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江州刺史溫嶠,原想進兵討逆,無如京城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

卻說建康為蘇峻所困,內外不通,宮中一切情事,外人無從得聞。

江州刺史溫嶠,原想進兵討逆,無如京城消息,一無所知,也不好冒昧前進。

可巧有都人范汪,從間道奔至尋一陽一,報稱:「蘇峻政令不壹,貪暴凶橫。

人情憤怒,共願誅峻,朝廷亦待援甚急,宜速進討」云云。

嶠即使汪轉白庾亮,亮即令汪參護軍事。

嶠與亮本相友善,因互推為盟主。

嶠有從兄名充,佐嶠戎幕,獨向嶠進議道:「陶征西位重兵強,何不推為領袖?」

陶侃為征西大將軍,見三十七回。

嶠頗以為然,遂遣督護王愆期,馳往荊州,邀侃同赴國難。

侃與庾亮有隙,且以未預顧命為恨,見前回。

便答愆期道:「我乃疆埸外將,未敢與聞內事。」

陶公大誤。

愆期依言復嶠,嶠再手書敦勉,終不見從。

乃復遣使語侃,但說是仁公且守,僕當先行。

使人已發,適參軍一毛一寶,從他處回來,亟入見嶠道:「欲舉大事,當與天下共謀,古人謂師克在和,便是此意。

就使情跡可疑,尚留示人不覺,況自為攜貳,尚能成事麼?公急追使改書,推誠相與,料陶公亦不至固執了。」

嶠乃追還去使,另草一書,說得誠誠懇懇,願奉侃為盟主。

果然使人往返,得了效果,由侃遣督護龔登,率兵詣嶠。

嶠有眾七千,灑淚登舟,一面列數蘇峻罪狀,移告各鎮。

文云:

賊臣蘇峻祖約,同惡相濟,用生邪心,天奪其魄,死期將至,譴負天地,自絕人倫。

寇不可縱,宜增軍進討,屯次湓口,即日護軍庾亮來營,宣太后詔,寇一逼一宮城,王旅撓敗,出告藩臣,謀寧社稷。

後將軍郭默,冠軍將軍趙胤,奮武將軍龔保,與嶠督護王愆期,西一陽一太守鄧岳,鄱一陽一內史紀瞻,率其所領,相尋而至。

逆賊肆凶,陵轢宗廟,火延宮掖,矢流太極。

二宮幽一逼一,宰相困迫,殘虐朝士,劫辱子女。

承聞悲惶,一精一魂飛散。

嶠闇弱不武,不能殉艱,哀恨自咎,五情摧隕,慚負先帝托負之重,義在畢力,死而後已。

今躬率所統,為士卒先,催進諸軍,一時電擊。

西一陽一太守鄧岳,尋一陽一太守褚誕等,連旗相繼,宣城內史桓彝,已勒所屬,屯濱江之要。

江夏相周撫,與鄧岳同時還朝,得為江夏相。

乃心求征,軍已向路。

昔包胥楚國之微臣,重趼致誠,義感諸侯。

藺相如趙邦之陪隸,恥君之辱,按劍秦庭。

皇漢之季,董卓作亂,劫遷獻帝,虐害忠良,關東州郡,相率同盟。

廣陵功曹臧洪,郡之小吏耳,登壇歃血,涕淚橫流,慷慨之節,實屬群後。

況今居台鼎,據方州,列名邦,受國恩者哉!不期而會,不謀而同,不亦宜乎?二賊合眾,不盈五千,且外畏胡寇,城內饑乏。

後將軍郭默,已於戰陣俘殺賊千人,賊今雖殘破都邑,其宿衛兵人,即時出散,不為賊用。

祖約情一性一褊窄,忌克不仁,蘇峻小子,惟利是視,殘酷驕猜,權相假合,江表興義以抗其前,強胡外寇以躡其後,運漕隔絕,資食空懸,內乏外孤,勢何得久?群公征鎮,職在禦侮,征西陶公,國之耆德,忠肅義正,勳庸弘著。

