝下制令時沒有提到他。

桑維翰用詔旨讓入值禁宮的學士擬寫答詔說:「不是制令忽略忘記,實在因為朔方是重要之地,不是你沒有別人能夠彈壓得住。

近來考慮把你移調內地,代替你的人也需要奇才。」

馮暉得到詔書,極為高興。

時軍國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請輻湊,維翰隨事裁決,初若不經思慮,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議之,亦終不能易也。

然為相頗任一愛一憎,一飯之恩、睚眥之怨必報,人以此少之。

當時,軍務、國事很繁重,百官及各地使者來請示、報告的人東水馬龍,接連不斷,桑維翰隨事裁決,起初好像是沒有經過思慮人們懷疑他有粗疏忽略,但退下來後仔細斟酌,終於沒有可改變的。

然而他當宰相時頗以自己的一愛一憎辦事,一飯之恩、瞪眼之怨,必定報復,人們因此對他也有非議。

契丹之入寇也,帝再命劉知遠會兵山東,皆後期不至。

帝疑之,謂所親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異圖。

果有分,何不速為之!」至是雖為都統,而實無臨制之權,密謀大計,皆不得預。

知遠亦自知見疏,但慎事自守而已。

郭威見知遠有憂色,謂知遠曰:「河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何憂乎!」

契丹入侵時,後晉出帝再次命令劉知遠會師到崤山以東,都過期了還沒有到。

後晉出帝懷疑他,對親近的人說:「太原很不幫助朕,必然有反叛的圖謀。

如果有當天子的福份,為什麼不早點幹!」到此時雖然任用他為諸軍都統,實際上沒有施行指揮的權力,密謀軍國大事,都不讓他參加。

劉知遠也自知被後晉出帝疏遠,只是謹慎處事自我守護而已。

郭威看到劉知遠有憂慮之色,對他說:「河東地方山川險要堅固,風俗崇尚勇武,此地多產戰馬,安靜的時候勤於農業生產,動亂的時候勇於練習軍事,這是成就霸業和王道的依憑,有什麼可憂慮的。

!」

[30]朱文進自稱威武留後,權知閩國事,遣使奉表稱藩於晉。

癸丑,以文進為威武節度使,知閩國事。

[30]朱文進自稱威武留後,暫時主持閩國事務,派使者呈奉表章向後晉朝廷稱藩。

癸丑(十三日),後晉朝廷任用朱文進為威武節度使,主持閩國事務。

[31]癸亥,置鎮寧軍於澶州,以濮州隸焉。

[31]癸亥(二十三日),後晉在澶州設置鎮寧軍,把濮州隸屬其下。

[32]初,吳濠州刺史劉金卒,子仁規代之;仁規卒,子崇俊代之。

唐烈祖置定遠軍於濠州,以崇俊為節度使。

會清淮節度使姚景卒,崇俊厚賂權要,求兼領壽州。

唐主陽為不知其意,徙崇俊為清淮節度使,以楚州刺史劉彥貞為濠州觀察使,馳往代之;崇俊悔之。

彥貞,信之子也。

[32]當初,吳國濠州刺史劉金死後,他的兒子劉仁規代替了他;劉仁規死後,其子劉崇俊代替了他。

南唐烈祖李在濠州設置定遠軍,任用劉崇俊為節度使。

正遇上清淮節度使姚景死去,劉崇俊用重禮厚賂朝中權要,要求兼領壽州。

南唐主假裝不明白他的意思,把劉崇俊調遷為清淮節度使,另任楚州刺史劉彥貞為濠州觀察使,趕奔濠州代替了他;劉崇俊很後悔。

劉彥貞是吳國劉信的兒子。

[33]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33]九月,庚午朔(初一),發生日食。

[34]丙子,契丹寇遂城,樂壽,深州刺史康彥進擊卻之。

[34]丙子(初七),契丹入侵遂城、樂壽,深州刺史康彥進擊退了他們。

[35]冬,十月,丙午,漢主毒殺鎮王弘澤於邕州。

[35]冬季,十月,丙午(初七),南漢主劉晟在邕州把鎮王劉弘澤毒死。

[36]殷主延政遣其將陳敬以兵三千屯尤溪及古田,盧進以兵二千屯長溪。

[36]殷國國主王延政遣派其將陳敬領兵三千屯駐在尤溪及古田,盧進領兵二千屯駐在長溪。

泉州散員指揮使桃林留從效謂同列王忠順、董思安、張漢思曰:「朱文進屠滅王氏,遣腹心分據諸州。

吾屬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賊,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屬死有餘愧!」眾以為然。

