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絕書》越絕卷第十五:維先古九頭之世,蒙水之際,興敗有數,承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越絕書》越絕卷第十五

越絕書

越絕卷第十五

越絕篇敘外傳記第十九

維先古九頭之世,蒙水之際,興敗有數,承三繼五。

故曰眾者傳目,多者信德。

自此之時,天下大服。

三皇以後,以一治人。

至於三王,爭心生,兵革越,作肉刑。

五胥因悉挾方氣,歷天漢。

孔子感一精一,知後有疆秦喪其世,而漢興也。

賜權齊、晉、越,入吳。

孔子推類,知後有蘇秦也。

權衡相動,衡五相發。

道獲麟,周盡證也,故作春秋以繼周也。

此時天地暴清,日月一明,弟子欣然,相與太平。

孔子懷聖承弊,無尺土所有,一民所子,睹麟垂涕,傷民不得其所,非聖人孰能痛世若此。

萬代不滅,無能複述。

故聖人沒而微言絕。

賜見春秋改文尚質,譏二名,興素王,亦發憤記吳越,章句其篇,以喻後賢。

賜之說也,魯安,吳敗,晉疆,越霸,世春秋二百餘年,垂象後王。

賜傳吳越,□指於秦。

聖人發一隅,辯士宣其辭,聖文絕於彼,辯士絕於此。

故題其文,謂之越絕。

問曰:「越絕始於太伯,終於陳恆,何?」

「論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乃太伯審於始,知去上賢。

太伯特不恨,讓之至也。

始於太伯,仁賢,明大吳也。

仁能生勇,故次以荊平也,勇子胥忠、正、信、智以明也。

智能生詐,故次以吳人也,善其務救蔡,勇其伐荊。

其范蠡行為,持危救傾也,莫如循道順天,富邦安民,故次計倪。

富邦安民,故於自守,易以取,故次請糴也。

一其愚,故乖其政也。

請粟者求其福祿,必可獲,故次以九術。

順天心,終和親,即知其情。

策於廊廟,以知疆弱。

時至,伐必可克,故次兵法。

兵,凶器也。

動作不當,天與其殃。

知此上事,乃可用兵。

易之卜將,春秋無將,子謀父,臣殺主,天地所不容載。

惡之甚深,故終於陳恆也。」

問曰:「易之卜將,春秋無將。

今荊平何善乎?君無道,臣仇主,以次太伯,何?」

曰:「非善荊平也,乃勇子胥也,臣不討賊,子不復仇,非臣子也。

故賢其冤於無道之楚,困不死也;善其以匹夫得一邦之眾,並義復仇,傾諸侯也;非義不為,非義不死也。」

問曰:「子胥妻楚王母,無罪而死於吳。

其行如是,何義乎?」

曰:「孔子固貶之矣。

賢其復仇,惡其妻楚王母也。

然春秋之義,量功掩過也。

賢之,親親也。」

「子胥與吳何親乎?」

曰:「子胥以困干闔廬,闔廬勇之甚,將為復仇,名譽甚著。

詩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夫差下愚不移,終不可奈何。

言不用,策不從,昭然知吳將亡也。

受闔廬厚恩,不忍去而自存,欲著其諫之功也。

故先吳敗而殺也。

死人且不負,而況面在乎?昔者管仲生,伯業興。

子胥死,伯名成。

周公貴一概,不求備於一人。

及外篇各有差敘,師不說。」

問曰:「子胥未賢耳。

賢者所過化,子胥賜劍,欲無死,得乎?」

「盲者不可示以文繡,聾者不可語以調聲。

瞽瞍不移,商均不化。

湯系夏台,文王拘於殷。

時人謂舜不孝,堯不慈,聖人不悅下愚,而況乎子胥?當困於楚,劇於吳,信不去耳,何拘之有?孔子貶之奈何?其報楚也,稱子胥妻楚王母,及乎夷狄。

貶之,言吳人也。」

問曰:「句踐何德也?」

曰:「伯德,賢君也。

」「傳曰:『危人自安,君子弗為;奪人自與,伯夷不多。

』行偽以勝,滅人以伯,其賢奈何?」

曰:「是固伯道也。

祺道厭駁,一善一惡。

當時無天子,疆者為右,使句踐無權,滅邦久矣。

子胥信而得眾道,范蠡善偽以勝。

當明王天下太平,諸侯和親,四夷樂德,款塞貢珍,屈膝請臣,子胥何由乃困於楚?范蠡不久乃為狂者?句踐何當屬莝養馬?遭逢變亂,權以自存,不亦賢乎?行伯非賢,晉文之能因時順宜,隨而可之。

