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此後與官同心,盡可留住,否則任令他去,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卻說石閔幽主擅權,復下令城中,略言:「孫劉構逆,已得伏事,支一黨一併誅,不及良善。

此後與官同心,盡可留住,否則任令他去,不復相禁。」

遂大開城門,縱使出入。

於是羯人相率出城,填門塞道,獨趙人陸續趨入,遠近爭集,閔知羯人不為己用,因頒令內外趙人,斬一羯首送鳳一陽一門,文官進位三級,武官立拜牙門。

看官!試想人生無不欲富貴,得了這種機會,哪有不歡躍奉命的道理?才閱一日,攜首來獻,多至數萬。

閔且親率趙人,再行搜誅羯種,羯人共斃二十餘萬,棄一屍一城外,餒飼豺狼狐犬。

就是一班外戍羯士,也由閔分投書札,令身為將帥的趙人,誅戮殆盡。

太宰趙庶,太尉張舉,中軍將軍張春,光祿大夫石岳,撫軍將軍石寧,武衛將軍張季,及諸公侯卿校龍騰軍等萬餘人,至此都恐連累,出奔襄國。

汝一陰一王琨,亦奔據冀州,撫軍張沈據滏口,張賀度據石瀆,建義將軍段勤據黎一陽一,寧南將軍楊群據桑壁,劉國據一陽一城,段龕據陳留,姚弋仲據灄頭,蒲洪據枋頭,眾各數萬,皆不附閔。

