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秘方》十一、坐骨神經痛_中藥偏方:起病多急,表現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中醫秘方》十一、坐骨神經痛_中藥偏方

老中醫秘方

十一、坐骨神經痛_中藥偏方

坐骨神經一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內的疼痛,疼痛自一臀一部沿大一腿後面,小腿後外側向遠端放射。

起病多急,表現為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及沿坐骨神經通路的劇烈疼痛。

1 .蠍蛇散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祁蛇(或烏梢蛇)、蜈蚣、全蠍各10克。

[制用法] 焙乾研成粉,等份分成8包。

首日上下午各服1包,繼之每天上午服1 包,7天為1療程。

每療程間隔3-5天,一般1-2個療程可顯效至痊癒。

[療 效] 用本法治療54例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經一痛,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經長期觀察,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驗 證] 蔡,女,68歲,右下肢疼痛5年餘,經西醫診為坐骨神經一痛,服西藥效不顯,於1987年8月求治於中醫,余投蠍蛇散原方,經服2個月痊癒,隨訪至今未復發。

[備 注] 所治病例無很大反應,一般在藥後可有全身及患肢出汗或灼一熱感,有的可出現短暫一性一疼痛及麻木,不久即消失。

2 .身痛逐瘀湯加味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桃仁、紅花、當歸、地龍各15克,川芎、甘草、沒藥、五靈脂、牛膝各10克,秦艽、羌活、香附各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l劑,分早晚2次,空腹一溫一服。

[療 效] 身痛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 。

筆者運用本方加減治療本病140例,其中治癒96例(症狀完全消失,可參加正常工作);好轉32例(症狀基本消失或好轉,可做輕工作);無效12例(服本方3-5 劑,症狀無改善,而中斷治療者)。

[驗 證] 劉xx ,女,36歲,農民。

病歷號6256 。

於1984年3月25日初診。

半年前患腰腿痛,症狀日益加重,疼痛自腰骶部沿右側大一腿後外側向膕窩、足跟部竄痛,如針扎、火燒樣陣陣加劇,尤以咳嗽和用力大便時更甚,久治不效。

檢查面色蒼白,表情痛楚,步態跋行,右側第二、三髓後孔及一臀一線中點和承山一穴一有明顯壓痛,拉塞格氏征(+ ) ,脈沉遲而緊,舌淡苔薄白。

診為坐骨神經一痛。

證屬寒凝氣滯,痕阻脈絡,治宜化癖通絡,一溫一陽一散寒,除痺止痛,投以身痛逐痕湯。

原方減秦艽,加桂枝、延一胡一索各15克。

3劑。

藥後疼痛大減,繼用原方又進6劑,諸症皆除而治癒。

1年後隨訪,未再復發。

[備 注] 氣虛血弱者減五靈脂、香附,加黃芪30-50克,熟地10-15克;脈數微熱者減羌活,加黃柏15克;脈浮風重者加防風15克;脈緊寒重者減秦艽,加桂枝15-25克;脈緩濕重者加蒼朮15克;伴腰脊痛劇者加三七末3克(沖服);便秘者加何首烏15-25克;病久肝腎兩虧者減羌活、五靈脂,加狗脊、巴戟天各15克。

3 .薏苡附子散合芍葯甘草湯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慧苡仁60-90克,制附子(先煎)、灸甘草各10-30 克,海風籐、川牛膝各10克,赤芍20-40克,一黨一參15-30克,當歸10-20克,秦艽12-18克,雞血籐12克,

[制用法] 每天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療 效] 經本方共治23例,痊癒15例(症狀消失並觀察1年以上未復發),顯效 例(症狀消失,觀察半年至1年又復發,但經再次治療仍可消失者),無效1例(症狀無改善)。

