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越以鄴中空虛,特請簡尚書右僕射和郁為征北將軍,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

卻說江南既平,河北一帶,尚是未靖,太傅越雖出鎮許昌,朝政一切,仍然由他主持,懷帝統未得專行。

越以鄴中空虛,特請簡尚書右僕射和郁為征北將軍,往守鄴城,且令王衍為司徒,懷帝自然准議。

衍因往說越道:「朝廷危亂,當賴方伯,須得文武兼全的人材,方可任用。」

越問何人可使?衍卻援舉不避親的古例,即將二弟面薦,一是親弟王澄,一是族弟王敦。

越便允諾,奏請授澄為荊州刺史,敦為青州刺史。

有詔令二人任職,二人當然不辭。

衍喜語二弟道:「荊州內江外漢,形勢雄固,青州面負東海,亦踞險要,二弟在外,我在都中,正好算作三窟了。」

老天不由你料奈何?看官記著!荊州自高密王略出鎮,虧得劉璠出為內史,才得安堵,見十九回。

略未幾即死,後任為山濤子山簡,因璠得眾心,未免加忌,特奏請遷調。

不及乃父遠識。

晉廷徙璠為越騎校尉,荊湘遂從此多事。

澄雖有虛名,無非是王夷甫一流人物,衍字夷甫。

徒尚空談,不務實踐,要他去鎮守荊州,眼見是不能勝任呢。

王敦眉目疏朗,神情灑脫,少時即號稱奇童,得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兼太子舍人,聲名尤盛。

但素一性一殘忍,不惜人死,從弟王導,曾說他不能令終,太子洗馬潘滔,亦嘗譏他豺聲未振,蜂目已露,人不噬彼,彼將噬人。

如此剛暴不仁,衍卻替他薦引,恃作護符,這也是知人不明,徒增妄想罷了。

為澄敦二人後來伏案。

敦甫經蒞鎮,即由太傅越征令還朝,授中書監,敦不免失望,但也只好奉召入都。

青州刺史一缺,由兗州刺史苟晞調任,晞屢破巨寇,為越所重,常引晞升堂,結為異姓兄弟。

此時潘滔為越長史,屏人語越道:「兗州為東方衝要,魏武嘗借此創業,現由苟晞居守有年,若晞有大志,便非純臣,今不若移鎮青州,厚加名號,晞必欣然徙去,公乃自牧兗州,經緯諸夏,藩衛本朝,這才叫做防患未然哩。」

越頗以為然,自為丞相,領兗州牧,都督兗豫司冀幽並諸州軍事,加苟晞為征東大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領青州刺史,封東平郡公。

