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經》卷九:《小窗幽記》曰:胸有靈丹,點化得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治心經》卷九

治心經

卷九

得失篇

《小窗幽記》曰:胸有靈丹,點化得失。

得失乃人生第一關口,「看透得失方是大英雄」。

曾國藩引古人之言說:「非分之福,無故之禍,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

為公事,為國家,得失必爭;為個人,為名利,得失當淡。

曾國藩用「悔」字訣和「硬」字功善處得失,一生奉守「六句箴言」。

得失篇(上)

【原文】

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入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所望之時,佛氏因果之說,不可盡信,亦有有因而無果者,憶蘇子瞻詩云:「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

吾更為添數句云:「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言。」

【譯解】

為國為公應當奮勉去做,爭名逐利應當謙退;開創家業應當全力以赴,守成安樂應當謙退;出外與入相交往應當勉勵去做;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應當謙退。

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報,那一定會有大失所望的時候。

佛教的因果報應的說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沒有結果的事情。

回憶蘇軾的詞有「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

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

我更添了幾句說:「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

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

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

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言。」

得失篇(中)

【原文】

吾家自道光元年即處順境,歷三十餘年均極平安。

自咸豐年來,每遇得意之時,即有失意之事相隨而去,壬子科,余典試一江一 西,請假歸省,即聞先太夫人之訃。

甲寅冬,余克武漢田家鎮,聲名鼎盛,臘月二十五甫奉黃馬褂之賞,是夜即大敗,衣服、文卷蕩然無存。

六年之冬、七年之春,兄弟三人督師於外,瑞州合圍之時,氣像甚好,旋即遭先大夫之喪。

今年九弟克復吉安,譽望極隆,十月初七接到知府道銜諭旨,初十即有一溫一 弟三河之變。

此四事者,皆吉凶同域,憂喜並時,殊不可解。

現在家中尚未妄動,妥慎之至!余在此則不免皇皇。

所寄各處之信,皆言一溫一 弟業經殉節,究欠妥慎,幸尚未入奏,將來擬俟湖北奏報後再行具疏也,家中亦俟奏報到日乃有舉動。

諸弟老成之見,賢於我矣。

【譯解】

我家自道光元年以來都很順利,三十多年來都很平安。

自咸豐以來,每有得意之時,就有失意之事相隨,壬子年科考,我在一江一 西主考,請假歸省,就昕到先太夫人的訃告。

甲寅年冬,我攻克武漢田家鎮,聲名鼎盛,臘月二十五日剛得到御賜黃馬褂之賞,當夜就大敗。

衣服、文卷蕩然無存。

六年冬、七年春,兄弟三人在外率兵,瑞州合圍,形勢很好,轉而就是先大夫去世,今年九弟攻克吉安,聲譽極盛,十月初七接到加知府道員銜的聖旨,初十就有一溫一 弟三河之變。

這四件事,全是吉凶同域,憂喜並時,真不可理解,現在家中還沒有妄動,妥慎之至。

我在這裡不免終日惶惶,往各處發信都說一溫一 弟已經殉節,究竟有些欠妥。

幸虧還未上奏,將來等湖北奏報之後再行上疏。

家中也等奏報到來時再有所舉動。

諸弟見解老成持重,比我高明。

得失篇(下)

【原文】

閱《範文正集》、《尺牘》、《年譜》,中有云:「千古聖賢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後事。

一身從無中來,卻歸無中去。

誰是親疏?誰能主宰?既無奈何,即放心逍遙,任委來往。

如此斷了,既心氣漸順,五臟亦和,藥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只如安樂人,忽有憂事,便吃食不下。

何況久病更憂生死?更憂身後?乃在大怖中飲食,要可得下!請寬心將息。」

云云。

乃勸其中捨三哥之帖。

余近日多憂多慮,正宜讀此一段。

【譯解】

翻閱《範文正集》中的《尺牘》、《年譜》,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千古聖賢不能避免生死,不能管死後的事。

一身從虛無中來,死後回到虛無中去。

哪一個是親?哪一個是疏?誰能做社會、人生的主宰?這既然無可奈何,就應該放寬心去逍遙自在,任意往來。

如此想法,就會心氣順當,五臟也就和順,服藥才會有效,吃飯才會有味,做安逸享樂之人,忽然有了憂愁的事,就吃不下飯,何況是長期有病更擔憂生死呢?更擔憂身後的事呢?在恐怖中飲食,怎麼能吃得下飯呢?還是放寬心將養休息吧!」云云。

這是勸他家中的三哥而寫的信。

我近日來多憂多慮,也正適合我讀這一段。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治心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