痊癒15例中,平均治癒天數為10.5 天。

[驗 證] 傅xx ,男,50歲,幹部,1952 年8月5日就診。

兩月前因坐骨神經一痛,採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

近日加重,沿右腰胯至腿後側,酸楚疼痛;風雨之日尤甚,伴心煩不寧、頭暈失眠。

檢查:一臀一中部、一臀一線、膕窩和小腿沿坐骨神經有觸痛點,直腿抬高一陽一性一,踝反射、小腿後側皮膚觸覺均減退,脈緊微弦,舌質淡稍紫,苔薄微黃。

血壓18.7/ l 2.06千帕斯卡。

辨證使用上述原方,藥量稍作如下調整:薏苡仁10克,黑附子(先煎)、當歸、海風籐、川牛膝各10克,雞血籐、秦艽各12克,赤芍20克,甘草3克,一黨一參15克,經服本方5劑,上述症狀基本消失,又服5劑而愈,隨訪至今未復發。

4 .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當歸12克,川芎、桃仁、紅花、羌活、獨活、制沒藥、香附、川牛膝、秦艽、地龍、伸筋草各9克,甘草6克。

[加 減] 兼風寒者加制川烏、桂枝各9克;兼濕一熱者加蒼朮、黃柏各9克;氣虛者加黃芪30克;痛劇者加蜈蚣3條。

[制用法] 水煎2次分服,每天1劑。

[功 效] 治療坐骨神經一痛有奇效。

[驗 證] 治療36例,其中治癒29例,顯效6例,好轉1例。

平均治療17.4天。

隨訪治癒者1 年以上,無一復發。

[備 注] 坐骨神經一痛屬「痺證」範疇,可因風寒濕邪客於經絡,或因閃傷氣血癱滯,致使經絡痺阻,氣血通而痛。

身痛逐瘀湯加減具有活血化瘀,行血止痛,祛風除濕作用,臨一床一結合辮證,增減恰當藥物,均能收到顯著療效。

5 .雞血籐等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雞血籐、芒硝各15-20克,桂枝、柴一胡一、大黃各10-15克,黃芩10-12 克。

[加 減] 若風偏盛,兼腰背疼痛,遊走不定者加防風10-15克,獨活10-15克;若濕偏盛,兼腫脹沉重者,加防已10-12克,苡米15-20克,若痰偏盛,兼形體肥胖,肢一體麻脹者,加制南星5-10克,白芥子10-12克;若寒偏盛,兼惡寒肢冷者加制川烏5-10克,北細辛2-3克;若熱偏盛,口苦便秘者重用大黃15-20克,芒硝15-20克;若瘀偏盛,痛有定處,舌有瘀點者,重用雞血籐30-60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驗 證] 用上藥治療坐骨神經一痛患者13例,中痊癒11例,好轉2例。

6 .杜仲等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杜仲、川續斷、淮牛膝、桑寄生各30克,沒藥、一乳一香、紅花、桃仁、生甘草各10克,全蠍、蜈蚣各2克(共研末沖服),木瓜、威靈仙、獨活、白芍各20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l劑。

1周為1個療程。

[驗 證] 用本方治療坐骨神經一痛患者133例,經用一藥1-3個療程,其中,治癒者125例;顯效者4例;有效者3例;無效者1例。

7 .黃芪白芍等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生黃芪50克,白芍、元一胡一、木瓜、全當歸、桂枝各20克,赤芍、牛膝、雞血籐、威靈仙、路路通各15克,地鱉蟲、全蠍各10克,生甘草5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每日l劑,分早、中、晚口服。