晞雖奉調東去,卻已是猜透越意,暗暗生嫌。

他本來嚴刑好殺,不肯少寬,在兗州時,迎養從母,頗加敬禮。

從母為子求將,晞搖首道:「王法無親,若一犯法,我不能顧及從弟了,不如不做為妙。」

從母固請如初,晞乃說道:「不要後悔。」

因令為督護。

後來果然犯法,晞即令處斬。

從母叩頭籲請,乞貸一死,晞終不從。

及斬訖返報,乃素服臨哀,且哭且語道:「斬卿是兗州刺史,哭弟是苟道將。」

晞字道將。

部下見他情法兼盡,很是憚服。

實是一種權詐手段。

至移鎮青州,復思以嚴刑示威,日加殺戮,血流成川,州人號為屠伯。

晞弟名純,亦頗知兵,由晞遣討盜目王彌,得獲勝仗。

彌為惤音堅,縣名。

令劉伯根長史,伯根嘗糾眾作亂,為幽州都督王浚討平,獨彌亡命為盜,再集伯根遺眾,出沒青徐。

一陽一平人劉靈,少時貧賤,力大無窮,能手挽奔牛,足及快馬,嘗恨無人舉引;又見晉室浸衰,不由的撫膺太息道:「老天!老天!我一貧至此,莫非令我造反不成?」

及聞王彌為亂,也招致盜賊,揭竿起事,乃自稱大將軍,寇掠趙魏。

已而彌為苟晞所敗,靈為別將王贊所敗,兩人俱奉書降漢,斂跡不出。

忽頓邱太守魏植,為流民所迫,有眾五六萬,大掠兗州。

太傅越急檄苟晞進援,晞出屯無鹽,留弟純居守青州。

純嗜殺行威,比晞還要利害,州民生謠道:「一苟不如一苟,小倍毒過大苟。」

如此凶殘,安望有後。

未幾晞得誅植,乃仍還青州。

偏王彌又復蠢動,一黨一羽集至數萬人,分掠青徐兗豫四州,所過殘戮,郡邑為墟。

苟晞再奉詔出征,連戰未克,太傅亦下令戒嚴,移鎮鄄城。

會聞前北軍中侯呂雍與度支校尉陳顏等,謀立清河王覃為太子,便由越一道矯詔,遣將收覃,幽錮金墉城。

過了旬月,索一性一命人繼鴆,把覃一逼一死。

擁立者,也屬無謂;加害者,抑何太毒?但越只能制內,不能制外,那王彌竟從間道突入許昌,且自許昌進一逼一洛一陽一,越亟遣司馬王斌,率甲士五千人入衛京師。

還有涼州刺史張軌,亦遣督護北宮純等,領兵入援。

軌系漢張耳十七世孫,家住安定,才華明敏,姿儀秀雅,與同郡皇甫謐友善,隱居宜一陽一女兒山。

泰始初年叔父錫入京為官,軌亦隨侍,得授五品祿秩,嗣復進官太子舍人,累遷散騎常侍征西軍司。

他見國家多難,謀據河西,筮得《周易》中泰與觀卦,投筴大喜道:「這是霸兆,得未曾有哩。」

遂求為涼州刺史。

天下無難事,總教有心人,果然得如所願,一麾出守,及至涼州,適鮮卑為寇,盜賊縱橫,便即調兵出討,斬首萬餘級。

嗣是威著西州,化行河右。

張軌後嗣建國稱涼,號為前涼,故特從詳敘。

至是聞王彌寇洛,因遣將勤王。

晉廷方命司徒王衍,都督征討諸軍事,發兵出御轘轅,被王彌一陣殺敗,兵皆潰歸,京師大震,宮城晝閉,彌竟進攻津一陽一門。

可巧涼州兵馳至,統將北宮純,入城見衍,與東海司馬王斌會師,相約出戰。

純願為前驅,選得勇士百餘人,作為衝鋒,疾馳而出,與彌對壘,才經交鋒,由純颭動令旗,便突出一隊身長力大的壯士,跨著鐵騎,持著利刃,不管那槍林箭雨,只硬著頭衝將進去。

