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秘方》七、面神經麻痺_中藥偏方:是一種急一性一非化膿一性一的一莖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中醫秘方》七、面神經麻痺_中藥偏方

老中醫秘方

七、面神經麻痺_中藥偏方

本病又稱「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痺」:中醫稱「口眼歪斜症」。

是一種急一性一非化膿一性一的一莖一乳一突孔內的面神經炎。

病因不明,特徵為一側面表情肌發生急一性一麻痺.

1 . 簇蓼鱔血治面神經麻痺

[方 劑] 蔟蓼草(又名叢枝蓼、火紅辣蓼、辣蓼)、鱔魚血各適童。

[制用法] 將蔟蓼草搗爛,取一半炒熱備用。

然後將鱔魚血塗佈於患側面部(如左側口眼歪斜塗右側面部,右側塗左側),待鱔魚血干後,即將炒過與未炒過的蔟蓼草混合拌勻敷在塗有鱔魚血的部位,每天換l次,直到痊癒:一般在敷藥10--20 分鐘後,患側面部即有牽拉感,用一藥一天症狀即有所減輕。

治療短的3天,長的7--8天,一般為5天。

[療 效〕治療25例,除1例因用一藥第2天自動放棄治療外,其餘24例全部治癒。

[驗 證] 林、,女,56歲。

口眼歪斜已7天,經中藥大秦艽湯、牽正散及西藥治療無效。

診見:口眼右斜,左眼不能閉合,眼淚外溢,口涎淋一漓不斷,語言失利,前額皺紋消失。

用上方治療,首次敷藥20分鐘,患側面部即出現強烈牽拉感,連用5天,病癒。

隨訪6年,無復發。

2 .小續命湯加味和外敷巴豆治面神經麻痺

[方 劑] 肉桂末2--6 克(沖服),附子、麻黃各4克,川芎6克,一黨一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甘草5克,細辛3克,蜈蚣3條,地龍15克,陳巴豆(1--2 年內藥效最好)10--13克。

[制用法] 內服藥水煎服。

藥渣趁熱用兩層紗布包敷熨患處,涼後加熱再熨,反覆多次。

用一藥後最好睡覺,以利發揮藥效。

外敷藥巴豆去殼搗爛如泥狀(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成餅狀,置於患側手心外,外蓋敷料後繃帶固定。

24小時後將巴豆餅翻轉再敷24 小時,48 小時後將巴豆餅取下搗爛,再做成餅狀,再敷24小時,共3晝夜。

敷藥處一般有發一癢、發一熱、起.泡,甚至沿手臂到頸項、面部脹痛,眼瞼浮腫等反應,均屬正『常,無須處理。

反應太大可將敷藥取下,反應很快減輕消失。

若過後病未好轉,可按原法再敷1次,治療期適當休息。

[療 效] 治療500例,痊癒443例,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15例。

[驗 證] 李xx ,男,58歲,1983年4月27日診。

4天前發現口眼歪斜,服中藥3 劑未效。

檢查:口眼鼻嘴唇等明顯左側歪斜,右眼瞼裂變大,右口角下垂。

診為周圍一性一右側而神經麻痺。

照以上方法,服藥5劑後痊癒。

3 .蒲氏番蜜膏治面癱

[方 劑] 番木鱉(即馬錢子)500克,白蜜適量。

[制用法] 將番木鱉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淨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末,白蜜調為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一溫一備用。

將藥膏塗患側面部(向左邊斜塗右側,向右邊斜塗左側),厚約0.2 厘米(口、眼部不塗),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

搽藥處3--5 天發生奇一癢,6 --8 天出現粒疹,9--14 日若疼痛劇烈,則為病癒先兆,即可停藥。

[療 效] 治療224例,痊癒199例,好轉18例,無效7例。

[驗 證] 任xx ,女,3 歲,1977年10月3日診。

患者於半年前高熱後,次日發現口眼斜,迭經治療無效。

觀右眼閉合不全,口向左斜,苔淡白,指紋淡紅微沉。

用蒲氏番蜜膏外塗,每天更藥l次,7次痊癒。

隨訪6年,一直正常。

[備 注] 患者慎勿受風感寒,停止搽藥2天後再洗臉,黑垢處每日擦鮮人一乳一3次,3--7天後膚色復原。

據《中藥大辭典》載:「馬錢子苦寒有毒… … 並治面神經麻痺,重症肌無力。」

本藥有通絡止痛,治麻痺癱瘓之功,白蜜外用有解毒之效,故本方對面癱有卓效。

4 .面癱方治療面癱

[方 劑] 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甘草各6克,鮮地龍10條(焙乾酒炒同煎),烏附片(先煎30分鐘)、防風、鉤籐、殭蠶各13克

