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懷慶路饑,賑鈔四千錠。丁巳,賜明宗妃按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至順元年春正月丙辰,命趙世延、趙世安領纂修《經世大典》事。

懷慶路饑,賑鈔四千錠。

丁巳,賜明宗妃按出罕、月魯沙、不顏忽魯都鈔幣有差。

以知樞密院事伯帖木兒為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

戊午,頒璽書諭雲南。

辛酉,時享太廟。

命回回司天監翽星。

壬戌,中興路饑,賑糶糧萬石,貧者仍賙其家。

甲子,燕鐵木兒、伯顏並辭丞相職,不允,仍命阿榮、趙世安慰諭之。

丁卯,雲南諸王禿堅及萬戶伯忽、阿禾、怯朝等叛,攻中慶路,陷之,殺廉訪司官,執左丞忻都等,迫令署諸文牘。

庚午,芍陂屯及鷹坊軍士饑,賑糧一月。

辛未,中書省臣言:「科舉會試日期,舊制以二月一日、三日、五日,近歲改為十一、十三、十五。

請依舊制。」

從之。

壬申,衡一陽一徭為寇,劫掠湘鄉州。

癸酉,以宣徽使撒敦復知樞密院事,與欽察台並領長密卿。

乙亥,賜燕鐵木兒質庫一。

密海州文登、牟平縣饑,賑以糧三千石。

丙子,衡州路饑,總管王伯恭以所受制命質官糧萬石賑之。

丁丑,追封三寶奴為郢城王,謚榮敏。

召荊王之子脫脫木兒赴闕。

趙世延請致仕,不允。

命中書省制玉帶二十,賜臣僚官一品者。

遣使繼金千五百兩、銀五百兩,詣杭州書佛經。

賜海南大興龍普明寺鈔萬錠,市永業地。

戊寅,賜隆禧總管府田千頃。

立荊襄等處、平松等處田賦提舉司,並隸太禧宗禋院。

命陝西行省以鹽課鈔十萬錠賑流民之復業者。

徭賊八百餘人寇石康縣。

己卯,封太醫院使野理牙為秦國公。

庚辰,升群玉署為群玉內司,秩正三品,置司尉、亞尉、僉司、司丞,仍隸奎章閣學士院。

禮部尚書颭颭兼監群玉內司事。

辛巳,改大都田賦提舉司為宣農提舉司,荊襄田賦提舉司為荊襄濟農香戶提舉司,平江提舉司為平江善農提舉司。

遣使繼鈔三千錠,往甘肅市髦牛。

濠州去年旱,賑糧一月。

大名路及江浙諸路俱以去年旱告,永平路以去年八月雹災告。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

二月壬午朔,以趙世安為御史中丞,史惟良為中書左丞。

癸未,加知樞密院事燕不鄰開府儀同三司。

籍張珪子五人家資。

乙酉,以西僧加瓦藏卜、蘸八兒監藏並為烏思藏土蕃等處宣慰使都元帥。

雲南麓川等土官來貢方物。

楊州、安豐、廬州等路饑,以兩淮鹽課鈔五萬錠、糧五萬石賑之。

真定、蘄、黃等路,汝寧府、鄭州饑,各賑糧一月。

丁亥,命江南、陝西、河南等處富民輸粟補官,江南萬石者官正七品,陝西千五百石、河南二千石、江南五千石者從七品,自余品級有差。

四川富民有能輸粟赴江陵者,依河南例,其不願仕,乞封父母者聽。

僧、道輸己粟者,加以師號。

征江浙、江西、湖廣賑糶糧價鈔赴京師。

己丑,禿堅、伯忽等攻陷仁德府,至馬龍州,調八番元帥完澤將八番答剌罕軍千人、順元土軍五百人御之。

庚寅,改萬聖祐國、興龍普明、龍翔萬壽三提點所並為營繕都司,秩正四品;萬安規運、普慶營繕等八提點所並為營繕司,秩正五品。

以修《經世大典》久無成功,專命奎章閣阿鄰帖木兒、忽都魯都兒迷失等譯國言所紀典章為漢語,纂修則趙世延、虞集等,而燕鐵木兒如國史例監修。

開元路胡裡改萬戶府軍士饑,給糧賑之。

辛卯,以御史台贓罰鈔萬錠、金千兩、銀五千兩付太禧宗禋院,供祭祀之需。

賜燕鐵木兒給驛璽書,以征其食邑租賦。

奎章閣學士忽都魯都兒迷失、撒迪、虞集辭職,詔諭之曰:「昔我祖宗睿知聰明,其於致理之道,自然生知。

朕以統緒所傳,實在眇躬,夙夜憂懼,自惟早歲跋涉艱阻,視我祖宗,既乏生知之明,於國家治體,豈能周知?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於前,使朕樂於聽聞。