十一月,從效等各引軍中所善壯士,夜飲於從效之家,從效紿之曰:「富沙王已平福州,密旨令吾屬討黃紹頗。

吾觀諸君狀貌,皆非久處貧賤者。

從吾言,富貴可圖;不然,禍且至矣。」

眾皆踴躍,一操一白梃,逾垣而入,執紹頗,斬之。

從效持州印詣王繼勳第,請主軍府。

從效自稱平賊統軍使,函紹頗首,遣副兵馬使臨淮陳洪進繼詣建州。

泉州散員指揮使姚林人留從效對同列為官的王忠順、董思安、張漢思說:「朱文進屠滅了王氏家族,派遣他的心腹之人分別佔據各州。

我們這些人世代蒙受王氏的恩惠,卻拱手服從一奸一賊,一旦富沙王攻下福州,我們死有餘愧啊!」眾人認為他說得對。

十一月,留從效等各自率領軍中所要好的壯士,夜晚在留從效家中飲酒,留從效騙誘他們說:「富沙王已經平定福州,有密旨讓我們討拿黃紹頗。

我看諸位的相貌,都不是久居貧賤之人。

聽我的話,富貴可以謀求;不然的話,大禍就要臨頭了。」

眾人都很積極響應,拿起棍棒,跳牆而入,捉住黃紹頗,把他殺了。

留從效拿著泉州的印信到王繼勳的府第去見他,請他出來主持軍府的事務。

留從效自稱是平賊統軍使,用匣子裝了黃紹頗的首級,遣派副兵馬使臨淮人陳洪進捧著送到建州王延政那裡。

洪進至尤溪,福州戍兵數千遮道。

洪進紿之曰:「義師已誅朱福州,吾倍道逆嗣君於建州,爾輩尚守此何為乎?」

以紹頗首示之,眾遂潰,大將數人從洪進詣建州。

延政以繼勳為侍中、泉州刺史,從效、忠順、思安、洪進皆為都指揮使。

漳州將程謨聞之,亡殺刺史程文緯立王繼成權州事。

繼勳、繼成,皆延政之從子也,朱文進之滅王氏,二人以疏遠獲全。

陳洪進到達尤溪,福州方面的戍兵數千人擋住道路。

陳洪進騙他們說:「起義的部隊已經誅殺福州的朱文進,我正加倍趕路到建州去迎接君王繼承人,你們還戍守在這裡幹什麼呢?」

並把黃紹頗的首級給他們看,這些兵眾便逃散了,有幾員大將跟隨陳洪進到了建州。

王延政任用王繼勳為侍中、泉州刺史,留從效、王忠順、董思安、陳洪進都任為都指揮使。

漳州將官程謨聽說這件事後,也殺了刺史程文緯,扶立王繼成暫理州府事務。

王繼勳、王繼成都是王延政的本家侄兒,朱文進族滅王氏家族時,這兩個人由於關係疏遠而得以保全。

汀州刺史許文稹奉表請降於殷。

汀州刺史許文稹上表章請求順降於殷國。

[37]十二月,癸丑,加朱文進同平章事,封閩國王。

[37]十二月,癸丑(十五日),後晉朝廷任命朱文進為同平章事、封為閩國王。

[38]李守貞圍青州經時,城中食盡,餓死者太半。

契丹援兵不至,楊光遠遙稽首於契丹曰:「皇帝,皇帝,誤光遠矣!」其子承勳、承祚、承信勸光遠降,冀全其族。

光遠不許,曰:「吾昔在代北,嘗以紙錢祭天池而沈,人皆言當為天子,姑待之。」

丁巳,承勳斬勸光遠反者節度判官丘濤等,送其首於守貞,縱火大噪,劫其父出居私第,上表待罪,開城納官軍。

[38]李守貞圍攻青州已經很長時間,城中食糧用盡,餓死的人有一大半。

契丹的援兵不來,楊光遠向遙遠的契丹方向叩拜說:「皇帝啊皇帝!把我楊光遠耽誤了!」他的兒子楊承勳、承祚、承信勸楊光遠投降,以求能夠保全家族。

楊光遠不答應,說:「從前我在代北時,曾經用紙錢祭祀天池,紙錢下沉了,人們都說我應當為天子,姑且等待一下。」

丁巳(十九日),楊承勳殺了勸楊光遠造反的節度判官丘濤等人,把他們的頭送到李守貞處,放火大聲喧鬧,劫持他父親住到私人宅第,向後晉朝廷上表等待治罪,開城接進官軍。

[39]朱文進聞黃紹頗死,大懼,以重賞募兵二萬,遣統軍使林守諒、內客省使李廷鍔將之攻泉州,鉦鼓相聞五百里。

殷主延政遣大將軍杜進將兵二萬救泉州,留從效開門與福州兵戰,大破之,斬守諒,執廷鍔。

延政遣統軍使吳成義帥戰艦千艘攻福州,朱文進遣子弟為質於吳越以求救。

[39]朱文進聽說黃紹頗死了,大為恐懼,用重賞招募兵卒二萬人,遣派統軍使林守諒、內容省使李廷鍔統領他們進攻泉州,鉦鼓之一聲相聞達五百里。

殷主王延政派大將軍杜進領兵二萬救援泉州,留從效打開城門與福州兵交戰,把對方打得大敗,斬了林守諒,捉住李廷鍔。

王延政派統軍使吳成義率領戰船千艘攻打福州,朱文進遣派子弟到吳越作人質,向吳越求救。

初,唐翰林待詔臧循,與樞密副使查文徽同鄉里,循常為賈人,習福建山川,為文徽畫取建州之策。

文徽表請用兵擊王延政,國人多以為不可。

唐主以文徽為江西安一撫使,循行境上,覘其可否;文徽至信州,奏言攻之必克。

唐主以洪州營屯都虞候邊鎬為行營招討諸軍都虞候,將兵從文徽伐殷。

文徽自建陽進屯蓋竹,聞漳、泉、汀三州皆降於殷,殷將張漢卿自鏞州將兵八千將至,文徽懼,退保建陽。

臧循屯邵武,邵武民導殷兵襲破循軍,執循送建州斬之。

從前,南唐翰林待詔臧循,與樞密副使查文徽是同鄉,臧循常作商販,熟悉福建的山水情況,替查文徽謀劃攻取建州的辦法。

查文徽上表南唐主請求用兵攻打王延政,而南唐國中之人一大多數認為不可。

南唐主李任命查文徽為江西安扶使,循行在轄境上,來察看是否可行;查文徽到達信州,上奏稱攻擊它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南唐主便任命洪州營屯都虞候邊鎬為行營招討諸軍都虞候,領兵隨著查文徽討伐殷國。

