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循系晉從事中郎盧諶從孫,雙眸炯徹,眉宇清揚,少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兩晉演義》《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

卻說孫恩溺死,尚有妹夫盧循,未曾從死,為眾所推,奉為頭目。

循系晉從事中郎盧諶從孫,雙眸炯徹,眉宇清揚,少時工草隸書,並善弈棋。

沙門惠遠,有相人術,嘗語循道:「君可謂風雅士,可惜志存不軌,終乏善果,奈何奈何!」盧循聽了此言,倒也不以為意。

及長,娶孫恩妹為妻。

恩糾眾作亂,與循通謀。

循常勸恩撫綏士卒,故人樂為循用。

恩死後即奉循為主,仍然蟠踞海島,不服晉命。

晉廷還想命劉牢之等,出兵剿循,偏長江上游,突起了一場大亂,幾乎把東晉江山,席捲了去,於是不暇顧循,但期掃清長江亂事,好幾年才得就緒。

看官欲問亂首為誰?就是都督八州,兼領荊江二州刺史的桓玄。

應八十五回。

玄先令兄偉為雍州刺史,晉廷不敢駁議,他遂得步進步,表移偉為江州刺史,鎮守夏口。

司馬刁暢為輔國將軍,監督八郡軍事,鎮守襄一陽一。

且遣部將桓振皇甫敷馮該等,並戍湓口。

移沮漳蠻二千戶至江南,為立武寧郡,更招集流民萬人,為立綏安郡。

兩郡俱增設郡丞。

晉廷征廣州刺史刁逵,及豫章太守郭昶之入都,俱被玄留住不遣。

玄自謂地廣兵強,勢壓朝廷,遂欲篡奪晉祚,屢上書報告禎祥,隱諷執政。

更向會稽王道子上箋,再為王恭訟冤。

會稽王父子,見了玄箋,當然惶懼。

廬江太守張法順,進白元顯道:「玄始得荊州,人心未附,若使劉牢之為先鋒,再用大軍繼進,取玄不難了。」

激成亂釁,斯為厲階。

元顯本倚法順為謀主,聽了此言,自然心動。

適武昌太守庾楷,密使人自結元顯,請為內應,反覆小人,最為可惡。

元顯大喜,即遣法順至京口,轉告牢之,牢之頗有難色。

法順還報元顯道:「牢之無意效命,看他詞色,將來必且叛我,不如召他入京,先斬此人,否則反多一敵,難免誤事。」

元顯聽了,不以為然,竟不從法順所請。

此議偏獨不從,也是該死。

一面大治水軍,準備討玄。

元興元年元旦,竟由晉廷頒詔,數玄罪狀。

即授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加黃鉞,節制十八郡軍馬。

小船怎可重載。

使劉牢之為前鋒,譙王尚之為後應,剋日出發,前往討玄。

加會稽王道子為太傅,居中秉政。

元顯欲盡誅諸桓,驃騎長史王誕,為中護軍桓修舅,力向元顯解免,謂修等與玄,志趣不同,元顯乃止。

法順又入請道:「桓謙兄弟,謙即修兄。

每為上流耳目,應速即加誅,借杜一奸一謀,況兵事成敗,系諸前軍,牢之居前,一或有變,禍敗立至,最好令劉牢之殺謙兄弟,示無貳心,彼若不肯受命,隱情已露,我也好預先防備了。」

元顯怫然道:「今非牢之不能敵玄,且三軍甫出,先誅大將,人情亦必不安,這事怎可行得?」

法順再三固請,元顯只是不從,且因謙父桓沖,遺惠及荊,特授謙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涼四州軍事,冀撫荊人。