王朗麻秋,也自長安奔洛一陽一。

閔遣人召秋,令圖王朗,秋襲殺朗部羯人千餘名,朗幸逃免,轉奔襄國。

秋忽生悔意,亦走依蒲洪。

汝一陰一王琨及張舉王朗,糾眾七萬,向鄴討閔。

閔自率騎兵出拒,列陣城北,遙見敵軍如牆而來,便躍馬出陣,手持兩矛,直奔敵軍。

敵軍前隊,遠來疲乏,不防閔輕騎殺到,一時不及招架,便致倒退。

琨等尚在後面,見前軍紛紛退後,還道閔軍甚盛,抵敵不住,自己顧命要緊,也即拍馬返奔。

為這一走,遂致全軍奔潰,彷彿天崩地塌一般。

閔得任情追殺,斬首至三千級,待至琨等逃遠,方收兵還鄴,琨等仍奔還冀州去了。

並非石閔善戰,實是琨等無用。

閔既大獲勝仗,復與李農率三萬騎兵,往攻石瀆。

石鑒被錮御龍觀中,因閔農外出,監守少懈,乃得寫就一書,密令近侍繼送滏口,囑令撫軍張沈等,乘虛襲鄴。

哪知近侍不去報沈,反將鑒書持達閔農。

石苞李松孫伏都等,都為石鑒所賣,怪不得近侍使刁。

閔農當即馳還,突入御龍觀,責鑒反覆,褫去趙主的名目,又復贈他一刀,結果一性一命。

鑒在位只一百零三日。

閔索一性一大誅石氏,捕得石虎孫二十八人,駢戮無遺。

惟尚有虎子數人,如石琨石祗等,統居外境,尚未遭難。

鄴中已無石氏遺種,閔即欲僭號稱尊,司徒申鐘,司空郎闓,密承閔旨,聯絡朝臣四十八人,同聲勸進。

閔佯為退遜,讓與李農。

農不敢受,誓死固辭。

辭與不辭相等,始終難逃一死。

閔乃語眾道:「我等本是晉人,今晉室猶存,願與諸君分割州郡,各稱牧守公侯,奉表迎晉天子還都洛一陽一,諸君以為何如?」

誠能如是,倒也完名全節,可惜言不由衷。

尚書胡睦進言道:「陛下聖德應天,宜登大位,晉氏衰微,遠竄江表,豈尚能總馭英雄,混一四海麼?」

看汝能長為閔臣否?閔欣然道:「胡尚書可謂識機知命,我當勉從。」

遂至南郊即位,公然稱帝,易趙號魏,複姓冉氏。

紀元永興,追尊祖隆為元皇帝,父曜為高皇帝,奉母王氏為皇太后,妻董氏為皇后,子智為皇太子,余子亦皆封王。

命李農為太宰,領太尉,錄尚書事,加封齊王,農諸子皆為縣公。

文武各進位三等,封爵有差。

並遣使持節,尉諭各處軍戍,一律免罪。

諸軍屯皆不受命,趙新興王石祗,聞鑒被弒,也在襄國稱帝,改元永寧。

用汝一陰一王琨為相國,並授姚弋仲為右丞相,待以殊禮。

弋仲子襄為驃騎大將軍,時弋仲據灄頭,蒲洪據枋頭,各思稱雄關右,互生疑忌。

秦雍流民,相率歸洪,洪有眾至十餘萬。

弋仲恐洪過盛難制,遣子襄引兵擊洪,為洪所破。

洪遂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兼三秦王。

即前秦之刱始。

且因讖文有草付應王一語,乃改姓苻氏。

洪第三子健,少嫻弓馬,勇武有力,嘗為石氏父子所親一愛一,洪因立為世子。

趙將麻秋,既往依洪,洪命秋為軍師將軍。

秋勸洪先收關中,然後東爭天下,洪深服秋言。

哪知人心不測,暗殺難防,洪引秋為知己,秋偏視洪若仇家,一無心,一有心,兩人終夕暱談,繼以宴飲,秋竟置毒入酒,勸洪痛飲數杯。

及秋辭宴退出,洪腹中忽然絞痛,不可忍耐,自知遭秋暗算,急召世子健入語道:「我擁眾十萬,據住險要,冉閔慕容俊等,本可指日蕩平,就是姚襄父子,亦在我掌握,所以遲遲入關,實欲先清中原,再行西略;不意為豎子所欺,致我中毒。

我死後,看汝兄弟未能肖我,休得再想中原,不如鼓行西進,得踞關中,也好獨霸一方呢。」

一麻秋尚不能防,還說能平定中原,也是癡想。

言訖竟死。

健秘不一舉哀,即率親兵往捕麻秋。

秋正安排兵甲,將乘喪為亂,不防苻健已先到來,急切不能抵禦,立被健麾眾拿下,一刀兩段,報了父仇,然後為父發喪,承襲遺業。

且遣使向晉報訃,自削王號,用晉封爵。

原來洪先降晉,見前回。

曾受封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

此時健即自稱征北將軍,向晉請命。

趙石祗甫經稱帝,也欲籠絡苻健,命為鎮南大將軍,健佯為受命,在枋頭修繕宮室,督兵種麥,示不復出;暗中卻部署兵馬,謀取必中。

關中本為趙屬土,由將軍王朗居守。

朗自長安奔洛一陽一,復自洛一陽一奔襄國,見上文。

當時但留司馬杜洪,居守長安。

洪常恐苻氏入關,一陰一加戒備。

及苻氏父死子繼,已放心了一大半,嗣聞健課農築捨,更覺不以為意,誰知苻健竟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領雍州刺史,盡眾西行,在盟津架起浮橋,渡河直進。