[制用法] 上藥加水煎3次,分3次一溫一服,每天1劑,飯後服。

[療 效] 均單服上方治療24例,治癒20例,無效4例。

無效4例中,1例腦瘤患者除口眼喝斜外,伴有同側視力減退,頭痛有跳痛感,呈陣發一性一發作,時有嘔吐,服本方18劑無效,後經某醫院X 線攝片檢查確診為顱內惡一性一腫瘤,施行手術治療無效而死亡;2例由化膿一性一中耳炎所致,經當地醫院治療無效,來我處求治,服本方5劑無好轉,後中斷治療;另1例病程己達3年之久,來我處診治1次,服藥3劑無效。

治癒20例中,1例因表虛自汗加黃茂一味,另1例由於中風偏癱口眼斜用本方合用補一陽一還五湯加茯芩外,其餘均未作加減,服本方治癒者最多12劑,最少3劑。

[驗 證] 郭xx ,男,58歲,農民,1977年8月3日就診。

當天下午覺頭暈,突然撲倒在地,扶起後先覺右側手足不能動,隨即面部肌肉有跳動感,口眼向右側歪斜,神識清楚。

檢查能合作,語言稍有不利,尚能少量飲食,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沉滑。

觀其脈症,病位仍在經絡,未見閉脫之象,證屬風痰閉阻經脈,痰濁上擾清空。

治用面癱方合補一陽一還五湯加味。

處方:黃芪、茯芩、烏附片、防風、殭蠶、鉤籐各13克,桃仁、赤芍、當歸、川芎各10克,紅花、蟬蛻、甘草各6克,地龍10條。

共服12劑,口眼斜恢復正常,右側癱瘓肢一體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輕體力勞動,生活能自理。

5 .馬蓖散貼一穴一治面癱

[方 劑] 馬錢子5粒,蓖麻子10粒。

[制用法] 將兩藥去殼取仁,粉碎為末,均勻混合後,用0.2克塗在小塊傷濕止痛膏中央,貼在患側。

第1次貼翳風、頰車一穴一;隔日貼聽宮一穴一、地倉一穴一,就此4 一穴一輪換。

[療 效] 治面癱有奇效。

[驗 證] 賈xx ,女,15歲,1983年10月3日診。

面部疼痛,瞪目不閉,露齒流淚4 余;眼、口角左斜。

用「馬蓖散」貼一穴一,4次痊癒。

6 .強肌熄風湯治療面神經麻痺

[方 劑] 炙黃芪30克,炒白朮30克,懷山藥30克,當歸30克,桂枝6克,大青葉30克,牛蒡子10克,制膽星6克,制半夏10克,全蠍1克,娛蛤l克,殭蠶暺10克,水蛭3克,蟲3 克,廣地龍10克,蜂房3克,白芷10克,粉甘草30克,制馬錢子0.3克。

[制用法] 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

3周為1個療程。

後期可配丸服。

[功 效] 強肌通絡,熄風化痰。

[驗 證] 鄭x ,男,39歲,幹部。

兩個月前某日晨起洗漱時,突覺右側:臉部麻木,口角下垂,面部斜向左側。

經服藥、針灸治療不見好轉,進食時右側齒頰間隙常滯留殘渣,口水頻流而來就診。

檢查口眼向左側斜,前額皺紋消失,右眼裂變大,鼻唇溝平坦。

誘其發笑,口眼斜尤為明顯,鼓腮吹氣,右側口角漏氣,脈弱,苔少舌紅,血壓12.0/8.00kPa ( 90/60mmHg )。

診為面神經麻痺。

證屬氣虛風襲,痰癖阻絡。

擬用強肌熄風湯:炙黃芪、炒白朮、懷山藥、當歸、大青葉、粉甘草各30克,川桂枝、制膽星各6克,牛芬子、制半夏、似蠶、廣地龍,白芷各10克,水蛭、蜂房、庶(下面加個蟲字)蟲各3克,蜈蚣(研末分3次沖服)。