諸方鎮州郡,鹹齊斷金,同稟規略,以雪國恥。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嶠雖怯劣,忝據一方,賴忠賢之規,文武之助,君子竭誠,小人盡力。

高一操一之士,被褐而從戎,負薪之徒,匍匐而赴命,率其私僕,致其私仗,人士之誠,竹帛不能載也,豈嶠無德而致之哉?士稟義風,人感皇澤耳。

且護軍庾公,帝之元舅,德望隆重,率郭後軍等,與嶠戮力,得有資憑,且悲且慶,若朝廷之不泯也,其各明率所統,毋後事機。

賞募之信,明如日月,有能斬約峻者,封五等候,賞布萬匹。

忠為令德,為仁由己,萬里一契,不在多言。

這篇移文,分使四頒,滿望各處響應,同時舉義。

不意陶侃督護龔登,竟至嶠舟相見,說是得陶公來書,促令還鎮,弄得嶠莫名其妙,慌忙將登留住,再遣王愆期致書陶侃,書中有云:

僕謂軍有進而無退,宜增而不可減。

近已移檄遠近,言於盟府,剋日大舉。

南康建安晉安三郡軍,並在路次,同赴此會,惟須仁公督軍戾止,使齊進耳。

仁公今乃召還督護,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於此。

僕才輕任重,實賴仁公篤一愛一,遠稟成規,至於首啟戎行,不敢有辭。

僕於仁公,當如常山之蛇,首尾相銜耳。

或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於討賊,此聲難追,僕於仁公並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傾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著於人士之口,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眾見救。

況社稷之難,惟僕偏當一州,州之文武,莫不翹企,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於此,荊楚西一逼一強胡,東接逆賊,因之以饑饉,將來之危,必有甚於今日者。

