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卷三: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春秋繁露》卷三

春秋繁露

卷三

玉英第四

謂一元者,大始也。

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

是故治國之端在正名,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

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系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

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

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於此?惡施於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非其位而即之,雖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繆公是也;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吳王僚是也;雖然,苟能行善得眾,春秋弗危,衛侯晉以立書葬是也;俱不宜立,而宋繆受之先君而危,衛宣弗受先君而不危,以此見得眾心之為大安也。

故齊桓非直弗受之先君也,乃率弗宜為君者而立,罪亦重矣,然而知恐懼,敬舉賢人而以自覆蓋,知不背要盟,以自湔浣也,遂為賢君,而霸諸侯;使齊桓被惡,而無此美,得免殺戮乃幸已,何霸之有!魯桓忘其憂,而禍逮其身;齊桓憂其憂,而立功名。

推而散之,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凶,有憂而深憂之者,吉。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

'此之謂也。

匹夫之反道以除咎,尚難,人主之反道以除咎、甚易。

詩云:'德輶如毛。

'言其易也。

"公觀魚於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

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賻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今非直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譏。

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

春秋有經禮,有變禮。

為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於性雖不安,於心雖不平,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

是故昏禮不稱主人,經禮也;辭窮無稱,稱主人,變禮也。

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經禮也;有故,則未三年而稱王,變禮也。

婦人無出境之事,經禮也;母為子娶婦,奔喪父母,變禮也。

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分,可與適權矣。

難者曰:"春秋事同者辭同,此四者,俱為變禮,而或達於經,或不達於經,何也?"曰:"春秋理百物,辨品類,別嫌微,修本末者也。

是故星墜謂之隕,螽墜謂之雨,其所發之處不同,或降於天,或發於地,其辭不可同也。

今四者俱為變禮也同,而其所發亦不同,或發於男,或發於女,其辭不可同也。

是或達於常,或達於變也。

"

桓之志無王,故不書王;其志欲立,故書即位。

書即位者,言其弒君兄也;不書王者,以言其背天子。

是故隱不言立,桓不言王者,從其志,以見其事也。

從賢之志,以達其義;從不肖之志,以著其惡。

由此觀之,春秋之所善、善也,所不善、亦不善也,不可不兩省也。

"經曰:宋督弒其君與夷。

傳言莊公馮殺之。

不可及於經,何也?"曰:"非不可及於經,其及之端眇,不足以類鉤之,故難知也。

傳曰:臧孫許與晉卻克同時而聘乎齊,按經無有,豈不微哉!不書其往,而有避也。

今此傳而言莊公馮,而於經不書,亦以有避也。

是以不書聘乎齊,避所羞也;不書莊公馮殺,避所善也。

是故讓者,春秋之所善,宣公不與其子,而與其弟,其弟亦不與子,而反之兄子,雖不中法,皆有讓高,不可棄也,故君子為之諱。

不居正之謂避其後也,亂移之宋督,以存善志,此亦春秋之義善無遺也,若直書其篡,則宣繆之高滅,而善之無所見矣。

"難者曰:"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繆諱,獨弗言,何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之而已。

苟志於仁,無惡。

此之謂也。

"

器從名,地從主人之謂制,權之端焉,不可不察也。

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

故諸侯父子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至於鄫取乎莒,以之為同一居 ,目曰莒人滅鄫,此在不可以然之域也。

故諸侯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大德,大德無逾閒者,謂正經;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權譎也,尚歸之以奉鉅經耳。

故春秋之道,博而要,詳而反一也。

公子目夷復其君,終不與國,祭仲已與,後改之,晉荀息死而不聽,衛曼姑拒而弗內,此四臣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

目夷之弗與,重宗廟;祭仲與之,亦重宗廟;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也。

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帝之命耳。

難者曰:"公子目夷祭仲之所為者,皆存之事君,善之可矣;荀息曼姑非有此事也,而所欲恃者,皆不宜立者,何以得載乎義。

"曰:"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書;大夫立,則書。

書之者,弗予大夫之得立不宜立者也;不書,予君之得立之也。

君之立不宜立者,非也;既立之,大夫奉之,是也;荀息曼姑之所得為義也。

"

難紀季曰:"春秋之法,大夫不得用地。

又曰:公子無去國之義。

又曰:君子不避外難。

紀季犯此三者,何以為賢!賢臣故盜地以下敵,棄君以避難乎!"曰:"賢者不為是。

是故托賢於紀季,以見季之弗為也;紀季弗為,而紀侯使之可知矣。

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故詭晉文得志之實以代諱,避致王也;詭莒子號,謂之人,避隱公也;易慶父之名,謂之仲孫;變盛謂之成,諱大惡也。