上方服10劑後,病側面肌癱瘓好轉。

再服10劑,口眼及面部基本正常,唯發笑時仍有輕微斜。

續以原方配丸劑內服以善後。

1年後隨訪,諸症悉除,未留遺患。

[備 注] 治療本病,余認為當以補為主,以攻為輔,補以益氣養血,意在強肌,攻以通絡祛風,要在舒筋。

但止痙藥應當慎用,向以白附子、防風之類治療本病,然此二藥止痙作用強,故余以桂枝一溫一經通一陽一代之防風,牛勞子祛風解毒消腫代之白附子。

從吹』冷風而發病,桂枝一溫一經通一陽一不可少,從病理見有面神經水腫,牛蒡子等可消腫、解毒、燥濕化疾之品亦不可少,方中用了其 它消腫解毒、化痰通癬藥,也正是圍燒此病機;至於外教藥,余以為僅能作為輔助治療之用,而且較為煩瑣,若方便,可選其一輔以用之,不便則棄而不用。

但湯方依然為本病的主用療法,故本病患者,全憑湯劑堅持守方服藥,終獲滿意療效。

7 .相反藥方治面癱

[方 劑] 半夏、全瓜簍、川貝母、白蘞、白及、川烏各10克,白附子9克、白芥子12克。

[制用法] 上藥共研成細末,加陳米醋濕炒熱,裝人用2層紗布做的袋內「即可。

取上藥袋敷於面部健側(左歪敷右側、右歪敷左側),.繃帶包紮固定。

待藥涼後,再炒再敷。

[功 效] 祛風、濕經、通絡。

[驗 證] 據多次臨一床一驗證,效果很好,一般3--7日即愈。

[備 注] 引自1982 年《 河南中醫》(5)。

本方不適用於腦血管意外和其它腦部疾患引起的面癱。

8 .復方天牛膏治面癱

[方 劑] 天牛蟲286克、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黃丹360克。

[制用法] 將天牛蟲研細過120目篩備用。

再將川芎、當歸、黃連與食用植物油2500ml ,同置鍋內煎枯,除渣濾過,熬至滴水成珠,另取黃丹,加人油內攪勻,收膏。

取膏用文火熔化後,加人天牛蟲粉攪勻,分攤於紙上即得。

每張藥膏重2 克,含天牛蟲粉:0.2 克,料可制1450張。

同時取患側聽宮、下關、翳風為主一穴一,頰車、太一陽一、大椎一穴一為配一穴一。

選定一穴一位後,將膏藥加濕熔化,每個主一穴一貼1 張,配一穴一視病情加減。

每5天更換l次,為1療程。

總療程不超過35天。

[功 效] 疏風活血,通經活絡。

[驗 證] 治療315例,痊癒率為78.41% ,有效率95.24%。

無效15例,顯效35例,好轉18例。

[備 注] 引自1995年《 一江一西中醫藥》。

9 .治膏治面癱神效

[方 劑] 牙皂、潮腦各30克,麝香0.3克。

[制用法] 將牙皂研為細末,與潮腦、麝香同研和勻,加麻油適量,調和成糊狀,裝瓶備用。

用時取上藥膏適量,於臨睡前塗敷。

先用一溫一肥皂水洗淨患側面部,再將上藥敷於地倉至下關一穴一之間,寬約1橫指,用紗布固定。

次日清晨取下。

每天l次,至愈為度。

[功 效] 祛風通絡。

[驗 證] 治療3例,均痊癒。

[備 注] 引自1956年《 上海中醫藥雜誌》(10)。

10 .附烏散治面癱

[方 劑] 熟附子、制川烏各15克,一乳一香30克。

[制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分成8 --10包,備用。

用時每取上藥末1 包,加生薑末3 克拌勻,用開水調成糊狀,即可使用。

先囑患者用熱生薑生擦患處,擦至局部充一血為好,再將上藥糊狀敷患側(上至太一陽一穴一,下至地倉一穴一),寬約3公分。

用紗布敷蓋,膠布固定。

並囑患者用熱水袋熱敷。

每天換藥1次,至愈為度。

[功 效] 一溫一經、散寒、通絡。

[驗 證] 治療15例,病程2個月至半年以上。

半年以內者,一般連續用一藥5--10,半年以上者,用一藥15天痊癒。

[備 注〕引自1974 年《 新中醫》(l)。

11 .天地膏治面癱

[方 劑] 天麻、南星、鑽地風、白殭蠶、白及各7.5克、巴豆5粒(去皮)、鮮生薑500克。

[制用法] 上藥(前6味)共研細末,用生薑搗汁調和成膏,備用。

用時取上藥適最,貼於患者面部健側(右歪貼左,左歪貼右),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7--8 小時即可取下,每天換藥1次。

