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卷十四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火干木,蟄蟲蚤出,蚿雷蚤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鳥蟲多傷;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則多雷;金干火,草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則地動。
金乾土,則五穀傷有殃;水乾土,夏寒雨霜;木乾土,裸蟲不為;火乾土,則大旱。
水干金,則魚不為;木干金,則草木再生;火干金,則草木秋榮;土干金,五穀不成。
木干水,冬蟄不藏;土干水,則蟄蟲冬出;火干水,則星墜;金干水,則冬大寒。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則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當雨石。
木有變,春凋秋榮,秋木在,春多雨,此繇役眾,賦斂重,百姓貧窮叛去,道多饑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賦斂,出倉谷,振困窮矣。
火有變,冬一溫一 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賞,惡者不絀,不肖在位,賢者伏匿,則寒暑失序,而民疾疫;救之者,舉賢良,賞有功,封有德。
土有變,大風至,五穀傷,此不信仁賢,不敬父兄,一婬一泆無度,宮室榮;救之者,省宮室,去雕文,舉孝悌,恤黎元。
金有變,畢昴為回三覆,有武,多兵,多盜寇,此棄義貪財,輕民命,重貨賂,百姓趣利,多奸軌;救之者,舉廉潔,立正直,隱武行文,束甲械。
水有變,冬濕多霧,春夏雨雹,此法令緩,刑罰不行;救之者,憂囹圄,案奸宄,誅有罪,宧五日。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之以暴風。
王者言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灤,霹灤者,金氣也,其音商也,故應之以霹灤。
王者視不明,則火不炎上,而秋多電,電者,火氣也,其音征也,故應之以電。
王者聽不聰,則水不潤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氣也,其音羽也,故應之以暴雨。
王者心不能容,則稼穡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氣也,其音宮也,故應之以雷。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何謂也?夫五事者,人之所受命於天也,而王者所修而治民也,故王者為民,治則不可以不明,準繩不可以不正。
王者貌曰恭,恭者,敬也;言曰從,從者,可從;視曰明,明者,知賢不肖,分明黑白也;聽曰聰,聰者,能聞事而審其意也;思曰容,容者,言無不容。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容作聖。
何謂也?恭作肅,言王者誠能內有恭敬之姿,而天下莫不肅矣。
從作乂,言王者言可從,明正從行,而天下治矣。
明作哲,哲者,知也,王者明,則賢者進,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勸之,知惡而恥之矣。
聰作謀,謀者,謀事也,王者聰,則聞事與臣下謀之,故事無失謀矣。
容作聖,聖者,設也,王者心寬大無不容,則聖能施設,事各得其宜也。
王者能敬則肅,肅則春氣得,故肅者主春。
春,一陽一氣微,萬物柔易移,弱可化。
於時一陰一氣為賊,故王者欽欽不以議一陰一事,然後萬物遂生,而木可曲直也。
春行秋政,則草木凋;行冬政,則雪;行夏政,則殺。
春失政則。
王者能治則義立,義立則秋氣得,故乂者主秋。
秋氣始殺,王者行小刑罰,民不犯則禮義成。
於時一陽一氣為賊,故王者輔以官牧之事,然後萬物成熟,秋,草木不榮華,金從革也。
秋行春政,則華;行夏政,則喬;行冬政,則落。
秋失政,則春大風不解,雷不發聲。
王者能知,則知善惡,知善惡,則夏氣得,故哲者主夏。
夏,一陽一氣始盛,萬物兆長,王者不揜明,則道不退塞。
而夏至之後,大暑隆,萬物茂育懷任,王者恐明不知賢不肖,分明白黑,於時,寒為賊,故王者輔以賞賜之事,然後夏草木不霜,火炎上也。
夏行春政,則風行;秋政,則水行;冬政,則落。
夏失政,則冬不凍在,五穀不藏,大寒不解。
王者無失謀,然後冬氣得,故謀者主冬。
冬,一陰一氣始盛,草未必死,王者能聞事審謀慮之,則不侵伐,不侵伐且殺,則死者不恨,生者不怨。
冬日至之後,大寒降,萬物藏於下,於時,暑為賊,故王者輔之以急斷之事,以水潤下也。
冬行春政,則蒸;行夏政,則雷;行秋政,則旱,冬失政,則夏草木不實,霜,五穀疾枯。
郊語第六十五
人之言:醞去煙,鴟羽去瞇,慈石取鐵,頸金取火,蠶珥絲於室,而弦絕於堂,禾實於野,而粟缺於倉,蕪荑生於燕,橘枳死於荊,此十物者,皆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
夫非人所意而然,既已有之矣,或者吉凶禍福、利不利之所從生,無有奇怪,非人所意如是者乎,此等可畏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彼豈無傷害於人,如孔子徒畏之哉!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其殃來至闇,闇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
言不必立校,默而無聲,潛而無形也。
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闇與顯耳,不然其來逮人,殆無以異,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
天地神明之心,與人事成敗之真,固莫之能見也,唯聖人能見之,聖人者,見人之所不見者也,故聖人之言亦可畏也,奈何如廢郊禮?郊禮者,人所最甚重也,廢聖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於冥冥不可得見之中,雖已多受其病,何從知之!故曰:問聖人者,問其所為,而無問其所以為也,問其所以為,終弗能見,不如勿問,問為而為之,所不為而勿為,是與聖人同實也,何過之有!詩云:"不騫不忘,率由舊章。
"舊章者,先聖人之故文章也,率由各,有修從之也,此言先聖人之故文章者,雖不能深見而詳知其則,猶不知其美譽之功矣。
今郊事天之義,此聖人故,故古之聖王,文章之最重者也,前世王莫不從重粟一精一奉之,以事上天,至於秦,而獨闕然廢之,一何不率由舊章之大甚也。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何以言其然也,祭而地神者,春秋譏之,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是其法也。
故未見秦國致天福如周國也,詩云:"唯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允懷多福。
"多福者,非謂人也,事功也,謂天之所福也,傳曰:周國子多賢蕃殖,至於駢孕男者四,四產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此天之所以興周國也,非周國之所能為也。
今秦與周俱得為天子,而所以事天者異於周,以郊為百神始,始入歲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敢於地,先貴之義也,夫歲先之,與歲弗行也,相去遠矣。
天下福若無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見其當而故弗行也,典禮之官常嫌疑莫能昭昭明其當也,今切以為其當與不當,可內反於心而定也。
堯謂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
"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庸不欲其有子禮也!聖人正名,名不虛生,天子者,則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獨何為不欲其子之有子禮也!今為其天子,而闕然無祭於天,天何必善之!所聞曰:天下和平,則災害不生。
今災害生,見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
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覺者,著也,王者有明著之德行於世,則四方莫不響應風化,善於彼矣。
故曰:悅於慶賞,嚴於刑罰,疾於法令。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