卿等其推所學以稱朕意,其勿復辭。」

帖麥赤驛戶及建康、廣德、鎮江諸路饑,賑糧一月。

衛輝、江州二路饑,賑鈔二萬錠。

寧國路饑,嘗賑糧二萬石,不足,復賑萬五千石。

癸巳,衛輝路胙城、新鄉縣大風雨災。

甲午,自庚寅至是日,京師大霜晝雺。

立諸色民匠打捕鷹坊都總管府,秩正二品。

置奎章閣監書博士二人,秩正五品。

禿堅、伯忽等攻晉寧州,禿堅自立為雲南王,伯忽為丞相,阿禾、忽剌忽等為平章等官,立城柵,焚倉庫以拒命。

乙未,中書省言:「江浙民饑,今歲海運為米二百萬石,其不足者來歲補運。」

從之。

丙申,雲南蒲蠻來朝。

賑常德、澧州路饑。

丁酉,帝及皇后、燕王阿剌忒納答剌並受佛戒。

己亥,命明宗皇子受佛戒。

監察御史言:「中書平章朵兒只,職任台衡,不思報效,銓選之際,紊亂綱紀,貪一污著聞,恬不知恥,黜罷為宜。」

從之。

徭賊入灌一陽一縣,劫民財。

庚子,以兵興所收諸王也先帖木兒、搠思監等印還給之。

壬寅,玥璐不花辭御史大夫職,不允。

土蕃等處民饑,命有司以糧賑之。

新安、保定諸驛孳畜疫死,命中書給鈔濟其乏。

癸卯,汴梁路封丘、祥符縣霜災。

甲辰,流王禪之子於吉一陽一軍。

乙巳,封明宗皇子亦璘真班為鄜王。

豫王阿剌忒納失裡所部千六百餘人饑,賑糧二月。

淮安路民饑,以兩淮鹽課鈔五萬錠賑之。

丙午,復以阿兒思蘭海牙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命中尚卿小雲失以兵討雲南。

御史台臣言:「欽察台天歷初在上都,常與闊闊出等謀執倒剌沙,事洩,同謀者皆死,欽察台以出征獲免。

頃台臣疑而劾之,不稱事情,宜雪其枉。」

制曰:「可。」

丁未,以伯顏知樞密院事,依前太保?⒙季墈齇厥隆Z祔橢惺樵緩「昔在世祖,嘗以宰相一人總領庶務,故治出於一,政有所統。

今燕鐵木兒為右丞相,一愛一顏既知樞密院事,左丞相其勿復置。」

太禧宗禋院所隸總管府,各置副達魯花赤一人。

賜豫王王傅官金虎符。

戊申,命中書省及翰林國史院官祭太祖、太宗、睿宗三朝御容。

以太禧宗禋使阿不海牙為中書平章政事,命史惟良及參知政事和尚總督建言之事。

中書省臣言:「舊制,正旦、天壽節,內外諸司各有贄獻,頃者罷之。

今江浙省臣言,聖恩公溥,覆幬無疆,而臣等殊無補報,凡遇慶禮,進表稱賀,請如舊制為宜。」

從之。

降璽書申鹽法之禁。

以嘉興路崇德縣民四萬戶所輸租稅,供英宗后妃歲賜錢帛。

詔諭樞密院,以屯田子粒鈔萬錠助建佛寺,免其軍卒土木之役。

庚戌,茶陵州民饑,同知萬家奴、江存禮以所受敕質糧三千石賑之。

辛亥,迤西蒙古驛戶饑,給芻粟有差。

賑河南流民復歸者鈔五千錠。

泰安州饑民三千戶,真定南宮縣饑民七千七百戶,松江府饑民萬八千二百戶,及土蕃朵裡只失監萬戶部內饑,命所在有司從宜賑之。

濟寧路饑民四萬四千九百戶,賑以山東鹽課鈔萬錠。

杭州火,賑糧一月。

命市故瀛國公趙鳷田,為大龍翔集慶寺永業。

御史台臣言不必予其直,帝曰:「吾建寺為子孫黎民計,若取人田而不予直,非朕志也。」

察罕腦兒宣慰司所部千戶察剌等衛饑者萬四千四百五十六人,人給鈔一錠。

三月甲寅,命宣政院供顯懿莊聖皇后神御殿祭祀。

乖西蠻三千人入松梨山,燒沿邊官軍營堡。

東平路須城縣饑,賑以山東鹽課鈔。

安慶、安豐、蘄、黃、廬五路饑,以淮西廉訪司贓罰鈔賑之。

丁巳,徙封濟一陽一王木楠子為吳王,吳王潑皮為濟一陽一王。

賜八番順元、曲靖、烏撒、烏蒙、蒙慶、羅羅斯、嵩明州土官幣帛各一。

禁氾濫給驛。

四川官吏脅從囊加台者皆復故職。

戊午,封皇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燕王,立宮相府總其府事,秩正二品,燕鐵木兒領之。

廷試進士,賜篤列圖、王文燁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

命彰德路歲祭羑里周文王祠。

以河南行省平章乞住為雲南行省平章,八番順元宣慰使帖木兒不花為雲南行省左丞,從豫王由八番道討雲南。

賜明宗近侍七十人官有差。

裕宗及昭獻元聖皇后位宿衛三千人,命儲政院給其衣糧芻粟。

發米十萬石賑糶京師貧民。

癸亥,遣諸王桑哥班、撒忒迷失、買哥分使西北諸王燕只吉台、不賽因、月即別等所。

甲子,詔諭中外,命御史大夫鐵木兒補化、玥璐不花振舉台綱。

丁卯,木八剌沙來貢蒲萄酒,賜鈔幣有差。

以山東鹽課鈔萬錠賑東昌饑民三萬三千六百戶。

己巳,議明宗升祔,序於英宗之上,視順宗、成宗廟遷之例。

辛未,群臣請上皇帝尊號,不許,固請不已,乃許之。

封知樞密院事不花帖木兒為武平郡王。

錄討雲南禿堅、伯忽之功,雲南宣慰使土官舉宗、祿余並遙授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余賜賚有差。