至大眾畢濟,將橋毀斷,彷彿破釜沈舟,有進無退。

健弟雄先驅至潼關,洪始得報,乃遣部將張先出拒,與雄交戰,倒還不分勝負。

及健繼至,張先勢孤難敵,敗回關中。

健雖得戰勝,猶修箋致洪,並送名馬珍寶,謂將自至長安,奉洪尊號。

洪也慮苻健懷詐,顧語屬吏道:「這所謂幣重言甘,明明是誘我呢。」

乃盡召關中兵士,東出拒健。

健已進次赤水,遣雄略地渭北,又追擊張先至一陰一槃,把他擒住;再派兄子菁旁徇諸城,所至輒陷。

洪出長安才數十里,迭接各處敗報。

又聞健乘勝殺來,急得面色倉皇。

部眾見主帥失色,越發驚心,你奔我逃,如鳥獸散。

洪只剩得數百騎,眼見得不能對敵,並不敢再回長安,索一性一奔往司竹去了。

健竟入長安,據為都城,遣使至晉廷告捷,且向桓溫修好。

健有長史賈玄碩等,請依劉備稱漢中王故事,表健為關中大都督大單于秦王。

健佯怒道:「我豈就好做秦王麼?況晉使未返,我所應有的官爵,難道汝等所能預知麼?」

眾始無言。

越年為晉穆帝永和七年,晉使已歸,不聞加封,他復密使心腹,諷玄碩等表上尊號。

玄碩等不敢不從,遂請健為天王大單于。

健尚假惺惺的謙讓一番,至玄碩等兩次勸進,便自號秦天王大單于,建元皇始。

史家稱為前秦。

為十六國中之一。

當下繕宗廟,置社稷,立妻強氏為天王后,子萇為天王太子,弟雄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兼車騎大將軍,領雍州刺史。

自余封拜百官,位秩有差。

又遣使四出,問民疾苦,旁求俊義,除去趙時苛政。

關中人民,賴是少安。

趙主祗方與冉閔相持,無暇西顧,因此健得從容佈置,據有西秦。

冉閔欲北向攻趙,趙主祗已遣汝一陰一王琨,及張舉王朗等,統兵十萬,南行攻閔。

閔遣人臨江傳語晉使道:「羯賊擾亂中原,已數十年,今我已誅去羯首,只有餘一黨一未平,江東若能共討,可即發兵前來。」

晉使轉報晉廷,廷議以閔亦亂賊,置諸不睬。

閔欲自出拒敵,恐李農居中為變,竟將農誘入殺死,並戮農三子。

與人共事,人得利而己先受害,如李農輩,最不值得。

還有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俱連坐農一黨一,盡被駢誅,乃遣衛將軍王泰為前鋒,出擊趙兵,自為後應。

會趙汝一陰一王琨,南入邯鄲,與鎮南將軍劉國,會師並進。

途次遇著王泰,一戰敗績,死傷萬餘人。

琨退歸邯鄲,國亦還屯繁一陽一。

既而國與段勤張賀度靳豚等,復會兵攻鄴,閔遣劉群為行台都督,率同諸將王泰崔通周成等,共十二萬眾,出堵黃城。

閔自統一精一卒八萬繼進,與劉國大戰蒼亭,劉國等雖然連兵,卻是將令不齊,眾心未壹,反不如魏兵一致,鼓動一股銳氣,東衝西撞,斫斃劉國連合軍,共二萬八千人。

國等敗遁,靳豚稍遲一步,中槊被殺,殘眾盡潰。

閔振旅歸鄴,旌旗鉦鼓,綿亙百餘里,彷彿如石氏全盛時。

既入鄴城,行飲至禮,群下歡舞。

閔且欲籠絡人心,求才興學,特備玄纁束帛,禮征隴西辛謐。

謐字處道,少有志一操一,博學能文,一精一草隸書,為時楷法,及長,嘗杜門晦跡,謝絕交遊。

劉聰石勒,再三徵召,終不肯起,及得閔征書,依然不就,但復書答閔道:

昔許由辭堯,以天下讓之,全其清高之節。

伯夷去國,之推逃賞,皆顯史牒,傳之無窮,此往而不返者也。

然賢人君子,雖居廟堂之上,無異山林之中,斯窮理盡一性一之妙,豈有識之者耶?是故不嬰於禍難者,非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與吉會爾。

謐聞物極則變,冬夏是也,致高則危,累碁是也。

君王功已成矣,而久處之,非所以顧萬全,遠危亡之禍也。

宜因茲大捷,歸身本朝,指晉。

必有許由伯夷之廉,享喬松之壽,永為世輔,豈不美哉?