10天為l個療程。

[驗 證] 用本方治療坐骨神經一痛患者161例,經服藥20-30天後,其中,治癒者152例;顯效者4例;有效者3例;無效者2例。

8 .一乳一香粉治坐骨神經一痛

[方 劑] 制馬錢子50克,制一乳一香、制沒藥、紅花、桃仁、全蠍、桂枝、麻黃各20克,細辛15克。

[制用法] 將上藥共研為細粉末,裝人空心膠囊內,每粒重0.3克。

用時,每服3-4粒,每日早、晚用黃酒或一溫一開水送服。

15天為1個療程。

[驗 證] 用本方治療坐骨神經一痛患者144例,經用一藥2-4個療程,其中,治癒者139例;顯效者3例;有效者2例。

一、高血壓_中藥偏方 二、低血壓_中藥偏方 三、冠心病_中藥偏方 四.腦梗塞_中藥偏方 五、高脂血症_中藥偏方 六、腦血栓_中藥偏方 七、面神經麻痺_中藥偏方 八 、癲癇_中藥偏方 九、頭痛_中藥偏方 十、三叉神經痛_中藥偏方 十二、腦炎、腦膜炎_中藥偏方 十三、糖尿病_中藥偏方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中醫秘方
一、高血壓_中藥偏方二、低血壓_中藥偏方三、冠心病_中藥偏方四.腦梗塞_中藥偏方五、高脂血症_中藥偏方六、腦血栓_中藥偏方七、面神經麻痺_中藥偏方八 、癲癇_中藥偏方九、頭痛_中藥偏方十、三叉神經痛_中藥偏方十一、坐骨神經痛_中藥偏方十二、腦炎、腦膜炎_中藥偏方十三、糖尿病_中藥偏方十四、失眠_中藥偏方十五、眩暈_中藥偏方十六、嘔吐_中藥偏方十七、胃下垂_中藥偏方十八、胃腸炎_中藥偏方十九、胃脘痛_中藥偏方二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_中藥偏方二十一、呃逆_中藥偏方二十二、消化不良_中藥偏方二十三、腸炎_中藥偏方二十四、腹瀉_中藥偏方二十五、痢疾_中藥偏方二十六、便秘_中藥偏方二十七、肝炎、肝脾腫大_中藥偏方二十八、肝膿瘍_中藥偏方二十九、肝硬化腹水_中藥偏方三十、腎炎_中藥偏方三十一、感冒_中藥偏方三十二、咳嗽_中藥偏方三十三、哮喘_中藥偏方三十四、矽肺、肺癰_中藥偏方三十五、肺結核_中藥偏方三十六、風寒濕痺_中藥偏方三十七、汗證(盜汗、自汗)_中藥偏方三十八、暑病_中藥偏方三十九、神經衰弱_中藥偏方四十、硬皮病_中藥偏方四十一、下肢潰瘍_中藥偏方四十二、水火灼傷_中藥偏方四十三、蛇、蟲、獸咬傷_中藥偏方四十四、癰、疽、療、癤_中藥偏方四十五、破傷風_中藥偏方四十六、腦震盪_中藥偏方四十七、丹毒_中藥偏方四十八、脈管炎_中藥偏方四十九、疝氣_中藥偏方五十、闌尾炎_中藥偏方五十一、流行性腮腺炎,扁桃體炎_中藥偏方五十二、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核_中藥偏方五十三、痔瘡_中藥偏方五十四、肛裂_中藥偏方五十五、骨質增生症_中藥偏方五十六、跌打損傷_中藥偏方五十七、急性腰扭傷_中藥偏方五十八、頸椎病_中藥偏方五十九、腳跟痛_中藥偏方六十、漏肩風_中藥偏方六十一、跺關節扭傷_中藥偏方六十二、眼疾_中藥偏方六十三、耳病_中藥偏方六十四、鼻症_中藥偏方六十五、牙痛_中藥偏方六十六、口瘡_中藥偏方六十七、慢性喉炎_中藥偏方六十八、誤吞硬物(刺)_中藥偏方六十九、口臭_中藥偏方七十、泌尿系統結石_中藥偏方一、小兒發熱_中藥偏方二、小兒感冒_中藥偏方三、小兒疳積_中藥偏方四、小兒痄腮_中藥偏方五、百日咳_中藥偏方六、小兒支氣