查文徽從建陽進屯蓋竹,聽說漳州、泉州、汀州都降順於殷,殷將張漢卿從鏞州領兵八千將要來到,查文徽害怕,退保建陽。

臧循屯駐邵武,邵武的百姓引導殷兵襲破臧循的軍隊,抓獲了臧循,送到建州後就把他殺了。

[40]朝廷以楊光遠罪大,而諸子歸命,難於顯誅,命李守貞以便宜從事。

閏月,癸酉,守貞入青州,遣人拉殺光遠於別第,以病死聞。

丙戍,起復楊承勳,除汝州防禦使。

[40]後晉朝廷由於楊光遠罪大,而他的幾個兒子卻歸服朝廷,難於進行過份的誅殺,便命令李守貞斟酌處理。

閏十二月,癸酉(初五),李守貞進入青州,派人把楊光遠在他的別宅拉拽出來殺了,上報說是病死了。

丙戍(十八日),恢復起用楊承勳,授官為汝州防禦使。

[41]殷吳成義聞有唐兵,詐使人告福州吏民曰:「唐助我討賊臣,大兵今至矣。」

福人益懼。

乙未,朱文進遣同平章事李光准等奉國寶於殷。

[41]殷國吳成義聽說南唐兵來了,派人告訴福州的吏民、詐稱:「唐兵幫助我們討伐賊臣,大兵現在到了。」

福州人更加恐懼,乙未(二十七日),朱文進派同平章事李光准等護送國寶給殷國。

丁酉,福州南廊承旨林仁翰謂其徒曰:「吾曹世事王氏,今受制賊臣,富沙王至,何面見之!」帥其徒三十人被甲趣連重遇第,重遇方嚴丘自衛,三十人者望之,稍稍遁去。

仁翰執槊直前刺重遇,殺之,斬其首以示眾曰:「富沙王且至,汝輩族矣!今重遇已死,何不亟取文進以贖罪!」眾踴躍從之,遂斬文進,迎吳成義入城,函二首送建州。

丁酉(二十九日),福州南廊承旨林仁翰對他的徒眾說:「我們世世代代侍奉王氏,現在受到賊臣的轄制,富沙王來了,有什麼臉面見他!」於是率領他的徒眾三十人披上鎧甲奔向連重遇的府第,連重遇正用兵卒嚴密地保衛自己,這三十個人看到如此情狀,稍微後退遁走。

林仁翰手執長槊直奔向前刺連重遇,把他殺了,砍下他的頭來示眾說:「富沙王將要來到,你們這些人要全家族滅了!現在連重遇已死,為什麼還不趕快去攻取朱文進來為自己贖罪!」眾人踴躍地跟著他,從而殺了朱文進,迎接吳成義進城,用匣裝了朱、連二人的首級送往建州。

[42]契丹復大舉入寇,盧龍節度使趙延壽引兵先進。

契丹前鋒至邢州,順國節度使杜威遣使間道告急。

帝欲自將拒之,會有疾,命天平節度使張從恩、鄴都留守馬全節、護國節度使安審琦會諸道兵屯邢州,武寧節度使趙在禮屯鄴都。

[42]契丹再次大舉入侵,盧龍節度使趙延壽引領兵馬在前面先行進發。

契丹前鋒到達邢州,後晉順國節度使杜威派人從小道向朝廷告急。

後晉出帝準備親自統兵進行抗拒,但恰好遇上生病,便命令天平節度使張從恩、鄴都留守馬全節、護國節度使安審琦會合諸道兵馬屯駐邢州,武寧節度使趙在禮屯駐鄴都。

契丹主以大兵繼至,建牙於元氏。

朝廷憚契丹之盛,詔從恩等引兵稍卻,於是諸軍懼,無復部伍,委棄器甲,所過焚掠,比至相州,不復能整。

契丹主耶律德光率領大兵接著來到,在元氏建造牙帳。

後晉朝廷懼怕契丹兵力強盛,下詔令張從恩等稍作退卻,因此諸軍恐懼,不能形成部伍,丟棄兵器鎧甲,所過地方都焚燒搶掠,等退到相州時,已無法再作整頓。

二年(乙巳、945)

二年(乙巳,公元945年)

[1]春,正月,詔趙在禮還屯澶州,馬全節還鄴都;又遣右神武統軍張彥澤屯黎陽,西京留守景延廣自滑州引兵守胡梁渡。

庚子,張從恩奏契丹一逼一十邢州,詔滑州、鄴都復進軍拒之。

義成節度使皇甫遇將兵趣邢州。

契丹寇邢、、磁三州,殺掠殆盡,入鄴都境。

[1]春季,正月,後晉出帝詔令趙在禮回師駐紮在澶州,馬全節還師鄴都;又遣派右神武統軍張彥澤屯駐黎陽,西京留守景延廣從滑州引兵把守胡梁渡。

庚子(初三),張從恩奏報:契丹一逼一十近邢州,後晉出帝下詔,命滑州、鄴都再次進軍抗拒。

義成節度使皇甫遇領兵赴邢州。

契丹侵犯邢、、磁三州,幾乎把那裡搶光殺盡,然後進入鄴都境內。

壬子,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悉以行營兵數萬,陳於相州安陽水之南。

皇甫遇與濮州刺史慕容彥超將數千騎前覘契丹,至鄴縣,將渡漳水,遇契丹數萬,遇等且戰且卻;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將謀曰:「吾屬今走,死無遺矣!」乃止,布陳,自午至未,力戰百餘合,相殺傷甚眾。

遇馬斃,因步戰;其僕杜知敏以所乘馬授之,遇乘馬復戰。

久之,稍解;顧知敏已為契丹所擒,遇曰:「知敏義士,不可棄也。」

與彥超躍馬入契丹陳,取知敏而還。

俄而契丹繼出新兵來戰,二將曰:「吾屬勢不可走,以死報國耳。」

壬子(十五日),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將全部行營兵數萬列陣在相州安陽水之南。

皇甫遇與濮州刺史慕容彥超率領數千騎兵往前方窺測契丹情況,到了鄴縣,將要渡過漳水,遇上數萬契丹兵,皇甫遇等邊戰邊退;到了榆林店後,契丹大隊人馬來到,皇甫遇與慕容彥超二將謀議說:「我們現在退走,將會死盡無遺了!」便停止退卻,布設軍陣,從午時到未時,力戰百餘回合,相互殺傷很多人。

皇甫遇的馬戰死,便捨馬進行步戰;他的僕人杜知敏把自己騎的馬給了他,皇甫遇乘上馬再次進行戰鬥。

很長時間之後,危困稍見緩解;尋找杜知敏,已經被契丹擒去,皇甫遇說:「杜知敏是個義士,不能丟棄他。」

便與慕容彥超躍馬殺入契丹軍陣,奪取了杜知敏才回來。

不一會兒,契丹又派出新兵來戰,二位將領說:「我們這些人已經不能退走,只能以死報國了。」

日且暮,安陽諸將怪覘兵不還,安審琦曰:「皇甫太師寂無音問,必為虜所困。」

語未卒,有一騎白遇等為虜數萬所圍;審琦即引騎兵出,將救之,張從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虜眾猥至,盡吾軍,恐未足以當之,公往何益!」審琦曰:「成敗,天也,萬一不濟,當共受之。