復書既去,尚恐閔不肯放過,竟自甘絕粒,不食而死。

不沒高人。

閔怎肯聽從謐言,又起步騎十萬人,往攻襄國。

封次子胤為太原王,進號大單于,署驃騎大將軍,配以降胡千人,令他居守。

光祿大夫韋祐諫言:「降胡難恃,且不宜仿稱單于。」

哪知閔聞言大怒,反責祐離間戎夷,把他處斬,並殺謏子伯一陽一,直抵襄國城下,四面圍攻。

上築土山,下穿地道,仰登俯鑿,誓破堅城。

趙主祗督兵固守,支持至百餘日,幸還無恙。

閔令軍士築室返耕,為久持計,於是祗相顧惶急,自去帝號,改稱趙王。

使張舉詣燕乞師,許送傳國璽,遣張春赴灄頭,向姚弋仲處求援。

弋仲即命子襄率騎兵三萬八千,往援襄國,就是燕王慕容俊,也令將軍悅綰,率騎兵三萬人,救趙拒魏。

再加趙汝一陰一王石琨,又從冀州赴急,三方會合,共得勁卒十餘萬,直一逼一閔壘。

閔使將軍胡睦御襄,孫威御琨,並皆戰敗,孑身遁還。

閔自擬出擊,衛將軍王泰諫阻道:「今襄國未平,外援雲集,若我軍出戰,必至腹背受敵,豈非危道?不若固壘相持,伺隙而動,方保萬全。

況陛下親臨行陣,萬目共瞻,一或挫失,大事去了,請持重勿出,臣願率諸將為陛下破敵。」

閔點首稱是。

忽由道士法饒進言道:「陛下圍攻襄國,曠日逾年,尚無尺寸功效,今群寇趨至,又避難不擊,試問將如何使眾哩?且太白入昴,當應趙分,百戰百克,何待躊躇。」

閔被他一說,不由的眉飛色舞,攘袂大言道:「我計決了,敢言不戰者斬!」乃傾壘出發,與姚襄對陣交鋒。

可巧石琨從東面馳來,悅綰從西面趨至,塵頭大起,驚動閔軍。

趙主石祗,又由城中衝出,前後左右,四集攻閔。

閔軍在外日久,已經疲敝,哪裡擋得住四面兵馬,頓時大潰,先走的得逃一性一命,後走的都做鬼奴。

閔與十餘騎拚命飛跑,走還鄴城,那知次子冉胤,已被降胡執住,往降襄國。

鄴中大亂,所有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將軍胡睦,侍中李綝,中書監盧諶以下,盡被殺死,人物殲盡,盜賊蜂起,司冀大饑,人自相食。

