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卷十二
一陰一陽一終始第四十八
天之道,終而復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終始也,一陰一陽一之所合別也。
冬至之後,一陰一俛而西入,一陽一仰而東出,出入之處,常相反也,多少調和之適,常相順也,有多而無溢,有少而無絕,春夏、一陽一多而一陰一少,秋冬、一陽一少而一陰一多,多少無常,未嘗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損益,以多少相溉濟也,多勝少者倍入,入者損一,而出者益二。
天所起,一動而再倍,常乘反衡再登之勢,以就同類,與之相報,故其氣相俠,而以變化相輸也。
春秋之中,一陰一陽一之氣俱相並也,中春以生,中秋以殺,由此見之,天之所起,其氣積,天之所廢,其氣隨。
故至春,少一陽一東出就木,與之俱生;至夏,太一陽一南出就火,與之俱暖;此非各就其類,而與之相起與!少一陽一就木,太一陽一就火,火木相稱,各就其正,此非正其倫與!至於秋時,少一陰一興,而不得以秋從金,從金而傷火功,雖不得以從金,亦以秋出於東方,俛其處而適其事,以成歲功,此非權與!一陰一之行,固常居虛,而不得居實,至於冬,而止空虛,太一陽一乃得北就其類,而與水起寒,是故天之道,有倫、有經、有權。
一陰一陽一義第四十九
天地之常,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一陽一者,天之德也,一陰一者,天之刑也,跡一陰一陽一終歲之行,以觀天之所親而任,成天之功,猶謂之空,空者之實也,故清溧之於歲也,若酸鹹之於味也,僅有而已矣,聖人之治,亦從而然;天之少一陰一用於功,太一陰一用於空,人之少一陰一用於嚴,而太一陰一用於喪,喪亦空,空亦喪也。
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成生,以一時喪死,死之者,謂百物枯落也,喪之者,謂一陰一氣悲哀也。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於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而出,如寒暑之必當其時乃發也,使德之厚於刑也,如一陽一之多於一陰一也。
是故天之行一陰一氣也,少取以成秋,其餘以歸之冬;聖人之行一陰一氣也,少取以立嚴,其餘以歸之喪,喪亦人之冬氣。
故人之太一陰一不用於刑而用於喪,天之太一陰一不用於物而用於空,空亦為喪,喪亦為空,其實一也,皆喪死亡之心也。
一陰一陽一出入上下第五十
天道大數,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一陰一陽一是也。
春出一陽一而入一陰一,秋出一陰一而入一陽一,夏右一陽一而左一陰一,冬右一陰一而左一陽一:一陰一出則一陽一入,一陽一出則一陰一入,一陰一右則一陽一左,一陰一左則一陽一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一交一 於前,冬一交一 於後,而不同理;並行而不相亂,澆滑而各持分,此之謂天之意。
而何以從事?天之道,初薄大冬,一陰一陽一各從一方來,而移於後,一陰一由東方來西,一陽一由西方來東,至於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別而相去,一陰一適右,一陽一適左,適左者,其道順,適右者,其道逆,逆氣左上,順氣右下,故下暖而上寒,以此見天之冬右一陰一而左一陽一也,上所右而下所左也。
各月盡,而一陰一陽一俱南還,一陽一南還,出於寅,一陰一南還,入於戌,此一陰一陽一所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
至於中春之月,一陽一在正東,一陰一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一陰一陽一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陰一日損而隨一陽一,一陽一日益而檻,故為暖熱,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別而相去,一陽一適右,一陰一適左,適左由下,適右由上,上暑而下寒,以此見天之夏右一陽一而左一陰一也,上其所右,下其所左。
夏月盡,而一陰一陽一俱北還,一陽一北還而入於申,一陰一北還而出於辰,此一陰一陽一所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
至於中秋之月,一陽一在正西,一陰一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一陰一陽一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陽一日損而隨一陰一,一陰一日益而檻,故至於季秋而始霜,至於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鹹成,大寒而物畢藏,天地之功終矣。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
一陰一與一陽一,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一交一 於前,冬一交一 於後,並行而不同路,一交一 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
一陽一之出,常縣於前,而任歲事;一陰一之出,常縣於後,而守空虛;一陽一之休也,功已成於上,而伏於下;一陰一之伏也,不得近義,而遠其處也。