故空社易為福,危民易為德,是之謂也。」

問曰:「子胥、范蠡何人也?」

「子胥勇而智,正而信。

范蠡智而明,皆賢人。」

問曰:「子胥死,范蠡去,二人行違,皆稱賢,何?」

「論語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事君以道言耳。

范蠡單身入越,主於伯,有所不合,故去也。」

問曰:「不合何不死?」

曰:「去止,事君之義也。

義無死,胥死者,受恩深也。

今蠡猶重也,不明甚矣。」

問曰:「受恩死,死之善也。

臣事君,猶妻事夫,何以去?」

「論語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行者,去也。

傳曰:『孔子去魯,燔俎無肉;曾子去妻,藜蒸不熟。

』微子去,比干死,孔子並稱仁。

行雖有異,其義同。」

「死與生,敗與成,其同奈何?」

「論語曰:『有殺身以成仁。

』子胥重其信,范蠡貴其義。

信從中出,義從外出。

微子去者,痛殷道也。

比干死者,忠於紂也。

箕子亡者,正其紀也。

皆忠信之至,相為表裡耳。」

問曰:「二子孰愈乎?」

曰:「以為同耳。

然子胥無為能自免於無道之楚,不忘舊功,滅身為主。

合,即能以霸;不合,可去則去,可死則死。

范蠡遭世不明,被發佯狂,無正不行,無主不止。

色斯而舉,不害於道。

億則屢中,貨財殖聚。

作詐成伯,不合乃去。

三遷避位,名聞海內。

去越入齊,老身西陶。

仲子由楚,傷中而死。

二子行有始終。

子胥可謂兼人乎?」

問曰:「子胥伐楚宮,射其子,不殺,何也?」

「弗及耳。

楚世子奔逃雲夢之山。

子胥兵笞平王之墓,昭王遣大夫申包胥入秦請救。

於斧漁子進諫子胥,子胥適會秦救至,因引兵還。

越見其榮於無道之楚,興兵伐吳。

子胥以不得已,迎之就李。」

問曰:「笞墓何名乎?」

「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

乳狗哺虎,不計禍福。

大道不誅,誅首惡。

子胥笞墓不究也。」

維子胥之述吳越也,因事類,以曉後世。

著善為誠,譏惡為誠。

句踐以來,至乎更始之元,五百餘年,吳越相復見於今。

百歲一賢,猶為比肩。

記陳厥說,略其有人。

以去為姓,得衣乃成。

厥名有米,覆之以庚。

禹來東征,死葬其疆。

不直自斥,託類自明。

寫一精一露愚,略以事類,俟告後人。

文屬辭定,自於邦賢。

邦賢以 □為姓,丞之以天。

楚相屈原,與之同名。

明於古今,德配顏淵。

時莫能與,伏竄自容。

年加申酉,懷道而終。

友臣不施,猶夫子得麟。

覽睹厥意,嗟歎其文,於乎哀哉!一溫一 故知新,述暢子胥,以喻來今。

經世歷覽,論者不得,莫能達焉。

猶春秋銳一精一堯舜,垂意周文。

配之天地,著於五經。

齊德日月,比智一陰一陽一。

詩之伐柯,以己喻人。

後生可畏,蓋不在年。

以□為姓,萬事道也。

丞之以天,德高明也。

屈原同名,意相應也。

百歲一賢,賢復生也。

明於古今,知識宏也。

德比顏淵,不可量也。

時莫能用,籥□鍵一精一,深自誠也。

猶子得麟,丘道窮也。

姓有去,不能容也。

得衣乃成,賢人衣之能章也。

名有米,八政寶也。

覆以庚,兵絕之也。

於乎哀哉,莫肯與也。

屈原隔界,放於南楚,自沉湘水,蠡所有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越絕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