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三十二:亦憐真班,西夏人。父俺伯,以忠勤事世祖,為知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三十二

元史

列傳第三十二

○亦憐真班

亦憐真班,西夏人。

父俺伯,以忠勤事世祖,為知樞密院事。

亦憐真班一性一剛正,動有禮法。

仁宗召見,令入宿衛。

延祐六年,超拜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至治二年,調同知通政院事,擢虎符唐兀親軍都指揮使。

泰定初,遷資善大夫、典瑞院使。

天歷二年,以選為太子家令,尋升資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擢侍御史,仍兼指揮使。

至順初,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遷功德使,指揮使如故。

尋出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未行,復為翰林學士承旨。

元統、至元之間,伯顏為丞相,專權擅政,嫉其論事不阿,出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尋殺其子答裡麻,而謫置海南。

及伯顏敗,乃得召還朝。

至正六年,拜光祿大夫、御史大夫,盡遷中外廉能之官置諸風憲,一時號稱得人。

遷宣政院使,出為甘肅行省平章政事,設法弭西羌之寇,民賴以安,立石頌之。

召還,為銀青榮祿大夫、知樞密院事,提調太醫院,尋加金紫光祿大夫,復為御史大夫、知經筵事,兼宣忠斡羅思扈衛親軍指揮使。

嘗奏言:「風俗人心日趨於薄,請禁故吏不許彈劾所事官長。」

太師馬扎兒台與子丞相脫脫既謫居在外,時相欲傾之,嗾人告變,且扳台臣同上奏。

亦憐真班曰:「凡為相者,孰無閒退之日?況脫脫父子在官無大咎過,奈何迫之於險?」

終不從。

經筵進講必詳必慎,故每讀譯文,必被嘉納。

監察御史劾奏時相,帝不聽,亦憐真班反覆論奏不已,由是忤上意,出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遷拜湖廣行省左丞相。

復召知樞密院事。

十一年,穎、亳兵起,朝廷命將出師,多失律致敗,數進言於時相,不見聽,復出為江浙行省左丞相。

十二年,移江西行省左丞相。

於是妖寇由蘄、黃陷饒州,饒之屬邑安仁與龍興相接境,其民皆相挺為亂。

亦憐真班道出安仁,因駐兵招之,來者厚加賞賚,不從者命子哈藍朵兒只與江西左丞火你赤等乘高縱火攻散之。

余干久為盜區,亦聞風順服。

先是,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以寬容為政,軍民懈馳。

亦憐真班既至,風采一新,威聲大振,所在群盜鹹謀歸款矣。

十四年八月,以疾卒於官,所部為之喪氣。

事聞,贈推忠佐運正憲秉義同德功臣,追封齊王,謚忠獻。

子九人:長答裡麻;次普達失理,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桑哥八剌,同知青海宣慰司事;哈藍朵兒只,宣政院使;桑哥答思,嶺北行省平章;沙嘉室理,嶺北行省參政;易納室理,大宗正也可扎魯火赤;馬的室理,僉書樞密院事;馬剌室理,內八府宰相。

○廉惠山海牙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布魯海牙之孫,希憲之從子也。

父阿魯渾海牙,廣德路達魯花赤。

惠山海牙幼孤,言及父,輒泣下。

獨養母而家日不給,垢衣糲食,不以為恥。

母喪,哀毀逾禮,負喪渡江而風濤作,舟人以神龍忌一屍一為言,即仰天大呼曰:「吾將附母於先人,神奈何厄我也!」風遂止。

年弱冠,大臣欲俾入宿衛。

辭曰:「吾大父事世祖,以通經號廉孟子。

今方設科取士,願讀書以科第進。」

乃入國學積分。

至治元年,登進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順州事。

有弓匠提舉馬都剌者,怙勢奪州民田,同列畏之。

惠山海牙至,即治其事。

在官期年,用薦者召入史館,預修英宗、仁宗《實錄》,尋拜監察御史。

時中書省有大臣貪猥狼籍,即抗章劾之,語同列曰:「儻以言責獲罪,吾之職也。」

既又劾奏明裡董阿不當攝祭太廟。

遷都水監,疏會通河,堤灤、漆二水,又修京東閘。

歷秘書丞、會福總管府治中,上疏言二月迎佛費財蠹俗,時論韙之。

出僉淮東廉訪司事,遷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既而歷僉河東、河南、江西廉訪司事,升江南行御史台經歷。