不殺反賞,真是顛倒。

桓玄坐踞江陵,自思東土未靖,朝廷不暇西顧,可以蓄力觀釁。

及聞元顯已統軍出討,也不禁意外驚心,因欲完城聚甲,為自固計。

長史卞范之道:「明公聲威,傳聞遠近,元顯口尚一乳一臭,劉牢之大失物情,若進一逼一近畿,示以禍福,勢必瓦解。

明公自可得志,怎可延敵入境,自取窮蹙呢?」

玄依范之言,遂抗表傳檄,罪責元顯。

留兄偉守江陵,自舉大兵東下。

途次尚未免卻顧,及行過尋一陽一,並不見有官軍,才放大了膽,驅軍急進,部眾亦勇氣加倍。

又探悉庾楷詭謀,分兵誘襲,把他拘住,於是江東大震。

元顯甫出都門,接得桓玄來檄,已經心慌,再得庾楷被囚消息,免不得驚上加驚,勉強下船,終不敢發。

晉廷上下,也不免著忙,特遣齊王柔之,原故南頓王宗之子,過繼齊王冏,承祀襲封。

執著騶虞幡,出告荊江二州,諭令罷兵。

途中遇著桓玄前鋒,不服朝命,竟將柔之殺死。

玄順流直至姑孰,使部將馮該等,往攻歷一陽一。

襄城太守司馬休之,即譙王尚之弟。

嬰城固守,玄軍堵截洞浦,縱火焚豫州軍艦。

豫州刺史譙王尚之,率步卒九千,列陣浦上,又遣武都太守楊秋,屯兵橫江。

秋竟降玄軍,反引玄軍攻尚之,尚之眾潰,自奔塗中,避匿數日,終被玄軍擒去。

休之出戰敗績,棄城遁走。

劉牢之本來觀望,不附元顯,他想利用桓玄,除去元顯父子,再伺玄隙,把玄翦除,然後好職掌大權,唯所欲為,算盤太一精一明瞭。

所以牢之雖為前驅,始終未肯效力。

下邳太守劉裕,此時也奉調從軍,為牢之參謀,請牢之亟往擊玄。

牢之搖首不答。

可巧牢之的族舅何穆,一陰一受玄囑,進說牢之道:「從古以來,功高必危,試看越文種,秦白起,漢韓信,俱身事明主,盡忠戮力,功成以後,且不免誅夷,何況為暗主所任使呢?君如今日戰勝,亦必傾宗,戰敗當然夷族。

勝敗俱不能自全,何若幡然改圖,尚得長保富貴。

古人射鉤斬袪,還不害為輔佐,今君與桓玄,素元嫌隙,難道不好相親麼?」

牢之正有此意,便令何穆報玄,一陰一與相通。

劉裕再諫不從,牢之甥何無忌,為東海中尉,也極諫牢之,終不見聽。

裕又使牢之子敬宣入諫,以漢董卓比玄,請牢之急擊勿失。

牢之反怒叱道:「我也知桓玄易取,但平玄以後,試問驃騎能容我否?」

敬宣不好違父,只得唯唯聽受。

牢之遂遣敬宣潛詣玄營,奉上降書。

玄佯為優待,授任諮議參軍,乘勢進迫建康。

元顯將要出發,忽有急報傳到,謂玄已至新亭,嚇得魂不附體,棄船返奔,退屯國子學。

越日,出陣宣一陽一門外,軍中自相驚擾,俄而玄軍前隊,鼓噪前來,大呼放仗。

元顯拍馬急奔,還入東府,元顯討王恭時,曾以果銳見稱,此時竟如此頹一靡一,到已死得半截了。

將佐統皆逃散,惟張法順一騎隨歸。

元顯前曾錄尚書事,與乃父東西對居,道子所居稱東錄,元顯所居稱西錄,西府車騎輻輳,東府門可張羅,後來星孛天津,元顯解職,仍加尚書令。

吏部尚書車胤,密白道子,請抑元顯。

元顯聞悉,謂胤離間父子,意欲害胤,胤竟惶急自一殺。

自是公卿以下,無一敢與元顯抗禮。

至元顯敗還,大都袖手旁觀,無人顧恤,只有道子是情關骨肉,狼狽相依,雖平時亦隱恨元顯,到此丟去前嫌,想替兒子設法。

怎奈想了多時,不得一籌,惟有相對泣下。

俄而從事中郎一毛一泰,導引玄軍,闖將進來,七手八腳,把元顯抓了出去,送往新亭,縛諸舫前,由玄歷數元顯罪惡。

元顯也不多言,但自稱為王誕張法順所誤,懊悔不休。

玄覆命將王誕張法順拿住,與元顯同付廷尉,置諸獄中,一面整仗入京,矯詔解嚴,自為丞相,總掌百揆,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領揚州牧。