借使虜不南來,坐失皇甫太師,吾屬何顏以見天子!」遂逾水而進。

契丹望見塵起,即解去。

遇等乃得還,與諸將俱歸相州,軍中皆服二將之勇。

彥超本吐谷渾也,與劉知遠同母。

太陽將要落山,拒守在安陽的諸將奇怪前去探測的兵馬不見回來,安審琦說:「皇甫太師一點消息也聽不到,必定是被北虜所圍困。」

話還未說完,有一人騎馬來報,說皇甫遇等人被北兵數萬人包一皮圍;安審琦立即引領騎兵出來,將要去救援,張從恩說:「此話未必可信,假如虜兵真的蜂擁而至,即使把我軍全部派出,恐怕也不足以迎戰,您去了能有什麼用?」

安審琦說:「成功或者失敗,是天意,萬一不管事,理當共同承受其後果。

假如胡虜不繼續向南來侵犯,而把皇甫太師白白丟失了,我們這些人有何面目去見天子!」於是渡過安陽水而向北進軍。

契丹兵看到煙塵揚起,便馬上解圍而逃跑。

皇甫遇等才得以回來,與諸將一起返歸相州,軍中都歎服皇甫遇與慕容彥超二將的勇烈。

慕容彥超本是吐谷渾人,與劉知遠是同一民族。

契丹亦引軍退,其眾自相驚曰:「晉軍悉至矣!」時契丹主在邯鄲,聞之,即時北遁,不再宿,至鼓城。

契丹也引兵退歸,其兵眾自相驚恐地說:「晉軍全部過來了!」當時契丹主正在邯鄲,聽說後,立即向北遁走,不敢過夜,一直到了鼓城。

是夕,張從恩等議曰:「契丹傾國而來,吾兵不多,城中糧不支一旬,萬一一奸一人往告吾虛實,虜悉眾圍我,死無日矣。

不若引軍就黎陽倉,南倚大河以拒之,可以萬全。」

議未決,從恩引兵先發,諸軍繼之;擾亂失亡,復如發邢州之時。

當晚,張從恩等議論說:「契丹把全國人馬都調發而來,我們的兵不多,城中糧食不足十天之用,萬一一奸一人到契丹那裡去報告我軍的虛實,虜兵全部調發來包一皮圍我們,沒多久我們就會死去。

不如引兵去就食黎陽倉,南面依靠大河來抗拒他,方可以得到萬全。」

議論未決,張從恩帶著兵先出發,諸軍跟隨著也出發;擾亂丟失,又亂得像從邢州出發時那樣。

從恩留步兵五百守安陽橋,夜四鼓,知相州事符彥倫謂將佐曰:「此夕紛紜,人無固志,五百弊卒,安能守橋!」即召入,乘城為備。

至曙,望之,契丹數萬騎已陳於安陽水北,彥倫命城上揚旌鼓噪約束,契丹不測。

日加辰,趙延壽與契丹惕隱帥眾逾水,環相州而南,詔右神武統軍張彥澤將兵趣相州。

延壽等至湯陰,聞之,甲寅,引還;馬全節等擁大軍在黎陽,不敢追。

延壽悉陳甲騎於相州城下,若將攻城狀,符彥倫曰:「此虜將走耳。」

出甲卒五百,陳於城北以待之;契丹果引去。

張從恩留下步兵五百人守護安陽橋,夜間四更時,主持相州事務的符彥倫對將佐說:「今晚亂哄哄,人們沒有堅強的意志,五百個疲憊兵卒,怎能守住橋樑!」便把人招進城來,依靠城池做防備。

到天亮,一看,契丹數萬騎兵已經列陣在安陽水之北,符彥倫命令城上揚動旌旗鼓噪,兵卒都遵守號令,契丹不能測知城中實情。

到了辰時,趙延壽與契丹惕隱率領兵眾渡水,環繞相州而向南前進,後晉朝廷詔令右神武統軍張彥澤率兵趨赴相州。

趙延壽等到達湯陰後得到消息,甲寅(十七日),又引退;馬全節等擁有大軍在黎陽,不敢追趕。

趙延壽把武裝著的騎兵全部列陣於相州城下,好像要攻城的樣子,符彥倫說:「這是胡虜將要退走而已。」

派出五百全副武裝的士卒,列陣在城北用以等待他們;契丹兵果然退走。

以天平節度使張從恩權東京留守。

後晉出帝任命天平節度使張從恩暫為東京留守。

庚申,振武節度使折從遠擊契丹,圍勝州,遂攻朔州。

庚申(二十三日),振武節度使折從遠進擊契丹,包一皮圍勝州,接著攻打朔州。

帝疾小愈,河北相繼告急。

帝曰:「此非安寢之時!」乃部分諸將為行計。

後晉出帝的病情稍見好轉,河北相繼告急。

後晉出帝說:「現在不是安睡之時!」便部署分派諸將為出征作準備。

[2]更命武定軍曰天威軍。

[2]更改武定軍名為天威軍。

[3]北面副招討使馬全節等奏:「據降者言,虜眾不多,宜乘其散歸種落,大舉徑襲幽州。」

帝以為然,徵兵諸道。

壬戌,下詔親征;乙丑,帝發大梁。

[3]北面副招討使馬全節等奏報:「據投降的人講,虜眾不多,應該乘著他散歸部落的時機,大舉發兵直襲幽州。」

後晉出帝以為對,便向諸道徵兵。

壬戌(二十五日),下詔親征;乙丑(二十八日),後晉出帝從大梁出發。

[4]閩之故臣共迎殷主延政,請歸福州,改國號曰閩。

延政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以從子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繼昌都督南都內外諸軍事,鎮福州。

以飛捷指揮使黃仁諷為鎮遏使,將兵衛之。

[4]閩國的舊臣一起迎接殷主王延政;請他回福州,改國號為閩。

王延政因為南唐兵正在犯境,顧不上遷都,任用他的侄子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繼昌都督南都內外諸軍事,坐鎮福州;任用飛捷指揮使黃仁諷為鎮遏使,統兵去防衛。

