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書筆記——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那一年那一刻,那一個女人,那一次不經意的回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浮生六記

讀書筆記——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讀《浮生六記》【外三種】(含《影梅庵憶語》、《香畹樓憶語》、《秋燈鎖憶》)

那一年那一刻,那一個女人,那一次不經意的回眸,那一段記憶,如同春暖時分飄過庭院的第一縷花香,芬芳剎那成夢。

可是秋風終於乍起不絕,繁花零落成泥,世間之美總蘊了短暫的宿命,正若那晨風中凝在嫩葉上的一滴露珠,晶瑩純粹,卻留存極為短暫。

這大概就是美人如花凋謝,紅顏不辭多桀,凡人凡物,染了美的特質,就似被上了符咒,你看那朝陽夕照何其璀璨光芒,匆匆地風一流 雲散,曇花一現罷了。

雖深恨美不長存,偏生世上還有一些惜美之人,瞻望梨花帶雨,霧余林畔,月下塵風,便終其一生不能忘懷,百般思量之計,無他做法,只得付諸文墨,留此一脈餘香於辭章卷帙,給後人一個若即若離的背影,還自己一個若遠若近的回憶。

於是,吾儕好美之徒才得觀瞻此美此情此疼此憾,文章過了幾百年,而文墨之彩不減分毫,一精一研默久,撫案悵惘,湧上心頭二三情緒,不可不說,不能不說,遂寥寥秉筆,不勝惶恐。

這四篇筆記小品皆為悼念亡故之人,(除了《浮生六記》中的三篇,但其中兩篇疑為偽作。

)作者都是傳統的中國文人,其中最負盛名的當然是冒襄,其餘三人不過是較為普通的書生而已,尤其是沈復,若非《浮生六記》被偶爾發現於陋巷地攤,怕很少會有人知道三百年前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愛山水,尚性靈,至情至性的男人吧。

當他們在懷念亡人之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走向了末世。

那個時代,變革思想正醞釀在國家的體肌之下,與冒襄同時代的黃宗羲、顧炎武幾乎堪稱比較激進的思想革新家。

從冒襄到最晚的《秋燈瑣憶》的作者蔣坦,中國社會幾經變遷。

冒襄的年代,漢民族再一次整體匍匐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下,最後的也是最專制的君權建立在血腥的鎮壓屠一殺 上,封建社會迸發出死亡前的迴光返照。

而蔣坦的年代,大亂迭起,西方列強早已經撞開了中國的大門,當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半個中國,中華帝國風雨飄搖,外憂內患。

便是在這個時候,他和她相逢,他為家國命運奔波勞碌,她必然地也捲入其中,在垂死的社會體制內辛苦遭逢,或者,就算他逃入山水中,他最終還是發現自己逃不出這個社會的禁錮,他逃不出,她最終也逃不出。

何況,在古代中國,女人何來什麼社會權力,個人選擇,在她們為數很少的自一由 裡,選擇愛情很多時候便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價值,甚至成了她們的全部生命。

我看這四個女人的愛情命運,當中自有相似與分別,芸娘有沈復的不離不棄,紫姬有陳裴之的傾心以待,秋芙有蔣坦的知己酬唱,唯獨董小宛半生浮萍,她雖千里追隨冒襄,遇盜賊、忍斷炊、遭離棄、經戰亂,苦楚萬端,卻還是換不來心怡男人的款款深情。

偶爾一次一溫一 言柔情,仍抵不過她萬分之一的付出。

現在的人看見冒襄的絕情,或者會以為董小宛遇人不淑,與其被他厭棄,不如早別了此人,另做打算。

可惜他們拿今天的觀點去評價古人,太過現代化了,需知道,沒有愛情的古代女人,拿什麼撐起生命的晴天,所以就算傷痕纍纍,還是義無反顧地撲上去,撲上去,求得的或許不單是那個男人,那份深情,而是生命的認可,精神的首肯。

她但凡獲得了愛,才獲得了做人的價值,陳芸若沒有沈復至死不渝的忠貞,在她屢遭家族驅逐之時,哪裡還有力量綿延年月,又去什麼地方「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

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

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做遠遊計也。」

是啊,她們即使逃進詩書田園裡,逃進男耕女織的神話裡,也還是要和那個,必定是和那個男人一起逃。

藏在中國文人心底的是一方詩酒怡情的桃花源,藏在中國古代女人心底的桃花源又在哪裡呢,就在這些懷揣夢想的男人身上。

這是古代女人的宿命啊。

雖如此,我是不喜董的委曲求全,愛情的姿態擺得太低,反而得不到平等的對待。

縱然她對冒襄一心一意,冒襄儘管也在長期的生活中對董小宛產生了一些依戀,但每當危難到來,他第一個拋棄的就是這個捨了自尊,拋了顏面,豁出性命跟隨著他的女人。

原來放低了自己到塵埃裡去愛一個人,便真是成了一粒塵土,隨他揮去四處,再也沒了足以依靠的肩膀,可以枕著安眠,一生一世平淡如水,也是一種愜意的幸福了。

董小宛在冒襄重病之時衣不解帶,夜不能寐,她信誓旦旦地說:「夫子生而余死猶生也;脫夫子不測,余留此身於兵燹間,將安寄托?」

她是知道的,沒了這個男人,她就沒了生存的依賴,她何嘗不知道他絕情冷酷,她何嘗不能領悟冒襄心裡時隱時現的「曾經滄海」,可是她都不在乎了,唯有橫下心的生死相隨,走到頭,除死方休。