令桓偉為荊州刺史,桓謙為尚書左僕射,桓修為徐兗二州刺史,桓石生為江州刺史,卞范之為丹一陽一尹,王謐為中書令。

新安太守殷仲文,系玄姊夫,棄郡投玄,星夜入都,玄即授為諮議參軍。

晉安帝本同木偶,未曉國事,內政一切,統由琅琊王德文代理,德文又無兵無權,如何能制一服桓玄?玄得獨斷獨行,不過藉著天子的名目,號令四方,當下將元顯等牽出獄外,先將元顯開了頭刀,次及譙王尚之,又次及庾楷張法順。

惟王誕本應同斬,桓修為舅乞憐,才得免死,流戍嶺南。

再收捕元顯家屬,得元顯子六人,一併處死。

只因道子為安帝叔父,不得不欺人耳目,先行奏聞,然後處置。

奏中有「道子酣縱不孝,罪應棄市」等語。

復詔援議親故例,貸道子死,徙居安成郡,使御史杜竹林,偕往管束。

竹林密承玄旨,鴆死道子,父子代握政權,威嚇已極,至此相繼遇害,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呢。

法語之言。

劉牢之留次溧州,靜待好音,好幾日才見朝命,但授為會稽內史。

牢之驚歎道:「今日便奪我兵權,禍在目前了。」

已而敬宣自建康馳至,乃是討差出來,佯稱替玄慰諭,暗中卻為父設謀,進襲桓玄。

牢之遲疑未決,私召劉裕入商道:「我悔不用卿言,致為桓玄所賣。

今欲北趨廣陵,聯結高雅之等,起兵討逆,卿可從我去否?」

裕答道:「將軍率勁卒數萬,望風降玄,今玄已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士,已失望將軍,將軍豈尚能再振麼?裕只有棄官歸里,不敢再從將軍。」