涼州兵也不肯落後,既有勇士為導,當然拚了一性一命,一齊跟入,任他王彌一黨一羽,是百戰劇盜,都落得心慌意亂,紛紛倒退。

北宮純趁勢殺上,王斌亦領兵繼進,殺得盜一黨一血流漂杵,一屍一積成山。

王彌大敗,抱頭東竄。

都中又驅出一支生力軍,系是王衍所遣,軍官是左衛將軍王秉,來應北宮純王斌兩軍。

兩軍正追殺數里,稍覺疲乏,因即讓過王秉一路人馬,聽令追去。

秉追至七里澗,王彌見來軍服飾,與前略殊,還道是強弱不同,復思回身一戰,當下勒馬橫刀,令盜眾一律返顧,與秉接仗。

盜眾勉強應命,但已是膽怯得很,不耐久鬥,略略交手,又復潰散。

彌始知不能再戰,只得與部下盜目王桑,逃出軹關,竟去投漢。

漢主劉淵,與彌本有舊交,當即遣使郊迎,且傳令語彌道:「孤已親至客館,拂席洗爵,敬待將軍。」

彌聞令大喜,便隨入見淵。

淵即面授彌為司隸校尉,加官侍中,且命王桑為散騎侍郎。

劉靈得王彌歸漢消息,也親往謁淵,受封平北將軍。

淵收了兩個大盜,便用為嚮導,使子聰帶兵數千,同襲河東。

可巧北宮純自洛一陽一旋師,途次與聰兵相值,即殺將過去。

聰不意官軍掩至,頓時忙亂,且疑此外尚有伏兵,不敢戀戰,匆匆的收兵遁回,麾下已死了數百人,純乃歸涼州,稟明張軌,申表奏聞。

有詔封軌為西平郡公,軌辭不受命,且屢貢方物,藩臣中推為首忠,也是確評。

惟劉淵聞聰敗還,未免失望,且因并州一帶,由劉琨據守晉一陽一,無隙可乘,前遣將軍劉景往攻,亦遭一挫,兩方面統是敗仗,尤覺得憂悔交並。

侍中劉殷王育進議道:「殿下起兵以來,年已一周,乃專守偏方,王威未振,甚屬可惜。

誠使命將四出,決機大舉,梟劉琨,定河東,建帝號,鼓行南下,攻克長安,作為都城,再用關中士馬,席捲洛一陽一,易如反掌。

從前高皇帝建豎鴻基,蕩平強楚,便是這番謀畫,殿下何不仿行呢?」

淵不禁鼓掌道:「這正是孤的初心呢!」遂號召大眾,親自督領,趁著秋高馬肥的時候,禡纛起行。

到了平一陽一,太守宋一抽一,驚惶的了不得,棄城南奔。

淵得拔平一陽一城,再入河東。

太守路述,卻是有些烈一性一,募集兵民數千,出城搦戰,怎奈眾寡不敵,傷亡多人,沒奈何退守城中。

淵督眾猛攻,相持數日,城垣被毀去數丈,一時搶堵不及,竟為胡馬所陷。

述還是死戰,力竭捐軀。

淵連得數郡,遂移居蒲子。

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征,並向淵請降。

淵又遣王彌石勒,分兵寇鄴,征北將軍和郁,也是貪生怕死,走得飛快,把一座河北險要的鄴城,讓與強胡。

於是淵得逞雄心,公然稱帝,大赦境內,改元永鳳。

命嫡子和為大司馬,加封梁王,尚書令劉歡樂為大司徒,加封陳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為大司空,加封雁門郡公;同姓以親疏為等差,各封郡縣王;異姓以勳謀為等差,各封郡縣公侯,就把這蒲子城,號為漢都。