分龍慶州隸大都路。

諸王也孫台部七百餘人入天山縣,掠民財產,遣樞密院、宗正府官往捕之。

壬申,奉玉冊、玉寶,祔明宗神主於太廟。

濮州臨清、館陶二縣饑,賑鈔七千錠。

光州光山縣饑,出官粟萬石,下其直賑糶。

信一陽一、息州及光之固始縣饑,並以附近倉糧賑之。

甲戌,封諸王速來蠻為西寧王。

乙亥,西番哈剌火州來貢蒲萄酒。

諸王、駙馬還鎮,錫賚有差。

丙子,改山東都萬戶府為都督府。

雲南木邦路土官渾都來貢方物。

河南登封、偃師、孟津諸縣饑,賑以兩淮鹽課鈔三萬錠。

鞏昌、臨洮、蘭州、定西州饑,賑鈔三千五百錠。

沂、莒、膠、密、寧海五州饑,賑糧五千石。

中興、峽州、歸州、安陸、沔一陽一饑戶三十萬有奇,賑糧四月。

丁丑,升太常禮儀院秩正二品。

敕有司供明宗後八不沙宮分幣帛二百匹,及阿梯裡、脫忽思幣帛有差。

賜燕鐵木兒功勳之碑。

廣平路饑,以河間鹽課鈔萬三千錠賑之。

辛巳,諸王哈兒蠻遣使來貢蒲萄酒。

廣德、太平、集慶等路饑,凡數百萬戶。

濮州諸縣蟲食桑葉將盡。

夏四月壬午朔,命西僧作佛事於仁智殿,自是日始,至十二月終罷。

癸未,置怯憐口錢糧都總管府,秩正三品。

中書省臣言:「各宮分及宿衛士歲賜錢帛,舊額萬人,去歲增四千人,邇者增數益廣,請依舊額為宜。」

詔命阿不海牙裁省以聞。

甲申,時享太廟。

丙戌,封也真也不干為桓國公。

燕鐵木兒言:「天歷初,阿速軍士為國有勞,請以鈔十萬錠、米十萬石分給其家。」

從之。

戊子,四川行省調重慶五路萬戶以兵救雲南。

庚寅,中書省臣言:「邇者諸處民饑,累常賑救,去歲賑鈔百三十四萬九千六百餘錠、糧二十五萬一千七百餘石。

今汴梁、懷慶、彰德、大名、興和、衛輝、順德、歸德及高唐、泰安、徐、邳、曹、冠等州饑民六十七萬六千戶,一百一萬二千餘口,請以鈔九萬錠、米萬五千石,命有司分賑。」

制曰:「可。」

以陝西饑,敕有司作佛事七日。

壬辰,以所籍張珪諸子田四百頃,賜大承天護聖寺為永業。

沿邊部落蒙古饑民八千二百,人給鈔三錠、布二匹、糧二月,遣還其所部。

癸巳,置豫王王傅、副尉、司馬各二員。

丁酉,遣諸王桑兀孫還雲南。

金蘭等驛馬牛死,賑鈔五百錠。

庚子,降璽書申諭太禧宗禋院。

天臨之醴陵、湘一陰一等州、台州之臨海等縣饑,各賑糴米五千石。

辛丑,明宗後八不沙崩。

壬寅,括益都、般一陽一、寧海閒田十六萬二千九十頃,賜大承天護聖寺為永業。

立益都廣農提舉司及益都、般一陽一、寧海諸提領所,並隸隆祥總管府。

烏撒土官祿余殺烏撒宣慰司官吏,降於伯忽。

羅羅諸蠻俱叛,與伯忽相應,平章帖木兒不花為其所害。

晉寧、建昌二路民饑,賑糧五萬五千石、鈔二萬三千錠。

戊申,陝西行台言:「奉元、鞏昌、鳳翔等路以累歲饑,不能具五穀種,請給鈔二萬錠,俾分糴於他郡。」

從之。

雲南賊祿余以蠻兵七百餘人拒烏撒、順元界,立關固守。

重慶五路萬戶軍至雲南境,值羅羅蠻,萬餘人遇害,千戶祝天祥等引餘眾遁還。

詔江浙、河南、江西三省調兵二萬,命諸王雲都思帖木兒及樞密判官洪浹將之,與湖廣行省平章脫歡會兵討雲南。

己酉,作佛事。

是月,滄州、高唐州屬縣蟲食桑葉盡。

芍陂屯饑,賑糧二月。

土蕃等處脫思麻民饑,命有司賑之。

賑懷慶承恩、孟州等驛鈔千錠。

五月乙卯,遣宣徽使定住等,以受尊號告祭南郊。

故四川行省平章寬徹、四川道廉訪使忽都魯養阿等,皆為囊加台所害,並贈官賜謚。

榆次縣主簿太帖木兒、河中府判官禿塔兒,皆為遼東軍所害,並加褒贈。

戊午,帝御大明殿,燕帖木兒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冊、玉寶,上尊號曰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