言畢即退,出外一遇著何無忌。

無忌密問道:「汝將何往?」

裕與語道:「我觀劉公必不能免,卿不若隨我至京口。

桓玄若守臣節,我與卿不妨事玄,否則與卿圖玄便了。」

無忌依議,也不向牢之告辭,竟偕裕同往京口去了。

牢之大集僚佐,擬據住江北,糾眾討玄。

參軍劉襲進言道:「天下惟一反字,最悖情理,將軍前反王兗州,指王恭。

近日反司馬郎君,指元顯。

今又欲反桓玄,一人三反,如何自立?」

這數句話說得牢之瞠目結舌,無言可答。

襲亦退出,飄然自去。

佐史亦多半散走。

牢之驚懼,使敬宣至京口迎家眷。

敬宣愆期不還,牢之還道是機謀已洩,為玄所殺,乃率部曲北走。

到了新洲,部眾散盡,牢之悔恨已極,且恐玄軍追來,竟解一帶懸林,自縊而死。

真是死得不值。

尚有左右數人,代為棺殮,草草了事。

及敬宣奔至,驚悉牢之早死,無暇舉哀,匆匆渡江,逃往廣陵。

桓玄聞報,命將牢之斲棺梟首,曝一屍一市中。

牢之驍勇過人,當時推為健將,惟故太傅謝安在日,嘗說牢之器小,不可獨任,獨任必敗,至是果如安言。

桓玄又偽示謙恭,讓去丞相,改官太尉,兼領豫州刺史,余官如故。

國家大事,俱就諮詢,小事乃決諸尚書令桓謙,及丹一陽一尹卞范之。

自從安帝嗣位以來,會稽父子,秉權亂政,鬧得一蹋糊塗。

玄初入建康,黜一奸一佞,攬賢豪,都下人民,欣然望治。

過了月餘,玄即奢侈無度,政令失常,朋一黨一互起,凌侮朝廷,甚至宮中供奉,亦隱加剋扣。

安帝以下,不免饑寒;再加三吳大饑,民多餓死。

臨海永嘉,又遭孫恩盧循等侵掠,十室九空,百姓流離死亡,苦不勝言。

桓玄出屯姑孰意欲撫安東土,乃遣人招致盧循,使為永嘉太守。

循雖然受命,仍是暗中劫奪,一騷一擾不休。

玄卻自詡有功,隱諷朝廷,錄取前後勳績,加封豫章桂一陽一諸郡公。

又復表辭不受,暗囑有司為子侄請封。

晉廷怎敢不依,因封玄子昇為豫章公,玄兄子濬為桂一陽一公。

樂得炫赫。

一面鉤求異一黨一,再殺吳興太守高素,將軍竺謙之劉襲等人。

數子皆牢之舊將,故一併遇害。

襲兄冀州刺史劉軌,邀同司馬休之劉敬宣高雅之等,共據山一陽一,欲起兵攻玄,被玄先期察覺,發兵控御。

軌等自知無成,走投南燕去了。

越年二月,玄上表申請,願率諸軍討平關洛,有詔授玄為大將軍。

玄命整繕舟師,先制輕舸數艘,裝載服玩書畫。

有人問為何因?玄答道:「兵凶戰危,倘有意外,當使輕便易運,免為敵人所掠呢。」

這語一傳,大眾始知他飾辭北伐,其實為求封大將軍起見。

果然不到數日,朝旨復下,飭玄緩進。

玄借朝命宣示將士,不復出兵。

一味詐偽。

已而荊州刺史桓偉病死,玄令桓修繼任。

從事中郎曹靖之說玄道:「謙修兄弟,專據內外,權勢太重,不可不防。」

玄乃令南郡相桓石康為荊州刺史,石康為玄從弟,仍系桓氏親屬,曹靖之徒費唇一舌,反多為桓氏增一羽翼罷了。

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范之,為玄心腹,密勸玄早日受禪,且由仲文起草,代撰九錫文及冊命,玄當然心喜。

朝右大臣,統是玄一黨一,便即迫安帝下詔,冊命玄為相國,總百揆,晉封楚王,領南郡南平宜都天門零陵營一陽一桂一陽一衡一陽一義平十郡,加九錫典禮,得置丞相以下官屬。

桓謙進任衛將軍,錄尚書事。

王謐為中書監,領司徒,桓胤為中書令,桓修為撫軍大將軍。

時劉裕為彭城內史,修因召裕密問道:「楚王勳德崇隆,中外屬望,聞朝廷將俯順人情,仿行揖讓故事,卿意以為何如?」

裕應聲道:「楚王為宣武令嗣,溫謚宣武,見前文。

勳德蓋世,宜膺大寶。

況晉室衰弱,民望久移,乘運禪代,有何不可?」

看到後文,實是請君入甕。

修欣然道:「卿以為可,還有何人敢雲不可呢?」

裕暗笑而退。

新野人庾仄,為殷仲堪舊一黨一,聞玄謀篡逆,即糾眾襲擊襄一陽一,逐走刺史馮該。

當下闢地為壇,祭晉七廟祖靈,禡師誓眾,傳檄討玄,也是漢翟義流亞,故特敘入。

江陵震動。

適值桓石康蒞鎮,引兵攻襄一陽一,仄出戰敗績,奔投後秦。

玄偽欲避嫌,自請歸藩。

桓修等入白安帝,請帝手詔慰留,安帝不得不從。

玄又詐言錢塘臨平湖忽開,江州有甘露下降,使百僚集賀廟堂,矯詔謂:「相國至德,感格神祇,所以有此嘉瑞」云云。

玄復自思前代受命,多得隱士,乃特徵前朝高隱皇甫謐六世孫希之,為著作郎,又使希之固辭不就,然後下詔旌禮,號為高士,時人譏為充隱。

都人士有法書好畫,及佳園美宅,必為玄所垂涎,嘗誘令賭一博,使作孤注,得勝便取為己有。

生平尤一愛一珠玉,玩不釋手,至逆謀已成,遂假傳內旨,加玄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車駕六馬,樂舞八佾,妃得稱王后,世子得稱太子。

卞范之便代草禪詔,迫令臨川王司馬寶,持入宮中,脅安帝照文謄錄,蓋用御印,當即發出。

越宿,一逼一帝臨軒,交出璽綬,遣令司徒王謐繼給楚王,復徙帝出居永安宮。

又越宿,遷太廟神主至琅琊廟,一逼一何皇后系穆帝后,嘗居永安宮。

及琅琊王德文,出居司徒府。

何皇后行過太廟,停輿慟哭,哀感路人;後來為玄所聞,勃然怒道:「天下禪代,不自我始,與何氏婦女何涉,乃無端妄哭呢?」

你既要笑,何後怎得不哭?