時山東鹽法大壞,以選除都轉運使,曾未期月,用課最,賞賚金幣、上尊。

至正三年初,行郊禮,召拜侍儀使。

明年,預修遼、金、宋三史,遷崇文太監。

自是累遷為河南行省右丞。

時有詔發民治決河,遍一騷一屬郡,亟以不便上言,而時宰不用。

遷湖廣行省右丞,以武昌失守連坐,既而事白,遷江西行省右丞。

時所隸郡縣多陷於賊,乃與平章政事、司徒道童協謀殫力,以定守禦招捕之策,就除本道廉訪使。

未幾,江西省治亦陷,惠山海牙遁往福建。

久之,除僉江浙行樞密院事,改拜福建行省右丞,以兵鎮延平、邵武,境內以寧。

居歲余,奉詔還治省事,總備御事,且督賦稅由海道供京師,朝廷賴焉。

遷行宣政院使。

明年,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卒,年七十有一。

○月魯不花

月魯不花,字彥明,蒙古遜都思氏。

生而容貌魁偉,鹹以令器期之。

未冠,父脫帖穆耳以千戶職戍越,因受業於韓一性一先生,為文下筆立就,粲然成章。

就試江浙鄉闈,中其選,居右榜第一。

方揭曉,試官夢月中有花象,已而果符其名,人以為異。

遂登元統元年進士第,授將仕郎、台州路錄事司達魯花赤。

縣未有學,乃首建孔子廟,既又延儒士為之師,以教後進。

丁外艱。

至正元年,朝廷立行都水監,以選為其監經歷。

尋擢廣東廉訪司經歷。

會廷議將治河決,以行都水監丞召之,比至,改集賢待制,除吏部員外郎。

奉命至江浙糴粟二十四萬石,至則第戶產之高下,以為糴之多寡,不擾而事集。

既而軍餉不給,又奉命出糶於江浙,召父老諭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澤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盜賊何。

夫討賊者必先糧餉,以我不汝擾,故命我復來,蓋討賊即所以安民耳。

父老其謂何?」

眾鹹應曰:「公言是也。」

不逾月,糧事以畢。

丁母憂,中書遣賻且起復,不應。

未幾,太師、右丞相脫脫南征,辟從軍事,督饋餉,饋餉用舒。

升吏部郎中,尋拜監察御史。

首上疏言:「郊廟禮甚缺,天子宜躬祀南郊,殷祭太室。」

繼又上疏言:「皇太子天下之本,當簡老成重臣為輔導,以成其德。」

帝皆嘉納之。

升吏部侍郎,銓選於江浙,時稱其公允。

適朝廷有建議欲於河間、長蘆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魯不花即為書具言其非便。

言入中書,忤議者,遷工部侍郎。

後分部彰德,道過河間,民遮擁拜謝曰:「微公言,吾民其斃矣。」

會方重選守令,以保定密邇京畿,除保定路達魯花赤。

陛辭,詔諭諄切。

保定歲輸糧數十萬石於新鄉,苦弗便。

月魯不花請輸京倉以便之。

俄除吏部尚書。

保定父老百數詣闕,言乞留監郡以撫吾民,遂以尚書仍知郡事。

會賊北渡河,日修城浚濠為戰守具。

廷議發五省八衛軍出戍外鎮,月魯不花疏願留其兵護本郡,遂兼統黑軍數千人及一團一結西山八十二寨民義軍,勢大張。

賊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升中奉大夫,錫上尊四、馬百匹,僚佐增秩有差,別降宣敕俾賞有功者。

召還為詳定使。

保定民不忍其去,繪像以祀之。

去保定一月而城陷矣。

朝廷以月魯不花夙負民望,令入城招諭之,抵城,賊堅壁不出,民多竊出謁拜者。

改大都路達魯花赤。

有執政以故中書令耶律楚材先塋地冒奏與蕃僧為業者,月魯不花格之,卒弗與。

轉吏部尚書。

會劇賊程思忠據永平,其佐雷帖木兒不花偽降,事覺被擒,殺之,思忠壁守遂益堅。

詔令月魯不花招撫之,眾悉難其行,月魯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計禍福哉!」竟入城諭賊,賊皆感泣羅拜納降。

還,遷翰林侍講學士,俄復為大都路達魯花赤。

入見帝宣文閣,有旨若曰:「朕以畿甸之民疲敝,特選爾撫吾民。

爾毋峻威,毋弛法,或挾權以干汝於非法,其即以聞。」

視事之初,帝及皇后、皇太子皆遣使賜之酒。

有權臣以免役事來謁,月魯不花面斥曰:「聖訓在耳,不敢違。」

轉資善大夫,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

陛辭之日,帝御嘉禧殿慰勞之,且賜以上尊、金幣;皇太子亦書「成德誠明」四大字賜之。

月魯不花乃由海道趨紹興,為政寬猛不頗。

詔進階一品為榮祿大夫。

既而除浙西肅政廉訪使。

會張士誠據浙西,僭王號,度弗可與並處,謂侄同壽曰:「吾家世受國恩,恨不能刺賊以報國,矧乃與賊同處邪!」令同壽具舟載妻子,而匿身木櫃中,蔽以稿秸,脫走,至慶元。

士誠部下察知之,遣鐵騎百餘追至曹娥江,不及而返。

俄改山南道廉訪使,浮海北而往,道阻,還抵鐵山,遇倭賊船甚眾,乃挾同舟人力戰拒之,倭賊紿言投降,弗納。

於是賊即登舟攫月魯不花,令拜伏,月魯不花罵曰:「吾朝廷重臣,寧為賊拜邪!」遂遇害。

當遇害時,麾家奴那海刺殺首賊。

次子樞密院判官老安、侄百家奴捍敵,亦死之。

同舟死事者八十餘人。

事聞,朝廷贈攄忠宣武正憲徇義功臣、銀青榮祿大夫、遼一陽一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謚忠肅。