看官記著!當時氐酋李雄,與劉淵同時稱王,此次淵僭號稱尊,比李雄還遲二年。

李雄稱帝,國號成,改元晏平,且在晉惠帝末年六月中。

劉淵稱帝,是在晉懷帝二年十月中。

小子屬辭比事,前文未及西陲,無復插敘,此次為劉淵稱帝,不能不補敘李雄。

五胡十六國開始,就是李雄劉淵兩酋長,最早僭號,看官幸勿責我漏落呢。

補筆說得明白,更足令閱者醒目。

淵既僭號,兩河大震。

晉廷遣豫州刺史裴憲,出屯白馬,車騎將軍王堪,出屯東燕,平北將軍曹武,出屯大一陽一,無非為防漢起見。

偏劉淵得步進步,不肯少休,復遣石勒劉靈率眾三萬,進寇魏汲頓邱三郡,百姓望塵降附,多至五十餘壘。

勒與聰請諸劉淵,各給壘主將軍都尉印綬,並挑選壯丁五萬為軍士,老弱仍令安居。

魏郡太守王粹,領兵抵禦,一戰即敗,被勒活捉了去,押至三台,一刀畢命。

越年為晉懷帝永嘉三年,正月朔日,熒惑星入犯紫微,漢太史令鮮於複姓。

修之,入白劉淵道:「陛下雖龍興鳳翔,奄受大命,但遺晉未滅,皇居一逼一仄,紫宮星變,猶應晉室。

不出三年,必克洛一陽一。

蒲子崎嶇,不可久安,平一陽一近有紫氣,且是陶唐舊都,願陛下上迎乾象,下協坤祥。」

淵當然大喜,便即遷都平一陽一。

會汾水濱有人得璽篆,文為「有新保之」四字,乃是王莽後投失,他卻聰明得很,增刻淵海光三字,獻與劉淵。

淵表字元海,便稱為己瑞,又復改元,即以河瑞二字為年號,封子裕為齊王,子隆為魯王,聰為楚王,南向窺晉。

晉廷專靠太傅越為主腦,越不務防外,專務防內,真正可歎。

他本已移鎮鄄城,因鄄城無故自壞,心滋疑忌,乃徙屯濮一陽一。

未幾,又遷居滎一陽一,忽自滎一陽一帶兵入朝,都下人士,相率驚疑。

中書監王敦語人道:「太傅專執威權,選用僚屬,還算依例申請,尚書不察,動以舊制相繩,他必積嫌已久,來此一洩,不識朝臣有幾個晦氣,要遭他毒手呢。」

及越既入都,盛氣詣闕,見了懷帝,便忿然道:「老臣出守外藩,盡心報主,不意陛下左右,多指臣為不忠,捏造蜚言,意圖作亂,臣所以入清君側,不敢袖手呢。」

懷帝聽了,大是驚惶,便問何人謀亂。

越並未說明,即向外大呼道:「甲士何在?」

聲尚未絕,外面已跑入一員大將,乃是平東將軍王景,一作王秉,今從《晉書》。

領著甲士三千人,魚貫入宮,形勢甚是洶湧,差不多與虎狼相似。

越隨手指揮,竟命將帝舅散騎常侍王延,尚書何綏,太史令高堂沖,中書令繆播,太僕卿繆胤等,一古腦兒拿至御前,請旨施刑。

懷帝不敢不從,又不忍遽從,遲疑了好多時,未發一言。

越卻暴躁起來,厲聲語王景道:「我不慣久伺顏色,汝可取得帝旨,把此等亂臣,交付廷尉便了。」

說著,掉頭徑去。

跋扈極了。

懷帝不禁長歎道:「一奸一臣賊子,無代不有,何不自我先,不自我後,真令人可痛呢。」

當下起座離案,握住播手,涕泣交下。

播前在關中,隨惠帝還都,應第十九回。

與太弟很是親善,所以懷帝即位,便令他兄弟入侍,各授內職,委以心膂。

偏由越誣為亂一黨一,勒令處死,叫懷帝如何不悲?王景在旁相迫,一再請旨,懷帝慘然道:「卿且帶去,為朕寄語太傅,可赦即赦,幸勿過虐,否則憑太傅處斷罷。」

景乃將播等一併牽出,付與廷尉,向越報命。

越即囑廷尉殺死諸人,一個不留。

何綏為前太傅何曾孫,曾嘗侍武帝宴,退語諸子道:「主上開創大業,我每宴見,未聞經國遠圖,但說生平常事,這豈是貽謀大道?後嗣子孫,如何免禍,我已年老,當不及難。

汝等尚可無憂。」

說到「憂」字,忽然嚥住,好一歇才指諸孫道:「此輩可惜,必遭亂亡。」