是日,改元至順,詔天下。

河南、懷慶、衛輝、晉寧四路曾經賑濟人戶,今歲差發全行蠲免,其餘被災路分人民已經賑濟者,腹裡差發、江淮夏稅,亦免三分。

己未,羅羅斯權土官宣慰撒加伯、阿漏土官阿剌、裡州土官德益叛,附於祿余。

庚申,以受尊號恭謝太廟。

辛酉,四川行省討雲南,進軍至烏蒙。

壬戌,歸德府之譙縣霧傷麥。

癸亥,四川軍至雲南之雪山峽,遇羅羅斯軍,敗之。

德州饑,賑以山東鹽課鈔三千錠。

武昌路饑,賑以糧五萬石、鈔二千錠。

甲子,申命燕鐵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詔天下。

以鈔四萬錠分給宮人,賜魯國大長公主鈔萬錠。

丁卯,翰林國史院修《英宗實錄》成。

戊辰,車駕發大都,次大口。

升尚捨寺秩正三品。

命阿鄰帖木兒為大司徒。

遣豫王阿剌忒納失裡鎮西番,授以金印。

賜諸王脫歡金印,大司徒不蘭奚銀印。

加趙世延翰林學士承旨,封魯國公。

賑衛輝、大名、廬州饑民鈔六千錠、糧五千石。

開元路胡裡該萬戶府、寧夏路哈赤千戶所軍士饑,各賑糧二月。

己巳,次龍一虎台。

置肅王寬徹傅、尉、司馬各一員。

辛未,置宣忠扈衛親軍都萬戶府,秩正三品,總干羅思軍士,隸樞密院。

以太禧宗禋使亦列赤為中書平章政事。

左、右欽察、龍翊侍衛軍士五千三百七十戶饑,戶賑鈔二錠、布一匹、糧一月。

癸酉,遣使勞軍於雲南。

時諸王禿剌率萬戶忽都魯沙、怯列、孛羅等,皆領兵進討禿堅、伯忽。

甲戌,八番乖西苗阿馬、察伯秩等萬人侵擾邊境,詔樞密臣分兵討之。

乙亥,置順元宣撫司,統答剌罕軍征雲南,人賜鈔五錠。

衛輝路之輝州,以荒乏谷種,給鈔三千錠,俾糴於他郡。

己卯,遣使詣五台山作佛事。

庚辰,命湖廣行省以鈔五萬錠給雲南軍需。

是月,右衛左右手屯田大水,害禾稼八百餘頃。

廣平、河南、大名、般一陽一、南一陽一、濟寧、東平、汴梁等路,高唐、開、濮、輝、德、冠、滑等州,及大有、千斯等屯田蝗。

以浙東宣慰使陳天祐、湖廣參知政事樊楫死於王事,贈封特加一級。

龍興張仁興妻鄒氏、奉元李郁妻崔氏以志節,汴梁尹華以孝行,皆旌其門。

六月辛巳朔,燕鐵木兒言:「向有旨,惟許臣及伯顏兼領三職。

今趙世延以平章政事兼翰林學士承旨、奎章閣大學士,引疾以辭。」

帝曰:「朕重老成一人,其令世延仍視事中書,果病,無預銓選可也。」

丙戌,大駕至上都。

戊子,給左、右欽察、龍翊侍衛軍士糧。

壬辰,鎮江饑,賑糧四萬石。

饒州饑,亦命有司賑之。

癸巳,御史台臣言:「宣徽院錢谷,出納無經,以上供飲膳,冒昧者多,不稽其案牘,則弊日滋。

宜如舊制,具實上之省部,以備考核。」

從之。

丙申,立行樞密院討雲南,賜給驛璽書十五、銀字圓符五。

以河南行省平章徹裡鐵木兒知行樞密院事,陝西行省平章探馬赤、近侍教化為同知、副使。

發朵甘思、朵思麻及鞏昌諸處軍萬三千人,人乘馬三匹。

徹裡鐵木兒同鎮西武靖王搠思班等由四川,教化從豫王阿剌忒納失裡等由八番,分道進軍。

黃河溢,大名路之屬縣沒民田五百八十餘頃。

庚子,以內侍中瑞卿撒裡為大司徒,賜四川行省左丞孛羅金虎符。

以鹽課鈔二十萬錠供雲南軍需。

命河南、湖廣、江西、甘肅行省誦《藏經》六百五十部,施鈔三萬錠。

知樞密院事闊徹伯、脫脫木兒,通政使只兒哈郎,翰林學士承旨教化的、伯顏也不幹,燕王宮相教化的、斡羅思,中政使尚家奴、禿烏台,右阿速衛指揮使那海察、拜住,以謀變有罪,並棄市,籍其家。

