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保傅第四十八:人惟非甚相遠也, 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戴禮記》保傅第四十八

大戴禮記

保傅第四十八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 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惟非甚相遠也, 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

有 司參夙興端冕,見之南郊,見之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 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時,教固以行矣。

昔者 ,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 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 教順,此三公之職也。

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 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一習一 之也。

逐 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閒博有道 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目見 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

夫一習一 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當之;擇其所樂,必先有 一習一 ,乃得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性,一習一 貫之為常。

』 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 宮也。

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 如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如 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 不匱矣。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 逾矣。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一習一 而端於太傅,太傅罰 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

此五義者 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

學成治就,此殷周 之所以長有道也。

及太子既冠成一人 ,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 ,有虧膳之宰。

太子有過,史必書之。

史之義,不得不 書過,不書過則死。

過書,而宰徹去膳。

夫膳宰之義, 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

於是有進膳之旍,有誹謗之 木,有敢諫之□,鼓史誦詩,工誦正諫,士傳民語;一習一 與智長,故切而不攘;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 周所以長有道也。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 別也。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

行中鸞和,步中采茨,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於 禽一獸 ,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 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 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 為非也。

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 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 常立於前,是周公也。

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 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潔 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 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

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 ,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 佚也。

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 ,而舉無過事;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 也。

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得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高傅一胡一 亥而教之獄 ,所一習一 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 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其視 殺人若芟草菅然。

豈一胡一 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一習一 導非其 治故也。

鄙語曰:『不一習一 為吏,如視已事。

』又曰:『前 車覆,後車誡。

』夫殷周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如不能從,是不法聖知也。

秦世所以亟絕者,其轍跡 可見也,然而不辭者,是前車覆,而後車必覆也。

夫存 亡之敗,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懸於天子,天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 右;心未疑而先教諭,則化易成也。

夫開於道術,知義 理之指則教之功也。

若夫服一習一 積貫,則左右已;一胡一 越之 人,生而同聲,嗜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參數譯而 不能相通,行雖有死不能相為者,教一習一 然也。

故曰選左 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則天子正矣, 天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一人有慶,萬民賴之。

』 此時務也。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 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閒於威儀 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 也。

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 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 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強於行, 賜與侈於近臣,鄰愛於疏遠卑賤,不能懲忿窒慾,不從 太師之言,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

天子處位不端,受 業不敬,言語不序,聲音不中律,進退節度無禮,升降 揖讓無容,周旋俯仰視瞻無儀,安顧咳唾,趨行不得, 色不比順,隱琴瑟,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

天子宴瞻其學,左右之一習一 反其師,答遠方諸侯, 不知文雅之辭,應群臣左右,不知已諾之正,簡聞小誦 ,不傳不一習一 ,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

天子居處出入不 以禮,冠帶在服不以制,御器在側不以度,縱上下雜采 不以章,忿怒說喜不以義,賦與集讓不以節,凡此其屬 ,少傅之任也。

天子宴私安如易,樂而湛,飲酒而醉, 食肉而餕,飽而強,饑而惏,暑而暍,寒而嗽,寢而莫 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後。

天子自為開門戶,取玩 好,自執器皿,亟顧環面,御器之不舉不藏,凡此其屬 ,少保之任也。

號呼歌謠,聲音不中律。

宴樂雅誦,送 樂序;不知日月之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大國之忌,不 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

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

』故君子慎始也。

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 易之干●,皆慎始敬終云爾。

素誠繁成,謹為子孫,娶 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 ,不敢一婬一暴,一黨一 無不善,三族輔之,故曰:鳳凰生而有 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名以其母 ,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

故曰素成。

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 為後世戒。

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 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

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 一習一 ,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 王太子。

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其律。

太宰曰 :滋味上某。」

然後卜名。

上無取於天,下無取於地, 中無取於名山通谷,無拂於鄉俗,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 諱也;此所以養恩之道。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

束髮而就大學。

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居則一習一 禮文,行 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一聲 ,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

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

聲 曰和,和則敬,此御之節也。

上車以和鸞為節,下車以 佩玉為度;上有雙衡,下有雙璜、沖牙、玭珠以納其間 ,琚瑀以雜之。

行以采茨,趨以肆夏,步環中規,折還 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 ,軫方以象地,三十輻以象月。

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 地理,前視則睹鸞和之一聲 ,側聽則觀四時之運,此巾車 之道也。

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 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

成王 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此前有與計,而後有 與慮也。

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朝諸侯而一天下。

猶此 觀之,王左右不可不練也。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

湯以殷王,紂以殷亡。

闔廬以吳戰勝無敵,夫差以見禽 於越。

文公以晉國霸,而厲公以見殺於匠黎之宮。

威王 以齊強於天下,而簡公以弒於檀台。

穆公以顯名尊號, 二世以刺於望夷之宮。

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跡不等者,所 任異也。

故成王處繈抱之中朝諸侯,周公用事也。

武靈王 五十而弒沙丘,任李●也。

齊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再為義王;失管仲,任豎刁、狄牙,身死不 葬,而為天下笑。

一人之身,榮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 。

故魏有公子無忌,而削地復得。

趙得藺相如,而秦不 敢出。

安陵任周瞻,而國人獨立。

楚有申包胥,而昭王 反覆。

齊有田單,襄王得其國。

由是觀之,無賢佐俊仕 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之有也。

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 賢臣。

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

文王請除炮 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 頹舊塚而吳人服,以其前為慎於人也。

故同聲則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 於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

何以知其然也?管 仲者,桓公之讎也。

鮑叔以為賢於己,而進之桓公,七 十言說乃聽,遂使桓公除仇讎之心,而委之國政焉,桓 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

管仲之所以北走桓 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於鮑也。

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 事,史□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

病且死,謂其子 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 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一屍一於北堂, 於我足矣。

』靈公往吊,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

靈公 造然失容。

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召迷 子瑕而退,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

衛國以治,史□之 力也。

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一屍一諫,可謂 忠不衰矣。

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發一陽一狂,靈公殺洩冶, 而一鄧一 元去陳以族從,自是之後,殷並於周,陳亡於楚, 以其殺比干與洩冶,而失箕子與一鄧一 元也。

燕昭王得郭隗 ,而鄒衍樂毅,以齊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 。

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然如所以能申意至於此者 ,由得士也。

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安存 ,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今 知惡古之危亡,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於卻 走而求及於前人也。

太公知之,故興微子之後,而封比 干之墓,夫聖人之於當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戴禮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