以大義言之,則社稷顛覆,主辱臣死。

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義,開國承家,銘之天府;退當以慈父雪一愛一子之痛。

約峻凶逆無道,囚制人士,一裸一其五體,近日來者,不可忍見,骨肉生離,痛感天地。

人心齊一,鹹皆切齒。

今之進討,如以石投一卵一,無慮不克,若出軍既緩,復召兵還,人心乖離,是為敗於幾成也,願深察所陳,以副三軍之望。

愆期到了荊州,奉書與侃。

侃展書詳覽,至慈父雪一愛一子之痛句,不禁流涕道:「我兒果死了嗎?」

看官!你道侃子為誰?原來就是廬江太守陶瞻,小子在前回中,已曾敘及,不過尚未說明侃子。

就是當時內外斷絕,陶瞻戰死,侃雖稍有所聞,尚未確悉,此次得了嶠書,已經證實,當然生悲。

愆期復接口道:「公子殉難,真實不虛。

且蘇峻乃是豺狼,如得逞志,四海雖廣,肯容明公托足麼?」

侃將書放下,投袂而起,立即大集將士,戎服登舟,與愆期同赴嶠軍,倍道急進。

將至尋一陽一,令愆期先行返報。

愆期馳抵嶠營,嶠問明原委,喜出望外,只庾亮捏著一把冷汗,惟恐侃來報復,不得不與嶠相謀。

誰叫你平日量狹?嶠說道:「陶公既來赴難,諒不至再記前嫌,就使尚有芥蒂,總教向彼謝過便了。

有嶠在此,保無他憂。」

遂與亮回舟相迎,兩下會敘,由嶠引導庾亮,代達慇勤。

侃見亮趨入,故意不睬,亮只好硬著頭皮,向侃拜謝。

急來抱佛腳。

侃拈鬚冷笑道:「庾元規乃拜陶士行麼?」

亮見他詞色不佳,慌忙引咎自責,虧得他生就厚臉,又有三寸妙舌,說得悱惻動人。

賴有此爾。

侃意乃少解,握住亮手道:「君侯修石頭城,防備老子,今日反來相求,才知老子是忠心為國,未嘗通叛呢。」

嶠在旁婉勸,侃益釋然,便相偕入尋一陽一城,大開筵宴,歡談竟夕。

越宿復登舟啟行,東指建康,共計戍卒四萬,旌旗相蔽,軸轤互連,鉦鼓聲遠達數百里。

徐州刺史郗鑒,在廣陵接得亮書,並所傳太后詔旨,已流涕誓眾,指日勤王。

及聞陶溫聯兵東指,復遣將軍夏侯長,間行語嶠道:「公既仗義興師,鑒願執鞭從事,但聞叛賊欲挾天子,東入會稽,請公先立營壘,屯據要害,防賊逃逸,又斷彼糧道,堅壁清野,與賊相持,賊進不得攻,退無所掠,不出旬月,自然潰散了。」

嶠深服鑒策,遣還夏侯長,麾舟進行。

蘇峻聞四方兵起,用參軍賈寧計,自姑孰還據石頭,分兵拒敵,一面入宮劫遷幼主,出居石頭城。

司徒王導,與峻力爭,舌劍談鋒,怎敵真刀真槊?畢竟拗他不過,強脅幼主登車。

八齡天子,驟遭迫辱,哪得不掩面哀啼?將軍劉超,侍中鍾雅,並步行相隨。

天適大雨,道路泥濘,峻給劉鍾二人乘馬,二人皆不願乘坐,且泣且行。

到了石頭,扶帝下車,入居倉屋,塵粞委積,不堪小住。

峻即號為行宮,令親信許方等人,補充司馬督殿中監,外托宿衛為名,內實監製劉超鍾雅。

超與雅日侍帝側,還有右光祿大夫荀崧,金紫光祿大夫華恆,尚書荀邃,侍中丁潭等,同處患難,各不相離。

成帝在宮,嘗讀《孝經》《論語》,超仍然稟授,不使少閒。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峻既忌超,又復敬超,時有饋遺,超皆不受。

左光祿大夫陸曄,為峻所迫,令守行台,峻一黨一匡術守台城。

尚書左丞孔坦,奔往陶侃,侃令為長史,與同計議。

坦謂:「須聯合東軍,兩面夾攻,方可滅賊。」

侃也稱良策,只慮道路中梗,不得相通。

事有湊巧,那司徒王導,已遣密使得達三吳,托稱太后詔諭,勉令東軍起義,入救天子。

於是會稽內史王舒,使庾冰為奮威將軍,領兵萬人,西渡浙江。

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史蔡謨,前義興太守顧眾等,均望風起應,募兵討賊。

潭母孫氏,系吳孫權族孫女,早歲守嫠,教子有方,至是復盡發家僮,隨潭助戰,且鬻去環珮衣飾,充作軍資,復召潭申誡道:「汝當移孝作忠,捨生取義,勿以我老為累呢。」

是真賢母。

潭益加奮勉,整兵將行。

孫氏又聞會稽內史王舒,遣子允之為督護,乃再語潭道:「王府君遣子出征,汝何不相效,反出人下?」

潭因令子楚為督護,使為前驅,往會允之。

允之與庾冰,同至吳國,冰曾任吳國內史,見前回。

蔡謨以冰當還舊任,即去職讓冰,彼此同心協力,相繼西進。

途次與峻將管商張健等相值,兩下交鋒,互有殺傷,急切不能抵京。

東邊方兵爭未決,西邊亦戰艦迭乘,陶侃溫嶠,進軍茄子浦。

嶠因部兵習水,不善陸戰,因下令軍中,如有擅自登岸,立處死刑。

會峻送米萬斛,饋運祖約,約遣司馬桓撫率兵接應,為嶠前鋒將一毛一寶所聞,便欲上岸劫糧。

部將以軍令為辭,寶奮然道:「兵法有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今賊糧在道,難道可縱令過去,仍不登岸邀擊麼?」