癸卯,四川孛羅以蒙古漸丁軍五千往雲南。

乙巳,羅羅斯土官撒加伯合烏蒙蠻兵萬人攻建昌縣,雲南行省右丞躍裡帖木兒拒之,斬首四百餘級,四川軍亦敗撒加伯於蘆古驛。

丙午,朵思麻蒙古民饑,賑糧一月。

丁未,改東路蒙古軍元帥府為東路欽察軍萬戶府。

是月,高唐、曹州及前、後、武衛屯田水災。

大都、益都、真定、河間諸路,獻、景、泰安諸州,及左都威衛屯田蝗。

迤北蒙古饑民三千四百人,人給糧二石、布二匹。

旌表真定梁子益妻李氏等貞節,徐州胡居仁孝行。

秋七月辛亥,封諸王按渾察為廣寧王,授以金印。

壬子,命西僧禜星。

丙辰,以闊徹伯大司徒印授撒裡。

丁巳,命中書省、翰林國史院官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大普慶寺。

命西僧為皇子燕王作佛事。

西域諸王不賽因遣使來朝賀。

監察御史請以所籍闊徹伯衣物分賜宿衛軍士,從之。

己未,以闊徹伯宅賜太禧宗禋院,衣服賜群臣。

通渭山崩,壓民舍,命陝西行省賑被災者十二家。

庚申,籍脫脫木兒家貲,輸內府。

辛酉,改哈思罕萬戶府為總管府,秩四品。

詔:「僧、道、獵戶、鷹坊合得璽書者,翰林院無得越中書省以聞。」

真定路之平棘,廣平路之肥鄉,保定路之曲一陽一、行唐等縣,大風雨雹傷稼。

許失台速怯、月謹真孛可等部獻人口牧畜,命酬其直。

江西建昌萬戶府軍戍廣海者,一歲更役,來往勞苦,詔仍至元舊制,二歲一更。

乙丑,翰林學士承旨也兒吉尼知樞密院事。

調諸衛卒築漷州柳林海子堤堰。

丙寅,蒙古百姓以饑乏至上都者,閱口數給以行糧,俾各還所部。

增大都賑糶米五萬石。

大都之順州、東安州大風雨雹傷稼。

戊辰,壽寧公主薨,收其印。

己巳,命江浙行省以鈔十萬錠至雲南增其軍需。

庚午,歲星犯氐宿。

開平路雨雹傷稼。

中書省臣言:「近歲帑廩虛空,其費有五:曰賞賜,曰作佛事,曰創置衙門,曰濫冒支請,曰續增衛士鷹坊。

請與樞密院、御史台、各怯薛官同加汰減。」

從之。

御史台臣劾奏新除河南府總管張居敬避難不之官,有旨免所授官,加其罪笞。

甲戍,賜諸王養怯帖木兒、孛欒台、征棘斯、察阿兀罕等金銀鈔幣有差。

丙子,敕中書省、御史台遣官詣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諸行省,遷調三品以下官。

命四川行省於明年茶鹽引內給鈔八萬錠增軍需,以討雲南。

賑木鄰、扎裡至苦鹽泊等九驛,每驛鈔五百錠。

增給戍居庸關軍士糧。

海潮溢,漂沒河間運司鹽二萬六千七百餘引。

丁丑,以給驛璽書五、銀字圓符二,增給陝西蒙古都萬戶府,以討雲南。

故丞相鐵木迭兒子將作使鎖住與其弟觀音奴、姊夫太醫使野理牙,坐怨望、造符錄、祭北斗、咒咀,事覺,詔中書鞫之。

事連前刑部尚書烏馬兒、前御史大夫孛羅、上都留守馬兒及野理牙姊阿納昔木思等,俱伏誅。

雲南禿堅、伯忽等勢愈猖獗,烏撒祿余亦乘勢連約烏蒙、東川、茫部諸蠻,欲令伯忽弟拜延等兵攻順元。

樞密臣以聞,詔即遣使督豫王阿納忒剌失裡及行樞密院、四川、雲南行省亟會諸軍分道進討,以烏蒙、烏撒及羅羅斯地接西番,與碉門安一撫司相為脣齒,命宣政院督所屬軍民嚴加守備,又命鞏昌都總帥府調兵千人戍四川。

開元、大同、真定、冀寧、廣平諸路及忠翊侍衛左右屯田,自夏至於是月不雨。

奉元、晉寧、興國、揚州、淮安、懷慶、衛輝、益都、般一陽一、濟南、濟寧、河南、河中、保定、河間等路及武衛、宗仁衛、左衛率府諸屯田蝗。

永平龐遵以孝行,福州王薦以隱逸,大同李文實妻齊氏、河南閻遂妻楊氏、大都潘居敬妻陳氏、王成妻高氏以志節,順德馬奔妻胡閏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寧民妻魏益紅以夫死自縊殉葬,並旌其門。

閏七月庚辰朔,封諸王卯澤為永寧王,授金印,及給銀字圓符、給驛璽書,並以所隸封邑歲賦賜之。

癸未,遣諸王篤憐、渾禿、孛羅等共銀千兩、幣二百匹,賜諸王朵列鐵木兒。

監察御史葛明誠言:「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年逾七十,智慮耗衰,固位苟容,無補於事,請斥歸田里。」

台臣以聞,詔令中書議之。

雲南茫部路九村夷人阿斡、阿里詣四川行省自陳:「本路舊隸四川,今土官撒加伯與雲南連叛,願備糧四百石、民丁千人,助大軍進征。」

事聞,詔嘉其去逆效順,厚慰諭之。

衛士上都駐冬者,所給糧以三分為率,二分給鈔。

大駕將還,敕上都兵馬司官二員,率兵士由偏嶺至明安巡邏,以防盜賊。

市橐駝百、牛三百,充扈從屬軍之用。

丙戌,忠翊衛左右屯田隕霜殺稼。

籍鎖住、野裡牙等庫藏、田宅、奴僕、牧畜,給大承天護聖寺為永業。

鑄黃金神仙符命印,賜掌全真教道士苗道一。

己丑,立掌醫署,秩正五品。

庚寅,以所籍野理牙宅為都督府公署。

辛卯,以陝西行台御史中丞脫亦納為中書參知政事。

燕鐵木兒言:「趙世延向自言年老,屢乞致仕,臣等以聞,嘗有旨,世延舊人,宜與共政中書。

御史之言,不知前有旨也。」

帝曰:「如御史言,世延固難任中書矣,其仍任以翰林、奎章之職。」

四川行省平章汪壽昌言:「雲南伯忽叛逆,興兵進討,調遣饋餉,皆壽昌領之。

頃以市馬、造器械、軍官俸給、軍士行糧,已給鈔十五萬錠。

今伯忽未及殄滅,而烏撒、烏蒙相繼為亂,大兵深入,去朝廷益遠,元請軍需,早乞頒降,從本省酌其緩急,便宜以行,庶不稽誤。」

從之。

寧夏、奉元、鞏昌、鳳翔、大同、晉寧諸路屬縣隕霜殺稼。

癸巳,以月魯帖木兒為大司徒。

賜哈剌赤軍士鈔一萬錠、糧十萬石。

察罕腦兒並東、西涼亭諸衛士九百五十人,人賜鈔五錠、糧二月;朔漠軍士,人鈔三錠、布二匹、糧二月。

命燕鐵木兒以鈔萬錠,分賜天歷初諸王、群臣死事之家。

行樞密院言:「征戍雲南軍士二人逃歸,捕獲,法當死。」

詔曰:「如臨戰陣而逃,死宜也。

非接戰而逃,輒當以死,何視人命之易耶?其杖而流之。」

丁酉,大駕發上都。

授阿憐帖木兒大司徒印。

戊戌,甘肅平章政事乃馬台封宣寧郡王,授以金印;駙馬謹只兒封鄆國公,授以銀印;並知行樞密院事。

贈安南國王陳益稷儀同三司、湖廣行省平章政事,王爵如故,謚忠懿。

益稷在世祖時自其國來歸,遂授以國王,即居於漢一陽一府,天歷二年卒,至是加贈、謚。

庚子,魯王阿剌哥識裡所部三萬餘人告饑,賑鈔萬錠、糧二萬石。

中書省臣言:「內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用金、銀、鈔、幣不貲,今國用不充,宜從裁省。」

命省人及宣政院臣裁減。

上都歲作佛事百六十五所,定為百四所,令有司永為歲例。

乙巳,雲南使來報捷,遣使賜雲南、四川省臣、行樞密院臣以上尊。

丙午,諸王卜顏帖木兒請給鞍馬,願從諸軍擊雲南,帝嘉其意,從之。

戊申,加封孔子父齊國公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魯國太夫人顏氏為啟聖王夫人,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成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河南伯程顥豫國公,伊一陽一伯程頤洛國公。