閔已潛入鄴中,鄴人尚未聞知,內外恟恟。

訛言閔已敗沒,射聲校尉張艾,勸閔親出撫一慰,安定眾心。

閔乃至南郊收勞軍士,訛言少息,遂誅道士法饒父子,支解以徇,追尊韋謏為大司徒,已經遲了。

一面搜卒補乘,再圖禦敵。

姚襄已還軍灄頭,姚弋仲責他不擒冉閔,杖襄百下,惟不復用兵。

燕將悅綰,也即退去,獨趙主祗更遣部將劉顯,率眾七萬,再攻冉閔,進次明光宮,去鄴止二十三里。

閔急召衛將軍王泰,商議拒敵方法。

泰恨前言不用,托病不入。

至閔親往訪問,泰仍固稱病篤,不能參議。

閔不禁大怒,還宮語左右道:「可恨巴奴,乃公豈定要靠他,才得保命嗎?我當先滅群孽,再斬王泰。」

說著,便悉眾盡出,拚死殺去,得破顯軍,追至一陽一平,乘勢斬殺,得首級三萬餘顆,殺得顯窮蹙失措,幾乎無路可奔,不得已遣使乞降,情願殺祗自效。

閔乃縱顯使去,自還鄴中。

左右密承閔旨,誣言王泰將叛奔入秦。

閔正要殺泰,聽得此語,好似火上添油,立命將泰處斬,並夷三族。

過了匝月,果得劉顯來文,報稱殺趙主祗,及丞相樂安王炳,太保張舉,太宰趙庶等十餘人,據定襄國,納質請命。

閔喜如所望,尚未答覆,那趙主祗的頭顱,已自襄國獻入鄴中。

閔令懸示三日,焚諸通衢,乃封顯為大單于,領冀州牧。

看官聽著!趙主祗稱帝襄國,只越一年,便即遭弒,後趙至是乃亡,總計後趙自石勒建國,至祗已易六人,共得七主,只合成二十三年。

了結後趙。

劉顯降閔,才閱百日,又欲自上尊號,謀襲冉閔,偏被閔預先探知,發兵邀擊,殺退顯兵,顯狼狽走還。

但閔雖得勝,所轄各土,已皆瓦解。

徐州刺史劉啟,兗州刺史魏統,豫州刺史張遇,荊州刺史樂弘,俱舉州降晉。

還有魏平南將軍高棠,征虜將軍呂護,執住洛州刺史鄭系,也向晉請降。

又如故趙將周成屯廩邱,高昂屯野王,樂立屯許昌,李歷屯衛國,亦陸續歸晉,就是劉顯據住襄國,雖經屢敗,也居然僭號稱尊,且率眾攻魏常山。

常山太守蘇彥,飛使至鄴城乞援。

閔使太子智留守鄴城,以大將軍蔣干為輔,自率銳騎八千人,往救常山,一戰卻敵。

顯前軍大司馬石寧,舉棗強城降閔,閔勢益盛,更進兵追顯。

顯奔還襄國,大將軍曹伏駒,知顯無成,竟為閔內應,開門納入追軍。

顯無處奔避,眼見為閔軍所困,亂刃分一屍一,所有家眷及偽署公卿,一古腦兒屠一殺淨盡。

又放起一把無名火來,毀去襄國宮室;凡襄國遺民,盡被閔驅至鄴中。

可憐石氏遺種,單剩了一個汝一陰一王琨,系是石虎幼子,他已弄得無兵無餉,沒奈何挈領妻妾,南走建康,向晉乞憐,保他一脈。

晉廷追念宿仇,怎肯相容,立將琨綁縛起來,驅出市曹,一刀兩段。

琨妻妾亦同時駢首,於是石氏遂絕。

小子有詩歎道:

莫道貽謀可不臧,祖宗積惡播餘殃。

羯胡一敗無遺類,到底凶人是速亡。

晉既殺死石琨,又想趁這機會,規復中原。

欲知成功與否,待小子下回再詳。

冉閔乘石氏之敝,起滅石氏,掃盡羯胡,僭帝號,復原姓,說者謂其志不忘晉,臨江呼助,設晉果招而用之,亦一段匹磾之流亞。

吾意不然。

段匹磾之害劉琨,吾猶恨其昧公徇私,不能以厭次數言,遂為之恕。

彼閔蒙乃父之餘廕,受石氏之豢養,予以高官,給以厚祿,大馬猶知報主,閔猶人耳,何竟不顧私恩,對一寵一我榮我者而反噬之?況羯雖異族,遠系從同,必欲盡殲無遺,設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謂其能顧祖國,必無是理。