林仁翰至福州,閩主賞之甚薄;仁翰未嘗自言其功。

林仁翰來到福州,閩主王延政對他的賞賜很微薄;林仁翰也沒有自己誇耀自己的功勞。

發南都侍衛及兩軍甲士萬五千人,詣建州以拒唐。

調發南都侍衛及兩軍甲士一萬五千人到達建州,用來抗拒南唐兵。

[5]二月,壬辰朔,帝至滑州,命安審琦屯鄴都。

甲戍,帝發滑州;乙亥,至澶州。

己卯,馬全節等諸軍以次北上。

劉知遠聞之曰:「中國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橫挑強胡,勝之猶有後患,況不勝乎!」

[5]二月,壬辰朔(初一),後晉出帝北征來到滑州,命令安審琦屯駐鄴都。

甲戌(初七),後晉出帝從滑州出發,乙亥(初八),到達澶州。

己卯(十二日),馬全節等諸軍按次序北上。

劉知遠聽說以後說:「中國疲乏困弊,保全自己還怕來不及;怎麼能再去胡亂地挑一動強盛的北胡,即使打勝了也免不了後患,況且不能取勝啊!」

契丹自恆州還,以羸兵驅牛羊過祁州城下,刺史下邳沈斌出兵擊之;契丹以一精一騎奪其城門,州兵不得還。

趙延壽知城中無餘兵,引契丹急攻之;斌在上,延壽語之曰:「沈使君,吾之故人。

『擇禍莫若輕』,何不早降!」斌曰:「侍中父子失計陷身虜庭,忍帥犬羊以殘父母一之邦;不自愧恥,更有驕色,何哉!沈斌弓折矢盡,寧為國家死耳,終不效公所為!」明日,城陷,斌自一殺。

契丹人從恆州還軍,用弱兵驅趕著牛羊經過祁州城下,刺史下邳人沈斌出兵攻擊他們;契丹用一精一銳騎兵奪取了城門,州兵回不了城。

趙延壽知道城中沒有餘兵,率領契丹兵緊急攻城;沈斌在城上,趙延壽對他說:「沈使君,你是我的老相識,『擇禍不如選擇輕的』,為什麼不早早投降!」沈斌說:「侍中父子因為失算陷身在胡虜那邊,忍心率引犬羊來摧一殘父母一之邦;自己不認為慚愧和羞恥,反而有驕傲的顏色,這是為什麼!沈斌即使弓折矢盡,寧可為國家去死,最後也不能倣傚你的所為!」第二天,城池陷落,沈斌自一殺。

[6]丙戌,詔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威以本道兵會馬全節等進軍。

[6]丙戌(十九日),後晉出帝詔命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威率領本道兵馬會合馬全節等共同進軍。

[7]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馮玉,宣徽北院使、權侍衛馬步都虞候太原李彥韜,皆挾恩用事,惡中書令桑維翰,數毀之。

帝欲罷維翰政事,李崧、劉固諫而止。

維翰知之,請以玉為樞密副使,玉殊不平。

丙申,中旨以玉為戶部尚書、樞密使,以分維翰之權。

[7]後晉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馮玉,宣徽北院使、權理侍衛馬步都虞候太原人李彥韜,都是依靠自己是皇帝而挾恩當權的,他們厭惡中書令桑維翰,多次詆毀他。

後晉出帝想罷免桑維翰的政務,李崧、劉堅持諫阻而停止。

桑維翰知道後,請求任用馮玉為樞密副使,馮玉很不平。

丙申(二十九日),御中下旨任命馮玉為戶部尚書、樞密使,用以分削桑維翰的權一柄一。

彥韜少事閻寶,為僕夫,後隸高祖帳下。

高祖自太原南下,留彥韜侍帝,為腹心,由是有一寵一。

一性一纖巧,與嬖倖相結,以蔽帝耳目;帝委信之,至於升黜將相,亦得預議。

常謂人曰:「吾不知朝廷設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當盡去之。」

李彥韜年少時侍奉閻寶,當僕夫,後來隸屬後晉高祖石敬瑭帳下。

石敬瑭從太原南下,留下李彥韜侍奉出帝,成為心腹,從此就受到一寵一信。

他為人一性一格瑣屑巧黠,與那些由於褻近而獲一寵一的人相勾結,來蒙蔽出帝耳目;出帝依靠信賴他,以至於提升貶降將相,他也能夠參與議論。

他常常對人說:「我不知道朝廷設置文官有什麼用,我想把他們淘汰,慢慢地我將要全部去掉他們。」

[8]唐查文徽表求益兵,唐主以天威都虞候何敬洙為建州行營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將軍祖全恩為應援使,姚鳳為都監,將兵數千會攻建州,自崇安進屯赤嶺。

閩主延政遣僕射楊思恭、統軍使陳望將兵萬人拒之,列柵水南,旬餘不戰,唐一人不敢一逼一十。

[8]南唐查文徽上表請求增加兵力,南唐主李任用天威都虞候何敬洙為建州行營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將軍祖全恩為應援使,姚鳳為都監,統兵數千會攻建州,從崇安進屯赤嶺。