羅羅斯土官撒加伯及阿陋土官阿剌、裡州土官德益兵八千撤毀棧道,遣把事曹通潛結西番,欲據大渡河進寇建昌。

四川行省調碉門安一撫司軍七百人,成都、保寧、順慶、廣安諸屯兵千人,令萬戶周戡統領,直抵羅羅斯界,以控扼西番及諸蠻部。

又遣成都、順慶二翼萬戶昝定遠等,以軍五千同邛部知州馬伯所部蠻兵,會周戡等,從便道共討之,發成都沙糖戶二百九十人防遏敘州。

征重慶、夔州逃亡軍八百人赴成都。

廣西徭於國安率千五百人寇修仁、荔浦等縣,廣西元帥府發兵捕之,賊眾潰走,生擒國安。

大都、太寧、保定、益都諸屬縣及京畿諸衛、大司農諸屯水,沒田八十餘頃。

杭州、常州、慶元、紹興、鎮江、寧國諸路及常德、安慶、池州、荊門諸屬縣皆水,沒田一萬三千五百八十餘頃。

松江、平江、嘉興、湖州等路水,漂民廬,沒田三萬六千六百餘頃,饑民四十萬五千五百七十餘戶,詔江浙行省以入粟補官鈔三千錠及勸率富人出粟十萬石賑之。

寶慶、衡、永諸處,田生青蟲,食禾稼。

冠州郁世復、大都趙祥及弟英,以孝行旌其門。

大都一愛一祖丁、塔術,漷州劉仲溫,以輸米賑貧旌其門。

八月庚戌,河南府路新安、沔池等十五驛饑疫,人給粟、馬給芻粟各一月。

辛亥,雲南躍裡鐵木兒以兵屯建昌,執羅羅斯把事曹通斬之。

丁巳,北邊諸王月即別遣使來京師。

燕鐵木兒由西道田獵未至,詔以機務至重,遣使趣召之。

己未,大駕至京師,勞遣人士還營。

有言蔚州廣靈縣地產銀者,詔中書、太禧院遣人蒞其事,歲所得銀歸大承天護聖寺。

辛酉,以世祖是月生,命京師率僧百七十人作佛事七日。

御史台臣請立燕王為皇太子,帝曰:「朕子尚幼,非裕宗為燕王時比,俟燕帖木兒至,共議之。」

甲子,忠州土官黃祖顯遣其子宗忠來朝,獻方物。

乙丑,遣使詣真定玉華宮,祀睿宗及顯懿莊聖皇后神御殿。

戊辰,太白犯氐宿。

壬申,詔興舉蒙古字學。

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言:「臣等比奉旨裁省衛士,今定大內四宿衛之士,每宿衛不過四百人;累朝宿衛之士,各不過二百人。

鷹坊萬四千二十四人,當減者四千人。

內饔九百九十人,四怯薛當留者各百人。

累朝舊邸爆分饔人三千二百二十四人,當留者千一百二十人。

媵臣、怯憐口共萬人,當留者六千人。

其汰去者,斥歸本部著籍應役。

自裁省之後,各宿衛復有容匿漢、南、高麗人及奴隸濫充者,怯薛官與其長杖五十七,犯者與曲給散者皆杖七十七,沒家貲之半,以籍入之半為告者賞。

仍令監察御史察之。」

制可。

九月庚辰,江浙行省言:「今歲夏秋霖雨大水,沒民田甚多,稅糧不滿舊額,明年海運本省止可二百萬石,餘數令他省補運為便。」

從之罷入粟補官例。

糴豆二十三萬石於河間、保定等路,冠、恩、高唐等州,出馬八萬匹,令諸路分牧之。

大寧路地震。

甲申,授不蘭奚及月魯鐵木兒大司徒印。

史惟良辭中書左丞職,不允。

命藝文監以《燕鐵木兒世家》刻板行之。

命河南行省傍湖廣行省鈔四千錠為軍需,討雲南。

遼一陽一諸王老的、蠻子台諸部擾民,敕樞密院、宗五府及行省,每歲遣官偕往巡問,以治其獄訟。

監察御史葛明誠劾奏:「遼一陽一行省平章哈剌鐵木兒,嘗坐贓被杖罪,今復任以宰執,控制東籓,亦足見國家名爵之濫,黜罷為宜。」

從之。

丙戌,邛部州土官馬伯嚮導征雲南軍有功,以為征進招討,知本州事。

江西、湖廣蒙古軍進征雲南者,人給鈔五錠。

雲南羅羅斯叛,與成都甚邇,而成都軍馬俱進征雲南,詔四川鄰境諸王,發籓部丁壯二千人戍成都。

廣源賊弗道閉覆寇龍州羅回洞,龍州萬戶府移文詰安南國,其國回言:「本國自歸順天朝,恪輩臣職,彼疆我界,盡遍一統。

豈以羅回元隸本國,遂起爭端?此蓋邊吏生釁,假閉覆為名爾,本府宜自加窮治。」

湖廣行省備其言以聞,命龍州萬戶府申嚴邊防。

己丑,熒惑犯鬼宿。

辛卯,賜陝西蒙古軍之征雲南者三十人,人鈔六錠。

監察御史朵羅台、王文若言:「嶺北行省乃太祖肇基之地,武宗時,太師月赤察兒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為左丞相,保安邊境,朝廷遂無北顧之患。

今天子臨御,及命哈八兒禿為平章政事,其人無正大之譽,有鄙俚之稱,錢谷甲兵之事,懵無所知,豈能昭宣皇猷,贊襄國政?且以月赤察兒輩居於前,而以斯人繼其後,賢不肖固不待辯而明,理宜黜罷。」