王謐既將璽綬獻玄,百官又統至姑孰,聯名勸進。

玄命在九井山北,築起受禪台來,便於元興二年十二月朔旦,僭即帝位,改國號楚,紀元永始,廢安帝為平固王,王皇后為平固王妃,降何後為零陵縣君。

琅琊王德文為石一陽一公,武陵王遵為彭澤縣侯,追尊父溫為宣武皇帝,母南康公主為宣皇后,封子昇為豫章王。

余如桓氏子弟族一黨一,一律封賞,大為王,次為公,又次為侯。

過了數日,玄乘法駕,設鹵簿,馳入建康宮。

途中適遇逆風,旌旗皆偃,及登殿升座,猛聽得豁喇一聲,御座陷落,好似有人在後推玄,險些兒跌將下來。

小子走筆至此,因隨書一詩道:

唐虞禪位傳文德,漢魏開基本武功。

功德兩虧謀盜國,任他狡猾總成空。

究竟玄曾否跌下,待至下回續表。

會稽父子,相繼為惡,實為東晉厲階。

桓玄之起兵作亂,禍實啟於元顯一人,而道子之不能制子,亦寧得謂其無咎?故元顯之梟首,與道子之鴆死,理有應得,無足怪也。

惟劉牢之欲收鷸蚌之利,卒死於桓玄之手,一黨一惡亡身,欲巧反拙,天下之專圖利己者,其亦可自返乎?桓玄才智,不及乃父,徒乘晉室之衰,遍樹族一黨一,竊人家國,彼方以為人可欺,天亦可欺,篡逆詐奪,任所欲為,庸詎知冥漠之中,固自有主宰在耶?蓋觀於逆風之阻,御座之傾,而已知天意之誅玄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兩晉演義
《兩晉演義》自序《兩晉演義》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兩晉演義》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癡情少女偷香《兩晉演義》第三回 楊皇后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兩晉演義》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兩晉演義》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兩晉演義》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兩晉演義》第七回 指御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兩晉演義》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兇滅紀賈後廢姑《兩晉演義》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兩晉演義》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兩晉演義》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後《兩晉演義》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御璽御駕被遷《兩晉演義》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兩晉演義》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兩晉演義》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兩晉演義》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兩晉演義》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兩晉演義》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兩晉演義》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兩晉演義》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兩晉演義》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兩晉演義》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兩晉演義》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兩晉演義》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兩晉演義》第二十六回 詔江東愍帝徵兵 援靈武麴允破虜《兩晉演義》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薊北 斃趙染晉相保關中《兩晉演義》第二十八回 漢劉後進表救忠臣 晉陶侃合軍破亂賊《兩晉演義》第二十九回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兩晉演義》第三十回 牧守聯盟奉箋勸進 君臣屈辱蒙難喪生《兩晉演義》第三十一回 晉王睿稱尊嗣統 漢主聰見鬼亡身《兩晉演義》第三十二回 誅逆登基羊後專寵 乘釁獨立石勒稱王《兩晉演義》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處仲抗表叛江南《兩晉演義》第三十四回 鎮湘中譙王舉義 失石頭元帝驚心《兩晉演義》第三十五回 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兩晉演義》第三十六回 扶錢鳳即席用謀 遣王含出兵犯順《兩晉演義》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進爵 立幼主太后臨朝《兩晉演義》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變 入內廷蘇峻縱凶《兩晉演義》第三十九回 溫嶠推誠迎陶侃 毛寶負劍救桓宣《兩晉演義》第四十回 梟首逆戡亂成功 宥元舅顧親屈法《兩晉演義》第四十一回 察鈐音異僧獻技 失軍律醉漢遭擒《兩晉演義》第四十二回 並前趙石勒稱尊 防中山徐遐泣諫《兩晉演義》第四十三回 背顧命鴞子毀室 凜夢兆狐首歸邱《兩晉演義》第四十四回 盡愚孝適貽蜀亂 