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傳第三 后妃二:至元二年,追上尊謚莊聖皇后,升祔睿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列傳第三 后妃二

元史

列傳第三 后妃二

睿宗顯懿莊聖皇后,名唆魯和帖尼,怯烈氏,生子憲宗、世祖,相繼為帝。

至元二年,追上尊謚莊聖皇后,升祔睿宗廟。

至大二年十二月,加謚顯懿莊聖皇后。

三年十月,又上玉冊,其文曰:「祖功宗德,稱誄於天。

內則閫儀,受成於廟。

行之大者名必顯,恩之隆者報則豐。

上以增佐定之光,下以伸遹追之孝。

欽惟莊聖皇后,英明溥博,聖善柔嘉。

尊儷景襄,一陰一教純被。

逮事光獻,婦職勤修。

勳聿著於承天,祥兩占於夢日。

跡聖緒洪源之有漸,知深仁厚澤之無垠。

玄符肇自塗山,顧前徽之未稱;蒼菉興於文母,豈後嗣之能忘。

是用參考彝經,丕揚景鑠。

敷繹寶慈之誼,形容青史之規。

謹遣攝太尉某奉玉冊玉寶,加上尊謚曰顯懿莊聖皇后。

伏惟睿靈,昭垂鑒格。

禮嚴閟宮,樂歌夷則。

億萬斯年,承休無斁。」

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一名闊闊真,弘吉剌氏,生順宗、成宗。

先是世祖出田獵,道渴,至一帳房,見一女子緝駝茸,世祖從覓馬湩。

女子曰:「馬湩有之,但我父母諸兄皆不在,我女子難以與汝。」

世祖欲去之。

女子又曰:「我獨居此,汝自來自去,於理不宜。

我父母即歸,姑待之。」

須臾果歸。

出馬湩飲世祖。

世祖既去,歎息曰:「得此等女子為人家婦,豈不美耶!」後與諸臣謀擇太子妃,世祖俱不允。

有一老臣嘗知向者之言,知其未許嫁,言於世祖。

世祖大喜,納為太子妃。

後一性一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

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一日,裕宗有病,世祖往視,見一床一上設織金臥褥。

世祖慍而語之曰:「我嘗以汝為賢,何乃若此耶?」

後跪答曰:「常時不曾敢用,今為太子病,恐有濕氣,因用之。」

即時徹去。

世祖崩,成宗至上都,諸王畢會。

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璽於木華黎國王曾孫世德家,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上之於後,至是,後手授成宗。