遂不暇白嶠,即麾兵上岸,鼓勇直前,殺退桓撫及運糧等人,把糧米一併奪來,始向嶠處請罪。

嶠大喜道:「君能通變達權,立功不小,何罪可言?」

遂薦寶為廬江太守。

陶侃亦表請王舒監浙東軍事,虞潭監浙西軍事,郗鑒都督揚州八郡軍事,節制舒潭等軍。

鑒率眾渡江,與侃等會合,雍州刺史魏該,亦引兵詣侃,侃乃麾動舟師,直指石頭,屯次查浦,嶠軍另屯沙門浦。

蘇峻聞西軍大至,自登烽火樓,望見長江一帶,舟楫如林,不禁失色道:「我原防溫嶠,能得眾心,今果成事實了。」

說畢,下樓派兵,分道扼守。

庾亮使督護王彰,領兵進擊,為峻一黨一張曜所敗,乃使司馬殷融,送節謝侃。

侃答語道:「古人三敗,君侯尚止二次,當今事勢急迫,不宜自擾,致惑軍心。」

遂遣還殷融,勸令靜守。

侃部下都欲決戰,侃與語道:「賊眾尚盛,未可爭鋒,不如寬待時日,用計破賊,方保萬全。」

由是按兵待變,未嘗進攻。

蘇峻得再遣部將韓晃,往攻宣城,宣城內史桓彝,前次入討無功,反致敗還。

見前回。

長史裨惠,復勸彝通好蘇峻,權與周旋,冀紓兵禍。

彝勃然道:「我受國厚恩,義在致死,怎能忍恥與逆臣通問?事或不濟,也是命數使然,雖死無恨。」

遂遣偏將俞縱,往戍蘭石。

縱在戍未久,不遑修繕,聞韓晃掩至,只得驅兵出戰。

晃系百戰悍將,部眾又都一精一銳,眼見俞縱不是敵手,縱雖拚死奮鬥,可奈部卒力弱,再進再卻。

左右勸縱退軍,縱歎息道:「我受桓侯厚恩,理當死報,我不負桓侯,猶桓侯不負國家。

今日是我絕命時期了。」

說著,策馬突陣,竟至戰死。

韓晃乘勝進薄宣城,彝困守多日,勢孤力屈,終遭陷沒,為晃所害。

不沒兩忠。

先是彝與郭璞為友,嘗令璞筮定休咎,筮既成卦,璞即用手攪亂,彝驚問何因?璞悵然道:「卦與我同。

丈夫當此,必無良好結果,奈何奈何?」

已而璞語彝道:「我與君情好多年,如來訪我,盡可入室,但千萬不可如廁。

倘或誤犯,必至客主有殃。」

彝記在心中,未敢犯忌。

一日過飲至醉,竟闖入璞家,覓璞無著,便往廁所。

家人忙來攔阻,已是無及。

他見璞對廁兀立,一裸一身被發,銜刀奠醊,禁不住狂笑起來。

卻是好笑。

璞聞聲回顧,見是桓彝,不覺大驚,擲刀與語道:「我前囑君勿來廁所,君竟失約,不但禍我,君亦難免。

天數難逃,無可禳解了。」

彝似信非信,尚疑璞為搗鬼,大笑而去。

誰料後來果如璞言,兩人俱不得善終。

命也何如。

話休敘煩,且說陶侃溫嶠,屯兵江上,自夏經秋,已經累月。

嶠本主張急進,屢次出戰,亦皆失利。

侃決意坐守,並未與峻一黨一交鋒。

會因嶠軍敗還,峻兵尚耀威江岸,擬迫侃軍,侃軍多有懼色。

監軍李根,請諸陶侃,擬築白石壘,以蔽舟車。

侃依根議,即撥兵夤夜趕築,至曉即成。

忽聞峻軍內有號炮聲,諸將互相驚愕,總道是峻來攻壘,獨長史孔坦駁議道:「峻若攻壘,必待東北風起,今天氣清靜,必不敢來,盡可勿慮。」