制曰:「可。」

癸巳,白虹貫日。

置麓川路軍民總管府,復立總管府於哈剌火州。

甲午,熒惑犯鬼宿積一屍一氣。

封魏王阿木哥子阿魯為西靖王。

乙未,以立冬祀五福十神、太一真君。

御史台臣劾奏:「前中書平章速速,叨居台鼎,專肆貪一婬一,兩經杖斷一百七,方議流竄,幸蒙恩宥,量徙湖廣。

不復畏法自守,而乃攜妻娶妾,濫污百端。

況湖廣乃屯兵重鎮,豈宜居此?乞屏之遠裔,以示至公。」

詔永竄雷州,湖廣行省遣人械送其所。

丙申,以魯國大長公主邸第未完,復給鈔萬錠,命中書平章亦列赤董其役。

己亥,以奎章閣纂修《經世大典》,命省、院、台諸司以次宴其官屬。

以平江等處官田五百頃,賜魯國大長公主。

敕:「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

壬寅,核實諸衛軍戶物力。

賜魯國大長公主鈔萬錠,命燕鐵木兒詣其邸第送之。

丙午,命西僧作佛事於大明殿。

史惟良復乞辭職歸養,允其請,仍賜鈔二百錠。

丁未,中書參知政事張友諒為左丞,知樞密院事脫別台為陝西行台御史大夫。

鐵裡干、木鄰等三十二驛,自夏秋不雨,牧畜多死,民大饑,命嶺北行省人賑糧二石。

至治初以白雲宗田給壽安山寺為永業,至是其僧沈明琦以為言,有旨令中書省澳正之。

敕有司繕治南郊齋宮。

遼一陽一行省水達達路,自去夏霖雨,黑龍、宋瓦二江水溢,民無魚為食。

至是,末魯孫一十五狗驛,狗多餓死,賑糧兩月,狗死者,給鈔補市之。

辰州萬戶圖格裡不花母石抹氏以志節,漳州龍溪縣陳必達以孝行,並旌其門。

冬十月戊申朔,降璽書申飭衍聖公崇奉孔子廟事。

賜雲南行省參政忽都沙三珠虎符。

辛亥,命湖廣行省傍諸王雲都思鐵木兒幣百匹,以賞將士捕徭賊有功者。

壬子,諸王、大臣復請立燕王為皇太子,帝曰:「卿等所言誠是。

但燕王尚幼,恐其識慮未弘,不克負荷,徐議之未晚也。」

立宣忠扈衛親軍都萬戶營於大都北,市民田百三十餘頃賜之。

戊午,致齋於大明殿。

己未,遣亞獻官中書右丞相燕鐵木兒、終獻官貼木爾補化率諸執事告廟,請以太祖皇帝配享南郊。

庚申,出次郊宮。

辛酉,帝服大裘、袞冕,祀昊天上帝於南郊,以太祖皇帝配,禮成,是日大駕還宮。

甲子,以奉元驛馬瘠死,命陝西行省傍鈔三千錠補市之。

木訥火失溫所居諸牧人三千戶、瀕黃河所居鷹坊五千戶,各賑糧兩月。

乙丑,廣西徭賊寇橫州及永淳縣,敕廣西元帥府率兵捕之。

樞密院臣言:「每歲大駕幸上都,發各衛軍士千五百人扈從,又發諸衛漢軍萬五千人駐山後,蒙古軍三千人駐官山,以守關梁。

乞如舊數調遣,以俟來年。」

從之。

辛未,烏蒙路土官阿朝歸順,遣其通事阿累等貢方物。

壬申,御史台臣言:「內外官吏令家人受財,以其干名犯義,罪止四十七、解任。

今貪一污者緣此犯法愈多,請依十二章計贓多寡論罪。」

從之。

甲戌,敕:「累朝宮分官署,凡文移無得稱皇后,止稱某位下一娘一子。

其委用官屬,並由中書擬聞。」

乙亥,改打捕鷹坊總管府為仁虞都總管府。

知樞密院事撒敦、宣徽使唐其勢,並賜答剌罕之號。

中書省臣言:「近討雲南,已給鈔二十萬錠為軍需,今費用已盡,鎮西武靖王搠思班及行省、行院復求鈔如前數。

臣等議,方當進討之際,宜依所請給之。」

制曰:「可。」

賜伯夷、叔齊廟額曰聖清,歲春秋祠以少牢。

遣使趣四川、雲南行省兵進討。

於是四川行省平章塔出引兵由永寧,左丞孛羅引兵由青山、茫部並進,陳兵周泥驛,及祿余等戰,殺蠻兵三百餘人。

祿餘眾潰,即奪其關隘,以導順元諸軍。

時雲南行省平章乞住等俱失期不至。

十一月庚辰,命中書賑糶糧十萬石,濟京師貧民。

辛巳,御史台臣言:「陝西行省左丞怯列,坐受人僮奴一人及鸚鵡,請論如律。」

詔曰:「位至宰執,食國厚祿,猶受人生口,理宜罪之。

便鸚鵡微物,以是論贓,失於太苛,其從重者議罪。

今後凡饋禽鳥者,勿以贓論,著為令。」

癸未,賑上都灤河駐冬各宮分怯憐口萬五千七百戶糧二萬石。

甲申,熒惑退犯鬼宿。

命帝師率西僧作佛事,內外凡八所,以是日始,歲終罷。

丙戌,太白犯壘壁陣。

中書省臣言:「至元間,安豐、安慶、廬州等路有未附籍戶千四百三十六,世祖命以其歲賦賜一床一兀兒。

後既附籍,所輸歲賦皆入官,別令萬億庫歲給以鈔二百錠。

今乞停所給鈔,復以其戶還賜一床一兀兒之子燕鐵木兒。」

從之。

羅羅斯撒加伯、烏撒阿答等合諸蠻萬五千人攻建昌,躍裡鐵木兒等引兵追戰於木托山下,敗之,斬首五百餘級。

賑襄、鄧畏兀民被西兵害者六十三戶,戶給鈔十五錠、米二石;被西兵掠者五百七十七戶,戶給鈔五錠、米二石。

廣西廉訪司言:「今討叛徭,各行省辟將兵二萬人,皆屯駐靜江,遷延不進,曠日持久,恐失事機。」

詔遣使趣之。

知樞密院事燕不憐,請依舊制全給鷹坊芻粟,使毋貧乏。

帝曰:「國用皆百姓所供,當量入為出,朕豈以鷹坊失所,重困吾民哉?」

不從。

辛卯,以闊闊台知樞密院事。

給山東鹽課鈔三千錠,賑曹州濟一陰一等縣饑民。

癸巳,以臨江、吉安兩路天源延聖寺田千頃所入租稅,隸太禧宗禋院。

戊戌,立打捕鷹坊紅花總管府於遼一陽一行省,秩四品。

辛丑,征河南行省民間自實田土糧稅,不通舟楫之處得以鈔代輸。

命陝西行省賑河州蒙古屯田衛士糧兩月。

甲辰,命司天監翽星。

丙午,恩州諸王按灰,坐擊傷巡檢張恭,杖六十七,謫還廣寧王所部充軍役。

十二月戊申,遣伯顏等以將立燕王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告祭於郊、廟。

己酉,以董仲舒從祀孔子廟,位列七十子之下。

國子生積分及等者,省、台、集賢院、奎章閣官同考試,中式者以等第試官,不中者復入學肄業。

以粟十萬石,米、豆各十五萬石,給河北諸路牧官馬之家,宣忠扈衛斡羅思屯田,給牛、種、農具。

辛亥,立燕王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詔天下。

甲寅,西域軍士居永平、灤州、豐閏、玉田者,人給鈔三錠、布二匹、糧兩月。

監察御史言:「昔裕宗由燕邸而正儲位,世祖擇耆舊老臣如王顒、姚燧、蕭等為之師、保、賓客。

今皇太子仁都聰睿,出自天成,誠宜慎選德望老成、學行純正者,俾之輔導於左右,以宏養正之功,實宗社生民之福也。」

帝嘉納其言。

詔:「龍翔集慶寺工役、佛事,江南行台悉給之。」

戊午,以十月郊祀禮成,帝御大明殿受文武百官朝賀,大赦天下。

癸亥,知樞密院事闊闊台兼大都留守。