天之任一陽一不任一陰一,好德不好刑,如是。
故一陽一出而前,一陰一出而後,尊德而卑刑之心見矣。
一陽一出而積於夏,任德以歲事也;一陰一出而積於冬,錯刑於空處也;必以此察之。
天無常於物,而一於時,時之所宜,而一為之。
故開一、塞一、起一、廢一,至畢時而止,終有復始於一,一者,一也。
是於天凡在一陰一位者,皆惡亂善,不得主名,天之道也。
故常一而不滅,天之道。
事無大小,物無難易,反天之道無成者。
是以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
一手畫方,一手畫圓,莫能成。
人為小易之物,而終不能成,反天之不可行,如是。
是故古之人,物而書文,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
人庸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庸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
詩云:"上帝臨汝,無二爾心。
"知天道者之言也!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天之道,出一陽一為暖以生之,出一陰一為清以成之。
是故非熏也,不能有育,非溧也,不能有熟,歲之一精一也。
知心而不省熏與溧庸多者,用之必與天戾,與天戾,雖勞不成。
是自正月至於十月,而天之功畢,計其間,一陰一與一陽一各居幾何?熏與溧其日庸多?距物之初生,至其畢成,露與霜其下庸倍?故從中春至於秋,氣一溫一 柔和調,及季秋九月,一陰一乃始多於一陽一,天於是時出溧下霜,出溧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
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於是月也,十月而悉畢,故案其跡,數其實,清溧之日少少耳,功已畢成之後,一陰一乃大出,天之成功也,少一陰一與而太一陰一不與,少一陰一在內,而太一陰一在外,故霜加於物,而雪加於空,空者,亶地而已,不逮物也,功已畢成之後,物未復生之前,太一陰一之所當出也,雖曰一陰一,亦以太一陽一資化其位,而不知所受之。
故聖王在上位,天覆地載,風令雨施,雨施者,布德均也,風令者,言令直也。
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言弗能知識,而效天之所為云爾。
禹水湯旱,非常經也,適遭世氣之變而一陰一陽一失平,堯視民如子,民視堯如父母,尚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四海之內,閼密八音三年。
"三年一陽一氣厭於一陰一,一陰一氣大興,此禹所以有水名也。
桀,天下之殘賊也,湯,天下之盛德也,天下除殘賊而得盛德大善者,再是重一陽一也,故湯有旱之名,皆適遭之變,非禹湯之過,毋以適遭之變,疑平生之常,則所守不失,則正道益明。
基義第五十三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後,必有表,必有裡,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
一陰一者,一陽一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相一陰一陽一。
一陽一兼於一陰一,一陰一兼於一陽一,夫兼於妻,妻兼於夫,父兼於子,子兼於父,君兼於臣,臣兼於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一陰一陽一之道。
君為一陽一,臣為一陰一,父為一陽一,子為一陰一,夫為一陽一,妻為一陰一,一陰一陽一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
是故臣兼功於君,子兼功於父,妻兼功於夫,一陰一兼功於一陽一,地兼功於天。
舉而上者,抑而下也,有屏而左也,有引而右也,有親而任也,有疏而遠也,有欲日益也,有欲日損也,益其用而損其妨,有時損少而益多,有時損多而益少,少而不至絕,多而不至溢。
一陰一陽一二物,終歲各壹出,壹其出,遠近同度而不同意,一陽一之出也,常縣於前而任事,一陰一之出也,常縣於後而守空處,此見天之親一陽一而疏一陰一,任德而不任刑也。
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一陽一為夫而生之,一陰一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秋為死而棺之,冬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
天出一陽一為暖以生之,地出一陰一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計其多少之分,則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與刑罰猶此也。
故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簡其刑,以此配天。
天之大數,必有十旬,旬天地之數,十而畢反,旬生長之功,十而畢成。
天之氣徐,占寒占暑,故寒不凍,暑不暍,以其有餘徐來,不暴卒也。
易曰:"履霜堅在,蓋言遜也。
"然則上堅不逾等,果是天之所為弗作而成也,人之所為亦當弗作而極也,凡有興者,稍稍上之,以遜順往,使人心說而安之,無使人心恐,故曰:君子以人治人,慬能願。
此之謂也。
聖人之道,同諸天地,蕩諸四海,變易一習一 俗。
第五十四(闕)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