達禮麻識理

達禮麻識理,字遵道,怯烈台氏。

其先北方大族,六世祖始居開平。

父曰阿剌不花,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趙國公,謚襄惠。

達禮麻識理幼穎敏,從師授經史,過目輒領解。

至正五年,經筵選充譯史,益自砥礪於學,搢紳先生皆以遠大期之。

轉補御史台譯史,遂除御史台照磨。

十五年,拜監察御史,出僉山北道肅政廉訪司事,未行,留為詹事院長史。

俄遷工部員外郎,復留為長史。

明年,除中議,尋升參議詹事院事。

十七年,為太子家令。

十八年,歷秘書太監、吏部侍郎、御史台經歷、中書右司郎中。

十九年,除刑部尚書,提調南北兵馬司巡綽事。

盜一逼一畿甸,人心大恐。

達禮麻識理能鎮之以靜,民恃以為安。

二十一年,由中書參議升中書參知政事、同知經筵事。

二十三年冬,遷上都留守,兼開平府尹,加榮祿大夫,分司土嶺,東鎮三州,以督轉輸。

二十四年,朝廷以前中書平章政事塔失帖木兒來為留守。

時孛羅帖木兒擁兵京師,而皇太子出居於外,達禮麻識理與塔世帖木兒皆以忠義許國,相與結人心以觀時變。

未幾,改授塔世帖木兒為大司農。

塔世帖木兒謂達禮麻識理曰:「我至京師則制於強臣,未易圖也。」

因留不行。

適脫吉兒以孛羅帖木兒命屯兵蓋裡泊,托腹心於宗王也速也不堅,授以金印,俾駐上都之東郊,而以留守善安集兵於瓦吉剌部落。

達禮麻識理遇之有禮,善安辭去。

孛羅帖木兒復調帖木兒、托忽速哥至上都,以守禦為名,事益矛盾。

達禮麻識理與之周旋,略無幾微見於外,而密遣前宗正扎魯忽赤月魯帖木兒潛通音問於罕哈哈剌海行樞密知院益老答兒,請亟調兵南行。

又遣留守司照磨陳恭取兵興州,訪求在閒官吏之有才者,約束東西手八剌哈赤、虎賁司、糾集丁壯苗軍,火銃什伍相聯,一旦,布列鐵幡竿山下,揚言四方勤王之師皆至,帖木兒等大駭,一夕東走,其所將兵盡潰。

由是達禮麻識理增修武備,城守益嚴。

二十五年,皇太子在冀寧,命立上都分省,達世帖木兒為平章政事,達禮麻識理為右丞,便宜行一事,以固護根本。

七月,禿堅帖木兒用孛羅帖木兒命,以兵犯上都,先遣利用少監帖裡哥赤至上都,令廣備糧餼,遠迓大軍。

達禮麻識理開陳大義,戮之於市,民情乃定。

已而禿堅帖木兒帥鐵甲馬步軍蔽野而至,呼聲動天。

達禮麻識理飭軍士城守,申明逆順之理以安人心,巡視城壁,晝夜不少息。

夜遣死士縋城而下,焚其攻具,而調副留守禿魯迷失海牙引兵由小東門出,與之大戰臥龍岡,敗之。

未幾,孛羅帖木兒伏誅,禿堅帖木兒皆奔潰,而上都以安。

拜中書右丞,兼上都留守,提調虎賁司,加光祿大夫,賜黃金繫腰,仍命提調東西手八剌哈赤。

既而上都分省罷,遙授中書平章政事、上都留守,位居第一,力辭不允。

明年,召為大宗正府也可扎魯忽赤。

又明年,拜太子詹事。

奉詔至軍中,宣明大義,籓將感悅。

遷翰林學士承旨。

秋,除知樞密院事、大撫軍院事。

初,大撫軍院之立,皇太子用完者帖木兒、答爾麻、帖林沙、伯顏帖木兒、李國鳳等計,專以備御擴廓帖木兒,既而政權不一,事務益乖,各復引去,而達禮麻識理之至,事且無可為者。

達禮麻識理之卒也,先一夕,怯薛官哈剌章者,阿兒剌氏阿魯圖孫也,夜夢太祖召見,語之曰:「我以勤勞取天下,以傳於妥歡帖睦爾。

而一愛一猷識理達臘不克肖似,廢壞我家法,苟不即收圖,天命不可保矣。

爾吾功臣之後,且誠實,故召汝語,汝明旦亟以吾言告而主及一愛一猷識理達臘。

汝不以告,吾即殛汝,告而不改,則吾它有處之。

達禮麻識理其人庶幾識事宜者,然知而不言,將焉用之?吾其先殛之矣。」

明旦,哈剌章入見帝,具以夢告,帝令以告皇太子。

比出,則達禮麻識理已無疾而卒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