諸將問何故鳴炮?坦又道:「我料他必發兵東出,堵御東來各軍。」

諸將尚不肯信,及偵騎來報,果由峻出兵東向,擊敗王舒虞潭等軍。

孔坦復獻議道:「峻兵既得敗東軍,必來攻白石壘了,須亟遣重兵鎮守。

還有一慮,東軍敗退,京口隨在可危,宜速使郗公還鎮,尚可無憂。」

侃乃使庾亮率一精一兵二千,往守白石,又令郗鑒與後將軍郭默,同戍京口,立大業曲阿謏亭三壘,分峻兵勢。

峻果率步騎萬餘,攻白石壘,幸由庾亮嚴守,無隙可乘,方才退去。

忽聞祖渙桓撫等來襲湓口,侃料是祖約應峻,雙方並舉,遂擬遣雍州刺史魏該,率兵往御。

便有軍吏入報道:「魏刺史病筆了。」

侃驚疑道:「魏刺史病歿,只好由我自行了。」

遂往會溫嶠,擬留嶠暫統各軍,自率偏師,往援湓口。

莫非有去意麼?嶠尚未答言,旁有一將應聲道:「義軍恃公為主帥,公奈何輕行?此等小賊,只配末將等往剿呢。」

侃見是一毛一寶發言,便問寶願往否?寶答稱願往,奉令即行。

途次接得譙國警耗,乃是祖渙桓撫,道出譙國,竟將譙城圍住,當由寶兼程赴援,才到城下,即被渙撫等一陣衝突,並令弓一弩一手更番迭射,斃寶前隊多人。

寶向前力戰,也為流矢所中,貫髀徹鞍。

寶使人蹋鞍拔箭,流血滿靴,他卻毫不呼痛,收軍暫退。

等到箭聲中斷,復轉身殺上,衝將過去。

渙與撫已自幸得勝,不加防備,忽見寶躍馬衝來,一時未及攔阻,竟被突入。

寶軍見主將受傷,尚如此奮勇,哪有不相率感奮,一齊隨上。

你刀我斧,盡力掩殺,立將敵陣搗亂。

桓撫料不可敵,撥馬先逃。

祖渙獨力難支,自然隨走,譙城因得解圍。

內史桓宣,得出城迎寶,寶見他憔悴得很,不能再當衝要,乃使他東赴嶠營,自率軍進搗東關,攻破合肥戍壘。

會接嶠營來使,召令東還,乃引兵退歸。

祖約聞寶已退去,又欲派兵進擊,不料故尚書令陳光,號召徒一黨一,潛入攻約,好容易把約擒住,及仔細審視,乃是一個假祖約,貌似相類,實出兩人,姓名叫做閻禿,系約帳下的從吏,約已從後牆逸出,無從追獲了。

想還有數月可活。

光斬了閻禿,恐約召兵來攻,不能抵敵,乃北奔後趙,請石勒襲取壽春。

勒遂令石聰石堪,領兵渡淮,逕抵壽春城下。

又由光寄發密書,誘動約將,使為內應。

內外連結,頓將祖約逐去。

約奔往歷一陽一,聰等擄得壽春人民二萬餘戶,渡淮北還。

小子有詩詠道:

昆季如何大不同,乃兄靖虜弟興戎。

癡心未遂先遭逐,叛賊由來少令終。

祖約敗蹙,蘇峻當然失勢,峻將路永匡術賈寧等,向峻獻策,峻卻不從。

究竟所獻何計,容待下回敘明。

陶侃為晉室重臣,擁兵上游,理應為國圖存,與同休戚,乃以一時之私忿,置國家於不顧,寧非大誤?溫嶠一再貽書,推為盟主,而侃猶不從,甚至龔登已遣,尚欲召還,何私憾之深,一至於此耶?及聞陶瞻戰死,一舐一犢生哀,乃登舟東指,與嶠相會,然猶譏嘲庾亮,情見乎詞。

