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主言第三十九: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 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戴禮記》主言第三十九

大戴禮記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閒居,曾子侍。

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 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

於乎 !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問:何謂『主言』?」

孔子不應 。

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得夫 子之間也難,是以敢問也。」

孔子不應,曾子懼,退負序而立。

孔子曰:「參 !女可語明主之道與?」

曾子曰:「不敢以為足也,得 夫子之間也難,是以敢問。」

孔子曰:「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 所以尊道也。

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雖有國焉,不 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

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治之 ,不可以霸主。

是故昔者明主內脩七教,外行三至。

七 教脩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

七教不脩,雖守 不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

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 於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

是故內脩七教而 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

曾子曰:「敢問:不費、不勞,可以為明乎?」

孔子愀然揚麋曰:「參!女以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 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

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

明主奚為其勞也 ?昔者明主關譏而不征,市□而不稅,稅十取一,使民 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時,有禁而無征,此六者 取財之路也。

明主捨其四者而節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費 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曰:「上敬 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 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 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 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

上者,民之 表也。

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 ,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 之志也。

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 如灌。」

曾子曰:「弟子則不足,道則至矣。」

孔子曰: 「參!姑止!又有焉。

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別地以 州之,分屬而治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使 有司日省如時考之,歲誘賢焉,則賢者親,不肖者懼; 使之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賢舉能。

此 七者脩,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

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 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

上下之相親如此,然後 令則從、施則行。

因民既邇者說,遠者來懷。

然後布指 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堵,三 百步而裡,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 裡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為畜積衣裘焉,使處者恤行 者有興亡。

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 來至,朝覲於王。

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違 。

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征斂於百姓,非以充 府庫也;慢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

故曰:多信而 寡貌。

其禮可守,其信可復,其跡可履其於信也,如四 時春秋冬夏。

其博有萬民也,如饑而食,如渴而飲,下 土之人信之夫!暑熱凍寒,遠若邇;非道邇也,及其明 德也。

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 主之守也,折衝乎千里之外』,此之謂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 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 下之民和。

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 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昔者明 主以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 數,又知其所在。

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 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 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

天下之士說, 則天下之明譽興。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 之至親者也。

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 。

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選天下之至良者也。

此三者鹹 通,然後可以征。

是故仁者莫大於愛人,知者莫大於知 賢,政者莫大於官賢,有土之君脩此三者,則四海之內 拱而俟,然後可以征。

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

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奪 其財也。

故曰:明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

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 。」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戴禮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