然則說春秋者,入則詭辭,隨其委曲,而後得之。

今紀季受命乎君,而經書專,無善一名,而文見賢,此皆詭辭,不可不察。

春秋之於所賢也,固順其志,而一其辭,章其義而褒其美。

今紀侯、春秋之所貴也,是以聽其入齊之志,而詭其服罪之辭也,移之紀季。

故告糴於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予臧孫辰;以酅入於齊者,實紀侯為之,而春秋詭其辭,以與紀季;所以詭之不同,其實一也。

"難者曰:"有國家者,人欲立之,固盡不聽;國滅,君死之,正也;何賢乎紀侯?"曰:"齊將復讎,紀侯自知力不加,而志距之,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可以不死也,汝以酅往,服罪於齊,請以立五廟,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

'率一國之眾,以衛九世之主,襄公逐之不去,求之弗予,上下同心,而俱死之,故謂之大去。

春秋賢死義且得眾心也,故為諱滅,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以其賢之也,見其中仁義也。

"

一精一華第五

春秋慎辭,謹於名倫等物者也。

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

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名倫弗予,嫌於相臣之辭也。

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大雩者何?旱祭也。

難者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為,一陰一陽一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一陽一滅一陰一也,一陽一滅一陰一者,尊厭卑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敢有加也。

大水者,一陰一滅一陽一也,一陰一滅一陽一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者,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不畏強禦也。

故變天地之位,正一陰一陽一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

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一之 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

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

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

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又曰:聞喪徐行而不反也。

夫既曰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反也,若相悖然,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

春秋固有常義,又有應變。

無遂事者,謂平生安寧也;專之可也者,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夫者,謂將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謂將得其私知其指。

故公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於鄄,道生事,從齊桓盟,春秋弗非,以為救莊公之危。

公子遂受命使京師,道生事,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安寧無危。

故有危而不專救,謂之不忠;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

故此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

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諸侯,於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幽之會是也。

其後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諸侯也,至於救邢衛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遠國之君畢至,貫澤、一陽一谷之會是也。

故曰:親近者不以言,召遠者不以使,此其效也。

其後矜功,振而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志弗憂,一江一 黃伐陳而不往救,損人之國,而執其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陳不納,不復安鄭,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滿矣。

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謂也。

自是日衰,九國叛矣。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

是故逢丑父當斮,而轅濤塗不宜執,魯季子追慶父,而吳季子釋闔廬,此四者,罪同異論,其本殊也。

俱欺三軍,或死或不死;俱弒君,或誅或不誅;聽訟折獄,可無審耶!故折獄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獄而非也,闇理迷眾,與教相妨。

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順,故君子重之也。

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正也,至裡克殺奚齊,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

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

仁人錄其同姓之禍,固宜異操。

晉,春秋之同姓也,驪姬一謀,而三君死之,天下之所共痛也,本其所為為之者,蔽於所欲得位,而不見其難也;春秋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辭,徒言君之子而已。

若謂奚齊曰:'嘻嘻!為大國君之子,富貴足矣,何必以兄之位為欲居之,以至此乎云爾!'錄所痛之辭也。

故痛之中有痛,無罪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齊、卓子是也;惡之中有惡者,己立之,己殺之,不得如他臣之弒君,齊公子商人是也。

故晉禍痛而齊禍重,春秋傷痛而敦重,是以奪晉子繼位之辭,與齊子成君之號,詳見之也。

"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

"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

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

魯僖公以亂即位,而知親任季子,季子無恙之時,內無臣下之亂,外無諸侯之患,行之二十年,國家安寧;季子卒之後,魯不支鄰國之患,直乞師楚耳;僖公之情,非輒不肖,而國衰益危者,何也?以無季子也。

以魯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國之皆若是也,以他國之皆若是,亦知天下之皆若是也,此之謂連而貫之,故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

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

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

"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國家傾也。

是故任非其人,而國家不傾者,自古至今,未嘗聞也。

故吾按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悁悁於前世之興亡也,任賢臣者,國家之興也。

夫知不足以知賢,無可奈何矣;知之不能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亂危,其若是何邪?以莊公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召而授以國政;以殤公為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二主知皆足以知賢,而不決,不能任,故魯莊以危,宋殤以弒,使莊公早用季子,而宋殤素任孔父,尚將興鄰國,豈直免弒哉!此吾所悁悁而悲者也。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春秋繁露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