亮固有誤國之罪,而侃亦不得為保國,若非溫嶠之推誠相與,則侃必不肯赴難,其去亮果幾何也。

厥後屯兵江上,曠日持久,雖峻兵尚盛,未易攖鋒,然其徘徊瞻顧之狀,猶可想見。

桓彝之死,安知非侃之斂兵不動,有以致之?以視溫嶠之志在勤王,一毛一寶之志在戮力,蓋不能無慚德矣。

虞母孫氏尚知大義,奈何以堂堂之鬚眉,反出巾幗下?吾不禁為陶士行歎息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自序《兩晉演義》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兩晉演義》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兩晉演義》第三回 楊皇后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兩晉演義》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兩晉演義》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兩晉演義》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兩晉演義》第七回 指御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兩晉演義》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兇滅紀賈後廢姑《兩晉演義》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兩晉演義》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兩晉演義》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後《兩晉演義》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御璽御駕被遷《兩晉演義》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兩晉演義》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兩晉演義》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兩晉演義》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兩晉演義》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兩晉演義》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兩晉演義》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兩晉演義》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兩晉演義》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兩晉演義》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兩晉演義》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兩晉演義》第二十六回 詔江東愍帝徵兵 援靈武麴允破虜《兩晉演義》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薊北 斃趙染晉相保關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八回 漢劉後進表救忠臣 晉陶侃合軍破亂賊《兩晉演義》第二十九回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兩晉演義》第三十回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蒙難喪生《兩晉演義》第三十一回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亡身《兩晉演義》第三十二回 誅逆登基羊後專寵 乘釁獨立石勒稱王《兩晉演義》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表叛江南《兩晉演義》第三十四回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驚心《兩晉演義》第三十五回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兩晉演義》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兩晉演義》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后臨朝《兩晉演義》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縱凶《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兩晉演義》第四十回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兩晉演義》第四十一回 察鈐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遭擒《兩晉演義》第四十二回 並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泣諫《兩晉演義》第四十三回 背顧命鴞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歸邱《兩晉演義》第四十四回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代王《兩晉演義》第四十五回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卻敵《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改元《兩晉演義》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兩晉演義》第四十八回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鎮襄陽城《兩晉演義》第四十九回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蜀《兩晉演義》第五十回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築宮漁色石氏宣淫《兩晉演義》第五十一回 誅逆子縱火焚屍 責病主抗顏極諫《兩晉演義》第五十二回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弒趙主易位又遭囚《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兩晉演義》第五十四回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僭號《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兩晉演義》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殺身《兩晉演義》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秦闕《兩晉演義》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兩晉演義》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徵變節 張天錫乘亂弒君《兩晉演義》第六十回 失洛陽沈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師《兩晉演義》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兩晉演義》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孱王《兩晉演義》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誣被廢 崑崙婢產子承基《兩晉演義》第六十四回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兩晉演義》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朱母築斜城《兩晉演義》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兩晉演義》第六十七回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兩晉演義》第六十八回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表秦庭《兩晉演義》第六十九回 據渭北後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稱尊《兩晉演義》第七十回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縊新城《兩晉演義》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弒主《兩晉演義》第七十二回 謀刺未成秦後死節 失營被獲毛氏捐軀《兩晉演義》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創興後魏 慕容垂討滅丁零《兩晉演義》第七十四回 智姚萇旋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將掃孱宗《兩晉演義》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爭雄《兩晉演義》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兩晉演義》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兇弒孝武《兩晉演義》第七十八回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兩晉演義》第七十九回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兩晉演義》第八十回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出奔《兩晉演義》第八十一回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女作人奴《兩晉演義》第八十二回 通叛黨蘭汗弒君 誅賊臣燕宗復國《兩晉演義》第八十三回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伏誅《兩晉演義》第八十四回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復陷會稽《兩晉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逃生《兩晉演義》第八十六回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獨立《兩晉演義》第八十七回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失位《兩晉演義》第八十八回 呂隆累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孫恩《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兩晉演義》第九十回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都《兩晉演義》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縱害疆臣《兩晉演義》第九十二回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眾號天主《兩晉演義》第九十三回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傳位《兩晉演義》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入險《兩晉演義》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文起開基《兩晉演義》第九十六回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守石頭城《兩晉演義》第九十七回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伏辜《兩晉演義》第九十八回 南涼王愎諫致亡 西秦後敗謀殉難《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後秦《兩晉演義》第一百回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