保遺孤終立代王《兩晉演義》第四十五回 殺妻孥趙主寡恩 協君臣燕都卻敵《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謨抗諫 篡西蜀李壽改元《兩晉演義》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兩晉演義》第四十八回 斬敵將進滅宇文部 違朝議徙鎮襄陽城《兩晉演義》第四十九回 擢桓溫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蜀《兩晉演義》第五十回 選將得人涼州破敵 築宮漁色石氏宣淫《兩晉演義》第五十一回 誅逆子縱火焚屍 責病主抗顏極諫《兩晉演義》第五十二回 乘羯亂進攻反失利 弒趙主易位又遭囚《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養子復宗冉閔複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兩晉演義》第五十四回 卻桓溫晉相貽書 滅冉魏燕王僭號《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兩晉演義》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縱虐 盜淫威張祚殺身《兩晉演義》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說下涼州 滿惡貫變生秦闕《兩晉演義》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兩晉演義》第五十九回 謝安石應徵變節 張天錫乘亂弒君《兩晉演義》第六十回 失洛陽沈勁死義 阻石門桓溫退師《兩晉演義》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禍奔秦 王景略統兵入洛《兩晉演義》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連摧敵將 拔鄴城追擄孱王《兩晉演義》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誣被廢 崑崙婢產子承基《兩晉演義》第六十四回 謁崇陵桓溫見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兩晉演義》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涼主作降虜 守襄陽朱母築斜城《兩晉演義》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謝玄卻秦軍 違眾議苻堅窺晉室《兩晉演義》第六十七回 山墅賭弈寇來不驚 淝水交鋒兵多易敗《兩晉演義》第六十八回 結丁零再興燕祚 索鄴城申表秦庭《兩晉演義》第六十九回 據渭北後秦獨立 入阿房西燕稱尊《兩晉演義》第七十回 墮虜謀晉將逾絕澗 應童謠秦主縊新城《兩晉演義》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呂光還兵 依逆謀段隨弒主《兩晉演義》第七十二回 謀刺未成秦後死節 失營被獲毛氏捐軀《兩晉演義》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創興後魏 慕容垂討滅丁零《兩晉演義》第七十四回 智姚萇旋師驚噩夢 勇翟瑥斬將掃孱宗《兩晉演義》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滅 壓山寨北魏爭雄《兩晉演義》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盡 弟陵兄晉道子專權《兩晉演義》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張貴人逞兇弒孝武《兩晉演義》第七十八回 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兩晉演義》第七十九回 呂氏肆虐涼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兩晉演義》第八十回 拓跋珪轉敗為勝 慕容寶因怯出奔《兩晉演義》第八十一回 攻舊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嬌女作人奴《兩晉演義》第八十二回 通叛黨蘭汗弒君 誅賊臣燕宗復國《兩晉演義》第八十三回 再發難王恭受戮 好惑人孫泰伏誅《兩晉演義》第八十四回 戕內史獨全謝婦 殺太守復陷會稽《兩晉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荊州參軍殉主 棄苑川乾歸逃生《兩晉演義》第八十六回 受逆報呂纂被戕 據偏隅李暠獨立《兩晉演義》第八十七回 掃殘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東宮失位《兩晉演義》第八十八回 呂隆累敗降秦室 劉裕屢勝走孫恩《兩晉演義》第八十九回 覆全軍元顯受誅 奪大位桓玄行逆《兩晉演義》第九十回 賢孟婦助夫舉義 勇劉軍敗賊入都《兩晉演義》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馮遷誅逆首 陷成都譙縱害疆臣《兩晉演義》第九十二回 貪女色吞針欺僧侶 戕婦翁擁眾號天主《兩晉演義》第九十三回 葬愛妻遇變喪身 立猶子臨終傳位《兩晉演義》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還都 失兵機縱敵入險《兩晉演義》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國 誅逆賊馮文起開基《兩晉演義》第九十六回 何無忌戰死豫章口 劉寄奴固守石頭城《兩晉演義》第九十七回 竄南交盧循斃命 平西蜀譙縱伏辜《兩晉演義》第九十八回 南涼王愎諫致亡 西秦後敗謀殉難《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 入荊州驅除異黨 奪長安翦滅後秦《兩晉演義》第一百回 招寇亂秦關再失 迫禪位晉祚永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