其所以臨江相呼者,懼趙主祗之扼其背,與秦王健之掣其肘,不得已而為將伯之求耳。

晉廷之置諸不理,吾猶幸晉吏之不為李農也。

若趙主祗之終歸隕滅,與汝一陰一王琨之被殺建康,覆巢之下,致無完一卵一,此乃石勒父子之孽報,不如是不足以暴其惡也,於他人乎何尤?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自序《兩晉演義》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兩晉演義》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兩晉演義》第三回 楊皇后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兩晉演義》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兩晉演義》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兩晉演義》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兩晉演義》第七回 指御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兩晉演義》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兇滅紀賈後廢姑《兩晉演義》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兩晉演義》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兩晉演義》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後《兩晉演義》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御璽御駕被遷《兩晉演義》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兩晉演義》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兩晉演義》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兩晉演義》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兩晉演義》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兩晉演義》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兩晉演義》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兩晉演義》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兩晉演義》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兩晉演義》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兩晉演義》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兩晉演義》第二十六回 詔江東愍帝徵兵 援靈武麴允破虜《兩晉演義》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薊北 斃趙染晉相保關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八回 漢劉後進表救忠臣 晉陶侃合軍破亂賊《兩晉演義》第二十九回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兩晉演義》第三十回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蒙難喪生《兩晉演義》第三十一回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亡身《兩晉演義》第三十二回 誅逆登基羊後專寵 乘釁獨立石勒稱王《兩晉演義》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表叛江南《兩晉演義》第三十四回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驚心《兩晉演義》第三十五回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兩晉演義》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兩晉演義》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后臨朝《兩晉演義》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縱凶《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兩晉演義》第四十回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兩晉演義》第四十一回 察鈐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遭擒《兩晉演義》第四十二回 並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泣諫《兩晉演義》第四十三回 背顧命鴞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歸邱《兩晉演義》第四十四回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代王《兩晉演義》第四十五回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卻敵《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改元《兩晉演義》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兩晉演義》第四十八回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鎮襄陽城《兩晉演義》第四十九回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蜀《兩晉演義》第五十回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築宮漁色石氏宣淫《兩晉演義》第五十一回 誅逆子縱火焚屍 責病主抗顏極諫《兩晉演義》第五十二回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弒趙主易位又遭囚《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兩晉演義》第五十四回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僭號《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兩晉演義》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殺身《兩晉演義》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秦闕《兩晉演義》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兩晉演義》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徵變節 張天錫乘亂弒君《兩晉演義》第六十回 失洛陽沈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師《兩晉演義》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兩晉演義》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孱王《兩晉演義》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誣被廢 崑崙婢產子承基《兩晉演義》第六十四回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兩晉演義》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朱母築斜城《兩晉演義》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兩晉演義》第六十七回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兩晉演義》第六十八回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表秦庭《兩晉演義》第六十九回 據渭北後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稱尊《兩晉演義》第七十回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縊新城《兩晉演義》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弒主《兩晉演義》第七十二回 謀刺未成秦後死節 失營被獲毛氏捐軀《兩晉演義》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創興後魏 慕容垂討滅丁零《兩晉演義》第七十四回 智姚萇旋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將掃孱宗《兩晉演義》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爭雄《兩晉演義》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兩晉演義》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兇弒孝武《兩晉演義》第七十八回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兩晉演義》第七十九回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兩晉演義》第八十回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出奔《兩晉演義》第八十一回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女作人奴《兩晉演義》第八十二回 通叛黨蘭汗弒君 誅賊臣燕宗復國《兩晉演義》第八十三回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伏誅《兩晉演義》第八十四回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復陷會稽《兩晉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逃生《兩晉演義》第八十六回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獨立《兩晉演義》第八十七回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失位《兩晉演義》第八十八回 呂隆累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孫恩《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兩晉演義》第九十回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都《兩晉演義》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縱害疆臣《兩晉演義》第九十二回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眾號天主《兩晉演義》第九十三回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傳位《兩晉演義》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入險《兩晉演義》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文起開基《兩晉演義》第九十六回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守石頭城《兩晉演義》第九十七回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伏辜《兩晉演義》第九十八回 南涼王愎諫致亡 西秦後敗謀殉難《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後秦《兩晉演義》第一百回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