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經》卷一:釋迦牟尼說:世間一切萬物,「壯無過心」。所謂治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治心經》卷一

治心經

卷一

治 心 篇

釋迦牟尼說:世間一切萬物,「壯無過心」。

所謂治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功夫,是「天將降大任」前的首門功課。

李鴻章說,我老師之有成,乃善治心也。

蔣介石稱「曾國藩治心之言,皆閱歷之語」。

毛澤東說,欲動天下者,先動天下之心。

心無定旨,人如浮萍,終將無成。

曾國藩積數十年之曲折,獨創治心之法,先去其毒,一陽一毒為忿,一陰一惡為欲。

又詳述身心兼治、口體並防之十四個妙方。

治心篇(上)

【原文】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一陽一惡曰忿,一陰一惡日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剛惡日暴,柔惡日慢;治口之道,二者一交一 惕,日慎言語,曰節飲食。

凡此數端,其藥維何?禮以居敬,樂以導和。

一陽一剛之惡,和以宜之;一陰一柔之惡,敬以持之;飲食之過,敬以檢之;言語之過,和以斂之。

敬極肅肅,和極雍雍,穆穆綿綿,斯為德容,容在於外,實根於內。

動靜一交一 養,睟面盎背。

【譯解】

治心的方法,應先除去心的毒害,外在的毒惡是忿怒,內在的毒惡是私慾。

治身的方法,一定要防備身的惡患。

剛烈的惡一習一 是暴躁,柔懦的惡一習一 是散漫。

治口的方法,有二者要一交一 互警惕,一是謹慎說話,二是節儉飲食。

大凡這數種,用什麼藥來醫治呢?以禮來居守恭敬,以樂來導致和順。

外表剛強的惡一習一 ,用和來調適它。

內裡柔懦的惡一習一 ,用敬來把持它。

飲食的不節制,用敬來檢束它。

說話多的過失,用和來收斂它。

敬達到完美而表現為肅肅,和達到完美而表現出雍雍。

尊敬和睦,這才是有德的容貌,雍容表現在外表,實際根源於內心。

動和靜一交一 互頤養,一溫一 雅潤澤就見於面,盎於背,成為有德者的儀態。

治心篇(中)

【原文】

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

不特弟之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

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

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

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亦不僅佘與弟為然。

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

降龍以養水,伏虎以養火。

古聖所謂窒慾,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

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譯解】

肝火上升時,不只是不平和,也不恐懼,確實是這種意境。

不只是弟弟年輕氣盛是這樣,即使我漸漸老了,也經常有怒不可遏的時候。

但是要強迫控制自己,降服自己的心,這就是佛教所謂的降龍伏虎。

龍就是相火,虎就是肝火。

多少英雄豪傑都過不了這兩關,也不僅僅是我和弟弟這樣。

主要是要稍稍控制,不要讓肝火過分高漲。

降住龍用來養水,伏虎用來養

火。

古人所說的止息欲一望 ,就是降龍;所說的懲忿,就是伏虎。

佛家、儒家方法不一樣,但節制血氣,沒有不同,總是要不讓自己的欲一望 殘害自己的身體壽命。

治心篇(下)

【原文】

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治心之法,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日以志帥氣,一日以靜制動。

人之疲憊不振,由於氣弱。

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

如貪早睡,則強起以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帥氣之說也。

久病虛怯,則時時有一畏死之見,憧擾於胸中,即夢魂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後之事,與一切妄念,掃除淨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而寂定之餘,真一陽一自生,此以靜制動之法也。

【譯解】

一首先要心安定,然後氣才安定;氣要安定,然後精神才安定;精神安定以後,身體才會安定。

治理身心的最好辦法,而以自己的力量來戰勝它,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以頑強的意志指揮氣,一種是以靜制動。

凡人疲憊不堪、精神不振的時候,都是由於氣弱。

氣弱則精神頹廢。

然而,意志堅強的人,氣也會隨意志而改變。

比如貪早睡,如果立志早起,就必然能夠早起,如百無聊賴之時,是氣疲乏四散。

如果端坐而固氣,氣也必會振作。

這就是以志帥氣。

久病則氣虛膽怯,時時怕死,困擾於心,就是做夢,也難以安靜。

必須將生前的名譽,死後的一切事情,以及各種雜念,都全部忘掉。

這樣,自然心中生出一種恬淡的意味來,寂靜之極,真一陽一自生,這就是以靜制動的方法。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治心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