[功 效] 一溫一經散寒,祛風通絡。

[驗 證] 治療450例,病程1周至5年。

一般1劑即愈,有效率達90%以上。

[備 注] 引自1981年《 黑龍一江一中醫藥》(4)。

敷藥後皮膚發一癢,局部教藥處可能出現瘡疹,不必用水洗。

以防感染。

注意防止藥物流入口、耳、鼻、眼內。

7天內需避風。

一、高血壓_中藥偏方 二、低血壓_中藥偏方 三、冠心病_中藥偏方 四.腦梗塞_中藥偏方 五、高脂血症_中藥偏方 六、腦血栓_中藥偏方 八 、癲癇_中藥偏方 九、頭痛_中藥偏方 十、三叉神經痛_中藥偏方 十一、坐骨神經痛_中藥偏方 十二、腦炎、腦膜炎_中藥偏方 十三、糖尿病_中藥偏方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中醫秘方
一、高血壓_中藥偏方二、低血壓_中藥偏方三、冠心病_中藥偏方四.腦梗塞_中藥偏方五、高脂血症_中藥偏方六、腦血栓_中藥偏方七、面神經麻痺_中藥偏方八 、癲癇_中藥偏方九、頭痛_中藥偏方十、三叉神經痛_中藥偏方十一、坐骨神經痛_中藥偏方十二、腦炎、腦膜炎_中藥偏方十三、糖尿病_中藥偏方十四、失眠_中藥偏方十五、眩暈_中藥偏方十六、嘔吐_中藥偏方十七、胃下垂_中藥偏方十八、胃腸炎_中藥偏方十九、胃脘痛_中藥偏方二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_中藥偏方二十一、呃逆_中藥偏方二十二、消化不良_中藥偏方二十三、腸炎_中藥偏方二十四、腹瀉_中藥偏方二十五、痢疾_中藥偏方二十六、便秘_中藥偏方二十七、肝炎、肝脾腫大_中藥偏方二十八、肝膿瘍_中藥偏方二十九、肝硬化腹水_中藥偏方三十、腎炎_中藥偏方三十一、感冒_中藥偏方三十二、咳嗽_中藥偏方三十三、哮喘_中藥偏方三十四、矽肺、肺癰_中藥偏方三十五、肺結核_中藥偏方三十六、風寒濕痺_中藥偏方三十七、汗證(盜汗、自汗)_中藥偏方三十八、暑病_中藥偏方三十九、神經衰弱_中藥偏方四十、硬皮病_中藥偏方四十一、下肢潰瘍_中藥偏方四十二、水火灼傷_中藥偏方四十三、蛇、蟲、獸咬傷_中藥偏方四十四、癰、疽、療、癤_中藥偏方四十五、破傷風_中藥偏方四十六、腦震盪_中藥偏方四十七、丹毒_中藥偏方四十八、脈管炎_中藥偏方四十九、疝氣_中藥偏方五十、闌尾炎_中藥偏方五十一、流行性腮腺炎,扁桃體炎_中藥偏方五十二、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核_中藥偏方五十三、痔瘡_中藥偏方五十四、肛裂_中藥偏方五十五、骨質增生症_中藥偏方五十六、跌打損傷_中藥偏方五十七、急性腰扭傷_中藥偏方五十八、頸椎病_中藥偏方五十九、腳跟痛_中藥偏方六十、漏肩風_中藥偏方六十一、跺關節扭傷_中藥偏方六十二、眼疾_中藥偏方六十三、耳病_中藥偏方六十四、鼻症_中藥偏方六十五、牙痛_中藥偏方六十六、口瘡_中藥偏方六十七、慢性喉炎_中藥偏方六十八、誤吞硬物(刺)_中藥偏方六十九、口臭_中藥偏方七十、泌尿系統結石_中藥偏方一、小兒發熱_中藥偏方二、小兒感冒_中藥偏方三、小兒疳積_中藥偏方四、小兒痄腮_中藥偏方五、百日咳_中藥偏方六、小兒支氣管哮喘_中藥偏方七、小兒肺炎_中藥偏方八、小兒支氣管炎_中藥偏方九、嬰幼兒哮痰證_中藥偏方十、厭食症_中藥偏方十一、嬰兒黃