即皇帝位,尊後為皇太后,冊文曰:「自家而國,治道必有所先;立一愛一惟親,君德莫先於孝。

況恩深於鞠我,而禮重於正名。

歷代以來,令儀可考。

人子之職所在,天下之母宜尊。

恭惟聖母,聖善本乎天資,靜專法乎地道。

上以奉宗祏之重,下以敘倫紀之常。

助我前人,守《卷耳》憂勤之志;保予沖子,成《思齊》雍肅之風。

肆神器之有歸,知孫謀之素定。

畀付雖由於歷數,規摹一出於庭闈。

是用率吁眾心,章明巨度,不勝拳拳大願。

謹奉冊寶,上尊稱曰皇太后。

伏惟長信穆穆,周宗綿綿。

備《洛書》之錫福,粲慈極之儀天。

瑤圖寶運,於萬斯年。」

命設官屬,置徽政院。

後院官有受獻浙西田七百頃,籍於位下,太后曰:「我寡居婦人,衣食自有餘,況江南率土,皆國家所有,我曷敢私之。」

即命中書省盡易院官之受獻者。

後之弟欲因後求官,後語之曰:「若欲求官耶?汝自為之,勿以累我也。」

其後,弟果被黜,人皆服後之先見。

大德四年二月崩,祔葬先陵,謚曰裕聖皇后,升祔裕宗廟。

至大三年十月,又追尊謚曰徽仁裕聖皇后。

顯宗宣懿淑聖皇后,名普顏怯裡迷失,弘吉剌氏,顯宗居晉邸,納為元妃,生泰定帝。

泰定元年,追尊宣懿淑聖皇后,其冊文曰:「祗纘皇圖,方弘仁孝之化;追崇聖母,永懷鞠育之恩。

匪建鴻名,疇彰厚德。

欽惟皇妣晉王妃弘吉剌氏,淑侔周姒,賢邁虞嬪。

儷我先王,恪守肇基之地;昭其懿範,益恢正始之風。

順坤道以承乾,炯月輝以溯日。

一陰一功久積,衍聖緒於無疆;神器攸歸,知慶源之有自。

仰徽音之如在,慨至養之莫加。

聿選休辰,爰修縟典。

謹遣攝太尉某奉玉冊玉寶,上尊謚曰宣懿淑聖皇后。

伏惟淑靈在上,式垂鑒臨,合享太宮,永錫繁祉。」

升祔皇考顯宗廟。

天歷初,復祧顯宗廟祀。

順宗照獻元聖皇后,名答己,弘吉剌氏,按陳孫渾都帖木兒之女。

裕宗居燕邸及潮河,順宗俱在侍,稍長,世祖賜女侍郭氏,後乃納後為妃,生武宗及仁宗。

大德九年,成宗不豫,卜魯罕皇后秉政,遣仁宗母子出居懷州。

十年十二月,後至懷州。

十一年正月,成宗崩。

時武宗總兵北邊,右丞相答剌罕哈剌哈孫一陰一遣使報仁宗,與後奔還京師。

後與仁宗入內哭,復出居舊邸,朝夕入奠。

即遣使迎武宗還,以五月即位。

先是,太后以兩太子星命付一陰一陽一家推算,問所宜立,對曰:「重光大荒落有災,旃蒙作噩長久。」

重光為武宗生年,旃蒙為仁宗生年。

太后頗惑其言,遣近臣朵耳諭旨武宗曰:「汝兄弟二人,皆我所出,豈有親疏。

一陰一陽一家所言,運祚修短,不容不思也。」

武宗聞之默然,進康裡脫脫而言曰:「我捍北邊十年,又胤次居長,太后以星命為言,茫昧難信。

使我設施合於天心民望,雖一日之短,亦足垂名萬世。

何可以一陰一陽一家言,而乖祖宗之托哉!」脫脫以聞,太后愕然曰:「修短之說,雖出術家,吾為太子遠慮,所以深一愛一太子也。

太子既如是言,今當速來耳。」

詳見《康裡脫脫傳》中。

五月,武宗既立,即日尊太后為皇太后。

立仁宗為皇太子。

三宮協和。

十一月,帝朝太后於隆埃宮,上皇太后玉冊玉寶。

至大元年三月,帝為太后建興聖宮,給鈔五萬錠、絲二萬斤。

二年正月,太后幸五台山作佛事,詔高麗王璋從之。

四月,立興聖宮江淮財賦總管府,以司太后錢糧。

三年二月,以上皇太后尊號,告祀南郊。

四月,以興聖宮鷹坊等戶四千,分處遼一陽一,建萬戶府統之。

十月戊申,帝率皇太子諸王群臣朝興聖宮,上皇太后尊號冊寶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壽元皇太后。

庚戌,後恭謝太廟,以皇太后受尊號,詔赦天下。

四年,仁宗即位。

延祐二年三月,帝率諸王百官奉玉冊玉寶,加上皇太后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壽元全德泰寧福慶皇太后。

延祐七年,英宗即位,十二月,上尊號太皇太后,冊文云:「王政之先,無以加孝,人倫之本,莫大尊親。

肆予臨御之初,首舉推崇之典。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仁施溥博,明燭幽之微。

爰自居淵潛之宮,已有母天下之望。

方武宗之北狩,適成廟之賓天。

旋克振於乾綱,諒再安於宗祏。

雖有在躬之歷數,實司創業之艱難。

儀式表於慈闈,動協謀於先帝。

莫究補天之妙,允如扶日之升。

位履至尊,兩翼成於聖子;嗣登大寶,復擁佑於眇躬。

矧德邁塗山,功高文母。

是宜加於四字,式益衍於徽稱。

謹奉玉冊玉寶,加上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壽元全德泰寧福慶徽文崇佑太皇太后。

於戲!茲雖涉於強名,庶庸申於善頌。

九州四海,養未足於孝心;萬歲千秋,願永膺於壽祉。」

丙辰,太后御大明殿,受朝賀。

戊辰,告太廟。

太后見明宗少時有英氣,而英宗稍柔懦,諸群小以立明宗必不利於己,遂擁立英宗。

及既即位,太后來賀,英宗即毅然見於色,後退而悔曰:「我不擬養此兒耶!」遂飲恨成疾。

至治三年二月崩,升祔順宗廟配食。

後一性一聰慧,歷佐三朝,教宮中侍女皆執治女功,親一操一井臼。

然不事檢飭,自正位東朝,一婬一恣益甚,內則黑驢母亦烈失八用事,外則幸臣失烈門、紐鄰及時宰迭木帖兒相率為一奸一,以至箠辱平章張珪等,濁亂朝政,無所不至。

及英宗立,群幸伏誅,而後勢焰頓息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