閩主王延政派遣僕射楊思恭、統軍使陳望領兵萬人進行抗拒,排列欄柵在水的南面,十多天不出戰,南唐兵不敢進一逼一十。

思恭以延政之命督望戰。

望曰:「江、淮兵一精一,其將習武事。

國之安危,系此一舉,不可不萬全而後動。」

思恭怒曰:「唐兵深侵,陛下寢不交睫,委之將軍。

今唐兵不出數千,將軍擁眾萬餘,不乘其未定而擊之,有如唐兵懼而自退,將軍何面目以見陛下乎!」望不得已,引兵涉水與唐戰。

全恩等以大兵當其前,使奇兵出其後,大破之。

望死,思恭僅以身免。

楊思恭用王延政的命令督催陳望出戰,陳望說:「江、淮的兵是一精一銳的,將官熟悉用兵。

國家的安危,全在這一仗,不可不萬全而後行動。」

楊思恭生氣地說:「南唐兵深入侵犯,陛下睡時不能合眼,把事情委託給將軍。

現在唐兵不出數千,將軍擁有兵眾萬餘人,不乘他立足未定而進擊他,好像唐兵懼怕而自行退走,將軍有何面目去見陛下呢!」陳望不得已,引兵涉水與唐兵交戰。

祖全恩等用大規模的兵眾在前面迎擊他,而讓奇兵襲擊他的後面,把他們打得大敗。

陳望戰死,楊思恭隻身免於一死。

延政大懼,嬰城自守,召董思安、王忠順,使將泉州兵五千詣建州,分守要害。

王延政大為恐懼,繞城自守,招喚董思安、王忠順,使他們率領五千泉州兵趕赴建州,分守要害之地。

[9]初,高祖置德清軍於故澶州城,及契丹入寇,澶州、鄴都之間,城戍俱陷。

議者以為澶州、鄴都相去百五十里,宜於中塗築城以應接南北,從之。

三月,戊戌,更築德清軍城,合德清、南樂之民以實之。

[9]起初,後晉高祖在澶州故城設置德清軍,等到契丹入侵時,澶州、鄴都之間的城守都陷落了。

人們議論認為澶州、鄴都相去一百五十里,應該在中途修築城防來應接南北,後晉出帝聽從了。

三月,戊戌(初二),另築德清軍城,聚合德清、南樂的民眾來充實它。

[10]初,光州人李仁達,仕閩為元從指揮使,十五年不遷職。

閩主曦之世,叛奔建州,閩主延政以為將。

及朱文進弒曦,復叛奔福州,陳取建州之策。

文進惡其反覆,黜居福清。

浦城人陳繼,亦叛閩主延政奔福州,為曦畫策取建州,曦以為著作郎。

及延政得福州,二人皆不自安。

[10]以前,光州人李仁達,在閩國做官任元從指揮使,十五年沒有遷調職位。

王曦做閩主時,反叛投奔建州,王延政做閩主時用他為將領。

等到朱文進殺了王曦,又叛離了建州投奔福州,講述了攻取建州的辦法。

朱文進厭惡他的反覆,罷黜他留居在福清。

浦城人陳繼,也是叛離王延政投奔福州的,給王曦謀劃攻取建州,王曦用他做著作郎。

待到王延政取得福州後,二人都感到不能自安。

王繼昌闇弱嗜酒,不恤將士,將士多怨。

仁達潛入福州,說黃仁諷曰:「今唐兵乘勝,建州孤危。

富沙王不能保建州,安能保福州!昔王潮兄弟,光山布衣耳,取埃建如反掌。

況吾輩乘此機會,自圖富貴,何患不如彼乎!」仁諷然之。

是夕,仁達等引甲士突入府捨,殺繼昌及吳成義。

王延政的侄兒王繼昌鎮守福州,為人愚昧懦弱,嗜酒,不體恤一愛一護將士,將士多有怨恨。

李仁達潛入福州,遊說黃仁諷說:「現在唐兵乘勝而進,建州孤立而危險。

富沙王不能保全建州,又怎能保護福州!從前王氏先祖王潮兄弟,不過是光山的小百姓,他們竟易如反掌地取得福建。

何況我們遇到如此的機會,自己謀求富貴,何必擔心不如他們呢!」黃仁諷贊成他。

當日傍晚,李仁達等引領甲兵突入府捨,殺了王繼昌及吳成義。

仁達欲自立,恐眾心未服,以雪峰寺僧卓巖明素為眾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過膝,真天子也。」

相與迎之。

己亥,立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帥將吏北面拜之。

然猶稱天福十年,遣使奉表稱藩於晉。

李仁達想自立為王,又怕眾心不服,由於雪峰寺僧人卓巖明素來被民眾所推重,便說:「這個和尚有兩個瞳子,手長過膝,是真命天子啊。」

因此共同把他迎接出來。

己亥(初三),立他做皇帝,脫了僧衣,穿戴帝王袞,率領將吏向著北面朝拜他,但還是稱為天福十年,遣派使臣向晉廷上表稱藩。

延政聞之,族黃仁諷家,命統軍使張漢真將水軍五千,會漳、泉兵討巖明。

王延政聽說以後,族滅了黃仁諷家,命令統軍使張漢真統領水軍五千人,會合漳州、泉州兵征討卓巖明。

[11]乙巳,杜威等諸軍會於定州,以供奉官蕭處鈞權知祁州事。

庚戌,諸軍攻契丹,泰州刺史晉廷謙舉州降。

甲寅,取滿城,獲契丹酋長沒剌及其兵二千人。

乙卯,取遂城。

趙延壽部曲有降者言:「契丹主還至虎北口,聞晉取泰州,復擁眾南向,約八萬餘騎,計來夕當至,宜速為備。」

杜威等懼,丙辰,退保泰州。

[11]乙巳(初九),杜威等諸軍在定州會合,任用供奉官蕭處鈞暫時主持祁州事務。

庚戌(十四日),諸軍攻打契丹,其泰州刺史晉廷謙帶領全州投降。

甲寅(十八日),奪取了滿城,擒獲契丹酋長沒剌以及他的兵眾二千人。

乙卯(十九日),奪取了遂城。

趙延壽的親兵有投降的人說:「契丹主歸回到虎北口,聽說晉兵襲取泰州,又帶領兵眾向南進軍,約有八萬多騎兵,預計明晚應當來到,要趕快作準備。」

杜威等害怕,丙辰(二十日),退守在泰州。

戊午,契丹至泰州。

己未,晉軍南行,契丹踵之。

晉軍至陽城,庚申,契丹大至。

晉軍與戰,逐北十餘里,契丹逾白溝而去。

戊午(二十二日),契丹兵到達泰州。

己未(二十三日),晉軍向南撤退,契丹兵跟蹤而來。

晉軍到達陽城,庚申(二十四日),契丹兵大舉攻來。

晉軍同之交戰,向北驅逐他們十餘里,契丹跨過白溝而去。

壬戌,晉軍結陳而南,胡騎四合如山,諸軍力戰拒之。

是日,才行十餘里,人馬饑乏。

壬戌(二十六日),晉軍集結成陣列向南行進,契丹兵從四面合圍像山嶽一樣,後晉諸軍極力抗拒。

這一天,只行軍十餘里,人馬饑乏疲憊。

癸亥,晉軍至白一團一衛村,埋鹿角為行寨。

契丹圍之數重,奇兵出寨後斷糧道。

是夕,東北風大起,破屋折樹;營中掘井,方及水輒崩,士卒取其泥,帛絞而飲之,人馬俱渴。

至曙,風尤甚。

契丹主坐大奚車中,令其眾曰:「晉軍止此耳,當盡擒之,然後南取大梁!」命鐵鷂四面下馬,拔鹿角而入,奮短兵以擊晉軍,又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