冒襄寫作《影梅庵憶語》懷念董小宛,我覺得他一是懺悔,二竟是有些炫耀的意味,所謂炫耀,無非是顯示自己得遇一女傾心相隨,遭他無數次拋棄,還是不改初衷,這番心思恐怕是真有的。

而且他既是悼念,卻偏要提一提舊情人 陳圓圓,說起當初對那位絕代美人的驚鴻一瞥,津津有味地回憶道:「令人欲仙欲死」,把他與陳圓圓相識相戀之過程盡情書寫。

只不過,歷史做了一次諷刺的決斷,陳圓圓沒有嫁入冒家,成為一溫一 順的良家婦女,她成了改變歷史的一個關鍵因素,演繹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奇劇本,後人可以臆斷那不過是吳三桂的一個借口,可是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個因素的推動作用。

冒襄晚到了幾天,當人去樓空,他「悵惘至極」,卻不知歷史的命運將要改變了。

冒襄作為大名鼎鼎的明末復社四公子,他初負了陳圓圓,次又負了董小宛,其招蜂惹蝶的本事早蓋過了其文名品性。

中國文人崇尚的風雅極其奇特,把嫖一妓當作顯示自我價值的標誌,許多國家大事要在妓十女的臥室裡高談闊論,大概基於此,冒襄才如此樂於顯擺自己與陳董二人的香艷歷史,以昭現自己的文士風度。

雖然論用情深切,他可能比不上同為四公子的候方域,而其後期的氣節卻大大地超過,入清之後,他止步家鄉如皋,終身不仕清,勉強為他的絕情挽回了一些印象分。

中國的文人自來以忠君愛國彪炳,到大廈傾覆之刻,真的跟文天祥一般慷慨赴死者寥寥無幾,明朝土崩瓦解,那些整日價憂愁家國的文人都做了另一副嘴臉,錢謙益望了望一池水,感歎那池水太冷,不肯依從柳如是的殉國提議;龔鼎孳表白自己本存了殉國之心,因小妾顧橫波撒潑不讓其死才斷了念頭;吳梅村則把不死的理由推給老母,說家君年邁需子嗣養護,苦苦哀求自己不可尋短見……

很多時候,鬚眉男兒還比不上那些蒲柳弱質。

看罷文人的兩面性情,歎息與其奮力仕途之苦,滿心的君臣節義,事到臨頭又臨陣脫逃,還不如寄情山水,乾脆便沒了什麼仕途經濟追求,也就沒了所謂的家國負擔,純粹一些,簡單一些,方才快樂一些,林語堂以為這種快樂是「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苦痛」,「很像一個無罪下獄的人心地之泰然……是心靈已戰勝肉身了。」

他拿這讚美給了陳芸和她的丈夫沈復,因為他們的人生真實坦然,沒了傳統文人的虛偽做派,相反讓人感動。

如此計較,真覺得芸是何其幸福,雖然生活坎坷,貧困勞頓,總有丈夫的真心之愛,總有存於心底的單純快樂,像山澗般清澈透明。

他們沒了世俗糾葛,活得平淡如清茶,滋味越品越香醇,可是他們卻仍是痛苦的,死亡會帶走愛情的熱烈,生活會磨蝕歡樂的色彩,越是要逃脫現實的桎梏,越是被現實束縛得沒了生氣。

林語堂評價說「芸……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秋芙也是可愛的,紫姬也是可愛的,她們比董小宛幸運的是她們都擁有一個真心愛她們的男人,她們不幸的是她們沒有辦法把幸福長久地保有,秋芙曾經哀歎道:「人生百年,夢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僅存者,十之一二耳,況我輩蒲柳之質,猶未必百年者乎!」

芸在生命的最後只能低喃「來世」,留了沈復孑然一身;紫姬纏一綿 床 簀,等不到丈夫的最後一面就魂歸離恨;蔣坦雖然祈禱「世世願為夫婦」,還是沒能挽回秋芙的生命;董小宛為冒襄洗盡鉛華,方換得他的一寸關心,依然是陰陽永隔。

她們永恆的命運原來是痛苦啊,這正是人類共同的特質,我們在人世間生存,竭力地去追求幸福,常常地,用盡一切努力無非是為了極其簡單的快樂,可簡單不意味著獲取的必然,命運是鐵板般的冷酷,冷酷得希望最後都變做了絕望。

終於還是注定的孤單飄零,注定的痛苦遭逢,可愛的女子如花嬌艷,不過一夜 ,花香不再,隕落成塵。

憶當年,柳夢梅折枝而上,情深款款地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杜麗娘剎那淪陷不能救,她以為終於有一個人領會了女人命運裡的哀惋悲傷,終於找到了一生所愛,隨他走遍天涯海角,生生世世,縱然飄零也自有飄零的美好。

此時,我忽然突發其想,若是當初陳圓圓跟了冒襄,是否能得董小宛不能得之真心呢,最可能的卻是,紅顏漸老,愛情凋敝。

幸好,她們在合適的時候合適的離開,沒有經歷愛情的宿命衰敗。

是其幸歟,不幸歟?

分類:才子佳人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浮生六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