你既知諸孫難免,何不囑諸子辭官,乃日食萬錢,尚雲無下箸處,子劭尚日食二萬錢,如此奢侈,怎得裕後?及綏被戮,綏兄嵩泣語道:「我祖想是聖人,所以言有奇驗哩。」

後來洛一陽一陷沒,何氏竟無遺種,這雖是因亂覆宗,但如何曾父子的驕奢無度,多藏厚亡,怎能保全後裔?怪不得一跌赤族了。

至理名言。

越自解兗州牧,改領司徒,使東海國將軍何倫,與王景值宿宮廷,各帶部兵百餘人,即以兩將為左右衛將軍,所有舊封侯爵的宿衛,一律撤罷。

散騎侍郎高蹈,見越跋扈,略有違言,便被越斥為訕上,一逼一令自一殺。

嗣是朝野側目,上下痛心。

越留居都中,監製懷帝,無論大小政令,統須由越認可,才得施行。

那漢大將軍石勒,已率眾十餘萬,進攻鉅鹿常山,用張賓為謀主,刁膺張敬為股肱,夔安孔萇支雄桃豹逯明為爪牙,除兵營外,另立一個君子營,專納豪俊,使參軍謀。

張賓系趙郡中邱人,少好讀書,闊達有大志,常自比為張子房。

及石勒寇掠山東,賓語親友道:「我歷觀諸將,無如此胡將軍,可與共成大業,我當屈志相從便了。」

張子房為韓復仇,賓奈何顒顏事胡?乃提劍至勒營門,大呼求見。

勒召入後,略與問答,亦不以為奇。

嗣由賓屢次獻策,無不合宜,因為勒所親信,置為軍功曹,動靜必資,格外契合。

正擬進略郡縣,忽接劉淵命令,使率部眾為前鋒,移攻壺關,另授王彌為征東大將軍,領青州牧,與楚王聰一同出兵,為勒後援,勒當然前往。

并州刺史劉琨,急遣將軍黃肅韓述赴援。

肅至封田,與勒相遇,一戰敗死。

述至西澗,與聰爭鋒,亦為聰所殺。

警報傳達洛一陽一,太傅越又令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往御漢兵。

曠渡河亟進,融諫阻道:「寇眾乘險間出,不可不防。

我兵雖有數萬,勢難分御,不如阻水自固,見可乃進,方無他患。」

曠怒道:「汝敢阻撓眾心麼?」

融退語道:「寇善用兵,我等冒險輕進,必死無疑了。」

遂長驅北上,逾太行山,次長平阪。

正值劉聰王彌,兩路殺來,搗入晉軍陣內,晉軍大亂,曠先戰死,融超亦亡。

曠是該死,只枉屈了融超。

聰乘勝進兵,破屯留,陷長子,斬獲至萬九千級,上一黨一太守龐淳,舉壺關降漢,漢勢大熾。

劉淵連得捷報,更命聰等進攻洛一陽一,晉廷命平北將軍曹武,集眾抵禦,連戰皆敗。

聰入寇宜一陽一,藐視晉軍,總道是迎刃立解,不必加防。

弘農太守垣延,探得漢兵驕弛,用了一條詐降計,自謁聰營,假意投誠。

聰沿路納降,毫不動疑,哪知到了夜半,營外喊聲連天,營內亦呼聲動地,外殺進,裡殺出,立將聰營踏平。

聰慌忙上馬,引眾宵遁,僥倖得全一性一命。

諸君不必細問,便可知是垣延的兵謀了。

垣延上表告捷,廷臣稱慶,不料隔了兩旬,那劉聰等復到宜一陽一,前有一精一騎,後有銳卒,差不多有七八萬人,比前次猖獗得多了。

小子有詩歎道:

外患都從內訌生,金湯自壞寇橫行。

亂華戎首劉元海,典午河山一半傾。

畢竟劉聰能否深入,待至下回表明。

晉初八王之亂,越最後亡,觀前文之害死長沙,已太無宗族情,顧猶得曰不死,都下之戰禍,終難弭也。

及糾合同盟,迎駕還洛,義聞不亞桓文,幾若八王之中,莫賢於越矣。

惠帝之歿,謂越進毒,猶為疑案,至清河王之被鴆,而越之罪乃彰焉。

王彌攻陷許昌,不聞速討,徒遣王斌等五千人入衛,借非北宮純之自西入援,前驅突陳,其能破百戰之劇盜乎?張軌地位疏遠,尚遣良將以勤王,越固宗親,猶未肯親自討賊,其居心之險詐,不問可知。