管哮喘_中藥偏方七、小兒肺炎_中藥偏方八、小兒支氣管炎_中藥偏方九、嬰幼兒哮痰證_中藥偏方十、厭食症_中藥偏方十一、嬰兒黃疽_中藥偏方十二、小兒疝氣_中藥偏方十三、小兒脫肛_中藥偏方十四、小兒遺尿症_中藥偏方十五、嬰兒濕疹_中藥偏方十六、小兒口腔潰瘍_中藥偏方十七、嬰幼兒腹瀉_中藥偏方十八、小兒睪丸鞘膜積液_中藥偏方十九、蟯蟲病_中藥偏方二十、佝僂病_中藥偏方二十一、麻疹_中藥偏方二十二、小兒汗證_中藥偏方二十三、小兒夜啼_中藥偏方二十四、小兒驚嚇_中藥偏方二十五、小兒脂溢性皮炎_中藥偏方二十六、小兒癲癇_中藥偏方二十七、小兒漆過敏_中藥偏方二十八、兒童手足凍瘡_中藥偏方二十九、嬰幼兒尿布疹_中藥偏方三十、兒童多動症_中藥偏方三十一、小兒缺鋅症_中藥偏方三十二、小兒過敏性紫癜_中藥偏方三十三、小兒流涎症_中藥偏方三十四、小兒痱子_中藥偏方三十五、重症小兒營養不良_中藥偏方三十六、小兒脾虛_中藥偏方三十七、嬰幼兒綠便_中藥偏方三十八、兒童便秘_中藥偏方三十九、小兒尿頻症_中藥偏方四十、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_中藥偏方四十一、小兒黃水瘡_中藥偏方四十二、小兒肝炎_中藥偏方四十三、小兒細菌性痢疾_中藥偏方四十四、小兒麻痺後遺症_中藥偏方四十五、小兒肌性斜頸_中藥偏方四十六、骨髓炎_中藥偏方一、流產_中藥偏方二、催生引產_中藥偏方三、產後疾患_中藥偏方四、子宮脫垂_中藥偏方五、月經不調_中藥偏方六、痛經_中藥偏方七、閉經_中藥偏方八、帶下病_中藥偏方九、陰道炎_中藥偏方十、崩漏_中藥偏方十一、產後血暈_中藥偏方十二、宮頸糜爛_中藥偏方十三、老婦行經_中藥偏方十四、產後便秘_中藥偏方十七、倒經_中藥偏方十八、缺乳_中藥偏方十九、回乳_中藥偏方二十、乳腺炎_中藥偏方二十一、女陰瘙癢症_中藥偏方二十二、外陰濕疹_中藥偏方二十三、胎位不正_中藥偏方二十四、避孕_中藥偏方二十五、更年期綜合症_中藥偏方一、陽痿_中藥偏方二、早洩_中藥偏方三、遺精_中藥偏方四、陽強、陽縮_中藥偏方五、不射精症_中藥偏方六、男性不育症_中藥偏方七、血尿_中藥偏方八、尿頻症_中藥偏方九、老年性前列腺肥大_中藥偏方十、男性乳房發育症_中藥偏方十一、肇丸痛_中藥偏方一、酒渣鼻_中藥偏方二、凍瘡_中藥偏方三、疥瘡_中藥偏方四、黃水瘡_中藥偏方五、癬證_中藥偏方六、手足癬_中藥偏方七、皮膚瘙癢症_中藥偏方八、白癜風_中藥偏方九、扁平疣_中藥偏方十、爛腳丫_中藥偏方十一、帶狀皰疹_中藥偏方十二、蕁麻疹_中藥偏方十三、銀屑病_中藥偏方十四、接觸性皮炎_中藥偏方十五、鵝掌風、雞爪風_中藥偏方十六、痱子_中藥偏方十七、痤瘡_中藥偏方十八、雞眼_中藥偏方一、青年脫髮_中藥偏方二、青年粉刺_中藥偏方三、腋臭_中藥偏方四、祛斑潔面_中藥偏方五、美澤容顏_中藥偏方六、去皺美容_中藥偏方七、青春痘_中藥偏方八、雀斑_中藥偏方九、黑斑_中藥偏方十一、化妝品引起的斑疹_中藥偏方十二、婦女駐顏法_中藥偏方十三、面頰發紅_中藥偏方十四、使面如白玉五法_中藥偏方十五、美膚法_中藥偏方十六、減肥輕身_中藥偏方十七、烏須美發_中藥偏方十八、爽口香身_中藥偏方解煙毒、酒毒秘方_中藥偏方解食物中毒秘方_中藥偏方一、滋陰補陽方_中藥偏方二、補氣養身_中藥偏方三、補血養身_中藥偏方四、補腎養身_中藥偏方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