癸亥(二十七日),晉軍到達白一團一衛村,埋下鹿角柴障安營為行寨。

契丹兵把它包一皮圍了好幾層,並派奇兵繞到寨後斷絕晉軍糧道。

當天傍晚,東北風大起,刮破房屋,摧折樹木;晉營中掘井,剛出一水便往往崩坍,士兵只好取帶水的泥,用布帛擰絞出一水來飲用,人和馬都很乾渴。

到天亮,風刮得更厲害。

契丹主坐在從奚地取材做的大車中,對其兵下令說:「晉軍只此而已,必當把他們全部擒獲,然後向南直取大梁!」命令鐵鷂軍四面下馬,拔除鹿角柴障而入營寨,用短兵器襲擊晉軍,又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聲勢。

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討使何不用兵,令士卒徒死!」諸將請出戰,杜威曰:「俟風稍緩,徐觀可否。」

馬步都監李守貞曰:「彼眾我寡,負沙之內,莫測多少,惟力鬥者勝,此風乃助我也;若俟風止,吾屬無類矣。」

即呼曰:「諸軍齊擊賊!」又謂威曰:「令公善守禦,守貞以中軍決死矣!」馬軍左廂都排陳使張彥澤召諸將問計,皆曰:「虜得風勢,宜俟風回與戰。」

彥澤亦以為然。

諸將退,馬軍右廂副排陳使太原藥元福獨留,謂彥澤曰:「今軍中饑一渴已甚,若俟風回,吾屬已為虜矣。

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急擊之,此兵之詭道也。」

馬步左右廂都排陳使符彥卿曰:「與其束首就擒,曷若以身殉國!」乃與彥澤、元福及左廂都排陳使皇甫遇引一精一騎出西門擊之,諸將繼至。

契丹卻數百步。

彥卿等謂守貞曰:「且曳隊往來乎?直前奮擊,以勝為度乎?」

守貞曰:「事勢如此,安可回!宜長驅取勝耳。」

彥卿等躍馬而去,風勢益甚,昏晦如夜。

彥卿等擁萬餘騎橫擊契丹,呼聲動天地,契丹大敗而走,勢如崩山。

李守貞亦令步兵盡拔鹿角出鬥,步騎俱進,逐北二十餘里。

鐵鷂既下馬,蒼皇不能復上,皆委棄馬及鎧仗蔽地。

晉軍軍士都很憤怒,大呼說:「都招討使為什麼不出兵,讓士兵們白白送死!」諸將請求出戰,杜威說:「等待風勢稍微轉緩後慢慢再看可不可以出戰。」

馬步都監李守貞說:「敵兵人多我們人少,風沙之內,看不清誰多誰少,只有奮力作戰的人才可以取勝,這個風正好是幫我們的忙;如果等到風停,我們這些人就剩不下了。」

當即大呼:「諸軍齊發向賊兵進擊!」又對杜威說:「令公您善長守衛,我李守貞用中路軍與敵人決一死戰了!」馬軍左廂都排陳使張彥澤召集諸將問怎麼辦好,都說:「胡虜現在正得到順風,應該等到風往回吹時再同他交戰。」

張彥澤也認為可以。

諸將退出,馬軍右廂副排陳使太原人藥元福獨自留下,對張彥澤說:「現在軍中饑一渴已到極點,如果等到風回,我們這些人已經成了俘虜。

敵人認為我們不能逆風出戰,應該出其不意抓緊攻擊他,這是用兵的詭詐之道啊。」

馬步左右都排陳使符彥卿說:「與其束手就擒,不如以身殉國!」便與張彥澤、藥元福及左廂都排陳使皇甫遇帶領一精一銳騎兵出西門進擊契丹,諸將接著也跟上來了。

契丹兵退卻幾百步。

符彥卿等對李守貞說:「是拉著隊伍往來游弋呢,還是一直向前進擊,直到打勝為止呢?」

李守貞說:「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怎麼能夠調轉馬頭!應該長驅直進取得勝利才作罷。」