至其後帶甲入朝,擅殺王延繆播諸人,冤及無辜,氣凌天子,設非外寇迭興,幾何而不為趙王倫也。

要之有八王而後有五胡,八王猶甘心亡晉,於五胡何尤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自序《兩晉演義》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兩晉演義》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兩晉演義》第三回 楊皇后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兩晉演義》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兩晉演義》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兩晉演義》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兩晉演義》第七回 指御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兩晉演義》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兇滅紀賈後廢姑《兩晉演義》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兩晉演義》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兩晉演義》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後《兩晉演義》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御璽御駕被遷《兩晉演義》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兩晉演義》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兩晉演義》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兩晉演義》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兩晉演義》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兩晉演義》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兩晉演義》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兩晉演義》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兩晉演義》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兩晉演義》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兩晉演義》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兩晉演義》第二十六回 詔江東愍帝徵兵 援靈武麴允破虜《兩晉演義》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薊北 斃趙染晉相保關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八回 漢劉後進表救忠臣 晉陶侃合軍破亂賊《兩晉演義》第二十九回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兩晉演義》第三十回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蒙難喪生《兩晉演義》第三十一回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亡身《兩晉演義》第三十二回 誅逆登基羊後專寵 乘釁獨立石勒稱王《兩晉演義》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表叛江南《兩晉演義》第三十四回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驚心《兩晉演義》第三十五回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兩晉演義》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兩晉演義》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后臨朝《兩晉演義》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縱凶《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兩晉演義》第四十回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兩晉演義》第四十一回 察鈐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遭擒《兩晉演義》第四十二回 並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泣諫《兩晉演義》第四十三回 背顧命鴞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歸邱《兩晉演義》第四十四回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代王《兩晉演義》第四十五回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卻敵《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改元《兩晉演義》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兩晉演義》第四十八回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鎮襄陽城《兩晉演義》第四十九回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蜀《兩晉演義》第五十回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築宮漁色石氏宣淫《兩晉演義》第五十一回 誅逆子縱火焚屍 責病主抗顏極諫《兩晉演義》第五十二回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弒趙主易位又遭囚《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兩晉演義》第五十四回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僭號《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兩晉演義》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殺身《兩晉演義》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秦闕《兩晉演義》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兩晉演義》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徵變節 張天錫乘亂弒君《兩晉演義》第六十回 失洛陽沈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師《兩晉演義》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兩晉演義》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孱王《兩晉演義》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誣被廢 崑崙婢產子承基《兩晉演義》第六十四回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兩晉演義》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朱母築斜城《兩晉演義》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兩晉演義》第六十七回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兩晉演義》第六十八回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表秦庭《兩晉演義》第六十九回 據渭北後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稱尊《兩晉演義》第七十回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縊新城《兩晉演義》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弒主《兩晉演義》第七十二回 謀刺未成秦後死節 失營被獲毛氏捐軀《兩晉演義》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創興後魏 慕容垂討滅丁零《兩晉演義》第七十四回 智姚萇旋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將掃孱宗《兩晉演義》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爭雄《兩晉演義》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兩晉演義》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兇弒孝武《兩晉演義》第七十八回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兩晉演義》第七十九回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兩晉演義》第八十回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出奔《兩晉演義》第八十一回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女作人奴《兩晉演義》第八十二回 通叛黨蘭汗弒君 誅賊臣燕宗復國《兩晉演義》第八十三回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伏誅《兩晉演義》第八十四回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復陷會稽《兩晉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逃生《兩晉演義》第八十六回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獨立《兩晉演義》第八十七回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失位《兩晉演義》第八十八回 呂隆累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孫恩《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兩晉演義》第九十回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都《兩晉演義》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縱害疆臣《兩晉演義》第九十二回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眾號天主《兩晉演義》第九十三回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傳位《兩晉演義》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入險《兩晉演義》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文起開基《兩晉演義》第九十六回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守石頭城《兩晉演義》第九十七回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伏辜《兩晉演義》第九十八回 南涼王愎諫致亡 西秦後敗謀殉難《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後秦《兩晉演義》第一百回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