乙丑,遣集賢侍讀學士珠遘詣真定,以明年正月二十日祀睿宗及後於玉華宮之神御殿。

丁卯,命西僧於興聖、光天宮十六所作佛事。

癸酉,詔宣忠扈衛親軍都萬戶府:「凡立營司境內所屬山林川澤,其鳥獸魚鱉悉供內膳,諸獵捕者坐罪。」

甲戌,御史中丞和尚坐受婦人為賂,遇赦原罪。

監察御史言:「和尚所為貪縱,有污台綱,罪雖見原,理宜追奪所受制命,禁錮元籍終其身。」

台臣以聞,制可。

敕各行省:「凡遇邊防有警,許令便宜發兵,事緩則驛聞。」

賑龍慶州懷來縣前歲被兵萬一千八百六十戶糧兩月。

冀寧路梁世明妻程氏、中興路伯顏妻阿迭的以志節,大都宛平縣鄭珪以行義,並旌其門。

賑遼一陽一行省所居鷹坊戶糧一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
本紀第一 太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憲宗本紀第四 世祖一本紀第五 世祖二本紀第六 世祖三本紀第七 世祖四本紀第八 世祖五本紀第九 世祖六本紀第十 世祖七本紀第十一 世祖八本紀第十二 世祖九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本紀第十四 世祖十一本紀第十五 世祖十二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本紀第十八 成宗一本紀第十九 成宗二本紀第二十 成宗三本紀第二十一 成宗四本紀第二十二 武宗一本紀第二十三 武宗二本紀第二十四 仁宗一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本紀第二十六 仁宗三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本紀第二十八 英宗二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本紀第三十一 明宗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本紀第三十三 文宗二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本紀第三十五 文宗四本紀第三十六 文宗五本紀第三十七 寧宗本紀第三十八 順帝一本紀第三十九 順帝二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志第一 天文一志第二 天文二志第三上 五行一志第三下 五行二志第四 歷一志第五 歷二志第六 歷三志第七 歷四志第八 歷五志第九 歷六志第十 地理一志第十一 地理二志第十二 地理三志第十三 地理四志第十四 地理五志第十五 地理六志第十六 河渠一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志第十八 禮樂一志第十九 禮樂二志第二十 禮樂三志第二十一 禮樂四志第二十二 禮樂五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志第二十八 輿服一志第二十九 輿服二志第三十 輿服三志第三十一 選舉一志第三十二 選舉二志第三十三 選舉三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志第四十 百官六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志第四十三 食貨二志第四十四 食貨三志第四十五上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下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兵一志第四十七 兵二志第四十八 兵三志第四十九 兵四志第五十 刑法一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表第一 后妃表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表第三 諸王表表第四 諸公主表表第五上 三公表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列傳第一 后妃一列傳第二 睿宗列傳第三 后妃二列傳第四列傳第五列傳第六列傳第七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第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列傳第四十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列傳第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九列傳第七十列傳第七十一列傳第七十二列傳第七十三列傳第七十四列傳第七十五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列傳第七十七 儒學二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列傳第七十九 良吏二列傳第八十 忠義一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列傳第八十二 忠義三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列傳第八十四 孝友一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列傳第八十七 列女一列傳第八十八 列女二列傳第八十九 釋老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列傳第九十一 宦者列傳第九十二 奸臣列傳第九十三 叛臣列傳第九十四 逆臣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列傳第九十六 外夷二列傳第九十七 外夷三●纂修元史凡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