疽_中藥偏方十二、小兒疝氣_中藥偏方十三、小兒脫肛_中藥偏方十四、小兒遺尿症_中藥偏方十五、嬰兒濕疹_中藥偏方十六、小兒口腔潰瘍_中藥偏方十七、嬰幼兒腹瀉_中藥偏方十八、小兒睪丸鞘膜積液_中藥偏方十九、蟯蟲病_中藥偏方二十、佝僂病_中藥偏方二十一、麻疹_中藥偏方二十二、小兒汗證_中藥偏方二十三、小兒夜啼_中藥偏方二十四、小兒驚嚇_中藥偏方二十五、小兒脂溢性皮炎_中藥偏方二十六、小兒癲癇_中藥偏方二十七、小兒漆過敏_中藥偏方二十八、兒童手足凍瘡_中藥偏方二十九、嬰幼兒尿布疹_中藥偏方三十、兒童多動症_中藥偏方三十一、小兒缺鋅症_中藥偏方三十二、小兒過敏性紫癜_中藥偏方三十三、小兒流涎症_中藥偏方三十四、小兒痱子_中藥偏方三十五、重症小兒營養不良_中藥偏方三十六、小兒脾虛_中藥偏方三十七、嬰幼兒綠便_中藥偏方三十八、兒童便秘_中藥偏方三十九、小兒尿頻症_中藥偏方四十、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_中藥偏方四十一、小兒黃水瘡_中藥偏方四十二、小兒肝炎_中藥偏方四十三、小兒細菌性痢疾_中藥偏方四十四、小兒麻痺後遺症_中藥偏方四十五、小兒肌性斜頸_中藥偏方四十六、骨髓炎_中藥偏方一、流產_中藥偏方二、催生引產_中藥偏方三、產後疾患_中藥偏方四、子宮脫垂_中藥偏方五、月經不調_中藥偏方六、痛經_中藥偏方七、閉經_中藥偏方八、帶下病_中藥偏方九、陰道炎_中藥偏方十、崩漏_中藥偏方十一、產後血暈_中藥偏方十二、宮頸糜爛_中藥偏方十三、老婦行經_中藥偏方十四、產後便秘_中藥偏方十七、倒經_中藥偏方十八、缺乳_中藥偏方十九、回乳_中藥偏方二十、乳腺炎_中藥偏方二十一、女陰瘙癢症_中藥偏方二十二、外陰濕疹_中藥偏方二十三、胎位不正_中藥偏方二十四、避孕_中藥偏方二十五、更年期綜合症_中藥偏方一、陽痿_中藥偏方二、早洩_中藥偏方三、遺精_中藥偏方四、陽強、陽縮_中藥偏方五、不射精症_中藥偏方六、男性不育症_中藥偏方七、血尿_中藥偏方八、尿頻症_中藥偏方九、老年性前列腺肥大_中藥偏方十、男性乳房發育症_中藥偏方十一、肇丸痛_中藥偏方一、酒渣鼻_中藥偏方二、凍瘡_中藥偏方三、疥瘡_中藥偏方四、黃水瘡_中藥偏方五、癬證_中藥偏方六、手足癬_中藥偏方七、皮膚瘙癢症_中藥偏方八、白癜風_中藥偏方九、扁平疣_中藥偏方十、爛腳丫_中藥偏方十一、帶狀皰疹_中藥偏方十二、蕁麻疹_中藥偏方十三、銀屑病_中藥偏方十四、接觸性皮炎_中藥偏方十五、鵝掌風、雞爪風_中藥偏方十六、痱子_中藥偏方十七、痤瘡_中藥偏方十八、雞眼_中藥偏方一、青年脫髮_中藥偏方二、青年粉刺_中藥偏方三、腋臭_中藥偏方四、祛斑潔面_中藥偏方五、美澤容顏_中藥偏方六、去皺美容_中藥偏方七、青春痘_中藥偏方八、雀斑_中藥偏方九、黑斑_中藥偏方十一、化妝品引起的斑疹_中藥偏方十二、婦女駐顏法_中藥偏方十三、面頰發紅_中藥偏方十四、使面如白玉五法_中藥偏方十五、美膚法_中藥偏方十六、減肥輕身_中藥偏方十七、烏須美發_中藥偏方十八、爽口香身_中藥偏方解煙毒、酒毒秘方_中藥偏方解食物中毒秘方_中藥偏方一、滋陰補陽方_中藥偏方二、補氣養身_中藥偏方三、補血養身_中藥偏方四、補腎養身_中藥偏方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