符彥卿等躍馬而去,風勢更加厲害,昏暗得像黑夜。

符彥卿等率領一萬多騎兵橫衝契丹軍陣,呼聲震動天地,契丹兵大敗而走,勢如山倒。

李守貞命令步兵把鹿角都拔去,出陣戰鬥,步兵和騎兵同時進擊,把契丹兵向北驅逐二十餘里。

契丹的鐵鷂軍下馬之後,倉皇之間來不及再上馬,把馬和鎧甲兵仗丟棄得遍地都是。

契丹散卒至陽城東南水上,稍復布列。

杜威曰:「賊已破膽,不更令成列!」遣一精一騎擊之,皆渡水去。

契丹主乘奚車走十餘里,追兵急,獲一橐駝,乘之而走。

諸將請急追之。

杜威揚言曰:「逢賊幸不死,更索衣囊邪?」

李守貞曰:「兩日人馬渴甚,今得水飲之,皆足重,難以追寇,不若全軍而還。」

乃退保定州。

契丹潰散的兵卒到了陽城東南水上,稍微整復了陣列。

杜威說:「賊兵已經破膽,不能再讓他布成陣列!」於是派出一精一銳騎兵追擊他們,契丹兵都渡水逃去,契丹主乘坐奚車奔逃十餘里,追兵緊急,捉獲一匹駱駝,騎上它逃走。

晉軍諸將請求急速追趕他們。

杜威揚言說:「遇上敵人幸而沒有死掉,還想進一步索求衣囊嗎?」

李守貞說:「兩天來人和馬都渴極了,現在喝上了水,都飽足了而且身一子加重,難以追奔,不如保全軍隊還師。」

於是退守定州。

契丹主至幽州,散兵稍集;以軍失利,杖其酋長各數百,唯趙延壽得免。

契丹主到達幽州,逃散的兵眾稍見集聚;因為打仗失利,把酋長們各打軍杖數百,只有趙延壽得以免打。

乙丑,諸軍自定州引歸。

詔以泰州隸定州。

乙丑(二十九日),諸軍從定州引還。

後晉出帝詔命把泰州歸屬於定州。

[12]夏,四月,辛巳,帝發澶州;甲申,還大梁。

[12]夏季,四月,辛巳(十六日),後晉出帝從澶州出發;甲申(十九日),回到大梁。

[13]己丑,復以鄴都為天雄軍。

[13]己丑(二十四日),恢復鄴都為天雄軍鎮所。

[14]閩張漢真至福州,攻其東關。

黃仁諷聞家夷滅,開門力戰,大破閩兵,執漢真,入城,斬之。

[14]閩國張漢真到達福州,向東關進攻。

黃仁諷聽說他的全家被殺滅,開門力戰,大破閩兵,抓住張漢真,進城殺了他。

卓巖明無他方略,但於殿上水散豆,作諸法事而已。

又遣使迎其父於莆田,尊為太上皇。

卓巖明沒有別的方略,只會在殿上噴水撒豆,作種種法事而已。

又派人到莆田,迎接他的父親,尊為太上皇。

李仁達既立巖明,自判六軍諸衛事,使黃仁諷屯西門,陳繼屯北門。

仁諷從容謂繼曰:「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忠、信、仁、義也。

吾頃嘗有功於富沙,中間叛之,非忠也;人以從子托我而與人殺之,非信也;屬者與建兵戰,所殺皆鄉曲故人,非仁也;棄妻子,使人魚肉之,非義也。

此身十沈九浮,死有餘愧!」因拊膺慟器。

繼曰:「大丈夫徇功名,何顧妻子!宜置此事,勿以取禍。」

仁達聞之,使人告仁諷、繼謀反,皆殺之。

由是兵權盡遍仁達。

李仁達挾立卓巖明之後,自已判領六軍諸衛的事務,讓黃仁諷屯駐西門,陳繼屯駐北門。

黃仁諷從容地對陳繼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忠、信、仁、義。

我以前有功於富沙王,中間叛離了他,這是不忠;人家把侄兒托付給我而同別人一起把他殺了,這是不信;下屬們與建州兵作戰,所殺的都是同鄉故人,這是不仁;拋棄妻子兒女,讓人像魚肉一樣給宰殺了,這是不義。

我這個人十沉九浮,死有餘愧啊!」因而捧胸大哭。

陳繼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二 顯王元年(癸丑、前368)《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資治通鑒》譯注·周紀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資治通鑒》譯注·周紀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二 始皇帝下二十年(甲戌、前227)《資治通鑒》翻譯·秦紀三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已、前20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乙未、前206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 高皇后元年(甲寅、前187)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甲子、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無年(辛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二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漢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六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十九 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綏和二年(甲寅、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壽元年(己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二十九王莽中始建國元年(己巳、9)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王莽下天鳳二年(乙亥、15)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23)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二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一 孝殤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二 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辰、1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三 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四 孝順皇帝下陽嘉三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五 孝質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壽三年(丁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四十九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 孝靈皇帝中光和四年(辛酉、18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一 孝靈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三 孝獻皇帝丙興平元年(甲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四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五 孝獻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七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八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已丑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五十九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白話版《資治通鑒》txt·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二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癸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四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龍三年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七 邵陵厲公中正始七年(丙寅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八 邵陵厲公下嘉平五年(癸酉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九 高貴鄉公下甘露元年(丙子柏楊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魏紀十 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五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六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七 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八 孝惠皇帝下永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九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己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興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興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五 肅宗明皇帝下太寧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七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八 顯宗成皇帝中之下鹹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十九 顯宗成皇帝下鹹康八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二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三 孝宗穆皇帝下昇平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四 海西公下太和四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五 太宗簡文皇帝鹹安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七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八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三 安皇帝丙隆安三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四 安皇帝丁隆安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五 起昭陽單閼,盡閼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六 安皇帝己義熙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七 安皇帝庚義熙五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八 安皇帝辛義熙七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三十九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晉紀四十 安皇帝癸義熙十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二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五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七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一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四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古文版《資治通鑒》在線閱讀·宋紀十六 蒼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三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五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六 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二年(乙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八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己卯、49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九 東昏侯下永元二年(庚辰、50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txt·齊紀十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501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5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 高祖武皇帝二天監四年(乙酉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三 高祖武皇帝三天監七年(戊子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四年(乙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五 高祖武皇帝五天監十八年 (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六 高祖武皇帝六普通五年(甲辰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七 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八 高祖武皇帝八大通二年(戊申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九 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庚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一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四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五 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七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十九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一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白話版《資治通鑒》電子書·梁紀二十二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5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一 高祖武皇帝永定元年(丁丑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二 世祖文皇帝上天嘉元年(庚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三 世祖文皇帝下天嘉四年(癸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四 臨海王光大元年(丁亥、567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五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太建四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九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司馬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陳紀十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己酉《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二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三 高祖文皇帝中開皇二十年(庚申、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四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604《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五 煬皇帝上之下大業四年(戊辰、608《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六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613)《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七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丙子、616)《資治通鑒》在線閱讀·隋紀八 恭皇帝下義寧元年(丁丑、617)《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一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武德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武德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武德五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yan茂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鹹亨《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一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長壽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庚子、《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神龍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景龍二《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景雲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八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五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七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三十八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大歷九《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歷十四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辛《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六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興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興元元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貞元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四十九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貞元八年(壬申《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貞元十年(甲《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二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貞元十七《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四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五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六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七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八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長慶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五十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資治通鑒》白話版·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會昌三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